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幾次攻列印度結果如何
歷次中印戰爭
(648-649)
公元641年,中國唐王朝與印度卡瑙季王朝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公元647年,唐
皇太宗派遣使團覲見印度國王。使團到達時,發現原國王已經駕崩,阿周那(公
元7世紀中期在位)篡奪了王位。新國王收下贈品,卻陰謀殺死全部中國官員。
唐朝使臣王玄策(活動時期公元7世紀中期)和1名使團成員設法逃往尼伯爾,在
那裡招募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部隊。在中國騎兵的支援下,王玄策率部進入卡
瑙季,圍困並攻陷其王都,俘獲阿周那,將其披枷帶鎖押回長安(今西安)。
(1221-1329)
由於偶然原因,中國蒙古汗國入侵印度,與其蒙古進行的其他戰爭不同,入侵
印度由始自終都沒有周密的計劃。第一次是因為追趕花剌子模王子札蘭丁(卒於
1231)1221年蒙古人在印度河戰役取得輝煌成果。1241年、1292年及1299-1308年間
,蒙古人又多次入侵印度,戰爭主要在帝遮普的拉合爾附近進行。1329年,蒙古
人兵臨德里城下。至此中國蒙古汗國及中國元朝對印度的戰爭完全結束。然而蒙
古民族對印度的征戰卻只是剛剛開始。70年後貼木兒大舉入侵印度德里城被毀,
1526年4月25日年貼木兒的第五代(父系)和成吉思汗的第14代(母系)後裔「雄
獅」巴伯爾入通過一系列征戰進入印度德里以自己的名義在清真寺讀誠圖白(阿
訇講道用語)成為印度莫卧爾王朝(莫卧爾即蒙古人的意思)的開國皇帝,他的
子孫則逐步征服了整個印度,莫卧兒王朝為印度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1959-1962)
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即聲稱其與中國之間的邊界線為英國人劃定的邊界線。
而中國人的立場是,由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劃定的邊界線是非法的,應重新予以協
商。雙方有爭議的地區是克什米爾東部的阿克賽欽高原——印度堅持認為該地區
性拉達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麥克馬洪線」沿線地區。50年代末,中國修築了穿
過阿克賽欽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這一情況,並發現中
國武裝部隊已經牢固佔有該地區。隨後,雙方不可收發室免的發生了交火事件。
由於印度對中國實力的低估,談判解決問題的努力歸於失敗,印方甚至認為自元
朝即為中國固有法定領土的西藏也應脫離中國。1962年,其時中國剛剛結束三年
自然災難,印度政府命令軍隊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對此表示抗議。由於印
軍拒不撤回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中國部隊發起反擊。印軍慘敗撤回。中國即宣
布停火,並從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數英里。
❷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導火線是什麼
起義爆發的導火線是關於子彈潤滑油的傳言。1857年初開始在雇傭兵中流傳這樣一種說法:東印度公司用豬油或牛脂做潤滑油塗在來福槍的子彈上。當時在裝子彈之前,士兵必須用牙齒咬破來福槍子彈的彈殼,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深怕用嘴接觸不純凈動物的脂肪,因而拒絕使用這些子彈。東印度公司宣稱,這種說法是謠言,並且已經換了新的用臘作潤滑劑的子彈。但是印度士兵依然懷疑潤滑油不幹凈。
3月,第34團的一名士兵 Mangal Pande 攻擊他的英國中士,傷害了一名軍士長並開槍自盡。作為公共的懲罰,東印公司決定取消這個兵團,其他士兵因而感到不滿。
❸ 古印度真的不善戰嗎
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但此時中天竺發生了政變,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將伏擊。王玄策從騎多死難,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尋機逃脫。他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王國。在這里,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與唐具友好關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七千騎兵。玄策大怒之餘,繼續檄召臨近唐各部軍府節度使及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又集兵馬萬余,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天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聞悉後也發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
在北天竺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一仗擊潰天竺數萬象軍。天竺王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伎倆,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天竺兵將三千,天竺兵將落水溺斃者萬余,被俘萬余,阿羅順那逃回中天竺。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天竺,發誓要盡滅天竺。而天竺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仗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天竺,求助東天竺王屍鳩摩援兵,接著再收集散兵殘將准備反攻唐軍。玄策,師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蠻斗,設分兵伏殺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余眾盡坑殺。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托衛城也被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天竺滅亡。
由於東天竺援兵阿羅順那,王玄策准備順勢再亡東天竺,屍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高宗顯慶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廟參拜,禮佛而歸,中華的謙讓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佩服。由於在中國境內他並沒有做過什麼,因此也沒有什麼特別提拔和任命。再加上當時大唐開邊將星如雲,玄策「不務正業」的功績(尤是對唐本無意征伐的國家)也不那麼顯眼。在從印度回來後,也只是辛苦了就結束,算是有點可憐。玄策晚年寫過回憶錄《中天竺行記》,但不為世人重視,後來也失傳了。
❹ 古代攻城流程是怎樣的
圍困戰:首先逼近敵城,然後挖掘環繞整個城市的壕溝工事體系。以斷絕敵城與外界的聯系。這種體系包括壕溝、護堤和高塔,以及護堤上的弩炮。為防止敵人使用燃燒兵器焚燒土木工事,高塔跟敵城的城牆往往保持一定距離。一般這樣的工事體系要修建內外兩重,內層面對城內敵軍,外層面對敵援軍可能來襲的方向。軍隊在工事內駐扎,防止敵軍突圍,如敵援軍趕到,則與之戰斗。經過長期圍困,迫使敵人投降或攻入城內。
攻城戰:如果認為敵人的防守能力不強,或者需要趕快攻破城市,則強行攻城。這時,大量工兵挖掘伸向敵城的壕溝,工兵在護城河上游切斷水源,使護城河乾涸。在填平若干段護城河之後。攻城塔前進到敵城牆下;或者挖掘地道,伸展到敵城牆下,使敵城牆坍塌;或者用沖車撞擊城牆或城門。在進行這種迫近作戰時,由大量拋石機和弩炮提供掩護。也可以單純依靠拋石機集中投擲石塊,損壞敵方一段城牆後,士兵蜂擁登城。
在此過程中,守城方也會極力破壞攻城方的攻城器械,由於攻城器械主要為木製,所以經常大量使用燃燒罐,為了不使敵方攻城武器發揮效用,常常出城門突擊攻城軍,對於迫近的工程機械和地道,守方可以使用地道來陷沒、破壞之。在耶路撒冷守城戰中,以色列人就幹得不錯。
在特殊情況下,使用雲梯強行攻城,也是一種戰法。在印度亞歷山大大帝就曾經使用這種戰法,從而孤身處於險境中。
從羅馬時代的攻城戰情況來看,攻城戰對攻方是非常有利的。僅從這個事實就可以看出:任何一座進行圍攻的城市,羅馬軍隊都攻破了。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攻方的傷亡要小於守方。羅馬攻城戰的情況,可以看攻迦太基、耶路撒冷、紐曼細阿三城的戰況。前兩個是大城市,後一個是小城市,三城的防禦戰都打得非常悲壯,就攻防過程來說,也是十分典型的。
封建時代的攻城戰發生了變化,由於築城技術的發展和攻城武器體系的衰退(這跟羅馬帝國的衰落有關),西方的城市,甚至小小的城堡,都變得難以攻克了。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從617年到1453年,曾受到25次圍攻,除兩次十字軍用詐術進入之外,真正被敵軍攻破的只有一次。
直到大炮出現,攻城才重新變得容易。在東方,中國的攻守戰術卻有了很大的發展,關於這方面情況,《古代兵器史話》中有很有趣的描寫,推薦大家觀看。大體上除了拋石機,封建時代的中國攻城戰術是超過同期的世界其他地區的。中國著名的攻城戰,有南北朝時北魏進攻南方宋朝時的攻城戰,這些攻城戰表明如果沒有有效的攻城武器,攻城將會給攻方帶來多麼大的災難;645年安市攻防戰;以及北宋進攻遼國的979年幽州保衛戰;還有1270~1273年襄陽保衛戰。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著名的攻城戰的結局大多對攻方不利。
❺ 強悍的雅利安人摧毀了三大文明古國,為何單單在中國折戟沉沙
其實雅利安人的定義是什麼,一直不是很清楚,因為本來雅利安人是附加於波斯-印度人的一個標簽,而現代伊朗的國名IRAN,發音就是雅利安。不過自從元首將日耳曼人劃入雅利安人的陣營之後,雅利安人基本上與白人劃上了等號。
可現代白人大國,英美法德,基本上都把伊朗,當作邪惡國家的代表的。是不是有點好玩?雅利安的發源地,代名詞,卻成了一眾新雅利安人,也就是白人的眼中釘。
但不管怎麼說,現在人民已經基本上將雅利安人和白人劃上了等號,所以所謂的雅利安人摧毀三大文明古國,基本上可以等同於白人摧毀了這三個古國。
要是現在這個年代能夠俘獲數萬白人,那一定能讓不少人感覺揚眉吐氣的。這其實也是黃種人和白種人戰爭中最大的一場勝利,光俘虜就數以萬計,殺傷多少就很難想像了。印象中沒有比這更大的勝利了。日俄戰爭是慘勝,沒抓過這么多俘虜。
在這之後,白種游牧民在華夏歷史上並未消失。比如突厥,突厥雖然是一個龐大的帝國,黃白人種都有,但發源於中亞圖蘭草原的突厥人,是以白種人為主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隋唐相繼,東西突厥被團滅,趕出了中亞,一直到了小亞細亞才停下來。
而隨著華夏帝國組織越來越完美,來自東歐草原的雅利安人再也沒掀起過風浪,直到百年前,鴉片戰爭。但這個時候的雅利安人也不會有消滅華夏的機會了。這個民族根基已經太深厚,體量太大,沒有誰能滅得了他了,最多隻能欺負他。
這也是一種幸運。
❻ 印度王自稱有7億大軍,唐朝使節帶領8000番兵,為何他就繳械投降了
因為古印度的國王是把自己吹噓成有自己七億大軍的,而當時的盛唐根本就不怕他們,所以唐朝使節僅僅帶了8000兵士,就能讓印度繳械投降。
王玄策也不會任人宰割,便拿著唐太宗的信物去各個國家借兵,當時的尼泊爾和吐蕃國借給了王玄策8000士兵,就這樣王玄策開始反擊,當時的阿羅順卻宣稱自己有7億士兵,企圖矇混過關。王玄策見阿羅順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就開始攻城,結果三下也五除二就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7億大軍的影子都沒見到。而阿羅順也在第二次反擊中被抓。
王玄策的這一行為也使印度的各國紛紛為唐朝進貢,有的國家為了表示臣服還說自己和李世民是一個祖宗,就是老子。
❼ 1971年的印巴戰爭,為什麼印度獲勝達到了戰略目的
二戰結束後,歐洲英法等國家無法阻止各處殖民地的獨立運動,紛紛敗退,但臨走也不忘給這些國家挖一個大坑。1947年英國人分割印度,巴基斯坦從印度獨立出來,克什米爾爭端等問題成為三次印巴戰爭的導火索。
當時的巴基斯坦比今天要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1947年10月,印巴兩國因克什米爾問題開打,第一次印巴戰爭爆發。克什米爾原本也是英國殖民期間搞出來的「獨立」地區,印巴兩國自然要爭搶該地區的主權。
第三次印巴戰爭地圖
我們分析一下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為什麼能順利獲勝,分裂巴基斯坦,達到戰略目的。這並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雖然東巴地區人民對西巴不滿,印軍力量又強於巴國,但這只是前提條件。還有兩個背後原因。
第一,前蘇聯在背後支持印度
七十年代前蘇聯的軍事力量非常強大,不弱於美國。1958年中蘇鬧崩後,蘇聯轉頭支持印度,牽制中國,同時抗衡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力量。當時印度的許多武器裝備以及兵員訓練都得到了前蘇聯的援助。這是印度獲勝的一個原因。
第二,美國、中國均未出面干涉
中國不出面好理解,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只要不牽涉到國家安全等核心問題,中國從來不幹涉他國。
對美國來說,雖然不願意看到當時最強大的對手前蘇聯支持印度,攻城掠地,但東巴問題同樣不是美國的重大利益所在。何況美國自身當時還深陷越戰泥潭,國內反戰情緒高漲。美國也沒有必要在這種局面下強出頭與蘇俄、印度對著干。
綜上所述,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獲勝,不是簡單的大國擊敗了小國。
❽ 帖木兒遠征印度時,曾俘虜十萬印度居民,開戰前為什麼要全部屠殺
在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國家叫“帖木兒”國家,這個國家的君王,曾經派出部隊想要將印度收復為自己國家,在與印度的交戰中,將印度大約有十萬的君王全部俘虜了,但是最後全部殺死了,這是為什麼呢?
在古代發生過許多的戰爭,有些戰爭的完全是屬於意外,但有些戰爭的發生蓄謀已久。既然是戰爭的話,就有贏和失敗。有的戰敗的國家要答應其他國家一些不平等的要求,甚至是戰敗國家要宣布自己國家滅亡。戰爭是殘酷的,戰爭中最可憐的是那些無辜的人們,因為頻繁的戰爭會導致人們居無定所,四處流浪。
❾ 成吉思汗
元太祖 成吉思汗
姓 名:孛兒只斤·鐵木真
出 生: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
屬 相:馬
卒 年:宋理宗寳慶二年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 金哀宗正大四年
(1227)
享 年:66
廟 號:太祖
謚 號:聖武皇帝 加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至大二年加謚)
陵 寢:起輦谷
父 親:孛兒只斤·也速該
母 親:弘吉剌氏·訶額侖
驕 傲:開創蒙古帝國
遺 憾:父親被塔塔兒人殺害
妻子被蔑兒乞人搶走
十三翼之戰失敗
攻西夏未果而亡
【太祖介紹】
即成吉思汗(Chinggis Khaan),蒙古民族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同時其野蠻侵略和征服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戰爭災難。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1206年,進位蒙古帝國大汗(後被尊為元朝開國皇帝),統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動侵略戰爭,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為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成長經歷
出生於蒙古乞顏部貴族世家。 六世祖海都、高祖敦必乃、曾祖葛不律寒及族曾祖俺巴孩等都曾是蒙古部的顯赫人物或首領;父也速該有拔都(勇士)稱號。時漠北高原有百餘部落,互相攻戰。鐵木真降生時,適逢其父在作戰中俘獲塔塔兒部首領鐵木真,為紀念是役武功,故取此名。
9歲時,其父被塔塔兒部人毒死,部眾離散,隨寡母月倫艱難度日,曾被其他部落捉獲,險些遇害,憑其機敏逃脫。稍長,依附蒙古高原最強大的克烈部首領脫里(後稱王汗),並尊之為父,得以收聚其父舊部;又與札答闌部首領札木合結為安答(義兄弟),逐步發展勢力。為報復蔑兒乞部搶妻之仇,求王汗、札木合出兵,合本部兵共數萬,突然襲擊蔑兒乞部,斬殺許多仇敵,奪回妻子。
金大定末年,移營怯綠連河(今克魯倫河)上游,獨立建帳,廣結盟友,選賢任能,寬厚待人,吸引許多蒙古部眾和乞顏氏貴族來投,被推為可汗。約在金大定末年或明昌初,札木合反目為仇,率13部聯軍3萬之眾來攻,鐵木真召集諸部兵3萬,分13翼(翼,意為營或圈子)迎戰,失利退兵,史稱十三翼之戰。因鐵木真善於爭取人心,致札木合部眾紛紛叛附,反而壯大了力量。
承安元年(1196),與王汗一起,配合金丞相完顏襄擊殺塔塔兒部部長以下多人,被金朝封授札兀忽里(部族官)。再與王汗聯兵,大敗正在會盟的哈答斤等11部聯軍。
泰和元年(1201),率軍大破札木合組織的鬆散聯盟。次年,遭乃蠻聯軍進攻,退入金邊牆內,大敗乃蠻聯軍於闊亦田(今哈拉哈河上游)之野,乘勝攻滅塔塔兒四部。因勢力漸強,引起王汗嫉恨和敵視。三年,遭王汗突襲,敗走班朱尼河(今呼倫湖西南),以飲濁水與從者盟誓,共度難關。再轉移至合泐合(哈拉哈)河中游, 收集潰散部眾4600(一說2600)余騎,經過休整,逐漸恢復元氣。後偵悉王汗驕怠不備,夜襲王汗大營,大潰其眾。王汗隻身敗逃,被乃蠻人捕殺,克烈部亡。
四年,建怯薛(護衛軍)。不久,乘乃蠻首領太陽汗來攻,巧布疑陣,擒殺太陽汗,征服其部眾,迫哈答斤、朵魯班等部來降。至成吉思汗元年(1206),蒙古高原百餘個大小部落先後敗亡,塔塔兒、克烈、蔑兒乞、乃蠻和蒙古五大部均統一在鐵木真的旗幟下。鐵木真遂在斡難河(今鄂嫩河)之源舉行大聚會,建立也客·蒙古·兀魯思(大蒙古國),被尊為成吉思汗(此號有「海洋」或「強大」的皇帝之義)。將怯薛擴充至萬人,稱大中軍。以兵民合一的千戶制編組民眾,上馬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命「四傑」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為四怯薛長。
成吉思汗立國後,勢力益盛,開始對外發動大規模戰爭。經過二十餘年的蒙夏戰爭,屢創夏軍主力,迫西夏國王乞降,削除金朝西北屏障,得以順利南下攻金。六年,親率大軍進攻金朝,開始了為時24年的蒙金戰爭。首戰烏沙堡(今河北張北西北)獲捷;再戰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西北)、會河堡(今懷安東南),殲滅金軍大量精銳;又戰懷來(今屬河北)、縉山(今北京延慶),大敗金軍十餘萬;還重創金軍於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關等地。後來不斷改變戰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遼西地區。九年三月,集兵中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時難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獻岐國公主、金帛和馬匹,引兵退出居庸關。六月,以金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而「違約」為藉口,乘金國人心浮動及憋軍嘩變降蒙之機,遣部將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軍,會合降蒙乣(乣 音jiǔ 遼、金、元時代對被征服的北方諸部族人的泛稱)軍進攻中都,以圍城打援和招降之策,於次年五月克城。為適應攻城需要,成吉思汗採納部將建策,逐步建立了炮軍,攻城以炮石為先。後來攻城作戰,一次用炮即達數百座,迅即破城。同時,重視吸取各民族的先進技術,廣收工匠藝人,一城即得數萬。隨後建立工匠軍,設廠冶鐵製造兵器。在通信聯絡上創建了「箭速傳騎」,日速數百里,軍令傳遞和軍隊調遣速度增快。善於發揮騎兵之長,使蒙古騎兵疾如飆至,勁如山壓,有「蒙古旋風」之稱。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指揮攻金戰爭,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備西征。
次年,遣先鋒將領哲別滅西遼屈出律勢力,掃清西征障礙。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國殺蒙古商人和使者為由,以軍事擴張和擄掠財物為目的,親率大軍約20萬分路西征。數年間先後攻破訛答剌(在今錫爾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馬爾罕等地。遣哲別、速不台率軍追擊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迫其逃至寬田吉思海(今裏海)中小島(後病死)。再命哲別、速不台繼續西進,遠抵克里米亞半島;自率一軍追擊摩訶末之子札蘭丁至申河(印度河)。十九年,班師返漠北。
二十一年,率軍10萬殲滅西夏軍主力(次年西夏滅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於二十二年七月十二(1227年8月25日)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年66歲。臨終遺囑: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聯宋滅金。其子窩闊台和拖雷遵此遺策,於窩闊台汗六年(1234)滅亡金朝。
崛起,彎弓射大雕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生於12世紀60年代初期(1162)。當時,中國北方處在女真族的金朝統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還各自獨立,1162年成吉思汗誕生。
互不統屬。金朝對其實行「分而治之」和屠殺掠奪的「減丁」政策。1146年,蒙古部首領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懲治叛部法」的名義,殘酷地釘死在木驢之上。蒙古部落聯盟曾經組織了多次反抗斗爭,他們的幾代先人為此付出了鮮血與生命。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出生的鐵木真,自然也將對金國的勝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奮斗目標。
他一直把這個仇恨記在心裡,正是這種幾代冤讎導致了草原內外的長期征戰,孕育了以征戰為主要生活內容的一代天驕。
鐵木真的母親訶額侖夫人出身於高貴的弘吉剌部,同蔑兒乞人赤列都結親,夫妻恩愛。1161年秋,蒙古乞顏部首領也速該在斡難河畔打獵,發現了途經蒙古部駐地的美如天仙的訶額侖。他在幾位兄弟朋友的協助下,根據當時的「搶親」傳統,打敗了蔑兒乞人,搶來了訶額侖夫人,於是訶額侖成為也速該的妻子。第二年,也速該活捉了塔塔兒部首領鐵木真兀格,恰好這時第一個兒子降生了。為了慶祝戰爭的勝利,也速該給自己剛剛出生的長子取名為「鐵木真」。鐵木真9歲那年,父親被塔塔兒人鐵木真兀格之子札鄰不合毒死。也速該死後,俺巴孩汗的孫子泰赤兀部的塔里忽台乘機興風作浪,他煽動蒙古部眾拋棄鐵木真母子,使他們一家從部落首領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難的深淵。
鐵木真18歲時,昔日的仇敵蔑兒乞部的脫脫部長又搶走了他的妻子。鐵木真向蔑兒乞部開戰,打敗了蔑兒乞人。1184年前後,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的可汗。鐵木真稱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糾合塔塔兒、泰赤兀等13部向鐵木真發動了「十三翼之戰」。在鐵木真一生所經歷的60餘場戰爭中,這是惟一一次沒有打勝的戰爭。
隨著自己力量的不斷強大,鐵木真開始向殺害父祖的敵人發動進攻。打敗了主兒乞部,其首領被殺,部將木華黎父子則投到鐵木真帳下。後來木華黎成為鐵木真的第一名將,被封為太師國王,讓他獨當一面地經略中原。
草原各部貴族害怕鐵木真的崛起,推舉札木合為「古兒汗」,即眾汗之汗,誓與鐵木真為敵。他們組成了12部聯軍,向鐵木真和克烈部發動了闊亦田之戰。札木合率領的烏合之眾經不住鐵木真、王汗聯軍的猛烈打擊,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了,札木合投降了王汗。隨後鐵木真進攻塔塔兒部,其首領札鄰不合戰敗後服毒自殺,塔塔兒部另一首領也客扯連投降。鐵木真追擊泰赤兀部,在指揮作戰中被泰赤兀部將射中脖頸,生命垂危。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眾就向鐵木真投降了。
泰赤兀部的覆滅,鏟除了鐵木真進一步統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礙,而其手下幾員部將如神箭手者別、納牙阿等卻成為鐵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和一代英雄。後來遠征西遼消滅曲出律的是他們,第一次在西征中者別和速不台作用最為特殊,追趕蘇丹的是他們,活捉禿兒罕太後的是他們,打敗俄羅斯基輔大公的也是他們。
1202年秋,鐵木真集中兵力,消滅了其宿敵塔塔兒部。1203年秋,鐵木真襲擊了一直與自己爭戰不休的王汗的金帳,王汗父子被打敗。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蠻部。
王汗隻身一人想投奔乃蠻部,在乃蠻邊界被邊將當作奸細殺死,王汗的兒子桑昆也身死異鄉。
強大的克烈部被消滅了,鐵木真占據了水草豐美的東部草原——呼倫貝爾草原。在蒙古草原上只剩下乃蠻部還有力量能夠與鐵木真對抗,敗於鐵木真之手的各部貴族先後匯集於乃蠻汗廷,企圖藉助太陽汗的支持奪回自己失去的牛羊和牧場。但草原人民並不希望部落林立的局面重演,而未經戰陣、不自量力的太陽汗也不堪一擊,經過納忽崖之戰,貌似強大的乃蠻部被徹底消滅。
身世
鐵木真9歲那年,父親帶他到弘吉剌部去求親。弘吉剌部的智者德薛禪將自己的女兒孛兒帖許配給鐵木真。但也速該在返回蒙古草原途中,被塔塔兒人的鐵木真兀格之子札鄰不合毒死。也速該臨終前要求其部眾,將來為他報仇時,高於車輪的塔塔兒人要統統殺掉。也速該死後,鐵木真一家在草原上艱難度日。訶額侖夫人將家族振興的希望寄託在鐵木真兄弟身上,尤其是長子鐵木真,希望他能成為將來蒙古部的首領。但鐵木真的異母弟別克帖兒並不服從他的權威,已經有了領袖感覺的鐵木真是不能容忍這種挑戰的。鐵木真13歲那年,幾位小兄弟偶然發生了一次「搶魚」、「搶鳥」事件,鐵木真、哈撒兒與別克帖兒發生沖突。鐵木真、哈撒兒一前一後,射死了別克帖兒。母親悲憤地責打他,教育他,說:現在除了影子之外沒有伴當,除了馬尾巴之外沒有鞭子,越是在這種時刻,越應該兄弟一心,這樣才能擔負起振興家族的大業。經過母親的教育,他真誠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表示永不忘記母親的教訓,一定要團結一致,為家族的振興而團結奮斗。鐵木真16歲那年,主兒乞人盜走了鐵木真家的9匹銀合馬。鐵木真在追馬的過程中結識了一位知心朋友博爾術。後來博爾術成為蒙古汗國的一員名將,成吉思汗手下的四傑之一。
塔里忽台本來以為鐵木真一家一定會被餓死,不料訶額侖卻領著孩子們熬了過來,鐵木真長成了少年英雄。於是他聽從祖母的指教,以長輩教訓晚輩的名義,借口鐵木真射殺了弟弟這件事,要捉拿鐵木真。塔里忽台企圖用鐵木真的人頭祭天祭山,鐵木真卻打傷看守逃走了,鬧得那位老太婆(塔里忽台的祖母)死不瞑目。在此生死關頭,鐵木真巧遇合答安一家。合答安是塔里忽台捅馬乳奴隸鎖兒罕失剌的女兒,她心地善良,冒著生命危險搭救了鐵木真,並根據「遇客婚」的傳統,二人在羊毛堆里產生了一段難忘的情緣。鐵木真對恩人加戀人的合答安發誓說:如果能活著逃出去,將來一定要娶她為妻。而作為奴隸的合答安知道鐵木真已經同弘吉剌部的貴族女兒孛兒帖訂了親,少女的心裡只有一個心願——將來你真有了出頭之日,讓我做一個奴婢,侍侯你一輩子吧!與塔塔兒部闊亦田之戰後,鐵木真少年時代的救命恩人和情人合答安終於來到鐵木真身邊。這時合答安已經是近40歲的婦人了。可是她一刻也不曾忘記過鐵木真,多少次為了他的平安而祈禱,為他的成功而喜悅。鐵木真也不曾忘過合答安,不料剛一見面,自己的部眾便殺死了合答安的丈夫傻駱駝,鐵木真非常內疚。其實,合答安對自己的丈夫是無所謂愛也無所謂恨的,她是個奴隸的女兒,一個女奴還敢奢望按自己的意願談婚論嫁嗎?只是她厭惡傻駱駝跟隨塔里忽台與鐵木真為敵而已。鐵木真知道合答安成了寡婦,便想實踐自己的諾言,納她為側妃。合答安深愛鐵木真,正因如此她拒絕了鐵木真。因為她不是施恩圖報的人,她知道鐵木真這時需要的是年輕貌美的側妃來調節由於血腥的廝殺帶來的壓力,自己還是堅持實踐自己的心願,給鐵木真做奴婢,侍侯他一輩子。於是她以特殊的身份成為鐵木真的一個家庭成員。不過鐵木真並沒有把她當奴隸看待。
面對著一個又一個突如其來的災難,鐵木真母子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而是不息地奮斗,勇敢地抗爭。在危難中,鐵木真不僅結識了幾個可以生死相托的知心朋友,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汗國,巧遇品德高尚的恩人與情人,而且「射鵰英雄」的名聲也在此時傳遍了蒙古草原,愛和恨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深深影響了鐵木真兄弟的成長歷程。
鐵木真18歲時,弘吉剌部的德薛禪根據原來的婚約,將自己的女兒孛兒帖嫁給了鐵木真。但美好的生活僅僅過了幾個月,他的妻子就被昔日的仇敵蔑兒乞部的脫脫部長搶走了,並被強迫與赤列都之弟赤列格兒結合。鐵木真殺父之仇未報,蔑兒乞人的奪妻之恨又降臨到他的頭上。為了奪回自己的妻子,他面對不兒罕山向長生天禱告,決定向強大的敵人蔑兒乞部開戰。
現實的利害沖突引起草原各部的分離聚合,失去了心上人的鐵木真不得不尋找可靠的盟友。當時的草原英雄克烈部的脫斡鄰汗(王汗)和札答蘭部的札木合為他最初的振興貢獻了力量。正是在他們的幫助下,鐵木真才打敗了蔑兒乞人,奪回了妻子。在回軍路上,鐵木真的長子降生了,鐵木真感到這是個不速之客,於是起名為「術赤」。實際上是他對術赤的血統產生了懷疑,從此埋下了父子兄弟不和的種子,從而引發出後來術赤和察合台兄弟之間的矛盾。術赤是長子,他是不是成吉思汗的親生骨肉,一直是後人爭論的焦點。其中的關鍵問題是要弄清楚孛兒帖被蔑兒乞人掠走了9個月還是12個月。雙方各執一詞。本人在《成吉思汗傳》中採取了前一種觀點,也保留了對其中某些問題的疑問。這一矛盾也折射到成吉思汗和孛兒帖身上,形成了成吉思汗心理上的陰影,這個陰影一直伴隨他走完自己的一生。術赤本人也是個悲劇式的人物:他十分勇敢,立過很多戰功,不失為一位草原英雄。可是由於常被人稱為「野種」,以及其二弟察合台的不斷挑釁,使他內心十分痛苦。這種痛苦在戰時則轉化為殺敵的勇氣,而平時則不免有出世的消極意念,他的理想竟然是在廣闊的草原上放牧牛羊!成吉思汗為了兒子們不至於因為爭奪汗位而內訌起來,後來把術赤和察合台分別安排在花剌子模的新舊國都里當國王。術赤離草原故土最遠,他的情緒更加黯淡,40餘歲便憂郁而死。
1206年,鐵木真在蒙古的根本之地斡難河源頭舉行庫里台選汗()大會,鐵木真被推舉為成吉思汗,蒙古汗國宣告成立,這在蒙古史乃至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是一件大事。通天巫闊闊出以天神名義給鐵木真上尊號為成吉思汗。鐵木真分封功臣與諸子、諸弟和功臣,實行了具有草原特色的領戶分封制——千戶、萬戶與諸王制;並創造了畏兀字書,制定了法律制度;征服了林中百姓和畏兀兒族政權。蒙古草原統一的時代終於到來了。
領戶分封制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兵就有權,兵強則國固。在以征服戰爭為職業的歷史階段尤其如此。因此,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後,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宗室,把在戰爭中已經實行的千戶制進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創立了軍政合一的千戶制,先後任命了一批千戶官、萬戶官和宗室諸王,建立了一個層層隸屬、指揮靈活、便於統治、能征善戰的軍政組織。成吉思汗把佔領區的人戶編為95個千戶,分封給開國功臣和貴戚們,分別進行統治。《史集》和《蒙古秘史》一一列舉了這些千戶官的姓名、出身、主要經歷以及各千戶的組成情況,其中包括78位功臣,10位駙馬,有3位駙馬共領有10千戶,因此當時實際分封的只有88人,這就是蒙古汗國歷史上著名的八十八功臣。千戶制的建立,標志著部落和氏族制的最後瓦解。這是一種軍事、政治、經濟三位一體的制度,是蒙古汗國統治體制中最重要的一環。建立特殊功勛的那顏,還被授予種種特權,那顏階層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統治蒙古人民的支柱。這實際上是用戰爭打敗了原來各部的奴隸主和氏族貴族,又重新培植了一個新的奴隸主階層,這是以成吉思汗所在的黃金家族為主、各級功臣為輔的新的奴隸主階層。
福神般的怯薛軍成吉思汗分封完千戶、萬戶之後,馬上著手擴建中軍護衛怯薛軍。由於怯薛軍分四班輪番入值,習慣上稱為四怯薛。其中的護衛人員稱怯薛歹,偶數作怯薛丹。正在執行任務的護衛人員叫怯薛者,從事宮廷服役的怯薛歹稱為怯薛執事。怯薛歹是從萬戶官、千戶官、百戶官、十戶官及自由民的兒子中挑選,這說明成吉思汗十分注意保障這支隊伍的可靠性。成吉思汗規定,怯薛軍的主要職責有三項:一是護衛大汗的金帳;二是「戰時在前為勇士」,充當大汗親自統率的作戰部隊;三是分管汗廷的各種事務。因此可以說,成吉思汗建立的怯薛軍既是由大汗直接控制的常備武裝,又是一個分管中央日常事務的行政組織,它已發展成為蒙古汗國中樞龐大的統治機構。成吉思汗給了他們優越的地位:怯薛者的地位高於在外的千戶官;怯薛者的從者,地位在百戶官、十戶官之上。成吉思汗建立這樣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對維護汗權、鞏固新生的統一國家、防止氏族貴族的復活和重新發生內戰,是十分必要的。當然,它也是成吉思汗對外進行征服戰爭的有力工具。
塔塔統阿創蒙古文字蒙古族原來沒有文字,只靠結草刻木記事。在鐵木真討伐乃蠻部的戰爭中,捉住一個名叫塔塔統阿的畏兀兒人。他是乃蠻部太陽汗的掌印官,太陽汗尊他為國傅,讓他掌握金印和錢谷。鐵木真讓塔塔統阿留在自己左右,「是後,凡有制旨,始用印章,仍命掌之」。不久,鐵木真又讓塔塔統阿用畏兀兒文字母拼寫蒙古語,教太子諸王學習,這就是所謂的「畏兀字書」。從此以後,蒙古汗國的文書,「行於回回者則用回回字」,「回回字只有二十一個字母,其餘只就偏旁上湊成。行於漢人、契丹、女真諸亡國者只用漢字」。而在一個相當時期內,在蒙古本土還是「只用小木」。「回回字」就是指的「畏兀字書」。雖然忽必烈時曾讓國師八思巴創制「蒙古新字」,但元朝滅亡後就基本上不用了,而「畏兀字書」經過14世紀初的改革,更趨完善,一直沿用到今天。塔塔統阿創制蒙古文字,這在蒙古汗國歷史上是一個創舉。正是由於有了這種文字,成吉思汗才有可能頒布成文法和青冊,而在他死後不久成書的第一部蒙古民族的古代史——《蒙古秘史》,就是用這種畏兀字書寫成的。
蒙古成文法——大札撒的頒布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前,由於蒙古族還沒有文字,因此也不可能有成文法。1206年成吉思汗建國時,就命令失吉忽禿忽著手制定青冊,這是蒙古族正式頒布成文法的開端。但蒙古族的第一部成文法——《札撒大典》卻是十幾年之後,在西征花剌子模之前制定的。據《史集》記載,1219年,「成吉思汗〔高舉〕征服世界的旗幟出征花剌子模」,臨出師前,「他召集了會議,舉行了忽里勒台,在他們中間對〔自己的〕領導規則、律令和古代習慣重新做了規定」,這就是所謂《札撒大典》。志費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專門寫了一章「成吉思汗制定的律令和他興起後頒布的札撒」,其中說:「因為韃靼人沒有自己的文字,他便下令蒙古兒童習寫畏兀文,並把有關的札撒和律令記在卷帙上。這些卷帙,稱為『札撒大典』,保存在為首宗王的庫藏中。每逢新汗登基、大軍調動或諸王會集〔共商〕國事和朝政,他們就把這些卷帙拿出來,依照上面的話行事,並根據其中規定的方式去部署軍隊,毀滅州郡、城鎮。」現在,《札撒大典》已經失傳,但在中外史籍中還片斷記載了其中一部分條款。俄國人里亞贊諾夫斯基曾匯集波斯、阿拉伯和歐洲史料中的有關記載,得到成吉思汗的札撒條款36條、訓言29條,以及其他有關蒙古法律的記述若干條。漢文史料中保存的札撒和訓言也相當多,還有待於收集整理。根據以上這些不完整的記載,我們可以大致了解成吉思汗法律的若干內容。在蒙古社會中,大汗、合罕是最高統治者,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大汗的言論、命令就是法律,成吉思汗頒布的「大札撒」記錄的就是成吉思汗的命令。成吉思汗的「訓言」,也被稱為「大法令」。
西征花剌子模與長春真人西行
花剌子模訛答剌城的海兒汗殺死了蒙古汗國的450名和平商人,其國王摩訶末又武斷地殺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
這成為成吉思汗西征的導火線。
如何看待成吉思汗西征,古今中外一直有不少爭議。蒙古族是個馬上民族,他們在馬背上降生,在馬背上成長,甚至在馬背上死亡。成吉思汗是個馬上皇帝,他跨馬揮刀統一了蒙古草原,攻下了金朝的中都,又將馬蹄所到之處視為自己的領土。掠奪奴隸和財物,為自己的子孫經營一片理想的領地,這確實是成吉思汗西征的真正目的。
出師前的爭吵西征出師之前,成吉思汗諸子之間發生了一場關於長子術赤的出身與汗位繼承問題的爭吵:術赤是不是成吉思汗的親生骨肉,並非當時爭論的焦點,其關鍵在於究竟由誰繼承汗位。能否使自己的事業發揚光大,是成吉思汗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在這場沖突中,成吉思汗確定三子窩闊台為汗位繼承人,主要就是從政治穩定和個人才能方面考慮的。同時它說明當時蒙古汗位的繼承還沒有實行嫡長子繼承製,而是保留了一些原始社會末期推舉制的痕跡:從嫡子的「賢者」中選拔繼位者,最後由庫里台大會予以確認。正是這種汗位繼承製度,導致了成吉思汗死後蒙古皇族的皇位之爭。術赤是長子,當時關於此人是不是成吉思汗親兒子的爭論,在成吉思汗心理上留下了陰影,這個陰影一直伴隨他走完自己的一生。察合台是孛兒帖生的二兒子,打起仗來不失為一個勇士,有不服輸的性格。不過他生性魯莽、好鬥、殘忍,成吉思汗知道他不是繼承自己事業的材料。窩闊台是老三,論戰功和勇敢他都不如兩個哥哥。可是他比兩個哥哥聰明,能體察成吉思汗的心思,為人也隨和,從不參與兄弟之間的爭斗,從不對繼承汗位表現出任何熱衷。正是這一點,使他得到成吉思汗的信賴,並把汗位傳給了他。
掃清邊界,中間突破成吉思汗對花剌子模的進攻採取了「掃清邊界,中間突破」的戰略。花剌子模的新都撒馬爾罕在不花剌以東,舊都玉龍傑赤在不花剌西北。國王駐新都,母後禿兒罕駐舊都。
成吉思汗首戰的目標是攻取訛答剌等邊界城市,同時親率中軍進攻不花剌,目的在於避實擊虛,從中間突破,切斷花剌子模新舊二都之間的聯系,使其首尾不能相顧。這場戰爭打得最激烈的地方就是訛答剌城,海兒汗最後被活捉。成吉思汗為了給被殺的商隊和使臣報仇,融化了銀液灌在他的眼睛裡。
摩訶末國王之死花剌子模在當時的中東地區相當強大,他們的國王摩訶末算端,號稱世界征服者。中東地區和相鄰的歐洲諸國都十分懼怕他,連斡羅思的不少公國,也常常被他們襲擾,以致花剌子模的集市上常常有斡羅思人被拍賣。摩訶末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他除了對母後有所忌憚之外,將西遼人、乃蠻人全不放在眼裡。對於蒙古人,開始他知之甚少,太後的兄弟海兒汗貪財害死了蒙古商隊,他並不贊成,也不知情,但因為太後支持國舅,他也只得以強硬的態度對待蒙古的使團。當時他真的相信那是一群野蠻的異教徒,騎著像兔子一樣矮小的馬,根本不堪一擊。他第一次在西遼邊境同者別率領的蒙古小股部隊遭遇的時候,才領略了蒙古人的戰鬥力。
面對著蒙古大軍的進攻,摩訶末國王拒絕了集中兵力決戰的正確建議,採取了分兵把關、城自為戰的被動挨打的戰略。而當蒙古大軍日益逼近時,他又放棄首都,放棄天險,率眾逃跑,從未組織過一次像樣的抵抗。根據成吉思汗的命令,蒙古名將者別、速不台率軍追擊摩訶末。成吉思汗要求他們要像獵犬一樣咬住自己的獵物不放,即使其躲入山林、海島,也要像疾風閃電般追上去。躲入山林的禿兒罕王後被迫投降了,逃往海島的摩訶末也悲慘地死去。
摩訶末死後,者別、速不台又揮軍北上,進入欽察草原與斡羅思地區。因術赤與察合台意見不合,玉龍傑赤久攻不下。成吉思汗命令窩闊台為前線指揮,最後才攻下玉龍傑赤城。不可一世的花剌子模被消滅了,欽察騎兵和斡羅思諸公國也一敗塗地,古印度河、伏爾加河一帶成為激烈爭奪的戰場。花剌子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