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木蓮豆腐怎麼做好吃
,「木蓮凍」的做法很容易的。只要把曬好的木蓮籽裝入布袋中,用清水浸泡,反復揉搓,把果內的膠汁全部擠出,取出布袋,放半個小時後,汁水就凝成晶瑩透明的 「木蓮凍」了。 如果能買到木蓮粉,製作的工序就更簡單了,只要用木蓮粉和冷水攪拌均勻,再澆上熱水,放糖和薄荷葉,讓其自然冷卻即可。
木蓮豆腐 木蓮[Manglietia fordiana(Hemsl.) OliV.]為木蘭科木蓮屬植物。又名黃心樹。 常綠喬木,高達20米。干通直,樹皮灰色,平滑。小枝灰褐色,有皮孔和環狀紋。葉革質,長橢圓狀披針形,葉端短尖,通常鈍,基部楔形,稍下延,葉全緣,葉面綠色有光澤,葉背灰綠色有白粉.葉柄紅褐色。花白色,單生於枝頂。聚合果卵形,瞢莢肉質、深紅色,成熟後木質、紫色,表面有疣點。花期3~4月,果熟期9~10月。 當木蓮成熟後,果實會爆開,便會有一粒粒的子樣的東西,俗稱木蓮子. 而木蓮子便可以做成木蓮豆腐. 木蓮豆腐,原是會稽山中地道的土特產。名曰:「豆腐」,其實與豆毫無關系。製作木蓮豆腐的原料乃是木蓮子,是木蓮所結的果實。查《辭海》可知,木蓮學名薛荔,又叫鬼饅頭,產於我國中、南部,亦見於印度和日本。盛夏季節,木蓮花開結果,有兩種:小木蓮子恰如黃豆,青綠色;大木蓮子形如蓮房,掰開可見許多細小的種子,「木蓮」此名大概由此而來。木蓮在會稽山腹地隨處可見:藤攀在大樹上的參差批覆,風來裊裊,如美女之長發;附在岩石頭上的宛如裹上一條厚綠毯,是石頭長出「毛」了嗎?遠看卻如牛如獅般頓時壯觀起來;爬上了屋牆的,與花綉、與地圖有幾分相似,接近了人的生活,也便有了人文的氣息。連會稽山的語言中也彷彿伸進了木蓮的根須:「木蓮豆腐曬干」(形容華而不實),這是一句婦孺皆知的話語;而小孩子臉皮厚,不聽話便被形容成為「木蓮皮」(大木蓮子的皮非常厚)…… 木蓮豆腐本是山間野食,極少在城市露面,可謂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啊。尤其是機製冷飲異軍突起之後,這昔日的美食幾乎絕跡。也是應了物極必反的原理,當人們被那些機製冷飲弄得脾胃生寒、口舌厭膩的時候,這頭腦活絡的商人們便想起了久違的「她」,這位深閨嬌女終於含羞帶嬌的從山裡款款而出,進了與她一樣秀美俊俏、耐人回味的古城,於是又重新找到了許多知己,故人重逢、倍受歡迎,硬是成了盛夏古城街頭一道新奇而又獨特的風景線。 用紗布包起木蓮子,然後浸在盛滿冷水的盆子或其它容器里不停地擠壓。一種粘稠的汁液會從指間流到冷水裡。無數次的擠壓後,仍需要再進行反復的操作,直至擠壓出的不再是粘稠的汁液。完成擠壓過程後,再加上一種叫「水滴攏」的凝合劑,或者可以加入不太多的藕粉(最好是市場買來的老蓮藕,榨成汁後放在容器里過個把小時,使藕粉沉澱下來,再將上層清液小心地倒掉。也無所謂是乾的藕粉或是濕的,都可以),可以放在冰箱里過三五個小時,液體的木蓮汁就會變成果凍狀的成品。再可以用勺子將果凍狀的木蓮豆腐一勺一勺兜進碗里,一般是加入比碗的一半多一部分的木蓮豆腐,再加入你希望的液體口味(例如可樂啊,或是別的什麼的)(也可放紅糖水),就可以了。
⑵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
印度人吃素的很多,尤其是出身婆羅門等高種姓的上層人士,像總統、總理和一些高級官員,多是素食者。他們認為吃素可以使人高尚、聖潔,對健康特別好,而且還可以陶冶性情。確實,吃素的人大都性格溫和謙虛,不那麼暴躁好鬥。印度的高層人士中,有些人顯得溫文爾雅和風度翩翩,這可能與吃素有關吧。
我在印度當大使夫人期間,就常常為宴請之事傷腦筋,因為印度友人因其不同的宗教信仰,飲食習慣也大不相同。佔印度人口多數的印度教徒有著許多獨特的風俗習慣。他們崇拜牛,認為牛是濕婆神的坐騎,因為是神,絕對吃不得的。牛可以在大馬路上大搖大擺地行走,車和人見了都得為它讓道。最有趣的一件事是我們在印度工作期間,有天晚上使館大院的旁門未關好,一頭神牛聞到了蔬菜香味就闖了進來,把同志們種的大白菜、油菜吃了不少。吃了還不算,還拱得滿地都是,損失不小,同志們見了又好氣又好笑,但又不好表示什麼,只能乖乖地把它送出去。可在我們使館打工的印度人卻說,神牛光顧使館大院,說不定還是好兆頭哩!
我們用什麼食品招待印度朋友呢?他們有的不吃豬肉,有的不吃牛肉,素食者連雞鴨魚蝦全不吃,因此豆腐成了我們宴請的常用食品。每次請印度人,我們總是准備幾樣豆腐做成的菜餚,他們也總是吃得津津有味。可是豆腐是怎麼做的,如何將一粒粒又圓又硬的豆子變成又白又嫩、香味撲鼻的豆腐,對這些外國人來說就像是變魔術一樣神秘莫測。我的幾位好朋友,包括印度現任駐華大使梅農的夫人也幾次向我打聽豆腐的製作方法。我每次都仔細向她們介紹。有時程瑞聲大使和翻譯也來幫忙,又比劃又用筆寫,可是總也說不明白。看到這些夫人們對做豆腐如此有興趣,我就開始考慮安排一次做豆腐表演。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在黑龍江空軍五七幹校勞動時曾做過豆腐,還當過一段時間的豆腐班班長,熟悉做豆腐的全過程。
安排一次專門做豆腐的對外活動的想法,立即得到使館有關同志的支持,大家都感到新鮮而又別出心裁。本來嘛,我們到使館的幾年中,已做了多次食品表演,有一次中國菜做得又漂亮又豐盛,每盤菜都像一幅畫,一個精緻的工藝品。當地記者來作了現場采訪,在印度的報紙上作了圖文並茂的報道。什麼包餃子、炸春卷、「二吃蝦」、「菊花魚」等已經表演過多次了,惟獨還沒有表演過做豆腐。把中國老百姓吃的豆腐製作擺到外交場合,對我們來說這還是第一次啊!
對我們來說比較方便的是使館食堂每周都要做豆腐,一切用具都是現成的,只需要「小型化」就行了。我們做好了准備後將請柬發了出去,當印度官員的夫人們知道我們是教做豆腐時,她們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印度外交部司局長以上的夫人來了將近十來位,還有外秘迪克西特夫人也親自光臨。
我們在現場將事先泡好的黃豆用小型粉碎機粉碎,然後過濾、煮漿、點鹵。重點是在點鹵上。當我們在一缸熱氣騰騰的豆漿中慢慢點下鹵水時,奇跡出現了!豆漿中飄起了雪花,開始是一點點,後成一片片,小片變成大片,後逐漸變成了塊狀,這時需要在缸上加蓋悶一會兒,豆花就做成了。再把豆花倒入鋪上布的木箱內,用重物壓在上面,排盡水,做豆腐的全過程就完成了。在表演過程中,夫人們個個聚精會神,拿出筆和本,仔細記下每一道工序。同時,還提出了一些問題,我們都一一作了回答。
那天的午宴所有的菜全是用豆腐做成,叫「豆腐宴」,冷盤有辣豆腐絲、鹵豆腐片、拌腐竹,還有用豆腐皮做的雞蛋卷,卷內包有金黃色的餡。據說是豆腐加咖哩粉做成,黃橙橙的非常可愛。普通菜有麻婆豆腐、襄豆腐。使館廚師還為我們做了素雞素鴨、素魚素蝦。夫人們感到驚訝的是這些雞鴨魚蝦全是用豆腐製成,但味道全然不同,雞是雞味,鴨是鴨味,魚和蝦不僅樣子逼真,味道也十分鮮美,大家邊吃邊笑邊議,贊美中國廚師的高超廚藝。
午宴結束後,我們為每位夫人准備了一份小禮物,其中白色盒內裝的兩塊豆腐,用彩色禮品紙包好,用緞帶繫上蝴蝶結,看起來像高級禮品,每人再加上一小瓶中國生產的辣椒醬,還帶一小包點豆腐用的石膏粉,夫人們個個興高采烈向我道別,向我致謝,贊揚活動搞得非常成功。
做豆腐表演,在德里的夫人們中間很快就傳開了,不少朋友都表示要學做豆腐,想品嘗用豆腐做成的美味佳餚。不久,我又請了前任總統納拉亞南的夫人烏霞和一些外國使節夫人來官邸品嘗「豆腐宴」,也讓她們大大驚奇了一次,看來,普普通通的豆腐,也是增進溝通和友誼的紐帶呢。
⑶ 舌尖上的印度,印度有哪些不容錯過的特色美食小吃
印度菜以咖哩聞名,主要以魚、肉、蔬菜等不一樣食材來調合多種多樣香辛料,有濃郁的香味。聽說,印度菜特色就是調味品多,單菜都10種之上調味品。印度有什麼特色美食?咖哩牛肉、咖喱牛肉、什錦咖喱鮮蔬等都是比較普遍的印度美味。此外,印度奶茶及飯後甜點也具有地方特色。印度十大特色美食小吃,刺激你的味蕾。
起源自旁遮普邦的天多利烤雞是著名印度特色美食,以香辛料和乳酪將黑椒雞塊腌過,再塗上燒烤汁,然後放入圓柱形的陶泥燒烤箱內烤串。燒烤汁由很多種香辛料調配成的,包含肉桂粉、月桂葉及丁香等,令味兒層級更豐富。烤雞腿公布後,有點焦脆,讓人胃口大開。
印度餃子也叫印度咖喱醬餃,是一種路邊攤小吃,尖尖的像一個金字塔式。印度餃子的內陷一般會有牛羊肉、牛肉、雞脯肉、圓蔥、士豆泥、藍莓干、腰果仁、蔬菜水果、扁豆松籽等,再混和印度香辛料製成的。印度餃子的特點是三角形的,吃的時候先要炸成金黃,沾上香薄荷醬吃。
除此之外,印度餃子中比較有特色的是甜水餃,用堅果和椰子肉做為包餡,煎炸或是烤製成的,煎炸後餃子金黃酥脆,千果椰子肉的香甜味兒更加凸顯。
印度菜比較獨特,並不是每個人可以接受的,但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習俗和生活方法。未來出國旅行需要了解一些文化禮儀,不然仍有可能在餐桌上貽笑大方。
⑷ 各國家的豆腐,你見過哪種呢
豆腐這種食材很常見,大家平日里應該也沒少吃吧。豆腐可以說是種非常廉價的食材,而且味道也特別棒,經過各個廚師的手之後,豆腐都能變成美味佳餚,因為豆腐的可塑性很強,所以,不管什麼口味,豆腐都能駕馭得了,此外,豆腐還有一個特別大的功效,就是對於廚師來講,豆腐不僅能提升自己的廚藝,還能增強刀工。下面我們就看看豆腐經過各國廚師的手之後都會變成什麼樣子吧!
最後我們來看看迪拜這個國家,大家都知道迪拜是一個土豪國,非常富裕就對了,所以在吃這一方面,他們自然也是十分講究的,即使是廉價的豆腐,經過他們之手,也能做出很高檔的感覺,所以當地的豆腐美食可能一下子就轉變成了奢侈品,真是要不起啊!
每個國家品嘗相同的食物都有給自己的方法,但是我個人覺得,還好我是中國人!
⑸ 家常豆腐怎麼做
豆腐我們每天在菜市場、超市都能看到,一大塊只要一兩元錢,雖然價格便宜,但是營養非常豐富,而且做法也很多。根據不同的口味,可以將豆腐加工成不同的菜式。你知道豆腐怎麼做最好吃嗎?今天的文章就來為你介紹!
豆腐怎麼做
家常豆腐湯
這與日本人常食大豆有關,也是日本相與歐美國家相比乳腺癌發生率較低的一個原因。此外,還可以有效的預防白血病,結腸癌,肺癌,胃癌等的發生。
牛奶的替代品
豆腐的營養價值與牛奶相近,對因乳糖不耐症而不能喝牛乳,或為了控制慢性病不吃肉禽類的人而言,豆腐是最好的代替品。
總結:豆腐的做法其實是比較多的,文章給大家介紹了其中幾樣,你覺得哪一種看起來最好吃呢?小編在這邊給大家推薦麻婆豆腐,記得一定要把豆腐切小,然後把握好湯汁的味道。做好之後用來拌飯吃,保證讓你最少吃兩碗飯!
⑹ 什麼是印度的飲食文化
咖喱是印度的飲食文化。印度菜的咖喱味很濃,洋蔥佔有絕對主導的地位。印度咖喱是用它熬成的,菜是用它炒燴出的,肉類是用它浸泡的。
如果在印度的餐廳吃飯,看到這樣的菜品,千萬不要以為是菜做壞了而大驚小怪。印度人只吃羊肉、雞肉和一些海鮮,在印度,你不會吃到其它的肉類。因為印度人多為素食主義者,所以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他們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他們的一道主菜呈現給賓客。
在許多正式的場合,印度人用刀叉吃飯,但私下裡,還是習慣於用手抓飯。因為他們覺得,那樣的食物沒有矜持,如果你在印度人家裡作客,一定要嘗試用手抓飯的樂趣。也正因為這一習慣,使得印度菜大部分為糊狀,這樣便於用手抓餅或米飯拌著吃。而且,印度菜的吃法也很特別,是中西合璧的,即:用刀叉、卻是大家一起點菜一起吃。
印度人的主食是麥面餅和大米,每餐都是先吃餅,然後再吃米飯。印度的米飯用叫做BASMATI的米做成,世界有名。這種米形狀細長,味道濃香,是由於印度的氣候決定的——半年乾燥,半年濕潤。如果你去到印度北方,會覺得菜的味道是微辣的,而你去到南方,就會覺得菜味很辣,這也是由於南北氣候的差異造成的。由於印度南方植物多,因此盛菜的器具多為芭蕉葉、香蕉葉等植物葉子,很漂亮。
特色菜譜
泊蘭饢
特色:米飯和烤餅是印度人的兩大主食,烤餅更加突出一些。印度家家戶戶都有製作燒烤的烤爐,印度語中烤爐叫「TANDOOR」。「泊蘭饢」是將未發酵的麵粉和勻,放在烤爐中烤成的薄餅。「泊蘭饢」相當於西餐中的餐包,味香且有嚼勁,也因此不同於「印度拋餅」。
什錦咖喱鮮蔬
特色:很多印度人都是素食主義者,所以蔬菜類的菜品在餐桌上必不可少。「什錦咖喱鮮蔬」就是將菜花、土豆、豆角、胡蘿卜等蔬菜切成各種大小不等的塊,放在一起清炒,最後放入咖喱進行調味。這也是一道很典型的印度菜。
菠菜奶豆腐
特色:「PALAK」是印度語里的菠菜,「PANEER」是印度語中的奶豆腐。做法則是將菠菜打成汁,和奶豆腐一起翻炒,相應加一些印度調料,可以根據點菜人的口味進行調整,通常被製作成微辣的口感。此菜奶香濃郁,入口潤滑。
⑺ 怎麼區別鹵水豆腐和石膏豆腐,哪個更健康
豆腐是我國的傳統美食,而且有很多人都喜歡吃豆腐,小編也不例外,但豆腐也有很多的種類,比如說鹵水豆腐和石膏豆腐。其實這兩個豆腐是很好區分的,鹵水豆腐是用鹵水和酸漿水為凝固劑點制而成的豆腐,而石膏豆腐是直接用石膏粉為凝固劑製作而成的。鹵水豆腐其實比石膏豆腐更健康,而且鹵水豆腐吃起來也比較有嚼勁,因此鹵水豆腐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睞。
最後,用石膏做成的豆腐,因為加入了白色素,所以比鹵水豆腐要白的多,而且外觀是無光澤的。
⑻ 豆腐是怎樣誕生的
豆腐最早的記載見於五代陶谷(903-970)所撰《清異錄》「小宰羊」條。另有一說豆腐為公元前2世紀淮南王劉安所創制。此說源於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書。此外還有許多不同說法。考古學界有人認為在河南密縣打虎山漢墓發現的畫像石,有製作豆腐的全過程圖,推斷漢代已有豆腐,最遲,當系漢代創制。宋代,豆腐已經逐漸普及,並見於食譜。元、明間豆腐傳入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地。清代傳到歐洲。現在,豆腐在日本、美國等地深受重視,並被視為健康食品。在中國,豆腐生產遍及全國各地,已由作坊手工操作發展到工廠機械化流水線生產。 豆腐,據載是2000年前的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城邊的八公山招賢納士,寫下傳世名篇《淮南子》,並發明了豆腐製作技術。豆腐是將豆子磨成漿,點入石膏凝結而成的。豆腐的發現是中國食品史上的一項偉大創舉,豆腐被譽為「東方龍腦」、「中華民族的國粹」、「中國第一菜」。
求採納
⑼ 印度咖喱豆腐怎麼做
用料
胡蘿卜
土豆
番茄
豆腐
咖喱
蒜
豆瓣醬或醬油
印度咖喱豆腐的做法
土豆切塊用水燒至軟熟
下油和番茄塊和胡蘿卜片,炒出紅油
加入土豆和蒜泥,繼續翻炒後加咖喱和豆瓣醬和糖和水
加入豆腐,蓋蓋燉煮到收汁即可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