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只有全球土地面積2%的印度,是如何養活占據世界18%人口的
據《世界人口展望2019》人口報告描述,2019年,中國人口總數量達到了14.3億,印度人口達到了13.7億,中印兩國的人口數量分別占據全球總人口數量的19%和18%。
這份報告還指出,2027年,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然而,擁有960萬公里國土的中國養活14億人已經極為吃力,人們實在難以想像,僅占據世界陸地總面積2%的印度,究竟如何養活世界總人口的18%?
印度可耕地
第三:印度在取得獨立以後,在發展農業與糧食生產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比如在1950—1951年度,糧食總產量僅有5080萬噸,到了1977—1978年度,印度的糧食總產量已經達到了12600萬噸。
這是由於,自1968年開始,印度就對於農業技術和農業種植品種進行了“綠色革命”。這場農業改革促使印度每年糧食產量迅速增加,到了1971年,印度第1次向世界宣布,本國糧食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給自足。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得出答案,印度充足的耕地面積,優越的自然環境,以及獨立以後所推出的農業政策,讓印度足以用全世界2%的土地養活全球將近18%的人。
❷ 印度面積只有中國三分之一,拿什麼養活13億多人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不僅有著遼闊的疆土以及燦爛的歷史文化,以及眾多的自然資源。除此之外,祖先們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物。這對我國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世界上,若是說到人口大國,那麼我國肯定是榜上有名的,其次便是印度了。要說在2019年我國的人口統計,已經達到了14億人口了,目前我國的人口排全世界第一名。雖然我國疆土遼闊,資源也比較豐富。但是畢竟14億人口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結語
但是他們的經濟發展並不是特別好。之後他們的壓力應該會變得更大。不管怎麼說,還是希望印度這個國家能夠制定一個良好的方案。讓自己的國家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其實印度有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就像是不浪費糧食這一方面。希望大家在平時都能夠節約糧食,不要出現鋪張浪費的行為。
參考文獻:
《白居易名人錄》
❸ 印度的國土面積不到中國的一半,是靠什麼養活十幾億
印度雖然國土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積卻高居世界第二,約占總國土面積的51.61%,為153.5萬平方公里。
相比之下,中國只有150.4萬平方公里的可耕地。
但是,在農業水力和農葯化肥等方面,印度都很落後,造成畝產較低,人均糧食產量不到 190 公斤。
稻米和小麥產量分別比中國低27%和26%;小麥、大米、玉米、豆類生產率僅為中國一半(印度大米的單位產量是每公頃2.38噸,而中國是每公頃4.8噸)。
可就是這樣,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造成人均糧食量的減少和嚴重的營養不良。
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發布2016全球飢餓指數,在118個統計的國家中,印度排在第97位,緊比朝鮮高一位,分值28.5,屬於「嚴重飢餓」水平。
❹ 印度國土面積只有中國三分之一,為什麼能養活十多億人
印度的國土面積是298萬平方公里,中國國土面積963萬平方公里,2016年印度人口13.24億,2015年中國人口13.75億。從國土面積上來講,印度的確用不到中國1/3的面積養活了差不多和中國一樣的人口,可是中國和印度在一些影響農業的關鍵因素上是有巨大差異的,這決定了印度國土的農業生產能力高於我國。下面我我對於這個問題原因的認識:
影響印度和我國土地生產能力的還有很多因素,諸如河流、降水、熱量等,印度的土地生產能力是高於我國一些地方的。但是要看到的是印度用多於我國兩倍的人均耕地面積把和我國同樣的人口養的不怎麼樣,就應該知道我國農業生產效率有多高了。
❺ 印度的面積不太大,人口卻那麼多,是怎麼做到可以住下這么多人的
面積小人很多,想要住下,那麼只能擁擠一點了。
雖然近年來,印度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還需要大量的投資和時間。所以現在他們也沒辦法,地方小人口有那麼多,那麼只能擁擠在一起了。
❻ 印度領土那麼小,為何能養活十幾億人口
以糧食來說,印度只有3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僅相當於中國的三分之一),但是耕地就有1.6億公頃(而中國是1.2億公頃,中國國土是印度的3倍,而土地卻是印度的四分之三)。
換句話說印度有一半以上的國土都是耕地,所以印度才能以300萬的國土,養活了12億人口。
❼ 印度面積只有中國三分之一,靠什麼養活13億多人
根據201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人口已經突破14億大關,目前在全世界排名第一。雖然我國地大物博,各種資源也比較的充足,但想養活這14億人的壓力也非常的大。但根據相關專家的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印度人口很可能將會超過我國。值得注意的是,印度面積只有中國三分之一,靠什麼來養活13億多人?專家分析認為,主要有5點原因。
印度面積只有中國三分之一,靠什麼來養活13億多人?專家:五點原因。正是因為專家所分析的這5種原因,他們才能夠負擔得起規模如此龐大的人口,並且在滿足本國需要的同時,還有餘力向外國出口糧食來賺取外匯,這一點是很多經濟發達的國家都做不到的。但其實他們在人口不斷增多的同時,也隨時面臨著可以預見的危機,糧食雖然可以充足的供應,但因為經濟不怎麼發達,所以想要負擔如此之多的人口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如果還不能對於經濟結構進行合理調整的話,不斷增長的人口壓力勢必會將全部的經濟壓垮。
❽ 印度土地面積比中國少一多半,到底怎麼養活13億人口
首先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考慮第一則是國土面積,有許多人都從表面上的認為只要國土面積大,那麼耕地面積也就大,所以種一些糧食就也越多,但是並不是這樣的。就拿中國來說雖然看起來非常的遼闊,但是那些沙漠和一些高利占的面積就非常的大,所以我們國家的耕地面積遠遠比不上印度,而印度作為一個只有298萬平方公里的小國家來說,它的耕地面積卻僅次於美國。
它現在的數據則是耕地面積就達到了1.7億平方米。這個數據其實是非常可觀的,因為對比我們國家來說,它超出了非常的多。再加上印度地處的位置也非常的良好。是因為這樣的地理優勢給他的氣候帶來了許多的幫助,所以根本就不用擔心降水的問題,因為靠近海邊,讓他們的降水非常充沛,所以就給了那些農作物一些適宜的氣候,所以綜合一些地理及氣候的條件,導致它的每年糧食總產量是世界排名第三。
第二則是我們中國雖然耕地面積不多,但是我們國家一些化肥或者是其他方面的配置都比他們好,所以糧食產量也是遠超他們國家。的確,印度如此高的糧食產量為它們的人口奠定了基礎,但是還可以從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來考慮,那就是我們看到的印度人都是非常的黑,而且瘦,雖然他們個子不矮,但是從四肢看來都非常的瘦小。
有不少的地區都是貧民窟,所以這些人的生活質量也不高,有的時候連溫飽也解決不了,只能勉強的維持著活下來而且一般在這種條件下,他們對自己計劃生育這方面也不是抓的很嚴,所以盡管非常窮有許多家庭還是會生很多小孩。從這些各個方面考慮,就不難推出為什麼印度如此小的一個國家能有夠養活這么多的人。
❾ 印度到底是靠什麼養活13多億人口的
很多人都好奇,印度只擁有我國不到三分之一的土地,怎麼能夠養活十三億多的人口的?
然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印度將高科技與農業結合到一起。政府非常重視在農業方面的技術發展,希望通過農業技術來使得印度農業更加高產,並且通過高科技手段可以提高農業種植方面的效率和回報率。原本印度在科技方面已經實行大力發展,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可以說現代科技對於印度農業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
還有一個原因也是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獨立以後,鋼鐵、機械、電力、化學等工業都有所發展,工業已形成完整體系。印度的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工業發展迅速。旅遊業也是印度政府重點發展產業,也是重要就業部門,提供兩千多萬個崗位。
❿ 印度面積僅有我國三分之一,為何能養活13.9億人
從古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歐洲便出現了兩頂王冠,分別歸屬於東西兩個羅馬帝國。後來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佔領,東羅馬帝國宣告覆滅,整個歐洲大陸便只留下了一頂王冠,便就是西羅馬帝國的王冠,後來決定王冠落到了法蘭克王國國王的頭上。
再到後來,這頂王冠又傳承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王冠,被戴在了德意志君主的頭頂上。國王與皇帝之間,可是有非常大的不同。國王只是皇帝手下的一位領主而已,而皇帝對國王有著名義上的宗主權。法國國王只能稱之為國王,而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卻可以稱之為皇帝。
再來說印度的灌溉系統,以農業作為主要產業的國家,一般都會有著極其發達的灌溉系統,這是由農業依靠氣候條件這一不穩定因素造成的,成熟且充足的灌溉系統,能夠用來對抗惡劣的天氣,比如當旱災來臨時,便可以通過及時的灌溉,讓農作物保持生長狀態。
在中國古代社會就對灌溉系統非常的重視。幾乎只要有時間,每年都會在農閑之時派出一部分人修理農田水利設施,而且這已經成為官員政績考核的一個標准。如果農田水利設施修整的不行,那麼極有可能會對農民農業的生產產生一定的影響。
印度境內有一條恆河,大家都知道恆河是印度的聖河,許多人在印度河中洗澡,認為這樣可以凈化肉體和靈魂,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恆河其實也是印度的灌溉水源之一。在夏季的時候,由恆河當中的水便開始向農業地區輸送,讓這里的土地不受旱災的影響。
而且,印度當地也非常重視對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雖然不像中國那般早就開始了系統化的修建,但他們的水利設施也頗有一番特色。而且他們成功的依靠這些水利設施,保證了農作物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