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洋貝殼在哪裡

印度洋貝殼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2-04 19:20:17

1. 這個貝殼是什麼

這個是鸚鵡螺。
鸚鵡螺(學名:Nautiloidea)是海洋軟體動物,共有2屬、6種,僅存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區,殼薄而輕,呈螺旋形盤卷,殼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長紋從殼的臍部輻射而出,平滑細密,多為紅褐色。整個螺旋形外殼光滑如圓盤狀,形似鸚鵡嘴,故此得名「鸚鵡螺」。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但外形、習性等變化很小,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面有很高的價值。在現代仿生科學上也佔有一席之地,1954年,美國研製出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格羅頓下水。

鸚鵡螺具捲曲的珍珠似外殼,殼光滑,捲曲,貝殼最大可為26.8厘米,但成年鸚鵡螺一般都不超過20厘米。大臍鸚鵡螺(Nautilus macromphalus)是鸚鵡螺家族中體形最小的屬種,一般只有16厘米。外殼由許多腔室組成,內約分36室,最末一室為軀體所居,即被稱為「住室」的最大殼室中。其他各層由於充滿氣體均稱為 「氣室」。外套位於外殼內。各腔室之間有隔膜隔開,室管穿過隔膜將各腔室連在一起,氣體和水流通過室管向殼外,生物體由此控制浮力。鰓2對;具63~94隻腕,但無吸盤,雌性較雄性多。眼簡單,無晶狀體;無墨囊,漏斗兩葉狀,具運動功能。
鸚鵡螺有近於脊椎動物水平的發達的腦,循環、神經系統也很發達,眼構造簡單;無墨囊;心臟、卵巢、胃等器官生長在靠近螺壁的地方,保護的很好。雌雄異體,有著很大的卵。
鸚鵡螺有螺旋狀外殼的軟體動物,是現代章魚、烏賊類的親戚。鸚鵡螺的貝殼很美麗,構造也頗具特色,這種石灰質的外殼大而厚,左右對稱,沿一個平面作背腹旋轉,呈螺旋形。貝殼外表光滑,灰白色,後方間雜著許多橙紅色的波紋狀,殼有兩層物質組成,外層是磁質層,內層是富有光澤的珍珠層。被截剖的鸚鵡螺,像是旋轉的樓梯,又像一條百褶裙,一個個隔間由小到大順勢旋開,它決定了鸚鵡螺的沉浮,這正是開啟潛艇構想的鑰匙,世界上第一艘蓄電池潛艇和第一艘核潛艇因此被命名為「鸚鵡螺號」。

2. 貝殼被當作貨幣時,人們為何不去海邊撿

眾所周知,在四千多年前的人類社會,貝殼曾作為古代的貨幣被人們普遍使用。在當時,貝殼可謂是國際通用貨幣,從東亞到印度次大陸,從大洋洲到非洲,貝殼的身影無處不在,最早的「全球化」已初有雛形。那麼,既然可以用貝殼換取其他物品,那麼人們為何不去海邊撿?要是每天都去撿那不是馬上就可以發財致富?追溯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人們不去撿貝殼原來還有這層原因!

第三:貝幣被歷史淘汰。既然貝幣這么珍貴,那為何人們不繼續使用它了呢?其實還是與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有關。一方面,黃金白銀產量不斷增多,另外一方面,作為貨幣的貝殼遠遠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長此以往貝幣被其他貨幣所淘汰,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那麼,在貝殼被當作主要貨幣流通的時代,生活在海邊的人們是不是更富有呢?其實還真不一定!畢竟,捕捉海里的貝殼絕非易事,也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在如今,誰能想到貝殼還曾在歷史舞台上輝煌絢爛過呢?如果不做專門的研究,恐怕誰也不會相信,地球上還有那麼多美麗的海洋貝殼。

3. 貝殼和海螺

貝殼是扇形的是扁平的,海螺是螺旋圓錐形的

4. 印度洋所產貝殼,和我國古代使用的貝幣是一個品種嗎

是的,用貝殼當貨幣的年代是商代,此時已有甲骨文,文言文已經成立

5. 怎麼辨認貝殼是什麼類型生活在哪

拉丁文名稱:Strombus gallus

英文名稱:Rooseter Tail Conch

貝類動物:腹足綱、鳳凰螺超科、鳳凰螺科。

簡介:螺塔高,貝殼堅實,以體積來說,重量顯得較輕。向外伸展的殼口突出物與螺塔成一角度,看起來恰與向下延伸的前水管溝形成平衡。所有的螺層在細而深的縫合線之下都環繞有明顯的鈍結節。體層和外伸的突出物上有扁平的脊。鳳凰螺缺刻深,殼表呈乳白色,有褐色條紋,殼口金褐色。(底色有時為紫色。)

尺寸:13cm

分布區域:西印度群島。

金斧鳳凰螺 拉丁文名稱:Strombus listeri

英文名稱:Lister's Conch

貝類動物:腹足綱、鳳凰螺超科、鳳凰螺科。

簡介:貝殼薄且輕,螺塔修長,體層超過總殼高的一半。早期螺層凸圓;後期螺層開始傾斜,然後垂直下傾;縫合線淺。體層光滑彎曲;殼唇向外擴展,其外緣與螺軸平行,末端有一指狀突出,螺層上的內唇滑層薄。螺塔的各層具有明顯縱肋,並與較細的螺肋相交。殼表白色,有褐色條紋和斑紋。(往昔視為稀世珍品,而今較為常見。)

尺寸:13厘米

分布區域:印度洋。

棲息地:深海底。

雲斑穀米螺 拉丁文名稱:Marginella nebulosa

英文名稱:Cloudy Margin Shell

貝類動物:腹足綱、骨螺超科、穀米螺科。

簡介:螺塔短,貝殼頂低,縫合線被滑層遮蓋,體層最處在肩部以下。殼口大,外唇反曲,螺軸下有四道強折褶。殼表米色或黃色,斷續螺帶由鑲黑邊的灰色或淺棕色塊斑構成。

尺寸:4cm

分布區域:南非

棲息地:近海砂底。

網紋長鼻螺 拉丁文名稱:Varicospira cancellata

英文名稱:Cancellate Beak Shell

貝類動物:腹足綱、鳳凰螺超科、鳳凰螺科。

簡介:貝殼厚,長形。殼口窄;加厚的外唇有波狀邊緣;螺軸向上延伸成為彎曲的後水管溝的一部分;光滑的縱肋間有很深的螺溝。殼表褐色,殼口紫色,外唇和螺軸白色。

尺寸:3cm

分布區域:印度西太平洋

棲息地:近海水域。

大赤旋螺 拉丁文名稱:Pleuroploca trapezium

英文名稱:Trapezium Horse Conch

貝類動物:腹足綱、骨螺超科、旋螺科。

簡介:螺塔高,體層大,貝殼頂常缺損。縫合線淺,殼口大,螺軸光滑。螺層周緣和體層肩部有螺旋狀排列的大瘤,螺旋線成對分布,生長脊強,偶爾有修復的生長痕。殼表淺紅色和奶油色。本種為最具代表性的赤旋螺。

尺寸:13cm

分布區域:熱帶印度太平洋

棲息地:珊瑚附近的淺海底。

鷸頭骨螺 拉丁文名稱:Haustellum haustellum

英文名稱:Snip's Bill Murex

貝類動物:腹足綱、骨螺超科、骨螺科。

簡介:貝殼堅實,螺塔低,體層大,前水管溝直且極長。後期螺層上有明顯的縱肋,有些發育成縱脹肋,每層螺層上約三道。縫合線略呈溝狀,殼口大開,外唇有弱齒。縱脹肋光滑,有小尖角,並有強的細螺肋橫貫這些尖角,前水管溝幾乎無棘。殼表呈乳白色或粉紅色,有褐色斑塊和短線紋,縱脹肋上有長紋;殼唇為橙色或粉紅色。這是本屬中最大的一種常見骨螺。

尺寸:13cm

分布區域:印度太平洋

棲息地:潮間帶沙灘。

長拳螺 拉丁文名稱:Vasum tubiferum

英文名稱:Imperial Vase

貝類動物:腹足綱、骨螺超科、拳螺科。

簡介:貝殼重,堅實,卵形,體層肩部極寬。螺塔中等高度,早期螺層常磨損,殼口窄,末端與短前水管溝相連,整個外唇緣起皺,上端有稜角。螺軸極直,有5道折褶,中間一道為最強,臍孔小而深。後期螺層和體層上有寬縱褶裝飾,縱褶上有長短管狀棘,以螺旋狀排列。殼表白色,有褐色斑塊。(拉丁文學名強調了此螺的管狀棘)

尺寸:9cm

分布區域:菲律賓巴拉旺島

棲息地:淺海底。

長香螺 拉丁文名稱:Hemifusus colosseus

英文名稱:Colossal False Fusus

貝類動物:腹足綱、骨螺超科、香螺科。

簡介:螺長且大,貝殼厚,堅實,螺塔高,約占總螺長的三分之一。螺層圓,肩部有稜角,靠近縫合線處縮窄。殼口長而窄,末端與寬大的前水管溝相接,螺肋與較弱的縱生長脊相交。殼表白或報乳黃色,殼口紅橙色。此螺切去螺頂可作號角。

尺寸:25cm

分布區域:日本、東南亞。

棲息地:近海水域。

刺球骨螺 拉丁文名稱:Hexaplex radix

英文名稱:Radish Murex

貝類動物:腹足綱、骨螺超科、骨螺科。

簡介:貝殼厚實,大而重,螺塔小而尖,體層極膨大,臍孔深。縫合線淺,不易看見,前水管溝中等長寬。體層上有6-11條縱脹肋,其上布滿了棘,使殼表呈多剌狀。棘與螺肋交錯,其末端就發育成皺邊狀,且微彎。螺軸光滑,外唇緣鋸齒狀。殼表白色,棘紫黑色,棘內壁及相連的細螺帶顏色最深,螺塔大部分是白色。(註:這是棘最多,最重的骨螺)

尺寸:11cm

分布區域:巴拉馬至厄瓜多

棲息地:潮間帶的岩礁。

6. 關於貝殼作為貨幣

在人類早期的經濟活動中,一種名為貨貝的貝殼,以其堅固耐磨、光潔美麗、易於攜帶和具有自然單位的特點,充當了商品交換的媒介,這即是最原始的貨幣。在貨幣史上,用貝殼當貨幣流通時間也較長,使用更廣,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用貝殼充當貨幣的歷史。600年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船隊到達印度洋的島國馬爾地夫,當時叫溜山國。據隨行的鞏珍在所著《西洋番國志》記載,當地的商業貿易以銀幣交易,但是有意思的是,這里卻供應外國通行的貨幣——貝殼。原來馬爾地夫的許多珊瑚島礁盛產一種貝殼,當地人採集貝殼,堆積如山,待貝殼裡面的肉腐爛後,將貝殼洗凈,然後販賣給暹羅(今泰國)、榜葛刺國(今孟加拉)等國作為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據考證,明代在雲南部分地區也通行以貝殼作為流通的貨幣,是否由暹羅輾轉而來,尚不得而知。

總結就是一種特定的貝殼,估計不是尋常的貝殼

7. 鸚鵡螺是怎樣一種貝殼,它有什麼特殊之處嗎不知道別瞎掰

鸚鵡螺(Nautilus Pompiplius)是屬於頭足綱四鰓亞綱鸚鵡螺目的軟體動物及貝類動物。 現有的種類不多,但都是暖水性動物。它們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區特有的種類,在我國台灣、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均有發現。 鸚鵡螺基本上屬於底棲動物,平時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層用腕部緩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著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它們能夠靠充氣的殼室在水中游泳,或以漏斗噴水的方式「急流勇退」。在暴風雨過後,海上風平浪靜的夜晚,鸚鵡螺愜意地浮游在海面止,貝殼向上,殼口向下,頭及腕完全舒展。這類動物有夜出性,主要食物為底棲的甲殼類,特別以小蟹為多。 鸚鵡螺的貝殼很美麗,構造也頗具特色。這種石灰質的外殼大而厚,左右對稱,沿一個平面作背腹旋轉,呈螺旋形。貝殼外表光滑,灰白色,後方間雜著許多橙紅色的波紋狀。這在各國發行的鸚鵡螺郵票上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殼有兩層物質組成,外層是磁質層,內層是富有光澤的珍珠層。殼的內腔由隔層分為30多個殼室,動物藏身於最後一個隔壁的前邊,即被稱為「住室」的最大殼室中。其他各層由於充滿氣體均稱為 「氣室」。每一隔層凹面向著殼口,中央有一個不大的圓孔,被體後引出的索狀物穿過,彼此之間以此相聯系。被截剖的鸚鵡螺,像是旋轉的樓梯,又像一條百褶裙,一個個隔間由小到大順勢旋開,它決定了鸚鵡螺的沉浮,這正是開啟潛艇構想的鑰匙,世界上第一艘蓄電池潛艇和第一艘核潛艇因此被命名為「鸚鵡螺號」。 鸚鵡螺現有的種類不多,但化石的種類多達2500種。鸚鵡螺化石也稱菊石,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榮的種群,構成了重要的地層指標。地質學家利用這些存在於不同地址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與之相關的動物演化、能源礦產和環境變化,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學的數據。 揭示大自然演變的鸚鵡螺 1952年9月阿爾及利亞主辦第十九屆國際地質大會,首次為大會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其中第一枚郵票上出現的就是鸚鵡螺化石,它具今已有4.5億年的歷史。此後,鸚鵡螺化石圖片就頻頻在郵票上出現。 一九九六年《中國剪報》上轉載了一篇文章,講述了鸚鵡螺化石的又一作用: 「最近,美國兩位地理學家根據對鸚鵡螺化石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見解,月亮在離我們遠去,它將越來越暗。 鸚鵡螺在古生代幾乎遍布全球,但現在基本絕跡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還存在著六種鸚鵡螺。 這兩位科學家觀察了現存的幾種鸚鵡螺,發現貝殼上的波狀螺紋具有樹木一樣的性能。螺紋分許多隔,雖寬窄不同,但每隔上的細小波狀生長線在30條左右,與現代一個塑望日(中國農歷的一個月)的天數完全相同。觀察發現鸚鵡螺的波狀生長線每天長一條,每月長一隔,這種特殊生長現象使兩位地理學家得到極大的啟發。他們觀察了古鸚鵡螺化石,驚奇地發現,古鸚鵡螺的每隔生長線數且隨著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漸減少,而相同地質年代的卻是固定不變的。 研究顯示,新生代漸新世的螺殼上,生長線是26條;中生代白堊紀是22條;中生代侏羅紀是18條;古生代石炭紀是15條;古生代奧陶紀是9條。由此推斷,在距今42000多萬年前的古生代奧陶紀時,月亮繞地球一周只有九天。 地理學家又根據萬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原理,計算了那時月亮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得到的結果是,4億多年前,距離僅為現在的43 %。 科學家對近3000年來有記錄的月蝕現象進行了計算研究,結果與上述推理完全吻合,證明月亮正在遠去。」 鸚鵡螺對揭示大自然演變的奧秘真是功不可沒。 近日,與大熊貓一樣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活化石」之稱的鸚鵡螺也在北京海洋館安家了。這些鸚鵡螺,歷經六千五百萬年演化,外形、習性和四億五千萬年前就已經生活在海洋中的祖先相比幾乎沒有變化,這讓科學家們也驚嘆不已! 6隻從國外來到北京海洋館安家的鸚鵡螺吸附在水下礁石上,有成年人拳頭大小。它們的外表非常美麗,很像一個染了五顏六色的搪瓷缸。鸚鵡螺的殼薄而輕,呈螺旋形盤卷,殼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從殼的臍部輻射出紅褐色的曲折條紋,很像鸚鵡的頭部。飼養員用長鑷子夾著魷魚肉伸入水下,本來一動不動的鸚鵡螺很快行動起來,通過排出殼室內的水向前推進,可以像潛水艇一樣懸浮在水中,非常神奇! 據海洋館專家楊道明先生介紹,這些1歲大的鸚鵡螺還沒有到達生兒育女的年紀,因此從外表還看不出是男是女。目前,這些珍稀海洋生物正在休養狀態中,每天都可以吃到非常新鮮的蝦肉、魚肉,過著飯來張口的生活。當然,它們還肩負著科研任務,北京海洋館將對它們進行深海魚類養殖和動物進化上的科學研究。 鸚鵡螺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古老的軟體動物,已有上億年的生活史,素有「活化石」之稱,在研究動物進化上有很高價值。目前世界上僅殘存四種。鸚鵡螺與烏賊同屬於軟體動物頭足綱,外形卻與腹足綱普通的螺相似:具有單一螺旋形的外殼;它們將身體蜷曲於外殼中,通過殼室內空氣的調節來控制身體的沉浮。它們晝伏夜出,在傍晚上浮於水表層覓食,經人工馴化後可在白天餵食,吃食冷凍的魚肉、魷魚及蝦等。 鸚鵡螺有著多重迷人的身世。它被古生物學家習稱為無脊椎動物中的「拉蒂曼魚」,一種活化石的代名詞。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鸚鵡螺,歷經六千五百萬年演化,外形似乎鮮少變化,這讓科學家驚嘆不已!而它們的祖先族群多達三十多種,卻在六千五百萬年前那場大劫難中,與恐龍同遭被掃盪一空滅絕的命運。少數殘存的現生鸚鵡螺後裔,棲息在印度洋與大西洋海域,剩下了「龐氏鸚鵡螺」、「深臍鸚鵡螺」、「大頭鸚鵡螺」以及兩個不大確定的種。科學家稱它為活化石,是因為和同樣具有多房室外殼的菊石類相關聯。 鸚鵡螺屬於軟體動物這一大門類中的頭足動物綱,它們還包括了烏賊、章魚、墨魚等,是海洋軟體動物門中最特化者,被海洋生物學家稱為汪洋中的噴射推進器。藉由水流不斷通過動物體的外套膜,然後經管狀肌肉本身以及動物體膨脹軟體而噴射往後方推進遊行。而鸚鵡螺則更為特化,它的外殼由橫斷的隔板,分隔出三十餘個獨立的小房室,最後一個(也是最大一間)房室就是動物體居住處。當動物體不斷成長,房室也周期性向外側推進,在外套膜後方則分泌碳酸鈣與有機物質,建構起一個嶄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間,貫穿並連通一個細管:得以輸送氣體(多為氮氣)進到各房室之中,這樣就像潛水艇似的,掌控著殼室的浮沉與移行。鸚鵡螺通常夜間活躍,日間則在海洋底質上歇息,以觸手握在底質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層一直到六百米深,氣體的量必須能夠調控,使鸚鵡螺適應不同深度的壓力。當動物死亡後,身軀軟體脫殼而沉沒,外殼則終生漂泊海上。它的名字事實上就是源自拉丁文「水手」一字,古代人們,僅發現到成群鸚鵡螺的空殼隨波逐流;而數學家們,更著迷於鸚鵡螺外殼切面所呈現優美的螺線。 自古,鸚鵡螺就以它令人炫目的美麗讓人發出由衷的贊美。出土於東晉南京王興之夫婦墓的鸚鵡杯以海里稀有貝類動物鸚鵡螺殼為杯身,殼外用銅邊鑲扣,兩側裝有銅質雙耳,螺內自然形成的水車輪片狀可以儲存酒,構思精巧,造型獨特,是目前為止六朝考古中唯一的一件。鸚鵡螺杯在出土文物中罕見,但在古代詩文中並不罕見。李白的《襄陽歌》中就有「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的詩句。 除了外表,鸚鵡螺的精密構造也是造物的奇跡。人類模仿鸚鵡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製造出了第一艘潛水艇。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誕生,「鸚鵡螺」號總重2800噸,共花費5500萬美元。整個艇體長90米,航速平均20節,最大航速25節,可在最大航速下連續航行50天、全程3萬公里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該艇與當時的普通潛艇相比,航速大約快了一半。整個核動力裝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艇體外形與內部、動力儀器與作戰裝備,都是最精密的科學產品,都是用最流線型的外貌與簡便的控制裝配起來的,與普通潛艇相比,「鸚鵡螺」號艇體外殼顯得更為厚實,潛水深度在150米以下,在深海中行進時,憑其特裝的聲吶,可以自由探路,絕無觸礁撞石的危險。 據以色列國防部透露,美以聯合研製的「鸚鵡螺」激光武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擊落火箭的戰術高能激光武器系統。 雖然鸚鵡螺和大熊貓一樣稀有,但是許多人卻並不知道。據了解,我國沿海一些城市都出現過販賣鸚鵡螺工藝品的現象。根據《水生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法》規定,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鸚鵡螺,若需出售,每隻得向國家交3萬元資源保護費,同時得經農業部批准才能經營。但非法經營鸚鵡螺的行為卻屢禁不止。有關人士認為,之所以屢禁不止是因為店主非法販賣的方式非常隱秘,貨不上架,有的店主甚至把鸚鵡螺殼藏在離商店有一定距離的家裡,或其他難以查到的地方,而漁業和工商部門的人店主一般都認識,查處非常難。 神奇的鸚鵡螺,還能否繼續美麗四億五千萬年呢? 今天學到的知識: 藉由水流不斷通過動物體的外套膜,然後經管狀肌肉本身以及動物體膨脹軟體而噴射往後方推進遊行。而鸚鵡螺則更為特化,它的外殼由橫斷的隔板,分隔出三十餘個獨立的小房室,最後一個(也是最大一間)房室就是動物體居住處。當動物體不斷成長,房室也周期性向外側推進,在外套膜後方則分泌碳酸鈣與有機物質,建構起一個嶄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間,貫穿並連通一個細管:得以輸送氣體(多為氮氣)進到各房室之中,這樣就像潛水艇似的,掌控著殼室的浮沉與移行。鸚鵡螺通常夜間活躍,日間則在海洋底質上歇息,以觸手握在底質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層一直到六百米深,氣體的量必須能夠調控,使鸚鵡螺適應不同深度的壓力。

8. 貝殼海螺的種類(附圖)

1、鸚鵡螺

海洋軟體動物,僅存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區,北至日本南方,南至大堡礁,西至安達曼海,東至斐濟等地區均有發現。位於鸚鵡螺主要產地的法屬新喀里多尼亞,還以鸚鵡螺做為國徽的主要圖案。

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但外形、習性等變化很小,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面有很高的價值。

分布在台灣東北角,釣魚島,東沙島東北方,南中國海, 日本,印尼沿岸。

9. 請教一下,這是哪種貝殼,叫什麼,謝謝!

榧螺

榧螺
olive shell
榧螺科(Olividae)
貝類動物:腹足綱(Gastropod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
腹足綱(Gastropoda)前鰓亞綱(Prosobranchia)榧螺科(Olividae)海螺。榧螺化石見於自始新世以來的地層。殼像香榧子,殼頂尖,迅即向外擴展為體螺層,螺口窄長。光澤如瑪瑙,有纖細花紋。體螺層末端有特徵性的折疊。於沙底掘穴生活。美國東南部海水中常見的字紋榧螺(Oliva sayana)長約6公分(2.5吋)。印度洋-太平洋區數量豐富的橙口榧螺(O. sericea)長8公分(3吋)。
榧螺科的軟體動物包括榧螺、假榧螺和彈頭螺。這里主要介紹榧螺。榧螺體形多變,有小巧玲瓏不足三厘米的正榧螺,也有大到9厘米的風景榧螺。它們一般都棲息於砂底,是食肉性的軟體動物。貝殼表色彩花紋多變,但外形及裝飾卻都相當一致。螺塔短,縫合線為溝槽形,殼口狹長,螺軸上有滑層並有明顯褶襞。殼內軟體的肉葉能伸出殼外潤滑和維護表面,故殼表光滑。廣泛分布在熱帶海域。
分布區域:熱帶印度太平洋、美國東南部、加勒比海、墨西哥西部至秘魯、西非、加利福尼亞灣
棲息地:淺海砂底、低潮線下的砂底、潮間帶砂底。
品種:
1. 寶島榧螺 (Oliva annulata)
2. 泡形榧螺 (Oliva bulbosa)
3. 紅口榧螺 (Oliva erythrostoma)
4. 厚榧螺 (Oliva incrassata)
5. 橙口榧螺 (Oliva miniacea)
6. 伶鼬榧螺 (Oliva mustelina)
7. 正榧螺 (Oliva oliva)
8. 彩飾榧螺 (Oliva ornata )
9. 風景榧螺 (Oliva porphyria)
10. 字碼榧螺 (Oliva sayana)
11. 駝背榧螺 (Olivancillaria gibbosa)
12. 紫色小榧螺 (Olivella biplicata)
13. 細小榧螺 (Olivella lepta)
14. 侏儒小榧螺 (Olivella nana)
15. 斑馬榧螺 (Oliva rufula)

10. 三星堆遺址地處四川盆地,卻挖出印度洋的貝殼,它是怎麼來的呢

提起三星堆文明,人們可能會想到那些神秘的青銅面具,還有華麗的青銅神樹,在中國文明悠久的歷史中,幾乎沒有關於三星堆文明的信息,史書中對此更是沒有留下只言片語。這不禁令人感到十分疑惑,加上古代四川盆地交通閉塞,很難與其他地區的文化進行交流,更增加了三星堆文明的神秘性。



三星堆文明的存在是一個未解之謎,人們長期對此進行探索,此次發現古貝殼已經是巨大的驚喜,或許隨著研究的深入,未來我們還將找到更多的線索。

閱讀全文

與印度洋貝殼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人來中國都做什麼工作 瀏覽:997
馬卡龍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959
印尼花貓的故事怎麼編 瀏覽:31
義大利有什麼是中國沒有的嗎 瀏覽:868
6月26日波黑vs伊朗一共有多少個角球 瀏覽:234
古代中國又有哪些優點需要保留 瀏覽:429
阿馬爾菲在義大利哪個地區 瀏覽:358
蒙台梭利是什麼上半葉義大利 瀏覽:106
亞得里亞海抵達義大利的哪個城市 瀏覽:204
怎麼移民到伊朗 瀏覽:12
義大利牌子的奢侈品有哪些 瀏覽:699
義大利直飛航班什麼時候開通 瀏覽:292
伊朗獲獎短片父親講的什麼 瀏覽:566
英國皇室吃什麼 瀏覽:492
印尼巴士模擬器皮膚怎麼弄上去 瀏覽:994
印度為什麼叫西遊記 瀏覽:131
中俄為什麼會保伊朗新聞 瀏覽:167
伊朗文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499
印度主要有哪些特產 瀏覽:677
印尼第一高樓叫什麼名字 瀏覽: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