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糖廠加工蔗糖後的殘渣如何處理
1.甘蔗渣是製糖後的殘渣,經除蔗髓的蔗渣,其化學成分與木材相似. 甘蔗渣中纖維素占蔗渣總干質量的30%~40%半纖維素占蔗渣總干質量的20%左右。
2.我國年產甘蔗渣1800多萬噸,目前主要用途是造紙和燃料。其他有研究的應用有:
(1)甘蔗渣刨花板
甘蔗渣是製糖後的殘渣,經除蔗髓的蔗渣,其化學成分與木材相似,是很好的制板原料,由於蔗渣比重小,纖維質量好,製得的板材強度高,重量輕,吸水膨脹率低。屬中密度碎粒板,其表面平滑,色澤美觀,尺寸穩定性好,有良好機械加工性能和裝飾性能。
用途:適用傢具、建築、車廂、船舶、包裝箱等製作行業。
(2)以甘蔗渣為主要原料製成培養基,接種香菇菌種經充分培養,再粉碎、加水、加酶酶解、過濾可製成具保健功能的飲料。
(3)以廢舊樹脂為基體,甘蔗渣為填料,引進發泡工藝,製得發泡木塑復合材料。
(4)經過處理後,作為反芻動物飼料。
(5)以糖廠榨糖後剩下的甘蔗渣為原料,經壓力蒸煮軟化纖維,採用稀鹼處理,去除蛋白質、部份木質素和脂肪,並脫除異味,然後經漂白脫色、乾燥、粉碎製得蔗渣膳食纖維。
『貳』 糖的製糖歷史
史前時期
人類就已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味食物。後發展為從穀物中製取飴糖,繼而發展為從甘蔗甜菜中製糖等。製糖歷史大致經歷了早期製糖、手工業製糖和機械化製糖3個階段。
早期製糖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早期製得的糖主要有飴糖、蔗糖,而飴糖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飴 將穀物用來釀酒造糖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中國西周的《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飴糖一樣甜。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飴糖屬澱粉糖,故也可以說,澱粉糖的歷史最為悠久。
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製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第89篇「餳?」)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時至今日,這類澱粉糖的甜味劑仍有生產,也有較好的市場,在製糖業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說的製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為原料製糖。
甘蔗製糖 甘蔗製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經》和中國的《楚辭》。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也是兩大甘蔗製糖發源地。在世界早期製糖史上,中國和印度佔有重要地位。
周代至漢代
在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里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說明戰國時代,楚國已能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
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吳書·孫亮傳》中,有亮使黃門以銀椀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的記述。交州在現今的廣東、廣西一帶,與上述的楚國同是中國的南方,是甘蔗製糖最早的地區。甘蔗餳是一種液體糖,呈粘稠狀,是將甘蔗汁濃縮加工至較高濃度(粘稠),便於儲存食用。這里的加工技術已經提高了一大步。
東漢張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飴石蜜」之句。這里「沙飴」二字,是指製得的糖有微小的晶體,可看作是砂糖的雛形。
6世紀時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中寫到:「蔗出江東為勝,盧陵也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余,取汁為沙糖,甚益人。」這里描述的種蔗區域更加廣闊了,種蔗的技術也已提高,且已經制出砂糖。這種砂糖是將蔗汁濃縮至自然起晶,成為帶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餳的加工技術又提高一步。
唐宋年間
手工業製糖階段 自戰國時代開始從甘蔗中取得蔗漿以後,種植甘蔗日益興盛,甘蔗製糖技術逐步提高,經近千年的發展,至唐宋年間,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作坊式製糖業。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學習熬糖法。歐陽修、宋祁撰的《新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諸蔗,柞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說明在中、印頻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製糖技術的經驗交流。
從唐宋開始形成的手工業製糖以來,製糖技術逐步得到發展,一些新的技術、新的工藝相繼出現,土法製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種也相繼出現,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製糖的理論著作。
公元674年,中國發明用滴漏法製取土白糖。該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設施,將蔗汁熬至相當濃度後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從上淋入黃泥漿,藉助黃泥漿的吸附脫色製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現,標志著製糖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種土法製糖在中國沿用了千餘年。
唐大歷年間(766~779),四川遂寧一帶出現用甘蔗製取冰糖。冰糖的製作,為製糖業增添了獨特的產品。
唐宋製糖手工業昌盛,所產之糖的品種和質量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糖產品不僅銷售國內各地,還遠銷波斯、羅馬等地,促進了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廣泛興起的製糖手工業,擴展至全國的很多區域,如現今的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間,大量的閩、粵移民至台灣,同時也帶去了種蔗製糖技術。由於台灣氣候適宜於種植甘蔗,製糖業很快得到發展,並成為中國主要製糖基地之一。
8世紀中葉,中國製糖技術傳到日本。13世紀左右,傳入爪哇,成為該島糖業的起源。15~16世紀,中國的僑民也在菲律賓、夏威夷等地傳播製糖法。
在長期的製糖實踐中,很多製糖方法逐步被總結出來。 北宋王灼於 1130年間撰寫出中國第一部製糖專著──《糖霜譜》。全書共分7篇,內容豐富,分別記述了中國製糖發展的歷史、甘蔗的種植方法、製糖的設備(包括壓榨及煮煉設備)、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糖業經濟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卷六(《甘嗜》)中,記述了種蔗、製糖的各種方法,比《糖霜譜》一書更系統、更詳盡。這些方法,在中國民間一直沿用到20世紀。書中記述的採用牛拉石轆(或木轆)多次壓榨取汁的方法(壓榨法),與現代的甘蔗多重壓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書中首次總結了石灰法澄清工藝,其原理在現代的製糖業中仍有沿用。「甘嗜」中總結的具有系統性的壓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濃縮煮糖等手工業製糖工藝,成為現代機械化製糖的工藝基礎。
印度製糖術的傳播
當中國的甘蔗製糖技術向外傳播的時候,世界上的另一個甘蔗製糖發源地印度,也不斷向各國傳播甘蔗製糖技術。7世紀,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種植技術傳入西班牙、義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開始有甘蔗種植,隨後甘蔗的種植技術又傳入北美洲的一些國家。15世紀末,哥倫布將甘蔗製糖技術傳至西印度群島,很快又傳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紀20~30年代,甘蔗製糖技術先後傳到墨西哥、巴西、秘魯等,不久,甘蔗製糖業在南北美洲都發展起來。
甜菜製糖與機械化製糖
機械化製糖階段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甜菜製糖的成功極大地推動了製糖業的發展,直接導致了製糖業的機械化。
甜菜製糖業的興起 長期以來,用來製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寒冷地區則不能種蔗製糖。18世紀末期,一種新的製糖原料──甜菜終於被發現,給製糖業的發展帶來重大突破。
1747年,德國化學家A.馬格拉夫發現甜菜塊根中含有蔗糖,但未受到重視。1786年,馬格拉夫的學生F.K.阿哈爾德在柏林近郊試種甜菜成功,實現了從甜菜中提取蔗糖並開始進行甜菜的選擇和育種工作。1799年阿哈爾德發表論文,宣告可以用甜菜製糖。1802年,阿哈爾德在東歐西里西亞附近的庫內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廠。同年,俄國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廠。1811年,法國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廠。此後,歐洲各國相繼建廠,甜菜製糖業很快興起。1810年,俄國的甜菜糖廠已達10座。1824年,烏克蘭開始建立甜菜糖廠,此後15~20年間,已發展到67座,烏克蘭遂成為俄國的主要產糖區。
甜菜製糖業在歐洲的迅速崛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政治、經濟原因。19世紀初,拿破崙對不列顛島實行封鎖,英國則從海上對歐洲大陸實行經濟封鎖,歐洲海上運輸因之受阻,一些急需物資和食品如甘蔗糖等無法從海上運往歐洲大陸,這種情形客觀上促使了歐洲甜菜製糖業的迅速發展。不久,甜菜製糖技術便越過大西洋,傳播到美洲,繼而傳播到亞洲,遍及世界各地。
機械化製糖業的發展 甜菜糖的發源和生產主要是在歐洲,而19世紀又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先進的工業和發達的科學技術,給製糖業實行機械化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現代機械化製糖的工藝和設備大多始於歐洲的甜菜製糖業。19世紀初至19世紀60年代的這段時間,是機械化製糖工業的主要形成時期,許多製糖新工藝新設備不斷涌現。甜菜製糖業在這段時間里,完成了滲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飽充清凈、多效蒸發、真空煮糖結晶和離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術。
19世紀初期,良好的吸附劑骨炭已應用於甜菜糖汁的脫色,並取得了較好效果。1821年,東巴勒將甜菜塊根切成薄片,以熱水浸漬提取糖分,改變了早期用壓榨甜菜取汁的做法,成為滲出法的先導。到1830年,東巴勒發明滲出法。但由於未找到理想的澄清方法,取得的糖汁不易澄清。1840年,庫爾曼發明二氧化碳飽充法,在澄清糖汁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1843年多效蒸發罐的發明使糖汁得以蒸濃。同時,採用高效能的離心分蜜工藝使糖膏中糖晶粒和糖蜜完全分離,得到的不再是帶蜜的糖,而是干凈的砂糖。1849年,盧梭發明了碳酸法製糖工藝。1849年,應用二氧化硫漂白糖汁取代成本較高的骨炭,糖汁的清凈技術進一步提高。1859年,佩里耶和波塞茨將碳酸法改良為雙碳酸法,澄清效果顯著提高,但糖汁的沉澱顆粒仍不易除去。1864年,德耐克發明過濾機使糖汁沉澱顆粒得以分離。同年,奧地利人J.羅伯特製成間歇式滲出罐組,它與雙碳酸法清凈工藝相配合後被普遍採用。20世紀發展了連續滲出器,逐漸取代了羅伯特滲出罐。至此,較完善的碳酸法製糖工藝基本形成,成為現代製糖技術的先導。
由於甜菜製糖大部分工藝也適用於甘蔗製糖,因而很快被甘蔗製糖業所採用,但甘蔗製糖和甜菜製糖在澄清工藝上有較大的不同。在取汁方面,甘蔗糖廠仍基本上採用壓榨取汁方式,18世紀末甘蔗製糖已採用了三輥壓榨機。
19世紀初期,真空結晶(煮糖)罐製造成功。中期,已開始用蒸汽機帶動壓榨機,並開始採用離心分蜜機。此後,隨著製糖工藝漸趨成熟和適合於工業化生產的設備不斷出現,製糖業遂進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階段。
中國機械化製糖歷史
中國機械化製糖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中國機械化製糖的醞釀、探索時期。20世紀30年代,中國興起機械化製糖熱潮,但未形成機械化製糖工業體系,製糖業基本上還處於手工業階段。1949年後,不斷發展成為完整的現代製糖工業體系。
1878年,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設中華精糖公司,機器購自英國,以土糖為原料生產精煉糖,每日能處理4000擔土糖。1880年,怡和洋行又在廣東汕頭角石開設分廠。此外,英國商人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也創辦太古煉糖公司。繼英國之後,美國、日本等商人也來中國建立機械製糖廠,製糖工藝、技術、設備均從外國引入。由於社會動盪、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這些糖廠未能長久生存下去。
1905年,中國東北開始種植糖用甜菜。1908年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噸的甜菜製糖廠(阿城糖廠)。
1915年又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 350噸的甜菜製糖廠(呼蘭糖廠)。
1916年,日本人在中國東北成立「南滿洲製糖株式會社」,並在沈陽郊區建立一座日加工500噸甜菜的奉天糖廠,1917年投產。1922年又在鐵嶺建成鐵嶺糖廠,這兩座糖廠都於1926年停產。
1920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東濟南興建溥益糖廠,於1921年投產,1929年停產。
1938年,日本在吉林省范家屯建立「新京製糖所」,後改為吉林省製糖廠。
20世紀30年代以前,不論是甜菜製糖廠,或是甘蔗製糖廠,或是精煉糖廠;不論是外資興辦,或是民族資本創辦的糖廠,都沒有成功,中國的機械化製糖業未能形成,仍然處於手工業製糖階段。牛拉石轆壓取甘蔗的古老製糖法依然盛行,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製糖遍布城鄉民間。糖的產量及質量都不及先進國家。尚需大量進口食糖。1929年,食糖進口量達最高峰(7.4億千克),價值銀一萬萬兩,居全國進口貨物的第二位。
30年代開始,中國限制洋糖任意進口,保護國內糖業的發展。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嚴重經濟危機,許多公司、商人急於推銷滯銷的貨物和積壓設備。中國成為他們資本輸出的一大市場。例如,美國的檀香山鐵工廠,捷克斯可達工廠,即在此時來到廣東,推銷他們積壓的製糖設備。廣東省的軍閥企圖通過創辦糖業,充實自己經濟實力,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政治地位,極力支持、興辦機械化製糖業。廣東製糖歷史悠久,製糖原料(甘蔗)豐富,客觀上也利於製糖業的發展。1933年8月至1936年1月,在檀香山鐵工廠、捷克斯可達廠兩家廠商的承包下,在廣東建成了市頭、順德、東莞、新造、惠陽、揭陽等 6座機械化製糖廠。其設計的總生產能力為每天壓榨甘蔗7000噸,每天產白糖700噸。機器設備全部由外國進口,工藝技術、設備規模都是空前的。廣東遂成為全國機械化製糖業的重要基地。
廣東興辦機械化製糖業的熱潮,也波及可以用甘蔗製糖的其他省份,繼之紛紛建立機械化糖廠。但由於時局動亂,工業基礎薄弱,這些新式的機械化製糖廠,未能得到發展和繁榮,不少糖廠被迫關閉、停業。
20世紀以來,台灣省機械化製糖業發展較快。最早的機器製糖廠建立於1901年,至1945年,全省已有42家機械化製糖廠。1934~1943年間,台灣糖業發展迅速,糖產量劇增,並有大量出口。1938~1939年製糖期,機製糖產量達到137萬噸。
1949年後,中國大陸的製糖業不斷得到發展。甘蔗製糖業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製糖業集中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甘蔗糖與甜菜糖的產量之比約4:1。發展到 80年代,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製糖大國之一。
『叄』 如何快速削甘蔗皮
甘蔗削皮幾種方法:
1、 用菜刀削。先把甘蔗砍成幾段,然後再給甘蔗削皮。這時可以把甘蔗豎著放在砧板上,然後用菜刀從上往下切,這種方法屢試不爽,但是大家要注意用刀,不要傷到手。
2、 用專門的削甘蔗的刀給甘蔗削皮。市面上有專門賣給甘蔗削皮的刀,如果真的很喜歡吃甘蔗,那麼可以考慮買一把削甘蔗的刀放在家裡。
3、 用牙齒咬。吃甘蔗時不一定要先把甘蔗的皮都削干凈了再吃,也可以邊吃邊去皮的。如果對自己的牙齒非常有信心,也可以不用那麼麻煩動刀動手削甘蔗,只要動動嘴、用用牙齒就行了。
吃甘蔗的好處:
1、吃甘蔗可以為人體補充多種營養物質
甘蔗含有許多維生素和營養素,含糖量十分豐富,約為18-20%。甘蔗的糖分是由蔗糖、果糖、葡萄糖三種成分構成的,極易被人體吸收利用。甘蔗還含有多量的鐵、鈣、磷、錳、鋅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鐵的含量特別多,每公斤達9毫克,居水果之首。
2、吃甘蔗可以防病健身
甘蔗還是防病健身的良葯。甘蔗味甘性寒,甘可滋補養血,寒可清熱生津,故有滋養潤燥之功,適用於低血糖症、心臟衰弱、津液不足、咽喉腫痛、大便干結、虛熱咳嗽等病症。民間常用蔗汁、葡萄酒各 50克,混合服,早晚各一次,對治療慢性胃炎、反胃嘔吐有很好的療效。
3、吃甘蔗可以清潔牙齒、提高牙齒抗齲能力
甘蔗纖維多,在反復咀嚼時就像用牙刷刷牙一樣,把殘留在口腔及牙縫中的垢物一掃而凈,從而能提高牙齒的自潔和抗齲能力。因此甘蔗還是口腔的清潔工。
4、吃甘蔗可以美容臉部
咀嚼甘蔗,對牙齒和口腔、臉部肌肉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有美容臉部的作用。
『肆』 請告訴我如何利用糖的特點把它從甘蔗裡面提煉出來
總體來看,甘蔗製糖的基本步驟是:原料→提汁→澄清→蒸發→煮糖與結晶→分蜜→乾燥→篩分→包裝→貯藏
1.提汁
我國糖廠從甘蔗提取蔗汁的方法有三種,即壓榨法、滲出法及磨壓法。這三種方法都要先將含有糖分的甘蔗組織細胞加以破壞。然後分別採用多重壓榨、多級噴淋或擠壓把糖汁抽提出來。因此,各種方法所使用的設備及其工藝條件是有區別的。
壓榨法提汁是一種歷史長遠而且比較成熟的方法。所用的主要設備是三輥壓榨機。壓榨前的切蔗,稱為甘蔗的預處理。我國的大、中型糖廠通常均裝有兩台或三台切蔗機,或切蔗機加撕裂機。用撕裂機進行甘蔗的破碎,目前國內只有少數糖廠使用,而在國外則較為普遍。
滲出法基本上是從甜菜製糖方法或工藝引過來的。實踐證明甘蔗滲出法的優越性,不僅在於造價低廉、動力消耗少、運行安全、維修管理簡便,而且糖分收回率也很高。因此,甘蔗提汁向滲出法方面發展是必然的。
2.澄清
目的是通過除去非糖分以提高糖汁的純度,並降低其粘度和色值,為煮糖結晶提供優質的原料糖漿。糖廠所採用的傳統澄清方法,簡單說是在糖汁中添加石灰作為澄清劑,使某些非糖分沉澱析出,經過沉降和過濾,得出清汁,最後送往蒸發站蒸濃成為糖漿。
澄清處理主要有三個過程,即加熱蔗汁、添加澄清劑和分離沉澱。而影響澄清的主要因素是蔗汁的pH值、加熱溫度和澄清時間。只有把這些因素控制好,使蔗糖分盡可能多地保留下來,同時盡可能多地除去非糖分,才能完成澄清的任務。
糖廠製糖方法一般都是根據澄清方法來命名的,而澄清方法則是依照所用的主要澄清劑而定名的。目前世界各國採用的製糖法或澄清法,主要有石灰法、亞硫酸法和碳酸法三大類。在每一類中,又依處理步驟和方式的不同,再分成不同的方法。較常見的如下列幾種:第一,石灰法。其中又分冷加灰法、熱加灰法、分次加灰法。第二,亞硫酸法。其中包括酸性亞硫酸法、鹼性亞硫酸法、中性亞硫酸法、磷酸亞硫酸法、中間汁亞硫酸法等。第三,碳酸法。其又可分為單次碳酸法、二次碳酸法、多次碳酸法、中間汁碳酸法。
上述三類澄清方法中,基本上都要加入石灰乳和進行加熱處理,不過加灰和加熱都要隨pH值的要求加以控制。此外,比較新的方法如離子交換法,在國外多用於生產精糖。其它如電滲析法、超濾法和離子排除法等也都在不斷地發展。
石灰法只能生產出顏色較深的粗糖,而用亞硫酸法卻能製得直接消費的白糖。雖然用這種方法比用碳酸法生產的白糖在潔白度和產糖率等方面都要差,但由於亞硫酸法具有工藝流程較短,設備較少和澄清劑用量較省等優點,所以在國內大、中、小型甘蔗糖廠仍被廣泛採用。在國外,近十多年來,隨著對精煉糖消費量的增加,許多採用亞硫酸法的糖廠都先後改為石灰法,把生產的粗糖再回溶精製。但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亞硫酸法至今仍佔有重要地位。用石灰和二氧化碳作為澄清劑來澄清蔗汁的方法叫碳酸法。碳酸法所除的非糖物比亞硫酸法多,總收回率也比較高,且所製得的成品糖的純度較高,色值較低,能久貯不致變色。但是,碳酸法也有一些缺點,如工藝流程比較復雜,需用機械設備較多;還要耗用大量石灰和二氧化碳,因而生產成本較高。特別是在糖廠離開石灰石產地較遠的地區,碳酸法的推廣受到一定的限制。
3.蒸發
煮糖前須採用多效蒸發操作濃縮糖汁,糖汁蒸發時,其中蔗糖、還原糖及其它非糖分,在溫度、pH值以及濃縮等條件的影響下,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變化。例如:蔗糖轉化和焦化,還原糖分解,積垢的產生等,必須研究這些化學變化的規律,以便更好地控制。
總的來說,蒸發工段必須滿足製糖工藝及熱力利用等多方面的要求。第一,保證糖漿濃度。第二,減少糖分損失。第三,減緩積垢的形成速率。第四,提高熱能利用,減少熱能損失。
4.煮煉
從末效蒸發罐出來的粗糖漿,再經過二次硫熏,除飽和過濾,以達到漂白和進一步澄清的目的。經過二次硫熏處理的糖漿,稱為清凈糖漿,一般尚含有35%— 45%的水分。還須進一步濃縮煮制至有蔗糖晶體析出,並使晶粒長到大小符合要求。這一操作過程,叫做煮糖(或結晶)。所煮得的蔗糖晶體與糖液(母液)的混合物叫做糖膏。糖膏自煮糖罐卸入助晶機,經逐漸降溫的過程,幫助晶體繼續長大,使蔗糖析出更加完全,這叫做助晶。將助晶後的糖膏送入離心機,使晶粒與母液分離,叫做分蜜。將白砂糖用熱空氣或其他方法除去水分至符合要求的含水量,叫做乾燥。乾燥後的砂糖按規格大小用篩分類,叫做篩分。篩分後的合格砂糖便可裝包作為成品,分離出的糖蜜可作為下一級糖膏的原料,繼續煮煉到最末一級稱為廢蜜,即副產品。
煮糖、助晶、分蜜、乾燥、篩分和包裝等一系列工序是糖廠生產的最後工段,即煮煉工段。這一工段工作的好壞,對產品質量和糖分回收影響極大。
煮糖與助晶都是蔗糖的結晶過程。助晶是結晶過程的繼續。糖膏在煮制的末期,尤其是末段糖膏,晶體含量已達到一定程度,母液濃度又高,純度又低,因此糖膏非常粘稠,結晶速度特別緩慢,普通的煮糖罐已不能順利地完成結晶任務,需要將此糖膏移入助晶機內進行助晶,使晶粒盡可能地吸收母液中的糖分而長大,完成結晶任務。
助晶原理:靠溫度的降低維持或提高母液的過飽和度,並有足夠的時間讓晶體與母液接觸。
5.分蜜
分蜜就是藉助於離心機快速旋轉時產生的離心力的作用,將糖蜜甩出去,而蔗糖晶體則因篩網的阻擋而留在篩籃里。
6.乾燥
從離心機出來的白砂糖,尚含有0.5%— 2.0%的水分,還需經過乾燥和冷卻,才能包裝及貯藏,否則易潮解、結塊變質,使糖不能久存。
砂糖所含水分,將影響砂糖貯存過程的質量變化。在高濃度的糖液中,微生物是不能繁殖的。因此,砂糖晶粒表面殘留糖蜜液膜中的非蔗糖分(非旋光度)對水的比例,將對砂糖的質量變化起決定作用。也就是說糖蜜液膜的高滲透壓將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長。通常,將水分對非蔗糖分的比值稱為「安全因素」(SF)。
目前,糖廠中分離雜糖時多採用蒸汽洗的辦法,這樣從離心機卸出的白砂糖,溫度約為80℃,含水分約為0.5%,可以利用砂糖從80℃降至室溫時本身放出的熱量將其所含的自由水分汽化,使達到要求的砂糖水分含量標准,節省了空氣加熱設備和鼓風設備。
如採用無汽洗分蜜,則白砂糖的溫度較低(50—60℃)而水分較高(約2%),這樣,在南方潮濕氣候條件下就需要用熱空氣將砂糖乾燥,否則,難以保證產品質量。利用冷空氣和熱砂糖的溫度差進行自然冷卻,使濕砂糖的水分蒸發除去,直至砂糖與周圍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相平衡,這種方法稱為自然乾燥。而將空氣預熱,用熱空氣作為乾燥介質,使砂糖的微量水分乾燥除去的方法,稱為熱空氣乾燥。自然乾燥方法已在許多糖廠被採用,效果較好,缺點是乾燥時間長,而且在離心分蜜時一定要採用汽洗,以提高砂糖溫度和降低砂糖含水分,否則將會影響乾燥效能。熱空氣乾燥方法,由於乾燥時間短,可縮短乾燥機的長度,而且成品白砂糖的水分也易於控制,因此,仍被一些糖廠採用。
目前,國外常用的乾燥冷卻機有:回轉百葉窗式(亦稱無抄板轉筒式)乾燥冷卻機,立式乾燥冷卻機和沸騰床(亦稱流動床)乾燥冷卻機三種。
7.篩分
從乾燥機出來的砂糖帶有不少團塊和糖粉等,晶粒大小不一。為了保證產品質量,所以需經過篩選分級處理,同時在篩選過程還可使砂糖充分冷卻,以利包裝、貯藏。
糖廠常用的篩選機為機械震動式篩選機,在機面上裝有不同規格的篩網,篩網的裝法各廠不一,一般前面的篩孔較小,後面逐漸增大。篩分所得的太小的砂糖和結成團的糖塊,工廠俗稱糖頭與糖尾,要回溶,不能作成品出廠。
在國外,對機械震動式篩選機作了改進,彈性搖臂已不再用木板條製成,改用彈簧圈,最新的改用橡膠柱,這樣不僅結構簡單,便於安裝維修,而且設備的高度也可以降低。除機械震動式篩選機外,國外還採用電磁震動式篩選機和回轉式篩選機。
8.包裝
經過篩分後的白砂糖,由貯糖斗卸入糖袋,進行包裝。目前,我國甘蔗糖廠生產的白砂糖 都用塑料編制袋包裝,並應將粗、中、細粒白砂糖分別包裝,每包50公斤。在大型糖廠已實現包裝機械化、自動化、即在貯糖斗下裝有杠桿式自動稱,當糖袋裝滿50公斤後就自動停止裝糖,然後由輸送帶將糖包送至自動稱再行校正重量,接著經機械自動縫包機進行縫口,然後由輸送帶運入倉庫貯藏。
9.貯藏
對砂糖的貯藏有一定的工藝要求,否則會因保管不妥而發生潮解、結塊、酸敗或變色等事故,影響產品質量。
在貯藏過程中砂糖發生結塊的原因主要是砂糖含水分太高(超過1%以上),這往往是由於乾燥、包裝和倉庫溫度、濕度控制不正常而產生的。在乾燥過程中糖層厚度控制不正常,使砂糖含水分不均勻,包裝入庫後會引起砂糖局部結塊。砂糖尚未充分冷卻就進行包裝和入庫,入庫後與倉庫溫差大,使砂糖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產生結塊。此外,如果糖包堆放太高,壓力大,也會造成結塊。酸敗的原因是由於水分的存在和微生物作用。白砂糖發黃這是因為用亞硫酸還原漂白的砂糖,久藏後由於空氣的氧化而使砂糖變色發黃。為了防止砂糖在貯藏過程中發生變質,對糖倉地址的選擇和糖倉的建築應有一定要求,而且應有一套貯藏管理制度。
製造殘渣處理:
1.甘蔗渣是製糖後的殘渣,經除蔗髓的蔗渣,其化學成分與木材相似. 甘蔗渣中纖維素占蔗渣總干質量的30%~40%半纖維素占蔗渣總干質量的20%左右。
2.我國年產甘蔗渣1800多萬噸,目前主要用途是造紙和燃料。其他有研究的應用有:
(1)甘蔗渣刨花板
甘蔗渣是製糖後的殘渣,經除蔗髓的蔗渣,其化學成分與木材相似,是很好的制板原料,由於蔗渣比重小,纖維質量好,製得的板材強度高,重量輕,吸水膨脹率低。屬中密度碎粒板,其表面平滑,色澤美觀,尺寸穩定性好,有良好機械加工性能和裝飾性能。
用途:適用傢具、建築、車廂、船舶、包裝箱等製作行業。
(2)以甘蔗渣為主要原料製成培養基,接種香菇菌種經充分培養,再粉碎、加水、加酶酶解、過濾可製成具保健功能的飲料。
(3)以廢舊樹脂為基體,甘蔗渣為填料,引進發泡工藝,製得發泡木塑復合材料。
(4)經過處理後,作為反芻動物飼料。
(5)以糖廠榨糖後剩下的甘蔗渣為原料,經壓力蒸煮軟化纖維,採用稀鹼處理,去除蛋白質、部份木質素和脂肪,並脫除異味,然後經漂白脫色、乾燥、粉碎製得蔗渣膳食纖維。
PS:你也太那個了,正月初一還要幹活,你得要求你們老大付你三倍工資!
『伍』 高分懸賞:求甘蔗製糖工程四個工段簡介
(1)甘蔗的壓榨 甘蔗壓榨就是將預處理過的蔗料用壓榨機進行壓榨,壓出蔗汁的過程。
(2)蔗汁的清凈 壓榨出來的蔗汁還含有很多雜質,必須經過多道工序來進行蔗汁的處理,才能保證下道工序的順利進行。這些工序包括:亞硫酸法清凈(或其他方法的清凈)、預灰和加熱工序、蔗汁的硫熏中和、蔗汁的沉降、蔗汁的過濾等。
(3)蔗汁的蒸發 蔗汁經過清凈處理後得到的清汁濃度為12度BX-14度BX(即含水86%~88%)。如果將含大量水分的稀汁直接送去結晶,將要消耗大量的蒸汽,這樣即消耗能源,又延長煮糖的時間。因此,清汁必須經過蒸發工段,除去大量的水分,濃縮成60度BX左右的糖漿,才能進行結晶。
(4)煮糖 由蔗汁到製成糖漿,雖然在清汁過程經過了一系列化學和物理處理,除去了一部分膠體和其他非糖成分,而且在蒸發時也沉積出了一部分積垢。但是,經過蒸發後的糖漿卻大都微帶混濁。這是因為蒸發後不但糖的濃度增高,非糖分的濃度也大大的增高了,已超過溶度積的非糖分析出沉積垢或懸浮微粒,而使得糖漿微帶混濁。所以,粗糖漿必須再經硫熏,有時還需再進行過濾處理,得到清凈糖漿,才能作為煮煉白砂糖得原料。然後再將糖漿煮沸,蒸去其中的水分,留下含蔗糖的固溶物,即可製成片糖(糖塊)及糖粉.
不好意思,英文的沒找著。
『陸』 甘蔗如何榨糖的
榨汁出來 然後汁經過過濾 在然後低壓蒸發水分 讓它析出糖結晶
甘蔗製糖流程。
1.壓蔗前的甘蔗預處理
甘蔗預處理主要通過破碎設備將甘蔗斬切`撕裂,使甘蔗充分破碎,便壓縮機收獲甘蔗夾帶的沙泥`石塊等雜物較多,要經洗滌`出沙後,才能進行破碎。
2.壓榨
甘蔗進入壓縮機組後,通過多重壓榨,多重滲浸來提取糖分,這是整個壓縮工段的主要部分。甘蔗經壓榨後,分汁和蔗渣,要分別運走,使壓榨工作能正常進行。混合汁中含有較多蔗屑,還要通過曲塞隔除,收回的蔗屑要送回壓蔗機處理。
3.蔗汁的清洗
提汁工段送來的混合汁為暗綠色的混濁液體,其主要成分是蔗糖,此外還含有不溶性的非糖雜質。如葉綠素`蔗屑`泥土等懸浮物質,以及可溶性的非糖雜質,如各種有機鹽`膠體物質和無機鹽等。清洗方法一般是將混合汁加熱和加化學葯劑,使雜質行成沉澱,然後將沉澱分離,以獲得清澈透明`色度低的汁。為了取得除去非糖質的最大效果,還應使沉澱物有良好的沉澱性能和過濾性能,以便於分離。
4.蔗汁的蒸發
為了減少全廠蒸氣的消耗量,二次蒸氣的利用是一條主要途經,因而行成了糖廠熱力經濟研究的中心,可問題之一。從蔗汁蒸發出來的二次蒸氣的潛能,它不僅可以用於下一次加熱,也可以引出供其它設備用,還可以將其抽出經壓縮提高壓力後作為首效蒸發罐的加熱蒸汽。從蒸發罐抽出並用於其他設備的二次蒸汽,通常都在二次蒸汽的管道上抽出,但也有在下一效的汽鼓中引出的,這可提高汽鼓中蒸汽的流速和充分排除不凝氣體,因而可提高下一放的蒸發放能。
5、蔗糖的結晶
清汁經蒸發濃縮,成為60—65B力,溫度為60℃左右的糖漿,稱為粗糖漿。必須再進一步加以濃縮使之析出結晶。煮成的結晶。和糖蜜的混合物稱為糖膏。糖膏卸下後,再降溫冷卻,使蔗糖的析出較完全,並使原有和結晶繼續長大,這個過程就是助晶。助晶後的糖膏通過高速回轉離心機使蔗糖結昌與糖蜜分離開來,分離得到的白砂糖再經乾燥,篩分,得到一定規格的產品,即成為成品的白砂糖。
三、白砂糖的包裝
袋裝每包規格100Kg,目前一般用塑料袋包裝,袋為兩層,內層為塑料薄膜袋,外層為尼龍帶編織袋,規格為50Kg,也有Kg袋的塑料袋包裝,多用於優級糖或精白糖。經包裝後的成品,按編號取樣分析,如質量標准合格,即可送入庫。
『柒』 廠家用甘蔗製糖都不清洗的嗎
嚴格來說,必須清洗,這樣才健康衛生,但是並不一定,所有的廠家都能做到
『捌』 你知道印度紅糖加工廠是用什麼方法製作出干凈又衛生的紅糖嗎
你知道印度紅糖加工廠是用什麼方法製作出干凈又衛生的紅糖嗎?紅糖的製作方法總共分為三個步驟,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第三、工人會用漏勺把它們全部盛出來。等待煮至39分鍾後,他們會把汁液全部倒進另一個110度的容器中,繼續煮至十到15分鍾。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根據容器的邊緣來判斷汁水的粘稠度。現在,工人將煮制好的糖漿倒進了石板上,並不停的攪拌,僅僅十分鍾,這些糖漿就會變成塊狀。這些製作好的紅糖會被製作成印度美食或者直接食用。將塊狀的紅糖進行包裝,就可以運往全國各地進行售賣。紅糖的製作過程到此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