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印度音樂在印度人心中有著重要地位
印度人將音樂視為一種能夠使人的靈魂超脫俗世並升華到精神世界的崇高藝術形式。而印度文明歷來就有輕物質重精神的傾向,音樂自然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和心目中佔有神聖地位。
古代印度盛行宗教,音樂是宗教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婆羅門經典《娑摩吠陀》就是一部歌曲集,是為祭司詠歌而編定的,詩歌主要起類似樂譜音符的作用。印度的宗教祭祀活動很多,有的規模相當大。如馬祭,參加者有國王、王族成員、官吏、士兵、祭司等。祭司有勸請者、詠歌者、行祭者和祈禱者。他們各有三名助手。詠歌者在祭祀時,專司演唱娑摩歌之責。此外,還有大批歌舞演員和鼓樂手參加,氣氛十分熱烈。
Ⅱ 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是怎樣的為什麼印度人會有這樣的時間觀念
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沒有時間觀念,但事實是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是慢節奏,不緊迫。這樣的時間觀念與他們的意識有關,在他們看來時間雖然有意義,但是沒有力量,不能改變什麼,於是就會選擇慢節奏的生活。還有一個就是不守時,遲到半個小時都是非常正常的。
Ⅲ 印度電影為什麼幾乎每一部都有歌舞,你知道其中緣由嗎
印度電影中的歌舞可以說是印度電影標志性的特色。首先印度電影中的歌舞最開始主要是因為印度這個國家十分喜愛舞蹈,有著很多年歌舞的歷史,並且幾乎達到了全民都擅長歌舞的地步。最初的印度電影中有歌舞,只是為了迎合他們本國人的喜好,滿足他們渴望在電影中欣賞美麗的歌舞的願望。還有的一個令人較為無語,哭笑不得的原因就是印度的導演們一直以時長作為評判一個電影好壞的標准。他們認為一部電影時間越長,那麼就越精彩。許多印度電影動輒長達兩三個小時,令其他國家的人們在觀看時會感到十分的難熬。然而導演們有時根據故事情節是拍不足印度普遍電影時長的,這也使印度電影產生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就是用歌舞湊時長。所以現在看一些印度電影會發現歌舞來的莫名其妙,那麼就有可能是印度導演迫於時長的壓力,生硬湊上去的。
Ⅳ 印度音樂的三個重要概念
印度音樂是種線性、旋律性的音樂,沒有和聲的概念,旋律非常精緻,大量使用微分音(小於半音的音),印度音樂有著自己特有的音律(把一個八度音程分為22個微分音)音階,調式,記譜法。 實際上,印度音樂中音高只是個相對概念,它沒有固定的「DO(哆)」音,而且也沒有嚴格的記譜方式,所有的音符的高低都以曲子的中心音(主音)來確定。旋律的音型被稱為「Raga」,通常由五到十個音符組成一段旋律,學習印度音樂的學生必須記住大量的"Raga」,用來作為旋律組織和靈感啟發的素材,實際表演時選擇一段作為旋律即興的基礎。
Ⅳ 印度節奏圈的結構特徵是什麼,與西方音樂的不同是
印度節奏結構是三拍子、四拍子,不同是自成獨立體系。
印度節奏有均分律動也有非均分律動,三拍子、四拍子是最常用的基礎節奏。印度音樂的音律、節奏、旋律均不同於西方音樂,自成獨立體系。最顯著的特徵是大量的微分音,典型的印度音律體系將一個八度分為22個微分音。
印度音樂中,節奏節拍的運動總是以某種相對固定的模式而反復地進行著,由於這種模式具有循環的特點,因此被人們稱為節奏圈(Rhythm,Circle)——「塔拉」(北印度稱Tala或Tal,南印度叫Thala)。
Ⅵ 求印度舞蹈的基本概念和特點~(講課用,謝謝!)
印度民族舞蹈
印度人跳舞的傳統由來已久,關於舞蹈的起源,還有這么一段傳說。
本來舞蹈是只有神才能享受的,人間並沒有。一天,雷神因陀羅在叫仙女烏爾沃西跳舞。她人雖在跳,心裡卻默默地翻騰著對賈因得(當然也是天上的仙人)的情愛,不由自主地向賈因得暗送了一個秋波,這一下不得了,觸犯了天條,被罰到塵世托生。賈因得也因株連而遭貶。被趕到塵世變成了一根竹子。但天神最後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如果他們在塵世相會,就可以再回到天上。而烏爾沃西將舞蹈帶到了人間。在一次節日中,人們為了感謝烏爾沃西帶來的舞蹈,送給了她一根竹子,而這根竹子正是賈因得所變。於是處罰結束,兩人返回天上。而舞蹈也從此在人間流傳開來。
傳說畢竟是傳說,其實早在4000年前的吠陀時期,經典之作《梨俱吠陀》中就有關於舞蹈的記載,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有關舞蹈的記載就更多了。2000多年前婆羅多牟尼用梵文寫就的《舞論》恐怕是世界上最早關於舞蹈的論著。
印度舞蹈進化到現在,已有180種形式之多。世界許多舞蹈家,光是學習其中的一種就耗費了一生的精力。
印度舞蹈大致上可以分為古典舞蹈和民間舞蹈。這些舞蹈大多宗教色彩濃厚。在演出時,台前都要放上一尊舞神——濕婆的雕像。
「他的右上手拿著一面達莫和鼓,象徵著創造,有的說象徵各種聲音;右下手象徵神的保護和祝福;他的左手托起燃燒的火焰,象徵著他可以毀滅他所創造的一切(也有人說象徵謬誤的毀滅和真理的傳播);左下手像象鼻那樣垂向拾起的腳,象徵著不受一切綢絆的自由;右腳踩住一個魔鬼(名叫莫亞卡拉),象徵著善征服惡;左腳上抬,象徵著超脫塵世,向上升騰。舞蹈周圍裝飾,象徵著懷抱人們的大自然。這等舞王之形象,可以說形象地啟示了印度舞踞的宗旨。」
印度古典舞有六大派:婆羅多舞(Bharatanatyam)、卡塔克舞(Kathak)、卡塔卡利舞(Kathakali)、曼尼普利舞(Manipuri)、庫奇普蒂舞(Kuchipudi)、奧蒂西舞(Odissi)。
婆羅多舞(Bharatanatyam)
婆羅多舞是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古典舞蹈,起源於吠陀時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響最大的舞蹈,同時也是印度古典舞蹈的精髓。起初這種舞蹈是在廟宇里跳的。當時有一些被稱為「戴舞達西」(神的女僕)的少女,從小被送入寺廟,以後一輩子唯一的使命就是為神獻舞。後來這種舞蹈漸漸流傳到了廟宇之外。
「婆羅多舞追求人類精神與宇宙精神的融合,是純粹之舞、精神之舞、靈魂之舞,在舞蹈中通常表現為男女主人公進行對話,女主人公代表人類精神而男主人公代表宇宙精神。這種關系通常以一種最簡單的方式——女主人公渴望與所愛的人團聚表現出來。」
這種舞蹈形式以卡納塔克體系的音樂為基礎,講求音調、節拍、表情和諧統一。通常由一名演員(女)獨舞,台側有五人協助演出。這個六人樂團經常由演奏鐃鈸的宗教師傅率領。舞者作為樂團的中心負責綜合表演,打擊樂由演奏姆里丹鼓的鼓手負責,歌曲的旋律伴奏還有笛子、小提琴或印度七弦琴。(小提琴的加入是近200年的事)
五人樂團
舞者衣裙華麗,姿態優美,戴半圓形花環,耳環和鼻飾閃爍,光彩照人,演員的手、眼、身、腳、步嚴密配合,面部表情的喜怒哀樂瞬息萬變。
婆羅多舞者
「這種舞蹈一般有六段,第一段叫阿拉瑞普,是在整個舞蹈開始先向神祈禱的舞段。演員一出場,手指伸開,彎曲成荷花瓣的形狀、全手像一朵盛開的荷花,這叫「阿勒巴得姆」姿勢,象徵把聖潔的荷花獻給神。演員走到台前,先向觀眾合十致意,然後動頸、舉日、伸手、拈腳……使人覺得好像神把生氣
注入舞蹈雕像,使它復活了。以後的五段依次為賈提斯瓦抗姆(步伐與音調)、沙達姆(述說)、瓦爾納姆(敘事)、巴得姆(表現)和提拉姆(結尾)。
婆羅多舞是有伴唱的,同一句唱詞,演員要根據情節作不同處理。例如唱道:「哦!克里希納,快來吧,別讓我虛度一生」。這時女演員既可以惱恨地撇一下頭表示:「好,你不來、等著瞧吧!」也可以表演手捧牛奶或糖果的碗去哄孩童時代的克里希納,還可以像虔誠的信徒那樣乞求克里希納的憐憫,又可以作為克里希納的情人拉達那洋渴望他的到來。觀眾如果通曉古代文學,就會很容易理解舞蹈的含義。」(《印度文化神秘之謎》楊學詳)
卡塔克舞(Kathak)
卡塔克舞起源於北方邦和拉賈斯坦邦。此舞名源於印度古代的民間說書藝人(名為「卡塔克」)。起初卡塔克們只是口述,後來為了增加渲染力,於是將動作和音樂結合,就誕生了卡塔克舞。比較獨特是,該派舞者尊崇的舞王不是濕婆,而是克里希納和拉達。這種舞蹈剛開始應該只是在民間傳播,但到卧莫爾王朝時期,逐漸進入宮廷,並融合了波斯舞蹈的一些特點。
此舞又名「腳鈴舞」。顧名思義,就是在雙腳綁上許多的小銅鈴。有多少?通常是50到200個。
卡塔克舞恐怕是最難練習的印度傳統舞蹈之一,許多跳卡塔克舞的藝術家,從7歲起就要接受專業訓練。不要小看這些銅鈴,一個優秀的舞蹈者首先必備的素質就是能很熟練的掌握這些鈴。一個一流的卡塔克舞者,可以通過精確的腳步控制,使得200個銅鈴中只有那麼特定的一兩個發出響聲!
卡塔克舞的特點就是其強烈的節奏感,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西班牙舞蹈。其實當年印度的吉普賽人就曾將卡塔克舞帶往歐洲,所以西班牙舞蹈中可能也包含有北印度舞蹈的成分吧。卡塔克舞熱情奔放,舞者始終面帶笑容。在整個舞蹈的過程中,舞者都要跟隨鼓點的節拍,時快時慢。快,如暴雨驟至;慢,則似楊柳拂風。「從技巧來說,卡塔克舞是平面的,永遠隨著一條垂直的線,沒有停頓和轉向。…………筆直的步伐、滑翔的動作、快速的旋轉、變換的速度和韻律構成了卡塔克舞的美和靈巧。
同其他舞蹈一樣,舞者首先向神靈或觀眾中最重要的主辦人祈禱。之後便慢慢展示其眉毛、眼睛、頸項和肩膀的優美動作,接著展示有節奏的動作。在三人、六人、九人、十二人的組舞中單腿旋轉動作往往意味著終曲。純舞蹈的部分後面往往是短促的、在重復的樂曲伴奏下的解釋性段落。主舞者偶爾插入的蹦豆兒似的道白,詼諧幽默,令人忍俊不禁。這些滑稽劇通常是根據城鄉居民耳熟能詳的抒情詩演出的。舞者在純舞蹈段落中有即興表演的自由,他同鼓手之間展開健康的競爭是很正常的。在滑稽劇中,舞者根據詩句做即興表演的能力往往可以測試出他的水平。」
卡塔卡利舞(Kathakali)
卡塔卡利舞起源於喀拉拉邦,起初只有男子可以表演,後來慢慢開始允許女性表演者參與。
該舞蹈有明顯的特點。每位演員在表演前,臉部都要濃妝重彩(有點象京劇)。化妝的材料主要是米糊、綠葉、油煙、顏料和白紙。妝化的非常非常細膩。為什麼說「非常非常」呢?因為一次化妝通常需要4個小時!卡塔卡利舞的妝厚可達15厘米,是世界上各民族舞蹈中最厚的妝(吉尼斯記錄)。
卡塔卡利舞的面部化妝衣著上也很有意思。上身五顏六色,但下身,一律是白布。這裡面到有一個典故。
「傳說一位學者為演員的服裝苦思了好幾天,不得其解。後來他來到了海灘上,忽然看見海里冒出許多穿戴各種服飾的人,使他豁然開朗。但他看到的只是上半身,下身穿什麼呢?最後決定取白色的浪面作下身,所以演員都圍白布。」
通常穿不同服裝的人代表不同性格的人,例如綠色代表勇敢、神聖的性格,而白色的鬍子代表著虔誠。
卡塔卡利舞「強調眼睛的流轉,表情非常豐富。」(在15厘米厚的妝下,作出「豐富」的表情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另一個特點是,該舞的敘事性很強,有舞劇的特點。通常表演的比較多的是兩部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的選段。
「卡塔卡利舞演出前,通常先擂響大鼓,附近林子的人聽到後,便點著火把,走過稻田,穿過椰林,循聲而來。這種舞蹈不需要舞台,在空地上用香蕉杖葉圍出一塊不大的地方就行。觀眾在地上席地而坐,一看就是一個通宵。當朝霞映紅了椰子樹梢時,人們才盡興而歸。」(《印度文化神秘之謎》楊學詳)
曼尼普利舞(Manipuri)
「曼尼普利舞產生於曼尼普爾地區,因而得名。曼尼普爾一向有「舞蹈之鄉」的稱號,舞蹈是曼尼普爾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婦女必備的一種美德。
曼尼普利舞,由民間舞蹈發展而來。據民間傳說,在古代,濕婆神和雪山神女創造了一種舞蹈,並且選擇了一片適於跳這種舞的山谷地帶,但是地勢低窪,淹在水中。於是濕婆神用他的三叉朝劈山排水,填平了窪地,開辟了一片跳舞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曼尼普爾。濕婆神和雪山神女在曼尼普爾跳的第一個舞蹈叫拉伊哈羅巴舞。拉伊哈羅巴舞就是曼尼普利舞的原始形式,它是一種祭奠村神的舞蹈,跳舞時,往往全村人參加。曼尼普利舞是幾種舞蹈的總稱,屬於曼尼普利舞的有與頌神有關的班格•賈蘭恩舞(快步舞)、格拉達爾•賈蘭恩舞(擊掌舞)、表現克里希納(黑天神)童年生活的拉卡爾舞(夥伴舞)、潑水節時跳的塔巴爾•金格比舞(月光舞)等。平常人們所說的而且也是聞名全印的曼尼普利舞,是指充滿艷情的拉斯•利拉舞而言。據說,大約在1700年前,曼尼普爾地區出了一位國王,名叫傑辛格。一次,他在夢里看到了拉斯•利拉舞,聽到了優美的音樂,便教他的女兒學會了這種舞蹈。從此,使這個舞蹈得以流傳至今。
拉斯•利拉舞又包括瓦森德•拉斯舞(春舞)、袞古•拉斯舞(林舞)、馬哈•拉斯舞(大舞)、尼碟耶•拉斯舞、迪沃•拉斯舞等。所有這些舞蹈,都是表現克里希納和高比族(一種牧族)姑娘們之間的愛情和嬉戲情景的舞蹈。舞蹈的主角是拉塔和克里希納。
拉塔和高比族姑娘們穿一種叫巴尼格的圓圈裙,沒有褶紋,裙子上罩一件薄紗,腰部系一根腰帶,上身穿一件緊身短衣,頭戴薄紗巾和帽子。克里希納穿黃色衣服。他們的服裝色彩,同舞蹈氣氛十分協調,使舞蹈顯得更加婀娜多姿,優美動人。」(以上全段摘自《印度文化神秘之謎》楊學詳)該舞蹈主要特色是動作溫和而持續。舞蹈常以愛情和生活趣事為主題,演員手臂動作柔軟纖細,軀干動作自然鬆弛,女舞者如同盛開的花中花蕊一般美麗動人。
曼尼普爾的宗教儀式舞蹈另成一派:其中最重要的是男女教士在鄉村的神靈前表演的麥巴和麥比舞。這些舞蹈往往在休克中結束。
以上舞蹈(婆羅多舞(Bharatanatyam)、卡塔克舞(Kathak)、卡塔卡利舞(Kathakali)、曼尼普利舞(Manipuri))有時直接被稱為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所以關於印度古典舞蹈流派,也有4派之說。可見這4類舞蹈是印度民族舞蹈中最具特色的,亦是印度民族舞蹈的精髓所在。
庫奇普蒂舞(Kuchipudi)
庫奇普蒂舞起源於安得拉邦,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
最初,它作為一種敬神儀式,由男女演員在寺廟里演出。後流傳開來。
庫奇普迪舞的舞蹈動作高度程式化,節奏歡快。和大多數印度舞蹈一樣,情節多取材於神話故事。例如濕婆為了讓死人復活,力分恆河水的故事。
起初,庫奇普蒂舞是男女都可以參與表演的,但後來人們漸漸認為:舞蹈中某些角色不適合由女演員出演,庫奇普迪舞曾一度被男演員一統天下。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這種古老而優美的舞蹈受到壓制,無人問津,直到印度獨立後,才重新煥發活力。
如今,學習庫奇普迪舞在印度已經形成了新的時尚,姑娘們更是喜愛,因為能歌善舞總會讓她們更容易找到如意郎君。
Ⅶ 為什麼印度電影那麼好看
說起海外電影我們可能最先想到的是那些歐美燒錢大片,但缺很少關注我們的鄰國印度,其實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2002年出產1200套電影),主要應付國內龐大的需求。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相信看過印度電影的朋友們都會被其中熱情洋溢的歌舞與優美而充滿節奏感的即興音樂所感染。是的載歌載舞是能夠讓印度本土電影擊敗全電影全球化的主要特點之一。印度電影總是以鮮亮的顏色,幽默的對白,輕松詼諧的故事情節贏取每一個欣賞者的內心。 同時印度可以算是一個音樂的國度,我們日常所熟悉的為數不多的印度音樂都是來自於印度寶萊塢出品的那些經典電影之中
記得採納啊
Ⅷ 為什麼印度電影必須有歌舞情節
歌舞是印度的文化習俗,所以會經常有這個情節。
印度電影指印度的電影及印度的電影產業,其開始於19世紀末。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主要應付印度國內龐大的需求。同時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
印度電影開始於19世紀末。1896年,在孟買第一次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以後10年中,外國製片人不斷帶來各種新影片,在孟買和印度其它大城市放映。
這些放映活動激起了一些印度人的製片興趣,薩達達以兩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訓練猴子為素材拍攝了印度最早的兩部短片,被譽為印度電影的先驅。
Ⅸ 印度有哪些文化特色
普迦儀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只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只賜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傳統服飾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飾和裝扮,看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種族、階級、區域等。
男性包頭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頭巾,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
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松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女性穿紗麗: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綉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印度瑜伽 天人合一
瑜伽最早出現在5000年前的古印度。瑜伽一詞原意是結合、和諧,古印度人修練瑜伽術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修行最高境界。公元2世紀,派坦伽利(Patanali)撰寫《瑜伽經》,將瑜伽定義為:niyama純潔的操守;Asana身體姿態;Pranayama呼吸的控制;dharana集中意念;dhyana冥想;Samadhi至善境界等分支,意在傳播瑜伽的智慧精髓。
位於印度北部Uttarnchal邦的瑞詩凱詩Rishikesh堪稱世界瑜伽之都,全球有資質的瑜伽教練60%以上都到瑞詩凱詩修行過。在這個人口不到7萬的小城裡,有100多家瑜伽學校,成千上萬名不同膚色的瑜伽愛好者每年不辭辛苦地趕到這里,為的就是得到當地瑜伽大師的指點,尋找心靈中的至純之地。
Ⅹ 為什麼美國的商務談判節奏比印度的要快
這和一個國家的工作習俗,工作習慣有關系。印度是生活節奏比較慢的國家,所以在商務談判中節奏也不是特別的緊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