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馬是馬嗎,不是的話,為什麼叫河馬呢他的名字由來是
河馬不是馬,是河馬屬的。名字源自於希臘語「ιπποπόταμος」(英文名稱即hippopotamus,希臘語的hippos即「馬」,potamus即「河」)
河馬是源自非洲的大型雜食性哺乳類動物,是生物分類法里河馬科中的兩個延伸物種的其中一個(另一個是倭河馬)。河馬體重通常在1000~2500公斤之間,長3~4米,肩高1.4米,是陸地上現存第六大的動物,僅次於非洲象、亞洲象、非洲森林象、白犀牛以及印度犀牛。
河馬黑褐色皮膚裸露,僅尾部有少數的剛毛,頭大、嘴闊、耳小、尾短,前後肢都比較短,有四指、略有蹼。皮膚有很厚的皮脂層,尋常物品傷之不了。
(1)印度為什麼沒有河馬擴展閱讀
河馬喜群居,善游泳,怕冷,喜溫暖的氣候環境。它們的皮膚長時間離水會乾裂,而生活中的覓食、交配、產仔、哺乳也均在水中進行。河馬是草食動物,但是稀疏獠牙長十厘米,母河馬為保護小河馬極具領域攻擊性。河馬成對或結成小群活動,老年雄性常單獨活動。
夜行性:它們幾乎整個白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睡覺或休息,晚上出來吃食,有時會順水游出30多公里覓食。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偶食陸地作物,以草為主,有時到田地去吃莊稼,食物短缺時,它們也吃肉。
2. 河馬數量的減少,會威脅到生態系統嗎
會的,因為有生態鏈,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淡水物種中的最大型雜食性哺乳類動物,體型巨大,體長4米,肩高1.5米,體重約3噸,軀體粗圓,四肢短,腳有4趾,頭碩大,眼、耳較小,嘴大,尾較小,下犬齒巨大,長50~60厘米,重2.5千克,皮較厚,約40~50毫米,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膚裸露,呈紫褐色;生活於非洲熱帶水草豐盛地區,常由10餘只組成群體,有時也能結成上百隻的大群,單獨的河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獸。白天幾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時,便在夜間上岸覓食植物或農作物。河馬是半水生的。白天的時候他們會為了保持身體的清涼而待在水中或泥沼里。公河馬具有領域性,繁殖及生產皆發生在公河馬掌控延伸的水域中。
河馬的身體由一層厚厚的皮包著,皮呈藍黑色,上面有磚紅色的斑紋,除尾巴上有一些短毛外,身體上幾乎沒有毛。河馬的皮格外厚,皮的裡面是一層脂肪,這使它可以毫不費力地從水中浮起。
3. 為什麼中美洲和南美洲沒有大象,河馬或犀牛等大型草食動物
因為你的設想模型存在漏洞,與大自然「設計者」的思路相悖:
在你所述的「沒有天敵」的環境,並不是「非常適合」它們生存。
捕食它們的食肉類天敵並不是絕對壞的存在,比方非洲獅、獵豹,它們能夠起到淘汰老弱病殘優化種群的作用,盡管方式是血腥的。血腥只是你的感覺,老子就不這么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少了天敵,大象、河馬、犀牛們就會大量繁殖、無序變異、種群退化,最終在大尺度上導致與自然環境不相適應而整體瀕臨滅亡。孔子的後人孟子也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因此沒有天敵的環境,並不利於物種的生存和發展。
結論:在自然條件下,那些物種不合適在那樣的環境產生。但是人工干擾條件下,那些動物可以生存。
4. 河馬代表哪個國家
河馬是坦尚尼亞的象徵。
在國內軍迷網友「逆光飛行」創作的系列漫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中,作者把非洲諸國比喻為河馬。因為河馬是非洲大草原常見的動物,於是動畫中用河馬代表非洲的國家,主要有蘇丹、坦尚尼亞、尚比亞、剛果等等非洲相對較落後的國家。
坦尚尼亞:
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英文: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簡稱坦尚尼亞,是古人類發源地之一。位於非洲東部、赤道以南。英聯邦成員國之一,公元前即同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等地有貿易往來。
北與肯亞和烏干達交界,南與尚比亞、馬拉維、莫三比克接壤,西與盧安達、蒲隆地和剛果(金)為鄰,東臨印度洋。國土面積94.5萬平方公里,其中桑給巴爾2657平方公里。全國總人口5910萬(2018年)。
坦尚尼亞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平年糧食基本自給。工業生產技術低下,日常消費品需進口。1967年實行國有化和計劃經濟,以建設集體農庄為中心,開展嚴重脫離國情的「烏賈馬」社會主義運動,致使經濟發展嚴重滯後。
1986年起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的調改方案,連續三次實行「三年經濟恢復計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坦尚尼亞
5. 世界上有幾種河馬
兩個種類:普通河馬和矮河馬。
河馬的蹤跡曾現於歐洲和亞洲,但它們現在僅生活在非洲的河湖中。這些身軀龐大的食草動物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卻生龍活虎,如果它們喜歡的話,還會狠狠地咬上一口。它們利用自己有力的頜及巨大的犬齒,來保護小河馬,或是爭奪交配的權利。雖然古希臘人將它稱為「河中之馬」,但河馬其實是豬的遠房親戚。
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ous,意指「兩棲的河中之馬」)是世界上最大的四足動物之一。這種龐大的哺乳動物體重可達4.5噸,若將45厘米長的細尾巴包括在內,其身長可達5米。河馬看起來很像一頭巨型的豬,其身體笨重而厚實,脖子非常粗壯。由於腿非常短,因此身高最高不超過1.65米。它的腿上長著寬大、帶蹄的足,4個向前伸展的腳趾間有膜相連。河馬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它的腦袋,僅這顆腦袋就大約重達200公斤。
河馬的身體由一層厚厚的皮包著,皮呈藍黑色,上面有磚紅色的斑紋,除尾巴上有一些短毛外,身體上幾乎沒有毛。河馬的皮格外厚(「pachyderm」就是「厚皮」的意思),皮的裡面是一層脂肪,這使它可以毫不費力地從水中浮起。當河馬暴露於空氣中時,其皮上的水分蒸發量要比其他哺乳動物多得多,這使它不能在水外待太長的時間。出於這個原因,河馬必須待在水裡或潮濕的棲息地,以防脫水。
河馬的皮上沒有汗腺,但卻有其他腺體,能夠分泌一種類似防曬乳的微紅色潮濕物質,並能防止昆蟲叮咬。和所有厚皮動物一樣,河馬對蚊蟲的叮咬非常敏感。也正因為這一點,它將各種食蟲鳥奉為上賓,並與它們保持著友好的共生關系。在它洗泥巴澡時,沾到它身上的泥巴會形成一個厚殼,也能夠防止蚊蟲叮咬。
「河馬 (Hippopotamus)」一詞的意思是指「河中之馬」,這是希臘人對這種強悍野獸的稱呼。而古埃及人的猜測則更為正確,他們稱它為「河中之豬」。歷史上,河馬在非洲幾乎所有的河流與湖泊中都生活過。從裝飾古埃及人紀念碑的象形文字中可以斷定,當時生活在尼羅河 (Nile River) 流域的河馬非常多,而且,獵殺河馬是一項廣受喜愛的消遣活動。今天,河馬已經從埃及 (Egypt) 消失。河馬的長牙價值不菲,這是導致河馬迅速減少的部分原因。其分布地區不斷減少,現在只有在北緯17°以南才能覓到它的蹤跡。
偶蹄動物是指有偶數只帶蹄腳趾的胎生哺乳動物。這類動物中的豬、野豬和河馬組成了豬形亞目(suborder Suiformes,「Suiformes」為希臘語,意思是:具有豬的形狀)。河馬和豬有遺傳上的親緣關系。
在早第三紀時期,河馬廣泛分布於歐、亞、非洲各地。而今,只有非洲,還生活著僅存的兩個種類:普通河馬和矮河馬。
賴比瑞亞 (Liberia) 境內的矮河馬(學名:Choeropsis liberiensis),其身體要比普通河馬小很多,長1.90米,重半噸。普通河馬有四顆下門牙,而矮河馬卻只有兩顆。其背部的皮為黑色。矮河馬是一種獨居動物,喜歡成對結伴生活或三頭一群生活;鮮有群居情形。矮河馬奔跑的速度相當快,與普通河馬比起來,它的水生性不太強,更喜歡潮濕的森林和溪流,現在可在西非叢林中、尤其是賴比瑞亞發現它們的身影。
6. 自然趣聞
尋找兇殘的「怪兔」
《酷狗寶貝》電影有這樣的情節:巨型兔子正在糟蹋英國所有農田裡的蔬菜。英國東北部費爾頓的居民證實,的確有體形巨大的「怪兔」出沒,所有見過這只巨兔的居民都為它的「體形與容貌」感到震驚。它不時留下一串被糟蹋的蔬菜,破壞能力極其強大。費爾頓居民正想方設法撲殺這只「怪物」。見過這只兔子痕跡的人稱,它的足跡甚至比鹿的足跡還大。當前,有一名英國人飼養著一隻類似的怪兔——這只叫「羅伯托」的兔子體重16公斤,體長1.1米,被稱為「世界頭號兔王」。專家稱,這只兔子很可能由逃跑的寵物兔子轉變而來。
河馬與烏龜的「忘年交」
1歲的小河馬與130歲的烏龜相互依靠,共同生活在一起,這多少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在非洲肯亞的海勒公園就生活著這樣一對「忘年交」。
2004年末,肯亞暴發的洪水淹沒了河馬的棲息地,而緊接著印度洋的海嘯,使一頭叫做「歐文」的1歲河馬被沖進了印度洋,最後被民眾從海上發現並救了起來。被救後,成為孤兒的小歐文與肯亞海勒公園的百年大海龜「一見如故」。之後,小河馬和老龜每天形影不離,相依相伴。這段「忘年交」被拍攝成紀錄片《歐文和穆其:真正的友誼》,紀錄片已傳遍全世界,成為人類都感動的故事。
2048年海魚消失?
如果人類不從現在保護海洋環境,那麼到2048年人類可能沒有海魚可吃。這是11月一個國際聯合專家小組得出的結論。
專家小組稱,由於過度捕撈、污染以及環境問題,海洋生物缺乏足夠的營養和食物來源,其抵禦疾病的能力正在衰退,這使得許多海洋物種逐漸消失,海洋所能提供的海產品將會越來越少。如果不遏制這種趨勢,全球海產品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銳減。屆時,美味的海鮮大餐可能只在回憶中尋找。該調查報道一出台,立刻引發極大關注和爭議。
印尼驚現「失去的世界」
今年2月,由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三國科學家組成的探險隊表示,他們在印尼巴布亞省熱帶雨林中發現了大批新物種,堪稱地球上的「失去的世界」。這片從未有人涉足的原始森林,竟存在至少40個新物種和許多珍稀物種,這里有許多種新鳥類、青蛙、蝴蝶和棕櫚樹,它們顯然還保持著原始面貌。科考人員表示,這里接近「伊甸園」,也許是整個亞太地區最質朴的生態系統。
印度發現新鳥類
今年5月,業余天文學愛好者阿塞瑞拉在印度東北部發現一種色彩斑斕的新鳥。專家認為,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印度發現的第一個鳥類新品種。這種鳥身長約20厘米,身上羽毛呈橄欖色,黑色的帽冠,翅膀尖端的毛像火焰一樣鮮紅,屬於畫眉科,由於保護區周圍是布坤部落,故取名布坤數鶥(Bugun Liocichla)。目前已知的布坤數鶥總共14隻,還包括正在育種的3對。目前,國際鳥類保護組織已經開始關注這種鳥。
神秘「怪物」四不像
今年3月,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有人拍下了一隻「四不像」的野獸照片。當地居民表示,他們還從未見過這種動物。至今,這只野獸是屬於新種類,還是狐狸的變種,還沒有人清楚。這只野獸身體細長,有袋鼠一樣的腦袋、豎著的大耳朵、像老鼠般的長長尾巴。從遠處看,這只「怪物」身體光滑、無毛。之後,有人把這只「怪物」照片貼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有人稱,它是無毛的墨西哥狗,也有人說它像是傳說中的「吸血怪」。生物學家表示,它很可能是紅狐的一種,是基因變易的結果,形成了特殊的習性,但這種說法有待進一步證實。
鯊魚會「走路」
印尼海岸發現的50多種新生物中,最引起關注的是會「走路」的鯊魚。這種體形細長、表面有斑點的鯊魚主要生活在海底,走路的本事因此進化而來。它們主要捕食甲殼類動物。比如螃蟹、蝸牛什麼的,還有一些小魚,利用鰭走路對於它們捕食幫助很大。當然,如果受到驚嚇後,這種鯊魚也可以快速遊走。由於這種鯊魚很小,不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所以生活在海底,走路捕食對它們來說也比較安全。
海豚也有「腿」
10月28日,日本研究人員在日本西部海面捕獲的一隻寬吻海豚,除背部的一對背鰭外,尾部附近還有一對多出來的鰭。多出來的這對鰭,比背鰭要小得多,大約只有人類手掌大小,長在海豚身體下方的尾部附近,這是人類首次在海豚身上發現一對多餘的、發育完全而對稱的鰭。海豚和鯨5000萬年前都曾是四足的陸地動物,專家稱,這對鰭應該是海豚的祖先生活在陸地時留下來的,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發現。
發現湄公巨鯰
體長2.7米、體形就像一隻灰熊般巨大的鯰魚,7月在泰國北部地區的湄公河被發現,這是目前有記錄的最大的一條淡水魚。盡管當地村民為維持巨鯰的生命做了努力,但它最終還是死掉,隨後這條巨鯰就成為當地村民的美餐。湄公巨鯰已被列入到嚴重瀕臨絕滅物種名單中。湄公河流經的泰國與寮國村民都承諾,今後不會再捕殺巨鯰,這被稱為近10年來保護湄公巨鯰的最大進展。
參考資料: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2/20/content_5509712.htm
回答者:月暖風輕 - 舉人 四級 1-7 10:47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2 個人評價
好
50% (1) 不好
50% (1)
其他回答共 1 條
即將過去的2006年,是讓生物學界感到興奮的一年。12月19日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出2006年動物界10大趣怪新聞,這既是生物學界的驚奇,更是人類的驚奇。從發現會「走路」的鯊魚,到河馬與烏龜的「忘年交」,再到有「腿」的海豚……這些趣聞,吸引著生物學家的研究,更吸引著普通民眾的好奇心。
非洲大象遭屠殺
今年8月,野生動物保護學家乘坐直升機在查德叢林上空飛行時,無意中發現了被屠殺的大象殘骸,現場讓人觸目驚心。當直升機試圖降落地面時,偷獵者還向直升機開槍,試圖將野生動物保護學家趕走。在有關部門的呼籲下,查德和歐盟官方高度關注偷獵事件,採取了緊急措施,從空中和地面加強了扎庫馬國家公園外圍巡邏,保護外出覓食的象群順利度過雨季。
即將過去的2006年,是讓生物學界感到興奮的一年。12月19日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出2006年動物界10大趣怪新聞,這既是生物學界的驚奇,更是人類的驚奇。從發現會「走路」的鯊魚,到河馬與烏龜的「忘年交」,再到有「腿」的海豚……這些趣聞,吸引著生物學家的研究,更吸引著普通民眾的好奇心。
第1頁:尋找兇殘的「怪兔」第2頁:河馬與烏龜的「忘年交」第3頁:神秘「怪物」四不像第4頁:鯊魚會「走路」第5頁:印度發現新鳥類第6頁:海豚也有「腿」第7頁:非洲大象遭屠殺第8頁:2048年海魚消失?第9頁:印尼驚現「失去的世界」第10頁:發現湄公巨鯰
2048年海魚消失?
如果人類不從現在保護海洋環境,那麼到2048年人類可能沒有海魚可吃。這是11月一個國際聯合專家小組得出的結論。
專家小組稱,由於過度捕撈、污染以及環境問題,海洋生物缺乏足夠的營養和食物來源,其抵禦疾病的能力正在衰退,這使得許多海洋物種逐漸消失,海洋所能提供的海產品將會越來越少。如果不遏制這種趨勢,全球海產品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銳減。屆時,美味的海鮮大餐可能只在回憶中尋找。該調查報道一出台,立刻引發極大關注和爭議。
尼驚現「失去的世界」
今年2月,由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三國科學家組成的探險隊表示,他們在印尼巴布亞省熱帶雨林中發現了大批新物種,堪稱地球上的「失去的世界」。這片從未有人涉足的原始森林,竟存在至少40個新物種和許多珍稀物種,這里有許多種新鳥類、青蛙、蝴蝶和棕櫚樹,它們顯然還保持著原始面貌。科考人員表示,這里接近「伊甸園」,也許是整個亞太地區最質朴的生態系統。
即將過去的2006年,是讓生物學界感到興奮的一年。12月19日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出2006年動物界10大趣怪新聞,這既是生物學界的驚奇,更是人類的驚奇。從發現會「走路」的鯊魚,到河馬與烏龜的「忘年交」,再到有「腿」的海豚……這些趣聞,吸引著生物學家的研究,更吸引著普通民眾的好奇心。
第1頁:尋找兇殘的「怪兔」第2頁:河馬與烏龜的「忘年交」第3頁:神秘「怪物」四不像第4頁:鯊魚會「走路」第5頁:印度發現新鳥類第6頁:海豚也有「腿」第7頁:非洲大象遭屠殺第8頁:2048年海魚消失?第9頁:印尼驚現「失去的世界」第10頁:發現湄公巨鯰
發現湄公巨鯰
體長2.7米、體形就像一隻灰熊般巨大的鯰魚,7月在泰國北部地區的湄公河被發現,這是目前有記錄的最大的一條淡水魚。盡管當地村民為維持巨鯰的生命做了努力,但它最終還是死掉,隨後這條巨鯰就成為當地村民的美餐。湄公巨鯰已被列入到嚴重瀕臨絕滅物種名單中。湄公河流經的泰國與寮國村民都承諾,今後不會再捕殺巨鯰,這被稱為近10年來保護湄公巨鯰的最大進展。
即將過去的2006年,是讓生物學界感到興奮的一年。12月19日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出2006年動物界10大趣怪新聞,這既是生物學界的驚奇,更是人類的驚奇。從發現會「走路」的鯊魚,到河馬與烏龜的「忘年交」,再到有「腿」的海豚……這些趣聞,吸引著生物學家的研究,更吸引著普通民眾的好奇心。
第1頁:尋找兇殘的「怪兔」第2頁:河馬與烏龜的「忘年交」第3頁:神秘「怪物」四不像第4頁:鯊魚會「走路」第5頁:印度發現新鳥類第6頁:海豚也有「腿」第7頁:非洲大象遭屠殺第8頁:2048年海魚消失?第9頁:印尼驚現「失去的世界」第10頁:發現湄公巨鯰
尋找兇殘的「怪兔」
《酷狗寶貝》電影有這樣的情節:巨型兔子正在糟蹋英國所有農田裡的蔬菜。英國東北部費爾頓的居民證實,的確有體形巨大的「怪兔」出沒,所有見過這只巨兔的居民都為它的「體形與容貌」感到震驚。它不時留下一串被糟蹋的蔬菜,破壞能力極其強大。費爾頓居民正想方設法撲殺這只「怪物」。見過這只兔子痕跡的人稱,它的足跡甚至比鹿的足跡還大。當前,有一名英國人飼養著一隻類似的怪兔——這只叫「羅伯托」的兔子體重16公斤,體長1.1米,被稱為「世界頭號兔王」。專家稱,這只兔子很可能由逃跑的寵物兔子轉變而來。
即將過去的2006年,是讓生物學界感到興奮的一年。12月19日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出2006年動物界10大趣怪新聞,這既是生物學界的驚奇,更是人類的驚奇。從發現會「走路」的鯊魚,到河馬與烏龜的「忘年交」,再到有「腿」的海豚……這些趣聞,吸引著生物學家的研究,更吸引著普通民眾的好奇心。
第1頁:尋找兇殘的「怪兔」第2頁:河馬與烏龜的「忘年交」第3頁:神秘「怪物」四不像第4頁:鯊魚會「走路」第5頁:印度發現新鳥類第6頁:海豚也有「腿」第7頁:非洲大象遭屠殺第8頁:2048年海魚消失?第9頁:印尼驚現「失去的世界」第10頁:發現湄公巨鯰
河馬與烏龜的「忘年交」
1歲的小河馬與130歲的烏龜相互依靠,共同生活在一起,這多少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在非洲肯亞的海勒公園就生活著這樣一對「忘年交」。
2004年末,肯亞暴發的洪水淹沒了河馬的棲息地,而緊接著印度洋的海嘯,使一頭叫做「歐文」的1歲河馬被沖進了印度洋,最後被民眾從海上發現並救了起來。被救後,成為孤兒的小歐文與肯亞海勒公園的百年大海龜「一見如故」。之後,小河馬和老龜每天形影不離,相依相伴。這段「忘年交」被拍攝成紀錄片《歐文和穆其:真正的友誼》,紀錄片已傳遍全世界,成為人類都感動的故事。
神秘「怪物」四不像
今年3月,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有人拍下了一隻「四不像」的野獸照片。當地居民表示,他們還從未見過這種動物。至今,這只野獸是屬於新種類,還是狐狸的變種,還沒有人清楚。這只野獸身體細長,有袋鼠一樣的腦袋、豎著的大耳朵、像老鼠般的長長尾巴。從遠處看,這只「怪物」身體光滑、無毛。之後,有人把這只「怪物」照片貼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有人稱,它是無毛的墨西哥狗,也有人說它像是傳說中的「吸血怪」。生物學家表示,它很可能是紅狐的一種,是基因變易的結果,形成了特殊的習性,但這種說法有待進一步證實。
鯊魚會「走路」
印尼海岸發現的50多種新生物中,最引起關注的是會「走路」的鯊魚(上圖)。這種體形細長、表面有斑點的鯊魚主要生活在海底,走路的本事因此進化而來。它們主要捕食甲殼類動物。比如螃蟹、蝸牛什麼的,還有一些小魚,利用鰭走路對於它們捕食幫助很大。當然,如果受到驚嚇後,這種鯊魚也可以快速遊走。由於這種鯊魚很小,不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所以生活在海底,走路捕食對它們來說也比較安全。
印度發現新鳥類
今年5月,業余天文學愛好者阿塞瑞拉在印度東北部發現一種色彩斑斕的新鳥。專家認為,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印度發現的第一個鳥類新品種。這種鳥身長約20厘米,身上羽毛呈橄欖色,黑色的帽冠,翅膀尖端的毛像火焰一樣鮮紅,屬於畫眉科,由於保護區周圍是布坤部落,故取名布坤數鶥(Bugun Liocichla)。目前已知的布坤數鶥總共14隻,還包括正在育種的3對。目前,國際鳥類保護組織已經開始關注這種鳥。
即將過去的2006年,是讓生物學界感到興奮的一年。12月19日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出2006年動物界10大趣怪新聞,這既是生物學界的驚奇,更是人類的驚奇。從發現會「走路」的鯊魚,到河馬與烏龜的「忘年交」,再到有「腿」的海豚……這些趣聞,吸引著生物學家的研究,更吸引著普通民眾的好奇心。
第1頁:尋找兇殘的「怪兔」第2頁:河馬與烏龜的「忘年交」第3頁:神秘「怪物」四不像第4頁:鯊魚會「走路」第5頁:印度發現新鳥類第6頁:海豚也有「腿」第7頁:非洲大象遭屠殺第8頁:2048年海魚消失?第9頁:印尼驚現「失去的世界」第10頁:發現湄公巨鯰
海豚也有「腿」
10月28日,日本研究人員在日本西部海面捕獲的一隻寬吻海豚,除背部的一對背鰭外,尾部附近還有一對多出來的鰭(上圖)。多出來的這對鰭,比背鰭要小得多,大約只有人類手掌大小,長在海豚身體下方的尾部附近,這是人類首次在海豚身上發現一對多餘的、發育完全而對稱的鰭。海豚和鯨5000萬年前都曾是四足的陸地動物,專家稱,這對鰭應該是海豚的祖先生活在陸地時留下來的,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發現
7. 一些印度的動物和非洲的相似,它們有什麼聯系嗎
物種相似說明兩物種間的血緣近,就是由共同祖先分化開的時間不是很長。 不同環境對物種變異的選擇不同,加上基因漂變,日積月累,物種間的差距自然會越來越大。
但是在非洲最厲害的當屬獅子莫屬了。獅子是非洲最大的貓科動物,是非洲最兇猛的野獸,通常捕食眼前見到的一切獵物,例如野牛、羚羊、斑馬,非洲水牛、幼象、長頸鹿、非洲象、尼羅鱷、河馬、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