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大宗教主要分布在哪裡
基督教(天主教)建築---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道教---道觀。
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歐洲,但教徒現已遍布世界。伊斯蘭教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地區的回民及維吾爾族居住區。佛教主要分布在亞洲如印度、尼泊爾、泰國、中國、日本等,現教徒以遍布世界各地。道教主要在中國本土地區。
Ⅱ 想了解一下印度關於佛教的聖地有哪些
菩提伽耶。佛陀成佛之地。有金剛菩提樹
鹿野苑。佛陀初說法地。有遺址
阿育王石柱。佛教鼎盛時期的代表。有遺址
雙樹間。佛陀涅槃地
靈鷲山說法台。佛陀多部大經的傳法地。並留有遺址
七葉石窟。佛陀涅槃後。五百羅漢在此集結佛經
-------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Ⅲ 世界上三大宗教種主要分布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形成於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創始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後來傳入亞洲其他地區,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3)印度佛教分布在哪些地區擴展閱讀
基督教包括三大流派:即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東正教,其中新教與天主教信徒較多,東正教教徒相對較少;
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派別,其中遜尼派佔多數;
佛教則有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大派系。
三大宗教中,以基督教人數最多,伊斯蘭教次之,佛教最後,雖然人數各有不同,但是各個宗教的信徒都是平等的。雖說是三大宗教,但三大宗教提倡和平共處,可以相互交流文化。慈悲,博愛,和平,是這三大宗教的真諦。同時這也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標。
Ⅳ 佛教在印度哪裡地方可以找到呢
印度沒有佛教啊。印度信仰的最大宗教,是印度教。
有許多人誤認為:印度信佛教。其實,
不但印度不信佛教,反而印度沒有佛教。
這很可能是因為:西遊記看多了。而不讀地理。
最大的佛教國家,是中國。
某版本的地理書說:「最大的佛教國家,是泰國」。這可能不是指信徒的數量,
而是指,信徒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
雖然佛教在中國,人口比例很低,但按照信徒數量來看,
仍然是最大的佛教國家。
Ⅳ 佛教分布在哪
【漢地佛教】 傳入中國漢族地區的佛教,經過長期的經典傳譯、講習、融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形成具有民族特點的各種學派和宗派;並外傳朝鮮、日本和越南。【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10世紀後半期形成。13世紀中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 雲南傣族等少數民族佛教,屬巴利語系,亦即南傳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傳的小乘佛教在教義、學說上都有不同的發展而各具特色。中國漢文大藏經中關於北傳小乘的經律、論三藏都有比較完備的譯本。高僧法顯曾到師子國(今斯里蘭卡)抄寫經律,但所攜回譯出的《雜阿含經》原本是否為巴利語已不可考。南朝齊永明七年(489)譯出的《善見律毗婆沙》和梁天監十四年(515)譯出的《解脫道論》則出於南傳。中國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傳同一系統。律宗解釋律義即常引《善見律毗婆沙》之說。中國出家尼眾的得戒最初也由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十餘人前來傳授。故漢地戒律與南傳有很深淵源。在教義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內容。在南傳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錄各種波羅蜜行的事跡,承認佛道不與聲聞道共,為大乘理論之先河。尤其主張「心性本凈,為客塵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的初期禪宗根本思想。近代研究發現,達摩的壁觀,可能與南傳定學從地遍處入手應用地色曼荼羅有關。由此可見,南傳巴利語系佛教與漢傳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錯綜的關系。【越南佛教(Vietnamese Buddhism)】
北傳佛教之一。約於2世紀開始從中國傳入。初傳時期據越南《禪苑集英》記載,195年,東漢蒼梧(今廣西梧州)學者牟子奉母流寓交趾(指今越南北部)。他「銳志於佛道」,著有《牟子理惑論》。這是佛教傳入越南北部的開始。約在255~256年間,月氏僧侶支疆梁接(畺良婁至)到達交州。3世紀末,印度僧人摩羅耆域經扶南至交州,同時到達的還有僧人丘陀羅;在交州北寧建有法雲、法雨、法雷、法電四所寺宇。【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
產生和流傳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創始人是悉達多·喬答摩,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簡稱佛陀(覺者)。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原始佛教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約為公元前6~前5世紀。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為了便於記憶,採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在經藏中近代學者認為真正屬於佛陀的教說和最早的經典是《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條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其次,又從緣起思想出發,提出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的學說。後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慧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時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創立的僧團中允許各個種姓和賤民參加。另外,還容許教團中包括過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稱為優婆塞、優婆夷或在家二眾。【斯里蘭卡佛教(Buddhism in Sri Lanka)】
南傳上座部佛教之一。相傳公元前3世紀,為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等所傳入。由於其經典都用巴利語傳承,故近代又常稱其為巴利語系佛教。【日本佛教(Japanese Buddhism)】
北傳佛教之一。佛教傳入日本,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初傳時期 一般以日本欽明天皇13年(552)百濟的聖明王進獻佛像、經論、幡蓋和上表勸信佛法,為佛教傳日之始。一說是繼體天皇16年(522),南梁司馬達等來到大和,建立草堂,安置佛像禮拜,為日本知有佛教之始。不過,當時世人不知佛像為何物,視為異域之神未加崇奉。百濟的佛像傳入日本以後,在朝廷貴族之間,引起激烈的爭論。天皇乃依請求將佛像交給大臣蘇我宿禰稻目試行禮拜。稻目捨出向原的住宅安置佛像。後疫病流行,屢有死亡,大臣物部輿認為是國神的譴責,奏將佛像投於難波(今大阪)的堀江,並燒毀供佛的殿堂。蘇我氏和物部氏之間的信仰之爭,實際上反映了皇室和蘇我氏為代表的主張接受大陸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與以物部氏和大伴氏為代表的貴族反對接受大陸政治文化的政治之爭。【歐美佛教(Buddhism in America and Europe)】
佛教流傳於歐美,至今約有150年。但歐洲人最初對佛教的了解,則可上溯到公元前329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侵入印度河流域時期。公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佈道團去希臘屬地傳教。在中世紀,佛陀的本生故事通過中亞穆斯林學者的介紹傳入歐洲,在西歐和東歐很多地區廣泛流行。據《世界基督教網路全書》1982年的統計,歐洲有佛教徒21萬餘人,北美約近19萬人,南美有50萬餘人,其中極大部分是亞洲移民的後裔或僑民,分屬於南傳上座部和北傳大乘佛教的許多派別。佛教傳入歐美後,為了適應當地的社會生活,在戒律和儀式方面有很多變化。
在歐美,佛學的研究,早於佛教的傳播。17~18世紀歐洲的一些著名哲學家如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等人都已談到了佛教。特別是18世紀末,歐洲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向亞洲進行殖民擴張後,他們為了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使其成為基督教徒,開始對東方宗教,特別是對有影響的佛教進行研究。(參見:英國佛教),(參見:德國佛教),(參見:法國佛教),(參見:美國佛教),
【尼泊爾佛教(Nepalese Buddhism)】
尼泊爾是佛教最早流行的地區之一。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即誕生於迦毗羅衛的藍毗尼(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附近的洛明達)。 還有很多,不一一贅述了
Ⅵ 印度宗教印度都有哪些宗教
印度是宗教種類最多的宗教,大體分伊斯蘭教和印度教,而印度教實際上是一個泛稱,因為印度教是由成千上萬的教組成的。
Ⅶ 佛教分布在哪些地區
影響佛教地理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區位條件起著重要作用。自然條件包括多種要素,對佛教地理分布構成影響的主要是地形,如平原、盆地、河谷、山地、丘陵、綠洲等。區位條件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條件以及空間關系,本文所謂區位條件主要指交通條件和政治地位或與政治中心的空間關系。一佛教各要素的分布受地形的影響不盡一致。比如,高僧籍貫分布的密集帶都是在平原、盆地或河谷地區;而山地、丘陵地區所出高僧就不多,根本的原因是這樣的地區人口稀疏,信奉佛法的人少(指絕對數),高僧難以產生。有人會問,唐代河東道的潞州(治今山西長治)那樣地勢高亢的地區不是在唐前期出了10個高僧嗎?其實,潞州雖地勢較高,卻也處在盆地之中。自秦漢以來,此地便是晉東南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總的來說,高僧籍貫的分布主要不是受地形的直接影響,直接的原因是人口、經濟和交通條件。但是高僧駐錫地的分布,寺院(含石窟寺)的分布,與地形的關系就密切得多。平原、盆地和河谷地區當然也是這些要素的集中分布地,所不同的是,不少風景優美、環境清幽的山地、丘陵地區高僧薈集,寺院林立。「天下名山僧佔多」這句話,透露的就是這個道理。佛教為法本在出世,靜修參悟,最宜山林。故山地、丘陵每為高僧駐錫之所;而且常具山水之奇,能吸引遊人,弘法亦便;又因遠於政治影響。法事活動多能歷久不衰。故與佛法有緣之山(也有高竣廣遠景色秀麗之山,佛法不興,此則無緣也。)就成為重要的佛教勝地和佛教傳播擴散的基地。
唐代尤其是其後期,禪宗興盛,禪宗僧侶更喜歡四處尋找幽境勝地,在大自然中陶冶禪性。《:楞伽師資記》記載,有弟子問弘忍(禪宗五祖):「學道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忍答日:「大廈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間有也,以遠離人故,不被刀斧損斫,——長成大物後,乃堪為棟梁之用。故知棲神幽谷,遠避囂塵,養性山中,長辭俗事,目前無物,心自安寧,從此道樹花開,禪林果出也。」由此可以推斷,禪宗在南方山地、丘陵地區的興起、發達與該地區秀美的山川大有關系。《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說:「江漢之南,山川秀麗綺錯。見便忘返者,土地之然也。」據僧傳所記,喜歡山居的高僧為數眾多,如玄策,「睹黃陂九井山奇秀,乃結茅為舍」;唐州(治今河南泌陽)紫玉山,「峰孤林密,四絕人煙,實有塵外之趣」,道通法師居此。
佛教開展於山地,可分兩種類型,一是城市附近的山地,一是離城市較遠的山地。城市附近的山地,兼有城市和山地的長處,常常成為僧侶駐錫和建造寺院的首選地,特別是一些大都市附近的山地。著名的有:唐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帶秦川之眇眇,接隴岫之蒼蒼,東觀浴日之波,西臨懸月之浦,......豈獨岩松撥日,抑亦澗竹捎雲,實四皓養德之場,蓋三秦作固之所」。道宣等高僧大德駐錫於此山,至為有名。離洛陽不遠,有中嶽嵩山。該山太室少室東西對峙,有輟轅之險、伊朗之塞,常為歷代帝王巡幸之地,故加意經營,佛教興盛。後魏孝文皇帝為佛陀禪師立寺於少室山,即後日之少林寺,中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曾面壁於此;唐玄奘法師見此「遠離廛落,泉石清閑」,亦曾想就此翻譯佛經。又洛陽南三十里有龍門山,乃嵩山的支脈。崖壁石窟造像,有名於世界。杭州因山水之盛,甲於天下,如靈隱山等,加之物產豐饒,佛法亦大盛。離都市較遠的佛教名山也不少見,如五台山,《古清涼傳》引《括地誌》雲:其山層盤秀峙,曲經縈紆,靈岳神溪。非薄俗可棲。止者,悉是棲禪之士,思玄之流。及夫法雷震音,芳煙四合,慈覺之心,邈然自遠,始驗游山者,往而不返。此外,衡山、天台山、廬山、太行山,等等,皆此類也。今贛、湘、浙、閩等地區在唐後期襻宗之發達,境內諸山地、丘陵幽靜秀麗,亦有以助之。隴右道廣大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特別是戈壁、沙漠地區,唯綠洲地帶有人煙可言,佛法就在這些地方發展起來。現在看到的新疆境內的石窟,一般前面都有一片不小的綠洲。而佛教興盛與否,與各綠洲面積的大小、自然條件的好壞、人口的多寡、經濟的盛衰等都有關系。二交通條件對佛教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交通便利之地,人物輻湊,常有僧侶來往,佛教易於興盛,而同時也成為佛法向周圍地區傳播的根據地;交通方便還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為佛教的隆盛提供物質上的保障。
佛教源於印度,因此,古代中印之間的交通直接關系著佛教的傳播與分布。中印交通有陸海兩路。陸路經中亞細亞及今新疆,沿河西走廊,到達今西安市,即古代絲綢之路。沿線佛教的發展及分布情形,筆者已有過論述,並由今日新、甘、寧等地區石窟之分布可見一斑。若走海路則須在廣州或交州(治今越南河內)登陸或放洋,所以此二地佛法的盛衰與各自交通地位的變遷甚有關系。
唐代的國內交通十分發達,有水陸兩大系統。陸路以長安為中心,水路則以揚州為中心。一些重要的交通線沿線往往就形成發達的佛教分布地帶,如:(1)邗溝——江南運河沿線分布帶。揚州地處運河與長江的交匯點,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佛法相當發達。潤、常、蘇、杭四州都是江南運河經過的地方。湖、台、婺、明四州不緊靠運河,但都有便利的交通與之聯系。由明州還可泛海去到日本,唐後期入唐日本僧人就有經過這里的。(2)河渭分布帶是在最繁忙而重要的東西二京之間的交通要道及其東西延伸線兩側,僧俗過往最為頻繁。東端的汴州還是運河上的重鎮,其佛教發達的基礎最主要的就是四通八達的交通。長安——太原干線經過同州,河中府更是此線的重鎮。河中府有一救苦寺,地處沖要,九衢都會,惠仙法師住此,信眾蜂擁而至,「百疾相投,萬禍憑救」。風翔和長安之間如果不是交通便利,像憲宗、懿宗時期那樣規模宏大的迎奉佛骨活動就不可想像。(3)漢水下游分布帶是指荊、襄、鄧三州。荊州位於長江中游,可以控制長江中的航運,溯江而上,可至成都;順江而下,可至揚州。荊州又是由長安南下,南至湘中、交、廣等處必經的途徑,東上西下,南來北往,僧侶絡繹於途。由荊州北上經襄州、鄧州可至長安或洛陽,襄州因緊連荊州,又瀕漢水,其交通又較鄧州便利。(4)四川盆地西部分布帶則是在以成都為中心,北通長安、南連西南各處道路最繁忙地段的兩側或附近。萬里長江,成都最居上游,沿江各處都能到達,因此而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水陸交通樞紐。由長安東北行,可以很方便地到達汾州和太原府。太原處於太行山和黃河之問,又位於河東道的中部,是這一地區的交通樞紐。僧侶前往五台山也常要經過太原,以之為歇腳之地仰。唐後期形成的江贛佛教發達地帶包括袁、撫、洪、江、鄂諸州,中心是洪州。鄂州的交通主要是靠一條長江,西北行亦可達到襄州。江州位於鄂州下游,不僅瀕江,且當彭蠡湖(今鄱陽湖)水入江之處,交通方便。洪州位於贛水下游,是一方交通的中樞所在。溯贛水而上,經吉州(或撫州),越過大庾嶺可以達到韶州、廣州;順贛水而下,轉入長江,下行可直達揚州。這是當時中原與嶺南交通的最便捷的道路。在今湖南境內的澧、朗、潭、衡四州在唐後期佛法十分發達。衡州佛法的興盛自與南嶽衡山關系最近,再輔之以交通。長安至荊州通達廣州有一條大道就是經過湘水之濱的潭、衡二州的。澧州瀕澧水,朗州近沅水入洞庭湖處,均不當要道,但是。北到荊、襄,南達潭、衡,也還是很方便的。不過,這二州佛法發達較潭、衡二地為晚,當也還是與交通不無關系。又晉東南澤、潞二州佛法之興,恐怕交通起了相當的作用。澤州在隋為長平郡,潞州為上黨郡,都屬太行山西的高亢山地。據《隋書·地理志》的記載,這里的人們也頗重農桑,為佛教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經濟基礎。由洛陽往北,經過懷州,越太行山,經澤州、潞州,可至太原,這是當時一條重要道路。不僅如此,澤、潞二州與太行山東的相州也有密切的聯系,清初的顧祖禹說:「夫相州唇齒澤、潞,臂指邢、洛,聯絡河陽,襟帶澶魏,其為險塞,自關以東,當為弁冕。」洛陽、相州、太原都是佛教發展很早且十分發達的地區,澤、潞二州必受其影響不小。至於在唐後期衰退下去,那是與北方廣大地區佛教的命運一致的。
《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鑒真行蹤頗詳,由此可以進一步明了佛法傳播與交通的關系。鑒真曾六次東渡,其中第五次繞了一大圈,循當時的交通路線,水陸兼行,從揚州出發,歷時兩年,途經萬里,最後未能到達日本。又回到了揚州。雖然東渡沒有成功,但鑒真於沿途各地,皆弘傳佛法,促進了佛教的傳播。<東征傳》稱「和上從南振州來至揚府,所經州縣,立壇受戒,無空過者」。三政治中心的地位及一地與政治中心的空間關系,往大處說是政治因素,從非政治角度立論,不過是一種區位條件。這樣的區位條件足可以造成佛教發展的空間差異。政治中心往往能夠成為佛教中心,政治地位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佛教興旺的程度,此種情況,各歷史時期概莫能外。其原因主要是:
首先,統治階級運用佛教作為工具維護其封建統治,以各級政治中心為宣揚佛法的據點。政治中心級別有高有低,政治影響力也參差不齊,在佛教上的地位也就顯示出差異。比如,設壇度僧的地點,唐代規定:初在兩京及各諸大州,其餘地方必須請敕特准。唐宣宗大中二年(860)恢復佛教,也是敕令上都、東都、荊、揚、汴、益等地立方等戒壇,為僧尼再度者重受戒法。唐代是個崇奉佛法的時代,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常常出資出力修建佛寺,組織翻譯佛經,舉辦其他各種法事活動,這些大多是集中在各級政府的治所,長安、洛陽當然是最重要的。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太宗為其在京師造宏福寺居住,翻譯佛經,所需人、物、吏力,均由政府供給。玄奘從而在長安開始了他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譯經生活。太宗還為玄奘新譯佛經作《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子李治也寫了一篇《述聖記》,太宗父子的這兩篇文章對佛教發展的影響非同尋常,「自二聖序文出後,王公百辟,法俗黎庶,手舞足蹈,歡詠德音。......慈雲再蔭,慧日重明,歸依之徒,波回霧委。所謂上之化下,猶風靡草,其斯之謂乎?如來所以法付國王,良有以也」叻。玄奘譯出《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太宗當即敕令秘書省,把新譯經論繕寫九部,頒發給雍、洛、並、相、兗、荊、揚、涼、益等九州,以「展轉流通,使率土之人,同稟未聞之義」,從這里就可以明白重要都市佛法易盛的原因。武則天特別崇奉佛教,有其政治目的,也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她長期居住在洛陽,洛陽及附近龍門、嵩山的佛教達予極盛。就連僅做過一會兒臨時軍政中心的靈州,其佛教發展也與此大有關系。又如太原,為唐代龍興之地、國之根本,建為北都,佛教頗為興盛。兩京建寺且有以太原為名者。又有大同,後魏建都於此,佛教鼎盛;孝文遷都,佛法驟衰。唐在此置雲州,佛教僅屬一般。可見政治條件影響之一斑。而像柳州、祥舸這樣一些與內地懸隔,政治、經濟、文化均十分落後的地區,也因地方官員的提倡,佛法得以傳播、發展。
其次,政治中心集中了大大小小的官僚貴族(包括皇室),他們經濟條件優越,卻害怕仕途風險,憂慮人生無常,於是紛紛信奉佛教,熱心於功德,散財布施、舍宅為寺、捐財建寺、度人為僧,蔚然成風,促進了佛教發展。此種現象以長安最為突出。如太宗貞觀元年(627)舍高祖在通義坊的「龍潛舊宅」為興聖寺。睿宗景雲元年(710),把長樂坊的在藩舊宅立為大安國寺。章懷太子為藩王時,把安定坊的邸宅舍為千福寺。中宗女新都公主舍宅為新都寺鋤。高力士舍翊善坊宅為保壽寺。王縉舍道政里第為寶應寺。等等,不一而足。京師以外,各地多所效仿。如潭州麓山寺建於晉太始四年(268),至唐玄宗朝400多年問,晉竇後,宋王僧虔,梁夏侯祥、王琳、肖沆,陳吳明徹,隋晉安王、樂陽王等達官顯宦先後為此寺檀越。正是由於這些有勢力的檀越前後相繼地崇修功德,此寺才歷久不衰回。有了寺院,還得有僧人。史載唐中宗時,「造寺不止,費財貨者數百億;度人無窮,免租庸者數千萬」。又如大歷三年(768)正月乙丑,代宗幸章敬寺,度僧尼就達千人之多回。
再次,佛教界為了爭取政治勢力的支持,爭取王公貴族為信徒,盡力在政治中心開展活動。東晉高僧道安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這是他的經驗總結,到了唐代,這經驗依然被僧人們奉為至寶。且看玄奘所為:當他聽說皇後武則天分娩難產時,心裡火急火燎的,旋即上表,表示「深懷憂懼,願乞平安」。而當武則天生產之後,他競予生日、三日、滿月接連四次(滿月連上兩表)上表祝賀。
又次,依佛教徒所說,苦海茫茫,端賴拯濟,故欲弘法,一定要向政治中心發展。因為一地區之政治中心,一般即經濟中心,文化中心,也是人口密集中心。
社會動亂特別是較大規模的戰爭,會改變一些地區佛教發展的區位條件,破壞佛法賴以發展的經濟和人口基礎,並直接迫使僧人遷徙他方,從而使佛教地理分布發生變化。隋煬帝時在東都建了四個道場,召天下名僧居住,「是故法將如林」。隋末國亂,各道場「供料停絕」,於是僧人「多游綿蜀」。<續高僧傳》卷一五《義褒傳》說:「大乘至教,元出渭陰;中原播盪,乃興揚越」,所說似是隋末之事。唐中葉爆發的安史之亂對北方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引起了北方人口的大舉南遷。在這滾滾的移民浪潮中,應有許多逃難的僧尼。貞元四年(788),「奔閩之僧尼士庶,僅五千人」。據筆者統計分析,唐後期駐錫南方的高僧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北方人氏,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受動亂影響而杖錫南下的。安史之亂以後,南方佛教發展的整體水平超過了北方。
Ⅷ 佛教主要分布在什麼地方
佛教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中南半島、新加坡。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8)印度佛教分布在哪些地區擴展閱讀:
我國佛教由於所譯經典的語言文字、流傳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分為三大語系,即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巴利語系佛教,或分別稱為漢傳佛教(漢地佛教)、藏傳佛教(又俗稱喇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各語系在其內部形成了眾多的派別,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流傳和發展。
漢語系佛教屬北傳大乘佛教,傳入內地之初,被視為類似黃老道的神仙方術,佛類似神仙,信仰者主要是社會上層人士。這一時期佛經的翻譯和傳講常借用當時流行的道、儒的思想和詞語,有很強的依附性。
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已經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佛教界人才輩出,佛教獨特的教義也在這一時期被真正顯發出來。隋唐時期,佛教基本完成了中國化進程,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諸多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宗派。很多宗派日漸深入民間,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壯觀場面。
宋代以後,佛教總體上是由盛轉衰,逐漸與儒、道融合,由官方宗教進入民間信仰。
藏語系佛教也屬北傳的大乘佛教,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甘肅一帶藏族、蒙古族和裕固族等少數民族居住地區。
Ⅸ 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是什麼呢
宗教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不同地區生活的人類,在其文化的發展的演化中,產生了不同的宗教類型,有的宗教在歷史的長河中最終消失了,而有的宗教卻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揚壯大,讓更多的人信仰,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佛教起源於現今尼泊爾進內的古印度迦毗羅衛國,距今的歷史已經超過了2500年,佛教自起源之後主要向東傳播,主要的傳播途徑有南北兩個方向。佛教往北傳播稱為「北傳佛教」,主要傳播到中國、朝鮮、日本等國家;佛教往南傳播稱為「南傳佛教」,主要傳播到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國家。目前佛教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而作為佛教起源地的印度,目前主要信仰的已經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