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昭寺是印度佛學的最高學府嗎
大昭寺是松贊干布建的一座寺,建於公元7世紀上半期,是西藏最早的寺廟之一。你怎麼說是印度的寺廟呢?應該是那蘭陀寺是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只是那蘭陀寺早就不存在了,而且現在的印度流行的是印度教,也就是新婆羅門教,佛教在印度不流行,也沒有什麼學府。
在西藏,大昭寺算不上佛教最高學佛,它主要是舉行一些法會,比如傳昭大法會。在西藏的寺廟都有經學院,相當於漢地的佛學院,但最有名的規模最大的不是大昭寺,而是格魯派的六大叢林,即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拉撲楞寺、塔爾寺。這才是西藏佛教的最高學府。其中的拉撲楞寺有六個扎倉,也就是六個經學院,規模最大。
2. 玄奘在天竺游學的佛學最高學府是哪裡
叫那爛陀寺(梵文:Na^landa^ ,Nālandā),古代中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在古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五世紀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梵S/akra^ditya )為北印度曷羅社盤社比丘(梵Ra^javam!s/a )建立本寺,歷代屢加擴建,遂成為古印度規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玄奘法師曾在此地留學。
3. 納蘭陀寺為什麼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學府
納蘭陀寺在佛教之前、婆羅門教學術就很繁盛。後因釋迦牟尼生於此,死於此,葬於此而尤為著稱。寺院建築壯麗,藏書豐富,僧徒眾多。我國唐朝的玄奘法師就曾在納蘭陀寺學習過5年。在玄奘就學時期,納蘭陀寺的僧師有1500人,僧徒有8500餘人。僧師中能講經50種者約10人,能講經30種者約30人,能講經20種者約1000人。納蘭陀寺招收學生考核十分嚴格,一般只有申請者的20%可獲錄取,學生須有堅實的基礎訓練,要到20歲左右才具備條件參加入學考試。
4. 玄奘經歷4年到古印度那座廟取經#55
那爛陀寺(Nalanda Temple),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在古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曾有多達9百萬卷的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過萬僧人學者聚集於此,玄奘在此從戒賢法師學習多年,義凈在此從寶師子學習十年;此外來此學佛的唐僧還有慧業、靈運、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燈、道琳、智弘、無行等法師。玄奘《大唐西域記》和義凈《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對那爛陀寺都有說明,而義凈對當時那爛陀寺的布局和建築樣式,敘述尤其詳細准確。
傳說此地本原是庵沒羅園,後來五百商人捐金錢買下獻佛,佛在此說法三月。後來摩揭陀國王鑠迦羅阿迭多在此興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擴建,此後呾他揭多鞠多王在東面建寺,幼日王在東北建寺,金剛王在此西建寺,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此東建大寺,中供佛像。經過歷代君王的營建,那爛陀寺宏偉壯觀。
根據義凈在7世紀末的記述,那爛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圍匝長廊。寺高三層,高三到四丈,用磚建造,每層高一丈多。橫梁用木板搭造,用磚平鋪為房頂。每一寺的四邊各有9間僧房,房呈四方形,寬約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門,開有窗洞,但不得安簾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隱私。僧房後壁乃是寺的外圍牆,有窗通外。圍牆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細,美輪美奐。
寺的房頂、房檐、和院落地面,都要用特製的材料覆蓋,這種覆蓋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磚和以黏土製成,覆蓋輾平後,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雜以麻筋麻滓爛皮塗上,蓋上青草三五天,在完全乾透之前,用滑石磨光,然後先塗上一道赤土汁,最後再塗上油漆,光亮 如明鏡一般。經過如此處理的寺院地面,堅實耐用,經得起人們踐踏二三十年而不壞。
那爛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個講壇,學習課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學、數學、醫葯等。
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亞爾·卡爾積(Bakhtiyar Khalji)帶兵侵佔那爛陀寺,寺院和圖書館遭受嚴重破壞,大批那爛陀僧侶逃往西藏避難,從此那爛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輝,並漸漸被遺忘,變成廢墟。
那爛陀寺遺跡
從1861年開始,那爛陀寺院遺跡被陸續挖掘,已發掘出8座大型寺院,4座中型寺院和一小型寺院。8大寺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列,大門朝西。大寺每邊9僧室,恰如義凈所述,中寺每邊7僧室,小寺院每邊5僧室。
1861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 · 康寧漢在這里發現了一片佛教遺址,經過與《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核對,證明這就是那爛陀寺。這里出土了多件精美的佛教石雕,有些石雕只有拳頭大小,上面雕刻的佛教故事卻異常細膩精美。此外還出土了銅像、銅盤和印章等,其中最一枚刻有「室利那爛陀摩訶毗訶羅僧伽之印」。大部分出土文物都展覽在那爛陀寺對面的博物館里。現在那爛陀寺的發掘面積已經超過了15萬平方米。那爛陀寺分為僧院區和教學區。僧院區由大致相近的院落組成,共有12座。每個院落的四周排列著狹窄局促的僧房,院子內有石桌、水井和廚房,每個院落都有走廊通向外面。教學區有寺廟和佛塔。佛子主要在寺廟里學習佛經。周圍散布著許多佛塔,其中真身舍利弗塔最富氣勢,這座塔分三層,外觀雕有精美的圖案,角樓的壁龕中雕刻著佛陀在菩提伽耶、王舍城和鹿野苑弘法的故事。
那爛陀寺附近有一座中國式的玄奘紀念堂,是中國政府在1957年捐款30萬元人民幣建造的,以紀念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驅。這里是2006年的中印友好活動的主會場
5. 印度的那爛陀寺遺跡為何出名
經過多方努力,但也遭到質疑,印度那爛陀大寺考古遺址昨天終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今日郵報」今天報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0屆會議正在土耳其舉行,盡管有專家曾提出質疑與反對意見,最終昨天仍把那爛陀大寺,和伊朗的坎兒井水利系統、大陸廣西左江花山岩畫,及密克羅尼西亞東部的形式中心南馬都爾遺址其他3處,一起列入世界遺產。印度政府是以文化類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爛那陀大寺考古遺址成為2016年認定的世界遺產,在被列入世界遺產後,成為印度第33個獲得此殊榮的考古遺址。
6. 玄奘西行時,曾游歷的佛學最高學府的名稱是什麼
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是古印度規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大唐西域記》記載,那爛陀寺原為庵摩羅園,佛陀曾於此說法三月,佛陀涅槃後,帝日王即於此處創建伽藍,規模逐漸發展壯大,就是那爛陀寺。
玄奘西行取經,主要在古印度那爛陀寺學習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是他在印度逗留時間最長的地方。
7. 大家熟知的唐朝玄奘取經到的是印度的什麼地
答:唐朝玄奘取經到的是當時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那爛陀寺(Nalanda Temple)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在古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
8. 古代印度的最高學府是哪裡
古代印度有不少學術水平較高、規模較大的寺院,除負責培養比丘的工作外,還從事學術研究,經常舉行學術討論和演講,成為當時的最高學府。
9. 大唐玄奘
玄奘法師(公元602—664),俗家姓陳,名褘。河南陳堡谷(今少林寺西北)人,兄弟四人,玄奘最幼。二兄長捷先出家在東都洛陽的凈土寺。玄奘十三歲也出家於這所寺院。
玄奘出家後,好學不倦,聰穎非凡,跋涉數地,遍學名家,在未西行之前,幾乎已遍習中土之佛學。且拜謁之人多是名家大家,統鑒計卷,其輾轉十三家如下:
所學地
師承
所學內容
洛陽·凈土寺
景法師
嚴法師
涅槃
攝大乘論
去蜀途中
慧景 空法師(不詳)
《毗曇》 《攝論》
成都
道基
寶暹
道振(志振、志震)
《毗曇》
《攝論》
《迦延》
相州
慧休
《雜心》 《攝論》
趙州
道深
《成實》
長安·大覺寺
道岳
法藏 僧辯之
玄會
茲論宗
《攝論》
《涅槃》
玄奘大師至蜀,多因前朝亂世,高僧多避居於蜀部。而前往蜀部的途中所遇的慧景,長於《攝論》,是聲譽滿京國的大德。
成都大德雲集,玄奘受教於道基大師。道基曾受學於彭城。彭城是中國佛教毗曇宗之祖慧崇常居之處,慧崇雖已逝,但毗曇之學盛。道基便出於此門。
寶暹大師同慧景、智脫、道基並稱「東都四大首座」,亦善明《攝論》。《續高僧傳》卷十四雲其「神志包總,高岸倫濤,談論倚伏」。
道振的毗婆沙學,為當世名家。其學問於《迦延》,僧玄會曾學其門下。
玄奘法師在蜀中多學諸師,年齡尚未及二十五歲,於諸論造詣之深,博學之處,已是蔚然大觀。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離蜀東下,在荊州天皇寺講「《攝論》,《毗曇》,自夏迄冬,各得三遍」。
在相州,受學於慧休大師。慧休大師(548—646),實乃三藏俱明,學問罕有人及的大人物。他初學涅槃名家靈裕法師,習《華嚴》諸經綸;往渤海從明彥法師習《成實論》,而明彥法師,史稱之為「成實元緒」;明彥法師去世後又從志念學小論。志念法師是毗曇慧崇,成實明彥的弟子。慧休從靈裕法師入關,遇曇遷禪師學《攝論》。曇遷禪師先在北地學地論,後於建業,彭城學攝論,「史謂攝論北土創開白遷為始」;慧休又學於道尼,道尼為攝論宗祖真諦大師之弟子;從道洪律師學《四分律》,晚年從法礪講律。廣博精深之下,造《雜心》、《攝論》章疏,為其心得所在,玄奘從慧休學八月有餘,自是受益匯深。
道深,志念之弟子,精擅《成實論》,玄奘從學《成實論》五聚之學。
貞觀二年(628)初,時玄奘年約二十五,再至長安。
在長安期間,受學於道岳,法常,僧辯之,玄會諸家。
道岳,曾受學於僧粲,志念,智通,皆當世名僧。從真諦弟子道尼學《攝論》,又得智愷手記《俱舍疏》本,《十八部論》,於《俱舍》鑽研至深,卓然名家。玄奘從學此論。
法常,曇延之弟子。
僧辯之,智凝之弟子。曇延和智凝都是攝論名師。
玄奘在中土所學的十三家,俱為名宿,而此時之玄奘學問之弘深,也是傳於天下。法師學問風格偏重法相之學,這從所從學的老師中可以看出。十三師中,從學的《攝論》者就有六人,而立志到印度取經,也是志在取《十七地論》。對般若學問,玄奘法師未曾著意重視。十三師中,沒有一個是般若名家。玄奘在洛陽凈土寺出家,寺中的明曠法師就是般若名家,但沒有任何兩人交往的文字記錄。玄奘游川蜀,荊州,三論學者頗多,也未曾有聞有交涉。而玄奘初入長安,高僧嘉祥吉藏在京,玄奘未有請謁,可見學問重心偏頗。當然,其學雖不重般若,但未嘗不知道般若。玄奘法師到了涼州,曾講《攝論》,《涅槃》和般若,可見一斑。
未西行之前,法師學問已經規模弘大,絕非僅為一經一論之專家!
玄奘西行,旨在取《瑜伽》。
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秋,自茲西去,時年二十八。(據陳垣《書慈恩轉後》年歲考證)。
這一路的孑然孤游和艱難驚險被後世傳頌,一直到明末變成了《西遊記》。玄奘法師途中高昌王,葉護可汗通告和護送,中途路經諸國,供給頗盛,遠勝於當年「偷渡」出關的窘境。
貞觀十九年春,玄奘歸自西域。凡此十數年,其學問,事功,令譽,風度,絕人之毅力,博印度、西域諸國的隆禮。其造詣之深,聲譽之隆,在印度無人可並,千古一人矣。
玄奘去印度,雖旨在取《瑜伽》之大論,但其學習不限於瑜伽諸宗,遇到名師必認真研學,無半點馳憊。前後在各處受學知名學僧約十五人,不知名者又有若幹人,所記大致如下:
所學經論
所學地
傳者
學習時間
《毗婆沙》
縛喝羅國納縛伽藍
般若羯羅(慧性)
月余
《俱舍》、《順正理》因明、聲明《毗婆沙》
迦濕彌國闍耶因陀羅寺
僧稱(一作勝)
二年
經部、《百論》、《廣百論》
磔迦國
長年婆羅門
一月
對法 《顯宗》、《理門》
那仆底國突舍薩那寺
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
十四月
眾事分毗婆沙
闍爛達那國那伽羅馱那寺
旃達羅伐摩(月胄)
四月
經部毗婆沙
祿勒那國
闍那毱多
以冬半春
有部辯真論
秣底補羅國
密多斯那
半春半夏
佛使毗婆沙
日胄毗婆沙
羯若鞠闍國(曲女城)
跋達羅毗訶羅寺
毗離耶犀那
三月
瑜伽論等
摩羯陀國那爛陀寺
戒賢法師
五年
毗婆沙、順正理
依爛那國
恆他揭多毱多(如來密)、羼底僧訶(獅子忍)
一年
集量論
南僑薩羅國
某婆羅門
一月余
大眾部根本阿毗達摩等論
馱那羯磔迦國
蘇補底,蘇利耶
數月
徵問瑜伽論
達羅毗茶國
僧迦羅國僧
正量部根本論、攝正法論、成實論
缽伐多羅國
某二、三大德
二年
婆沙等決疑
那爛陀寺西
般若跋多羅
二月
唯識決擇論等
那爛陀附近杖林山
勝軍法師
二年
以上這個圖中是玄奘法師在印度有痕跡可尋的師承學習。其中,那爛陀寺作為古代中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玄奘法師於此居留和學習的時間最長。那爛陀寺是唯識學之中心,後漸修學習范圍包括了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聲明、醫方等無不籠及,玄奘在那爛陀寺主要從學於戒賢法師。
戒賢法師是法相大師,承傳護法(唯識十大論師之一)的唯識之學,作為那爛陀寺最顯赫的法相大師,戒賢學識之博,之深對玄奘的影響是顯而見之的。玄奘後來在那爛陀寺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奠定自己在那爛陀的位置。戒日王於曲女城法會,邀五印度十八國國王,大乘,小乘,婆羅門眾七千餘人,這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辯論大會」。玄奘為「論主」稱頌宣揚大乘佛法,做「真唯識量頌」懸會場門外十八日,竟無人敢發論難之。戒日王使大象施幢,玄奘高高乘上,宣告著一代佛門英才之無敵。大乘僧眾稱玄奘為「摩訶耶那提婆」(大乘天);小乘佛徒則稱贊玄奘為木叉提婆(解脫天)。十八國國王於會後都皈依在了玄奘門下。
玄奘法師意欲歸來,戒日王挽留不住,和鳩摩羅王又邀請了十八國國王在首都缽羅那迦城連開七十五日布施大會請玄奘隨喜。道俗兩界到會者五十餘萬人。玄奘聲望在印度之高,千古以來,唯此一人。這大概也是中國人在外國宗教文化界取得的最高成就,千古以來,唯此一人。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到了京城,這一年,玄奘四十四歲。
按照《舊唐書》所記「太宗見之,大悅,與之談論」可見太宗對玄奘之認可,隨後「將梵本六百五十七部於弘富寺翻譯」亦可見太宗對佛教及玄奘之支持。黃仁宇「李世民親予接見,當日龍顏大悅」,大約也是照著《舊唐書》比劃出太宗的態度。但從種種蛛絲馬跡來,怕未必是如此。
欲知太宗對佛教的態度,當然要看他對待佛教的言行,而對待佛教之言行和態度,亦是太宗對待玄奘之態度。
太宗皇帝與佛教之結緣,民間傳以最盛的是借嵩山少林寺僧抗王世充事。武德七年,下旨僧法雅發京寺中驍捍僧人千餘人充軍伍,這大約是最典型的官民之利用關系。太宗討伐王世充,用了僧人,等破了洛陽城,「乃廢隋唐寺院,大汰僧人」。態度可見一般。
太宗李世民上位,是誅殺了兄長李建成後才順利登基的。當時以法琳為首的佛教徒擁護的李建成,而以王知遠為首的道教徒擁護的則是李世民。貞觀十一年(637),太宗下旨規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貞觀十三年,太宗找了個借口,把佛教領袖之一的法琳流放益州,法琳死於途中。
《大宋僧史略》不誤悲傷的記載道:
「自唐有天下,初則佛法萎遲,蓋李教勃興,物無兩大故也。傅奕上疏條釋氏之愆,神堯不無其惑;次巡幸冬洛,太宗詔令僧尼班於道後。」
應該說,太宗對待佛教的態度還是比較明顯的。
太宗皇帝也修寺院。寺院修建的多少也是他們的態度之一。梁武帝時就修了許多,杜牧寫「南朝四百八十寺」只是一斑而已。隋朝二帝曾大興修寺。比之他們太宗修建的寺院多數目的性較強:
貞觀三年設,是「憂五穀不登」;為太武皇帝造隆田寺,為穆太後造弘福寺,此為「申孺穆懷」也;為戰事中亡人設齋做道場,在舊戰場建寺,以祭殺場之魂,如破薛舉於扶風,建昭仁寺;敗宋老生於呂州,設普濟寺;滅宋金剛於晉州,設慈雲寺;破劉武周於汾州,立弘濟寺;敗王世充於邙山,設昭覺寺;破竇建德於鄭州,立等慈寺;破劉黑闥於洺州,立招福寺;在率軍征戰高麗後,於幽州又建憫忠寺,這些都是為陣亡戰士祈福而建,此種原因建寺院,自然和崇佛無關。
貞觀二年時,唐太宗和身邊的人聊起前朝風雲,說到梁武父子崇好佛教,致使國破家亡,足矣為鑒,並道:
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以為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耳。
此話被收在《貞觀政要》之中,為後人所鑒。
貞觀二十年,太宗手詔斥蕭瑀曰:
梁武窮心於釋氏,簡文銳意為法門,傾帑藏以給僧袛,殫人力以供塔廟。及乎三淮沸浪,五嶺騰煙,假余息於熊蹯,引殘魂於雀彀。子孫覆亡而不暇,社稷俄傾而為墟。報施之徵,何其謬也。並直言訓斥蕭瑀道:
踐覆車之餘軌,襲亡國之遺風。棄公就私,未明隱顯之際。身俗口道,莫辯邪正之心。修累葉之殃源,祈一躬之福本。上以違忤君主,下則扇習浮華。
這話聽完,估計這位梁武後人恐怕早就兩股戰戰,頭頸冒汗了。對崇佛誤國相去不遠,太宗皇帝是可以歷歷在目的,態度是可想而知。
太宗皇帝自認為自己是老子李耳之後,就是有心宗教,道教也要在佛教之前。太宗有事沒事經常嘮叨梁武,貞觀二年,他和近侍聊天,道:如梁武父子,志尚浮華,惟好釋氏老氏之教。……孝元帝在於江陵,為萬鈕於謹所圍,帝猶講《老子》不綴,百寮皆戎服以聽。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摯」。以此可見,太宗估計對老子的好感也不太大,「神仙事本虛無,空有其名」。
翻譯佛經(國家組識)也是崇佛的帝王們最愛做的事。遠的不說,前朝的文、煬二帝便留有「譯經八十二部,建寺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萬六千二百人」的數據。不僅如此,這父子倆人還有大量相關數據可覓;文帝「寫經四十六藏,十三萬二千另八十六卷,修故經三千八百五十部,造像十萬六千五百八十區」;煬帝「修故經六百一十二藏,二萬九千一百七十二部,治故象十萬另一千區,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區」。大約受了梁武、文、煬等帝王們崇佛亡國的刺激,高祖、太宗於此道都大大收斂。特別是太宗,修廟建寺多有目的,並不為佛,至於釋經,貞觀元年倒有一事。
高僧波頗自西突厥至於唐,太宗為他在大興善寺立譯場譯經。
不過這事情多少不像太宗作風,所以有些說法。太宗在唐初外交上想遠交近攻,一直找機會結交西突厥。突厥王葉護很是信崇波頗,太宗行事一向目的性較強,想來通過波頗法師外聯西突厥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據說,太宗在興善寺譯場「禮意優厚」,但實際情況是:「昔符、姚兩代,翻經學士乃有三千,今大唐譯人不過二十」。
事情如此!
前朝宏大的譯經場面波頗是再見不到了,道宣在《續高僧傳·波頗傳》中記道:
其本志頹然,雅懷莫訴,因而構疾!
可憐的波頗恰逢此佛事未興之前,大興之後的空白檔上。
我們的太宗皇帝在未見玄奘大師前也見過幾個佛門大德,如回慧乘、明瞻等人。明瞻和尚「內通大小,外綜丘墳,子史書素,情所欣狎」,和太宗兄談的主要內容是「自古以來明君昏主制御之術」兼「陳釋門大極以慈救為宗」;慧乘等人也是博涉今古子史的人,太宗找他們聊天談文史掌故的多,談佛門之事只是附帶而已。我們都還記得,太宗皇帝的詩詞、翰墨都堪稱「家」呢。
這時的玄奘既使名震西域諸國,但要太宗認真對待,估計遠非正史所載那麼簡單。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回到故國。
玄奘回到長安。「迎者數十萬眾」,看來,雖隋、唐之間略紛亂幾年,且太宗並不崇佛,民間崇佛基礎倒還是雄厚的。據說當時從朱雀街到弘福寺的數十里間,道旁擁街拖兒帶女來瞻仰聖容數十萬眾,燒香,散花不斷。玄奘二十餘匹馬負經論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如來真身舍利一百五十粒,金檀佛像七尊,於中國文化,中國佛教,此一天是絕對大事件!
這一年大唐的歷史上,最濃墨的是「征遼」(高麗)事件。這是一場太宗精心准備的戰爭。玄奘急赴洛陽求得一見,太宗語近待曰:
昔符堅稱釋道安為神器,舉朝尊之。朕今觀法師詞論典雅,風節貞峻,非唯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遠。
誇是誇了,仗還是要打。至於玄奘問譯經的事,提出在嵩山少林寺譯經。太宗不許,並道:
法師唐梵俱瞻,詞理通敏,降恐徒揚仄陋,終虧聖典。
玄奘大師沒少花言語,「固請乃許」。太宗便讓留守的司空房玄齡安排,在西京弘福寺禪院開始譯經。
玄奘學識廣博,博通深沉,此種才華讓太宗心裡不舍,居然提出讓玄奘還俗,當然有失所望。
翻譯佛典,南北朝一直視此為國之要事。至若二秦之譯事,門徒三千洋洋大眾。隋唐洛陽興善寺,上林院,義學沙門,多會於此,使譯經盛事自長安鳩摩羅什,洛陽流支之後,再抵高潮。太宗此時於譯事態度之冷淡,供事之簡陋,對比實在是大。至於前面提到的波頗,孤單單的幾個人,情景之冷清,今日再拒玄奘,也由此可見太宗對佛教之態度恐怕沒有對玄奘本人感興趣吧。
太宗讓玄奘還俗輔政,並很認真的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出此等要求,現在看來像個笑談;比之當年梁武帝捨身入寺,恰成鮮明之對比。正史中所載的太宗對佛事冷淡,待玄奘之熱情,也是可見一斑其中用心所在。
貞觀二十二年以後,太宗征遼歸來,英雄氣概日漸消磨。年齡大了,對生死的問題多了留心,對佛教才慢慢多了留意。去世前,多次和玄奘說:「朕共師相逢間,不得廣興佛事」,這也說明大概他的即使有信佛也是晚年的事情了。
晚年和玄奘論金剛般若,聽瑜伽大意,數次邀玄奘還俗輔政,對玄奘多方照顧有加看來,愛才大於愛佛。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唐太宗和玄奘法師在洛陽翠微宮暢談佛理。五月,太宗竟然崩駕而去。使玄奘失去了一個對他的最大支持者。根據史實記載,唐太宗的突然崩駕和他長期的服用道士煉的仙丹有關。清趙《廿二史札記》直說,太宗皇帝就是因為服用丹葯中毒而亡的,這也間接地說明了唐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和道士之間的關系。
其後的很長歲月中,在歷史典籍里處處記載著唐朝的第三代帝王唐高宗一如既往的像太宗皇帝一樣對待玄奘。
麟德元年(664年),玄奘法師在玉華寺圓寂,時年六十五歲。高宗皇帝極為悲傷,罷朝數日,嘆曰:
「朕失國寶!」
玄奘去世不久,高宗降旨,曰:
「玉華寺玄奘法師既亡,其翻經之事且停,已翻成者准舊例官給抄寫,自余未翻者總付慈恩寺守掌,勿令損失。其奘師弟子及同翻經,先非玉華寺僧者,宜放還本寺。」
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譯經便停止了,此後再無一人能夠有如此力量宏興佛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