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河又稱之為什麼

印度河又稱之為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27 15:58:11

⑴ 印度河流經我國境內的河流名稱是什麼 是獅泉河還是森格葛爾藏布

是獅泉河.獅泉河
在中國西藏自治區西部.藏語稱「森格藏布」,意為「獅口河」.源出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北部的森格喀巴林附近,源頭海拔5164米,西流在扎西崗附近與噶爾藏布匯合後,向西北流出國境後,改稱印度河.在中國境內河長430千米,流域面積2.75萬平方千米.地處西藏乾燥地區,流域年平均徑流深僅25毫米,水系不發育,主要支流有生拉藏布、公前河、赤左藏布、婆肉共河、朗久河、噶爾藏布等.河流除接受雨水和冰雪融水補給外,地下水補給量佔比例很大,約占年徑流量的67%.徑流的年內分配和年際變化比較穩定.河水溫度低,年平均水溫3℃,河流結冰期長,一般於10月底出現岸冰,至翌年4月的中、下旬才完全消融,其中12月至翌年2月河流還出現封凍現象.
獅泉河,又名阿里或噶爾,是阿里地區的首府,西部接壤印度.噶爾,藏語為「帳篷、兵營」,過去這里曾遭克什米爾的錫克族軍隊入侵,蒙古人甘登次旺率兵把敵人擊退,並在此扎營駐留,因而得名.獅泉河鎮為西藏和平解放後新建,鎮所在地原為一大片荒涼的紅柳灘.該鎮現已成為西藏西部的交通樞紐和重要的工業及邊境貿易中心.
交通:從獅泉河南下北上,除了包車以外,就只有乘坐便車.作為新藏公路的樞紐,這里可以找到便車,有郵車、貨車和軍車.到葉城需行車3天,北上新疆的車較集中,較容易找.獅泉河南岸的新疆駐阿里流動養路隊,專門接待新疆來的貨車,這里可以找到駕駛室較寬敞的日本貨車,司機多是維吾爾族,到葉城車費300~400元.由於路途遙遠,別找要坐車尾的車.軍車隊早上會在十字路口的北面修車站旁邊做發車的最後檢查.坐軍車駕駛室收費300元左右,軍車行車較貨車慢,但安全較有保障.

⑵ 從地圖上看,印度河流經印度地區的面積很少,為什麼取名印度河

印度河的大部干支流都在巴基斯坦,為什麼河名卻叫作「印度河」呢?
這有歷史原因 。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是南亞次大陸上的統一國家,後來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獨立時,「印、巴分治」,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 ,河水歸兩國共同使用 。為了避免糾紛,兩國在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使用河水系總水量的1/5,其餘歸巴基斯坦使用。

⑶ 恆河和印度河在我國稱什麼

印度河上游稱為獅泉河
恆河沒有流經中國,所以就叫恆河
鄂畢河在我國境內叫庫依爾特斯河

⑷ 印度河主要流經巴基斯坦為什麼叫印度河

起源於中國的藏南稱獅泉河,流經克什米爾地區,後稱印度河。流經巴基斯坦並沒有改名。巴基斯坦和印度在歷史文化上頗有淵源。名稱是個稱呼,希望問君不要太糾結。

⑸ 恆河和印度河的知識

恆河 發源喜馬拉雅山脈 流入孟加拉灣(印度洋)流經孟加拉印度
意義 恆河(英文:ganges,印度稱:genga)用豐沛的河水哺育著兩岸的土地,給沿岸人民以冉輯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沖積成遼闊的恆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勞的恆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勞動生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的足跡遍布恆河兩岸,詩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國的精粹所在。
意義 恆河是印度的聖河,歷史悠久,有著濃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經過千年的文明洗禮,恆河兩岸的人們仍然保持著古老的習俗。許多自古流傳的神話,使印度人民對恆河母親生起無限的懷想,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結。這一生中至少要在恆河中沐浴一次,讓聖河洗凈生生世世所有的罪業。
印度河
發源喜馬拉雅山西部 流經克什米爾 巴基斯坦 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洋)
意義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語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河流總長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和定居社會主要文明之一。

⑹ 印度的母親河是印度河還是恆河

是恆河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著名的「恆河文明」。恆河這條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恆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

恆河用豐沛的河水哺育著兩岸的土地,給沿岸人民以冉輯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沖積成遼闊的恆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勞的恆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勞動生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的足跡遍布恆河兩岸,詩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國的精粹所在。

恆河是印度的聖河,歷史悠久,有著濃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經過千年的文明洗禮,恆河兩岸的人們仍然保持著古老的習俗。許多自古流傳的神話,使印度人民對恆河母親生起無限的懷想,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結。這一生中至少要在恆河中沐浴一次,讓聖河洗凈生生世世所有的罪業。

在印度,大多數印度教信徒終生懷有4大樂趣:敬仰濕婆神、到恆河洗聖水澡並飲用恆河聖水、結交聖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納西聖城。

印度人視恆河為聖河,將恆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誠地敬仰恆河,據說是起源於一個傳說故事。古時候,恆河水流湍急、洶涌澎湃,經常泛濫成災,毀滅良田,殘害生靈,有個國王為了洗刷先輩的罪孽,請求天上的女神幫助馴服恆河,為人類造福。濕婆神來到喜馬拉雅山下,散開頭發,讓洶涌的河水從自己頭上緩緩流過,灌溉兩岸的田野,兩岸的居民得以安居樂業。從此,印度教便將恆河奉若神明,敬奉濕婆神和洗聖水澡成為印度教徒的兩大宗教活動。

恆河流域

恆河,是印度文明的搖籃。作為印度第一大河,它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全長2700多公里,中、上游有2100多公里在印度境內,下游500公里在孟加拉國。

恆河有兩個較大的源頭,即阿勒格嫩達河和帕吉勒提河。兩河上游急流洶涌,奔騰於喜馬拉雅山間,地勢由3150米急降至300米。兩河在代沃布勒亞格附近匯合後始稱恆河。穿過西瓦利山脈後,在古城哈德瓦附近進入平原,與其著名支流朱木拿河結伴並排而行,流至阿拉哈巴德時聚會一堂,地勢再降至120米。由於恆河到此已沙多水濁,而朱木拿河水深且清,結果褐色的恆河水與青色的朱木拿河水形成十分明顯的水線,以後逐漸交融混合。恆河接著氣勢磅礴地流向印度宗教聖地瓦臘納西,又集納了許多支流(如哥格拉河、宋河、干達克河、古格里河等),河面寬闊,水流浩盪地奔向下游。進入孟加拉國後,恆被稱為帕德瑪(意為荷花)河,分成數條支流,並匯合大拉馬普特拉河,形成「丫」字形,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就在這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恆河三角洲。它的面積達56980平方公里,地勢低平,海拔僅10米。這里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發達,是南亞次大陸水稻、小麥、玉米、黃麻、甘蔗等重要種植區。布拉馬普特拉河長約2900公里,水量充沛,河道亦極其穩定,上游即雅魯藏布江。恆河河口部分是大片紅樹林和沼澤地,稱「松達班」,梵文意為「芳林」。

聖河傳說

從長度來看,恆河算不上世界名河,但她卻是古今中外聞名的世界名川。她用豐沛的河水哺育著兩岸的土地,給沿岸人民以舟楫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沖積成遼闊的恆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勞的恆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勞動生息,創造出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印度文明。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的足跡遍布恆河兩岸,詩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國的精粹所在,尤其是恆河中上游,是經濟文化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恆河,印度人民尊稱它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恆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在印度神話中,恆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馬華特(意為雪王)的公主,為滋潤大地,解救民眾而下凡人間。女神既是雪王之女,家鄉就在對門山飄渺的冰雪王國,這與恆河之源——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加姆爾的甘戈特力冰川相呼應,愈加帶有神話色彩。加姆爾在印度語中是「牛嘴」之意,而牛在印度是被視為神靈的,恆河水是從神靈——牛的嘴裡吐出來的清泉,於是便被視為聖潔無比了。

而根據宗教傳說,恆河之為「聖水河」乃是因恆河之水來源於「神山聖湖」。恆河的上游在我國西藏阿里地區的岡底斯山,岡底斯山的東南坡有一個大而幽靜的淡水湖,叫瑪法木錯湖,湖水來源於高山融化的冰雪,所以湖水清澈見底,平如明鏡。相傳,這里的山中就是「神中之神」濕婆修行的地方,印度教徙尊它為「神山」。濕婆的妻子烏瑪女神是喜馬拉雅山的女兒,瑪法木錯湖是濕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印度教徙尊它為「聖湖」,由於恆河水是從「神山聖湖」而來,所以整個恆河都是「聖水」。千百年來,虔誠的印度教徙長途跋涉,甚至赤足翻越喜馬拉雅山,到中國境內的「神山聖湖」來朝聖,到湖中洗澡,以祛病消災,益壽延年;到神山朝拜,以得到濕婆大神的啟示。

而另一個傳說則說印度歷史上某國王為了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以修來世,請求天上的女神下凡。但是,女神之水來勢洶洶,大地難以承受,濕婆大神就站在喜馬拉雅山附近的恆河上游,讓水從他的頭發上緩緩流下,從而減弱了水勢,既可以洗刷掉國王祖先的罪孽,又能造於人類。由此,印度教徙認為恆河是女神的化身,是「贖罪之源」。

恆河晨浴

恆河是印度教徙心目中的聖河,恆河之水可以滌罪攘禍,因而去恆河之中來個大洗浴是印度教徙最嚮往和痛快不過的事情。最盛大的洗浴應當說是印度教的甘露廟會,每回參加洗浴的人數以千萬計,遺憾的是每十二年輪流在各個聖地舉行一次,所以遇到一回也是不易。不過,整個恆河,不管在上游、中游、還是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總是有印度教徙在洗浴。但平素里最壯觀的還要數瓦臘納昔的恆河晨浴,前往此地朝聖、觀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奔此而來。
每天早上四五點鍾,晨光熹微,成群成群的男女老少已經在瓦臘納昔的大街小巷中涌動,他們中有當地居民,有千里迢迢趕來的印度教教徙,也有為了一飽眼福的異鄉遊人,大家只有一個目的地——恆河之岸。

瓦拉納西是恆河之岸最大的聖城,河岸之景蔚為壯觀。清清的恆河水在無聲地流過,河岸邊則是錯落不齊、風格各異的神廟,一座緊挨一座,形成陡立的峭壁。瓦臘納昔恆河之岸長達6.7公里,共有64個碼頭,當地人稱其為「卡德」。這些卡德據說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徙捐建的,捐建越多,積善也就越多。最讓人神往的是幾十個盧比租上一葉扁舟,向恆河中央飄去。賣貨的小販更會明白這是賺錢的大好良機,他們也劃著小船尾隨大大小小的遊船,向遊人兜售各種貨物,有樹葉做成的河燈,有念珠、香木以及各種種樣的工藝品。遊人們在小販的吆喝聲中,把一盞盞河燈放入河中,恆河變成了暗藍的銀河,閃現出數不清的點點繁星。更為美妙的景色就要出現了。東方欲白,淡淡的霧霧慢慢地散去,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岸邊陡立的建築披上了金色的衣裳,河面泛起一片金光。再看岸邊的河水中,洗浴的男女老少進入了忘我之境。有的站在齊腰深的水中雙手忙碌,盡情搓洗;有的雙手合十,面各太陽默禱,安詳的臉上金色溢彩,靈魂的凈化表露無遺;有的則有停地屏息潛入水中,惟恐這聖水不能把自己的罪孽洗滌一清;身披絳黃色的印度教祭司以及光著上身的虔誠信徙在岸邊的石上閉目打座;打著哆嗦的孩子們在父母的水罐之下接受潑頭的沖洗;穿著紗麗的婦女們洗浴完畢,竟然在這人海如潮中能夠換上乾衣,而不讓自己的身體暴露絲毫。

南亞最長、流域最廣的河流。在印度與孟加拉國境內。印度人視為「聖河」。源頭的甘戈特里冰川和沿途的啥德瓦、阿拉哈巴德、瓦拉納西等河畔城市,被印度教徒視為聖地。全長2,580公里。流域面積90.5萬平方公里。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最遠的支流上源在中國西藏境內。西南流入印度,至德夫普拉亞格附近,與阿拉克南達河相匯合,始稱恆河。在哈爾德瓦穿過西瓦利克山脈,進入平原,轉為東南流向,至阿拉哈巴德與亞穆納河匯合後,河身蜿曲,東流入孟加拉國境與布拉馬普特拉河會合,組成河口三角洲,向東流入孟加拉灣,進入印度洋。沿途有大量支流匯入。下游水網運河密布,是一個大的農業生產地區,有水稻、小麥、玉米、黃麻、甘蔗等。東距孟加拉國17公里處建有法拉卡水壩。哈爾德瓦以下可通航。

她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標高七千米以上的根哥德里冰河,自印度北部連綿蜿蜒流向孟加拉灣,全長兩千五百八十公里。也許她太過妖饒美麗,印度教徒才情願相信這條河是由他們最崇拜的濕婆神頭發上的水滴滴落腳邊後,匯流而成。河有一個漂亮的名字,叫恆河,英文名字是「Ganges」,在印度則稱為「Ganga」。

恆河在信徒心目中是一條清凈的聖河,雖然事實上河水相當混濁。但信徒們依然相信在恆河中沐浴凈身,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濁和罪孽。也許河水再臟,也不及人世腌臢吧。他們還相信,管理死者「時限」的濕婆大神常在恆河岸邊巡視,凡是死後在這里火化的人,都可以免受輪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於是,印度教的信徒們把這里當做天堂的入口,在他們一生之中,至少要到恆河沐浴凈身一次,因此每年都有超過百萬以上的印度教徒來此聚集沐浴凈身,舉行大型宗教集會。

每天清晨,成千上萬的印度教徒,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既有本地人,也有外鄉人,來到恆河邊,懷著虔誠的心情,走進恆河,痛痛快快洗個澡,以求用聖水沖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濁或罪孽,達到人生超脫凡塵、死後到天國永生的願望。印度教徒便是這樣虔誠地把用恆河水「沖洗身上的過失」看成是莫大安慰和榮幸。在瓦拉納西城的新月形河灣兩岸,歷代王朝先後修築了大小64個台階碼頭,供人們做冰浴禮拜之用。

一個不需要防盜門的民族,是一個深藏著尊嚴的民族。也許,印度教的和平傳統,還有甘地的非暴力主義,最可能在這個民族的清潔和溫和里生長。我看過一部名為《甘地傳》的電影,一直將甘地視為我心中謎一般的人物。這個乾瘦的老頭,總是光頭和赤腳,自己紡紗,自己種糧,為了抗議不合理的鹽稅,他有一次還曾經帶著男女老少拒食英國鹽,一直步行到海邊,自己動手曬鹽和濾鹽。他推翻英帝國殖民統治是歷史性壯舉,不需要軍隊也不需要巨資,一旦拿定主意,剩下的事就是默默走出家門進行和平大進軍。他從一個村子走到另一個村子,從一片平原走向另一片平原,他身後的隊伍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壯大,直至覆蓋在整個地平線上,幾乎是整整一個民族。碰到軍隊的封鎖線,碰到刺刀和大棒,他們寧願犧牲也絕不反抗,只是默默地迎上前去,讓自己在刺刀和大棒下鮮血淋淋地倒下。第一排倒下了,第二排再上;第二排倒下了,第三排再上……直至所有在場的新聞記者都閉上了眼睛,直至所有鎮壓者的目光和雙手都在發抖,直至他們驚恐萬狀地逃離這些手無寸鐵的人並且最終交出政權。

作為印度之魂,甘地不似俄國的列寧、中國的毛澤東、南斯拉夫的鐵托以及古巴的格瓦拉,他一彈不發地完成了印度的獨立,堪稱20世紀的政治奇跡和政治神話之一。

這里的節日也同中國的不一樣:街上並無車水馬龍,倒有點出奇的燈火闌珊和人跡寥落;也沒有杯籌交錯,倒是所有的餐館和各家各戶的廚房一律關閉——人們以禁食一天的傳統習俗來迎接新的歲月。他們不是以感官的放縱而是以慾望的止息來表示歡慶。他們的飢餓是神聖,是幸福,也是緬懷。這種來自漫長歷史的飢餓,來自漫長歷史中父親為女兒的飢餓、兄長為妹妹的飢餓、兒子為母親的飢餓、妻子為丈夫的飢餓、主人為客人的飢餓、朋友為朋友的飢餓、人們為樹木和土地的飢餓,成為他們世世代代的神秘儀禮,成為了他們隆重節日的組成部分。

也許是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於來世,所以對於現世的苦難便可以這般消極和坦然。恆河岸邊,橫七豎八棲宿著許多等死的老人,他們飢寒交迫、骯臟不堪,卻默然承受,不爭取、不哭訴、不埋怨,只是等待可以死在恆河岸邊。因為按照慣例,這樣可以免費火化,實現他們把骨灰傾入恆河的願望。不過,這是窮人沒有辦法的辦法。更多人還是願意去河邊的燒屍坑。這個地方常稱之為「Manikarnika Ghat」。有錢人家會選用白檀木,將柴薪堆疊好後,把遺體放在上頭,如果是女性,一般是彩色紗麗裹身,並飾以白花。紗麗還需經過恆河水浸泡,以此凈身。然後澆上有香料的油脂,開始近三個小時的焚燒,死者終化成灰燼。焚燒過程中,死者的親人們不斷念誦「Ram Nam SatyaA Hai」,意即「神明的法號」的意思。為了擁有更好的來世,骨灰多由家人用手撒向「聖河」。這個過程一般在黑夜,伴有氣氛濃郁的祭祀表演,岸上的人們和河裡的小船紛紛靠了過去。炫目的燭火和繚繞的煙霧配合著老祭司沙啞的歌聲和串串銅鈴的節奏,古老的恆河顯得更加蒼涼和神秘。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採取火葬的方式,像五歲以下的孩童,沒錢的人,自殺身亡者的屍體,均是直接在恆河上放流,或是用石頭綁住屍體直接沉入恆河。

恆河聖水沐浴節

印度教徒認為,恆河水源於神山聖湖,因此恆河是「聖河」,每12年舉行一次印度恆河聖水沐浴節(又稱大壺節)。

傳說中,聖水沐浴節首次舉辦的時間是在雅利安人時期(公元前1500年定居於印度)。當時眾神和群魔達成臨時協議,雙方合力取得銀河系中的長生不老仙露後平分。爭奪盛仙露的大壺之戰進行了整整12天12夜(相當於人間12年)。壺中仙露灑落到了四個地方:阿拉哈巴德、哈里瓦、烏疆和納錫。因此,聖水沐浴節也就在這四地舉行。

由於聖水沐浴節與恆河這兩個詞與印度宗教傳統的緊密聯系,許多人已認為它們是同意詞。因為聖水沐浴節是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恆河也就被看做是最偉大的宗教河。多少年來,恆河在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印度河,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語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該河流發源於中國西藏,從喜馬拉雅山脈朝西北方向流入克什米爾,調頭向南流入巴基斯坦,河流總長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和定居社會主要文明之一。

印度河的最終源頭位於西藏;它從Sengge河跟Gar河的匯合開始。然後向西北流過喀喇昆侖山脈以南的喀什米爾,再漸漸彎向南面,從白沙瓦(Peshawar)與拉爾瓦品第(Rawalpindi)之間的山中流出來。在這處的印度河有一座大型堤壩(塔貝拉水壩),形成塔貝拉水庫(Tarbela)。它餘下往海洋的路徑都是在旁遮普(Punjab)及信德(Sind)的平原上,這時水流變慢,河道亦變得縱橫交錯。它然後流經海德拉巴(Hyderabad),最終在卡拉奇(Karachi)東南的一個大三角洲流出海。

印度河的老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岡底斯山西麓。它向西北穿過克什米爾的深山峽谷,再轉向南行,就進入巴基斯坦的東北邊境了。入境後切穿鹽嶺,又進入了號稱「五河之地」的旁遮普平原。因為它在這里接納了5條支流,水量大大增加。再向南,流過沖積平原和三角洲,最後進入阿拉伯海。

印度河全長3 180千米,是南亞最長的河流,流域面積96萬平方千米。它的幹流大部分在巴基斯坦境內,只有上游一部分幹流和一些支流在印度境內。

既然印度河的大部干支流都在巴基斯坦,為什麼河名卻叫作「印度河」呢?這有歷史原因 。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是南亞次大陸上的統一國家,後來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獨立時,「印、巴分治」,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 ,河水歸兩國共同使用 。為了避免糾紛,兩國在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使用河水系總水量的1/5,其餘歸巴基斯坦使用。

印度河流域氣候炎熱乾燥,年平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東南部還有大片沙漠。印度河每年有兩次漲水,它的中下游平原灌渠縱橫,人煙稠密,盛產小麥、棉花和稻米,是巴基斯坦的「糧倉」。

古老的印度河不僅是古代文明的搖籃,而且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

⑺ 巴基斯坦最大的那條河為什麼叫印度河它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 英國入侵印度後採取分而治之的方法 1947年 印巴正式分治
但是印度河是早就命名的 也是印度國名的來源 因此分治之後 並沒有將其改名
所以它在巴基斯坦境內仍然稱為印度河

⑻ 印度河為什麼大部分在巴基斯坦,卻叫「印度河」

又稱「印度河—恆河大平原」,舊稱「印度斯坦大平原」,是南亞最大的平原,東西長2000千米,寬約240~500千米 ,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分屬於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國三國。由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又稱印度大平原,位於南亞喜馬拉雅山脈和德干高原之間。兩河大體以亞穆納河高岸為界。平原東部又稱恆河平原,大部在印度境內,平坦廣闊,沖積層達300米,沿岸平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城市遍布;西部又稱印度河平原,大部在巴基斯坦境內,大部分地區是廣闊的塔爾沙漠,沿岸灌溉農業發達,是巴基斯坦主要人口聚集區之一。河口三角洲面積約5.7萬平方千米,河網密布,土壤肥沃,是孟加拉國經濟發達地區。三平原相連成片,坡降很小,中間分水嶺僅250米。恆河流域可分為上、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流域可分旁遮普平原與印度河下游平原(信德平原)。
印度河—恆河低地是古代世界文化中心之一,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工業重要和交通運輸的繁忙地區。
印度河—恆河低地屬亞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沙漠氣候以及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礦物資源以鐵、錳、煤最豐富。
印度文明被稱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其文明的發端與所依賴的自然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印度半島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坡度徐緩的高原,境內江河縱橫,土地肥沃,農業發達。在北面,喜馬拉雅山脈如屏障聳立,南面則以低矮的文迪亞山與德干高原相隔。印度河—恆河低地地區面積遠遠超過了法國、德國和義大利面積的總和。在這廣闊的平疇沃野上,流淌著印度河和恆河。印度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明哈拉巴文明,就是在印度河—恆河低地上產生的。廣闊的印度河—恆河低地被其普拿沙漠和阿拉瓦利山脈分為兩個部分。沙漠以西的平原為印度河所灌溉,以東的平原為恆河及其支流所灌溉。河流將高原上的土壤帶到平原上堆積起來,使土壤肥沃,河流則使交通十分便利。印度河—恆河流域豐饒的平原地區,被人們稱做是大自然對印度民族的慷慨賜予,它哺育滋養了悠遠的印度文明。

⑼ 印度河被印度人稱為「聖河」.___(判斷對錯)

印度是南亞地區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數量僅次於中國,位居於世界第二位.印度河流經巴基斯坦,恆河流經印度,被印度人稱為」聖河」的是恆河,故敘述錯誤.
故答案為:×.

閱讀全文

與印度河又稱之為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移動cmcc是什麼 瀏覽:461
印度的軍事國防工業如何 瀏覽:646
一天之內如何成為一名英國人 瀏覽:979
開封去伊朗朝聖的人怎麼樣了 瀏覽:972
謝謝用印度語怎麼說中文 瀏覽:629
越南如何把葯寄往中國 瀏覽:592
中國移動積分怎麼得 瀏覽:810
印度買的口罩快遞怎麼查詢 瀏覽:919
在越南讀大學費用多少 瀏覽:340
英國是怎麼打敗法國的 瀏覽:125
95歲英國女王叫什麼名字 瀏覽:170
英國移民綠卡多久能拿 瀏覽:693
什麼軟體可以翻譯印度人語 瀏覽:62
義大利的公路車哪裡買 瀏覽:560
印尼像荔枝一樣的水果叫什麼 瀏覽:784
今年中國杯在哪裡買 瀏覽:445
伊朗領土最大多少平方公里 瀏覽:577
新大洲本田在越南賣多少錢 瀏覽:740
印度國名怎麼來 瀏覽:114
義大利實心粉用英語怎麼寫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