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什麼時候成為第六常任國

印度什麼時候成為第六常任國

發布時間:2022-10-04 15:09:48

Ⅰ 印度第五次申請加入五常的時間

印度第五次申請常任理事國時間是2019年。 印度五次入常分別是2005年.2008年,2012年,2017年,2019年,都沒有成功。 印度自聯合國成立以來,一共進行了5次申請入

Ⅱ 印度歷史的基本介紹

印度 歷史 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發源地。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印度歷史的基本介紹,希望你喜歡。

印度歷史的簡史年表
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史前期(前2500年前)

哈拉帕(印度河谷) 文化 時期(前2500—1500年)

(相當於我國五帝、夏、商)

2、奴隸社會(公元前1500—公元4世紀)

吠陀時期(前1500—前700年)(商後、西周)

恆河流域列國(前700—前400年)(東周)

孔雀王朝(前322—前185年)(東周末、西漢初)鼎盛時代:阿育王統治(前273—前232)

貴霜王朝(前150—公元300)(東漢、 三國 )鼎盛時代:迦膩色伽統治(公元120—162年)

3、封建社會(公元4世紀—18世紀)

笈多王朝(320—600年)(晉、南北朝、隋)鼎盛時代:旖陀羅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唐宋)

德里蘇丹王朝(1206—1526)(元、明)鼎盛時期:蘇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兒王朝(1526—1757)(明末、清)鼎盛時期:阿克巴統治(1556—1605)

奧郎則布統治(1658—1707)

4、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757—1947年)英國統治
印度歷史的古代時期
吠陀文化

(公元前3000年到前600年)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是一個分布范圍非常廣大的文明,在時間上大致與古代兩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時。這一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吠陀一詞的意思是知識,是神聖的或宗教的知識,中國古代曾將這個詞譯為“明”或“聖明”。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種知識的宗教文獻,是在很長的時期中由多人口頭編撰並且世代口傳下來的。早期吠陀時代的歷史幾乎完全無從考查;梨俱吠陀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可能是達羅毗荼人)進行征服。雅利安人在這時的主要祭祀對象是代表 自然 力量的因陀羅、阿耆尼諸神。《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產生較晚,被稱為“後期吠陀”。在後期吠陀產生的時代,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較以前有了很大發展;他們從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恆河流域地區。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崇拜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這種宗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抬高祭司階層(婆羅門)的地位。往世書和印度大史詩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團,而且人民中已經有被稱為“羅闍”的領導者出現(王)。敵對的部落集團之間進行頻繁的戰爭,最終形成了為數眾多的早期印度國家。在前600年時,印度有不少於20個這樣的國家,吠陀時代到這時通常認為已經結束。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稱這次思想爆發為“沙門思潮”,新涌現的許多思想潮流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反對婆羅門在印度社會中的特權地位。

印度十六雄國時期

(前600年前後)

印度十六雄國(Mahajanapadas)是十六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范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范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盤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印度可信的 政治 史開始於頻毗娑羅(瓶沙王)統治摩揭陀的時期。往世書和各教派的典籍證明了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積極的政治活動導致摩揭陀的實力大大增強。頻毗娑羅之子阿闍世(未生怨王)執行擴張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確立了某種盟主地位;他並且支持佛教的發展,使佛教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結集。大約從前4世紀開始,難陀王朝統治了摩揭陀;這個王朝的建立人摩訶坡德摩·難陀是一個比阿闍世還要強大得多的統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區也服從他的王權。

波斯人與希臘人的入侵(前600年到前200年)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區。這是有記載的印度雅利安人社會與其它發達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觸。大流士一世將他的印度屬地建為一個省,並且可能是波斯帝國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個省。在大流士之後侵入印度的是古代歐洲最偉大的征服者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波斯帝國的衰弱導致他可以長驅直入亞洲,其兵鋒所及最遠之處就是印度。亞歷山大對印度西北部地區的侵略在印度文獻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然而它可能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孔雀王朝

(前322年到前185年)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亞洲最強有力的希臘統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這位偉大的君主完成了對南方羯陵伽的征服,這樣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廣泛進行傳教活動。但是,孔雀王朝的強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後即告終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縮回它本來居有的地區,印度恢復列國時代的那種分裂狀態。

外族入侵時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他們在整個西印度建立了許多公國。大月氏人成為最 成功 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這個國家被列舉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羅馬帝國、安息、貴霜帝國和漢朝)之一。貴霜時代的寶貴產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

笈多王朝

(公元320年~540年)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旃陀羅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對塞人的輝煌勝利,常常被認為是印度 傳說 中的偉大英雄超日王。中國僧人法顯在旃陀羅笈多二世在位時訪問了印度,他描寫這位國王的賢明統治使印度人民安居樂業。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榮。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不過此時它已經開始向現代印度教轉變;佛教和耆那教繼續擁有廣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總體上來說是容許所有教派傳播。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後笈多王朝

(公元700年前後)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白匈奴)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紀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亂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統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過短暫的霸權之外,沒有一個王公擁有廣大的權力。不過,在南印度則興起了幾個強盛的政權,如遮婁其人(其統治者打敗了戒日王的進攻)、羅濕陀羅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拉其普特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在這段時間里,幾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權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婁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中特別重要的有瞿折羅-布羅蒂訶羅人、兆漢人和遮婁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國之間混戰不已,同時又激烈抵抗伊斯蘭教力量對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認為是印度教的保衛者。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

伊斯蘭

德里蘇丹國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茂德入侵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並。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烏德-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 決定 性地擊敗了兆漢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烏德-丁·艾伯克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卧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

德里蘇丹國是由來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權。先後有5個王朝在德里進行過統治: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羅第王朝。不過,德里蘇丹國並非統一了整個印度的帝國。除了在阿拉-烏德-丁·卡爾吉等極強大的蘇丹統治時期,德里蘇丹國充其量只是北印度的一個最大的王國。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繼續保有強大的力量,而南印度則幾乎從未進入蘇丹政權的版圖。阿拉-烏德-丁·卡爾吉時期對德乾地區的3次大舉入侵使德干北部服從蘇丹統治直到14世紀;菲羅茲·圖格魯克蘇丹臣服了印度教王公統治的奧里薩。困擾蘇丹的問題主要是叛亂和外部入侵。在整個德里蘇丹國存在時期,叛亂和王室內訌層出不窮。各地的分立勢頭從未被有效遏止,幾個著名的蘇丹都曾鎮壓過大規模的叛亂。外部入侵的威脅開始主要是來自蒙古人,後來則是中亞的征服者帖木兒。帖木兒的可怕入侵終於使搖搖欲墜的蘇丹政權徹底崩潰。德里蘇丹國在帖木兒撤離之後不久解體,獨立王國林立各地,雖然還有名義上的蘇丹,但他們的權力幾乎只限於德里和旁遮普。德里蘇丹國時期,印度的穆斯林文化有了很大發展。許多蘇丹執行相對寬松的宗教政策,除了徵收人頭稅之外並不對非穆斯林居民進行迫害。伊斯蘭式的宏偉建築在印度聳立起來,這一時期所形成的建築風格有時被稱為德里風格。在文學上,產生了阿密爾·胡斯魯這樣的偉大詩人。突厥人也帶來了一種有害制度:在宮廷和貴胄之家中流行的奴隸制。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烏爾都語在蘇丹時代產生,以及羅第王朝末期出現了錫克教。

莫卧兒帝國

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1526年,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卧兒帝國,意為“蒙古人的帝國”,因為巴卑爾的血統由母系可以上溯到成吉思汗。巴卑爾的統治只是莫卧兒帝國的肇始,他還未來得及鞏固莫卧兒人在北印的地位便已去世。行政、司法和財政制度都沒有建立;這些關鍵事物實際上是由莫卧兒人的敵人舍爾沙締造的。舍爾沙是南比哈爾地區的阿富汗人首領,他在1540年打敗並趕走了巴卑爾的繼承人胡馬雍,短暫地恢復了阿富汗人在印度的統治。舍爾沙的統治時期很短,但是卻十分重要。他壓服了孟加拉的叛亂,並把它分成19個小行政單位;征服瓜廖爾;打敗了最強的拉其普特人領袖馬爾德夫。在短短5年之內,幾乎整個印度北部都被他征服了。

在舍爾沙於1545年陣亡之前,他已經在北印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制度,舉行土地清丈以確定稅制,並進行了貨幣改革。舍爾沙的統治事實上為莫卧兒帝國的最終建成鋪平了道路。在舍爾沙死後,胡馬雍得到波斯國王太美斯普一世的支持返回印度,不久奪回德里;但他在與主要敵人阿迪爾沙阿交鋒之前突然死去,完成莫卧兒人偉業的任務歸於其子阿克巴。阿克巴最強大的敵人是阿迪爾沙阿的印度教喜穆。喜穆利用胡馬雍之死奪取阿格拉和德里,並自稱為“超日王”,可能在印度復興起一個印度教的王朝。阿克巴在1556年關鍵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打敗了喜穆,於是在印度再也沒有可以與莫卧兒人抗衡的力量了。

阿克巴是莫卧兒帝國的真正建立人和最偉大的皇帝。他在漫長的統治期間征服了印度北部全境,並把帝國的版圖第一次擴展到印度南方。由於對拉其普特人採取懷柔政策,大多數好戰的拉其普特部族都歸順了帝國的統治。對異教的寬容是阿克巴的顯著特點,他不僅免除了非穆斯林的人頭稅,還企圖倡導一種融合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宗教改革。以蘇巴(省)為單位的全國行政制度形成了,印度教徒也被允許擔任政府官員。阿克巴時代的印度是伊斯蘭世界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阿克巴去世後,莫卧兒帝國先後由賈漢吉爾和沙阿·賈漢統治。這是兩個才能較為遜色的統治者,沙阿·賈漢終於被自己的兒子奧朗則布推翻失去了皇位。

奧朗則布是莫卧兒王朝最重要但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他放棄了莫卧兒帝國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時代的宗教寬容政策,加強伊斯蘭教的宗教地位,企圖使印度完全伊斯蘭化。奧朗則布恢復對非穆斯林徵收人頭稅,將印度教徒逐出政府,並大舉拆毀印度教廟宇與神像。這些短視的政策導致帝國境內的非穆斯林與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銳起來,並很快演變成武裝斗爭。堅持自己信仰的錫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為莫卧兒帝國公開的敵人;奧朗則布雖然多次打敗他們,卻無法徹底消滅其反抗力量。最危險的國內敵人是新興的馬拉塔人國家,它後來發展出可與莫卧兒帝國匹敵的 軍事 能力。另一方面,由於奧朗則布力圖消滅他的政治對手,莫卧兒帝國帝國的疆域在他在位時擴張到最大限度。他長期駐留在德干指揮對該地區各穆斯林小國的征服,這些國家是16世紀初德乾的伊斯蘭教強國巴赫曼尼王朝分裂後形成的。其結果是奧朗則布取得了勝利,將德乾地區並入帝國版圖,成為印度南方的最高統治者。除了次大陸極南端和馬拉塔王國以外,奧朗則布統一了整個印度。

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卧兒帝國稱為“後期莫卧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卧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
印度歷史的史前文化
在19世紀以前,由於史料的匱乏,人們對於印度的史前史幾乎一無所知。20世紀的一些重大考古發現改變了這種情況。過去對於印度的歷史即為雅利安人之歷史的誤解,隨著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現已被完全否定;雅利安人的到來,已不再被認為是印度文明的開端。考古研究表明,印度在舊石器時代即已成為人類的定居之所。到雅利安人入侵時,已有許多民族定居於印度,這些居民的成分復雜;他們之中的一些人擁有高度發達的文化。關於這些古代居民,只有吠陀文獻和早期的泰米爾文獻保留了一些模糊的記載,其它情況完全依賴於考古學。

時代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考古學家的估計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訥爾默達人化石是南亞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人類化石。次大陸最早的人工製品的年代早於訥爾默達人,該石器遺址發現於巴基斯坦北部的希瓦利克山,其時代大約為200萬年前。希瓦利克遺址中包含大量獸骨化石,但沒有人類化石伴隨出土。在晚於希瓦利克遺址的地質年代發現的人類活動痕跡明顯增多。按照印度考古學界的 意見 ,印度的舊石器文化從喜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開始,可以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

文化

有兩個舊石器時代遺址經過廣泛研究被作為印度早期舊石器文化的典型,即北方的梭安文化和南方的馬德拉斯文化。梭安文化分布於印度河河谷及其支流梭安河,中心位於拉瓦爾品第(現屬巴基斯坦)一帶,但實際在傑盧姆河流域以至南印的安得拉邦也有發現。該文化最早的舊石器發現於第二冰河期的台地上,稱為前梭安石器。在第二間冰期台地上發現的較前梭安石器為進步的石器稱為早期梭安石器。在第三冰河期第二層台地上發現了晚期梭安石器,其中首次出現了用勒瓦婁哇技術處理的工具。梭安文化的遺跡亦發現於第三間冰期和第四冰河期的台地。梭安文化的主要特徵,是單面的礫石工具,以砍砸器為代表性器物,以後逐漸出現刮削器和石片工具等。馬德拉斯文化廣泛分布於印度中部和南部某些特定區域,以馬德拉斯附近發現的手斧為典型。馬德拉斯文化的遺址,按照雨期和間雨期分為若干層次;前期的石器主要用石核加工,後期開始利用石片,原料也從石英石轉為玄武岩。馬德拉斯文化似乎比梭安文化更為先進,該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雙面手斧和砍劈器。

中石器時代

按照印度學者的意見,次大陸沒有經歷過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以後接著就是新石器時代。但根據石器工具發展的特徵,一般仍從新石器時代中分出中石器時代階段,其年代大約始自公元前30000年,並經過2.5萬年的時間跨度。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在西孟加拉和印度南部等地,發現許多中石器時代的小型石器和燧石;古吉拉特邦的朗格拉傑發現一製造工具的場所,此地並發現粗製陶器、人類骨骸和獸骨。拉賈斯坦邦的巴戈爾也是一處重要遺址。

印度中石器文化的特徵是使用所謂細石器。細石器較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製品小,加工也更加細致,有刮削器、切肉刀、手斧、鑽頭等多種類型。中石器時代的居民仍然以漁獵和採集為生,雖然也發現了一些可能表明此時已有人從事馴養 動物 和小規模農業活動的證據。無論如何農業和畜牧不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印度最古老的岩洞 壁畫 發現於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在中石器時代人生活的山洞裡,岩畫更加頻繁地出現,它們表現了狩獵等人類活動的生動場景。一些遺址可能保存了最早的宗教活動的痕跡。

據估計印度的中石器時代最晚結束於距今5000年前。現代人類(智人)在這一時期進入次大陸,其時間大約是在1.2萬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期的末期。

新石器時代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俾路支斯坦和信德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出現較早;印度河以東地區的已發現遺址則屬於較晚的年代。不同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延續時間不盡相同:在俾路支,新石器文化很快進化為金石並用階段;而在克什米爾和中印度森林地區,新石器文化出現較晚,結束也較晚。在邁索爾和阿薩姆邦也發現了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從俾路支的遺址推斷,該地區的文化與鄰近的伊朗文化和阿富汗文化有密切關系。

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這時雖然還沒有完全放棄粗石器的使用,不過新石器時代的人使用的石器大多數已是經過打磨加工的適於更多不同用途的工具。在極個別的地區發現了銅器。這一時期的居民留下了一些墓葬,在克什米爾和南部印度的婆羅門吉里、皮克利哈爾等地都發現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墓穴。他們耕種土地, 飼養 動物並掌握了取火方法。在克什米爾的布爾扎霍姆岩洞內發現的遺址表明此時已製造陶器。他們能造船和織布。但是,此時是否已經從游牧和狩獵的生活方式轉為定居務農,還沒有確定。邁索爾地區高原上的新石器時代人顯然是游牧的。新石器時代的印度居民與舊石器時代的居住者是否屬於同一種族,這是很難說的。

金石並用時代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是部分學者提出的介於新石器時代和哈拉帕文明之間的一個時代。其具體時間大約在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至第3千紀中葉。這一時代的人們所用工具仍以石器和骨器為主,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黃金可能是印度原始居民最早利用的金屬,不過他們只把黃金用來做飾品。最早作為實用工具的金屬也許是紅銅,在金石並用時代的遺跡中常有發現。紅銅器的形式有斧子、鑿子、銅環和銅條等。這一時期的文化大抵建立在畜牧和 種植 業基礎上,人們飼養牛羊,種植大麥、小麥和豆類。

Ⅲ 印度入五常歷史時間

自聯合國成立以來,印度已經無數次的遞交入5常的申請。結果分別被5個常任理事國多次駁回。

印度1次遞交入五常申請被俄國駁回。

印度2次遞交入五常申請被法國駁回。

印度3次遞交入五常申請被英國駁回。

印度4次遞交入五常申請被美國駁回。

印度5次遞交入五常申請被中國駁回。

政體

印度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

總統職位因去世、辭職或罷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憲法第65條規定由副總統代行總統職務。當新總統被選出及就職後,副總統恢復原有職務。總統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職務時,由副總統暫時代理總統職能直至總統返回辦公。

行政權力由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行使。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副總理及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務院設國務卿一名、國務委員若干名。不設副國務卿。

Ⅳ 為什麼印度不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

印度不能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

印度新政府指出,在印度獨立75周年,即2022年之際,印度每戶家庭將有自己的住房,包括廁所、供水、24小時不斷電;在2019年聖雄甘地誕辰150周年之際,將確保民眾享有衛生保健權利、實現垃圾管理和環境衛生。印度新政府還承諾,要將印度打造成極具競爭力的製造業中心,建立世界級投資和工業園,以旅遊、貿易、技術為支柱,在世界上打造一個「印度品牌」。那麼,印度作為一個擁有12億人口、經濟蒸蒸日上的發展中大國,不能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1、印度面臨現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反對,尤其是美國的反對。

安理會是聯合國中擁有最大實權的決策機構,增加常任理事國,不是簡單的數量變化,而是權力的再分配。因此,雖然英、法、俄、美都公開宣布支持印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作為既得利益者,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保持自己在安理會的地位不變。它們能接受的底線是允許一些候選國加入安理會,但不能享有否決權,以避免其特權被「稀釋」。

雖然奧巴馬在印度公開表態支持印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發表談話表示,新德里不要指望很快就能升任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安理會改革是需要其它安理會成員內部協商的,奧巴馬總統的講話只是代表美國已考慮到了印度。在美國看來,具有獨立外交傳統的印度,對美政策抱不信任態度,而且印度「搖擺不定」,有時是極具破壞力的。在此情況下,美國認為一個擁有否決權的印度會不會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仍很難確定。

2、巴基斯坦等鄰國和「團結謀共識」運動的反對。

印度、日本、德國、巴西等謀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席位的國家在其所在地區都有堅定的反對者,它們於2005年發起了「團結謀共識」運動來反對這些國家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南亞,印度與巴基斯坦長期敵對,曾發生過三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堅決反對印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巴基斯坦不僅參與了「團結謀共識」運動,而且在伊斯蘭國家中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2009年2月5日,義大利在羅馬召開有關聯合國安理會擴大問題的外長級國際磋商會議。此次會議以「團結謀共識」運動成員為核心,有包括37個國家的外長級官員在內的75國代表出席會議,這反映了「團結謀共識」運動在國際社會獲得一定的支持。它們拒絕「四國集團」增加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方案,建議增加5個「半常任理事國」和6個非常任理事國席位。這些「半常任理事國」任期3年至5年,不能連任;或任期兩年,但可以尋求以非常任理事國身份連任兩次;6個新增非常任理事國席位應留給非洲、亞洲、加勒比地區和拉丁美洲、東歐的中小國家。

3、「四國集團」內部相互拆台。

印度在2005年「爭常」失敗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與日本等國家綁在了一起,導致中國、韓國等國家的反對,印度迄今沒有吸取教訓。「四國集團」內部在增加常任理事國問題上也不是鐵板一塊,印度和巴西的立場與日本、德國的立場有所不同,印度和巴西將更多地突出自己的發展中國家身份,從而與德國和日本拉開距離。「四國集團」內部的分歧以及由此導致的相互拆台將對它們「爭常」產生重大影響。

4、印度自身存有缺陷。

印度要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自身還有許多缺陷需要克服,主要有兩個方面:

首先,長期以來,印度未能成為本地區安全和穩定的建設性力量和積極因素,對推動本地區合作態度消極,南盟的發展一直躑躅不前。與巴基斯坦的長期對抗和與眾多鄰國的領土糾紛不利於印度的大國形象。

其次,1998年印度悍然進行了核試驗,受到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譴責。印度迄今拒不參加《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游離於國際防擴散體系之外。這也成為日本在「爭常」問題上背地給印度拆台的理由之一。

Ⅳ 印度再次遞交六常申請,你怎樣看待這件事情

我認為就算其他四位安理會"成員國"同意,我國也不會同意

1·眾所周知,大國與大國之間的關系無非就是零和博弈。現在地球上最具影響力的的組織莫非聯合國安理會了。而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也就五位,我們也知道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他四位全部是實現現代化的科技強國,其中更有美國這個超級大國。

目前為止已經有4個國家申請進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分別是巴西、土耳其、日本以及印度,「第六常」瞬間變成了一個香餑餑,誰都想得到這個位置,印度申請數次失敗後仍不氣餒,前段時間又向聯合國遞交了常任理事國的申請書,這次意外的是最反對的美國和俄羅斯都表示了同意,身為美國盟友的英法兩國同意的幾率也很大,現在就只剩下中國沒有表態了"不用表態,一票否決權是絕不會同意印度入常的。

英國、法國向來和美國關系緊密,在聯合國抱團不是什麼罕見的事,這次美國都同意了印度的申請,英法會如何選擇已經非常明顯,這樣一來就只有中國還沒有表態了。

而我們的態度很明確,不會同意!

Ⅵ 當今世界上,誰是最有可能成為第六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國家

第2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以中國、美國、蘇聯、英國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4大國及參加反德同盟的法國,共同發起成立了一個旨在“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機構——聯合國。

巴西

因此全部算下來,成為第六大常任理事國概率最高的國家,反而是老牌歐洲列強德國。因為,德國先進的工業、科技實力,使得德國沒有如印度、巴西這樣發展中國家的諸多問題,而作為老牌列強和歐盟主要成員國家,德國面臨的國際形勢也要遠好於韓國、日本。

最起碼,德國在國際社會上,沒有哪一個常任理事國會堅決阻止德國成為第六大常任理事國。因此,雖然概率也不算多高,但相比其他國家,德國的確是最有可能成為第六大常任理事國的國家。

Ⅶ 能夠最先成為第六個常任理事會國的國家是哪個

1、德國,德國的希望來至於二戰後國力的迅速崛起,2017年3.68萬億美元,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不容小視,同時隨著英國脫歐,德國在經濟和國際影響力僅次於美國的歐盟中,影響力直線上升,已經超過了五常國家法國,因此德國的影響力通過歐盟體量的放大,就影響力而言有資格列入常任理事國席位。

4、巴西,國土面積850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五,人口2.02億同樣是世界第五,和我國、俄羅斯、印度、南非被稱為金磚國家,是世界主要的而新興市場,經濟發展潛力巨大,2017年GDP2.06萬億,世界第八。目前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缺少南美洲的代表,巴西作為南美最大最強國家,代表南美洲入常希望非常大。

Ⅷ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為什麼沒有印度

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英美蘇中討論了戰後國際秩序問題,其中的重要一點就是聯合國的成立。二戰前和一戰後的那段時間,國際社會是有一個叫國聯的組織,這個組織沒有什麼常任理事國,各國討論問題相對平等,但也決策機制出現了大問題,導致國際秩序混亂,所以沒能阻止二戰的爆發。印度直到1947年才獨立,之前是英聯邦的自治領,所以它的權益本質上由英國人代表,因而沒進入常任理事國行列。

但印度卻是聯合國51個的創始會員之一,這與英美蘇之間的爭斗也有關系。蘇聯當時利用自己的權力,將加盟共和國里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也「送入」聯合國,讓他們以獨立國家身份投票,等於擴大了自己的勢力范圍。美國人也想利用這招來擴大自己的范圍,就考慮將50個州里選擇2個州可以進入聯合國大會,在投票時有利於自己。但最後美國人卻因為選擇困難症而放棄了這個想法。

英國人也不甘示弱,畢竟該國在全球有大量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在二戰前後都處於託管狀態,很多殖民地也醞釀獨立。英國就選擇幾個未來可能會獨立,並且與英國關系好的殖民地,促使他們進入聯合國。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這三個當時英國很看重的地方,就被選中,1945年10月成為聯合國51個創始會員之一。英國提出印巴分治方案後,1947年印度獨立,開始以獨立國家身份在聯合國活動。

常任理事國被授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盟國。中國占據一席之地,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在戰爭中所做的一切,「四個警察」(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維系和平與穩定的世界,美國的這種想法對戰後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法國雖然在技術上是一個獲勝的權力,但是真正只能在丘吉爾嘲弄所有人之後,讓他們放心,丘吉爾想確保他有另外一個歐洲國家會背叛,害怕美國不會總是注意歐洲的利益。因為印度也與日本,巴西和南非,德國達成了協議,而在相互支持的地方,印度越來越難以採取外交行動為自己的利益。一個人不能立即允許所有這些,如果印度自己的話,這可能會導致與這些國家的外交問題。

其次,印度是在1947年的時候獨立的,因此,在整個二戰的過程中,印度都是作為英屬殖民地的地位參與的這個戰爭,所以一定程度上印度的貢獻會有一部分算到英國的頭上。而且,由於印度本土並沒有遭受太過嚴重的侵略,同時又是屬於英國的殖民地,雖然在整個二戰歐洲戰場上都能看到印度人的身影。但試想一下,一個殖民地有怎麼會賣力的為自己的宗主國賣力呢?!所以,二戰中的印度並不是很積極!

最後,就是在當時來說,無論是英國首相丘吉爾還是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還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實際上都是相當的看不起印度這個國家。甚至於丘吉爾還表示「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可想而知,丘吉爾是有多瞧不上印度。因此,印度表說沒資格進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就算有在當時來說也這些人也不會願意讓印度如願的。

閱讀全文

與印度什麼時候成為第六常任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匡威越南產怎麼辨別 瀏覽:358
越南芽庄可以帶什麼吃的 瀏覽:509
義大利發生了什麼 瀏覽:115
印尼一共有多少人啊 瀏覽:66
越南首都河內有什麼景點 瀏覽:759
越南酸辣醬料怎麼做 瀏覽:139
越南自衛反擊什麼時候 瀏覽:790
印尼的手機是什麼版本 瀏覽:623
義大利申根簽證自己怎麼辦 瀏覽:332
中國a股是什麼意思 瀏覽:221
印度人如何治療鼻炎 瀏覽:510
印度戰爭怎麼爆發的 瀏覽:691
越南最窮的國家有哪些 瀏覽:556
伊朗來款對於銀行有什麼影響 瀏覽:283
伊朗馬漢航班怎麼樣 瀏覽:546
今年印尼齋月什麼時間 瀏覽:262
伊朗的星期一怎麼寫 瀏覽:7
英國和美國有多少攪屎棍 瀏覽:927
伊朗的眉毛為什麼很黑 瀏覽:881
英國留學生接機注意什麼 瀏覽: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