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代印度大軍有多少

古代印度大軍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2-09-27 16:31:14

① 古代真有百萬大軍嗎

這百萬大軍迷夢的第一個破綻,來自對比的不靠譜。為什麼不靠譜?因為這種對比是拿著古書上寫的中國大軍在對比西方現代推算去除了水分後的戰場復原數字!如果同樣拿著古書來對比,會是什麼情況呢?我們可以稍微列舉些中國以外的古書上的大軍數字:
巴比倫的Semiramis女王遠征印度,麾下300萬步兵20萬騎兵10萬車兵——前5世紀的古希臘醫生和歷史學者Ctesias的《波斯史》;
波斯人遠征希臘,動員500萬大軍——希羅多德《歷史》;
亞歷山大和波斯決戰的高加米拉之役,亞歷山大大軍殺死30萬波斯軍,俘虜比這還多,也就是波斯軍超過60萬之多——公元2世紀的阿里安的《遠征記》;
凱撒進攻高盧,對付了高盧400萬大軍——來自1~2世紀的古羅馬歷史學家阿庇安的《羅馬史》;
一場戰役羅馬人不死一個打敗43萬高盧大軍——征服高盧的凱撒同志自己寫的《高盧戰記》
羅馬與匈人的沙隆會戰,匈人出動了50萬大軍——來自6世紀一位羅馬官員Jordanes的著作《哥特史》;
十字軍東征,30萬十字軍圍攻安條克——大約12世紀阿爾伯特的《耶路撒冷史》;
100萬帖木兒大軍進行安卡拉會戰——20世紀初法國人布哇的《帖木兒帝國》。
但這些還不算什麼,接下來才是重頭戲!
大戰之後,勝利的英雄堅戰清點戰場,發現這場王族大戰中共有16億以上的陣亡者——公元元年上下幾百年成書的《摩珂婆羅多》;
不過這還只是我們所說重頭戲的鋪墊!我所說的重頭戲,是這樣的——
公元前4世紀的時候,一位崇佛的緬甸大王竺多般王治理國家,於是國家昌盛軍備強大,強大到什麼地步呢?有360頭白象(不算啥?往後看~)3600萬頭黑象(你以為這是頂峰了?)1 Khawbhani的軍隊!
1 Khawbhani是多少呢?
就是1後面跟42個零!
用中文表達的話,大抵就是100億億億億億吧,沒數錯的話……
這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數字出自哪呢?出自19世紀中早期緬甸官方官修史書《琉璃宮史》。
看了上面這些數字,大家會發現不分中外,古代史書中都大量存在五花八門樣式齊全的各種百萬大軍。那麼,為什麼在現代,我們很少看到西方人拿著這些古書上的數字說事呢?為什麼說起遠征希臘的波斯軍會連20萬都未必有,為什麼說起高加米拉就是波斯甚至可能不到10萬人?為什麼十字軍圍攻安條克恐怕不足5萬人?
這不得不提到我們現在的歷史研究的不足了。去知網搜一下,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研究者們關於歷史方面無數話題的無數論文,然而關於一場古代戰役究竟在何處怎麼打,卻鮮有論述。過去,我們的歷史學者,似乎更偏愛王朝變幻,民族風雲之類高大上的話題,往往指望發現什麼歷史變化規律來高屋建瓴指導現世政治。而在具體歷史細節的研究上,卻少有人問津,即使是相對較多學者關注的古代衣食住行的研究也沒多少研究成果。這也就是為何沈從文的服裝史和梁思成的建築史直到今日仍然是中國這兩個方面的權威。
而比衣食住行研究更少的,就是對古代戰爭的研究。當然這也不全是學者們的過錯,對比中外史書,我們能看出中國史書對於事件的描述非常簡略,對於戰爭描述更是動輒一筆帶過,遠不如西方史書在這類事件中記述的詳細程度。
如前面提到的長平之戰,在《史記》中包括前因後果總共500多字,其中還包含了130字秦國實施反間計趕走廉頗的內容。這樣稀少的文字自然也不能給予人們多少信息量。
而《亞歷山大遠征記》中描述高加米拉戰役從大流士帶著多少兵力來到距離城市多遠的地方扎營,擺下什麼軍陣開始,到亞歷山大帶領部隊來到距離波斯軍多遠的地方又如何布置,還描述兩軍中間隔著小山互相不能看到,再到開戰後,大流士怎麼派遣各種兵力沖擊亞歷山大的方陣,亞歷山大又派遣誰帶著部隊如何應對,直到最後亞歷山大帶領夥伴騎兵突擊導致大流士逃跑波斯軍失敗和統計戰果分析原因。在中文翻譯的亞歷山大遠征記中,整個高加米拉戰役內容用去了足足10頁!
然而,並非沒有了中國古戰場復原,我們就完全沒法去為中國史書中的百萬大軍們擠水分了。《三國志•魏書•國淵傳》里說「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也就是說,在三國那個時代和以前,虛報戰功有一說十是常態,這就非常清楚的說明了古代兵力怎麼回事了。
若按這個比例,則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實際為4萬多人,這個數字看起來符合現實的多,畢竟在長平之後,很快趙國又進行了一系列大戰,在史書中又拉出了「數十萬」大軍……不要以為4萬是個很輕松的數字,對於一個人口數百萬的國家失去4萬軍隊,就相當於現代中國失去1000萬軍隊,這個數字是現役解放軍總數的5倍!

② 古代一個國家最多有多少軍隊

春秋時,各諸侯國基本上都是三軍建制。三軍中每軍為一萬人(一說為一萬二千五百人),共三萬人。

到戰國時代,各大國的兵額就有三十萬至一百萬之多:

(一) 秦國有帶甲(或作奮擊)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戰國策·秦策一》策士所造蘇秦語、《韓策一》、《楚策一》張儀語、《秦策三》范雎語)。

(二)魏國有帶甲三十萬或三十六萬,防守邊疆和輜重部隊十萬(《戰國策·齊策五》策士所造蘇秦語、《魏策一》張儀語、《魏策三》須賈語)。它最強大的時期,據說有「武力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奴隸)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戰國策·魏策一》策士所造蘇秦語)。

(三)趙國有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戰國策·趙策二》策士所造蘇秦語)。

(四)韓國兵卒不過三十萬,包括廝徒在內,除了防守邊疆關塞的以外,「見卒不過二十萬」(《戰國策·韓策一》策士所造張儀語,《韓策一》蘇秦說有「帶甲數十萬」)。

(五)齊國有帶甲數十萬(《戰國策·齊策一》策士所造蘇秦語)。

(六)楚國有帶甲(或作持戟)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戰國策·楚策一》策士所造蘇秦語、《楚策一》江乙語、《秦策三》蔡澤語、《史記·楚世家》頃襄王十八年大射者語)。

(七)燕國有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乘,騎六千匹(《戰國策·燕策一》策士所造蘇秦語)。

③ 古代印度歷史的列表

古印度歷史簡述

多種姓的古印度文明

一、多分裂少統一的文明進程

自然環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圍不限於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個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在古印度,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印度」作為自己的國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稱印度河以東地域為印度,我國的《史記》和《漢書》稱之為「身毒」,《後漢書》稱之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記》中改稱為「印度」。顯然,這個名稱是從印度河的名稱引申而來的。

古印度三面環海,北背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個獨立的三角形半島。其北部有平原,還有兩條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恆河,這對農業的發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饒的森林和礦藏,這對手工業發展有利。由於次大陸地域遼闊,境內自然環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著全力冒險向海洋挑戰。

古印度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遠在140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的祖先臘瑪古猿在活動。舊石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半島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遺址則遍布次大陸。約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島進入金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進入文明。因此,整個史前時代直到文明的出現,次大陸一直有居民活動。

居民 古印度可謂世界人種的大熔爐。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奧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說得確切些,就是三大人種(黃種、黑種、白種)都有,方言竟多達200種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構成比較復雜。

如果說中國文明是長期統一,短暫分裂的進程,那麼,古印度文明則是多分裂少統一的發展趨勢。縱觀其文明進程,大致有如下幾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300—1750年)。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兩地,故稱「哈拉巴文化」。但這個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們發現的,它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曾長期埋藏在地下不為人們所知。所以,1922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時,還認為古印度進入文明是從公元前1000年代的「後期吠陀時代」開始的。哈拉巴文化的發現,使古印度文明的時間一下子向前推進了1300年。

第二個時代是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600年)。這個時代又分為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900—600年)兩個階段。所以分兩個階段是因為,輝煌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毀滅後,古印度的歷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陸,但這些雅利安人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人,所以在整個早期吠陀時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間,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時代。從公元前900年開始,雅利安人才進入文明,或者說古印度才第二次進入文明。學者們把公元前900—600年這段時期稱之為後期吠陀時代。不過,這個時期的文明與哈拉巴文化相比,實在是個可憐蟲。

第三個時代是列國時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時也稱「早期佛教時代」。這是古印度列國並舉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戰國紛爭,逐步為統一打基礎的時代,其中恆河流域的摩揭陀國最為強大。此時,古印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東移,即恆河流域成為文明中心,至於印度河流域,不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國佔領,成為其一個行省。

第四個時代是孔雀帝國時代(公元前324—187年)。這是古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時代和帝國,但統一者不是列國時代的強國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帝國後,印度河流域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但亞歷山大一離開印度後,這里就爆發了起義,起義領袖旃陀羅笈多不僅趕走了亞歷山大的守軍,而且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了帝國。由列國並舉到統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國的發展趨勢,一方面也有利於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所以到帝國第三代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國進入繁盛時代。但這個帝國維持了137年後,於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國,初期統治整個恆河流域,以後就成了偏安於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華所殺,但甘華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鞏固,45年間有四個國王統治,平均一個國王統治11年。公元前30年,這個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個小國安度羅給滅亡了。總之,孔雀帝國滅亡後,古印度的歷史一是長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斷入侵。先後有大夏的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國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穩固的政權。

第五個時代是貴霜帝國時代(公元1—3世紀)。貴霜帝國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國敦煌與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紀,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擊敗,西遷至中亞,進而占據大夏,逐漸從游牧轉為以農業為主的生活,社會制度也逐漸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張騫於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時曾到達此地。這時大月氏人分五個部落,酋長稱「翕侯」,約在公元1世紀初,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公元15—65年)消滅其它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國家。丘就卻還向南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克什米爾地區,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丘就卻死後,其子閆膏珍(65—75年)繼位,他又向南進兵印度,佔領恆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膩色迦(78—102年)時,貴霜帝國進入盛期,都城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時帝國地跨中亞和南亞,與羅馬、安息、中國的東漢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的四大帝國。同時,在公元90年,貴霜派7萬大軍進攻駐守西域的班超,漢煙軍人少,甚為驚恐,但班超利用貴霜軍勞師遠征,軍糧不足之缺點,「收谷堅守」又派伏兵襲殺其向龜茲求援糧草的部隊,迫使貴霜軍退回蔥嶺以南,並與東漢保持和平關系。

迦膩色迦征戰一生,擴大了帝國的版圖,但也使百姓飽償戰爭之苦,以至無法忍受他的擴張政策,所以當他卧病在床時,人們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後,帝國開始衰落。到3世紀,帝國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國。古印度歷史又進入模糊不清的階段。直到4世紀笈多帝國的興起。425年,貴霜在大夏的殘余勢力也被啞噠人(白匈奴)滅亡。

從以上幾個時代不難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國的興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國和近100年的貴霜帝國是統一強盛的帝國外,其餘則都是諸國分裂時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時代。

二、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發現 如前所述,1924年以前,學者們講古印度文明的第一章是從吠陀時代開始的,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認識。1921年,英國考古學家在印度河上游發現了哈拉巴遺址,1924年,他們又在下游發現了摩亨佐·達羅遺址。經科學測定,這是一些處在公元前2300—1750年的遠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出1千多年。印度傳來的消息震動了當時全世界的學術界,因為這些遺址的文明程度不僅令人吃驚,而且使人們發現,吠陀文明簡直是一個黑暗的大倒退時代。

文明的規模 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是城市文明遺址,兩城周長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都是由衛城和下城(居民區)兩部分組成,其居民數各自約有35.000人。兩城相距644公里,形成兩個中心,這顯然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國家都城。以後,考古學家們又陸續發現類似的大大小小的遺址數百處,其分布范圍也不限於印度河流域,其地域比早期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古文明遺址的分布范圍要大得多。顯然,這是一個分布范圍比較大的文明時代,但也是一個被人們徹底遺忘的時代。如果說蘇美爾文明還能從神話傳說中找到影子的話,那麼,印度河文明則連個神話傳說的影子也沒有。好在考古學家發現了它,使這些在地下長眠了3千多年的大大小小的遺址得以重見天日,也使我們能夠了解其文明的大概情況。

文明的特點 印度河文明是青銅器文明。銅制的不僅有匕首、箭鏃、矛頭等武器,也有鐮刀、鋸子、斧、鑿、魚鉤等生產工具。農業是當時的重要生產部門,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麥、小麥、豆類、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種稻。此外還有椰棗、果樹、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鄉。居民也從事畜牧業,馴養的動物有牛、豬、狗、驢等。家禽和魚類也食用。

手工業比較發達。除青銅器外,也掌握了對金、銀、鉛、錫等金屬加工技術,且熱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較高水平,尤其是還會用焊接法製造金屬器。制陶業和紡織業也有較高水平,如紡錘和紡輪在話許多遺址中都有發現,染缸的存在說明當時已掌握了紡織品的染色技術。陶器的坯由陶輪製成,再由陶窯燒制。陶窯設計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燒到頂層。陶製品也有一些飾以圖畫精品。此外,手工藝品的製作也十分精美,如項鏈、戒指、手鐲、臂鐲、足鐲、耳環等首飾,既有金銀製品,也有象牙和寶石製品。印章是其特產,章上刻有文字和圖案,文字約有四、五百個符號,這是進入文明的標志,但這些文字現在還沒有釋讀通。

商業也很活躍。遺址中發現有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東西,如印章在兩河流域也有發現,同樣,兩河流域的圓形印章和金屬製品在這些遺址中也有發現,這說明與兩河流域有商業貿易往來。學者們認為,這種遠程貿易是由海路進行的,印章也有船的圖案。此外,遺址中還有石制的稱錘,並有二進法和十進法,這說明其度量衡制度也

這個網址繼續看,有七頁http://www.xueshubook.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18&Page=1

④ 和中國同屬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印度,戰斗實力如何

「蓮花開放的那天,唉,我不自覺地在心魂飄盪。我的花籃空著,花兒我也沒有去理睬。」——這是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作《吉檀迦利》。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且和中國有很深的淵源。也因此,同處東亞的兩國也常常被拿來做對比。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餘三個文明古國已經在漫長的歷史中消亡或者改變,延續至今的只有中國。在這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印度的疆域雖然和現在的印度有所差別,但同樣與中國接壤,從古到今,中印兩國從宗教、文化、經濟、軍事等等各種方面,一直不斷地被比較。中華幾千年歷史中,各個封建王朝不斷地在中國大地上更替,其中和古印度打交道的也不少。那麼,古代印度和中國到底誰更具有軍事優勢呢?專家表示,一言難盡。


▲西漢未央宮

結語

馬克思曾說:「印度史,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印度入侵者的歷史。」古印度因為復雜的宗教信仰,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因此古印度文明匯集了多個種族特色,其深厚悠長令很多學者心醉不已。然而也正是這種分散的政治格局,導致古印度遭遇多次外族侵略,無法予以強有力的還擊,帶給這片土地許多苦難。

⑤ 印度人說:印度古代曾經有兩個王國,雙方戰爭傷亡人數高達16億。大家說這是不是在吹牛啊

區區十六億在印度故事裡算吹的少的了,人家印度教的故事裡隨隨便便都得死幾千億人的,世界只是梵天的一個夢,夢醒了就世界毀滅重新再來

⑥ 古代戰爭中所說的四十萬大軍到底是指的多少人真的有這么多人嗎那得需要多大的場地,多少兵器營房及糧

通常都有吹比的成分,古印度歷史還說一場大戰兩面幾千萬兆億人對壘。要這個數字按照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話,也就只有在漢末之後大概能夠調動這么多的兵力參戰。如果說秦將白起坑殺趙軍40w那個,大概也可能因為那是趙國全部家底,然後再加上一些杜撰凸顯出白將軍的威武。
當然這幾十萬按照道理來講也是包含了後勤隊的,真正能夠上戰場的人大概不到2/3左右,軍隊越多,輜重就越多,不能保持戰斗狀態的士兵數量占的比例也會很大。關於軍備什麼的沒有考究過,但是這么多人我估計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夠睡的上帳篷,大多數還是只能夠支個簡易棚然後就那麼席地而睡。
關於糧草問題的話,通常每年都會有一段時間用來休養生息,即便是戰斗也只是小規模作戰,不然的話幾十年的對峙根本沒法堅持下去。古代軍糧其實也不像現代軍糧這么夠分

⑦ 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哪一個實力更強有什麼證據

13世紀,蒙古帝國崛起之後,摧枯拉朽的席捲歐亞大陸,鐵騎之下滅國無數,很多都是被分分鍾滅國,但這裡面有兩個國家非常特別,堅持的時間特別長,即南宋與古印度。其中,蒙古征服南宋用了50餘年,征服古印度卻用了300餘年,那麼這意味著古印度比中國南宋更強?


總而言之,印度有印度的優勢,南宋有南宋的堅韌,通過蒙古征服這兩者的時間,很難判斷誰的軍事能力更強。

⑧ 印度王自稱有7億大軍,唐朝使節帶領8000番兵,為何他就繳械投降了

因為古印度的國王是把自己吹噓成有自己七億大軍的,而當時的盛唐根本就不怕他們,所以唐朝使節僅僅帶了8000兵士,就能讓印度繳械投降。

王玄策也不會任人宰割,便拿著唐太宗的信物去各個國家借兵,當時的尼泊爾和吐蕃國借給了王玄策8000士兵,就這樣王玄策開始反擊,當時的阿羅順卻宣稱自己有7億士兵,企圖矇混過關。玄策見阿羅順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就開始攻城,結果三下也五除二就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7億大軍的影子都沒見到。而阿羅順也在第二次反擊中被抓。

王玄策的這一行為也使印度的各國紛紛為唐朝進貢,有的國家為了表示臣服還說自己和李世民是一個祖宗,就是老子。

⑨ 歷史上成吉思汗後裔率領1萬人攻陷印度,建立了什麼時期

在世界古代史長達幾千年的歷史當中,蒙古是被稱為最強盛的國家,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在利用短短的幾十年就打下了超過200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從東海一直到歐洲,甚至統治了中亞長達幾百年,就算最沒落的時期,成吉思汗的後代帶領著1萬士兵殺到印度,打敗了印度10萬大軍,並且最後建立起了一個1.5億人口的王朝。到他滅亡的時候,已經經過了300多年,甚至被印度稱為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在這之後他們繼續南下,攻佔了印度大部分的地區人口將於足足有1.5億,國土面積達450萬平方公里,雖然跟最初的蒙古帝國比起來還差很多,但巴布爾已經很滿意了,在這里登基成為皇帝。建立了後世著名的莫卧兒王朝。這個王朝持續的時間足足有300多年,在印度現在的教科書上認為這是印度古代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不過從蒙古魚萬軍隊就打敗他們10萬大軍,可以看出在巴布爾的統治下當時的印度是多麼的衰弱。

⑩ 古印度軍隊編制

《摩訶婆羅多》(形成於公元前5或前4世紀)和《羅摩衍那》(約公元前4或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末形成)這兩部史詩都是研究古印度國王列國時代軍事發展的重要歷史文獻。從裡面可以得知,古印度的列國時代的軍隊已從吠陀時代的兩個兵種(車、步)發展到步、車、騎、象四個兵種。至於列國時代軍隊的編制,史料記載不盡相同。據《摩訶波羅多·初篇》記載為四個兵種混編的三三制,其最小單位「波特提」相當於今日之班,由一象、一車、三馬、五兵組成;3個波特提組成1個塞那穆克,3個塞那穆克組成1個怙勒摩,3個怙勒摩組成1個哥納,3個哥納組成1個瓦希尼,3個瓦希尼組成1個普利特那,3個普利特那組成1個傑穆,3個傑穆組成1個阿尼吉尼,3個阿尼吉尼組成1個阿克紹希尼。阿克紹希尼是其最大單位,相當於現代一個軍團,其兵員總數為6561頭戰象,6561輛戰車,19683名騎兵,32805名步兵。同一史詩的《備戰篇》與《和平篇》記載的編制不但與此不同,而且它們之間也相差甚遠,如《備戰篇》所載編制為:500輛戰車與500頭戰象組成1個塞那,10個塞那組成1個普利特那,10個普利特那組成1個瓦希尼,瓦希尼兵員為戰車5萬輛,戰象5萬頭。編制上為何存在著這些差異,目前尚難解釋清楚,很可能是各國的編制不同。這四種兵種是古代印度傳統的兵種,甚至在公元7世紀的《大唐西域記》中,仍講「凡有四兵,步、馬、車、象」, 孔雀時代雖增加了水軍、輜重兩個兵種,成了六兵種,但並非是長期以來的普遍現象。笈多帝國以後,車兵逐漸廢而不用,只保留了步、騎、象三個兵種。

閱讀全文

與古代印度大軍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移動cmcc是什麼 瀏覽:461
印度的軍事國防工業如何 瀏覽:646
一天之內如何成為一名英國人 瀏覽:979
開封去伊朗朝聖的人怎麼樣了 瀏覽:972
謝謝用印度語怎麼說中文 瀏覽:629
越南如何把葯寄往中國 瀏覽:592
中國移動積分怎麼得 瀏覽:810
印度買的口罩快遞怎麼查詢 瀏覽:919
在越南讀大學費用多少 瀏覽:340
英國是怎麼打敗法國的 瀏覽:125
95歲英國女王叫什麼名字 瀏覽:170
英國移民綠卡多久能拿 瀏覽:693
什麼軟體可以翻譯印度人語 瀏覽:62
義大利的公路車哪裡買 瀏覽:560
印尼像荔枝一樣的水果叫什麼 瀏覽:784
今年中國杯在哪裡買 瀏覽:445
伊朗領土最大多少平方公里 瀏覽:577
新大洲本田在越南賣多少錢 瀏覽:740
印度國名怎麼來 瀏覽:114
義大利實心粉用英語怎麼寫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