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莫卧兒貴族在印度現在是哪個族

莫卧兒貴族在印度現在是哪個族

發布時間:2022-10-02 08:31:16

『壹』 蒙古人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兒帝國,為何如今在印度不見純正的蒙古人

中華大地,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上生活著56個民族,各民族和諧共處,這其中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和東三省的蒙古族,在中國 歷史 上占據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 歷史 上第一個非漢族大一統王朝,元帝國由蒙古人一手建立,此後的500餘年 歷史 中中原王朝與北方蒙古部落之間的 穩定 始終是明清兩朝的重心所在。

蒙古族人能歌善舞、善於騎射又熱情好客,在號稱同化能力極強的漢文化面前,仍舊保持著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然而,在神奇的南亞次大陸上,蒙古人也曾經揮師南下,兵鋒深入印度境內,並且在印度建立起穩固的統治秩序,創造出印度 歷史 上極為輝煌燦爛的莫卧兒王朝。

可是,如今再看印度何處可見曾經蒙古族人的痕跡?或許唯有泰姬陵前的無聲嘆息和史書之中點滴記載了,想要在印度找到一個純正的蒙古族人難如登天,想要在印度看到富有特色的蒙古文化,幾乎不太可能,就好似曾經統治印度331年、由蒙古人建立的帝國未曾傳承下文化般?

在中國都不能完全同化的蒙古族,竟能夠在印度被同化,難道是因為印度文化比中華文明的同化能力更強?

想要弄明白上述問題,就要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正所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首先要弄明白的第一個問題是,蒙古人是如何進入印度的?

蒙古族起源於中國北方大草原,地處溫帶,印度身在南亞次大陸,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兩者之間相隔萬里,有著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作為阻擋,又是怎樣產生聯系?

蒙古一詞的文獻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蒙古族最初不過是草原上一個不起眼的小部落,逐水草而居,臣服於草原王者。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稱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宣告成立。我在文章:海陸空各誕生一位世界霸主,下一位霸主會是誰,將在何領域獨霸? 就已經論述了蒙古帝國作為人類 歷史 上第一位陸上世界霸主對於人類文明的意義在於打通亞歐大陸之間的陸上聯系,其對於蒙古族來說,則是將自身民族的血脈足跡灑遍亞歐大陸各處,印度自也不例外。

公元1219年,蒙古帝國西征開始,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在中亞建立了察合台汗國,蒙古族人開始定居在中亞,並且入鄉隨俗中亞的蒙古人開始突厥化,使用突厥語言,皈依伊斯蘭教。

察合台汗國分裂後的公元1370年,西察合台蒙古貴族帖木兒建立起帖木兒帝國,1398年鞏固汗位的帖木兒,沿著 開伯爾山口蒙古大軍大舉 進攻印度 德里蘇丹國 首都 德里 ,洗劫印度北部後而回。 帖木兒帝國對於印度的進攻雖然沒有佔領印度,但是對於印度的富庶安逸的印象卻在蒙古族人的口耳相傳之中流傳下來。

128年之後的1526年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再次兵臨德里城下,這一次蒙古人沒有走,而是選擇留下,一個統治印度長達331年的莫卧兒王朝由此建立。

莫卧兒王朝的締造者巴布爾出生於1483年,出生地大約位於今天烏茲別克的費爾干納,巴布爾的母親是東察合台汗國大汗羽奴思的女兒,正統的成吉思汗後裔。1494年年僅11歲的巴布爾繼承王位,此時帖木兒帝國四分五裂,內部爭權奪利,一片混亂。1497年,年僅14歲的巴布爾短暫奪取帖木兒帝國的首都撒馬爾罕後。

1501年, 巴布爾被昔班尼擊敗,被迫南下,巴布爾先後佔領了今天阿富汗境內的喀布爾和坎大哈。可是面對昔班尼的窮追不舍,走投無路的巴布爾想起了血脈之中關於那片富庶安逸之地印度的傳說,於是巴布爾率領蒙古部落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兵鋒直抵南亞次大陸。

1519年巴布爾佔領巴基斯坦,1526年兩次征伐後巴布爾佔領德里,突厥人建立長達320年的德里蘇丹國被滅。巴布爾自封為印度皇帝,他的帝國也被後人稱之為莫卧兒王朝。

莫卧兒在波斯語是蒙古的意思, 莫卧兒帝國,是印度 歷史 最後一個大帝國,從 1526年建立到1857年被英國人所滅,長達331年,在印度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近3000萬蒙古族後裔,而作為蒙古族發源地的外蒙古不過300萬人口、中國境內的蒙古族也不過650萬人口 (註: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莫卧兒帝國對於印度來說意義重大,廣闊的疆域奠定了近現代印度國土的雛形,莫卧兒帝國時期的不少制度至今仍在印度發揮著重要作用。

蒙古人在印度統治的300餘年的 歷史 中,享受著南亞次大陸的安逸,也將自身民族徹底融入到印度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再也不見多少成吉思汗時代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雖然蒙古人在印度建立了輝煌一時的莫卧爾帝國,並且留下了如今在印度近乎3000萬的蒙古族後裔,然而這些蒙古後裔早已沒有了純正的蒙古族特色,融入了當地,這與蒙古鐵騎在征服世界過程中執行的政策有著莫大的關系。

蒙古最初由各個游牧部落組成,沒有統一的思想文化體系,成吉思汗時代,蒙古族人口不過170萬,隨著蒙古帝國的征伐擴張,帝國疆域急劇增長,然而蒙古部落的人口增長卻難以跟上這種擴張速度,為了維持帝國的統治,蒙古人建立的各大汗國之間或是被動更多的是主動地選擇融入當地,最為典型的是蒙古在中西亞地區的突厥化,即使在蒙古帝國的發源地元朝其實也在努力的融入漢文化之中。這即是蒙古帝國維持統治的必需,也是因蒙古部落發展初期自身文化薄弱導致的必然選擇。

莫卧兒帝國以及其前身帖木兒帝國,帝國的建立者雖是蒙古人,卻都是突厥化的蒙古人。他們放棄了蒙古語,全面使用波斯語等語言,莫卧兒王朝蒙古貴族通用波斯語,並且皈依了伊斯蘭教,莫卧兒帝國的高層貴族也主要由蒙古人、突厥人和阿富汗人構成。

如果說 莫卧兒帝國的建立者巴布爾還殘留著一些明顯的蒙古人特徵,等到其繼任者胡馬雍開始,波斯人的血統逐漸占據上風,成為莫卧兒帝國皇室的主流,並且由於長期與波斯貴族通婚,這種趨勢愈演愈烈。

沙賈汗統治時期可以說是莫卧兒帝國最為興盛的時代,沙賈汗不斷向德干高原用兵,吞並了艾哈邁德納加爾,帝國的版圖擴大到科佛里河附近。巔峰時期的莫卧兒帝國,疆域從喀布爾到吉大港,從克什米爾到卡維里河,除半島極南端以外的整個次大陸都納入了莫卧兒帝國的版圖。

如今,距離蒙古人在印度建立的王朝,莫卧兒帝國滅亡不過164年, 從蒙古高原走出,一路跋山涉水進入中亞, 跨越興都庫什山脈,先是在中亞突厥化,又在印度波斯化,最終這些遠征而來的蒙古人已然完全融入到印度的各民族之中, 再也看不到蒙古人的影子。蒙古是莫卧兒王朝的名字,蒙古人在印度最終從一個民族成為一個符號和象徵,沉寂在 歷史 的長河之中,不復存在。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印度的蒙古人被同化了,而在中國的蒙古卻還能保持著蒙古族特色?難道是印度的文化同化能力更強?

其實這個問題,與其說是蒙古人被印度文化同化,不如說是蒙古人因為自身人口不佔優勢,為了維持統治,主動選擇融入中亞、印度,並且蒙古人進行的同化選擇更多也是伊斯蘭文化或者是突厥、波斯文化,與所謂的印度文化,其實關聯性並不高。

我們常常自豪於中華文化的同化能力,古往今來,多少民族、部落在中華大地上閃亮登場,最終都逃不過被同化的命運, 強大如匈奴、鮮卑、柔然、室韋、契丹、黨項、 沙陀等等民族如今安在?血脈早已融入到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之中,不分彼此。

那為什麼蒙古人在印度被同化,而在中國卻還保持著民族特色呢?

在古代世界,一個民族被同化總體來說,除了戰爭之外的和平手段無非兩種,一種是因為人口數量弱勢一方主動融入,通常手段有通婚或者自上而下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另外一種則是數量占據優勢一方強勢容納,比如漢唐時期中原王朝強盛時期,周邊多少部落紛紛歸化,轉為中央王朝治下的良民。

蒙古人在中亞首先數量上並不佔據優勢,在沙漠、山地居多的中亞和西亞地帶,蒙古人更是被切割成為一小塊,分散在各地,與此同時的是,蒙古人在中亞地區建立的汗國並不穩定,內部的權力爭奪異常激烈,戰爭時有爆發,為了壯大自身勢力,通婚聯姻成為最好的選擇,代代聯姻之下,本身在人口上處於弱勢的蒙古人在中亞、西亞乃至印度自然也就順理成章的被同化了。

反觀之,蒙古族在中國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一方面蒙古大草原是蒙古族的發源地,這里聚集著大量的蒙古部落,另一方面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讓後續蒙古部落追崇,也就減少了對中原文化的嚮往之心,特別是土木堡之變的爆發,讓蒙古與中原王朝之間的實力達到平衡,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大大降低,這種同化速度自然大大減弱。

另外一點,蒙古人在中國的同化是文化上的同化,在中亞和西亞乃至印度的同化則屬於宗教上的同化。

宗教歷來具有排他性,蒙古人本身人口在中亞和西亞乃至印度便處於弱勢,若是不能夠在宗教上的支持,固然以蒙古人強悍的武力可以鎮壓住一切不服,然武力終究不是長治久安之道,進行宗教上的同化是唯一也是無奈的選擇。

與此相反的是,文化上的同化,特別是中華文化的同化,則更為開放和自由,不拘信仰、地域,不限人種、民族,凡是認同我中華文明者皆為中華之子民,若是不認同我中華文明者即使出身漢民族亦非我中華之子民。正如孔子所言: 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中華文化的同化更為包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文明在不斷的同化中汲取養分,化他為己,壯大自身,更加璀璨!這種同化是一種基於自身民族文化優秀而強大的無比自信!

曾經占據大半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早已灰飛煙滅,化作 歷史 長河之中的浪花,成吉思汗帶領自己的子孫後裔將蒙古族繁衍壯大,足跡遍布亞歐大陸諸多地方。可是而今,還能剩下幾處還保持著純正的蒙古民族特色?

武力得來的征服能保障一時的統治,卻無法帶來長久的安定,唯有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繁衍生息不斷壯大發展的根源!

文明沒有高低上下之分,能夠傳承至今的文明都必然有著輝煌的過去,以及優秀之處。我們睜眼看世界,既要看到世界之大,也要看到自身之強,保持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昂首向前,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本文圖源網路,侵刪!

『貳』 莫卧兒王朝

莫卧兒王朝
Mughal dynasty

1526~1858年統治南亞次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伊斯
蘭教封建王朝。
王朝的興衰 1526年,中亞封建主蒙古-突厥族後
裔巴布爾入侵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戰役中戰勝洛迪
蘇丹,宣布為印度斯坦皇帝,標志著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
的開始。之後,巴布爾又經過1527年的坎努戰役和1529
年的戈格拉戰役,統一了北印度。1530年,胡馬雍繼位
(1530~1556)。1540年,胡馬雍在曲女城戰役中為比哈
爾阿富□酋長舍爾沙擊敗,流亡波斯和阿富□,莫卧兒
王朝在印度的統治暫告中斷。1555年,胡馬雍重征印度
平原,佔領德里和亞格拉,恢復了莫卧兒王朝在印度的
統治。1556年,阿克巴繼位,實行了進步的內政改革,采
取寬容的宗教政策,擴大了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的社會、
政治基礎。他建立中央集權制,開疆拓土,統一了次大
陸廣大地區,推動了印度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到查罕
傑(1605~1627在位)和沙·賈漢(1628~1658在位)
時代,莫卧兒王朝國勢日盛。文化藝術亦進入一個新的
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藝術特點,是民族傳統與中亞及
波斯藝術相結合,舉世聞名的泰吉·瑪哈爾陵,可以作
其典型代表。(見彩圖泰吉·瑪哈爾陵)
奧朗則布統治時期,向南印度進行軍事擴張,王朝
版圖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但他強制推行政教合
一的政治體制,並恢復對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
引起拉傑普特封建主、錫克教徒及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
奧朗則布死後,各省總督紛紛獨立割據,莫卧兒帝國陷
於四分五裂。1740~1761年期間,德里的莫卧兒皇帝先
後成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人及馬拉特封建王公
的傀儡,莫卧兒王朝名存實亡。1764年,莫卧兒皇帝阿
拉姆沙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莫卧兒
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名義上存在到1858年。
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莫卧兒王朝通過阿克巴的內政
改革,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軍事官僚政治體制。
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由 4名重要的大臣輔助。他們是
掌握軍事的「米爾·巴克希」,主管宗教、司法的「薩
德爾-烏斯-蘇杜爾」,掌握財政、稅務的「迪萬」,管
理工廠、倉庫的「米爾·薩曼」。此外,還有私人秘書
等重要官員。仍保留宰相「瓦齊爾」的職位,但無實權。
全國劃分為15個「蘇巴」(即省,奧朗則布時擴大
到21個)。主管省政府的省督稱「蘇巴達爾」或「納瓦
布」,有 4名重要官員協助工作。各省的財政、稅務和
民事審判官「迪萬」名義上由省督管轄,實際上起中央
政府監視省督的作用。「帕爾迦納」(縣)是農村行政
的核心,其行政首長為「阿米勒」。省與縣之間設置管
轄若干縣的「薩爾卡爾」(專區),由執行軍事、行政、
司法和警備任務的長官「福吉達爾」主管,他在賈吉爾
達爾徵收田賦時提供軍事支持,鎮壓農民。(見彩圖莫卧
兒王朝)
莫卧兒王朝的行政制度實行軍事化。從阿克巴開始,
將所有文武官吏分為38級,按軍事方式編制,其俸祿按
品級高低領有大小不等的賈吉爾——軍事封建領地。
封建土地制度的發展 莫卧兒時期有 3種土地佔有
形式,即直屬國王的封建領地、賈吉爾達爾的非世襲領
地——賈吉爾和柴明達爾制度的世襲領地。直屬國王的
封建領地約佔全國耕地的1/2,主要在德里和亞格拉地區。
其收入主要用於維持皇室、宮廷官員和衛隊。
賈吉爾制度早在德里蘇丹國家時期就已實施,那時
稱「伊克塔」。16~17世紀中葉,賈吉爾成為莫卧兒印
度土地佔有的基本形式。在查罕傑統治時,賈吉爾約占
全國耕地的70%,賈吉爾的持有者稱賈吉爾達爾。17世
紀中葉,莫卧兒印度共有8210個賈吉爾達爾,分上中下
三層,分布全國各地,上層68個,由王子和貴族組成,中
層 587個,下層7555個。他們彼此之間無隸屬關系。賈
吉爾達爾對其賈吉爾沒有所有權,只有徵收規定的田賦
和名義上非法實際上合法的各種雜稅的權利。賈吉爾達
爾持有賈吉爾必須以服軍役為條件。賈吉爾是非世襲的,
甚至是非終身的。但是到奧朗則布統治時期,賈吉爾同
柴明達爾制領地漸趨一致。
社會經濟的發展 莫卧兒社會仍以農業經濟為主,
農業中商品生產擴大,出現商品糧和棉花、生絲、藍靛、
煙草等經濟作物的專業化產區,產品遠銷歐亞市場。
莫卧兒時期的手工業十分發達,主要手工業生產的
技術水平超過當時歐洲先進國家。手工業生產的主要形
式是封建制經濟的作坊和家庭手工業,大型官營作坊的
優質產品主要為滿足宮廷和貴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
才供出口。在一些港口城市,包買商通過預付款項、提
供原料並收購其產品等手段來控制手工業者的小型作坊
的生產,但尚未出現先進的工場手工業。
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商業和外貿的發展。16~18世
紀印度的一些主要城市雖仍是封建統治的政治中心和貴
族的消費基地,但已開始起著工商業中心的作用。德里、
亞格拉、拉合爾、阿默達巴德的城市規模可與當時北京、
巴黎、倫敦相比。活躍的商業貿易逐步打破了各地區的
閉塞隔絕狀態。沿著陸路和水路商道形成許多區域性的
國內市場。孟加拉和古吉拉特則是對外貿易最發達的地
區,商船往來歐亞非各地及中國。
商品經濟和貨幣交換的發展促使商人資本的興起。
擁有雄厚貨幣資本的錢商在各大城市開設錢庄、銀行,經
營存放款業務。發行期票和匯票。財力雄厚的班尼亞商
人種姓充當皇室、貴族及官方的御用商人和財政金融經
紀人。但印度這時期的商業資本尚未轉化為資本主義性
質的產業資本。

『叄』 印度的「莫卧兒帝國」是蒙古人建立的嗎

莫卧兒王朝,又名蒙兀兒王朝(1526年-1857年),是巴布爾建立的印度朝代。該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但是統治者是有突厥血統的蒙古人,是帖木兒(Timur Lenk)的後裔,信奉伊斯蘭教。

『肆』 印度現在總計有多少莫卧兒帝國的後人,他們屬於哪個種姓

葉娜是一個創享繁華高低。

『伍』 印度電影《阿克巴大帝》里提到的莫卧兒王朝是蒙古人的後裔嗎

莫卧兒帝國創始人巴布爾1482年出生於中亞帖木兒帝國一個蒙古貴族家庭。巴布爾是世界上兩個最著名的征服者的後代:他父親是突厥化的乞顏·巴爾拉斯部蒙古人帖木兒的後代,母親則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後裔。巴布爾本人是位具有非凡的精力且極具敏感的人。他因其光彩奪目的武功而獲得了「老虎」的綽號。

巴布爾起初只是中亞一個小邦塔什干(今烏茲別克首都)的統治者。他的父親就是費爾干納的帖木兒王烏馬爾·沙黑(1469——1494年在位)。當時,烏馬爾只是在蒙兀兒斯坦的察哈台汗的保護下才能維持統治。烏馬爾·沙黑於1494年6月8日去世,其兄、河中王阿黑麻立即企圖奪取費爾干納,但是在戰爭中,他在烏拉·秋別附近去世(1494年7月)。費爾干納仍是烏馬爾·沙黑之子、未來的「莫卧兒大帝」、年輕的巴布爾的財產。

巴布爾的伯父阿黑麻留下了一個兄弟馬合謀和三個兒子:麻素提、拜孫哈爾和阿里。他們為爭奪河中的所有權而爭吵。他們對撒麻耳干王位的佔有時期都是短暫的。巴布爾的叔父麻合謀(1494——1495年在位)是一個揮霍無度的暴君,於1495年7月去世。麻素提在撒麻耳干進行統治。他在與他的兄弟們作戰中度過了他短暫的統治時期,直到被一個背叛他的大臣把他弄瞎。在大混亂中,拜孫哈爾曾在撒麻耳干進行過短暫的統治,但不久就死在殺害他哥哥的那位叛徒手中。他們的堂兄弟、費爾干納王巴布爾當時年僅14歲,在這些騷亂中獲利,使他成了撒麻耳乾的君主(1497年底),但是,他未能留在該城。撒麻耳干於1498年轉到巴布爾的堂兄弟、阿黑麻最後一位倖存的兒子阿裏手中。

帖木兒帝國滅亡後,他的繼承人、印度未來的皇帝巴布爾自從被驅逐河中之後,翻山越嶺進入阿富汗,奪取喀布爾,在喀布爾建立了一個小王朝,現在他率領伊斯邁爾借給他的軍隊匆忙趕回河中,勝利地進入了撒麻耳干城(1511年10月)。繼撒麻耳干之後,布哈拉又向他敞開了大門,而蒙古烏茲別克人退到塔什干。巴布爾又去佔領塔什干,成為塔什乾和中亞的統治者。以伊朗人在呼羅珊的勝利為支柱,帖木兒王朝在河中的復辟似乎是完成了。但是,現在巴布爾開始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他曾求助過的、並接受其宗主權的波斯人是十葉派穆斯林。布哈拉和撒麻耳干居民信奉的是遜尼派,他們斥責他與異端邪說者談判,並與他斷絕關系,他們的宗教熱情比他們對帖木兒朝諸王的忠誠更加強烈。由於受到這些宗教騷亂的鼓動,烏茲別克人又卷土重來。波斯將軍納吉姆·沙尼和巴布爾在布哈拉以北的加賈灣發生的一場大戰中與他們交鋒,這次被他們打敗了(1512年12月12日),納吉姆被殺。巴布爾放棄了對河中的所有企圖,退回到他的喀布爾王國,七年以後,他從喀布爾出發,前往征服印度。於是,布哈拉、撒麻耳乾和整個河中地區又轉到蒙古烏茲別克人手中。

巴布爾曾嘗試在中亞擴展自己的疆土,受挫後就把目光投向南方人心渙散、四分五裂的德里蘇丹國。恰在這時巴布爾有了一個方便的借口:旁遮普省總督邀請他出兵把他從其領主蘇丹的手中「解救」出來。於是,他向南方進行了「聖戰」。

帖木兒帝國的締造者帖木兒大帝曾在14世紀末率領大軍,由中亞進攻印度,攻陷過德里,使當時統治印度的德里蘇丹國遭受嚴重的打擊,名存實亡,北部印度陷於分裂狀態。1510年時,巴布爾就已經統治著印度北部。1525年,巴布爾南下進攻印度,次年攻佔德里,屢敗印度諸侯聯軍,征服北印度大部分地區,建立莫卧兒帝國(1526——1857)。巴布爾與祖皇帖木兒一樣,開始轉戰於整個印度次大陸,在很短的時間里,就佔領了大半個印度半島。這之後,經過艱難的選擇,吸收他的祖先帖木兒的教訓,不是像帖木兒那樣搶一把即走,而是留下來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另外,他採用「以印治印」的手法,把印度半島北部尚未征服的地盤劃分給每一個印度的封建主,不管他們採用什麼方法,只要管理那就是他們的領地。不久,印度北部就基本統一了。最後剩下兩塊最硬骨頭:一塊是拉其普特人,一塊是前羅第王朝在阿富汗各地的軍事首領。拉其普特人驍勇善戰,不怕犧牲,以馬革裹屍作為男人無上的光榮。拉其普特人的首領拉那·桑伽身經百戰,身上的傷痕80多處,曾被打瞎了一隻眼睛,打斷了一條胳膊,打跛了一條腿,是一位經驗十分豐富的軍事家。他身殘志堅,總是沖鋒在前。1527年春天,巴布爾與拉那·桑伽兩軍交火。經過十分激烈的拼殺,拉那·桑伽身受重傷,身上又添13處傷,全身受傷總數突破百塊大關。盡管如此,拉其普特人最終還是被巴布爾打敗了。第二年,馬茂德召集10萬阿富汗聯軍於比哈爾,准備與巴布爾爭一雌雄。在恆河與哥橋拉河交匯處,兩軍擺開戰場。巴布爾親自指揮蒙古人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強渡哥橋拉河,分兵夾擊敵軍。兩軍相遇勇者勝,阿富汗人全線崩潰,馬茂德逃亡孟加拉。這一仗成了巴布爾一生中征戰之絕筆。1530年12月26日,巴布爾英年早逝,年僅48歲。著有《巴布爾回憶錄》。巴布爾在一生的征戰中,佔領了東起哥橋拉河,西至阿姆河,南起瓜廖爾,北至喜馬拉雅山脈的大片領土。他的一生異常艱辛,從童年時代就天天與天斗,與地斗,更要與人斗,鬥了40年。他每天都在謀算著怎樣進行有效的進攻、防禦、轉移和退卻。一輩子苦苦地思索著征服他人保全自己。他利用自己過人的精力和絕頂的智慧奠定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基業,盡管還沒有完成一半

『陸』 莫卧兒王朝

1526~1858年統治南亞次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伊斯蘭教封建王朝。
王朝的興衰 1526年,中亞封建主蒙古-突厥族後裔巴布爾入侵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戰役中戰勝洛迪蘇丹,宣布為印度斯坦皇帝,標志著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的開始。之後,巴布爾又經過1527年的坎努戰役和1529 年的戈格拉戰役,統一了北印度。1530年,胡馬雍繼位 (1530~1556)。1540年,胡馬雍在曲女城戰役中為比哈爾阿富□酋長舍爾沙擊敗,流亡波斯和阿富□,莫卧兒王朝在印度的統治暫告中斷。1555年,胡馬雍重征印度平原,佔領德里和亞格拉,恢復了莫卧兒王朝在印度的統治。1556年,阿克巴繼位,實行了進步的內政改革,採取寬容的宗教政策,擴大了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的社會、政治基礎。他建立中央集權制,開疆拓土,統一了次大陸廣大地區,推動了印度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到查罕傑(1605~1627在位)和沙·賈漢(1628~1658在位)時代,莫卧兒王朝國勢日盛。文化藝術亦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藝術特點,是民族傳統與中亞及波斯藝術相結合,舉世聞名的泰吉·瑪哈爾陵,可以作其典型代表。
奧朗則布統治時期,向南印度進行軍事擴張,王朝版圖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但他強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並恢復對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引起拉傑普特封建主、錫克教徒及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奧朗則布死後,各省總督紛紛獨立割據,莫卧兒帝國陷於四分五裂。1740~1761年期間,德里的莫卧兒皇帝先後成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人及馬拉特封建王公的傀儡,莫卧兒王朝名存實亡。1764年,莫卧兒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莫卧兒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名義上存在到1858年。
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莫卧兒王朝通過阿克巴的內政改革,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軍事官僚政治體制。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由 4名重要的大臣輔助。他們是掌握軍事的「米爾·巴克希」,主管宗教、司法的「薩德爾-烏斯-蘇杜爾」,掌握財政、稅務的「迪萬」,管理工廠、倉庫的「米爾·薩曼」。此外,還有私人秘書等重要官員。仍保留宰相「瓦齊爾」的職位,但無實權。
全國劃分為15個「蘇巴」(即省,奧朗則布時擴大到21個)。主管省政府的省督稱「蘇巴達爾」或「納瓦布」,有 4名重要官員協助工作。各省的財政、稅務和民事審判官「迪萬」名義上由省督管轄,實際上起中央政府監視省督的作用。「帕爾迦納」(縣)是農村行政的核心,其行政首長為「阿米勒」。省與縣之間設置管轄若干縣的「薩爾卡爾」(專區),由執行軍事、行政、司法和警備任務的長官「福吉達爾」主管,他在賈吉爾達爾徵收田賦時提供軍事支持,鎮壓農民。
莫卧兒王朝的行政制度實行軍事化。從阿克巴開始,將所有文武官吏分為38級,按軍事方式編制,其俸祿按品級高低領有大小不等的賈吉爾——軍事封建領地。
封建土地制度的發展 莫卧兒時期有 3種土地佔有形式,即直屬國王的封建領地、賈吉爾達爾的非世襲領地——賈吉爾和柴明達爾制度的世襲領地。直屬國王的封建領地約佔全國耕地的1/2,主要在德里和亞格拉地區。其收入主要用於維持皇室、宮廷官員和衛隊。
賈吉爾制度早在德里蘇丹國家時期就已實施,那時稱「伊克塔」。16~17世紀中葉,賈吉爾成為莫卧兒印度土地佔有的基本形式。在查罕傑統治時,賈吉爾約佔全國耕地的70%,賈吉爾的持有者稱賈吉爾達爾。17世紀中葉,莫卧兒印度共有8210個賈吉爾達爾,分上中下三層,分布全國各地,上層68個,由王子和貴族組成,中層 587個,下層7555個。他們彼此之間無隸屬關系。賈吉爾達爾對其賈吉爾沒有所有權,只有徵收規定的田賦和名義上非法實際上合法的各種雜稅的權利。賈吉爾達爾持有賈吉爾必須以服軍役為條件。賈吉爾是非世襲的,甚至是非終身的。但是到奧朗則布統治時期,賈吉爾同柴明達爾制領地漸趨一致。
社會經濟的發展 莫卧兒社會仍以農業經濟為主,農業中商品生產擴大,出現商品糧和棉花、生絲、藍靛、煙草等經濟作物的專業化產區,產品遠銷歐亞市場。
莫卧兒時期的手工業十分發達,主要手工業生產的技術水平超過當時歐洲先進國家。手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是封建制經濟的作坊和家庭手工業,大型官營作坊的優質產品主要為滿足宮廷和貴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才供出口。在一些港口城市,包買商通過預付款項、提供原料並收購其產品等手段來控制手工業者的小型作坊的生產,但尚未出現先進的工場手工業。
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商業和外貿的發展。16~18世紀印度的一些主要城市雖仍是封建統治的政治中心和貴族的消費基地,但已開始起著工商業中心的作用。德里、亞格拉、拉合爾、阿默達巴德的城市規模可與當時北京、巴黎、倫敦相比。活躍的商業貿易逐步打破了各地區的閉塞隔絕狀態。沿著陸路和水路商道形成許多區域性的國內市場。孟加拉和古吉拉特則是對外貿易最發達的地區,商船往來歐亞非各地及中國。
商品經濟和貨幣交換的發展促使商人資本的興起。擁有雄厚貨幣資本的錢商在各大城市開設錢庄、銀行,經營存放款業務。發行期票和匯票。財力雄厚的班尼亞商人種姓充當皇室、貴族及官方的御用商人和財政金融經紀人。但印度這時期的商業資本尚未轉化為資本主義性質的產業資本。

『柒』 莫卧兒人的後裔在現在印度還有嗎

有,莫卧兒王朝最後一任皇帝Bahar Shah Zafar(也即莫卧兒王朝的第十七位皇帝)的重孫媳、現年60歲的蘇丹娜?貝居姆(Sultana Begum),目前生活在印度加爾各答Howrah貧民窟的兩間狹小的屋子裡。
自1980年,蘇丹娜的丈夫Bedar Bukht王子去世後,蘇丹娜便陷入貧困之中。
盡管她擁有皇家血統,卻也不得不依靠著每月僅60英鎊(約合人民幣592元)的基本救濟金來維持生計,養活5女1子。她所居住的棚戶荒涼、狹小,不得不與鄰居共用廚房,用街邊公共水龍頭洗涮。

這是皇室的直系,旁系肯定還有很多,當初跟阿布爾打天下的突厥化蒙古人更是多了去了。他們使大量的南亞人改信伊斯蘭教。

『捌』 印度的莫卧兒帝國是扎蘭丁建立的嗎

不是。
莫卧兒帝國(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2] 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

『玖』 印度的莫卧兒王朝的起源

莫卧兒王朝,又名蒙兀兒王朝、莫卧兒帝國。是巴布爾建立的印度朝代。該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但是統治者是有突厥血統的蒙古人,是帖木兒(Timur Lenk)的後裔,信奉伊斯蘭教。
印度半島北部的伊斯蘭教古國。十三世紀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國分裂後,其後裔帖木兒建立了帖木兒帝國。十五世紀末,帖木兒帝國分裂後,帖木兒的後裔巴卑爾被烏孜別克人逐出中亞,率軍南下佔領阿富汗,1526年侵入印度北部滅德里蘇丹國後所建。
巴布爾逝世後,其子胡馬雍在1540年為蘇里王朝的舍爾沙戰敗,被逐出印度,但是他隨即重整兵力,於1555年乘蘇里王朝內亂之機卷土重來,恢復了帝國。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奧朗則布統治時期是莫卧兒帝國的鼎盛時期,疆域達到頂峰,經濟繁榮。奧朗則布皇帝駕崩後,莫卧兒帝國開始衰退。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爆發之後英國擊敗西帕衣團,並徹底毀滅已經衰弱的帝國,在印度獨霸一方。
莫卧兒帝國的上層建築是穆斯林的,而基礎則是印度教的。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官方語言。

閱讀全文

與莫卧兒貴族在印度現在是哪個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最能打仗是哪些省 瀏覽:851
印度木薯怎麼做 瀏覽:689
抖音超級火那個印尼歌曲叫什麼 瀏覽:281
義大利雞血石什麼價 瀏覽:772
驚奇隊長中國有多少人 瀏覽:996
英國貴族人吃什麼蛋糕 瀏覽:802
越南胡志明市有多少外來的中國人 瀏覽:158
義大利軟乳酪怎麼吃 瀏覽:97
印度話傻子怎麼說 瀏覽:362
有多少日本人想嫁給中國人 瀏覽:627
印尼語buah怎麼讀 瀏覽:625
只有番茄醬和黑胡椒醬怎麼拌義大利面 瀏覽:519
英國公爵爵位無後代怎麼辦 瀏覽:502
印度的音樂漢字怎麼哼 瀏覽:556
義大利留學去哪個城市好 瀏覽:269
英國塔橋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63
越南相當於中國哪個省的大小 瀏覽:551
如何評價越南小伙 瀏覽:383
中國房地產高價持續多久 瀏覽:696
驚喜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