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水荒有多少天

印度水荒有多少天

發布時間:2022-09-27 10:06:18

⑴ 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和印度的戰略石油儲備各能夠維持多少天

所謂戰略石油儲備,是應對短期石油供應沖擊(大規模減少或中斷)的有效途徑之一。它本身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斷供給為目的,同時具有平抑國內油價異常波動的功能。
目前美國的能夠維持100天,俄羅斯目前還沒有實行戰略石油儲備,它本身就是石油大國,還到處出口賣石油。產油國一般不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一期工程於2014年完成,可維持9天,石油消費太大了。日本資源匱乏,很重視能源,從1973年就開始搞石油戰略儲備了,加上政府和民間的,日本最多。能達到6個月的時間。印度目前能維持50天左右。
戰略石油儲備制度起源於1973年。當時,由於歐佩克石油生產國對西方發達國家搞石油禁運,發達國家聯手成立了國際能源署。成員國紛紛儲備石油,以應對石油危機。當時國際能源署要求成員國至少要儲備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機後,他們又規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兩種形式。當前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達到90天以上。
戰略石油儲備是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眾多發達國家都把石油儲備作為一項重要戰略加以部署實施。當前存在戰略儲備與平準庫存兩種石油儲備,戰略石油儲備是在戰爭或自然災難時以保障國家石油的不間斷供給為目的。而以平抑油價波動為目的的石油儲備是平準庫存。戰略儲備體系應該考慮市場化的因素,但戰略儲備體系本身是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的,幾乎不盈利。

⑵ 大約在() 多少年,世界上百分之三十國家將面臨水荒

據預測,2025年全世界將有2/3的人口面臨缺水問題。2007年世界水日"應對水短缺"的宣傳主題再一次警醒世人:

水短缺:人類生存最嚴峻挑戰

水資源:比金子寶貴

"晚上睡覺時我總是打開窗戶,聽到來水聲,就馬上叫醒丈夫,說'水來了',於是我們便起來開始接水。"家庭主婦加西亞是墨西哥城2200萬人口中的普通一員,她知道水多麼珍貴。地球看起來並不缺水,它70%以上的面積被水覆蓋,全球變暖、冰蓋融化還在使海平面升高。但是,包裹地球並在繼續擴大的龐大水體,絕大部分都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淡水。在地球所有的水儲量中,淡水只佔到2.5%,這其中大部分是深層地下水、冰川等難以利用的資源,易於利用的淡水(河流、淡水湖泊和淺層地下水)不足1%,有研究認為這一數字可能僅為0.25%甚至更低。在革命性的海水淡化新技術出現之前,全球水資源極其有限。

水分布:30%的國家將面臨"水荒"

淡水的分布極不均衡。南美洲擁有全球1/4的水資源,而南美大陸的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1/6。全球60%的人口生活在亞洲,亞洲卻只佔有全球30%的水資源。從國家來看,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等國的淡水資源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總量的60%(由於龐大的人口基數,中國的人均水資源數量反而低於世界平均水準),而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缺水。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文地理計劃說,2025年,30%的國家將面臨"水荒"。如果水資源得不到合理的治理和分配,就可能導致像石油資源一樣的爭端。在東非乾旱的索馬里,一個口渴的人甚至會為了一杯水而開槍打死另外一個人,那裡"水井之戰"頻發,"井戰士"、"井寡婦"、"井軍閥"不在少數。

水消耗:"通向災難的單程旅行"?

生產1公斤大米,消耗的水比許多家庭一周的生活用水還要多,達到了2000升~2500升。一個喜食肉類和乳類製品的普通西方人,每天消耗的水是他自身體重的100倍。這些有助於我們理解:在1900年~1995年間,全世界的水消耗量增加了6倍,比人口增長速度快兩倍。上世紀60年代,人類為地球人口將猛增而憂心忡忡,以至於預言"數億人將要餓死"的《人口炸彈》一書成為暢銷書。預言並沒有應驗,因為有了新一代高產作物,現在世界糧食產量是二三十年前的2倍。但是,為種植它們,灌溉系統消耗的水是過去的3倍。因此,許多人悲觀地認為,災難終究會到來。目前,全球總用水量的約70%花在農業上,而其中60%通過蒸發和滲漏損失掉了。印度2/3的農作物需要用地下水灌溉,過量的抽取使得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發出警告說那是"通向災難的單程旅行"。在阿拉伯半島,80%以上的淡水來自地下水,由於過度開采面臨枯竭,同樣的原因使墨西哥城在過去100年中下陷了9米多。

水污染:每天3.4萬人死於喝臟水

有效的供水和排水系統始終是公共衛生事業的關鍵部分,它對挽救生命的作用超過整個醫葯業。例如,在20世紀前30年,美國死亡率的下降有一半要歸功於水的凈化。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上還有數以億計的低收入者在遭受水污染。在印度孟買人口密集的達拉維區,平均1440人才分攤到一個廁所。雨季一旦來臨,街道就變成小河,屎尿橫流。根據2002年的數據,全世界約12億人得不到經過改良的水供應(包括自來水、公共供水站、維護良好的井和泉水、收集的雨水),約26億人缺乏基本的衛生用水。對於這些低收入群體來說,滋養生命的水反而成了傳播疾病的載體。目前,全球每天約有3.4萬人因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而死亡。全世界每年有180萬人死於腹瀉類疾病,其中90%以上是5歲以下的兒童。另有研究說,每年水傳播的疾病導致500多萬人死亡,是死於戰爭人數的10倍。

水權益:低收入者更易受到損害

聯合國《2006年人類發展報告》明確指出,水危機不是因為水資源供給在絕對意義上的缺乏,而是根源於"貧窮、不均衡以及不平等的權利關系"。低收入者基本的水權益容易被剝奪。幾年前,在玻利維亞,由於美國公司獲得了特許權,低收入者未經許可在自家屋頂的儲水箱里收集雨水竟然變成了違法行為,以至於引發了當地居民與外國公司的嚴重沖突。在清潔水的問題上,低收入者得到的最少,付出的代價卻最大,在亞洲和非洲一些地區的貧民區,水價是同一城市高收入地區的5~10倍。許多貧窮家庭每人每天的生活費用不足1美元,卻要將超過10%的家庭收入花費在用水上。根據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在2015年以前要"將無法持續獲得安全飲用水和衛生條件的人口比例減半",這意味著在未來10年裡挽救至少100萬兒童的生命。實現這一目標每年需要約100億美元,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小,但它只相當於全球不足5天的軍費開支,或富國每年花在礦泉水上的費用的一半。

水管理:生命之水應予優先考慮

聯合國認為,全球水資源危機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場公共管理體系的危機,管理體系決定了哪些人、在什麼時候、通過何種方式、能夠得到什麼樣的水,並且決定了哪些人有權得到水資源以及相關服務。目前全球水資源的管理極其不善,管道和溝渠泄漏使得30%~40%的水被浪費掉。但政策管理失誤比技術管理失誤造成的後果更嚴重:許多國家在決策上並沒有把水和衛生設施問題當作優先事項加以考慮,用於供水和衛生設施的財政預算都很少;國際社會在探討如何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時,也沒有對水問題予以足夠重視。水是生命和文明的基礎。預計世界人口到2050年將達到89億,在氣候變暖、水資源短缺且分配不均的壓力下,人類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如果不能解決好這些問題,人類文明將變成大海中的一葉孤舟。

⑶ 全球水荒狀況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預測,水的問題將會同70年代的能源一樣,成為下世紀初世界大部分地區面臨的最嚴峻的自然資源問題。聯合國的分析資料指出:地球的淡水比例僅佔2.8%左右,其中99%以上蘊藏在南北兩極的冰雪中或在地下口其餘不到1%的淡水又有將近一半被土壤和空氣吸收,餘下的部分蘊藏在地球表面分布極不均等的江河湖泊之中。據統計,過去的50多年,全世界淡水使用量增加將近4倍,每年高達4130立方千米,農業用水佔全部用水的60%,因為過去的20餘年中,灌溉面積增加三分之一以上。亞洲國家的用水量增長最快。據預測,亞洲的用水量下世紀將從目前佔世界用水量的一半上升到近三分之二。

許多國家水資源污染狀況的惡化使得用水緊張狀況進一步加劇。聯合國有關機構對水資源所進行的監測表明:全球高達十分之一的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世界性的水荒已經開始帶來嚴重的後果:全球部分地區已經出現因淡水供應不足而限制了各方面發展的狀況。

我國水資源還有幾個特點:一是全國降水在空間和時間的分布上極不平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差別懸殊,歷史上水旱災害極為頻繁;二是北方有的地區人均佔有水資源相當於世界上最乾旱的國家,水豐富的南方卻常常發生季節性乾旱,使依賴水灌溉的主要農作物水稻及一些經濟作物用水困難;三是污水排放量大處理率低,全國年排污水363億噸,其中80%未經處理,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嚴重污染,水質性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四是缺乏科學的用水定額和管理,生產耗水量大,水的浪費相當普遍,全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僅有45%,萬元工業產值耗水量遠遠高於工業友達國家,農業灌溉有效利用率一般只有25%至40%。所以,水的問題在我國是很嚴峻的。

城市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生活用水都要求有穩定、可靠的供水。只有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防治水害,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一項調查預測表明,我國用水總量將逼近水資源總量,水資源「危機」為期不遠。嚴峻的水環境形勢要求進一步重視水的開發、利用。保護和水害防治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提高人們的節水、護水意識和「水患意識」,確保更有效地利用水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⑷ 全世界缺水情況

6月5日為2003年世界環境日,今年的主題是「水——20億人生命之所系」。有關統計數字表明,目前全世界有20億人面臨缺水,30億人缺乏用水衛生設施,每年有300萬到400萬人死於和水有關的疾病。到2025年,水危機將蔓延到全球48個國家,35億人將面臨嚴重缺水。圖為6月1日,印度古吉拉特邦村民正從當地一口巨大的水井裡打水。目前,古吉拉特邦正遭遇十幾年罕見的旱災,赤日炎炎,當地居民的吃水已成問題。印度其他一些地區也遭遇旱災。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8月13日電(記者吳平)一些著名的國際水資源專家13日在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問題研討會開幕式上發表講話,呼籲全世界開展跨領域的合作,以解決全球日趨嚴重的水荒。

全球水資源協作組織主席瑪格麗特·卡特利-卡爾森說,面對日益緊缺的水資源,全球正面臨著人口增長、資金缺乏和觀念陳舊三大方面的挑戰,只有包括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地方組織和私營企業在內的各方面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榮獲今年斯德哥爾摩水資源獎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淺野孝說,目前人類所面臨的水荒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造成的,因為大量寶貴的水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就被白白浪費了,如嚴重的工業用水浪費現象。他認為,如果能使用有效的技術,工業用水量可以減少40%到90%。

根據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發表的研究報告,目前全世界共有4.5億多人面臨嚴重缺水問題。如不採取行動,25年後全世界嚴重缺水的人口將激增至27億。

參加這次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問題討論會的有來自世界各國的1000多名水問題專家和政府官員。

⑸ 不丹為何後來敢切斷印度上游水源

不丹的高山積雪融化形成的河流流向印度東北部地區,是當地水源,兩國又合作一條灌溉渠來灌溉水稻,因為印度的疫情嚴重,不丹關閉了兩國口岸,也意外切斷了灌溉渠。

⑹ 水資源短缺會產生哪些問題

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幾乎遍布了世界各地。全世界60%的地區面臨供水不足,根據聯合國的一些官員預測,世界一些主要城市將嚴重缺水。他們認為到2010年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的城市,包括北京、休斯敦、雅加達、洛杉磯和華沙等都將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而開羅、拉各斯、達卡、上海、聖保羅和墨西哥城等最有可能面臨嚴重的水荒。

隨著全球都市化的發展,到本世紀末,世界將有一半人口住在城市。然而城市周圍的淡水資源是有限的,人口的膨脹,必將帶來水資源的緊缺。許多缺水城市的管道和供水系統非常陳舊,而且保養極差,因此有很大一部分水白白漏掉。所謂「去向不明的水」、漏掉的水和非法連接的水管盜用的水,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佔58%,在韓國首都漢城佔42%。肯亞首都內羅畢失水問題也極其嚴重,失掉的水足以供應這個國家的第二大城市蒙巴薩。

全球水污染情況也不容樂觀。全世界只有5%的家庭和工業垃圾得到有效處理,每天大約有200萬噸人類的垃圾要用城市供水沖走。而80%的疾病和1/3的死亡是與缺乏清潔用水有關。在印度尼西亞的泗水,窮人為得到清潔水而付給小販的水費是自來水費的20~60倍。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居民付給小販的水費最高可達自來水費的100倍。

還有許多城市過量地開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的嚴重後果。在過去的70年裡,由於人們不斷從地下蓄水層抽水,致使墨西哥城部分地區下陷了約10.7米。在威尼斯為了避免被海水淹沒的危險。而不得不停止抽取地下水。

然而,隨著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長,人類的過度開采和浪費,工業污染以及乾旱沙化等,使得水資源越來越匱乏。由於缺水、一些國家的江河乾涸,農作物枯萎,牲畜斷水,火災頻繁,甚至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間爆發了「水戰」。

水資源的日益短缺,極易成為不安定因素,導致一些國家為爭奪水資源而發生沖突。世界銀行副行長薩拉傑丁於1996年初說:「下個世紀的戰爭將是由水而不是由於石油或政治引起的。」此話並非危言聳聽。當今世界上有40%的人口生活在250個河流流域,許多國家為爭奪這些水資源已採取或正採取種種措施,潛伏著爆發爭端的危機。

在南亞、中亞、中東地區,由於水引起的沖突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至今這些地方仍存在出現緊張局勢的可能性。埃及、蘇丹和衣索比亞關於尼羅河水的爭吵從未間斷;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迄今未就幼發拉底河水利用問題達成實質性協議;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在爭搶比亞斯河、薩特萊傑河和拉維河的流水;玻利維亞批評智利調走勞卡河的流水而降低了它的地下水位。水源已成為國家之間、民族之間沖突的原因之一!地球,實際上是個「水球」,這早就被中國人所認識。公元1267年,即元世祖至元四年,元代天文學家禮馬魯鼎,做了一個木地球儀,球面七成是水,塗以綠色,三成是土,塗以白色,畫上河湖,並劃出方格以示距離。他的估計令當今科學家所驚訝。據現代測定:地球表面,水體佔71%,陸地面積佔29%,全世界60億人就生活在這塊有限的土地上。但是,水源短缺,目前世界上有80個國家正面臨淡水資源不足,其中26個國家的3億多人生活在缺水狀態中。例如以色列這個水荒最嚴重的國家,已有人提出淘汰農業,糧食全部進口,使民生之水不致匾乏的「國策」。在我國,全國缺水城市有300多個,嚴重缺水的有100多個。32個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就有30個長期飽受缺水困擾。全國城市目前日缺水1600萬立方米。西安、太原等城市不得不定時供水,8200萬農民飲水困難。據稱,16世紀英國女王曾經宣布:為提出海水淡化有效方法者頒發巨額獎金。可惜,這筆獎金至今還沒有人拿到手。

早在1977年,聯合國水資源會議就提醒世人,水,不久將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危機。國際人口行動組織的報告指出,到2025年時,全球生活用水量不足地區的人口,將由1990年的3.35億激增至30億。我國用水量的年增長速度為5.3%,照此發展,到2000年,我國實際用水量將達到7000億立方米以上,它意味著要增加1500億立方米的水源。可是我國長期以來靠抽水解旱,同時我國及世界局部地區差不多每隔幾年就有一次旱災,這為解決供水問題帶來了新的壓力。

現代社會里,沒有水就沒有工業,人類也無法生活,開采1噸石油,需要10噸水;生產1噸鋼,需要20噸水;生產1噸紙,需要200噸水;生產1噸氮肥,需要500噸~600噸水;生產1噸人造纖維,需要1200噸~1700噸水;生產1噸糧食需要灌溉1000噸水,其中1公頃小麥需要灌水5000噸,而水稻用水是它的3倍~4倍。節水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目前,德國將60%的工業用水重復利用,許多造紙廠採用新工藝,7公斤水就可生產1公斤紙;日本的工業採用廢水循環使用,使工業用水比過去減少了25%;以色列採用電腦控制的滴灌和噴灌技術,使農業用水減少了30%,同時將全國近70%的廢水經過處理後又用於農業灌溉,每立方米淡水的農業產出值比過去翻了兩番;墨西哥對全國抽水馬桶進行節水改造,使一次沖水量從19升降到7.2升,每年節水約32億升;加拿大專家根據蜘蛛網能吸附霧聚的原理,發明截霧取水法,一座霧水處理廠日供水1.1萬升,濃霧季節可達13萬升。這項技術,目前已推廣到20多個國家。我國農業灌溉,如採用噴灌,每畝可節水300立方米,按全國15億畝耕地計算,節約的水可稱上天文數字。北京的一些賓館,平均一個床位每天如節約2噸水,就是北京市民每人每天用水量的20倍。又如,使用節水型沖廁一次可少用一半水,推廣開去,那又可節約多少水?

⑺ 印度在鬧水荒,蠻厲害的呢

印度有聖河(恆河),不怕不怕!印度人民很行!

⑻ 科學提示

世界水日」是人類在20世紀末確定的又一個節日。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商業和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聯合國長期以來致力於解決因水資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機。1977年召開的「聯合國水事會議」,向全世界發出嚴正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繼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節水日日期:3月22日

世界水日的宗旨:
一、應對與飲用水供應有關的問題
二、增進公眾對保護水資源和飲用水供應的重要性的認識
三、通過組織世界水日活動加強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機構和私營部門的參與和合作

世界水日由來

水是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社會經濟發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但是,現代社會的人口增長、工農業生產活動和城市化的急劇發展,對有限的水資源及水環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全球范圍內,水質的污染、需水量的迅速增加以及部門間競爭性開發所導致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資源進一步短缺,水環境愈加惡化,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威脅著人類的福祉。

為了喚起公眾的水意識,建立一種更為全面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體制和相應的運行機制,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制定的《21世紀行動議程》中提出的建議,通過了第193號決議,確定自1993年起,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以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峻的缺水問題。同時,通過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大會回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的有關條款;考慮到雖然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於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還考慮到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進一步考慮到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1.根據《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所提出的建議,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2.請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就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和實施《二十一世紀議程》所提出的建議,開展一些具體的活動,如出版、散發宣傳品、舉行會議、圓桌會議、研討會、展覽會等,以提高公眾意識。

3.請秘書長就聯合國秘書處盡目前條件之可能,且在不影響現行活動的情況下,以任何方式與方法幫助各國組織"世界水日"活動,提出建議,集中在一個與水資源保護有關的特定主題,做出必要的部署,並保證活動的成功。

4.建議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執行其任務時把實施《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八章放在優先地位。

1996年,由水問題專家學者和相關國際機構組成的世界水理事會成立,並且決定在世界水日前後每隔3年舉行一次大型國際會議,這就是世界水論壇會議。

世界水日確立背景

「世界水日」的確立,是有背景的: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世界水日主題
1994年:關心水資源人人有責(caring for our water resources is everyone's business)
1995年:婦女和水(women and water)
1996年:為乾渴的城市供水(water for thirsty cities)
1997年:水的短缺(water scarce)
1998年:地下水--看不見的資源(ground water -- invisible resource)
1999年:我們(人類)永遠生活在缺水狀態之中(everyone lives downstream)
2000年:衛生用水(water and health)
2001年:21世紀的水(wa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2年:水與發展(water for development)
2003年:水——人類的未來(water for the future)
2004年:水與災害(water and disasters)
2005年: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
2006年:水與文化(water and culture)
2007年:應對水短缺(coping with water scarcity)
2008年:涉水衛生(water sanitation)

中國水周主題
1996年:依法治水,科學管水,強化節水
1997年:水與發展
1998年:依法治水——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1999年:江河治理是防洪之本
2000年:加強節約和保護,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
2001年:建設節水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2002年: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03年:依法治水,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2004年:人水和諧
2005年:保障飲水安全,維護生命健康
2006年:轉變用水觀念,創新發展模式
2007年:水利發展與和諧社會
2008年:發展水利,改善民生

世界水日相關

為了緩解世界范圍內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根據聯合國《21世紀議程》第18章有關水資源保護、開發、管理的原則,1993年1月18日,聯合國第17次大會通過了193號決議,決定從1993年開始,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自己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宣傳活動,以提高公眾意識。

我國國家建設部也決定每年6月份的第二周作為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目的是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國務院關於《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從而增強人們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的觀念。
說起來,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卻佔了97.2%,陸地淡水僅佔2.8%,面與人類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淺層地下水等淡水,又僅占淡水儲量的0.34%。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數量極有限的淡水,正越來越多地受到污染。據科學界估計,全世界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缺乏飲用水,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目前已有70%,即17億人喝不上清潔水,世界已有將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脅。我國人均淡水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屬於缺水國家。,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飲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萬人正在飲用高氟水。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更達400多億元。
以上數據充分說明:水資源短缺成了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前不久,聯合國的人類環境和世界水會議已發出警告:人類在石油危機之後,下一個危機就是水。因此,保護和更有效合理利用水資源,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從環境角度來說,最完善的措施是攔水和調水。改變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充分利用水資源。同時注重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工業方面提倡節水產業、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強廢水處理;農業方面應採用先進的灌溉方式(噴灌、滴灌)等。水是生命的基礎,它不僅關繫到人類生活的質量,還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能力。我們必須增強水的危機意識,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資源。

「水法宣傳周」和「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

「水法宣傳周」,3月22日至28日。
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關繫到國脈民運,必須依法治水、管水和用水。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走上了法制軌道。目前除了已頒布的《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外,各地也先後頒布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規,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科學、配套的水法規體系。
為克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增強全民的水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地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各種水事活動,中國水利部從1989年開始,每年7月1日至7日為「水法宣傳周」。自1993年「世界水日」誕生後,從1994年起,水利部決定「水法宣傳周」從每年的「世界水日」即3月22日開始,至3月28日為止。

「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
為了提高城市居民節水意識,從1992年開始,每年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為「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通過該活動,有助於提高社會對節水工作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戰略意義的認識;有助於增加投入開發推廣應用節水的新工藝、新技術、新器具;有助於提高城市用水的綜合利用水平。

水,不僅僅是H2O

一、古代和現代人對水的不同定義
人類很早就知道水、利用水,水無色、無味、無嗅、透明,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液體。古代哲學家們認為,水是萬物之源,萬物皆復歸於水,所以一直把水、火、氣、土當作四個基本元素,由它們構成世界上一切物體。
直到1784年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用實驗才證明水不是元素,是由兩種氣體化合而成的產物。1809年,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測定,1體積氧和2體積氫化合,生成2體積水蒸氣。後來的科學家便定出了水的分子式:H2O。
從這個角度來說,天下所有的水都一樣。但在中國人眼中,水和水絕對是不一樣的。唐代陸羽在其所著的《茶經》中,將水界定為三個等級,「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相傳他曾著《水品》(或《泉品》),品評天下名泉名水,將宜煎茶的水按水質好壞分為二十等。而另一個愛評泉的人,清代乾隆皇帝,甚至曾鬧出評出兩個天下第一泉的逸聞來。
在中國人眼中:水,不僅僅是H2O,水天生是分三六九等的。

二、英國科學家E.Hamilton研究小組的發現。
在我國古代,有一句俗語深入人心,那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人相信:水的好壞對人體十分重要。什麼樣的水養成什麼樣的人,水好的地方也容易出美女。而現代自然科學為古人的這種樸素結論找到了科學依據。
英國科學家E.Hamilton研究小組研究發現:人體血液中60多種化學元素,與地殼化學元素的含量、分布規律是一致的。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很密切,即人體和地殼物質保持著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況,所以人體能夠適應外界的環境,能在地球上正常地生活。
而飲水是提供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些元素在天然水中的比例與在人體中的構成比例基本相同,容易被人體吸收。如果這些礦物質少到不能滿足人體生理的需要,或者多到超過人體所能吸收與排泄的限度時,也就是人體與環境中的水源、食物與空氣間某些礦物相互交換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時,人體就不能適應這種外界環境,就會發生某些疾病。

三、兩個流行說法:為什麼不需要水中礦物質
有一種說法是,我們主要從日常飲食中獲得大部分的礦物質,而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因此並不需要斤斤計較於水中的那點礦物質。另一種說法是,我們承認原生水中的天然礦物質對人體是好的,但那是因為以前的水無工業污染,比較干凈。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如喝衛生無污染但沒有礦物質的純凈水了。
正因為這種觀念,令1994年開始在國內興起的純凈水(或稱超純水、蒸餾水),在我國飲用水市場上占據了霸主地位。中國內地上萬家企業大量使用反滲透法技術生產純凈水。它們大多以城市自來水為水源,在生產過程中清除水中雜質的同時,也過濾掉了水中人體必需的礦物元素。
但更多的科學家和權威機構並不認同這些觀點。2000年7月,新華社專電報道「專家提醒」:不宜將「純凈水」作為通常飲用水大量地長期飲用,嬰幼兒及少年兒童尤應慎重。而中國消費者協會在2003年3月也發布同樣的消費提示:人體大多適宜喝弱鹼性水,老人與小孩子不宜長期喝純凈水。

四、被人們忽略了的水作用
要知道水中礦物質的作用,我們先要明白水的真正作用。從分子生物學、營養學研究進展來看,水不但起解渴、載體的作用,而且直接參與生物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和遺傳信息傳遞等作用。由此,水中礦物質對生物體不僅是補充必需的營養,而且對維持水正常構架起著主要作用。
水生理學專家明確指出,純凈水在失去礦物元素以後,它的水結構和功能也發生了異變和退化。水分子過分串聯,變成線團化結構,不易通過細胞膜被人體吸收。但更不理想的是,這種超純水因為不含任何礦物質,就有較強的溶解能力,導致人體細胞內的生命動力元素逆向滲透,向體外流失。

五、水中礦物質和人體pH值的密切關系
水中的礦物質,除了為人體補充營養的作用,同時維持體液滲透壓、保持水平衡的作用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維持體液中和性,保持酸鹼平衡。
在生命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體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呈微鹼性的內環境。正常人血液pH值(酸鹼度)應在7.35-7.45左右。人的細胞活動必需在這個環境中進行。也就是說,人體內環境的酸鹼性受到精確調節,人體液中主要正負離子的當量總濃度相等,從而維持體液中和性,處於偏弱鹼狀態。反之,用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雷翁教授來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純凈水的技術工藝,是將水中的鈣、鈉、鉀、鎂等礦物質陽離子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一起聚集至陰極分離析出,而分解的氧、硫酸、硫黃等酸元素則保留在水中,因而增加氫離子(H )的濃度成為酸性水。
同樣,以純凈水為基礎、在純凈水中人工添加含氯化鉀、硫酸鎂等人工礦化液的礦物質水,也難以滿足維持人體弱鹼性的功能。反而可能因為這些偏酸性的人工礦化液在水中分解產生大量氯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而使得酸度更低。

六、我們該喝什麼水
水專家呼籲:我們應當飲用沒有污染的水、沒有退化的水、符合人體生理需要的水。
他們強調:一定要分清「飲料水」和「飲用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飲料水偏於商品經濟效益,消費者主要滿足臨時解渴,不是每天的必需品。而飲用水是民用必需品,每天必須喝。作為飲用水,聯合國衛生組織有嚴格的含義,即人從出生到70歲,平均每天飲用1~3kg不會出任何問題。
要滿足這樣的要求,水源是至關重要的。百萬年以來,人體和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淡水水源,形成了和諧的依賴關系。這是經科技加工出來的、純而又純、遠離自然屬性的水無法比擬的。因此,世界上著名的飲用水品牌,從依雲到富維克,到國內的知名品牌農夫山泉,都以它的天然水源為自豪,在瓶標上都會標注其水源地。
珍惜每一滴來自天然的好水,因為它與生命和自然保持和諧一致。

全球水資源狀況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珍貴資源。地球上雖然「三分陸地七分水」,水資源總量達14億立方公里,但海洋鹹水佔97.2%,淡水僅佔2.8%,儲量僅3.7億億立方米,其中絕大部分蘊藏在南極冰原和北極冰山中,人類生產和生活能利用的地表淡水僅為105萬億立方米。

90年代以來,世界淡水資源日漸短缺,污染日益嚴重,水、旱災害愈演愈烈,使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遭到破壞,並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水的需求增長越來越快,許多國家陷入缺水困境,經濟發展也受到制約。然而,水資源開發的多部門性,各部門在水資源開發與管理方面政出多門,阻礙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使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

至1994年3月,大約有10億人得不到充足的潔凈飲用水供應。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天有6000到3.5萬名兒童因缺乏飲用水或因缺水造成的後果而死亡,其中非洲的形勢最嚴重。

另一方面,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破壞的嚴重程度。為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解決日益嚴重的水問題,不僅要有技術上的措施,而且必須要注重社會宣傳教育。除了在政策、法律,管理體制方面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外,還要開展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正是出於上述原因,聯合國第47屆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21世紀議程》第十八章《保護淡水資源質量和供應:水資源開發,管理和利用綜合性辦法》中所提出的建議,確定了旨在使全世界都來關心並解決水資源問題的「世界水日」決議。人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水危機很可能會比糧食機或石油危機更早到來。

我國水資源狀況

我國的「水」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嚴重。

有資料顯示,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900立方米,並且分布極不均衡。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全國廢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億噸增加到2002年的631億噸。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並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健康。

為緩解嚴峻的水形勢:一是節水優先。這主要體現在控制需求,創建節水型社會。在國家發展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發展項目,建立「有多少水辦多少事」的理念,杜絕水資源浪費。同時需要採用良好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節水的工業、農業技術,大力推廣應用節水器具,發現並杜絕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輸水管網中的漏泄。

二是治污為本。這要求我國的水污染防治戰略應盡快實行調整,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錢易認為,我國目前還有大量的工業企業仍然是粗放型的生產模式,工業廢水處理並不理想,即便實現了達標排放,還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經超過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環境容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廢水的排放量還要增長,污染物也會隨著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實行污染物排放的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污染物排放會有較大幅度的削減,工業生產也可以做到增產不增污。

三是多渠道開源。這主要指開發非傳統水資源。錢易指出,為了提高供水能力,過去主要著眼於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即當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開發,當發現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和地表水逐漸枯竭後又想到遠距離調水。遠距離調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貴的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外,還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難,同時生態影響是近年來人們關心的又一重要問題。現在世界各國紛紛轉向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非傳統水資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廢水、海水、空中水資源。

據介紹,目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60%,城市廢水利用幾乎沒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廢水利用達到90%,美國的洛杉磯也是利用處理過的城市廢水澆灌綠地。城市廢水的再利用不僅減少了污染,還可以緩解水資源緊張的矛盾。另外,隨著技術進步,海水淡化成本趨低,並且海水可以直接用作工業冷卻用水和沖洗用水。香港很多公用衛生場所的沖洗就是採用海水。

中國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自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起,就確定每年的7月1~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28日,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和水憂患意識,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

世界水日:拯救地球生命之液

200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的主題為「生命之水」。水,作為生命之液哺育著人類和天地間萬千生物。但進入21世紀,因為人口增長、不合理使用、污染和全球變暖,地球生命之液已經向人類亮出黃牌。
民以食為天,而糧食生產離不開充足的水源。糧農組織對93個發展中國家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許多國家的用水速度已經超過了水的再生速度,從而導致水資源的日益匱乏。資源短缺給糧食安全和人類生存帶來危害。
水對保證人類健康至關重要,健康狀況的改善則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先決條件。世界銀行官員克勞迪婭·薩多夫指出:「水問題是一個國家在實現經濟增長方面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而聯合國提供的有關數據卻讓人並不樂觀:目前全世界有11億人得不到干凈的水,每天大約有6000名兒童死於不衛生的水和不合格的衛生及清潔條件所引起的疾病,這相當於每天有20架大型客機墜毀。發展中國家中,不衛生的水和不清潔的環境成為人們患病的主要原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言人今年年初說:「全世界半數的學校缺乏安全的飲用水和清潔的廁所等最基本的衛生條件。」
水資源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和經濟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和政治問題。由於生命之液枯竭,全球的「環境難民」數量不斷增加。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全世界有3/4的農民和1/5的城市人口全年得不到足夠的生活淡水,因水而被迫背井離鄉的人已超過因戰亂出逃的難民。目前,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與鄰國分享河流和湖泊水系的國家裡,由於水資源供應不足和分配不均,一些地區已經出現緊張形勢。水資源之爭已成為地區或全球性沖突的潛在根源和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是一場全球性的運動。尋找新水源、重新分配水資源、提高人們節水意識、開發循環利用新技術、增強國際合作等等至關重要的工作,都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參與。而保護水資源和整個環境保護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今年3月14日警告說,全球變暖正在導致喜馬拉雅冰川迅速後退,令數以億計的依靠冰川融水的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人面臨水短缺的威脅。
令人欣喜的是,全世界已經就拯救生命之液達成了共識。2005年,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決定,世界各國應在2015年之前將無法獲得潔凈飲用水的人口減少一半。2002年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增加了一項承諾,爭取在2015年之前使無法獲得適當衛生服務的人口降低一半。在今年的世界水日來臨前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水協與北京清水同盟等機構在北京發表清水宣言:「珍惜水資源,讓她更清漣。」
拯救地球生命之液,時不我待。

世界水日: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在這個日子我們應該抽時間思考:10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清潔用水;每個月因飲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的人和印度洋海嘯的死難者一樣多。盡管如此,這些人的不幸幾乎沒有得到一場自然災害所能引起的關注。
水對西方人而言是理所應得的尋常之物,而一個蘇丹人平均每天要花1/3的時間去取當日定量配給的水。一個歐洲人每天用水約135升,而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居民通常每天只有10升水可供使用。在亞洲和非洲,傳統上由婦女負責為家人汲水。她們平均要走6公里才能到達附近的河流。如果獨自沒法運足夠的水回家,孩子就來幫忙——他們把時間花在打水上,而不是上學讀書。盡管如此,水往往不夠用,導致腹瀉和瘧疾頻發。在過去10年裡,死於腹瀉的兒童超過了二戰後所有武裝沖突中死難者的總數。例如,因為缺水,一家人在同一個盆里洗手。由最年長的男性開始洗,等輪到最小的孩子時,洗過的手比洗前還臟。而孩子就用這雙臟手吃飯。
在紅十字會啟動供水工程之前,尚比亞小鎮馬查的衛生狀況就那樣惡劣:瘧疾和腹瀉在兒童中尤為流行。因為公共衛生設施不完備,當地的學校不得不關閉。許多村民在灌木叢中便溺,因為廁所不夠。尤其在雨季,污水被河水沖刷出來,就會有發生瘟疫的危險。對村中的婦女來說,每天只能給家人搞到10到20升水,生活真是可悲。河流離家很遠,她們每天能挑回來的那點水總是不夠用。紅十字會開展了大規模援助項目:在住房附近打了水井,修繕並新建了廁所,讓村民明白衛生習慣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學校可以重新開課了。學童現在甚至穿上了干凈的校服。尚比亞紅十字會的志願者為這個項目出了力,明年它將擴大實施范圍。
長期缺水和缺乏污水處理設施也是制約窮國發展的一大障礙。健康則是推動經濟良好運行的發動機。為減輕人們的痛苦,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水這個課題必須更多地得到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關注。國際紅十字會聯合會打算利用其在提供清潔水和創建衛生環境方面的經驗,於2005年2月24日通過了一項10年計劃,旨在到2015年前將無法得到清潔水的人數減半。

⑼ 感受印度的熱-印度風物記

摘自《印度風物記》(香港三聯書店2018年出版)

作者簡介:

張謳,1959年10月生,英國萊斯特大學大眾傳播學碩士。曾任央視首任駐印度首席記者和央視駐歐洲(倫敦)資深記者。著作有《印度文化產業》、《英國風物記》、《與玄奘同行》等,編導的多部紀錄片在國內外獲獎。


感受印度的熱

印度的酷熱,中國人早就有體會。不知道哪位前輩最先稱呼天竺為「身毒」,從字面可以理解為「一身毒火」,把印度的熱給形象化了。唐僧玄奘來到天竺後,也熱得夠嗆,連連驚呼:「盛熱也!」感念於天竺是佛學創立之地,玄奘覺得「身毒」不好聽,思慮再三,遂更名為「印度」。喜馬拉雅山脈擋住了南下冷風,加上緯度高,就形成了印度酷熱。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趕著牛羊從歐洲進入中亞,又輾轉來到了印度。在印度烈日的烘烤下,白皮膚逐漸演變成了巧克力色。一些雅利安人與當地婦女通婚後,後代的皮膚乾脆死心塌地成了棕黑色。這就是印度酷熱的魔力。

印度的熱浪,不是讓人脫皮,更像一個不懷好意的傢伙。他舉著一個烙鐵,你走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你猛然回頭,掄圓了胳膊想揍他一頓,卻又找不到他,只能感受到無限熱力。看著胳膊一天天變成醬肘子,你只能氣憤,卻無可奈何,最後只好服輸。就這樣,人們在氣焰囂張的熱浪下,像被貓追攆的老鼠,見到洞口就鑽進去。熱浪狡猾地守候在那裡,一動不動,人也一動不動,熱浪乾脆把洞口捂得密密實實,消磨時間玩。有一天,我實在忍不住,拿了一個塑料溫度計去測地表溫度。過了一會兒出來一看,溫度計沒了。再定睛一看,乖乖,溫度計被熱浪當成口香糖給嚼了。一年365天中有120天是這種天氣。一天也不少。每年從4月到7月,都是印度人最撮火的日子,找不到打架的對象,只能大喘氣。大熱天里唯一的好處就是沒有蒼蠅和蚊子,它們都熱死了。

佛教中的刻苦修持叫苦行。苦行在梵文中為Tapas,就是「受熱」的意思。印度天氣炎熱,故將「受熱」引申為「受苦」,一下子把印度的熱提升到了精神高度。佛教在印度絕跡後,印度教徒重新活躍起來,他們在進行漫長的苦行修煉時,依然使用「受熱」一詞。但凡經歷多印度熱的人,都會對「受熱」有一種深刻感受,也就知道「受苦」的滋味,於是對修行者升起由衷的敬佩,學者A·L·巴沙姆說:「一年的不同季節是由極度炎熱、極度多雨或極度乾旱構成。次大陸的氣候總是趨於極端,這也可能影響到印度人的性格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懶散一詞不好聽,就說是清凈無為。要想體驗一下,只能在夏天來,看印度人在樹陰下四仰八叉地閉目吐氣。極端天氣讓人極端地深刻,清凈無為也就成了一種境界。

大熱天里,新德里隔三差五鬧水荒。印度城市沒有自來水。小區水站每天早晚各向居民供水一小時,每家都挖有蓄水池。住戶得用水泵把水抽到屋頂的塑料蓄水罐。蓄水桶是黑色的,很吸熱。一天下來,用裡面的水洗澡,非得燙脫了皮。我剛來印度時就被燙了一次,後來養成了開涼水管也試水溫的習慣。最難熬的是鬧水荒,人們都要拿著容器到公共水站去接水沖涼,還沒有接到水,腳下已經濕了一片,那是淌的汗。接到水的人們就到一旁過微型潑水節,小心翼翼地往身上撩水,再用容器接收從身子淌下的水,又繼續往身上撩水,直到容器里的水全部蒸發掉。排隊接水需要時間,有些人等得不耐煩,便抱著個木頭棍子,跳到城邊的亞穆納河水裡泡著。嚴重污染的河水臭氣熏天。人們寧願被快快熏死,也不願意被慢慢熱死。

炎熱的天氣里,細菌傳播快。這培養了印度人喝水時不用嘴巴接觸容器的習慣。男女老幼喝水時都仰著脖子,讓容器離嘴巴半尺遠,心不在焉地往嘴巴里倒水,而且准確無誤,成了印度一絕。我試過多次,經常被嗆得滿臉通紅,從鼻孔里冒水。每次到印度朋友家,只喝瓶裝水。如果沒有一次性杯子,便推說不口渴,偷偷乾咽吐沫,不敢碰人家的杯子,怕犯忌。天氣太熱,身體汗腺成了大漏斗,不喝水又不行。一天要喝四五瓶礦泉水,這些水還沒有在腸胃裡停留幾分鍾,很快都從皮膚上涌了出來了,依然極度地口乾舌燥。

印度也有各種空調。天熱時電力嚴重不足,幾乎難以保證空調正常工作。印度人家裡可以沒有冰箱,但不能沒有發電機。買不起輸出功率大的,就買小的,至少要能帶動電風扇。商店為了保證正常營業,都配備有發電機,像狗一樣用鏈子拴在店鋪門口。據說新德里至少有48萬台發電機,遇到停電時,發電機一起吼叫,黑煙四起,整個城市都在冒煙。煙霧遮擋了強烈光線,頭皮不再發麻,呼吸系統又遇到了麻煩。好不容易熬到夜晚,床還在散發白天的余熱,只能倒吸一口氣,迷迷糊糊地忍著。

早晨起來,一睜眼又是35攝氏度,到了中午就躥到了42攝氏度,人們還要一分一秒地往下熬,一分一秒地熬上四個月。到了7月份時,氣溫高到50攝氏度以上。新聞媒體開始報道曬死人的消息。死亡數字每天都在增長。這個時候,暴虐的熱浪在蠻橫中逐漸掏空了自己。

不消幾天,季風雨就大刀闊斧地登場了。與酷熱爭斗沒有幾個來回,酷熱就消失得無蹤無影。人們就這樣在雨水中復活了。這是印度人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在隨後的日子裡,印度人把節日安排得滿滿當當,從容而又熱鬧地過節,一個接著一個。


搖頭晃腦的學問

印度人的肢體語言很豐富,也容易讓初來的外國人困惑。在街上想打個三輪的士(Scooter)去某個地方,司機總會對你把頭一晃,然後就目視前方了,讓人覺得印度司機都不愛拉外國人。印度司機也暗自抱怨,都說印度人效率低,沒想到外國人上車也這么磨蹭。外國人到商店裡購買礦泉水,店主依然一晃腦袋,對伙計大喊兩聲,卻依舊埋頭整理賬目。當外國顧客悻悻離開後,店主覺得納悶,我的伙計正忙著准備不同品牌的礦泉水呢。顧客怎麼就走了呢,這不是瞎折騰人嗎?

造成雙方困惑的原因就出在一個簡單動作上:晃腦袋。印度人把腦袋一偏表示「知道了」或者「行」。外國人起初並不理解這個動作的含義。一位駐印度的西方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尷尬經歷:「來印度工作的第一天,我給雇員們講了幾句話。我說『我希望今天是我們長久和良好工作關系的開始』,他們都晃了一下腦袋。我繼續說,『我在印度走馬上任後,希望能得到你們的鼎力相助』,他們又搖晃腦袋。我有些失望,但還是接著說了下去,『只要我們發揚團隊精神,我相信我們的工作會很出色』,他們起勁地搖晃腦袋,我真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只有在印度生活時間長了,才能了解這些身體動作的含義。

中國人習慣肩扛手提東西,印度人則喜歡把東西頂在頭上。我經常看到印度婦女頂著一捆柴火或水罐,即使有一塊比帽子還小的木頭橛子,也要頂著。手臂悠閑地在空氣中劃動。男人頂著上百斤的麻袋依然健步如飛。搬運磚頭甚至冰箱之類,也要用頭頂。天長日久,這就使得印度人的頸椎骨靈活而發達,使用頻率格外高。印度人明白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否定,他們卻很少使用這些動作,而是習慣朝肩膀兩側擺動腦袋。這個動作包含多重信息。它可以表示「行,不錯,還成吧」,在交談中則表示「我正在聽你說呢,我明白了你指的是什麼,我聽懂了」,而並不一定表示「我同意你的觀點」。這大概體現了印度文化的模糊性。

一次,我在拍攝一位國家領導人時想靠得更近些,便向印度警察說了我的要求,這位警察朝我擺動了一下腦袋。我以為對方同意了我的要求,連忙心存感激地邁過了警戒線,沒想到這個警察一個餓虎撲食,把我抓了回去。我驚訝地問,「你不是同意了嗎?」這位警察朝我一翻白眼,厲聲責問:「誰說的?」

印度人天性樂觀,喜歡聊天和自嘲。他們認為有時候動作比言語更有力量。身體語言可以傳達出更豐富的信息。只是苦了剛到印度的外國人。一旦外國人懂得了「搖頭晃腦」,也是很有用的「利器」。它至少可以模糊一下自己的觀點,探聽對方的反應。

閱讀全文

與印度水荒有多少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的洋芋有哪些 瀏覽:82
去英國停車費多少錢 瀏覽:671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讀後感 瀏覽:403
英國霸權主義什麼時候 瀏覽:350
越南每年有多少涉外婚姻 瀏覽:174
印尼燕窩毛料在哪裡采購 瀏覽:598
英國的首相和女王都有什麼用 瀏覽:269
印尼的吉祥物是什麼 瀏覽:15
印尼抗癌葯多少錢 瀏覽:798
去英國郵寄什麼快遞 瀏覽:586
我們中國的疫情現在怎麼樣了 瀏覽:138
越南都有哪些鞋廠 瀏覽:871
印尼金珍珠多少錢一克 瀏覽:519
2020越南qdp總量是多少 瀏覽:853
英國女王哈里王子其兒子什麼星座 瀏覽:280
中國受到了疫情什麼影響 瀏覽:897
中國幫助了多少疫情國家 瀏覽:905
國內轉賬英國匯豐銀行多久到賬 瀏覽:791
北京義大利傢具哪裡買 瀏覽:200
冰島距離英國多少公里 瀏覽: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