⑴ 地震和火山成因的原因
火山
地殼之下100至150千米處,有一個「液態區」,區內存在著高溫、高壓下含氣體揮發份的熔融狀硅酸鹽物質,即岩漿。它一旦從地殼薄弱的地段沖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在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約有2000座;已發現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陸地上有455座,海底火山有68座。 火山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勻的,它們都出現在地殼中的斷裂帶。就世界范圍而言,火山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一帶和印度尼西亞向北經緬甸、喜馬拉雅山脈、中亞細亞到地中海一帶,現今地球上的活火山百分之八十分布都在這兩個帶上。
火山出現的歷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類有史以前就噴發過,但現在已不再活動,這樣的火山稱之為「死火山」;不過也有的「死火山」隨著地殼的變動會突然噴發,人們稱之為「休眠火山」;人類有史以來,時有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火山活動能噴出多種物質,在噴出的固體物質中,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塊、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噴出的液體物質中,一般有熔岩流、水、各種水溶液以及水、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噴出的氣體物質中,一般有水蒸汽和碳、氫、氮、氟、硫等的氧化物。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動中,還常噴射出可見或不可見的光、電、磁、聲和放射性物質等,這些物質有時能致人於死地,或使電、儀表等失靈,使飛機、輪船等失事。
火山噴發的強弱與熔岩性質有關,噴發時間也有長有短,短的幾小時,長的可達上千年。按火山活動情況可將火山分為三類: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其中休眠火山指有人類歷史的記載中曾有過噴發,但後來一直未見其活動,世界上大約有500座活火山。
火山噴發可在短期內給人類和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它是一種災難性的自然現象。然而火山噴發後,它能提供豐富的土地、熱能和許多種礦產資源,還能提供旅遊資源。
許多書籍中都對火山噴發的情形做了詳細的描述。例如在《黑龍江外傳》中記述了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群中兩座火山噴發的情況。「墨爾根(今嫩江)東南,一日地中出火,石塊飛騰,聲振四野,越數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
火山類型
(一)根據火山活動情況的分類
1、活火山
指現代尚在活動或周期性發生噴發活動的火山。這類火山正處於活動的旺盛時期。如爪吐島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紀以來,平均間隔兩二年就要持續噴發一個時期、我國近期火山活動以台灣島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為有名。大陸上,僅95年在新疆昆侖山西段於田的卡爾達西火山群有過火山噴發記錄。火山噴發形成了一個平頂火山錐,錐頂海拔4900米,錐高145米,錐體底直徑642米,錐頂直徑175米,火山口深56米。
2、死火山
指史前曾發生過噴發,但有史以來一直未活動過的火山。此類火山已喪失了活動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著完整的火山形態,有的則已遭受風化侵蝕,只剩下殘缺不全的火山遺跡、我國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圓約5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2個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狼窩山火山錐高將近120米。
3、休眠火山
指有史以來曾經噴發過.但長期以來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火山。此類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雄形態,仍具有火山活動能力,或尚不能斷定其已喪失火山活動能力。如我國白頭山天池,曾於1597年和1792年兩度噴發,在此之前還有多次活 動。目前雖然沒有噴發活動,但從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測的噴氣孔中不斷噴出高溫氣體,可見該火山目前正處於休眠狀態。
應該說明的是,這三種類型的火山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復甦,死火山也可以「復活」相互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一直認為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是一個死火山,在火山腳下,人們建築起許多的城鎮,在火山坡上開辟了葡萄園,但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高溫的火山噴發物襲佔了毫無防備的龐貝和赫拉古農姆兩座古城,兩座城市及居民全部毀滅和喪生。
(二) 根據火山噴發狀況劃分的噴發類型
火山作用受到岩漿性質、地下岩漿庫內壓力、火山通道形狀、火山噴發環境(陸上或水下)等諸因素的影響,使得火山噴發具有下列類型。
1、裂隙式噴發
岩漿沿著地殼上巨大裂縫溢出地表,稱為裂隙式噴發。這類噴發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出物多為基性熔漿,冷凝後往往形成覆蓋面積廣的熔岩台地。如分布於我國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的二迭紀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張家口以北的第三紀漢諾壩玄武岩都屬裂隙式噴發。現代裂隙式噴發主要分布於大洋底的洋中脊處,在大陸上只有冰島可見到此類火山噴發活動,故又稱為冰島型火山。
2、中心式噴發
地下岩漿通過管狀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稱為中心式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又可細分為三種:
寧靜式:火山噴發時.只有大量熾熱的熔岩從火山口寧靜溢出,順著山坡緩緩流動,好象煮沸了的米湯從飯鍋里沸瀉出來一樣。溢出的以基性熔漿為主,熔漿溫度較高,粘度小,易流動。含氣體較少,無爆炸現象、夏威夷諸火山為其代表,又稱為夏威夷型。
爆烈式;火山爆發時,產生猛烈的爆炸,同時噴出大量的氣體和火山碎屑物質,噴出的熔漿以中酸性熔漿為主。1902年12月16日,西印度群島的培雷火山爆發就屬此類,也稱培雷型。
中間式: 屬於寧靜式和爆烈式噴發之間的過渡型.此種類型以中基性熔岩噴發為主。若有爆炸時,爆炸力也不大。可以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長期平穩地噴發,並以伴有歇間性的爆發為特徵。以靠近義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島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為代表.該火山大約每隔2-3分鍾噴發一次,夜間在50公里以外仍可見火山噴發的光焰。故此又稱斯特朗博利式。
3、熔透式噴發
岩漿熔透地殼大面積地溢出地表,稱為熔透式噴發。這是一種古老的火山活動方式,現代已不存任。一些學者認為,在太古代時,地殼較薄,地下岩漿熱力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漿噴出活動。
地震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它發源於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focus)。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
球的結構就象雞蛋,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蛋黃」-地核;中間是「蛋清」-地幔;外層是「蛋殼」-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同時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地下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叫震源深度。震源濃度小於70公里的地震為淺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間的地震為中源地震,超過300公里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發生印度尼西亞伊里安查亞省北部海域的5.8級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也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與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公里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里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遠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復雜的運動,它是由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達水平晃動。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級表示,根據地震時釋放的彈性波能量大小來確定震級,我國一般採用里氏震級。通常把小於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於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比如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30個6級地震,或相當於900個5級地震,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當某地發生一個較大的地震時,在一段時間內,往往會發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個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叫餘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時空分布規律。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部能量的80%。
地震時一定點地面震動強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國將地震烈度分為12度。
震級與烈度,兩者雖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強弱,但含義並有一樣。同一個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烈度卻因地而異,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樣。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有人說在蘇州是4級,在無錫是3級,這是錯的。無論在何處,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但這次地震,在太倉的沙溪鎮地震烈度是6度,在蘇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無錫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經常使用的一個名詞。劃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標准。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見下表),對人的感覺、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作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
【地震起因】
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圖 1—1)。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岩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4.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葯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防護的較好方法。所謂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對策。
⑵ 歷史上有哪幾次致命的震動
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里斯本受到三次明顯的震動。這次地震把整個城市變成廢墟。地震後火災和巨大的海浪摧毀了港口,裂口吞掉了界標建築物。許多人被壓死、淹死和燒死,一些權威人士估計死亡人數達10萬。這一現代最嚴重的地震波及整個歐洲、北美洲,尤其是摩洛哥的費茲和米奎納斯。受災面積達150萬平方英里。
1755年11月1日萬聖節,成千上萬的人擠在繁榮的里斯本港市的幾個富麗堂皇的教堂里。聖卡塔麗娜教堂、紹波羅教堂、弗拉紹維森特教堂、聖瑪麗亞·巴西里卡教堂和米斯雷科迪阿教堂擠滿了人。在弗拉紹維森特教堂,當整個大理石教堂開始像波濤洶涌的海面上的木筏一樣搖擺時,大約600人在祈禱,牧師剛開始唱詩般的念祭文。
教堂一個接一個地在跪著的教區居民周圍土崩瓦解。聖卡塔里娜教堂倒塌,壓死400人,市中心裂開15英尺寬的大溝,78000座建築物倒塌在街道上,揚起一陣陣塵土。兩分鍾內30000人死亡。
與過去的地震不同的是,里斯本地震是科學家記錄的。他們確定這次地震是由海岸附近的潛艇失事的突然運動引起的。頭兩次震動之後,幾分鍾,成千上萬受驚的居民逃到碼頭,接著走上新建的普拉達沙州。宏偉的灰色大理石碼頭伸進港口。與此同時,另一個恐懼以海浪形式出現,估計有50~70英尺高。
與1531年那次使里斯本遭到破壞,導致成千上萬人死亡的地震不同,這次萬聖節地震出現很多次震動。這些震動在最初一次災難後,持續幾周、幾個月。估計在第一次震動之後又有500餘次震動。
地震穿過歐洲進入非洲。摩洛哥的費茲和米奎納斯近10000人死亡。阿爾及爾也有震感,許多建築物都被毀掉。在阿姆斯特丹港和鹿特丹港,船錨被拔起。地震使近1400英里之外的波希米爾溫泉枯竭。英格蘭的德比都出現了難看的裂溝。另一條15英里寬的大裂溝穿過比利牛斯山脈。挪威、瑞典、德國、瑞士、科西嘉島以及西印度群島都感到大地在移動。當時正在噴發的維蘇維火山突然停止怒吼。西班牙的加的斯被地震抬高幾英尺。西印度群島一條船上的人被海嘯托高1英尺。
一個60英尺高的海浪拍打加的斯,50英尺高的大浪沖擊康沃爾、英格蘭、加那利群島、亞迷爾群島和馬德拉群島。這股海浪不到一小時就到了荷蘭的萊頓,幾小時後到了芬蘭海灣。高22英尺的一道「黑色水牆」倒向小安的斯群島。在馬提丁尼群島和巴貝多,水漫上房頂然後又消退。
葡萄牙許多城市和小鎮,在頭三次劇烈震動中遭到破壞和傷亡。最突出的是波爾圖,地震、海浪和水災使里斯本也遭到災難。當監獄的牆震倒時,數以百計的犯人逃跑並穿過街道。年輕的多姆·約瑟夫國王命令:頭一天在里斯本周圍山頂上豎起絞架。士兵拖著幾百人到絞刑架,在地震倖存者的面前把他們絞死,幾乎將它作為對已經降臨在這個城市的災難的回報——一種向上帝贖罪的嘗試,因為里斯本是宗教法庭的堡壘。搶劫者在處決前有些「供詞」:他們承認放了火以幫助搶劫,增加混亂。有個叫莫爾的人在絞刑架旁供認,他親手放火燒了皇宮,同時在臨死前還揚言,他希望已經把整個皇家燒掉。
但多姆·約瑟夫和家裡人在地震的時候不在皇宮。他們在附近的科勒姆住宅。第一次震動時,拉斯教教長被一群牧師圍住,「請求聖人饒恕產生這種災害的罪孽。」
國王是個講究實際的人,他不理睬這些狂熱的牧師,問國務卿——頭腦冷靜的波姆巴爾侯爵:「有什麼辦法?」他的回答已在歷史上流傳:「陛下,我們必須埋葬死者,養活活人。」這一簡短的回答使波姆巴爾承擔了一項艱巨的任務。在一星期內,在波姆巴爾指導下工作的阿布朗梯斯侯爵的士兵,找到了多數死者並將他們埋葬。從其他省運來無數噸食品供養20多萬倖存者。波姆巴爾還著手重建這個城市,規劃有「40英尺寬、兩邊有人行道」的街道。他們雄心勃勃計劃還要求廢除貧民窟。
波姆巴爾還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他以這次地震為借口,降低外國在里斯本的商業影響和控制,尤其是被德國和英國扭曲的影響。波姆巴爾法庭又把這次災害作為政治手段,四年後廢除了從葡萄牙來的耶穌會,把他們的宗教熱情列為地震混亂的原因之一。這位侯爵用15年時間重建這個城市。更重要的是:這位傑出的人物負責搜集有關地震本身的第一手材料,從每個教區搜集一份有關自己做法的報告,修建一個龐大的原始資料檔案室,至今科學家們仍然查閱這里的資料。
1755年11月1日的里斯本地震幾乎把整個城市夷為平地,這一現代最為嚴重的地震幾乎影響了整個歐洲、北美洲,面對突如其來的大地震,估計有10萬人喪生。
地震的發生往往隱蔽性強,爆發突然,毀壞程度巨大。作為一種災害性的自然現象,破壞性地震尤其是大地震的發生頻率雖然不高,但其破壞力卻極強。它不僅會造成大面積的房屋倒塌、人畜傷亡和交通阻斷,而且還時常伴生山崩地陷,誘發火山、海嘯、滑坡、泥石流,以及城市水災、煤氣外泄等一系列次生災害,就如1755年裡斯本的大地震,給人類社會造成了難以抵禦的沖擊,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迄今為止,對地震發生發展的原因和過程仍不甚明了,有些地震可以准確預報,有些卻毫無辦法,但人類絕不能放棄最終追求的一些目標,譬如從自然原因的角度尋求預防和控制自然災害的良策,加強對城市災害社會因素的觀察、分析和預防,這是十分必要和現實的。
⑶ 世界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什麼地帶
一、環太平洋火山帶:與地震帶基本一致,從南、北美洲西海岸、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經堪察加、日本群島、菲律賓群島以迄紐西蘭。在本帶上,現有活火山300餘座,佔全球活火山數近80%,其中南美及中美洲西海岸、西印度群島達100座。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群島約90多座。西及西南太平洋達200座左右,其中印度尼西亞就有90座之多,它成為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如1991年噴發的日本、菲律賓、智利諸火山,我國東部諸火山,均屬於本帶之內。
二、地中海火山帶:有活火山幾十座,如維蘇威火山,我國的於田火山、騰沖火山均屬本帶。
三、大西洋火山帶:約有22座,許多位於海面以下,冰島與詹邁揚島有露出海面的活火山是洋中脊上的產物。
四、東非火山帶:沿東非大裂谷分布,它是陸地上的「洋中脊」所在處。
這些火山帶的成因,或者說它的地質背景與地震帶是相同的。
⑷ 世界上著名的兩個地震帶分布在什麼地帶
世界上有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世界上有4大火山帶:環太平洋火山帶、地中海火山帶、大西洋海嶺火山帶、東非火山帶。
一、環太平洋火山帶:與地震帶基本一致,從南、北美洲西海岸、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經堪察加、日本群島、菲律賓群島以迄紐西蘭。
在本帶上,現有活火山300餘座,佔全球活火山數近80%,其中南美及中美洲西海岸、西印度群島達100座。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群島約90多座。西及西南太平洋達200座左右,其中印度尼西亞就有90座之多,它成為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
如1991年噴發的日本、菲律賓、智利諸火山,我國東部諸火山,均屬於本帶之內。
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包括南歐、北非沿海、西亞、中亞、我國的西北和西南、印度北部、中南半島西部和馬來群島等地。
三、大洋海嶺(中脊)火山地震帶,包括大西洋中脊,印度洋海嶺、東太平洋中隆(海丘)等地。
四、大陸裂谷火山地震帶,主要指東非裂谷帶,它南起贊比西河下游,向北經東非高原、衣索比亞高原、紅海,直到死海和約旦河谷。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世界最大的火山地震帶,面積佔世界火山地震帶的一半,經常發生火山活動或地震,地震釋放的能量約佔世界地震總能量的五分之四,我國華北、東北發生的地震,也與此帶的地殼活動有關。
⑸ 地震和火山爆發都是地球什麼引起的
簡單地說,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個大板塊之間互相擠壓.另外還有火山噴發引起.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它是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構造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了也會產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地幔物質的熱對流。是由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能量所驅動的。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外部表現。內部能量釋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塊運動,地質構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內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釋放能量(地震波)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的振動.
〔2〕其它地質災害或自然災害,也可以間接誘發地震.
地幔物質的熱對流。是由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能量所驅動的。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外部表現。內部能量釋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塊運動,地質構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而降水,風,洋流,河流等地表過程都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即太陽所驅動的。 火山噴發(volcanic eruption)
火山噴發是岩漿等噴出物在短時間內從火山口向地表的釋放。由於岩漿中含大量揮發分,加之上覆岩層的圍壓,使這些揮發分溶解在岩漿中無法溢出,當岩漿上升靠近地表時,壓力減小,揮發分急劇被釋放出來,於是形成火山噴發。火山噴發是一種奇特的地質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地球內部熱能在地表的一種最強烈的顯示。
因岩漿性質、地下岩漿庫內壓力、火山通道形狀、火山噴發環境(陸上或水下)等諸因素的影響,使火山噴發的形式有很大差別,一般有這樣一些分類:
【1、裂隙式噴發】
岩漿沿著地殼上巨大裂縫溢出地表,稱為裂隙式噴發。這類噴發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出物多為基性熔漿,冷凝後往往形成覆蓋面積廣的熔岩台地。如分布於中國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的二迭紀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張家口以北的第三紀漢諾壩玄武岩都屬裂隙式噴發。現代裂隙式噴發主要分布於大洋底的洋中脊處,在大陸上只有冰島可見到此類火山噴發活動,故又稱為冰島型火山。
【2、中心式噴發】
地下岩漿通過管狀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稱為中心式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又可細分為三種:
(1)寧靜式:火山噴發時.只有大量熾熱的熔岩從火山口寧靜溢出,順著山坡緩緩流動,好像煮沸了的米湯從飯鍋里沸瀉出來一樣。溢出的以基性熔漿為主,熔漿溫度較高,粘度小,易流動。含氣體較少,無爆炸現象、夏威夷諸火山為其代表,又稱為夏威夷型。這類火山人們可以盡情地欣賞。
(2)爆烈式:火山爆發時,產生猛烈的爆炸,同時噴出大量的氣體和火山碎屑物質,噴出的熔漿以中酸性熔漿為主。1902年12月16日,西印度群島的培雷火山爆發震撼了整個世界。它噴出的岩漿粘稠,同時噴出大量浮石和熾熱的火山灰。這次造成26000人死亡的噴發,就屬此類,也稱培雷型。
(3)中間式: 屬於寧靜式和爆烈式噴發之間的過渡型.此種類型以中基性熔岩噴發為主。若有爆炸時,爆炸力也不大。可以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長期平穩地噴發,並以伴有歇間性的爆發為特徵。以靠近義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島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為代表.該火山大約每隔2-3分鍾噴發一次,夜間在50公里以外仍可見火山噴發的光焰,故而被譽為「地中海燈塔」。又稱斯特朗博利式。有人認為我國黑龍江省的五大連池火山屬於這種類型。
【3、熔透式噴發】
岩漿熔透地殼大面積地溢出地表,稱為熔透式噴發。這是一種古老的火山活動方式,現代已不存在。一些學者認為,在太古代時,地殼較薄,地下岩漿熱力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漿噴出活動。
【火山噴發三個階段】
1、氣體的爆炸
在火山噴發的孕育階段,由於氣體出溶和震群的發生,上覆岩石裂隙化程度增高,壓力降低,而岩漿體內氣體出溶量不斷增加,岩漿體積逐漸膨脹,密度減小,內壓力增大,當內壓力大大超過外部壓力時,在上覆岩石的裂隙密度帶發生氣體的猛烈爆炸,使岩石破碎,並打開火山噴發的通道,首先將碎塊噴出,相繼而來的就是岩漿的噴發。
2、 噴發柱的形成
氣體爆炸之後,氣體以極大的噴射力將通道內的岩屑和深部岩漿噴向高空,形成了高大的噴發柱。噴發柱又可分為三個區:
(1)氣沖區:它位於噴發柱的下部,相當於整個噴發柱高度的十分之一。因氣體從火山口沖出時的速度和力量很大,雖然噴射出來的岩塊等物質的密度遠遠超過大氣的密度,但它也會被拋向高空。氣沖的速度,在火山通道內上升時逐漸加快,當它噴出地表射向高空時,由於大氣的壓力和噴氣能量的消耗,其速度逐漸減小,被氣沖到高空的物質,按其重力大小在不同的高度開始降落。
(2)對流區:位於氣沖區的上部,因噴發柱氣沖的速度減慢,氣柱中的氣體向外散射,大氣中的氣體不斷加入,形成了噴發柱內外氣體的對流,因此稱其為對流區。該區密度大的物質開始下落。密度小於大氣的物質,靠大氣的浮力繼續上升。對流區氣柱的高度較大,約占噴發柱總高度的十分之七。
(3)擴散區:位於噴發柱的最頂部,此區噴發柱與高空大氣的壓力達到基本平衡的狀態。噴發柱不斷上升,柱內的氣體和密度小的物質是沿著水平方向的擴散,故稱其為擴散區。被帶入高空的火山灰可形成火山灰雲,火山灰雲能長時間飄流在空中,而對區域性的氣候帶來很大影響,甚至會造成災害。此區柱體高度占柱體總高度的十分之二左右。
3. 噴發柱的塌落
噴發柱在上升的過程中,攜帶著不同粒徑和密度的碎屑物,這些碎屑物依著重力的大小,分別在不同高度和不同階段塌落。決定噴發柱塌落快慢的因素主要有四點:
(1)火山口半徑大的,氣體沖力小,柱體塌落的就快;
(2)若噴發柱中岩屑含量高,並且粒徑和密度大,柱體塌落的就快;
(3)若噴發柱中重復返回空中的固體岩塊多,柱體塌落的就快;
(4)噴發柱中若有地表水的加入,可增大柱體的密度,柱體塌落的就快。反之,噴發柱在空中停留時間長,塌落的就慢。
火山噴發並非千遍一律,像夏威夷基拉韋厄火山那樣的噴發,事前熔岩已靜靜地流出,由於熔岩流動緩慢,因而只破壞財產而沒有危及生命。而像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那樣的火山碎屑噴發或蒸氣爆炸(或蒸氣猛烈爆發),則造成人員的重大傷亡。
在火山噴發過程中,揮發性物質充當了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火山噴發的產物,更是火山噴發的動力。從岩漿的產生到火山噴發的整個過程,揮發性物質的活動無一不在起作用。
英國科學家認為超級火山噴發可能毀滅人類
英國科學家認為:人類有可能在一次超強度的火山噴發中毀滅。大不列顛公共大學的斯蒂芬·塞爾夫在一次答電子雜志記者問時稱,目前還沒有任何辦法可以阻止這種災難。當前科學家們正在忙著制定種種抵抗「外部威脅」的戰略,比如說如何阻止小行星同地球相撞,卻很少去考慮主要危險有可能來自地球內部。
地球物理學家們斷言,有些火山的噴發強度要比過去的大好幾百倍,而且地球在出現文明前不久曾經歷過如此大規模的災難。
美國地質學家早些時候曾在黃石國家公園發現了不太深的火山灰死層,認為其形成的原因是發生在62萬年前的一次超級火山噴發,結果是至今這里還可以見到一些漏斗形的大坑,它們都是那些毀滅性火山噴發後形成的破火山口。
在寫給英國政府自然災害工作小組的報告中對這種超級火山噴發所造成後果曾有過詳細的描述———很大一片地域會被熔岩覆蓋,而且撒向大氣層的塵土和灰燼將會使不少陽光到達不了地球表面,這無疑會使全球性的氣候發生變化。
據紐約大學的邁克爾·拉姆皮諾稱,發生於7.4萬年前的蘇門答臘火山的超強度噴發曾導致全球變冷和北半球3/4的植物毀於一旦。
【火山的危害】
最具威力、最壯觀的火山爆發常常發生在俯沖帶。這里的火山可能在沉寂達數百年之後再度爆發,而一旦爆發,威力就特別猛烈。這樣的火山爆發常常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影響全球氣候
火山爆發時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氣體,對氣候造成極大的影響。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昏暗的白晝和狂風暴雨,甚至泥漿雨都會困擾當地居民長達數月之久。火山灰和火山氣體被噴到高空中去,它們就會隨風散布到很遠的地方。這些火山物質會遮住陽光,導致氣溫下降。此外,它們還會濾掉某些波長的光線,使得太陽和月亮看起來就像蒙上一層光暈,或是泛著奇異的色彩,尤其在日出和日落時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觀。
破壞環境
火山爆發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結合形成泥石流能沖毀道路、橋梁,淹沒附近的鄉村和城市,使得無數人無家可歸。 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漿可象洪水一般淹沒了整座城市。
岩石雖被火山灰雲遮住了,但火山剛爆發時仍可看到被噴到半空中的巨大岩石。
重現生機
火山爆發對自然景觀的影響十分深遠。土地是世界最寶貴的資源,因為它能孕育出各種植物來供養萬物。如果火山爆發能給農田蓋上不到20厘米厚的火山灰,對農民來說可真是喜從天降,因為這些火山灰富含養分能使土地更肥沃。
1、熔岩崩解後,雜草苔類開始冒出來。
2、繩狀熔岩流過的山坡長出蕨類植物。
3、火山灰讓周圍的土地肥沃,當地的葡萄年年豐收。
⑹ 請從政治、歷史、地理的角度分析海地地震的問題
政治: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二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立足點。關於這個基本點,課文講了兩點:第一,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利益與共、命運相連。
聯合國:我國是五大常任理事國,堅持在聯合國框架內解決世界各國的矛盾與發展問題
海地獨立:海地原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人居住地。1492年,哥倫布航行至此,將該島命名為伊斯帕尼奧拉島(意即「西班牙的島」),1502年,正式成為西班牙殖民地。由於天花的影響,阿拉瓦克人在島上絕跡。西班牙人遂從非洲販運大量黑奴,成為島上主要的勞動力。1697年,根據勒斯維克條約,海地被割讓給法國。1790年,在黑人領袖杜桑·盧維圖爾領導下,海地人發動了獨立戰爭,是在拉丁美洲最早開始爭取獨立的國家。1804年,起義軍攻佔太子港,宣布獨立,成立共和國。
地理位置:西印度群島中島國。位於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奧拉島(即海地島)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地島)西部,面積約27797平方公里。東界多明尼加,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海岸線長1080多千米。全境75%為山地,僅沿海和沿河有狹窄平原,海地一詞就是印第安語中「多山之國」的意思。拉薩爾山海拔2680米,為全國最高峰。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內的主要河流,河谷地為海地重要農業區。
海地地圖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各月平均氣溫在22—28℃間。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4—6月、8—10月為雨季。多颶風。沿海地區炎熱,高原地區平均氣溫15℃。全國平均氣溫24-27℃。海地一年分兩季:3月至11月相對炎熱,12月至2月較為涼爽。不同的氣候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地震原因:位於美洲板塊與加勒比板塊的結合部,板塊運動使得該地區的地震較多。
生產力的問題:首先,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發展教育。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提高生產力。
其次,要不斷改革、調整生產關系,改變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因素。
第三,要提高管理水平,消除影響生產力發展的不利因素。
另外,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②必須通過改革,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
⑺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和海嘯呢
海嘯 一、自然 [b]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一一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 海嘯在許多西方語言中稱為「tsunami」,詞源自日語「津波」,即「港邊的波浪」(「津」即「港」)。這也顯示出了日本是一個經常遭受海嘯襲擊的國家。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觀察、預測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阻止它們的發生。 海嘯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地震規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在海底附近傳播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每小時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到650公里,當海嘯波進入陸棚後,由於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它的這種波浪運動所捲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並形成「水牆」。 由地震引起的波動與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層波動,而地震所引起的水體波動是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水層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發,土崩及人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嘯。此外,隕石撞擊也會造成海嘯,「水牆」可達百尺。而且隕石造成的海嘯在任何水域也有機會發生,不一定在地震帶。不過隕石造成的海嘯可能千年才會發生一次。 海嘯同風產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異的。微風吹過海洋,泛起相對較短的波浪.相應產生的水流僅限於淺層水體。猛烈的大風能夠存遼闊的海洋捲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動深處的水。而潮汐每天席捲全球兩次.它產生的海流跟海嘯一樣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嘯並非由月亮或太陽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動所產生,或由火山爆發、隕星撞擊、或水下滑坡所產生。海嘯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夠超過每小時700千米,可輕松地與波音747飛機保持同步。雖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嘯並不危險,低於幾米的一次單個波浪在開闊的海洋中其長度可超過750千米這種作用產生的海表傾斜如此之細微,以致這種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經意間就過去了。海嘯是靜悄悄地不知不覺地通過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淺水中它會達到災難性的高度. 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 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牆」。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由於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牆」就會沖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起因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後,震盪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裡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湧向海灣內和海港時所形成的破壞性的大浪稱為海嘯。破壞性的地震海嘯,只在出現垂直斷層、里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當海底地震導致海底變形時,變形地區附近的水體產生巨大波動,海嘯就產生了。 海嘯的傳播速度與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嘯的傳播速度一般為每小時兩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嘯不會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災害,正在航行的船隻甚至很難察覺這種波動。海嘯發生時,越在外海越安全。 一旦海嘯進入大陸架,由於深度急劇變淺,波高驟增,可達20至30米,這種巨浪可帶來毀滅性災害。 海嘯來襲之前,海潮為什麼先是突然退到離沙灘很遠的地方,一段時間之後海水才重新上漲? 大多數情況下,出現海面下落的現象都是因為海嘯沖擊波的波谷先抵達海岸。波谷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陸,海面勢必下降。同時,海嘯沖擊波不同於一般的海浪,其波長很大,因此波谷登陸後,要隔開相當一段時間,波峰才能抵達。 另外,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另一個原因造成的:地震發生時,海底地面有一個大面積的抬升和下降。這時,地震區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隨之抬升和下降,然後就形成海嘯。 分類 海嘯可分為4種類型。即由氣象變化引起的風暴潮、火山爆發引起的火山海嘯、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嘯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說,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涌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涌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涌巨浪。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級地震引起的海嘯屬於此種類型 怒吼的巨浪 根據現代板塊結構學說的觀點,智利是太平洋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相互碰撞的俯沖地帶,處在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上。這種特殊的地質結構,造成了智利處於極不穩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來,這里火山不斷噴發,地震連連發生,海嘯頻頻出現,災難時常降臨。1960年5月21日凌晨開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發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見的強烈地震。大小地震一直持續到6月23日,在前後1個多月的時間內,先後發生了225次不同震級的地震。震級在7級以上的有十幾次之多,其中震級大於8級的有3次。 危害 劇烈震動之後不久,巨浪呼嘯,以催枯拉朽之勢,越過海岸線,越過田野,迅猛地襲擊著岸邊的城市和村莊,瞬時人們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設施,被震塌的建築物,在狂濤的洗劫下,被席捲一空。事後,海灘上一片狼藉,到處是殘木破板和人畜屍體。 地震海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預測、觀察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控制它們的發生。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環境預報室副主任於福江介紹,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但由於我國大陸沿海受琉球群島和東南亞諸國阻擋,加之大陸架寬廣,越洋海嘯進入這一海域後,能量衰減較快,對大陸沿海影響較小。 因為地震波沿地殼傳播的速度遠比地震海嘯波運行速度快,所以海嘯是可以提前預報的。不過,海嘯預報比地震探測還要難。因為海底的地形太復雜,海底的變形很難測得准。 1964年國際上成立了全球海嘯警報系統協調小組,太平洋由於海嘯多發,所以海嘯預警系統很發達。此次大地震發生15分鍾後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就從檀香山分部向參與聯合預警系統的26個國家發布了預警信息。如果印度洋也有預警系統,也許人們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從震後到海嘯登陸印度洋沿岸的寶貴時間。 紀錄 我國學者發現,在公元前47年(即西漢初元仁年)和公元173年(東漢熹平二年),我國就記載了萊州灣和山東黃縣海嘯。這些記載曾被國外學者廣泛引用,並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兩次海嘯記載全球的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六、七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佔了約80%。而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並且受害最深的國家。 8.海嘯預警系統 地震能引發海嘯,因此海嘯的預警信怎 要由地震監測系統提供。在全球地震多發地帶如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都應該有完善的地震監測網路。 最近造成較大規模的海嘯 2004年12月26日於印尼的蘇門達臘外海發生芮氏地震9級海底地震。海嘯襲擊斯里蘭卡、印度、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孟加拉、馬爾地夫、緬甸和非洲東岸等國,造成三十餘萬人喪生。准確死亡數字已無法統計。參見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1998年7月兩個7.0級的海底地震,造成巴布亞紐幾內亞約2100人喪生。 1992年9月尼加拉瓜發生海嘯。 1883年8月25日荷屬東印度群島上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使三萬六千人死亡。 嘯源位置 日期 浪高(米) 受害地區 死亡人數 備注 加拿大溫哥華島 1700年1月26日 ? 北加州至溫哥華島、日本 ? 葡萄牙 1755年11月1日 16 歐洲西部、摩洛哥和西印度群島 60,000 琉球群島 1771年4月24日 85 琉球群島 11,941 巽他海峽 1883年8月26日 35 爪哇和蘇門答臘 36,000 日本三陸 1896年 30 日本 27,122 阿留申群島 1946年4月1日 32 阿留申群島、夏威夷和加州 16
⑻ 西印度群島的地理環境
西印度群島從古巴幾乎綿延到南美洲北岸,跨度超過3,200公里(2,000哩)。這條島鏈,主要分成大、小安地列斯兩組群島,將加勒比海與大西洋隔開。本地區其他島嶼是安地列斯陸地邊緣上孤立的島群,其中有︰巴哈馬、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荷屬安地列斯(百慕達雖然有時和本地區一同加以討論,但同其他島嶼實際並不相關)。
大安地列斯群島——古巴、牙買加、伊斯帕尼奧拉(海地與多明尼加共和國)和波多黎各(維爾京群島在構造上與之相關)——的形狀和走向是由一條有褶皺和斷層的古老山系決定的,這條山系在白堊紀時期從中美洲延伸穿過加勒比區。多明尼加共和國境內的杜華德(Duarte)峰是該山系的另一組成部分,海拔約3,170公尺(10,400呎),是加勒比地區最高點。古巴和牙買加之間的開曼海溝,深度超過7,680公尺(25,200呎),是加勒比海域內最低點。加勒比地區是個地質上極不穩定的地帶,其特徵是地震活動頻繁,有時是災害性的,比如牙買加發生的1692年羅亞爾港(Port Royal)地震和1907年京斯敦地震以及馬提尼克島上培雷(Pelee)火山的爆發等。
小安地列斯群島開始於維爾京群島的東面和南面,是由小島所組成的雙弧所構成的(為了實用的目的,把維爾京群島放在這段對小安地列斯群島的討論里)。多山的內弧從聖基茨延伸到格瑞那達,由火山錐構成,有些仍然是活火山。外弧從安圭拉延伸到巴貝多,由低而平的島嶼構成,島上的地表石灰岩覆蓋著更古老的火山岩或結晶質岩石。小安地列斯群島也常被分成背風(北部)群島和向風(南部)群島。
位於大、小安地列斯群島陸地邊緣上的是巴哈馬群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以及離委內瑞拉海岸不遠的許許多多島嶼,包括荷屬安地列斯群島南部在內。巴哈馬群島是由多孔的石灰岩和珊瑚礁構成的平坦地段;珊瑚礁也構成大安地列斯群島中許多島嶼的邊緣。特立尼達島的北嶺是安地斯山系的延續部分。與委內瑞拉北方那些已夷平的(已碾平的)島嶼一樣,但特立尼達島南部的平原卻是由委內瑞拉的奧利諾科(Orinoco)河的沉積作用所形成。
西印度群島水系的特點是河流短,河流的山間河道陡峭,常常穿過結晶質岩石,在濱海平原上轉變為迂緩的河槽。旱季漫長,使有些河流在一年中的一段時間完全乾涸,這在大安地列斯群島南部背風的海岸上特別嚴峻。
伐木毀林已引起水土流失並暴露出貧瘠的山地土壤,尤其是在海地和牙買加。各種低地土壤出現在濱海平原上和內陸盆地里;這些都是最肥沃的土壤,和小安地列斯群島的火山土壤一起,在甘蔗種植上已經開墾了300多年。 西印度群島的大多數島嶼位於熱帶范圍內,橫跨在東北信風的路徑兩旁。熱帶海洋性氣候顯示並無冬夏之分,而是從潮濕季節向略微乾燥季節的轉變。氣溫全年始終相當穩定。在小島上和較大島嶼的海濱上,氣溫的日平均變化范圍是6~8℃(10~15℉),從12~4月在20℃略高些到接近30℃(70℉略高些到大約85℉)之間上下波動,從5~11月在接近24~30℃略高些(75℉左右到接近90℉)之間。相對濕度全年都很高,變化范圍常在65%和85%之間。降雨量的多少和季節性因島嶼的大小、形狀、地形和對東北信風的相對位置不同而不同,在大安地列斯群島和背風群島上為每年1,016~1,651公釐(40~65吋),在最高的山峰上則超過5,000公釐(200吋)。
來自於西印度群島以外的氣候影響造成了極端的氣候情況。從12~4月,冷鋒面從北美高壓反氣旋系統向南延伸,這些風造成氣溫突然下降,天空陰雲密布,並有少量降雨,但很少能吹到安地瓜以南。在大西洋海面上形成的嚴峻的熱帶風暴往往會變成颶風,對全體居民和經濟情況有著潛在的破壞力。這些風沿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北緣吹過(但這些地方偶然也受到襲擊),往往會掃過小安地列斯群島,然後再轉向西吹過大安地列斯群島。受過嚴重襲擊的島嶼有時需要一年甚至更多時間才能恢復。 地形和氣候對西印度群島的天然植被有直接影響,但是,清除和焚燒植被的作法也已改變了幾乎所有這些地區的植物地理。
平原上的原始植被本是由愈創木樹和吉貝(南美木棉)樹構成的稀疏森林,但現在大部分低地都開墾了,種植進口的食品樹如麵包果和芒果之類,以及各種絢麗奪目的花卉品種如鳳凰木(火紅花樹)、雞蛋花、葉子花和木槿。濕地、紅樹林和沼澤林地出現在海濱一帶,但乾燥環境的代表特徵卻是有刺灌木、柱狀仙人掌或稀疏的矮樹林。海拔超過300公尺(1,000呎)的高地上其樹木形成一個密閉的天篷,覆蓋著各種附生植物、鳳梨科植物和灰白水龍骨蕨類;在某些高出1,500公尺(5,000呎)的地方,這種混合林就讓位給矮林地和高山草地了。
西印度群島的動物群是南美洲動物群的一種枯竭的型式,南美洲本是其大部分動物的來源地。只有特立尼達擁有范圍廣闊的哺乳類動物,如︰樹懶、食蟻獸、浣熊、吼猴、蝙蝠等。爬蟲類種類更多,各島一般都有很多蜥蜴、大鱷魚、鱷魚和蛇類。西印度群島尤其展現出種類極為繁多的本地鳥類——蜂鳥、家鴿、野鴿、鸚鵡等都相當普遍。
在史前時期,最富足的動物生境是森林樹冠層和大海邊緣,前者有多種多樣的鳥類、蝙蝠和昆蟲,後者則有豐富的海龜、蛤類、牡蠣、大鱷魚,海牛、海豚、紅齧龜、東方狐鰹和飛魚。現在這兩者仍然是這些物種的主要生境,但因人類或人類引進的各種食肉動物對環境的破壞已導致物種的迅速滅絕。
⑼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什麼引起的
地震和火山爆發都是板塊運動地殼運動引起的。構造地震,它是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火山噴發是岩漿等噴出物在短時間內從火山口向地表的釋放.由於岩漿中含大量揮發分,加之上覆岩層的圍壓,使這些揮發分溶解在岩漿中無法溢出,當岩漿上升靠近地表時,壓力減小,揮發分急劇被釋放出來,於是形成火山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