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文化如何提升

印度文化如何提升

發布時間:2022-10-02 02:50:32

① 印度文化有什麼特點

印度文化的特點
印度文化為三方面內容即以宗教為中心,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和以詩代史三方面
1.以宗教為中心
印度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都以宗教為中心,其表現形式和內容也都與宗教有關,連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為此,世界學術界在研討印度文化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這個問題時,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宗教,宗教融於印度文化之中,無宗教就不成其為印度文化。
在學術界也有人稱印度的某些文學作品為純宗教文學作品。世人熟知的《五卷書》這部聞名全球的寓言故事集,也是宗教人士為後代創造的,字里行間流露出宗教的情感,宣揚的是宗教精神。
印度偉大的民族英雄—聖雄甘地,在領導全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巾,他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也源於印度宗教思想的仁愛主義,他是從印度教的「堅持真理」、「戒殺」和「自製」的信條中衍生了非暴力思想。聖雄甘地堅信非暴力思想的宗教道德力量最終將使本質上熱愛主義的英國殖民者改正自己的錯誤。甘地始終認為,「政治上一旦失去宗教也就失去了靈魂」。他運用宗教學說鼓動人民參加反英運動。這種山宗教思想激發起來的愛國熱情,犧牲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其力量是無比巨大的,它迫使英國殖民者不得不放下武器,同意印度獨立。
2.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我們如果分析研究印度的古、現代戲劇,電影和音樂舞蹈等劇本,不難發現—個規律,即大多以大田圓結尾。而從內容上分析都貫穿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的思想, 其中不時反映出仁愛互助的精神。實際上這是由於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響。所以在國內學術界也不乏有人認為印度戲劇、電影,音樂、舞蹈中的六團圓結局是佛教從修養上強調了現實生活中的宗教實踐,它不同於基督教僅勸導人們消極地等待死後靈魂升天的悲觀主義,而是注重精學勤修。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實際上,佛教這一思想的產生,是在與婆羅門教森嚴的種姓制度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雖然,婆羅門教不設廟宇,不拜偶像,但是都派生出私人日常生活到國王即位的一套非常繁瑣的理論和祭神儀式,婆羅門祭司被稱為「人間之神」,是知識的壟斷者和人間生活的指導者。他們是人上之人,為第一種姓,其餘的則為第二、三、四種姓,種姓的高低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和在社會上的地位。公元前6世紀,作為國王和武土的第二種姓剎帝利的力量不斷強大,第三種姓吠舍也在商業活動中掌握了大量的財富,作為第四種姓的首陀羅和排除在種姓之外的奴隸-賤民,他們都對婆羅門傲慢和不勞而獲強烈不滿,反對婆羅門維護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佛教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佛祖釋迦牟尼反對婆羅門的種性制度,強調梵我不二,苦身修行。主張四姓平等,取消種姓制度,佛教便由此興盛起來。特別是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偶導下,佛教發展到了極盛時期。由於佛教的興盛與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受佛教影響的文化繁榮起來。無淪是在政治、哲學、文學,藝術、雕刻、音樂,舞蹈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即便是卷土重來的印度教(亦稱作新婆羅門教),它也或多或少地繼承了佛教的宗旨。雖然它恢復了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但是,佛教文化所形成的特點,它已無法改變,只能保持現狀或任其發展下去。佛教的哲學,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仁愛犧牲精神,因果關系,超脫苦修。樂於施捨,印度教也加以吸取。所以,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若要研究印度文化,必須重視研究佛教文化對印度文化的貢獻和影響。
3.以詩代史
印度文化另一個特點是以詩代少,眾所周知,印度人至今尚未寫出—部完整的屬於全印度人民的歷史書,目前印度最權威的歷史書是《高級印度史》, 由R·C·與字達、H.C·賴喬杜里和卡利金爾·達塔合著。但是,從全面整體的觀念來考這本書,也還不是屬於全印度的歷史書,況且史料尚缺乏,有不少是以傳說和神話為依據的,有些地方也沒有經過嚴格的考證。那麼,印度為何寫不山一本完整的屬於自己的歷史書呢?這與古印度人善於以詩代史有關,由於印度獨特的氣侯和地理環境,古印度人富於幻想,愛作詩,他們往往把古代歷史上的大事記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編,並與豐富多彩的神話故事混在一起,寫成一本本長詩加以傳頌。天長臼久,致使後人分不消哪是詩哪是史了。印度最為著名的兩人史詩《羅摩衍耶》和《摩訶婆羅多》就是以詩代史的代表作。為此, 世界學術界稱這兩部文學巨著是印度的古代史書。經過學術界多年的考證,《羅摩衍那》產生於印度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詩中描寫的人與事都是那時代的人與事。例如,「詩中宣揚的道德教條,已經是封建社會的東西,羅摩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他持以為生的是農業, 而羅波那則代表沒落奴隸主,他以吃內為生,進行游牧活動。從民族矛盾來看,羅摩皮膚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羅波那,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羅剎,實際上是一個婆羅門,他是外來雅利安人的代表。整個一部《羅摩衍耶》歌頌的是新興地卞階級,而通過一夫一妻制, 強調女子的貞節, 表現了作者對王位繼承的純潔性的關心」。《摩訶婆羅多》這部世界—上最長的詩,實際上是把寫古印度王國(相當於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史實,那個時代正是印度次大陸上林立著為數眾多的小王國,大小王國為了稱雄一方,你征我戰。所以,國內外學者都認為, 《摩訶婆羅多》不是一部單純的史詩,它反映了古印度很長一個時期內的社會心活和思想面貌。詩里不但有那個時代的人與事的傳說,還有印度教的教規和法典, 以及古印度哲學思想流派形成的記載;另外,詩中還有治國之道, 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風俗等也佔了相當大的篇幅。所以,印度學術界亦稱《摩訶婆羅多》是古印度的—部網路全書。

② 印度曾經那麼輝煌,怎麼不到10年就被我們反超了

在現代人的印象里,一看到印度就會想到:犯罪率極高,人口眾多,女性地位低下,衛生條件差等等。

誠然,現在的印度,在各方面的發展都明顯落後中國,可是在幾千年前,作為和中國一樣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當時的印度可是極其強大的,以至於印度學者還曾誇下海口:中國至少要30年才能趕得上印度!

但是歷史告訴印度人,這個差距不到10年中國就趕上了。是什麼樣的形勢變遷,讓一度強盛的印度落寞了呢?

不得不說的是,印度如果不改進現在的教育制度,平衡階級之間的差距,那麼印度終將會繼續落後於中國,兩國之間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③ 印度文化為你帶來了哪些精神財富

第一:印度的熱情奔放,給我生活上的活躍,還有自信。
第二:印度人的歌舞,給我另一種全新的認識,只要不開心唱唱歌跳跳舞,其實生活就是這樣的愉快。

④ 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如同一塊堅硬的石頭,即沒有很大的擴張性,也頑強地抵制任何外來文化的入侵。印度早期雖然有許多國王將佛教作為國教,後來被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所統治,近二百年來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國作為殖民地,但每個統治者走後,印度又頑強地恢復古老的印度教傳統。伊斯蘭文化對印度進行了幾百年強有力地沖擊,只擊下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兩塊碎屑,沒有能撼動印度主體文化的分毫,正是由於印度作為中流砥柱,迫使伊斯蘭教的擴張大潮分為兩支,使處於印度陰影下的其他國家沒有受到伊斯蘭教文化的影響。

印度文化的哲學觀念認為時間是無限循環的,總是由一個周期轉入另一個周期,無始無終,空間則是有限的。印度人不大關心印度半島以外的世界,也不關心和記錄歷史,現在印度的歷史學家需要利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希臘人和英國人的記述來了解印度的歷史。

印度文化認為死亡只是走向下一個輪回,他們不懼怕死亡,對未來充滿希望,對世界具有無比的信心,印度文化反對殺生,和自然相處比較和諧,對任何災難都不會發生大范圍的歇斯底里恐慌,但也不願意和命運進行暴力抗爭,即使是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爭取獨立也是依靠和平方式取得的。

印度文化並不是單一的宗教文化,印度早期就出現一些其他宗教,如錫克教、耆那教、佛教等,這些宗教的哲學觀念實際和印度教是一致的,也吸收印度教的神靈和傳說,只是反對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和印度教一樣,這些宗教都局限於印度本土,只有佛教成功地向其他民族傳播,其中南傳佛教國家都已經成為印度文化圈內的國家,北傳佛教則吸收儒教的哲學思想,和儒教合流。

印度文化不屈服於任何外來文化的壓力,也不進行激烈地抵抗,始終頑強地維系自己的傳統。印度文化圈還包括南傳佛教各國家,他們具有統一的文化傳統和文化背景。

⑤ 屬於整個印度民族的吠陀文化以及後來各個時期的印度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自雅利安人入主印度以後,民族斗爭轉化為種族沖突,繼而又進一步衍化為紛繁的種姓斗爭和教派斗爭;在永無休止、錯綜復雜的斗爭中,雅利安文化與印度河文化漸漸合流,並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匯成了屬於整個印度民族的吠陀文化以及後來各個時期的印度文化。這是印度文化發展的基本史綱。印度文化的種種風格與特徵,均由此而來;印度文學的種種風格與特徵,也均由此而來。

⑥ 古代印度文化是如何發展的

從地理學的角度看,印度次大陸是一個獨立的區域,它北依喜馬拉雅山,東、南、西三面環海,分別為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為蘇來曼山和興都庫什山。印度地域遼闊,南部三角地帶是熱帶氣候的德干高原,北部是印度河和恆河兩大水系供養的平原地區。獨立的地理環境、豐富的雨水,以及印度河和恆河泛濫造就的肥沃土地,使這里的農業文明比較發達。印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沖突、列國紛爭、宗教興衰此起彼伏,正因為如此,印度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徵,即包容性極強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宗教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現象。

印度文明的開端——哈拉帕文化從19世紀七十年代至20世紀三十年代初,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931處遺址,其中大小城市遺址10處,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因此,史學界將這一地區的文化稱為哈拉帕文化。

1875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坎寧安在《印度考古年鑒》上發表文章,論述了他對哈拉帕遺址的考察結果。1921—1931年,英國學者約翰·馬歇爾和印度考古學家拉·巴納吉等人對兩處遺址進行了系統發掘,取得了眾多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哈拉帕文化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羅帕爾,南抵瀕臨阿拉伯海的坎吉塔爾,東到北方邦的阿拉姆吉爾普爾,西至巴基斯坦和伊朗交界地區的蘇特卡根·杜爾。東西長約1550公里,南北長約1100公里,總面積約128萬平方公里。

哈拉帕文化處於公元前2500—公元前1750年,是印度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座城市的規模和結構布局很相似,總面積各約有85萬平方米,均由西側的上城(衛城)和東側的下城(商業區和居民區)兩部分組成。衛城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也是權勢的象徵。城的四周建有城牆和防禦的塔樓,城外挖有護城河。上城內有一個84平方米的大浴池,圍著大浴池有很多建築,有官邸、議事廳、谷倉等。下城街道整齊,店鋪林立。街道由方磚鋪成,下面有四通八達的排水系統。哈拉帕文明的城市文化,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哈拉帕文化的另一個成就是印章文字。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它與尼羅河流域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黃河流域的甲骨文,構成古代東方最早的四種文字類型。

印章文字主要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銅製成的印章與護符上。據統計,發現的印章約有3000個,文字元號約500個。遺憾的是倒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釋讀它。

哈拉帕印章文字元號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繁盛達800年之久的哈拉帕文化突然遭到毀滅。其原因一是雅利安人入侵後的大屠殺所致,二是毀於自然災害,三是毀於內部的階級斗爭。

佛教的興起、發展及傳播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系、多宗教的地區。對古代印度產生巨大影響的宗教主要有婆羅門教、耆那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等。其中佛教不僅對古代印度產生巨大影響,而且對東方乃至西方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印度最早的宗教是雅利安入創立的吠陀教,它形成於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其宗教經典是《吠陀》經。這時的宗教,一是信奉多神,二是對自然的崇拜。在吠陀教的產生、發展過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階級的出現,印度社會出現了瓦爾那制度——等級制度。隨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和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到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000—公元前600年)吠陀教演變為婆羅門教,並完善了影響數千年的種姓制度,即根據不同的社會分工和不同的社會階層而形成的等級制度。4世紀前後,婆羅門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一些教義和各地的宗教信仰,漸趨復興,8至9世紀時,經宗教大師商羯羅的改革,婆羅門教演化為「印度教」。

公元前6—公元前5世紀,恆河流域的農工商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逐漸富裕起來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對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的不滿情緒愈演愈烈,各種思潮應運而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佛教,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產生的。

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6—公元前486年)。相傳他29歲出家修行,尋求解脫人類苦難的良方,6年後得道成佛,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隱修者」)。之後,在恆河中下游,他廣收門徒,傳教40餘年,使佛教逐漸傳播開去。

從佛教創立到公元前4世紀為早期佛教(又稱原始佛教)時期。這個時期的佛教吸取了婆羅門教靈魂轉世、輪回業報的思想,創造了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基本教義,即四諦(真理)論、緣起論和三法印。此外,還有五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

佛教所宣揚的教義及「眾生平等」的觀念,很快得到除婆羅門外二個等級的支持和擁護,發展較快。阿育王、迦膩色迦和戒日王統治時期,立佛教為國教。

佛教在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分裂。自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5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之後,又分出許多部派。1世紀前後,大眾部的一些支派演化為大乘佛教,而他們把上座部的支派貶為小乘佛教。7世紀時,大乘佛教中又分出一個支派——密教,又稱「金剛乘」。最後形成了大乘教、小乘教和密教三大派別。

隨著佛教在印度次大陸的繁盛,向外傳播已是必然。從公元前後到10世紀左右,佛教的三大派經北路和南路傳向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最後,被稱為北傳佛教的大乘在中國、朝鮮、日本和越南北部得以廣泛傳播和發展,其主要經典是漢譯梵文大藏經,又稱漢語系佛教。被稱為南傳佛教的小乘,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和我國的雲南得以傳播和發展,其經典是巴利文大藏經,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密教則與我國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結合,發展為喇嘛教,其經典是藏文大藏經,所以又稱藏語系佛教。它後來傳入青海、內蒙古以及尼泊爾、錫金、蒙古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這樣,佛教在印度以外的亞洲地區的影響日益擴大。到18世紀中葉,佛教又由東南亞傳入歐美,至此,佛教發展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隨著9世紀印度教的興起和10世紀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傳播,佛教開始衰落,到13世紀,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19世紀時,佛教從斯里蘭卡返回印度,並逐漸得以復興。今日世界的佛教,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仍以不同的形式產生著相當大的影響。

自然科學與建築藝術古代印度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成就比較突出,尤其表現在天文學、數學和醫學方面。

古代印度的天文學,是宗教祭祀活動的產物,亦是農牧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早期吠陀時代,《吠陀》經典中就記載了關於宇宙起源的問題,並已經知道了7大行星和28星座,還多處提及日食和月食等。人們還根據月亮的盈虧,編制了天體圖,制定了太陰歷。

古代印度的太陰歷,1年為360天,分12個月,每個月30天,每隔5年加一個月。早期分春、熱、雨、秋、寒、冬6個季節,後期分為冬、夏、雨三季。

到笈多時代,古代印度的天文學又有了較大發展。聖使(476—550年)的《聖使集》一書,大膽地提出地球自轉說。被稱為古代印度天文學泰斗的作明軌范師(1114—1185年)的《究竟理頂上珠》一書,在世界上最早證明地圓說和地球懸於空間而有引物力量。

古代印度在數學方面的貢獻是非常突出的。阿育王時代,印度人就發明了數字元號、5世紀時發現了「0」。「0」的發現,在數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到8世紀時,印度人創造的1-0的數字元號傳入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我們今天應用的所謂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印度人創造的。

古代印度在幾何、三角等方面的知識,在建築實踐中發展很快,古印度人已經知道勾股定理。數學家、天文學家聖使把圓周率推算為3.1416。

占代印度的醫學發端於吹陀時代,《阿闥婆吠陀》經典中,就記載了77種常見病及治療方法。公元前後形成的《壽命吠陀》一書,列舉了760種葯物,並介紹了很多治療方法,其中有些治療方法,在今天的印度還在沿用。其它的吠陀經典中,也有對解剖學、病理學、胚胎學、麻醉學和治療學等方面的記載。

生活於1—6世紀的闍羅迦妙聞和婆拜他,是古代印度三大名醫,他們的醫學著作分別是《闊羅迦本集》、《妙聞集》、《八科提要》,為古代印度的醫學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古代印度的建築藝術光彩奪目,其基本特點是與宗教密切相關。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佛像等,是古代印度建築藝術的精華所在。尤其以阿育王法敕石柱、桑奇佛塔、阿旃陀石窟藝術最富代表性。

伊斯蘭教建築藝術的代表是泰姬陵。它建於1632—1654年。整個建築全部用大理石砌成,被譽為「石砌的詩篇」、「大理石之夢」和「凝固的音樂」。

文學與藝術地域遼闊的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和多文化的地區。她不僅在自然科學和宗教建築等方面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在社會科學的很多領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吠陀梵語,是古代雅利安人最早的語言,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到公元前5至前4世紀時,耶斯迦和拜尼尼對梵文作了系統的整理研究,制定了梵文文法規則。拜尼尼也因此被譽為「世界文法學鼻祖」。梵語雖在今日的印度已成為死的語言,但它在古印度的宗教及文學中所起的作用是極其巨大的。

古代印度的文化典籍十分豐富,其淵源是《吠陀》,文學作品亦是如此。

吠陀原為知識、學問的意思,後來轉化為婆羅門教的經典。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是經過幾個世紀逐漸匯編而成的,主要內容是關於神的頌歌和祈禱文的總匯。

《吠陀》或稱本集,共有4部。其中成書於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間的《犁俱吠陀》是吠陀經典的核心,全書詩歌1028首,內容是對神的贊頌。此後數百年又相繼編匯了三部吠陀:《婆摩吠陀》,是為《犁俱吠陀》中贊頌詩配上曲調的歌曲集;卿柔吠陀》,是祭祀儀式和祈禱詞的匯編;《阿闥婆吠陀》,是巫術和咒語的匯編。為了解釋這四部吠陀經典,印度人還編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等附屬文獻。

吠陀本集及附屬文獻,雖說是婆羅門教經典,但它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是非常高的。它不僅從多個角度和多個層面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會生活、歷史和自然科學,而且文學水平極高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詩歌,成為印度文學藝術的源頭,其影響深遠巨大。

被稱為古代印度兩大史詩的《摩河婆羅多》和《摩羅衍那》,是古代印度民間歌手和彈唱詩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印度文學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者定型於公元前4世紀前後,成書於公元4世紀,後者定型於公元前3世紀前後,成書於公元2世紀。

《摩河婆羅多》的書名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全詩18篇,107000頌(每頌兩聯),是世界古代史上最長的一部史詩。它主要描寫了婆羅多族由氏族公社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兩大王族——居樓族和般度族之間為爭奪王位而進行的戰爭。戰爭異常激烈、殘酷,幾乎波及印度全境,甚至連希臘人、大夏人和中國人都捲入了這場戰爭。最後決戰僅18天,以般度族險勝而告終。史詩圍繞著這個核心故事展開,還穿插了20多個富於哲理性的故事、傳說等,充分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學、政治、倫理等社會狀況。堪稱是一部古代印度歷史和文化的網路全書。

《摩羅衍那》的書名意思是「摩羅的漫遊」或「摩羅傳」,全詩7篇,24000頌。史詩主要描寫了王子摩羅道後母迫害被父王流放森林14年,與妻子悉多悲歡離合,在猴王幫助下救妻復位的故事。史詩惰節生動感人,語言流暢樸素,在印度古典文學中,被視為敘事詩的典範。

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小說是《佛本生經》和《五卷書》,《百喻經》和《故事海》等也有較大影響。

古代印度的戲劇在世界古典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最傑出的戲劇家是5世紀時的迦犁陀娑。他的劇本較多,存世的僅有3部,最著名的是7幕劇《沙恭達羅》。由於迦犁陀婆在戲劇方面的貢獻,他被稱為「印度的莎士比亞」。

宗教色彩濃厚的印度舞蹈在世界舞蹈的藝術殿堂里,堪稱瑰寶。印度人認為,舞蹈是神創造的,濕婆神就是舞蹈的鼻祖。在古代印度,舞蹈在宗教和社會生活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時至現在,印度的舞蹈在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中,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度舞蹈分為古典舞蹈和民間舞蹈兩類。古典舞蹈又分為4大派,並各有特點。婆羅多舞是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和影響最大的舞蹈,其特點是舞姿優美動人,造型典雅,動作灑脫,節奏分明,舞蹈者目光傳神。卡塔卡利舞源於喀拉拉邦,其特點是濃妝重彩,鄉土氣息濃厚,注重故事性。卡塔克舞源於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其特點是舞蹈者腳上串系著眾多的小鋼鈴,隨節奏的變化而發出悅耳的金屬碰撞的聲音。曼尼普利舞源於曼尼普爾地區,其特點與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舞蹈相似。

印度的民間舞蹈以旁遮普邦的彭戈拉舞最為著名,是一種喜慶豐收的不帶宗教色彩的舞蹈。

宗教與法律古代印度的哲學和法律不僅源於宗教,而且還為宗教服務,這是古代印度文化的特徵之一。

古代印度的哲學源於《犁俱吠陀》一書,到《奧義書》出現時,哲學從吠陀教中分離出來,並開始探討宇宙的起源和人的本質問題。在哲學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數倫、瑜伽、勝論、正理、吠檀多和彌曼差六派,史稱「六派哲學」。自形成之日起,六派就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他們的很多觀點,被多元文化的宗教所吸收。

古代印度最早的法典叫法經,形成於公元前6—公元前3世紀。如《喬達摩法經》和《阿跋斯檀法經》,它不是國家頒布的法律條文,是婆羅門祭司根據吠陀經典制定的教規和行為准則。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出現了法論,如《摩奴法論》和《那羅陀法論》等。這時的法典,不僅有教規等,法律的內容已較為充實和系統。《摩奴法論》是印度第一部正統的權威性法典,其內容廣泛,影響深遠。

與其它文化的交流古代印度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是古代印度文化誕生的沃土。多民族、多語言和多文化的交融,為印度濃厚的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注入了活力。地處印度西北的東西商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成為古代印度、希臘、波斯和中國四大文化匯合交融的樞紐。

古代希臘、羅馬與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一是商業貿易二是宗教傳播,三是民族侵略。

希臘和印度的交往很早。希臘入侵印度被逐後,希臘派駐印度華氏城的使節麥伽斯忒尼(公元前4—公元前3世紀),曾撰寫了《印度志》一書,該書在當時希臘反響很大。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吸收了印度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觀點。

印度與羅馬的交往始於公元前後,其文化的交流,主要反映在海上貿易和貴霜帝國的鑄幣上。為貿易方便,貴霜帝國的錢幣,不僅外觀是仿造羅馬的,而且上面還鐫刻著羅馬大帝奧古斯都的頭像。

印度與中亞地區文化交流的特點,是互相吸收,相互影響。早在哈拉帕文化時,就發掘出兩河流域特有的砝碼,這說明兩河流域的文化對印度的影響是非常早的。印度的吠陀文化中關於洪水的傳說,明顯受到兩河流域的影響。印度婦女裝飾用的銀子,大都來自伊朗和阿富汗等地。而印度文化對兩河流域和周邊地區的影響也很大。兩河流域的烏瑪城曾發現了哈拉帕文化時期的棉織品,包裝上還蓋有印章文字。印度的天文學和數學,對中亞乃至歐洲的影響更是巨大。

印度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主要是文化輸出。佛教在東南亞比較盛行,其建築藝術在結合民族藝術特點的同時,大都具有印度佛教藝術的特點。如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尼的波羅浮屠佛塔等等。此外,印度的音樂、舞蹈藝術以及《摩奴法論》等,都對東南亞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司馬遷的《史記》是最早記述中印兩國交往的文獻資料,而成書於公元前3世紀的印度《政事論》一書中,記述了支那(指中國的秦朝)及絲織品。隨著各自國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在以後數個世紀里,兩國間的聯系比較頻繁,除絲綢之路外,兩國往來的主要通道有:滇緬道、西藏道、安南道和海南道(水路)。商路的開通,使節的往來,僧人布教和留學,促進了兩國文化的交流。

印度的天文學、數學、音樂、舞蹈、建築藝術、製糖等,對中國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中國的石窟藝術、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術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傑作。據說,唐朝的「霓裳羽衣舞」,是根據婆羅門舞蹈改編而成的。

中國對印度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哲學上,玄奘用梵文譯成的《道德經》在印度影響很大,對印度哲學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在科技方面,中國改進的製糖術回傳印度,使印度的製糖業有了飛躍發展。中國的紙傳入印度後,對印度的宗教和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佛教方面,玄類等人留學印度時雙向翻譯的經典,在當時就彌補了印度失傳的《大乘起信論》,佛教在印度衰落後,很多經典亦不見蹤影,待佛教在印度復興時,將漢文回譯為梵文,玄類等人翻譯的佛教經典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⑦ 古印度的哈拉巴文化對於印度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雖然印度河流域文明衰落了,但對後來印度文化發展卻有很大影響。它的許多成就通過後來文化的繼承而流傳下來。如哈拉巴文化的農業傳統對雅利安從游牧轉向農業定居生活起了促進作用。雅利安的早期陶器、度量衡制度等都與哈拉巴文化的類似。印度河文明的居民對手飾等裝飾品的喜愛,影響到後來印度人的社會生活。印度河文明的宗教的某些因素,如女神崇拜、類似濕婆神的崇拜、生殖器崇拜等都被婆羅門教吸收。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印度河流域文明沒有因這個哈拉巴文化的毀滅而泯滅,相反,它還是印度文明史的起點,其流傳下來的因素,構成了後來的印度文化的淵源之一,它還是整個古印度文明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⑧ 印度文化的特點及形成過程

印度已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雅利安人第一次在印度北部定居的移民浪潮為開始。很可能在移民和當地居民之間發生了激烈沖突。但顯然是偉大的印度的同化精神和忍耐精神取勝,這種精神一直持續到現在。在以後的一千年間雅利安人遍布整個印度,創造了大部分早期的古典梵語文獻,如《梵經》、《吠陀經》、《奧義書》和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 《摩訶婆羅多》。
印度到處是無數歷史紀念碑。 一些保存佛祖骨灰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銅匾和石碑散布在整個次大陸。瑪哈拉施特拉邦等地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愛羅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東南西北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築風格的雄偉的廟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庄園、德里的壯麗的紅堡、歷史紀念碑、壯觀的法特普爾西克里王宮、宏偉美麗的泰姬陵……數說不完的名勝古跡。遊客一旦被吸引到神化般的印度來,會讓他千眼萬眼看不夠。
現代印度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家, 就透明的民主性而言,她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應該為此感到自豪。二戰以後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中,有很少的國家能象印度那樣這么忠實地保護其民主制度。不可諱言,印度城鎮還有窮人,還有貧民窟。但隨著印度的科學和工業技術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會隨之提高,到了21世紀,一定會達到中等生活水平。印度的新興的信息技術工程人員和信息企業贏得了世界的尊敬。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僅次於中國。印度人民決心在現代世界崛起,印度脈搏隨著人民的青春般的活力躍動。
印度的語言同樣多樣化。印度有大約2000種,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巨大的文學寶庫的發展完善的19種語言被承認為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印度的信仰印度的人占絕大多數,為85%,其次為穆斯林、基督教、佛教、猶太教、拜火教、耆那教等,所有不同宗教和諧相處。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的漂亮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種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市內除了以上各教的廟、堂外,還有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

閱讀全文

與印度文化如何提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雞血石什麼價 瀏覽:772
驚奇隊長中國有多少人 瀏覽:996
英國貴族人吃什麼蛋糕 瀏覽:802
越南胡志明市有多少外來的中國人 瀏覽:158
義大利軟乳酪怎麼吃 瀏覽:97
印度話傻子怎麼說 瀏覽:362
有多少日本人想嫁給中國人 瀏覽:627
印尼語buah怎麼讀 瀏覽:625
只有番茄醬和黑胡椒醬怎麼拌義大利面 瀏覽:519
英國公爵爵位無後代怎麼辦 瀏覽:502
印度的音樂漢字怎麼哼 瀏覽:556
義大利留學去哪個城市好 瀏覽:268
英國塔橋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62
越南相當於中國哪個省的大小 瀏覽:550
如何評價越南小伙 瀏覽:381
中國房地產高價持續多久 瀏覽:695
驚喜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531
英國留學什麼年齡好 瀏覽:455
印度粗糖怎麼熬 瀏覽:386
中國移動卡如何增加流量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