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麻花在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發展史
《中葯材》
【葯名】麻花
【別名】麻勃、烏麻花
【漢語拼音】ma hu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nnabis sativa L.
【功效】祛風;活血;生發
【考證】出自《名醫別錄》
【科屬分類】桑科
【主治】風病肢體麻木;遍身瘙癢;婦女經閉
【生態環境】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
【採收和儲藏】5-6月花期時採收,鮮用或曬干。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
【動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高l-3m。莖直立,表面有縱溝,密被短柔毛,皮層富纖維,基部木質化。掌狀葉互生或下部對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兩端漸尖,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深綠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氈毛;葉柄長4-15cm,被短綿毛;托葉小,離生,披針形。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疏散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絲細長,花葯大;雌花簇生於葉腋,綠黃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質,雌蕊1;於房圓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卵圓形,長4-5mm,質硬,灰褐色,有細網狀紋,為宿存的黃褐色苞片所包裹。花期 5- 6月,果期 7一 8月。
【功效分類】祛風葯;活血葯
【性味】苦;辛;性溫;有毒
【葯材基源】為桑科植物大麻的雄花。
【出處】《中華本草》
[編輯本段]《方言》
方言。形容衣服因穿久了磨損成將破未破的樣子。
[編輯本段]《食品》
一種食品。用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以油炸成。
麻花是中國的一種特色健康食品,目前主要產地在湖北省崇陽縣與天津,湖北崇陽以小麻花出名,而天津以生產大麻花出名。
麻花把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黃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膩,口感清新,齒頰留香;好吃不油膩,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小麻花熱量適中,低脂肪,既可休閑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閑小食品。
麻花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鉸鏈形,故又稱「鉸鏈棒」。有甜、咸兩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區別
麻花文化:
幾千年的中華美食文化中,小麻花是炎黃子孫喜愛的民族傳統食品。苗翠花小麻花是麻花中的一枝奇葩,既秉承了麻花傳統的技法,又將現代科技注入到麻花製作中,使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食品再次煥發了青春。
食用方法:
奶油、芝麻及巧克力等甜味小麻花可作為早餐食品,又可以作為休閑食品零吃,也可滿足糖尿病患者的需要,又可以作為主食和面條煮食,和小南瓜及粉條炒菜吃;特色火鍋小麻花下火鍋吃,風味特香;桂花小麻花具抗癌、清火、化痰、散結之功效;雞汁小麻花高蛋白高營養。
天津麻花指的是桂發祥十八街大麻花,歷史悠久。很酥很香。
確實比其他麻花好吃。
麻花分類:
1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狀,現在洪洞一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製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製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目前,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深圳、黑龍江等20多個省市銷售,遠銷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頗受歡迎
2天津麻花,又稱十八街麻花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鋪坐落於十八街,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復探索進行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3、伍佑麻花
伍佑風味名點。因坯形如繩,俗稱油繩。相傳有200多年歷史。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淮安府時,鹽城縣令曾以此進貢,大獲贊許。伍佑鎮上「五雲齋」、「董大同」、「房裕升」等茶食店都是經營此物的百年老店。由於用料講究,工藝求精,素以香、甜、酥、脆聞名。加之狀如雙龍盤旋,小巧玲瓏,色澤赤紅鮮亮,入口油而不膩,甜中有香,成為居家、旅遊、饋贈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輔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產量猛增到數萬斤,已獲省優質產品合格證書。
㈡ 麻分哪幾類分布在哪裡(國家/大洲、溫度帶)
麻
【ma】
麻
hemp;pocked;rough;sesame;tingle;
麻2
(1)
蔴
má
(2)
(會意。從廣(yǎn),從林(fèi)。廣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裡劈麻,進行剝制。本義:麻類植物的總名。古代專指大麻) 同本義 [fiber crops]。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異株。莖部韌皮纖維長堅韌,可供紡織。有大麻、亞麻、薴麻、黃麻、劍麻、蕉麻等,俗稱「火麻」
麻,枲也。――《說文》。按,枲已緝者曰麻。
丘中有麻。――《詩·王風·丘中有麻》
可以漚麻。――《詩·陳風·東門之池》
麻冕。――《論語》。孔注:「緇布冠也。」
緦麻三月。――《儀禮·喪服》
雨腳如麻未斷絕。――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仙之人兮列如麻。――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陶潛《歸園田居》
雄者名麻枲,雌者名苴麻。――《本草綱目·大麻》
(3)
又如:麻田(種麻的田地);麻炬(用麻干作成的火把);麻畦(麻田);麻蒸(去皮的麻稈);麻稭(麻的莖);麻葦(麻與蘆葦);麻薴(大麻與薴麻)
麻
má
(1)
麻的莖皮纖維 [hemp fiber]
不續其麻,市也婆娑。――《詩·陳風·東門之枌》
(2)
又如:麻搭(一種在長桿頂端縛扎散麻蘸吸泥水滅火的工具);麻核桃(用麻結成球結);麻槌(舊時刑具,用麻絞扎而成的帶疙瘩短鞭);麻屣鶉衣(麻鞋破衣)
(3)
古代喪服中的麻帶 [rope made of hemp,flax,jute,etc.]。如:麻絰(服喪時系在頭部或腰部的麻帶)
(4)
麻布喪服,親屬死後穿的白色麻布衣服 [mouring apparel]
麻不加於采。――《禮記·雜記下》
(5)
又如:披麻戴孝;麻衣(孝服);麻裙(服喪時穿的麻布裙)
(6)
代指唐宋時的詔書 [imperial edict],因為是用黃、白麻紙寫的,故名
三麻九制筆如神。――劉克庄《內翰洪公舜俞哀》
(7)
又如:麻命(任命的詔書);麻詞(麻辭。任命宰相的詔書);麻尾(詔書結尾)
(8)
芝麻 [sesame]。如:麻團;麻油;麻醬;麻酥糖(用芝麻、米粉和糖製成的食品)
(9)
中醫對麻疹的簡稱 [measles]。如:麻出紅腫;麻毒陷肺;麻毒入營
(10)
麻醉 [anaesthesia]。如:麻肺湯(一種有麻醉作用的湯葯);麻沸散(漢末華佗研製的一種麻醉葯);麻針;麻葯
(11)
臉部皮膚的痘瘢,俗稱麻子臉 [pockmarks]
南京柳麻子,黧黑,滿面疤。――《柳敬亭說書》
(12)
又如:麻皮(麻子臉皮)
麻
má
(1)
形容眾多,混亂 [numerous;confusion;chaos]
麻麻鬍子紅臉蛋。――王老九《張老漢賣余糧》
(2)
又如:麻麻(濃密的樣子);麻亂(紛亂);麻列(比喻眾多)
(3)
表面粗糙的、凹凸不平的 [coarse;rough]。如:這種紙一面光,一面麻
(4)
帶細碎斑點的 [spotty;pitty]。如:麻雀;麻點(細碎的斑點);麻灰色(灰色中帶麻點)
麻
má
(1)
穿喪服 [wear mourning apparel]
麻者不紳。――《禮記·雜記》
(2)
麻木
走的我這兩腿酸麻。――秦簡夫《孝義士趙禮讓肥》
(3)
又:感覺神經受壓迫,暫失知覺 [numbness]。如:麻辣(麻木);麻酥(麻木無力);麻做一團(全身麻木,沒有知覺);麻痹
(4)
姓
麻包
mábāo
[gunny-bag;gunnysack;sack] 亦稱「麻袋」。一種用粗黃麻布做成的袋子
麻痹
mábì
(1)
[benumb;blunt;lull;torpor]∶感覺不靈或喪失
(2)
[paralysis]∶醫學名詞。肢體或身體的某部分失去知覺或運動能力
小兒麻痹
(3)
[lower one's guard;slacken one's vigilance]∶失去警惕性,疏忽
麻痹大意
麻痹大意
mábì-dàyì
[lower one's guard and become careless] 麻痹:人體某一部分的感覺或運動功能完全或部分喪失。比喻缺乏警惕性,不經意,不仔細
麻布
mábù
[gunny cloth;burlap;sackcloth] 用麻的纖維織成的布
麻袋
mádài
[gunny-bag;gunnysack;sack] 用以儲存或裝運貨物(如穀物、水果、煤炭)的大口袋,由粗糙結實的粗麻布製成
麻刀
mádāo
[hemp chopped up to strengthen mortar] 碎麻,與石灰和在一起抹牆用
麻搗
mádǎo
=麻刀
麻豆腐
mádòufu
[cooking starchs' resie] 做團粉等剩下的渣子,可以做菜吃
麻煩
máfɑn
[troublesome;pesky] 煩雜瑣碎;費事
服務周到,不怕麻煩
麻煩
máfɑn
[put sb.to trouble;disturb;bother sb.] 即打擾,導致不便。常指做某事所引起的
麻煩你把門關上
麻紡
máfǎng
[hemp spinning;yarn made from hemp,flax,etc.] 用麻的纖維作原料紡成紗
這里正建一座麻紡廠
麻風
máfēng
[leprosy] 麻風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侵犯皮膚、周圍神經或內臟,患者皮膚麻木、變厚、顏色變深、形成結節,毛發脫落,感覺喪失,手指、腳趾變形
麻風病人
máfēngbìngrén
[leper] 麻風病患者
麻花
máhuā
[pretzel;fried dough twist] 一種食品,把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用油炸制而成。形容衣褲等因磨損而要破的樣子
麻將
májiàng
[mah-jong] 牌類娛樂用具,用竹子、骨頭或塑料製成的小長方塊,上面刻有花紋或字樣,每副136張
麻醬
májiàng
[sesame paste] 用芝麻作的醬
麻秸
májie
[husked hemp stalk;peeled flax stalk] 剝掉皮的麻稈
麻經兒
májīngr
[flaxen rope] 縷狀的生麻;也指麻繩
麻辣辣
málàlà
[numb and sore] 又麻又辣的滋味
一想到此事,心中便有一種麻辣辣的感覺
麻利
málì
(1)
[deft;dexterous;smart;be quick and neat]∶迅速敏捷
一個很麻利的工人
幹活麻利
(2)
[quickly][方]∶立刻;趕快
廠里有急事,叫你麻利回去
麻溜,麻溜兒
máliu,máliur
[at once] [方]∶迅速;麻利
你麻溜上班去吧
麻溜點,別拖拉
麻亂
máluàn
[be perturbed] 紛繁雜亂;混亂
情緒麻亂
麻面
mámiàn
[pockmarked face] [方]∶麻臉
麻木
mámù
(1)
[numb]∶失去知覺
感官全都麻木了
(2)
[apathetic;benumbed;insenate;be dead to all feeling]
(3)
麻木的感覺。又稱麻痹
感覺麻木
(4)
比喻思想不敏銳,反應遲鈍
使一個民族衰弱、壓抑、麻木
麻木不仁
mámù-bùrén
[unconcerned; apathetic;benumbed;insensate] 麻痹無知覺。比喻人對自身以外的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
怎麼能麻木不仁地蹉跎終生
麻雀
máquè
[sparrow] 麻雀屬(passer)各種有關的鳥之一種
麻仁
márén
[seed of hemp] 大麻種子的仁,可以榨油,又供葯用,是輕瀉劑
麻線,麻線兒
máxiàn,máxiànr
[flaxen thread] 麻制的線
麻葯
máyào
[anaesthetic] 麻醉劑,能產生麻醉作用的物質
麻衣
máyī
[gunny clothes;hemp mourning garment] 粗麻布做成的衣服,也用作孝衣
麻蠅
máyíng
[sarcophagid] 麻蠅科的雙翅蠅
麻油
máyóu
[sesame oil] 以芝麻為原料榨制的油。亦稱「芝麻油」
麻渣
mázhā
[dregs left over after pressing flax,hemp,etc.for oil.oil-press resie] 亞麻、芝麻等種子榨油後留下的渣滓
麻疹
mázhěn
[measles] 傳染病,患者多為兒童,發病時有高燒,全身起紅色丘疹
麻紙
mázhǐ
[jute paper] 一種大部分以黃麻為原料生產的強韌紙張
麻子
mázi
(1)
[pockmarks]∶痘痕,天花所致的記痕、凹陷的疤痕
他臉上有幾點麻子
(2)
[person with a pockmarked face]∶臉上有麻子的人
麻醉
mázuì
[anaesthetize] 用葯物或針刺使肌體暫時喪失知覺。比喻用某種手段使人認識模糊、意志消沉
無神論者認為宗教是用來麻醉人民的
麻醉劑
mázuìjì
[anaesthetic;narcotic] 一種中等劑量時能使感覺遲鈍、減輕疼痛並導致顯著的睡眠,但中毒劑量時能引起木僵、昏迷或驚厥的葯物(如鴉片、顛茄或酒精類物質)
麻1
mā
另見má
麻麻黑
māmɑhēi
[it is sk] 天剛黑或天快黑
麻麻亮
māmɑliàng
[day is beginning to break;it is just dawning] [方]∶天剛有點兒亮
麻
má ㄇㄚˊ
(1)
草本植物,種類很多,有「大麻」、「薴麻」、「苘麻」、「亞麻」等。莖皮纖維通常亦稱「麻」,可制繩索、織布:~布。~衣。~袋。~繩。~紡。
(2)
指「芝麻」:~醬。~油。
(3)
像腿、臂被壓後的那種不舒服的感覺:腳~了。
(4)
感覺不靈,或喪失感覺,引申為思想不敏銳:~痹。~醉。~木不仁。
(5)
面部痘瘢,引申指物體表面粗糙:~子。
(6)
帶細碎斑點的:~雀。~蠅。
(7)
喻紛亂:~亂。~沸。
(8)麻
【ma】
麻
hemp;pocked;rough;sesame;tingle;
麻2
(1)
蔴
má
(2)
(會意。從廣(yǎn),從林(fèi)。廣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裡劈麻,進行剝制。本義:麻類植物的總名。古代專指大麻) 同本義 [fiber crops]。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異株。莖部韌皮纖維長堅韌,可供紡織。有大麻、亞麻、薴麻、黃麻、劍麻、蕉麻等,俗稱「火麻」
麻,枲也。――《說文》。按,枲已緝者曰麻。
丘中有麻。――《詩·王風·丘中有麻》
可以漚麻。――《詩·陳風·東門之池》
麻冕。――《論語》。孔注:「緇布冠也。」
緦麻三月。――《儀禮·喪服》
雨腳如麻未斷絕。――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仙之人兮列如麻。――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陶潛《歸園田居》
雄者名麻枲,雌者名苴麻。――《本草綱目·大麻》
(3)
又如:麻田(種麻的田地);麻炬(用麻干作成的火把);麻畦(麻田);麻蒸(去皮的麻稈);麻稭(麻的莖);麻葦(麻與蘆葦);麻薴(大麻與薴麻)
麻
má
(1)
麻的莖皮纖維 [hemp fiber]
不續其麻,市也婆娑。――《詩·陳風·東門之枌》
(2)
又如:麻搭(一種在長桿頂端縛扎散麻蘸吸泥水滅火的工具);麻核桃(用麻結成球結);麻槌(舊時刑具,用麻絞扎而成的帶疙瘩短鞭);麻屣鶉衣(麻鞋破衣)
(3)
古代喪服中的麻帶 [rope made of hemp,flax,jute,etc.]。如:麻絰(服喪時系在頭部或腰部的麻帶)
(4)
麻布喪服,親屬死後穿的白色麻布衣服 [mouring apparel]
麻不加於采。――《禮記·雜記下》
(5)
又如:披麻戴孝;麻衣(孝服);麻裙(服喪時穿的麻布裙)
(6)
代指唐宋時的詔書 [imperial edict],因為是用黃、白麻紙寫的,故名
三麻九制筆如神。――劉克庄《內翰洪公舜俞哀》
(7)
又如:麻命(任命的詔書);麻詞(麻辭。任命宰相的詔書);麻尾(詔書結尾)
(8)
芝麻 [sesame]。如:麻團;麻油;麻醬;麻酥糖(用芝麻、米粉和糖製成的食品)
(9)
中醫對麻疹的簡稱 [measles]。如:麻出紅腫;麻毒陷肺;麻毒入營
(10)
麻醉 [anaesthesia]。如:麻肺湯(一種有麻醉作用的湯葯);麻沸散(漢末華佗研製的一種麻醉葯);麻針;麻葯
(11)
臉部皮膚的痘瘢,俗稱麻子臉 [pockmarks]
南京柳麻子,黧黑,滿面疤。――《柳敬亭說書》
(12)
又如:麻皮(麻子臉皮)
麻
má
(1)
形容眾多,混亂 [numerous;confusion;chaos]
麻麻鬍子紅臉蛋。――王老九《張老漢賣余糧》
(2)
又如:麻麻(濃密的樣子);麻亂(紛亂);麻列(比喻眾多)
(3)
表面粗糙的、凹凸不平的 [coarse;rough]。如:這種紙一面光,一面麻
(4)
帶細碎斑點的 [spotty;pitty]。如:麻雀;麻點(細碎的斑點);麻灰色(灰色中帶麻點)
麻
má
(1)
穿喪服 [wear mourning apparel]
麻者不紳。――《禮記·雜記》
(2)
麻木
走的我這兩腿酸麻。――秦簡夫《孝義士趙禮讓肥》
(3)
又:感覺神經受壓迫,暫失知覺 [numbness]。如:麻辣(麻木);麻酥(麻木無力);麻做一團(全身麻木,沒有知覺);麻痹
(4)
姓
麻包
mábāo
[gunny-bag;gunnysack;sack] 亦稱「麻袋」。一種用粗黃麻布做成的袋子
麻痹
mábì
(1)
[benumb;blunt;lull;torpor]∶感覺不靈或喪失
(2)
[paralysis]∶醫學名詞。肢體或身體的某部分失去知覺或運動能力
小兒麻痹
(3)
[lower one's guard;slacken one's vigilance]∶失去警惕性,疏忽
麻痹大意
麻痹大意
mábì-dàyì
[lower one's guard and become careless] 麻痹:人體某一部分的感覺或運動功能完全或部分喪失。比喻缺乏警惕性,不經意,不仔細
麻布
mábù
[gunny cloth;burlap;sackcloth] 用麻的纖維織成的布
麻袋
mádài
[gunny-bag;gunnysack;sack] 用以儲存或裝運貨物(如穀物、水果、煤炭)的大口袋,由粗糙結實的粗麻布製成
麻刀
mádāo
[hemp chopped up to strengthen mortar] 碎麻,與石灰和在一起抹牆用
麻搗
mádǎo
=麻刀
麻豆腐
mádòufu
[cooking starchs' resie] 做團粉等剩下的渣子,可以做菜吃
麻煩
máfɑn
[troublesome;pesky] 煩雜瑣碎;費事
服務周到,不怕麻煩
麻煩
máfɑn
[put sb.to trouble;disturb;bother sb.] 即打擾,導致不便。常指做某事所引起的
麻煩你把門關上
麻紡
máfǎng
[hemp spinning;yarn made from hemp,flax,etc.] 用麻的纖維作原料紡成紗
這里正建一座麻紡廠
麻風
máfēng
[leprosy] 麻風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侵犯皮膚、周圍神經或內臟,患者皮膚麻木、變厚、顏色變深、形成結節,毛發脫落,感覺喪失,手指、腳趾變形
麻風病人
máfēngbìngrén
[leper] 麻風病患者
麻花
máhuā
[pretzel;fried dough twist] 一種食品,把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用油炸制而成。形容衣褲等因磨損而要破的樣子
麻將
májiàng
[mah-jong] 牌類娛樂用具,用竹子、骨頭或塑料製成的小長方塊,上面刻有花紋或字樣,每副136張
麻醬
májiàng
[sesame paste] 用芝麻作的醬
麻秸
májie
[husked hemp stalk;peeled flax stalk] 剝掉皮的麻稈
麻經兒
májīngr
[flaxen rope] 縷狀的生麻;也指麻繩
麻辣辣
málàlà
[numb and sore] 又麻又辣的滋味
一想到此事,心中便有一種麻辣辣的感覺
麻利
málì
(1)
[deft;dexterous;smart;be quick and neat]∶迅速敏捷
一個很麻利的工人
幹活麻利
(2)
[quickly][方]∶立刻;趕快
廠里有急事,叫你麻利回去
麻溜,麻溜兒
máliu,máliur
[at once] [方]∶迅速;麻利
你麻溜上班去吧
麻溜點,別拖拉
麻亂
máluàn
[be perturbed] 紛繁雜亂;混亂
情緒麻亂
麻面
mámiàn
[pockmarked face] [方]∶麻臉
麻木
mámù
(1)
[numb]∶失去知覺
感官全都麻木了
(2)
[apathetic;benumbed;insenate;be dead to all feeling]
(3)
麻木的感覺。又稱麻痹
感覺麻木
(4)
比喻思想不敏銳,反應遲鈍
使一個民族衰弱、壓抑、麻木
麻木不仁
mámù-bùrén
[unconcerned; apathetic;benumbed;insensate] 麻痹無知覺。比喻人對自身以外的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
怎麼能麻木不仁地蹉跎終生
麻雀
máquè
[sparrow] 麻雀屬(passer)各種有關的鳥之一種
麻仁
márén
[seed of hemp] 大麻種子的仁,可以榨油,又供葯用,是輕瀉劑
麻線,麻線兒
máxiàn,máxiànr
[flaxen thread] 麻制的線
麻葯
máyào
[anaesthetic] 麻醉劑,能產生麻醉作用的物質
麻衣
máyī
[gunny clothes;hemp mourning garment] 粗麻布做成的衣服,也用作孝衣
麻蠅
máyíng
[sarcophagid] 麻蠅科的雙翅蠅
麻油
máyóu
[sesame oil] 以芝麻為原料榨制的油。亦稱「芝麻油」
麻渣
mázhā
[dregs left over after pressing flax,hemp,etc.for oil.oil-press resie] 亞麻、芝麻等種子榨油後留下的渣滓
麻疹
mázhěn
[measles] 傳染病,患者多為兒童,發病時有高燒,全身起紅色丘疹
麻紙
mázhǐ
[jute paper] 一種大部分以黃麻為原料生產的強韌紙張
麻子
mázi
(1)
[pockmarks]∶痘痕,天花所致的記痕、凹陷的疤痕
他臉上有幾點麻子
(2)
[person with a pockmarked face]∶臉上有麻子的人
麻醉
mázuì
[anaesthetize] 用葯物或針刺使肌體暫時喪失知覺。比喻用某種手段使人認識模糊、意志消沉
無神論者認為宗教是用來麻醉人民的
麻醉劑
mázuìjì
[anaesthetic;narcotic] 一種中等劑量時能使感覺遲鈍、減輕疼痛並導致顯
草本植物,種類很多,有「大麻」、「薴麻」、「苘麻」、「亞麻」等。莖皮纖維通常亦稱「麻」,可制繩索、織布:~布。~衣。~袋。~繩。~紡。
㈢ 麻花的品種有那些
相信大家對於麻花並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在我們平時生活中經常會吃到麻花這種食品,麻花不僅看起來就比較的花俏,而且吃起來也非常的香脆,麻花的種類有哪些呢?這是很多都喜歡吃麻花的朋友提出的問題,接下來小編將為大家做出相關的解答,希望能給各位提供一些參考。
以上就是關於三種麻花類型的介紹,對於喜歡吃的朋友來說,不妨試一試介紹的這幾種麻花,不僅能夠享受一番風味,更加能夠起到非常好的保健養生功效,但大家要注意的一點就是麻花雖然香脆好吃,但是也不可以過量的食用,而且要吃那種添加劑較少的麻花。
㈣ 印度主要農作物(分布)及其生長條件
印度農業生產的布局,由於國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盡相同,降水狀況相差尤大,故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稻穀主要分布在常年降水量為1,200毫米以上的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岸的沿海地區;小麥主要種植在國土的北部地區,那裡冬季氣溫較低,且有少量冬雨,適於小麥生長;高粱、穀子、玉米等雜糧作物則種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裡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產區;黃麻集中分布在恆河下游,這里的濕熱氣候利於黃麻生長,而充足的河水又便於浸泡麻稈,加以稠密的河網為黃麻纖維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歷史上這里就是黃麻集中產區;茶園大多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氣候濕潤、排水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則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此外,印度的各種熱帶作物,如橡膠、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幾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塊熱帶雨林氣候區,即半島西南部地區。
㈤ 麻花的主要品種
1、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狀。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製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製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深圳、黑龍江等20多個省市銷售,遠銷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頗受歡迎。
2、天津麻花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鋪坐落於十八街,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復探索進行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3、蘇杭藕粉麻花
蘇杭小吃一直受宮廷所鍾愛,蘇杭藕粉麻花以冰糖藕粉為主料,健脾開胃,益氣補血。體弱多病,食慾不振,營養不良者有為適宜。藕粉麻花金黃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膩,口感清新,齒頰留香;好吃不油膩,多吃亦不上火。其中以香掉牙麻花最為出名。
4、伍佑麻花
伍佑風味名點。因坯形如繩,俗稱油繩。相傳有200多年歷史。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淮安府時,鹽城縣令曾以此進貢,大獲贊許。伍佑鎮上「五雲齋」、「董大同」、「房裕升」等茶食店都是經營此物的百年老店。由於用料講究,工藝求精,素以香、甜、酥、脆聞名。加之狀如雙龍盤旋,小巧玲瓏,色澤赤紅鮮亮,入口油而不膩,甜中有香,成為居家、旅遊、饋贈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輔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產量猛增到數萬斤,已獲省優質產品合格證書。
5、大營麻花
河南陝縣大營鎮大營村是全國聞名的「大營麻花」原產地,這里的麻花有脆、酥、香等特點。大營村老劉氏麻花加工公司經理劉和平於2001年9月27日炸出的長2.66米、直徑0.3米、重量88千克的巨型麻花,共使用麵粉75千克,雞蛋80個,特製了長3米的爐灶和油鍋,用食用油500多千克,在15個工作人員的配合和升降鏈輔助下烹炸完成。經縣公證處當場公證,將採用真空密封方式保存,帶上有關申報資料再次申報,沖擊世界吉尼斯紀錄獲得成功,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最長的麻花。
溫水和面、發酵,兌入雞蛋等調料,搓條合股成蠶蛹狀,油炸,拉開,成型。黃焦酥脆,甜香適口,久放不幹。大營麻花始於清朝,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其獨特的配料和口感,有別於天津、山西、陝西等地麻花,成為享譽晉、陝、豫「金三角」地區極具特色的傳統食品。其基本配料為精面、食鹽、雞蛋、糖等,分為甜、咸兩種,均為硬面和就,具有「香、酥、脆」之特點。解放後,大營麻花經三門峽市飲食服務公司廚師蔡元貴改進,製作技術和配料工藝大為提高,形成獨具一格的「大營麻花」。麻花長尺許,色澤柿紅透亮,有稜角,香甜可口,黃焦酥脆,久放不幹,營養價值較高。2001年9月27日,帶頭人劉和平炸出一根長2.66米,直徑0.3米,重達88公斤的巨型麻花,沖擊吉尼斯世界麻花記錄,並獲成功,中央電視台「講述」欄目等多家新聞媒體對此作過專題報道。
大營麻花的起源和一個動人的傳說有關。據村中老人回憶,明末時,大營一帶毒蠍橫行,危害甚廣。遭毒蠍蟄者約有半數不治而亡。人們為了詛咒蠍害,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這天,家家戶戶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成毒蠍尾巴狀,油炸後吃掉,稱之為「咬蠍尾」。久而久之,這種「蠍尾」演變成了麻花。所以,大營麻花被賦予了吉祥如意、康泰平安的寓意。每逢年節或紅白喜事,當地人總要用麻花待客或作為饋贈佳品傳情達意。大營麻花所蘊含的美好寓意及聯絡情誼的特殊作用,逐漸成為帶有濃郁豫西風情的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含水量的多少,大營麻花可分為軟面和硬面兩種。最初,大營製作的麻花多屬「軟面型」。19世紀中葉,大營人又炸出了含水量較少的「硬面」麻花。這種麻花長尺許,色澤柿紅透亮,稜角分明,香甜酥脆,久放而不幹,營養價值較高,一面世就受到了黃河兩岸群眾的喜愛。清光緒二十八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由西安回鑾北京路過大營時,品嘗了大營麻花後贊不絕口,稱其「香」、「酥」、「脆」,遂賜為貢品。成為貢品的大營麻花身價扶搖直上,工藝配方由創始者口傳心授,秘而不宣。尋常百姓也只能在喜慶婚宴、走親訪友、重大節日時偶爾品嘗一下。多少年來,帶有幾分神秘色彩的大營麻花一直「深藏閨中」。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拂去數百年的歷史煙雲,大營麻花也揭去了昔日貢品的尊貴面紗。如今,一家家麻花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大營村的街頭。這些店面的規模都不大,麻花也完全是靠手工炸制的。炸麻花的師傅舞動著靈巧的手臂,將那些細長的面坯搓動、折疊、擰花,丟進滾燙的油鍋里,然後不停地用一雙長筷子翻攪,很快,一根又黃又脆的麻花就出鍋了。「別看同樣是翻攪,大營的麻花就是與外地的不同。」一位師傅告訴記者,「能掉在地上拾不起來的,才是真正的大營麻花!」
說起麻花,不能不提天津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它不僅是國內最早的麻花世界基尼斯紀錄保持者,而且早已開發出了系列產品,是人們普遍認可的風味佳品。桂發祥的麻花多夾有什錦餡料,比較適合南方人的口味。與大營麻花比較起來,天津麻花多了些甜膩,少了些酥脆,且價格相對較貴。大營麻花因為配料和製作工藝上的特點,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不僅符合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其系列甜食麻花也受到了南方人的喜愛。同時,低廉的價格也使大營麻花贏得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但長期以來,大營麻花一直靠手工製作,沒有形成規模化經營。在高度市場化的今天,僅靠手工作坊能把這一古老的民間飲食文化發揚光大嗎?
6、咬金麻花
陝西關中的咬金大麻花傳承了原始製作工藝(不含任何添加劑),選材非常考究,以優質春小麥和純壓榨菜籽油為主要食材,採用傳統發酵方式(酵頭發酵),不僅保證了麻花口感清香酥脆,還使其色澤自然呈現金黃,深受三秦大地老百姓的喜愛。
咬金麻花的來源,相傳程咬金在大赦出獄歸途中,典當囚衣買麻花來孝敬老母,成為一段佳話!而在關中腹地起源的麻花金黃醒目,食者猶如咬金子。老百姓對這位歷史人物的喜愛與敬重,便在坊間與麻花融為一體。這或許是秦人對百善孝為先最好的詮釋吧!
咬金麻花製作方法:
用傳統發酵工藝的「面頭」做酵頭,將食鹽溶於水中與麵粉混合均勻,純手工揉搓,直至面團光滑發亮;然後將面團分成每個100克的小面條,逐個搓成粗細均勻的麻花生坯。待麻花生坯全部搓完後從第一個搓制的開始炸起。選用純正菜籽油在鍋內加熱一百二十度,放入麻花生坯,用長筷子輕輕捋直,待浮起,顏色呈金黃時撈起即可。
咬金麻花歷史悠久,不僅深受三秦大地老百姓的喜愛,也以其「色澤金黃,口感清香,味道純正」的特點深受各地人民的喜愛。其主要特點是:好吃不油膩,多吃不上火,且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熱量適中、低脂肪,健胃益脾,老少皆宜,是不可多得的傳統美食之一。它既可休閑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既是理想的休閑食品,又是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
7、義烏紅糖麻花
義烏紅糖麻花是義烏的傳統風味小吃。到了每年的10、11月份,義烏就開始了榨糖活動。大致步驟是這樣的:先把糖梗在機器里壓干,把糖水盛在鍋里,放點小蘇打,糖水裡的雜質就變成泡沫,浮在水面上,工人們把泡沫撈上來。等糖水沸騰後,將糖水傳到第二口較小的鍋,糖水變濃了,也變少了……就這樣往後面傳,越到後面,鍋越小,且水分的蒸發使得糖水越來越濃。到了最後一口鍋,不停地攪拌,待成為糖漿後便可出鍋了。趁著糖漿還沒冷卻變硬,將糖漿均勻澆在鋪好的麻花上。新鮮的紅糖麻花就出爐了。
8、天津大麻花
【用料】麵粉25公斤 植物油12.25公斤 白砂糖6.75公斤 薑片250克 鹼面175克 青絲、紅絲各110克 桂花275克 芝麻仁750克 糖精5克 水7.5升
【製作方法】1.在炸制麻花的前一天,用3.5公斤麵粉加入500克老肥,用4升溫水調攪均勻,發酵成為老肥, 以備次日使用。
2.用2升水將3.5公斤白糖,135克鹼面和5克糖精用文火化成 糖水備用。
3.用取3.5公斤麵粉,用550~650克熱油燙成酥面備用。
4.取750 克麻仁,用開水燙好,保持不濕、不幹的程度,准備搓麻條用。
5.用燙好的酥面,加入白糖3.25公斤,青紅絲各110克,桂花275克,薑片175克和鹼面25 克,再放入冷水1750毫升攪勻,用500克乾麵搓手,把面攪和到軟硬適用為 度。在搓條過程中用鋪面1000克。
6.將剩下的乾麵16公斤放入和面機內,然 後把前一天發好的老肥摻入,加入化好的糖水,再根據麵粉的水分大小,不同 季節,倒入適量冷水,和成大面備用。
7.將大面餳好,切成大條,再將大條送入壓條機,壓成細面條,然後揪成長約35厘米的短條,並將條理順。一部分 作為光條,另一部分揉上麻仁作成麻條。再將和好的酥面作成酥條。按光條、 麻條、酥條5∶3∶1匹配,搓成繩狀的麻花(捏好咀)。
8.將油倒入鍋內,用文 火燒至溫熱時,將麻花生坯放入溫油鍋內炸20分鍾左右,呈棗紅色,麻花體直 不彎,撈出後在條與條之間加適量的冰糖渣、瓜條等小料即可。
9、軟麻花
【原料】:麵粉1000克 乾酵母 泡打粉各12克 白糖300克油100克 水450--500克
【製法】:
1.將乾麵粉倒在案板上加入干孝母 泡打粉 拌合均勻 扒坑.
2.將水 糖 放入盆內順一個方向攪拌 待糖全部溶化後放入豆油.再攪拌均勻 倒入面坑內快速摻合再一起.合成水揉糖發面面團稍醒 反復揉三遍(醒10分鍾揉一遍)最後刷油 以免干皮。
3.待面發啟 搓長條下等量小劑刷油稍醒既可搓麻花 。
4.先取一個小劑搓勻然後一手按住一頭一手上勁 上滿勁後 兩頭一合形成單麻花勁 一手按住有環的一頭一手接著上勁 勁滿後一頭插入環中形成麻花.
5.大鍋上火放寬油 燒至七成熱時 將麻花放入油鍋炸至沸起後翻個炸 成中紅色出鍋既成.
10、脆麻花
是北京清真小吃的常見品種,脆麻花不僅北京有南方也有,形狀、質地基本相同。北京除脆麻花外,還有芝麻麻花、饊子麻花、蜜麻花等,所以《故都食品百詠》中有詩說:「麻花燒餅說都門,名色繁多恣飽吞,適口價廉隨處有,一年四季日晨昏。」脆麻花先將紅糖、蘇打、油加兩倍水溶化,再將麵粉倒入和均勻。也有用明礬、鹼面、紅糖、糖桂花和面的做法,成面團後,再揉進溫水,蓋上濕布餳10分鍾。製作時將餳好的面團揪成小劑,搓成約10厘米的長條,放入盤中刷一層油,碼三四層再餳一會兒後,拿起一根搓成長繩條,合成三股,做成麻花,它的規格長約12厘米,條要均勻,呈棕黃色,每根約重30多克。將油倒入鍋內,用旺火燒六成熱時,將麻花坯子分批下入油中炸制,要隨做隨炸,炸時用筷子將麻花坯子在油里抖動,使條與條之間稍微鬆散開,便於炸透,待炸至棕黃色時即成。脆麻花特點是焦、酥、脆,有甜味,存放幾天仍保持脆性。
炸麻花有兩種,一種是倒三股麻花,一種是繩子頭麻花。繩子頭麻花是用雙手按著左右兩端搓上勁,把兩端懸空提起合攏,條應當搓上勁,會自動擰成麻花狀,再把合攏的兩端輕輕地捏在一起,下油鍋炸,這種方法名為繩子頭。還有一種是芝麻麻花,做法與脆麻花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芝麻麻花揪小面劑時,要滾上用開水拌好的麻仁。還有一種芙蓉麻花做法也基本相同,但炸好後,滾上一層用熟麵粉與白糖混合的糖粉它們都有焦脆的特點,食之口感都很好。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佳品,很受百姓歡迎。也有叫它饊子、環餅的,是麻花類的花式品種。據說環餅遠在戰國時期就有了,秦、漢以後,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
製作方法: 先將礬 、鹼、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麵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搓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小劑。
將麻仁用開水攪拌,將小劑粘上拌好的麻仁,搓成10厘米長的小條碼在盤中,碼3至4層再餳著。餳好後,拿起兩小條用手搓成均勻的長繩條2根,對頭折兩個來回順成8根,兩頭捏在一起,成兩頭尖、當中大的棗核形狀,下油烹炸。炸時鍋內花生油五成熱,拿著 子麻花的捏頭處,將坯子下入油鍋來回擺動使其定形,待坯子稍硬挺後,整個入油中炸,炸成棕黃色即成。
此食品甜酥脆,味道獨特,既可下酒亦可單食。
先將小蘇打(baking soda),糖,油加水溶,摻入麵粉,揉和均勻,搓成長條, 盤捲起來,醒面, 下劑子.每個小劑子分別搓成8厘米的長條,碼在盤中,碼放一層,刷一層油,碼3-4層醒著.醒好後,拿起一根,搓成細長繩條,合成三股,擰成麻花狀,每個約12厘米. 入油鍋炸,油六成熱,用筷子輕輕撥動,浮出油麵,撈出涼涼即可。
11、蛋酥麻花
原料:麵粉5000克,雞蛋1500克,油1500克,老酵面500克,糖500克,明礬50克,鹼50克。
做法:
1.把糖、鹼、明礬用溫水2000克化好。將麵粉倒入盆內,加加雞蛋液和500克老酵面與化開的溶液一起和好揉勻,放在面案蓋上濕布餳 10分鍾,用刀割下一塊,搓成長條,壓成扁形,剁成小長方條,再搓成長條,將兩頭合攏擰上勁,折疊一下再擰上勁,如此重復二次形成八股,即成麻花。
2.鍋內將油燒到八成熟,將生麻花下入,炸到金黃色至熟即可。
特點:色澤金黃色、造型美觀、脆酥香甜。
12、四川麻花
四川渠縣、廣安、重慶部分地區在端午節時候通過製作麻花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做法:
1)先將蘇打粉(小蘇打-baking soda),紅糖,摻入麵粉,揉和均勻,搓成長條, 盤捲起來,醒面, 抹點菜籽油;
2)下劑子.每個小劑子分別搓成4厘米的長條,碼在盤中,碼放一層,刷一層油,碼3-4層醒著.醒好後,拿起一根,搓成細長繩條,合成三股,擰成麻花狀,每個約10厘米.;
3)入油鍋炸,油六成熱,用筷子輕輕撥動,浮出油麵,撈出涼涼即可。
4)麻花用塑料袋封裝可以保存很久,可以供8月份收割稻穀時候做零食充飢。
㈥ 麻花為什麼是中國人的市井煙火、草莽江湖
麻花,從字面上理解,是麻類纖維扭曲盤卷形成的自然花紋。
英語里同樣釋義的詞是twist,意思是擰轉、扭曲,生硬得很。只有溫文爾雅的漢語,才能巧妙地用“花”的意境描述這種盤卷的形狀。
雅緻恬退,秀外慧中。
作為食物的麻花,也秉承了漢民族知進退、守禮儀的性格,它凝固了中式飲食的美學視野,也見證了中國南北的地理交融。
麻,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原產農作物,位列五穀之首。
從大地圖上來看,紅糖麻花流行的江南地區,處於中國中部,來自西北的小麥、來自中原的大豆和油菜、來自嶺南的紅糖,以一種最中國的方式在這里相遇。
它表現了明清以來文風鼎盛地區的儒雅姿態,更見證了這個國家數千年飲食史背後,綿延不絕的頑強文明。
㈦ 高分求教:麻花食品在全中國的分布一定要全!!
麻花分類:
1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狀,現在洪洞一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製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製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目前,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深圳、黑龍江等20多個省市銷售,遠銷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頗受歡迎
2天津麻花,又稱十八街麻花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鋪坐落於十八街,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復探索進行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3、伍佑麻花
伍佑風味名點。因坯形如繩,俗稱油繩。相傳有200多年歷史。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淮安府時,鹽城縣令曾以此進貢,大獲贊許。伍佑鎮上「五雲齋」、「董大同」、「房裕升」等茶食店都是經營此物的百年老店。由於用料講究,工藝求精,素以香、甜、酥、脆聞名。加之狀如雙龍盤旋,小巧玲瓏,色澤赤紅鮮亮,入口油而不膩,甜中有香,成為居家、旅遊、饋贈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輔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產量猛增到數萬斤,已獲省優質產品合格證書。
另外,其它地方的麻花有:
陝西香酥麻
青海金呂記麻花
遼寧大麻花
黑龍江金龍麻花
四川百納福麻花
江西石頭街麻花
山東蜂蜜大麻花
寧夏甜麻花
廣西酒鬼麻花
附:各地麻花批發地:
石家莊麻花:西二環與北二環拐彎處有華北副食批發市場,挨著蔬菜批發市場。
重慶麻花:菜園壩、朝天門
深圳麻花:深圳市羅湖區布吉路---深圳布吉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
青島麻花 :撫順路批發市場,昌樂路批發市場
河南麻花:焦作市副食批發市場具體在業路焦南市場,塔南路新新食品城。
廊坊麻花:南門外的興安市場
蘇州麻花:泰華西面有個很大的批發市場 南環批發市場
西安麻花:副食批發市場在豐慶路批發市場
株洲麻花:副食批發市場在徐家橋
惠州麻花:水果副食批發市場
廣州麻花:高低街,桂花崗,新仰中街,海珠廣場,人民南,站前路西郊大廈,白馬
沈陽麻花:大東副食
上海麻花:廣豐食品批發市場,在西二環橋下,豆腐營路口
對「補充問題」的回答:十八街大麻花為什麼出名及其起源:
十八街大麻花的問世之日要比以上"二絕"晚了好幾十年,它始創於20世紀30年代。以"桂發祥"和"十八街"為商標的天津大麻花,因它的發祥地就在如今天津河西區東樓十八街一帶,所以俗稱"十八街大麻花"。
十八街大麻花的創始人是河北大城縣人范桂林。他於1915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早亡,他與母親和兩個哥哥艱難度日。1924年,年僅9歲的范桂林與11歲的二哥范桂才,由母親帶著逃荒,一路要飯來到天津,借住在南樓村,謀求生計。
1928年,13歲的范桂林經人介紹,到東樓十八街的一家麻花鋪當伙計。他每天幫工炸好麻花,然後提著食籃沿街叫賣。過了幾年,范桂林又改去南樓村劉家麻花鋪當伙計,仍然干著炸麻花和賣麻花的活計。范桂林趁著在兩家麻花鋪學徒和幫工的時機,細心揣摩,認真學習,熟練地掌握了炸麻花的配料成分和炸制的火候、技術。從1936年起,范桂林便辭了幫工的活計,自己在東樓十八街附近擺設小攤,炸制麻花叫賣。他炸制麻花的技術很不錯,炸成的麻花好看又好吃,很受顧客喜愛,所以小攤生意很好,他很快就攢了一筆錢。范桂林懂得擺攤總不是長久之計,就出錢在小攤附近買下一間小小店面,正式開了一家麻花鋪,字型大小叫"桂發祥"。
油炸麻花是天津人喜愛的一種大眾小吃,當時全市有不少賣炸麻花的店鋪和攤檔,層次質量各不相同,競爭也很激烈。范桂林為了在競爭中取勝,便反復試制,設計出一套別出心裁的製作工藝。他把炸麻花用的面改為半發面,還在麻花白條中間夾放一條含有桃仁、桂花、青紅絲、冰糖等各種配料的酥餡。經過這樣製作的坯料,炸出來的麻花酥脆香甜,別有風味,而且只要存放在乾燥處,雖經多日仍然酥脆口味不變。此外,范桂林的麻花尺寸較大,能炸出幾斤重的大麻花,而且里外一樣酥脆,這是其他店鋪難以做到的。這些大麻花不僅色香味美,而且造型美觀,簡直像絕妙的藝術品,令人不忍下口。於是范桂林炸的大麻花出了名,"桂發祥"名聞遐邇,而"十八街大麻花"也成了天津著名的特產。
十八街大麻花出名後,范桂林依然堅持原來的投料標准和操作工藝,決不依仗名聲而偷工減料。他的配料都有嚴格標准,例如炸制一個半斤重的麻花,要用油4兩、白糖2兩5錢、冰糖半兩。在和面時,要根據氣溫的高低變化,適當增減食鹼數量。炸制時爐火不能過猛,須用溫火炸透。所以他炸出的金黃酥脆大麻花,深受顧客歡迎。
建國以後,這一具有天津風味的特色小吃逐漸走向全國。1959年,桂發祥的十八街大麻花參加全國商品展覽會,得到好評;1971年,又擺進了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贏得國內外顧客贊賞。從此,十八街大麻花名揚海內外。
十八街麻花選料考究,工藝精良,色澤金黃,酥脆香甜,風味醇厚,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什錦夾餡的麻花不僅酥脆不艮、口感油潤、越嚼越香、甜口適度、造型美觀,而且由於炸得透,無水分,不含防腐劑,春秋季可存放三個月,夏季也可存放兩個月,令人叫絕,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復探索進行創新,每個桂發祥麻花中心夾有一棵由芝麻、桃仁、瓜籽仁、青梅、桂花、青紅絲及香精水等小料配製的什錦餡酥條。麻花成型後,放進花生油鍋里在微火上炸透,再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瓜條等小料,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因店鋪曾座落大沽南路十八街處,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十八街改造後又在距原址200米處,新建了桂發祥大沽南路店。桂發祥麻花有50克、100克、250克,500克、1000克、5000克、10000克等重量不同、大小各異的多種規格。來天津旅遊的國內外賓客,臨走時都要帶上幾盒麻花,送親朋好友。
典故
清朝末年,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一個這個巷子里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型大小喚作「桂發祥」。這個人很聰明又能幹,炸麻花可以說有一手絕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實料,選用精白麵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傳遍整條巷街,人們聞到香味紛紛蜂擁到他的鋪子購買,因此他的鋪子總是顧客盈門。後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開了店面。開始還算是賓客滿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越來越覺得麻花有點乏而生膩,漸漸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老人家不甘心。後來店裡有個少掌櫃的,一次出去遊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餓,就要點心吃,可巧點心沒有了,只剩下一些點心渣。又沒有別的什麼吃的,那少掌櫃的靈機一動,讓人把點心渣與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鍋炸。結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樣,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氣撲鼻,味道可口。按照這個方法,劉老八是盡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條和麻條之間夾進了什錦酥餡。至於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頗費了一番腦筋,桂花、閩姜、核桃仁、花生、芝麻......還有青紅絲和冰糖。為了使自己的麻花與眾不同,增強口感味道,把放置時間延長,取材也是愈來愈精細,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嶺甫種植甘蔗製成的冰糖、精製小麥粉等等,製作成不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氣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滿口生津。
就這樣,經過反反復復的精心研究,劉老八終於創造了金黃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綿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從此「桂發祥」麻花著稱於市,廣受歡迎,成為天津衛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絕」之首。而桂發祥的十八街麻花也就因此創立了百年字型大小,成為天津百姓的最愛食品。
其製作考究、料精貨實。每個麻花中都夾有一棵由桃仁青梅、桂花等十幾種小料配製成的什錦餡酥條,再和麻條、白條擰成5個花。用花生油微火炸透。出鍋後放上冰糖和青紅絲。特點香甜、酥脆,放置數月不綿軟、不變質、不走味。1989年獲全國食品金鼎獎和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質獎。1991年榮獲全國馳名商標提名獎。
製作方法:
1.在炸制麻花的前一天,用3.5公斤麵粉加入500克老肥,用4升溫水調攪均勻,發酵成為老肥,以備次日使用。
2.用2升水將3.5公斤白糖,135克鹼面和5克糖精用文火化成糖水備用。
3.用取3.5公斤麵粉,用550~650克熱油燙成酥面備用。
4.取750克麻仁,用開水燙好,保持不濕、不幹的程度,准備搓麻條用。
5.用燙好的酥面,加入白糖3.25公斤,青紅絲各110克,桂花275克,薑片175克和鹼面25克,再放入冷水1 750毫升攪勻,用500克乾麵搓手,把面攪和到軟硬適用為度。在搓條過程中用鋪面1000克。
6.將剩下的乾麵16公斤放入和面機內,然後把前一天發好的老肥摻入,加入化好的糖水,再根據麵粉的水分大小,不同季節,倒入適量冷水,和成大面備用。
7.將大面餳好,切成大條,再將大條送入壓條機,壓成細面條,然後揪成長約35厘米的短條,並將條理順。一部分作為光條,另一部分揉上麻仁作成麻條。再將和好的酥面作成酥條。按光條、麻條、酥條5∶3∶1匹配,搓成繩狀的麻花(捏好咀)。
8.將油倒入鍋內,用文火燒至溫熱時,將麻花生坯放入溫油鍋內炸20分鍾左右,呈棗紅色,麻花體直不彎,撈出後在條與條之間加適量的冰糖渣、瓜條等小料即可。
產品特點:
酥脆香甜,味美適口,經久不綿,不變質。
製作工藝桂發祥麻花能成為市場上享有盛譽的健康美味食品,其特色全都體現在它的配料和製作工藝上。十八街麻花選料精細、製作獨特、式樣美觀、酥脆香甜、久放不綿。主料是精選的上等麵粉、花生油和白糖,這一點和全國各地的麻花都一樣,但在配料上桂發祥麻花則添加了桂花、青梅等十幾種小料,這樣調配出來的麻花味道自然別具一格。
製作一條地道的桂發祥麻花需要10道工序:發肥、熬糖、配料、制餡、和面、壓條、劈條、對條、成型和炸制。整條麻花由十根細條組成,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擰成三個花,成為「什錦夾餡」的格局。成品用純凈健康的天然植物油炸制而成,不含防腐劑,復合香氣回味悠長,食之滿口余香。在生產上採用電腦程式控制生產線及植物油自動循環系統,執行國家相關環保標准,保持了傳統麻花的獨特口味,更提升了麻花的質量。把麻花放進花生油鍋里在微火上炸透,再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瓜條等小料。酥脆香甜,勝似酥糖。在炸制的時候,桂發祥麻花決不拘泥於死板的規定,而是根據麵粉質量調整油酥大小,根據氣溫的高低變化增減肥、鹼劑量,確保投料始終處於最佳配比。這樣做出來的麻花只要放在乾燥通風的地方,就算放上幾個月也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絕對適合旅途攜帶。
選料精細復雜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所有原料均采自全國各地的最佳產地,品質上乘。
桂花:
桂花為我國木樨科樹種的花苞,學名「木樨」。花體香味濃郁清雅,其中尤以杭州西湖桂花為上品。 咸桂花是桂花經青梅汁、食鹽腌漬而成,色澤金黃,香氣四溢。內含豐富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和無機元素,為天然營養之調香佳品,具開胃生津之功效。
桂發祥麻花之中添加了以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與其他輔料相得益彰,大大提升了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口味,倍受消費者推崇。
冰糖:
冰糖來源於甘蔗的種植。東漢楊翠的《導物志》記載:嶺甫種植甘蔗很普遍,並能製成冰糖,當時稱為「石蜜」。從此,冰糖逐漸成為調味、做點心和成葯的重要原料。 桂發祥選用的冰糖來自華北地區最大的冰糖生產出口廠家,其質地純凈,色白晶瑩,無添加劑,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冰糖為禾本科植物甘蔗或藜科植物甜菜等榨汁後加工精緻而成的白色結晶。主要成分是由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失水縮合形成的蔗糖,並含有大量無機元素。 冰糖性味甘平,具有潤肺生津,和中益脾之功效,對於大腦功能的調節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草綱目》載:冰糖「潤心肺燥熱,治咳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
核桃仁:
核桃仁是食中佳品,也是滋補良葯。《本草綱目》說它「補氣養血」;《御葯院方》說它「益血補髓」;唐代食療專家孟詵強調指出:「胡桃仁,常服令人能食,骨肉細膩光潤,須發黑澤,血脈通潤。」 核桃仁富含脂肪,蛋白質的含量也較豐富,且含18種氨基酸,還含有維生素E以及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鈣、鐵、磷、鉀等。核桃仁所含脂肪是亞油酸甘油脂,常吃也不會增高血中的膽固醇,而且還可減低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預防心血管疾病,確實是滋養補益的佳品。
大豆油和花生油:
大豆油和花生油均為豆科植物種子所榨取或萃取而得的油脂。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採用的是優質原料經脫膠、脫酸、脫色、脫臘等工藝加工而成的精製植物油。色澤淺,煙點高,不含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 大豆油與花生油中的必需脂肪酸含量較高,對調節人體生理機能、促進生長發育、預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大豆油和花生油中還含有磷脂、甾醇、維生素E,對促進腦細胞發育、改善記憶、延緩衰老具有一定功效。
清水紅、綠絲和桔絲:
清水紅、綠絲以浙江特產柚片為原料,經切絲浸糖加工而成。其性味辛甘苦,具化痰、消食、下氣之功效,可用於氣郁胸悶、咳嗽氣喘等症。
桔絲採用黃岩蜜桔皮為原料,經切絲浸糖加工而成。其性味辛苦溫,具理氣調中、燥濕化痰功能,可治胸腹漲滿、不思飲食、咳嗽多痰等症。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選用知名廠家製作的優質紅綠絲、桔絲,色澤誘人,真材實料,品質上乘,增添了麻花所獨有的復合香氣。
小麥粉:
小麥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的果實,經加工研磨成粉即為小麥粉。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主要原料為麻花專用名牌富強精粉。
小麥粉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鎂、鉀,此外還含有B族維生素、維生素E、油酸、亞油酸等。其碳水化合物以澱粉的形式存在,消化率高。
小麥粉性涼、味甘。《本草綱目》載:小麥「止虛汗」,具有養心安神、消腫止痛、除熱止渴之功效。
閩姜:
閩薑片以鮮姜、白砂糖為主要原料,經過10餘道工序精製而成。形、色、香、味俱佳,有興奮發汗、止嘔暖胃、解毒扶寒等功效。食之甘甜微辛,姜香芬芳,爽心開胃,回味綿長。
姜,性溫、味辛苦,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止咳健胃的作用。《本草經疏注》載:姜可「消痰、止嘔、出汗散風、祛寒、疏肝、導滯」。
花生、芝麻:
花生長於滋養補益,有助於延年益壽,所以民間又稱「長生果」。 花生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尤其豐富,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有助於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 花生又含與生育、長壽密切相關的維生素E和有助骨骼生長的鈣。《本草綱目拾遺》載:花生仁有「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瘧」之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脾胃失調、咳嗽痰喘等症。故花生仁自古以來為人所珍視。
芝麻含有促進人體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及維持苗條身材的膳食纖維。 芝麻性味甘平,具有補肝腎、潤腸功效。芝麻中所含的芝麻素具有優異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肝護心,還具有良好的抗癌功能。 我國古代醫學對芝麻的保健功效評價甚高,《神農本草經》載其「傷中虛瀛,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名醫別錄》稱其「堅筋骨,明耳目,耐飢渴,延年」。
桂發祥的口碑
獨步津門、蜚聲海外的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津門三絕食品之首。作為有著悠久的歷史百年老店,桂發祥一直秉行傳統製作工藝,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製作津城第一品牌。桂發祥麻花用料考究,工藝求精,素以香、甜、酥、脆聞名,其入口油而不膩,甜中有香,成為居家、旅遊、饋贈佳品。深受消費者擁贊。今又增添了精美輔料,使色、香、味更突出,除了在中國多省市銷售突顯,而且遠銷海外,並海外消費者深受喜愛,已獲優質產品合格證書。
桂發祥飲食集團公司通過產品創新研發、生產工藝創新和品牌營銷創新,賦予桂發祥傳統食品的安全、綠色、健康和休閑時尚等現代要素,成為科學食品配方、現代化生產工藝和傳統文化與時尚美食共享理念的現代傳統食品。而桂發祥集團也逐漸發展為國內外知名的中國現代傳統食品企業,成為中國傳統食品企業現代化的代表或典範。
麻花青麻花
[編輯本段]《中葯材》
【葯名】麻花
【別名】麻勃、烏麻花
【漢語拼音】ma hu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nnabis sativa L.
【功效】祛風;活血;生發
【考證】出自《名醫別錄》
【科屬分類】桑科
【主治】風病肢體麻木;遍身瘙癢;婦女經閉
【生態環境】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
【採收和儲藏】5-6月花期時採收,鮮用或曬干。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
【動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高l-3m。莖直立,表面有縱溝,密被短柔毛,皮層富纖維,基部木質化。掌狀葉互生或下部對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兩端漸尖,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深綠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氈毛;葉柄長4-15cm,被短綿毛;托葉小,離生,披針形。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疏散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絲細長,花葯大;雌花簇生於葉腋,綠黃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質,雌蕊1;於房圓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卵圓形,長4-5mm,質硬,灰褐色,有細網狀紋,為宿存的黃褐色苞片所包裹。花期 5- 6月,果期 7一 8月。
【功效分類】祛風葯;活血葯
【性味】苦;辛;性溫;有毒
【葯材基源】為桑科植物大麻的雄花。
【出處】《中華本草》
[編輯本段]《方言》
方言。形容衣服因穿久了磨損成將破未破的樣子。
[編輯本段]《食品》
一種食品。用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以油炸成。
麻花是中國的一種特色健康食品,目前主要產地在湖北省崇陽縣與天津,湖北崇陽以小麻花出名,而天津以生產大麻花出名。
麻花把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黃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膩,口感清新,齒頰留香;好吃不油膩,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小麻花熱量適中,低脂肪,既可休閑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閑小食品。
麻花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鉸鏈形,故又稱「鉸鏈棒」。有甜、咸兩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區別
麻花文化:
幾千年的中華美食文化中,小麻花是炎黃子孫喜愛的民族傳統食品。苗翠花小麻花是麻花中的一枝奇葩,既秉承了麻花傳統的技法,又將現代科技注入到麻花製作中,使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食品再次煥發了青春。
食用方法:
奶油、芝麻及巧克力等甜味小麻花可作為早餐食品,又可以作為休閑食品零吃,也可滿足糖尿病患者的需要,又可以作為主食和面條煮食,和小南瓜及粉條炒菜吃;特色火鍋小麻花下火鍋吃,風味特香;桂花小麻花具抗癌、清火、化痰、散結之功效;雞汁小麻花高蛋白高營養。
㈧ 印度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主要分布在哪裡
回答㈨ 在印度小麥棉花水稻黃麻分布的地區是哪裡
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乾旱少雨地區,黃麻主要分布在恆河下游地區,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部地區.
故選:A.
㈩ 十八麻有哪些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