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面積只有中國三分之一,拿什麼養活13億多人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不僅有著遼闊的疆土以及燦爛的歷史文化,以及眾多的自然資源。除此之外,祖先們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物。這對我國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世界上,若是說到人口大國,那麼我國肯定是榜上有名的,其次便是印度了。要說在2019年我國的人口統計,已經達到了14億人口了,目前我國的人口排全世界第一名。雖然我國疆土遼闊,資源也比較豐富。但是畢竟14億人口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結語
但是他們的經濟發展並不是特別好。之後他們的壓力應該會變得更大。不管怎麼說,還是希望印度這個國家能夠制定一個良好的方案。讓自己的國家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其實印度有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就像是不浪費糧食這一方面。希望大家在平時都能夠節約糧食,不要出現鋪張浪費的行為。
參考文獻:
《白居易名人錄》
⑵ 古印度摩亨佐·達羅遺址,大多數房屋裡都有一口井的原因是什麼
水井有公共用的也有家庭用的。在摩亨佐·達羅遺址,大多數房屋裡都有一口井,這主要是為了防止水污染和用水的純凈。為了避免水井被污染,古印度人進行了巧妙的設計。他們將井口修得比地面高一些,以保持水井衛生。
摩亨佐·達羅的下水道
⑶ 印度農業的現狀,以印度的農業,最多可以養活多少人
古印度主要栽培作物有小麥、大麥、香蕉、胡麻、棉花等,個別地區還種植有水稻。至於發展較快的應該是棉花,根據目前的史記資料料,在舊大陸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是古印度人,他們在很早的時候就掌握了棉花種植技術,並用棉花紡線織布。在哈拉巴文化遺址中發現的一些棉布殘片,雖然做工還很粗糙,但從棉布上的各種顏色中可以看到當時的織染技術已經有所發展。古印度的棉紡織技術到孔雀王朝時已非常發達,大量的手工紡織者和紡織商人遍布各大城市,其產品遠銷世界各地,成為古印度最重要的出口貨物之一。後來,古印度人從中國學到了養蠶和絲織技術,到芨多王朝時他們已經可以織出薄如蟬翼的絲織品了,並配有各種色彩和圖案。
⑷ 人口數量激增,印度能夠承載多少人口壓力
最近幾年來印度的人口數量急劇增多,一路追趕甚至馬上要超過中國的人口數量。這引發了很多國際上的熱議,印度到底能承載多少人口?事實上印度能夠承載人口的數量一定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多的多。
首先,印度的國土面積不大,但耕地面積卻高居世界第二,亞洲耕地面積第一位,約占總國土面積的51.61%,達到153.5萬平方公里,摺合23億多畝,比中國耕地面積大的多,可承載人口極限肯定要超過我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在印度幾乎每年都會有幾百萬的人死於飢餓。由於印度的人口增長速度實在太快,這個數字通常很容易被大家忽略。但是每年的死亡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其實也為印度的人口問題減輕了一點壓力。
印度如果人口持續出現翻番,印度政府要維持國內民眾的生計,勢必會減少糧食的出口,轉為滿足國內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只要減少糧食出品的數量,印度這個國家又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至於民眾生活質量過得如何,政府也不會太過於關心
⑸ 印度的文化水平如何為什麼很多事情感覺不能理解
印度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奇葩事太多了,各種各樣中國文化難以去理解的社會現象。造成難以理解的原因,主要與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有關!
印度的一些民俗習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於印度教形成的,而且延續至今。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宗教的影響,比如印度苦行僧,他們常常把自己打扮得蓬頭垢面、衣衫襤褸,視自己的身體為罪孽的載體,是臭皮囊,必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享受人間至苦,方能獲得精神的自由和靈魂的解脫。多次輪回之後,他們就會進入天堂……
比如印度恆河,這條世界上最臟的河流,被他們當成“聖河”與“母親河”,每個印度人都渴望到恆河沐浴一次,能夠洗盡人間的罪孽,喝上一口“福水”,就能夠延年益壽。如果能夠在恆河“聖地”壽終正寢,對許多人來說是非常幸福的事。
這就是宗教的魅力,用中國的文化思想,很難去理解印度人的這些行為。但是在他們看來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是非常“神聖”的。
⑹ 印度人為什麼那麼窮還生四五個孩子
其實,早年印度政府也進行過計劃生育,但是效果甚微。後來印度的政府就放棄了出台像計劃生育一樣的政策,反而是去鼓勵人們生更多的孩子。
在印度女性的地位是很低的,很多男的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家庭,沒有男孩,而且在印度當女方出嫁的時候,他們通常需要支付很昂貴的陪嫁。所以在印度幾乎每一個家庭都要有一個男孩的存在。哪怕家裡面現在已經有很多的女孩,但是如果男孩沒有出生的話,他們就必須一直生,直到男孩出生為止。
還有,印度這幾年的經濟一直在不斷增長的,廉價的勞動力是他們發展的主要原因,所以每個家庭都會生很多孩子,這樣才能給家裡帶來更多的勞動力。因為他們很多人認為,只有人丁興旺才能越來越有依靠。再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很多印度人都會選擇生很多的孩子。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印度糧食的產量非常高,糧食自給率也不低。大部分家庭都能夠保證每天有足夠的糧食吃不被餓死。負擔幾個孩子僅僅是養活他們的成本,對於他們來說也不高,同時好幾個孩子還能為家庭帶來勞動力,幫助家庭勞動。
同時,宗教信仰也對印度的生育計劃起著一定的影響。印度的居民大部分都是信仰印度教的,而印度教恰好有鼓勵生育,認為一切都是上天註定好的,反對節育殺生。種種原因都註定了在短期內印度人口始終會保持持續增長
⑺ 為非洲人民一口水井要多少錢
兩萬加幣
⑻ 用2%土地養活17%人口,印度是怎麼做到的
無非是地理位置好和消耗少等以下幾個原因,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一是印度耕地的面積大,地型對種植比較有利。我們中國好多地方都是山川和戈壁沙灘,根本不適合耕種。但是印度就不同了,雖然只有2%的土地,但是大多數地方是平原,可用於種植的耕地面積多。
三是因為印度的傳統飲食習慣,導致糧食需求量少消耗少。看印度的電視電影你會發現,印度人很少吃牛肉,再看他們習慣吃魚肉。這跟他們印度有吃素的傳統和三面靠海就地取材有很大關系。印度因為靠海近,捕魚業發達,這個花費比養牛花費的代價要少多了,所以他們更少吃牛肉了。因為養牛,就要消耗很多糧食以及糧食有關的食材,而他們少吃牛,那不就變相的節省了糧食了嘛。
⑼ 金字塔底層的財富是什麼呢
最近抽空看了這本書《金字塔底層的財富》,顛覆了我的認知。一是沒有想到底層市場也有如此大的消費力和力量,二是以前一直覺得做慈善公益,主要是政府和NGO主導,沒有想到私營企業的結合,其實效果會更好。
讓我明白只要去挖掘和探索,是可以既行善又賺錢的。窮人有了選擇權,享受到了更好的產品,享受到了全球化的便利,提高了生活質量,私營企業也擴大了市場,獲得了更多利潤,這種方式需要更多的提倡和探索,是可持續發展的。
慈善和捐助為什麼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群體的生活呢? 因為如果沒有市場化,沒有刺激個體的積極參與,給予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很難從下往上孕育出改變的力量和能力,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曾經看過一篇研究,得出了一個讓人咋舌的結論:慈善也有副作用,會產生負面影響。原因之一是援助會讓當地更窮,哈佛大學歷時幾年的研究發現,糧食援助增加10%,受援助地區的暴力事件增加1.4%。此援助是純粹的將富人的錢直接給窮人,並不是市場行為,而這過程需要一個渠道傳輸,當地的的政府、組織機構不完善、各種貪污腐敗,糧食最終到窮人手上幾乎沒有。而被貪污的糧食拿去市場賤賣,則原本可以通過賣自己辛苦種的糧食為生的人更窮,因為糧食賣不出去。除了政府貪污,還有暴力組織的搶奪如索馬裏海盜。
原因之二是會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擾亂原來的生活秩序,非洲沙哈拉以南一個地區被法國人佔領,在那裡挖了很多口井幫助當地人民,結果當地更加貧窮、土地沙化,因為以前為了尋水,游牧民族會不斷遷移,並將牛羊皮毛與當地人交換,有了井之後,就不再有游牧,而是定居下來使用那一口井,直至乾涸,牛羊都在那一片,導致沙化,以前的生態被破壞。慈善是浩大的工程,不能只追求數量,而要追求質量,保證是真正能幫助需要的人,了解當地的生態、生活習性,在此基礎上提供建設性的幫助。
這本書也提到了類似的問題,單純的援助反而讓當地人產生了依賴,產生了惰性,成為被動接受的人,失去了生活奮斗的動力。而建設性的幫助,整合了當地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因地制宜。私營企業、NGO、政府等共同合作搭建市場化的平台,把窮人也納入市場中,讓他們成為生產者、成為消費者,給他們提供機會、資金、信息、技術,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更有動力去改變,並帶動身邊人改變。書中寫出的成功案例無不是把底層農村的人納入了商業模式中,很多人成了直銷商、培訓師、企業家,改變了人生。
如同我們生活中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公司出現問題,找商業咨詢師,有的企業老闆說,我花了錢,你能不能直接幫我把問題搞定。個人工作上遇到了問題和瓶頸,找職業咨詢師,一來就問,老師,我工作很不開心,覺得不是我想要的,但我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你能不能告訴我,我最適合的是什麼,做了能賺錢還有成就感,未來有發展空間的。
他們把外部力量當成了救世主或者算命先生,掐指一算、大手一揮,就能掌握命脈,指點乾坤,但哪有那麼神呢。仔細一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其實是害怕自己做選擇,害怕承擔失敗的後果,包括心理上的自責和後悔,如果這個決定是別人幫他做出的,就可以歸咎於他人,減少負罪感。但殊不知,如果當事人不積極參與的話,咨詢師給出的方案,最後往往會淪為布滿塵灰的幾張紙而已。當事人會覺得這個方案不實用,很難實施,或者不重視,因為自己並沒有投入多少,不如維持現狀來的輕松。最了解情況的還是自己,只有自己更積極主動,和咨詢師一起去回顧過去,暢想未來,制定計劃,才會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動力,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價值,所謂不食嗟來之食。
做底層市場的生意,需要的不僅僅是價格調整,而是固定思維、商業模式和整個系統的轉變。
相比較於中高階層市場,底層市場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當地基礎設施、文化、語言、政治環境、收支情況、生活方式等等。要讓他們買得起,用的好,重要的是性價比,而性價比是要從技術、營銷渠道、商業模式等改變而來,需要很多創新思維,這也是我希望從這本書中得到更多啟發的地方。
印象最深刻的是印度利華公司碘鹽的案例,目標是解決印度7000萬人受碘缺乏症折磨的問題。他們對市場做了大量的調研,認為最好的切入點就是碘鹽,因為再窮的人也會吃鹽,可行性高。於是跟蹤分析了食用鹽中碘流失的各個環節,發現除了法律(沒有強制規定食用鹽中要加碘)、運輸、存儲的問題,還有印度人的烹飪習慣,在食物完全加熱、蒸煮或油炸前加鹽,導致碘進一步流失,此外,印度各種PH值不同的香辛料與鹽相互作用,也會進一步導致碘流失。他們在考慮如何解決問題時,並沒有想去教育當地人,去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短期內很不現實,挑戰太大。他們換了一個角度,先從產品入手看看可以做什麼,最後開發了K15專利產品,這種產品的碘可以保持穩定狀態,直到處於類似人類胃部的酸性環境下才會釋放,由此保證了盡可能多的碘元素進入人體,而不會在烹飪過程中流失。好棒的一個創意和發明。
另外,底層消費者沒有購買大包鹽的能力,該公司就生產低單價小包裝產品。還有一個創新就是渠道鋪設,如何能夠在糟糕的基礎設施條件下,讓產品觸及到更多的農村人。他們發展了農村婦女這個群體,一個是「沙克提阿媽企業家」,為農村弱勢女性創造了謀生機會,成為直銷商。一個是 「沙克提之聲」,通過培訓這些阿媽,她們再和他人交流,提高人們的健康與衛生意識,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這就是獲得金字塔財富,實現雙贏所必須的要做的,顛覆性的、系統性的改變。
這讓我想到了那部印度電影PAD MAN(根據真人故事改編),和這本書里寫的案例類似,男主角發明出了護墊簡易製作系統,如果按照傳統商業模式,一個好產品開發出來,首先想到的是規模化、流程化、信息化,追求完美,高大上,結果成本很高,售價自然就高,只有中高階層才消費得起。但如果目標顧客群是底層人士,這種方法就無法奏效,也偏離了當初的初心,無法幫助他們去改變生活。
電影中,男主角選擇了另一條路,一條保證了功效和衛生,但其他方面將就的路。做護墊,根本就看不到什麼流水線、工廠、干凈消毒的嚴密的工作車間,有的是租的一個破舊的倉庫,一套他自己做出來的機器設備,原始落後,要靠手工操作,看起來很low,產品外觀也不好看,但做出來的產品實用,滿足了窮人的基本需求,還很便宜,她們消費得起,很快就成了暢銷品。
護墊的銷售渠道也類似碘鹽的案例,開發不同村莊的合夥人,復制製作流程。一開始,找敢於嘗試的農村婦女來學習如何做護墊,然後她們每天,每家每戶去講衛生知識,用護墊的重要性,一點點開拓市場。賺了錢就幾個人合夥買下整套設備,自產自銷,發展更多的下線幫她們銷售,通過這個方式,一層層下沉到各個鄉村。男主角慢慢的將重心放在了流程和設備的改造上,怎麼樣可以用更快的時間做出護墊,怎麼樣可以降低成本,怎麼樣讓質量更好等,他就是將這個模式一點點復制下去,讓當地婦女成為了企業家,賺了錢,得到了家裡人的尊重,看到了自己的價值,沒有想到自己還可以做這么多,有了自信。
究其根本,無論是何種產品,針對的是哪個群體,最重要的還是要換位思考,消費群體到底是誰,過著怎樣的生活,喜怒哀樂有哪些,有哪些需求,遇到了什麼困境和困難,為什麼會有這些困難……深入了解,才能懂得,才有可能開發出適合他們的,而不是我們認為好的產品或服務。
書中提到了很多發展中國家的項目,印度、巴西、墨西哥等,擁有大量的金字塔底層人群,大部分人居住在農村、人均收入低、貧窮落後、信息閉塞、識字率低。讓我想到了緬甸,一個同樣落後的國家,在這里,又有哪些改變他們的項目呢?
這本書中並沒有寫到緬甸,在我所見范圍內,感受最深的就是智能手機給當地人帶來的改變。2009年在軍政府的控制下,緬甸的手機SIM卡需要2000美元才可以購得。那個時候緬甸人口中只有1%擁有手機——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這個比例在全球手機普及率排名中,只有北朝鮮比它低。即便到了2013年,購買SIM卡仍舊要花250美元,遠超過大部分本地人能夠承受的水平,那時,擁有一個手機是特權和身份的象徵。
到了2015年,兩家外國公司開始在緬甸以1.5美元的低價出售帶數據傳輸功能的SIM卡。之後,中國生產的低端安卓智能機在該國隨處可見,華為手機在緬甸市場佔有率已達61%,其次是VIVO,OPPO,小米。在一些偏遠的小鎮上,也能看到這些品牌的旗艦店,下沉市場做的非常深入,每每看到這些logo,就覺得挺自豪的。
有一個華為在緬的活廣告很有意思,2011年,一位緬甸富豪U Tay Za坐直升機到緬北雪山避暑途中發生意外,墜落在渺無人煙的地點上。如果靠搜尋起碼需要一星期以上,生還的 U Tay Za用幾個手機都無法打通電話,唯獨用華為手機撥通了電話。事後,U Tay Za這樣說,「我們生還了,這是一個奇跡! 如果沒有華為手機,生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智能手機的普及和人們的觸網,讓老百姓第一次感覺到和外面的世界有了鏈接,不再與世隔絕;可以更方便聯系家人和朋友;可以獲得免費的知識…..
智能手機網路覆蓋范圍的擴大,同樣也有助於農業、醫療和災難救護,尤其緬甸是一個災難頻發的地區。
有了行動電話的通訊功能,營救者可以更容易地定位洪水被困人員。
緬甸農民中智能手機用戶的數量越來越多,也在幫助該國的農業向前發展。一些社會企業家組織就在試驗一種手機app,能夠讓農民在需要的時候和農業專家取得聯系,獲得參考資料。該組織還開發了感應探測app,能夠獲得土壤濕度數據,並且顯示作物面積的實際大小。
另一些NGO也各自開發了一些app,以最快和最便捷的方式,接觸到散落在各地的農村貧困人士,用來宣導健康衛生知識、教育、文化、人權等。
希望在未來能看到更多這種,多方參與、創新的生態圈建立起來。要改變金字塔的結構,則需從改變一個個獨立個體、家庭開始。
⑽ 為什麼叫印度是「開掛的民族」
這是一種戲稱,說明印度是一個神奇的民族,具有很多我們理解不了的東西。
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化其實是受西方文化影響比較多的,所以在審美上,在著裝上,很多人都覺得西方的就是標準的、時尚的。而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逐步崛起,我國的傳統文化逐漸又被人們所接受,加上從國家到社會都在喚起文化自信,所以以我國為代表的東亞文化也成為了一股很強大的力量。
隨著這幾年印度的逐漸強大,尤其是寶萊塢的電影工業,以阿米爾汗為代表的影響逐漸為國人所熟知,印度人的很多生活習慣也逐漸被我們了解了,相信隨著越來越了解,我們就會慢慢改變對印度人的看法,畢竟幾百年前,當我們的先人剛看到歐洲人的時候也覺得他們很神奇,適應和接受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