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野生動物有哪些
印度有著豐富的野生生物資源,素有小非洲之稱,各種動植物群落遍布各地。在這里,您可以看到莊重的大象,歡舞的孔雀,昂首闊步的駱駝,怒吼的老虎和獵豹,健壯的獨角犀,兇猛的印度獅,儼然來到了非洲大草原.
印度有許多地方可以進行生態旅遊,為了保護動植物資源,印度設立了70個國家公園和包括鳥類保護區在內的400個野生動植物保護區。
印度的森林是自然愛好者的天堂,對獵豹、獅子、亞洲象、孟加拉虎、以及丹頂鶴等瀕臨滅絕的物種來說,這里的森林也至關重要。印度的保護區和林地縱橫全境,西起拉賈斯坦邦的倫滕波爾國家公園,東至比哈爾邦的哈扎里巴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北起喜馬拉雅山麓下的吉姆·考伯特國家公園,南至位於安達爾的六個國家公園,這些保護區和林地構築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巨大生物圈,沒有任何個地方可以與之相比。
您在喜馬拉雅地區可以見到大象、鹿、豹、野水牛、野驢、獨角犀牛、豪豬、雪豹等各種動物。
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獨角犀牛生存於印度。卡齊蘭狩獵保護區是犀牛的理想棲息地,也是最受博物學家、環境學家以及生態旅遊者歡迎的地方。
卡若拉(Karera)保護區的印度大鴇和印度羚也會吸引許多的旅遊者。另一個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地方是地處歷史名城瓜里爾(Gwalior)附近,舊稱沙普瑞(Shivpuri)的馬得海伍(Madhav)國家公園,遊客們在前往瓜里爾游覽文化遺跡的同時,也順便來此一游。考伯特國家公園是印度北部最受生態旅遊者和度假者歡迎的國家公園之一,在這里正在成為野生動物旅遊的新熱點。這些國家公園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的建設為印度發展野生動植物旅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印度對虎類保護十分重視,虎被尊為印度國獸,是力量和速度的象徵。印度的虎類保護區多達二十四個。孟加拉虎是體形最大的虎類之一,也是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哺乳動物,印度人民以擁有這種動物而感到驕傲。世界上百分之六十的野生虎類生活在印度。印度最著名的野生老虎保護區位於中央邦的班德哈沃咖爾,這里被譽為印度野生動植物保護區之首。來到這里,遊客可以觀賞到孟加拉虎、印度豹、獵豹、印度野牛、黑鹿,以及很多地處同一區域動物。印度對虎類的成功保護又一次地證明了這樣的事實,為了使種族得以延續,我們應該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消耗和破壞。
印度的野生鳥類既包括本國境內的留鳥,也包括遷移來的候鳥。印度各地的鳥類共有七百多種。喜馬拉雅地區是雉、禿鷹、烏鴉的自然棲息地。,位於拉賈斯坦邦,臨近新德里的考拉得·迦納國家公園是最著名的鳥類保護地。這個國家公園內棲息著大量水禽、涉禽以及陸生鳥類,是觀鳥的理想場所,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前來觀賞。在多胡瓦(Dudhwa)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可以看到白鷺、蒼鷺、鸛、鸕鶿等候鳥與鴨、鵝、水鴨等共同生活的情景。在安達曼地區也有許多珍稀鳥類,如印度斑犀鳥、尼科巴野鴿、冢雉等。參考資料:互聯網
『貳』 印度是不是 世界上唯一一個 有老虎(孟加拉虎)、獅子(亞洲獅)、和豹子(印度豹印度花豹、獵豹)同時存
印度的獵豹已經滅絕,除此都有也是世界唯一一個擁有野生老虎和獅子的國家。
『叄』 獵豹的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獵豹的名字原來是北印度語中的一個詞「chita」(來源於梵語「chitraka」,意思是「有斑點的」)。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總是把獵豹和豹相混淆。當一個中世紀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豹」一詞時,他通常指的是獵豹。獵豹被認為是獅子(它們具有鬃毛)和豹(它們帶有斑點)的雜交後代。獵豹的幼仔確實具有鬃毛,這有利於它們在草叢中偽裝隱藏。獵豹的拉丁學名(Acinonyxjubatus)就是「爪子固定,帶有鬃毛」的意思。
『肆』 印度動物很多嗎有什麼特有動物
去過幾次,動物很多,特有動物沒見過。印度人對動物的感情,很大成分是出於宗教的原因。有印度教派相信輪回轉世一說,他們認為下輩子有可能轉世成動物,例如豬馬牛羊等等。也有一些人認為,動物是有情感的,如果人吃了動物以後,動物身上的情感會傳到人的身上,所以他們也因此而選擇吃素。印度也並非沒有動物傳播的疾病。據印度衛生部數據顯示,近三個月以來,印度總共有4382例感染H1N1病毒,其中已有490人死亡。但是並沒有看到印度人有太大的恐慌,除做好醫療衛生防疫工作之外,只能是聽天由命。
『伍』 為什麼獅子老虎和豹稱都稱為貓科動物為什麼不叫獅科或者虎科呢
貓科Felidae是貓性類中分布最廣且是唯一現代可見於新大陸的一科,其中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最引人注目的動物。貓科是食肉目中肉食性最強的一科,是高超的獵手,其中大型成員往往是各地的頂級食肉動物。多數貓科動物善於隱蔽,用伏擊的方式捕獵,身上常有花斑,可以與環境融為一體。而現在多數貓科動物卻因為這些美麗的花斑而被人捕捉用來製作高檔時裝,加上棲息地破壞等其它原因,使貓科動物受到嚴重威脅。而貓科動物最為重要的食肉動物特別是頂級食肉動物,其數量的減少給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貓科動物起源於類似獵貓類的原始類型,獵貓類形態和性類似現在的貓科動物而較原始,以前作為貓科動物的一個亞科,現在則多作為獨立的獵貓科Nimravidae。獵貓科大體占據和貓科類似的生態地位,比較多樣化,多數犬齒比較發達,其中有些成員如始劍虎Eusmilus等發展出了類似劍齒虎的發達的上犬齒,是當時厚皮動物的主要捕食者。真正的貓科誕生後向著兩個方向發展,一隻上犬齒逐漸延長,另一支犬齒趨於變小而身體比較靈活。上犬齒逐漸延長的這一隻被歸入劍齒虎亞科Machairodontinae,其中以晚期的劍齒虎Smilodon(右圖)為代表。劍齒虎大概是所以史前哺乳動物中最引人注目的,體型巨大,上犬齒特別發達,可能以厚皮動物為食,並隨著厚皮動物的減少而消失。犬齒趨於變小的貓科動物又可以分成三支,一般分成三個亞科。 獵豹亞科Acinonychinae是向著快速奔跑的路棲動物發展的一支,是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獵豹現存僅獵豹Acinonys jubatus(左圖)一種,主要分布於非洲,也見於印度和中近東地區,其中印度的獵豹已經滅絕,其它地區的獵豹也處於瀕危狀態。獵豹的爪子不能伸縮,而起到跑鞋的作用,這在現存的貓科動物中是獨一無二的。獵豹的奔跑速度雖快,卻不能堅持很長時間,因此雖然速度要超過其它所有動物,但卻不是每次都能捕到獵物。在辛巴威發現一些花紋特殊的獵豹(右圖),曾被定為新種或新的亞種,後認定只是個體變異。 貓亞科Felinae包括現存貓科的絕大多數種類,分布廣泛。貓亞科成員一般科均置於貓屬Felis,也有人將其分成幾個不同的屬,多數成員為中等體型,又統稱為小型貓類,但有些種類如美洲獅Felis concolor體型較大,美洲獅也是分布跨緯度最多的貓科動物,從北美北部到南美南部都能見到。小型貓類與大型貓類的主要區別不在於體型,而是小型貓類不發出吼叫聲。貓亞科成員無論體型大小,均擅長爬樹,其中有些種類是在樹上捕獵的高手,如美洲的長尾虎貓Felis wiedii(右圖),其習性類似一些樹棲的靈貓科成員,也有些成員比較常在地面活動,擅長奔跑和跳躍,如非洲的藪貓Felis seval,體型頗似小型的獵豹。貓亞科中人們最熟悉的當屬家貓Felis sivestris,被人們帶到世界各地。家貓的野性強於多數家畜,逃逸後常能野化,這些野化的家貓常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未野化的家貓野可能對小型動物造成一定的威脅。家貓的祖先是野貓Felis sivestris,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中部、南部和西部,我國可見於西北地區。 豹亞科Pantheriinae成員又統稱大型貓類,可以發出吼聲,包括新貓屬Neofelis和豹屬Panthera,除了一種分布於美洲外,其餘均限於亞洲和非洲,特別是亞洲。新貓屬僅包括雲豹Neofelis nebulosa(左上)一種,分布於我國南方和東南亞一帶。雲豹是體型最小的大型貓類,比小型貓類中體型較大的成員還要小些,也有人將雲豹歸入小型貓類。雲豹也是現存比較原始的貓科動物,其犬齒比較發達,其犬齒的比例是現存貓科動物中最大的。雲豹是樹棲性動物,生活於森林地帶,爬樹技術非常高。豹屬即5種「大貓」,每種可自成一個亞屬,都是人們熟悉的大型食肉動物,是最強有力的捕食者。獅子Panthera leo(右圖)有「百獸之王」之稱,不僅體型大,而且合作捕獵,是頂級食肉動物,也是貓科動物種唯一群居的成員。獅子分布於除了熱帶雨林地區以外的非洲各地一起南亞和中近東地區,現在除了印度的吉爾以外亞洲其它地方的獅子均已經消失,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獅子。虎Panthera tigris(左下)是比獅子更強壯的肉食動物,其中包括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可能也是現存最兇猛的肉食動物。虎分布於亞洲東部、南部和西部,從寒冷的北方森林到熱帶雨林均能見到。現在西亞和很多地區的虎已經消失,其它地區的虎也均處於瀕危狀態。豹Panthera pars是豹亞科中分布最廣泛,數量最多的一種,分布於亞洲和非洲的廣大地區,適應從寒溫帶到熱帶的不同氣候以及從森林到草原的不同生存環境。豹體型略小,比較隱蔽,是偽裝捕獵的高手,善於爬樹,能將獵物拉上樹儲存起來。豹是非洲數量最多的大型食肉動物,但是仍然受到一定的威脅,而在亞洲一些地區豹則比較珍稀甚至瀕於滅絕。雪豹Panthera uncia分布局限於亞洲的高原和高山地區,是僅有的分布於高海拔地區的大型貓科動物。雪豹外形似豹而貓較長,尾巴也長,是高山上的頂級捕食者。美洲虎或稱美洲豹Panthera onca是美洲僅有的大型貓科動物,體型介於虎和豹之間,花紋似豹而斑點較大,環形斑中還出現黑點。美洲虎是拉丁美洲體型最大,最兇猛的食肉動物,適應從熱帶森林到比較開闊地帶的多種不同生存環境,現在比較稀有。
『陸』 侄子問我為什麼秦朝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老虎、獅子、獵豹非常多,如何回答比較通俗易懂
當時人少,森林多,這種野生動物的活動區域大,食物廣泛,自然多
實際上直到60年代,國內很多地方還要狼,老虎和豹子
也就是日後隨著城市化,森林沒有了,這些動物也沒有了
『柒』 到底是獅子還是老虎是獸中之王豹子為什麼不能稱王
世人公認的兩種最厲害的貓科動物是獅子和老虎。但是它們相比哪個更厲害?這個問題大家都感興趣,而且眾說紛紜,那麼我今天就來詳細地說一說吧。
世界上現存的老虎有許多亞種,比如華南虎,西伯利亞虎(東北虎),孟加拉虎,蘇門答臘虎,印度虎等。其中西伯利亞虎最大,成年雄虎體長可達3.3米,體重300公斤以上。我記得看過一個資料,最大的老虎是在原蘇聯中亞一共和國捕獲的,體長4米,體重780公斤,是普通獅虎的兩倍!所以論體形,老虎是最大的貓科動物。
而目前獅子只有兩個主要亞種:非洲獅和印度獅。(常說的美洲獅其實是美洲山貓之誤,美洲獅是最大的貓屬動物,它跟我們的家貓是同屬一個屬,親緣關系更近。)其中印度獅體形較小,且數量已幾近滅絕,我們常見到的是非洲獅。成年非洲公獅一般體長在2.3——2.7米,體重在250公斤左右。
由於動物的體形通常決定了他們的力量,所以成年東北虎,西伯利亞虎的絕對力量勝過大多數非洲獅。從外形而論,它們都有駭人的尖牙利齒,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有強大的顎、裂齒,在咬合的時候有巨大的力量,而這巨大的力量就能用來殺死大型的動物。而細細論來,獅子,尤其是雄獅,其頭臉由於鬃毛而誇張,身段反顯得單薄;老虎的體魄雄渾,頭面卻稍嫌精巧。非洲公獅看上去十分威猛,全因一團鬃毛的緣故,所以視覺上頭特別大,但是獵捕技能比較差,耐力速度也都很缺乏。而威猛的老虎成年後也有類似長毛,顏面頸脖處生出長毫,外形不輸給公獅。而且從個體捕獵技能上來看,老虎力量速度兼備,能上樹游泳,單獨捕獵成功率很高,獅子則是群體作戰,母獅的效率大大高於公獅。健美運動員身上的肌肉是非常非常結實,但是中國科學家在解剖東北虎的時候,發現它的肌肉一打開之後,比最好的健美運動員的肌肉還要好看,還要結實,肌纖維極為粗,渾身上下,很少能找到多餘的脂肪,幾乎很難見到脂肪,強壯的骨骼附有強大的肌肉,證明這種動物有極強的爆發力。虎的爆發力有過實證,在北京動物園獅虎山獸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東北虎抓裂的裂痕。剝掉皮的獅虎驚人的相似,而從解剖中發現,老虎心臟容量大於非洲獅。
地理環境的差異,決定了獅子老虎不同的戰斗風格和作戰策略。廣袤的平原上,適合發揮群體的力量,鎖定目標,以逸待勞。而叢林中,獵物容易閃避、躲藏和逃逸,對個體的搏擊技能要求更高。獅子是戰略家,老虎是戰術家。
由於獅子、老虎不在同一地域環境中生活,似乎很難進行較量,就像相聲里說的關公戰秦瓊。在西方,獅子向來有獸王之稱;而在中國,獸中之王則是老虎。據說古羅馬時代,人們曾讓獅子和老虎在競技場中進行格鬥表演,結果,每次都是老虎戰勝了獅子。曾有前蘇聯科學家試驗讓兩只同性同體形的成年飢餓的獅虎相鬥,結果老虎勝出。有的地理學家和動物學家提出:我國雲南一帶遠古時期也有獅子。但為何現在匿跡消蹤了呢?老虎奮虎威將獅子逐出了生活條件舒適,方便的山林,將其趕到印度西北部、阿拉伯半島和非洲的荒漠、草原上去飽嘗顛沛流離之苦。從地理分布來講,老虎以西伯利亞為基地足跡遍布歐亞大陸直至南亞次大陸,發展為孟加拉虎亞種、高加索虎亞種和華南虎亞種,只有大海阻止其進入美洲。部分個體跨過南海進入印尼群島,發展為蘇門達臘虎亞種。從極寒到極熱顯示頑強的適應力,虎單獨活動,只有繁殖期雌雄才有幾天相聚,由雌虎獨立撫養幼崽。說明虎的生存能力強於獅。非洲獅從非洲大陸北上進入阿拉伯半島又進入南亞次大。歷史上在印度發生過獅虎的競爭,雖然沒有留下文字記載,但是獅子最終退讓到印度西北一隅(稱亞洲獅),而孟加拉虎遍布南亞、東南亞是最終結果。
老虎選擇西伯利亞虎為代表,有時提提印度虎-孟加拉虎、中國虎-華南虎;獅子以非洲獅為代表。
先比較體形和重量。
西伯利亞虎在老虎中體形最大,也比非洲獅略大。資料記載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是前蘇聯中亞共和國獵取的西伯利亞虎,雄性、體長5米(不計尾巴)、體重760公斤,是普通西伯利亞虎或非洲獅的兩倍。
孟加拉虎次之,也比非洲獅略小。孟加拉虎體重300公斤,體長3米。
華南虎更小,體長2.5米,體重200-250公斤。但性情最暴烈。
非洲獅:雄性體重350-400公斤,身長3.5米。
再比較捕食技巧和在食物鏈中的地位。
西伯利亞虎在所有貓科動物中捕食技巧最高,這是因為其棲息地高寒惡劣,野牲稀少,無法承受捕食失敗。西伯利亞虎在當地食物鏈中無可爭議處於頂點,其獵物包括所有食草獸和食肉獸,大型且性情暴烈的食草獸如:馬鹿、亞洲野豬。食肉獸如:亞洲棕熊、豹、亞洲黑熊、狼、猞狸、獾、狐。由於豹與虎食物相同,所以在虎的領地絕不允許豹存在,因此捕食豹的幾率很小,但有資料顯示西伯利亞虎的糞便中發現豹的毛發。亞洲棕熊盡管體形龐大也不是東北虎對手,雄性棕熊被虎偷襲的記載很多。而黑熊更不行了,在冬季冬眠的黑熊經常被虎從洞中挖出甚至沒有機會抵抗。在北亞狼群個體數量少,一般不超過7隻,因此只能躲避虎。當然有很多傳聞雄性野豬戰勝東北虎,不過野豬是防禦方,不被捕殺是勝利,能擊斃西伯利亞虎的記載太少。而且受傷致死的虎一般是老年、殘疾虎(缺犬齒)或年青幼虎,無法捕食其他野牲,才不得不攻擊戰力很強的雄野豬。由於西伯利亞虎(我國稱東北虎)與人類生活區較遠,所以西伯利亞虎對人類一般主動避讓,不去招惹陌生的東西。
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棲息地野牲相對豐富而與人類重疊,因此其捕食成功率不如西伯利亞虎,但是對人類危險最大。與人類斗爭經驗最豐富的是華南虎。華南虎是中國獨有,與國人奮斗2000年,對如何攻擊和躲避技巧最豐富,所以處境最危險。50-60年代中國大規模捕殺華南虎,現在是比大熊貓還危險且珍貴的物種。殺人最多的記錄保持者是在印度的孟加拉虎,與印度人素質和當地環境有關。在當地食肉獸中豺對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構成威脅,豺攻擊力不如狼,但群體比狼群更多且堅韌又沒有種族之分,不同豺群會配合攻擊虎豹。在印度曾有20隻豺群攻擊一隻成年雌性孟加拉虎,虎在第一次對抗中殺豺7隻,傷6隻,摧毀豺群的進攻力。但是殘余豺群立刻召喚鄰近領地的另一支豺群-26隻豺加入對虎的攻擊,虎在第二次抵抗中殺4隻,傷2隻後,開始逃跑。豺群追擊40公里,第三支小豺群加入堵截,最後近40隻豺捕殺這只孟加拉虎。虎被吃掉一半,在最後戰場又有7隻豺被殺。中國也有傳說-豺是虎剋星。但是亞洲象和亞洲犀牛、野牛不是孟加拉虎的對手。成年雄性亞洲象可以自保,但絕不主動攻擊老虎與非洲象相反,而且雌性亞洲象無力抵抗孟加拉虎。
非洲獅捕食能力很差只能依*群體伏擊,只有在旱季走頭無路時才攻擊非洲象、犀牛、野牛,一般10隻以上非洲獅一擁而上分割象群,由母獅在大象、野牛背後襲擾,雄獅正面攻擊。雄獅單挑的幾乎沒有。單獨非洲獅無力生存,被獅群驅逐的老年雄獅一般被狗群捕殺或被三色豺捕殺。?狗群是報復,三色豺是謀殺-戰術很象亞洲豺。傷人最多的非洲獅是修建鐵路時的獅群,此獅群6-7隻共捕殺200多名工人(有誤),最後被消滅只留下兩只哺乳期的幼獅被送到動物園。
比較齒、爪等硬體。
犬齒大小、頜骨硬度相差無幾;爪的尖銳度相當。但是有學者推崇虎的爆發力,在北京動物園獅虎山獸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東北虎抓裂的裂痕。剝掉皮的獅虎驚人的相似,基本無法區分。從解剖中發現,老虎心臟容量大於非洲獅。
自然界中獅虎相遇的結果。
西伯利亞虎以西伯利亞為基地足跡遍布歐亞大陸直至南亞次大陸,發展為孟加拉虎亞種、高加索虎亞種和華南虎亞種,只有大海阻止其進入美洲。部分個體橫渡南海進入印尼群島,發展為蘇門達臘虎亞種。從極寒到極熱顯示頑強的適應力,虎是單獨活動,只有繁殖期雌雄才有幾天相聚,由雌虎獨立撫養幼崽。說明虎的生存能力強於非洲獅。
非洲獅從非洲大陸北上進入阿拉伯半島又進入南亞次大陸。歷史上在印度發生過獅虎的競爭,雖然沒有留下文字記載,但是非洲獅退讓到印度西北一隅(稱亞洲獅),而孟加拉虎遍布南亞、東南亞是最終結果。
中國稀有虎種
最有傳奇色彩的是中國黑虎又稱蘭虎。清末被傳教士發現於西苑(與中國麋鹿同地),後向看守官員行賄得到兩張黑藍色虎皮。但一直不能得到活體,被認為是皇家圈養的變異個體,隨麋鹿在中國滅絕或不承認黑藍虎的存在。但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一農民在京郊十三陵發現一隻黑藍色成年虎,70年代末在京郊密雲山區發現兩只黑藍虎幼崽,說明經過近70年戰亂在北京居然保存下黑藍虎種群,令人不可思議。可惜再沒聽說黑藍虎的後續消息。當地山民認為黑虎是明清皇陵的守護神,增加幾多神秘……。
真實戰例
獅虎格鬥是有真實戰例的。1995年10月,我國沿海某市一開放式動物園曾發生過東北虎咬死非洲獅的事件。某夜,分隔獅虎籠的閘門因故障打開了,出於大型食肉獸間的競爭原則,實力相當的食肉獸相遇後要麼互相退讓,如果沒有退路就必須背水一戰,結果,當工作人員趕到現場時,非洲雄獅已倒斃在虎區正中央!經調查,非洲獅是經充分准備後入侵虎區的,但結果卻是讓東北虎一擊致命,東北虎首次攻擊就擊中非洲獅的咽喉要害,根本沒給對手還手的機會!擊斃對手後,東北虎還拖著比它重一倍的獅子走了30多米。
西伯利亞虎(東北虎)是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首先在體格上勝獅一籌。從捕獵技巧上說,虎向來是獨來獨往,捕獵都是*自己,單兵格鬥能力自然很強;獅子的生存之道則是結群捕獵(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唯一真正群居的動物),講究協同作戰能力,因此,一對一打,獅子決不是虎的對手。
在歷史上,虎的分布一度遠達土耳其,有西伯利亞虎、華南虎、印度虎、孟加拉虎、黑海虎、新疆虎、蘇門達臘虎、爪哇虎、巴哩虎等亞種,但今天僅存前四個亞種。獅子的分布一度也很廣,除非洲和印度外,還有希臘獅和伊朗獅兩個亞種,其中伊朗獅和黑海虎還發生過激烈的生存競爭。
一般地說,食肉獸只捕獵體型小於它或與它相當的動物,對於與其實力相當的食肉獸,一般採取迴避的原則,如虎遇到熊,尤其是最大的食肉獸――棕熊,一般都互相避讓,但在印度,虎有時會捕獵鱷魚,印度虎甚至能從鱷魚嘴裡搶食物 呢!
不多說了肯定是老虎厲害~啦!如果老虎打不過獅子那就是天大的笑話了。哈哈!
『捌』 為什麼會有獅虎獸,獅子和老虎之間沒有生殖隔離嗎
物種定義的關鍵內容之一就是生殖隔離,但在一小部分物種之間,特別是親緣關系很近,屬於同一個科目和屬的物種,也有個別局部成功的例子。
像馬和驢生出騾,獅和虎生出獅虎獸或虎獅獸。但這些局部成功的例子在生物進化的意義上而言又不一定完全成功,如果這些雜交後代絕育,在物種進化上就沒有意義。
在一般情況下,自然界動物的雜交,特別是一些高等動物之間的雜交,在物種已經形成之後,一般不能形成新的物種。但並不能說它們不試圖去雜交,這種傾向在一部分物種之間是存在的,只是最後是否能出現新的物種要看許多偶然的條件。
(8)印度為什麼有獅虎獵豹擴展閱讀:
獅虎獸通常被認為是不能生育的,但是據說雌性可以生育,傳聞在印度一家動物園中,一隻雄獅和一隻雌獅虎獸就有過後代,而雄性就不可以了。
經過抽血鑒定,發現獅虎獸的染色體數量是19對,38條,據專家分析,染色體呈兩倍體存在的動物,其保存穩定性會更好,這也是傳宗接代的基礎。
第一隻獅虎獸誕生於法國。經過4年的感情培養,雄非洲獅哈里與母東北虎珍珍於 1981年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下生出它們的寶寶「利利」。「利利」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20年,於2001年9月病死。
21世紀初,中國有好幾個動物園開始在這方面進行嘗試,但結果都不太令人滿意。相繼出生的獅虎獸和虎獅獸存活時間都不夠長,而且都沒有繁殖能力。
2007年10月22日,再次發生了驚人的一幕:動物園的工作人員拍攝到的一組珍貴畫面:雄獸平平竟然與雌獸安安交配了。這樣的場景讓所有人感到振奮,也許在不遠的將來,這里將誕生另一奇跡。
2012年9月19日,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動物園,一個月大的獅獅虎寶寶凱拉首次對外亮相。凱拉的爸爸是獅子,媽媽是獅虎獸,它是世界上首隻獅獅虎獸。
『玖』 為什麼只有印度有老虎和獅子
老虎是世界上最大的貓科動物,獅子排名第二,這是科學事實。八個老虎的亞種個頭大小不一,但是老虎的平均體重高於獅子。史上最大的東北虎體重達384公斤(這已經是阿拉斯加棕熊和北極熊的重量級),也遠遠大於有記錄的最大的獅子。中型的老虎亞種如華南虎、孟加拉虎(雄)體重大約200公斤,而這在雄非洲獅中已經算是比較大的了。體形最大的獅子是西非獅,和老虎相近,但是已經滅絕。獅子集群狩獵,因此在爭奪棲息地方面的確有優勢。雌獅是主要的獵手,但是打架還是主要靠雄獅。經常看到兩頭雄獅就將一群有七八頭雌獅的獅群趕走的場景。
單打獨斗很可能是老虎獲勝,因為老虎體型更大,體力更強,而且搏鬥和捕食的技巧更高超。在自然界中很難預料結果,因為在正面沖突的時候獅子的集群優勢未必能真正在搏鬥中起作用。但是獅群的合作使得其捕食效率更高,因此在爭奪棲息地上會有很大優勢。
獅子曾經出現在亞洲,最後退出了老虎的領地,不一定是由於老虎競爭的原因,而很有可能是人類的因素在起作用。因為獅子的習性使其不擅長隱蔽(也不喜歡避開人類),非常容易和人類發生沖突;換句話說,在一個地區只要有人就不會有獅子。而老虎單獨行動,深居簡出,性情謹慎和怕羞,總是將虎穴隱藏的很隱蔽,如果不是特殊情況(病虎和年邁受傷),老虎總是避開人類。因此人類還沒有這么強大的時候,在人類的活動不是很頻繁的地方,老虎和人類是可能共存的。這可能是獅子後來推出亞洲而老虎留下來的原因之一。當然主要的原因應該和這兩種動物的起源地點和環境因素有關。
『拾』 印度同時擁有獅子與老虎,那麼野生獅虎還存在同域分布嗎
可能是受貴州“神秘聲音”事件的影響,最近人們對野生動物的熱情提高了許多,問我問題的人數也多了起來,其中有幾個問題令我印象深刻,比如有一網友問:印度是全世界同時擁有野生獅子與老虎的國家,我們都知道,獅子與老虎作為食物鏈頂端的兩種生物,體型相當,實力相當,食性趨同,那麼在同一片棲息地中,它們不會打起來嗎?問題很有意思,但我想說的是:無需太過擔心!
亞洲獅群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點,那就是獅群食量巨大,勢必對大型獵物的豐富度有一定的要求,而森林生態系統下無法承載那麼大體量的獸群,所以獅子也不會貿然進入密林去生活,即便是在森林中,獅群也選擇在林中的開闊地帶,且靠近水源的地方生存及活動。
總的來說,在全新世初期獅虎存在同域分布的情況下,二者相遇的幾率都不大,更何況如今獅虎已不在同一片區域中生活了,所以,在野外環境下,獅子與老虎是見不了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