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為什麼無法工業化
中國工業化遠勝印度一大截, 中國走的道路是傳統的工業化之路,工業體系健全,然後在工業化基礎之上發展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金融之類的,歐美日發達國家都是這么走過來的,包括亞洲四小龍,必須先過製造業這一關,有了基礎後再順勢發展第三產業。
印度正是相反的,先發展服務業,如軟體產業,不可否認,發展的不錯,現在印度也認識到了沒有工業化基礎是不行的,那種服務業比起實實在在的工業化畢竟是『虛』的,真正的發展經濟沒有發達的工業是不行的。
總的來說印度發展勢頭也蠻快的,工業化之路還很漫長,中印兩個人口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 為什麼印度沒有中國發達
印度發展的沒中國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印度存在大量的國內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鬆散的現政府體系無法直接解決,民間的內化機制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然而,這些問題要麼壓根沒在中國出現,要麼就比較緩和。。——自然印度發展不過中國也是很正常的。
其次,印度在上世紀末的基礎也並不算好,即使他貌似繼承了一些殖民地時代的東西,但計劃經濟時代的成果相黨一般,改革開放比我朝還晚了十年。。
下面來具體說說印度有什麼具體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我國是否存在或者程度如何:
印度的發展大致存在以下幾個很明顯的問題:
先說政治層面:
一,在社會文化層面,印度延續2000多年的種性制度,造成社會不平等,印度的階級分化異常嚴重,阻礙社會發展。制約印度的發展問題明顯有種姓問題,在印度,一看他的姓就知道他所屬的種姓,甚至信仰什麼宗教。反之,還可以通過他的相貌、衣著以及經濟狀況來反推其種姓。
雖然1950年印度憲法頒布,其中一個主要的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視,不能在種姓上有任何的區分、有任何的區別對待,但是現實的情況其實並不容樂觀,而這類社會文化,對於印度的影響幾乎是全方位的。哪怕是開明的象牙塔環境中在印度人,在婚姻,交友,社會圈子方面都有明顯的「種姓隔離"在裡面。。總的來說,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公平與效率,首先要保證比較可以接受的社會階層流動性,而種姓問題的制約,讓這類問題的解決基礎被剝離了出去。
這個是印度獨有現象,在我國不存在。
二,教育的規劃政策有明顯問題。政府在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投入的錢差不多(大概是延續尼赫魯當年定下的基調),在教育政策上也是二元制一刀砍平。這種搞法,現在看來是有比較明顯的問題在裡面。
比如,高等教育有其特殊性,在嚴格的印度教育選拔制度上,高等教育其實人數較少,精度要求較高,呈現精英化的特點。而這類高等教育的教育政策和經費把控上,是很明顯需要特別對待的,不適合和基礎教育一刀切。
但是這還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基礎教育上。
基層教育的人數更多的,范圍也更廣泛,並且也承擔著消滅高文盲率以及提高國民教育水平的重任。印度基礎教育分為兩種,一種是公學,還有一種是私學,也就是常見的西式教育分法。公學承擔更廣泛的基礎教育,雖然免費的初等義務教育已經在2001年被寫入法律,但教育質量很差,不及格率很高。
印度政府還是做了一些努力,比如在2001年的Sarva Shiksha Abhiyan,或稱為全體教育激勵計劃,很大的提高了入學率。
但是」入學率」雖然提高,但是畢業率變得更差。
同時在這種經費也一刀切情況下,老師的雇員數不夠用,給老師的待遇不可能很高,也招不到很高素質的老師
私學雖然可以辦到這一點,但是高昂的教育費用必然只能提供給高階層人士,而且數目不多,涵蓋不廣,也承擔不起」改善國民素質「的社會責任。
以上原因綜合到一起的表現就是全印度的文盲率高達三分之一。。
在這個問題上,我朝肯定狀況是要好太多了。印度的教育問題是還沒有完成普及。而我們教育問題是教育方式改進和教育資源的分配,全民性普及早就在上個世紀就完成了。。
三,宗教問題。印度是個全民宗教國家,信奉印度教,印度教的核心理念,『人有來世,人在現世是 來贖罪的,等待來世。這種」平和「的信仰和大批的信眾理論上應該帶來比較好的社會風貌。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印度各宗教之間的互相仇恨是非常厲害,民間團體因為習慣不同,會造成很多或多或少的沖突,而這類沖突往往無法直接解決,會產生明顯的內耗。僅2008年一年,印度就發生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沖突656起,其中4起發展成騷亂,死亡123人,2272人受傷。
四,民族問題。印度有200多個民族,居世界第一,。這本來是好事情,但是民族之間的矛盾很明顯,連民族之間的語言互通狀況都不怎麼樣。而印度政府並沒有承擔起一個比較好的」引導角色「。無論是克什米爾沖突,1980年特里普拉邦大規模民族仇殺;到12年的阿薩姆沖突。這類民族問題時刻都在印度上演,而且今後也不會缺少。
民族沖突帶來的首先是「惡性循環」,本來處於民族意識比較平和的民族團體,會因為」激烈的話語權爭奪「成風,而開始著手進入這種沖突游戲裡面。而小民族,小地區,會因為這種劇烈沖突,變得」沒有安全感「,開始著手內部強調民族意識,來增強排外性,繼續加劇全國性的民族矛盾。
其次,民族矛盾這種問題,在本來對聯邦向心力不足的大環境下,會直接導致地域的政治沖突,這也造成國內內耗。
五,印度特色的聯邦制相對向心力不足,而且中央政府不僅決策權力不夠,而且和地方各邦的利益沖突不斷。尼赫魯-甘地的個人政治理念特徵讓印度無法實行中央集權制度,但是後來尼赫魯-甘地家族在印度幾十年的家族統治實際上還是形成了所謂的尼赫魯-甘地王朝。也就是現在的印度類似於」一個中央王朝,帶領麾下無數邦國「的狀態。這樣的印度式聯邦制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
1,整個國家如同一盤散沙,其實並不好管理,國大黨雖然權勢頗盛,但是沒有足夠的統籌力來承擔整體化一的執政標准。
2,分裂勢力眾多,而且分裂勢力旺盛。這種政治生態,在本來各邦獨立性都不錯的情況下,和民族問題捆綁在一起,很有可能直接造成地區利益和國家利益達不成妥協,結局幾乎都是極端分裂勢力開始取得話語權。
以上是政治方面的問題。下面說說經濟方面的問題。
一,失業與貧困
失業和貧困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兩大痛楚。雖然歷屆政府都把增加就業和消除貧困作為執政的重要目標。
這兩個問題雖然已經有所改善,尤其是失業率方面,印度現政府頗為做了一些成效。但是就業市場的極端化,卻帶來了一些副作用。
而貧困方面,印度的貧困一直就改善得非常緩慢。
附上一些數據和解讀:
以上是印度各邦的失業率調查,可以得出結論:印度的失業率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地區發展不平和的問題。
說明印度總體失業率已經有所改善,但是就業市場的惡化和兩級差距並沒有解決(見下圖貧困人口)。
可見印度的貧困人口惡化一直沒有得到什麼改善,而表中也給了標准,赤貧人口(1.25美刀一天)達到四成,貧困人口(2美刀一天)達到百分之七十五,而印度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居然這兩個數據在「發展中國家」中都是墊底的水平,這實際上是很不正常的數字了,也就是說就收入而言,印度根本沒有消滅佔有全國過半人數的貧困人口基數,而這恰是印度從建國以來最大,最根本的一個局限問題。雖然近幾年國大黨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上的困難,但是就業市場呈現出總量走上行的趨勢,但是幾乎是印度服務業開始走高,產業附加值開始增強帶來的收入紅利,但其他產業就沒有這種程度的發展。也就是說印度現在呈現了這么一個奇怪的狀況:
印度民眾得到一分工作的可能性變大了,但是靠一分正經工作居然脫不了貧。
這是個很值得吐槽的現象。
而在貧困問題上,我朝的狀況明顯好很多。我朝目前的問題在於地區發展的差異,而欠發達地區恰恰也是人口大省,勞務輸出大省,故而我朝也擁有一部分不小的貧困人口數字也不奇怪。而整個mpi綜合評價裡面,我朝大概在中上的范圍內,主要的被拖名次的也是人口數字。但是,就近幾年的趨勢而言,從90年代開始的西部大開放,以及新千年後的數次城鎮化進展,我朝的地區差距是在慢慢縮小。所以就解決貧困問題上,我朝雖然拖著龐大的人口基數,但是在成效上,在發展中國家絕對是前列的,自然比印度的狀況好很多。
二,製造業發展滯後,准確的說是產業結構不全使得」服務業「變成孤島。
印度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服務業的增長,服務業也主要是靠軟體IT產業,製造業還不強。服務業的增長也非常明顯,農業也有起色。製造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是:由於它們是傳統部門,所以有很多傳統體制還沒有改革,包括政府以及大家族對產業和投資的「過度管制」,但是印度的政府結構特點註定了他沒辦法真正靠政府主導經濟,這是和我朝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對勞動力市場的管制等各種制約,不利於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服務業,尤其是軟體業的發展較快,是因為其作為新興部門,政府對其控制較少,在製造業方面步伐比較慢,市場開放程度小,沒有利用好廉價勞動力的優勢。
而我朝相對來說,產業還是比較平均,總體上不存在印度這樣的問題。就規模而言,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美國,農業總產值早就超過了。就精度而言,我朝的主要產業集中在中端製造業,已經從「單純吃人口紅利」變到「開始吃有一定技術含量的人口紅利」,至少說,算是個良性的狀態,高端工業成果來說,也取得不少成就,比如去年的「遠程特高壓輸電項目」,以及出口德國的「五軸機床」。。這狀況肯定比印度好出太多了。。
三,基礎設施嚴重落後。
印度作為新興大國,基礎設施有點落後到不正常的地步。比如2012年,7月底發生的全國性大規模停電事件。在36小時里,印度的全國性電網崩潰了兩次,直接影響了一半國民的生產、生活用電,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迄今最大規模的停電事故。。也就是說,現在印度的基礎設施並不是什麼是否完善的問題,是嚴重缺失以至於影響整個國家的正常生活和產業運轉了。
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公布的2009-2010年國際競爭力報告,印度在基礎建設方面的排名位列世界第76。
另據印度央行最近的測算,印度近年來每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佔GDP的6%,公共投資明顯不足。
當然印度政府也比較承認這點,而且非常願意拿我朝作為激勵目標,新的「印度十二五規劃」裡面,號稱要投入一萬億美刀來解決基礎設施問題,具體成效如何,還是等17年末我們來驗收成果吧,就現狀來看,印度的基礎建設非常不過關的。。
而我朝一直施行的是「基礎設施先行」的政策,城鎮化也好,新區建設也好,舊城改造也好,基本上把基礎建設放在首位的,相對於印度而言,我們的基礎設施整體是非常完善的,當然在細節上還有待改良。
四,投資結構問題以及宏觀經濟問題。
世界資金流向在美歐各種經濟衰退之中開始滿滿轉向新興市場,而在印度卻長期出現了資金流出和貨幣貶值的情況,整體宏觀經濟偏軟通脹居高不下、政府財政赤字劇增、長期保持高利率等情況。。
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
在2012年,印度9月食品通脹年增率飆升至18.4%,創2010年中期以來最高。而印度的gdp增長一路走低,到現在都沒有明顯反彈跡象。
但是這些情況是為什麼呢?
我做一下分析。
印度經濟是以擴大投資為引擎實現高速增長的,但支撐其投資活動的資金基礎是脆弱的,印度並非依靠穩定的國內資金,而是依賴非常容易受到國際市場影響和左右的海外資金。外資流入主要是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中長期的商業貸款,而 資本流動的變化使得過去利用利率較低的海外資金的印度企業在籌措資金時陷入了困境,且企業籌措資金的成本也在上升,稅後利潤明顯下降。
而擴大投資模式給製造業為主的行業,本身是國大黨一個很聰明的政策,但是國內受到企業模式以及需求不足的局限,且落後的基礎設施連保證有效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很難說,這點改善政策效力一般。。。
所以,印度在「結構」上也存在問題,而目前而言,印度政府沒有拿出太好的解決辦法。
而我朝其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而且情況好很多,我朝以政府產業政策,國有資本主導的國內投資模式,實際上對海外資金的依賴量不高,投資量很穩。而且無論政府項目,還是製造業,我朝的投資回報都還是不錯的。
我朝真正應該考慮的問題是,「怎樣給目前的投資模式做一個更優規劃和更專業的計劃」,從而去進一步提高投資有效性。而就資金模式方面,其實也可以「適當」對海外資金放寬,當然「主導地位」不能放。(先就更新這些把,有時間我再繼續補充)。
3. 印度的工業並不發達,為何印度各大城市的霧霾卻非常嚴重
印度這個國家十分的落後,落後就算了,還喜歡沒有節制的增加人口,印度雖然工業並不發達,但是每個國家都希望自己是向上發展的,所以印度雖然工業不發達但是還是發展工業的。不過造成印度污染如此嚴重的原因,還是因為印度煤炭質量和農村無節制的焚燒秸稈。
還有印度這幾年發展起來了,當地汽車本身生產標准就達不到國際的要求,還有很多人使用劣質的柴油,排出的廢氣對於大氣污染也很嚴重。所以說,雖然印度不發達,但是由於國家政策的影響,各大城市的污染十分的嚴重。
4. 為什麼印度的軍工業總是發展不好
印度現在還是一個農業國家,其工業化只有大約百分之10多點,而中國的是百分之65左右。所以,印度基礎工業非常薄弱,但是這個名族卻非常的樂觀。。。總是想著自己要做世界頂級的軍工產品,好高騖遠,所以做出來的都是垃圾l產品,這樣軍方又不想要,畢竟人家軍方用慣了歐美俄羅斯高大上的軍工產品,誰看得上自己印度國產垃圾,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雖說莫迪上台要推行印度製造,到成效。。。哈哈,看看笑話就好了。
5. 為什麼這些年印度越來越落後
為什麼這些年印度越來越落後?原因在這!
二戰的結束標志著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戰爭的硝煙逐漸散去,一個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體的時代正在展開。歐洲在美蘇兩國的主導下呈現出一種對抗發展的態勢,而亞洲國家也相繼開始穩步發展,當時還在中國和日本都在戰爭的陣痛期之中,而且日本還被美國把持,短期內無法東山再起。所以這個時候亞洲實際上的第一強國是遭到二戰破壞較少的印度。
(特別是印度在經濟方面發展得不如中國好1. 改革和改革後的排外性
印度在改革後確定了發展民族工業的基本方針,但在這個改革明顯帶有排外性質,主流意識形態中認為一切來自於外部的都是不好的,因此拒絕幾乎一切外國資本和技術。在經濟體發展初期,資本積累和技術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那樣一個一無資本、二無技術的「窮屌絲」國家,引進外資和技術都是對其經濟發展相當關鍵的,但由於意識形態上的排外性,基本沒有引入外資,因此導致發展的滯後。時至今日,印度逐步雖然加強了對外合作,但其在經濟領域依然相當排外。
(與之相對的,中國在五十年代大規模引入蘇聯的資本和技術,在七十年代大規模引入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資本和技術。應該說,這些引進的資本和技術為中國工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這是印度在發展初期所極度缺乏的)
2. 城市(工業)貴族與農村(農業)貴族的對立
印度是民主體制,但發展非常不均衡,城市經濟雖然已經相當現代化,但也還存在相當封建的農村社會,部分農業貴族在農村實際上過著奴隸主/大領主一樣的生活,由一個家族支配一片土地上的生殺大權。反映到經濟上,印度在發展過程中,由於資本有限,對工業部門的投入已經不多,再加上農業貴族在政府中的影響力,又抽走一部分資本和政策傾斜,導致工業發展進一步減慢。現階段體現出的基礎設施缺乏(比如大規模缺電)即是這個問題的一個縮影:工業要發展需要土地、勞力和自然資源(如水利),但農業貴族對土地、人口流動和自然資源的控制阻撓了工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造成發展瓶頸(工業發展對資本很敏感,資本投入對工業發展、以及工業發展後對整個經濟體的帶動作用,都要比資本投入到農業中效果要大)。印度政府缺乏在經濟發展中執行必要的干預的能力,這也是個歷史問題。
(與之相對的,中國在過去的社會運動中,基本將土地的使用權掌握在政府手中,再加上地方政府一些巧取豪奪,中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基本沒有面臨嚴重的土地制約和資源制約。農村反倒成了城市轉嫁危機的軟著陸區,比如你們都聽說過的知青下鄉,事實上政府就是利用領袖的個人魅力解決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爆發的就業危機的一種方式,印度不存在這樣解決問題的渠道。注意,這里沒有做政治判斷)
近來,印度隨著計劃經濟的弱勢和政府更強的新自由主義傾向,原本在社會福利領域傾向窮人的政策逐漸倒向資本,以提高社會總產值為目標,減少了社會補貼,增加了企業補助。政府從農村「退出」對農村社會有著極大的破壞力。印度農村居民出現了大量的營養不良和欠債。據統計,1995-2006年約二十萬印度農民通過自殺避債。中國近年來也顯露出新自由主義傾向,但在資本管制和農村補貼上並沒有太大放鬆。
3. 民生與教育
印度的基礎教育比中國要落後很多,尤其是農村地區。2011年,印度識字率為74.4%(一部分邦的對「識字」的定義是會寫自己的名字),而中國為95.9%,青年識字率接近100%。以下鏈接給出的是印度的識字率分布(File:India literacy rate map en.svg)。基礎教育的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可以看出,印度也體現出發展中國家的特色,即區域不均衡,而若僅從教育方面討論,則這種不均衡要比中國嚴重得多。
(中國基礎教育是厲害,同為金磚四國的發展中國家——巴西,其識字率是88.6%,還是低於中國)
一項綜合了教育、民生(人均壽命期待)和人均收入的數據(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人類發展指數)顯示,2013年,中國HDI為0.699,在186個世界排名101,而印度HDI為0.554,排名為136。
如上,印度與中國存在很多相似的發展問題,比如發展帶來的不平等、文化上的男女不平等、社會矛盾加劇、環境的破壞等等,這其中有相同點,也有很多不同,而且不同不能僅僅歸咎於政治制度問題,這其中還存在著相當大的文化、歷史問題和國外勢力的影響特別是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等。望採納)
6. 印度的工業為什麼很差
印度工業部局是靠近礦產資源,如焦達訥格布爾高原,有豐富的煤、鐵、雲母、銅、鋁土礦和水力、森林資源。是印度重要的工業區。著名的塔塔鋼鐵公司即設於南部的賈姆謝德布爾。
。
其次印度工業的總體發展不均衡,工業分布在靠近原料產地的大城市:如棉紡織業之於孟買,麻紡織業之於加爾各答;主要分布在在沿海大城市,北部工業很不發達
(1)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工業區。這里是全國最早形成的工業區,近幾十年略有衰退。現工業產值僅佔全國的1/10。麻紡和機械是本區的兩大工業部門。
(2)以孟買—浦那為中心的工業區。工業產值佔全國1/6,已顯著領先於其他工業區。棉紡工業長期居優勢地位,佔全國30%。此外,機械、化工、煉油等部門在國內均有突出地位,已成為多部門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3)以阿默達巴德為中心的工業區。周圍是印度主要棉花和油料產地。以傳統工業為主,棉紡織業和油脂工業在國內居首位,水泥、化工兩部門地位突出。
(4)以馬德拉斯—班加羅爾為中心的工業區。這是發展最快的工業區,規模已接近於加爾各答區。區內集中了電力、飛機製造、造船、煉油等工業部門,以及航空、電子、電機等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
(5)以那格浦爾為中心的工業區。這是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重工業區,有印度的「魯爾區」之稱。它接近主要煤炭產地,煤和鋼鐵產量均佔全國的3/4,電力、重型機械、化工、非金屬產品等地位也很突出,是內地重要的重工業基地。
可以說是它的地理位置和國家戰略決策決定了印度發展的方向和程度
7. 印度和巴西,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印度語言不夠統一,各邦自治,商品流通時經過各個邦要給這些邦繳稅,基礎設施,文化程度,思想觀念不同,故印度發展不起來。
巴西在過去一百多年一直都在青春期,一直都是新興市場,永遠長不大。
1941年,旅居巴西的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寫了一本熱情洋溢的書,題目叫《巴西:未來之國》。茨威格像贊美自己的情人一樣贊美巴西。他寫到:「如若有幸看到巴西無盡的繁茂,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將獲得持續一生的美麗。」
1941年,多難的歐洲再度風雨如晦、山河破碎。茨威格目睹歐洲文明的沉淪,已是肝腸寸斷。巴西卻像是一個世外桃源。茨威格談到,在歐洲盛行的是邪惡的種族主義,但在巴西,異族通婚卻是整合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巴西幾乎從來沒有打過仗。巴西的建國和獨立,沒有經過什麼血與火的洗禮,輕盈得如同一片飄然降落的羽毛。
巴西長期以來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葡萄牙王室一開始也不怎麼重視巴西,到後來才發現,巴西這顆明珠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葡萄牙。19世紀初,國力已經衰落的葡萄牙發現自己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法國和英國正在打仗,拿破崙給葡萄牙王室發出了最後通牒:到底站到哪邊?趕緊給個答案。如果選擇法國,那英國馬上會報復,強大的英國海軍會把葡萄牙的海路封鎖得死死的。如果選擇英國,拿破崙的鐵騎會一路殺過來,里斯本一定會陷落。最後,葡萄牙國王若昂六世選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出路:三十六計,走為上。逃跑吧。
這一幕歷史真是壯觀。葡萄牙王室、所有的貴族、政府高官、教士和將軍們,帶著金銀細軟,匆匆登船啟航,向著巴西方向駛去。葡萄牙?不要了。若昂六世在巴西過得「樂不思葡」。拿破崙兵敗之後,若昂六世很不請願地回到葡萄牙,但臨走的時候把自己的王位繼承人佩德羅王子留在了巴西。佩德羅王子乾脆不回葡萄牙了。1822年,他宣告巴西獨立,自稱巴西皇帝。
1831年,佩德羅一世把皇位禪讓給五歲的孩子佩德羅二世,因為佩德羅二世是在巴西出生的,可能更容易被巴西人接納。佩德羅二世是一位少有的明君,他天性好學,更像是一個被束縛在王位上的學者。他用了一生的努力,終於在巴西廢除了奴隸制。但就在里約熱內盧全城歡慶的時候,年邁的佩德羅二世卻在米蘭的酒店裡忍受病痛的折磨。當他療養結束,計劃回國的時候,巴西民族主義者群起反對。年老的國王早已厭倦國事,他沒有一絲抵抗的慾望,高貴而冷靜地交出了帝國的桂冠。
巴西的經濟發展像一個連續劇。歐洲的殖民者剛到巴西之後,在這里找不到任何有剝削價值的東西,他們帶回來的不過是幾只華麗的鸚鵡。正因為如此,巴西最初才能倖免於歐洲人的蹂躪。17世紀,巴西經濟的主角是甘蔗。甘蔗是從維德角移植過來的,這東西到了巴西,插在地里,沒有人管,都能長得又粗又壯。榨汁也不需要什麼工具和技巧,就用黑奴,像驢子拉磨一樣,就能把最後一滴甘蔗汁榨出來。可是,從甜菜中提取糖分的方法出現之後,巴西的蔗糖業很快就衰落了。
18世紀,巴西發現了金礦。德國經濟學家桑巴特甚至說,如果沒有巴西的黃金對歐洲經濟命脈的強烈刺激,歐洲資本主義工業就不會迅猛發展。淘金熱吸引著大批人口深入巴西內地。當時,美國領土才剛被開發出六分之一,巴西已經勘探了每一塊土地。可是,淘金熱來得快,去得也快,歷史上一度繁榮的黃金城,很快衰敗為「黑金鎮」。
19世紀巴西經濟的主角是咖啡和橡膠。咖啡不能用機器種植,只有在咖啡業,奴隸的價值才會高於機器。在橡膠園里勞作的工人,生存狀況甚至比奴隸更為惡劣。可是,由於供給過剩,咖啡價格一落千丈。橡膠本是巴西的土著植物,一個英國青年賄賂海關官員,把七萬克種子帶回英國,橡膠很快被移植到馬來半島,巴西從此失去了壟斷地位。
20世紀,到了工業化的時代,巴西有世界上最豐富優質的鐵礦,但她卻缺少煤炭。它有廣袤的森林,卻要進口紙張;棉花原產自巴西,但棉織品卻要從英國購買。在巴西的歷史上,每一次的經濟繁榮都如霧如電,「事如春夢了無痕」,到頭來不過是夢遺中的快樂。
巴西永遠也長不大。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巴西。巴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是我們所不能想像、不能承受之輕。
8. 印度人是購買武器的大國,為什麼不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
印度的軍工體制不完善,研究武器的周期長,並且無法形成戰鬥力。其次印度經濟頗為依賴美國,為此印度需要購買美國的武器裝備,以獲得經濟發展的機會。
近幾年,印度不光在經濟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軍事上也有出色的成績。印度的軍事力量在全世界排名第四,全國擁有不下於130萬的兵力,並且配備了大量的先進武器裝備。
印度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不可避免的是印度的軍費連年增加。直至兩年前,印度的軍費更是達到了驚人的4614萬億人民幣。正是由於印度在軍事上耗費巨資,導致基礎建設的落後,人民生活水平長期低下。有很多人難以理解,畢竟每年都需要耗費巨額經費購買他國的武器,為何不發展自己的軍工力量?
還有一點要說的是,因為印度經濟在很多方面需要美國的支持。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就會提出很多無理要求,其中有一項就是購買美國的武器裝備。所以為了經濟發展,印度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