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七大古跡是哪七大啊
世界七大古跡即古代世界七大建築奇跡,分別是: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爾忒彌斯神廟、奧林匹亞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羅德島太陽神巨像和亞歷山大燈塔。
1、埃及胡夫金字塔
金字塔是七大奇跡中最古老,也是惟一一處保存得相對完整的遺跡,我們至今仍未揭開它的全部秘密。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
2、巴比倫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是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建造的。見過巴比倫空中花園的作家們都將它描述為一座層疊的平台建築,每一層上種植了棕櫚和其他樹木。
這座神話般的建築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他的一個妃子修建的,大約120米見方,高出地面20多米。據說它要由奴隸們轉動機械裝置從下面的幼發拉底河裡抽上大量的水來灌溉花園里的花草。
3、阿爾忒彌斯神廟
克羅伊斯所建造,他是古希臘呂底亞的國王。神廟里供奉著生育和多產女神阿爾忒彌斯。公元前356年神廟被燒毀。
神廟建築以大理石為基礎,上面覆蓋著木製屋頂。整個建築的設計師是Chersiphron父子,它最大的特色是內部有兩排,至少106根立柱,每根大約12至18米高。神廟的底座約為60乘120米。原廟毀於公元前356年的大火,在原址後建起的廟於公元262年再罹火難。
4、奧林匹亞宙斯神像
宙斯神像是古希臘雕刻家菲迪亞斯的傑作。他用象牙來製作宙斯神像的軀體,用黃金製成宙斯神像的長袍。
宙斯是希臘眾神之神,為表崇拜而興建的宙斯神像是當時世上最大的室內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則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希臘奧林匹亞(Olympia)城,第一個奧林匹克運動會(公元前776年)的就是在此地舉辦。
5、摩索拉斯陵墓
哈利卡納蘇斯的摩索拉斯陵墓約45米高,底座上部呈階梯形的金字塔狀,卡里亞王國摩索拉斯國王的塑像可能矗立在頂端。陵墓毀於公元三世紀的一次地震中。
這座偉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築由兩名希臘設計師設計,外面裝飾以奇異的雕刻花紋。甫一建成就聲名遠播,公元15世紀初毀於大地震。現在倫敦大英博物館
6、羅德島太陽神巨像
這座巨像建在羅德市港口的入口處。它是古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的青銅鑄像,高約33米。巨像鑄造完工後過了56年,毀於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地震中。
這座巨像其實是希臘人的太陽神及他們的守護神赫利俄斯(Helios),由建築師Chares設計,經過十二年的興建,羅德島巨像於公元前282年完工,整座巨像共高33米,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銅包裹,以後更被用作燈塔。
7、亞歷山大燈塔
遵照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國王)的命令,亞歷山大城的法羅斯燈塔於公元前300年建在一座人工島上,它至少有122米高,用閃光的白色石灰石或大理石建成。
當亞歷山大燈塔建成後,它的高度當之無愧地使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他的設計者是希臘的建築師索斯查圖斯。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筆記中這樣記載著:「燈塔是建築在三層台階之上,在它的頂端,白天用一面鏡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導船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世界七大建築奇跡
㈡ 長城最新資料
中國長城的一段。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西南部。八達嶺地處居庸關關溝北口 ,地勢高峻險要,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八達嶺長城修築得格外堅固。其關城有東西兩座關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萬曆年間曾加以修葺。兩門均為磚石結構 ,券洞上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牆。京張公路從城門中通過,為通向北京的咽喉。從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長城沿山脊延伸,依山而築。城牆高低不一,平均高度約7.5米,牆的下寬約6.5米,頂上寬約5.8米。可容五馬並騎,或士兵十人並行。城牆下為條石台基,上部為巨磚牆殼,內部填以黃土和碎石。牆頂地面鋪砌方磚,頂部內側為宇牆,外側為垛牆 ,垛牆上有垛口(望口)和射洞,用以鎡望和射擊敵人。
城牆上每隔 30~40 米或100~200米,於險要處築一堡壘式堡台。堡台建築於山脊的高處、城牆的轉角處或險要之地。堡台有高有低。高的叫作敵樓,上層有垛口可以鎡望射擊,下層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射擊 、屯儲火葯和糧食。低的為牆台,高度與城牆差不多,但突出於牆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邏放哨的地方,原來上面還有房屋建築用於士兵休息,現僅存地基。
在八達嶺城牆向外眺望,遠處還有零散的煙墩,上築垛口 ,是守衛八達嶺長城的警戒設施 。出北門鎖鑰關門不遠,有明隆慶五年(1571)築成的一座磚城,名岔道城,是八達嶺前哨指揮處所在,可駐軍 800 餘人,並可儲備大量的軍械於此。八達嶺長城在明代盛極一時,到清代後就失去其防禦的歷史作用,不再修葺。經多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而日漸荒蕪。1949年以後曾多次整修八達嶺關城、關門及南北各4個敵台。1978年又重建了居庸關外鎮的城樓。八達嶺居庸關,翠嶺重疊,花木蔥蘢,早有居庸疊翠之稱,古代燕京八景之一,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周有餘。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萬里城牆上,分布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台、烽火台,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別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游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跡。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 甘肅、 寧夏、 陝西、 內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峰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萬里長城的工程量,據粗略估計,僅以明朝修築為例,若將其磚石、土方用修築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牆,可環繞地球一周有餘。如果用來鋪築一條寬5米、厚35厘米的馬路,那就能繞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總計10萬里來計算,則這道長牆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周。
「因地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仝里,幫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長城的興修,始於戰國年間。當時,魏、趙、楚、齊、燕、秦等國都築過長城。其中有的修在內地,而主要是修在北方與一些少數民族接壤的地段。如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燕為防禦東胡,「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秦早在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就曾「塹洛」,即沿洛河修城以防魏。秦惠文王後元元年(公元前324年),又曾「築上郡塞」以御趙。秦昭襄王時,還在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根據這些長城修築的實際效用,秦始皇深感要防禦匈奴貴族再次南下,繼續營造一條規模更大的長城是十分必要的。
㈢ 東方四大奇跡是哪四個
所謂東方四大奇跡,是對東方世界國家的美譽,其中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都是位於世界東方的國家。
在當代地理學專稱中,通常以歐洲為中心,把東南歐、非洲東北稱為「近東」,西亞附近稱為「中東」,把更遠的東方稱為「遠東」。「遠東」一般包括今天的東亞(包括俄羅斯的東部)、東南亞和南亞,即阿富汗、哈薩克以東、澳洲以北、太平洋以西、北冰洋以南的地區。而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柬埔寨,恰恰屬於更遠的的東方,俗稱「遠東地區」。
由於東方四大奇跡都是遠東地區國家的文化遺產,所以世界學者,將他們稱為「東方四大奇跡」。
中國的長城
吳哥窟(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位於柬埔寨,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
12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5年建造。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築,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於世。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作為吳哥古跡的重中之重,成為了柬埔寨一張亮麗的旅遊名片。
一百多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志,展現在柬埔寨的國旗上。
以上就是東方四大奇跡的全部內容啦!
原文鏈接:東方四大奇跡分別是那些?
㈣ 絲綢之路資料
綢之路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東起點(一說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編輯] 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編輯] 東段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參見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參見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編輯]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編輯]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編輯] 其他
此外還有,還有主要與南亞交流的南方絲綢之路和沿海路行進的海上絲綢之路。
[編輯] 經濟文化交流
[編輯] 商品交流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象徵。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中國歷朝政府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並且絲綢的西傳也少許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由於西傳至君士坦丁堡的絲綢和瓷器價格奇高,令相當多的人認為中國乃至東亞是一個物產豐盈的富裕地區。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徵。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於絲綢的貿易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貿易交流做出了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徵。當青金石流傳到印度後,被那裡的佛教徒供奉為佛教七寶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遠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歷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製品。運往中國的是稀有動物和鳥類、植物、皮貨、葯材、香料、珠寶首飾。
[編輯] 文化交流
[編輯] 中國古代技術西傳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就發現於敦煌。造紙術曾經為中國古代科技領先於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東亞及南亞部分國家才有發達的造紙工業。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紙製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人們已在在樓蘭遺跡的考古發現了2世紀的古紙。而中亞地區雖然也是用紙,但沒有發現造紙工業的證據。很多人認為造紙術的西傳為歐洲及中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而最初這場變革卻是殘酷的:唐朝與新興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亞的勢力摩擦不斷。在對中亞政治格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怛羅斯戰役中,阿拉伯人將中國戰俘沿著絲綢之路帶回撒馬爾罕,而這些戰俘中就有長於造紙術的中國工匠。最終造紙術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區沙漠密布,各國的繁榮與水往往是脫不開關系的。天山與昆侖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補給水源之一。然而收集這些雪水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後積聚在山腳的水很短時間就會被蒸發或滲入地下。自漢朝派遣軍隊囤積在西域發展農業時,流傳於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被同樣需要水源的軍人使用在西域,並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早先西域地區坎兒井技術究竟是由中國還是波斯傳入西域一直事件有爭議的問題。不過井渠技術和穿井法被證實是用中國傳向西方:《史記》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斷絕水源的方式圍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堅持了很長時間。
中國古代印刷術也是沿著絲路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在敦煌、吐魯番等地,已經發現了用於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製品。其中唐代的《金剛經》雕版殘本如今仍保存於英國。這說明印刷術在唐代至少已傳播至中亞。13世紀時期,不少歐洲旅行者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將這種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騰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聖經》。1466年,第一個印刷廠在義大利出現,令這種便於文化傳播的技術很傳遍了整個歐洲。
[編輯] 宗教思想交流
唐朝(7世紀)時在中國北方發現的西方傳教士像東漢初期,佛教自於聞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北側之「絲綢之路」子孔道,全面傳到西域各國。關於佛教傳人西域地區,目前尚有許多說法。但是國內外「學術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紀以後,晚在公元前1世紀末已傳入西域了」。據此,佛教公元前87年傳入西域於闐以後,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聖地於闐向西或北方向傳播到葉城、莎車、塔什庫爾干、喀什、阿克蘇、庫車、焉首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北路各地和向東北方向傳播到且末、若羌、米蘭、樓蘭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南北路諸地是理所當然之事。
㈤ 絲綢之路是從哪裡到哪兒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1)西域:兩漢時期,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嘉峪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漢武帝以前,那裡小國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國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漢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
經過: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和交往從此曰趨頻繁。
(4)西域都護的設立:
2、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漢武帝以後,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3、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東段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長安或者洛陽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其他此外還有,還有主要與南亞交流的南方絲綢之路和沿海路行進的海上絲綢之路。
㈥ 唐玄奘萬里西行取經,具體路線是什麼
玄奘西行路線:
長安(今陝西西安)——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玉門關——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逯迦國(今新疆阿克蘇)——凌山(今天山穆蘇爾嶺)——大清池(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葉城(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國(都在今烏茲別克境內)——鐵門(烏茲別克南部茲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今阿富汗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6)嘉峪關到印度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鑒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獎思考解決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行程13800餘里。
㈦ 唐玄宗去印度取經為何不走海路,而是選擇不遠萬里的繞道西域
這是我們站在時代之上,以現代眼光看古代所產生的的時間差。如今的地球,儼然已經成為地球村,就算是一個沒出過國門,甚至不會使用網路的人而言,用一個地球儀也能計算和比較出地球任何兩點之間最短路徑(不算航空)。但這對玄奘法師取經的年代而言,不現實。
我們再假設一下,如果當時有能夠航行的海路,選擇海路也還有一個時間上的問題。從長安西行,出嘉峪關就是去西天之路了,而若是走海路,玄奘法師先要抵達沿海,不論是從福建沿海還是從廣東沿海離境,自長安出發所需時日不少。而出海之後,同樣需要「繞行」才能抵達印度半島,路程相比陸路,只長不短。從時間考量上而言,也是一個不合理的地方。
㈧ 長城的傳說
長城的傳說
嘉峪山的傳說
在很久以前,從祁連山流下來的雪水,不斷匯合成北大河,它穿過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澆灌著那一帶的良田,養育著那裡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個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頭碰上一個古怪老頭兒,身上背一袋子石沙,問他去北大河如何走,並說:"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後來被一群百姓搶去,我這次來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聽後非常氣憤,立刻頂撞道:"別說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邊大山搬來,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頭兒一聽氣炸了,立刻將這袋石沙向左右撤開,驟然間,荒原上突起許多丘陵和一座大山,這座大山就是現在的嘉峪山。原來這個怪老頭兒是龜精變的,只見他口念咒語,企圖推倒嘉峪山來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時,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頭兒擊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個山包,形狀如龜,這就是現在的"龜蓋山"。
在北京八達嶺長城附近的青龍橋南、居庸關以北,有一處地方叫"五桂頭",形容極為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關溝七十二景之一。那裡原先叫"亂北極溝",傳說燕王朱棣掃北,帶領幾十萬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是過了居庸關,便被阻止在"亂柴溝"這道關口上,明軍付台了很大代價,攻了數十天也沒攻破,燕王十分惱火。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有人建議說:"附近有火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兄弟曾在元朝當過小頭目,獨得一手施放火炮的絕技,可請來助戰。"很快,燕王便重禮聘請這火氏五兄弟台山,為其效力。幾天後,火氏兄弟運來大炮、火葯,來到陣前,看好地形,對准目標就開始了。這火氏五兄弟不愧是神炮手,顆顆炮彈飛向元軍陣地,彈無虛發,只 一陣工夫,那堅如鐵壁的防線被大炮一一摧毀,元兵蒙將死傷慘重,剩下的棄關而逃。燕王率軍乘勝追擊,順利地佔領了"亂柴溝"關口。火氏五兄弟立了戰功,卻只是換來了短暫的榮華。後來燕王做了皇帝便一反常態,對火家五兄弟放心不下,認為他們實在不可靠,萬一變心、造反,把大炮對准我燕王,我打下的天下豈不被他們奪走。所以,決定根除他們,便誣陷他們是"奸細",要謀反等莫須有的罪名,將他們拘捕並全部斬首,還把五顆人頭掛在亂柴溝示眾。這一舉動引起了百姓的憤憤不平,指責燕王無法無道,忘恩負義。這怨恨之聲很快傳到燕王耳中,燕王深 怕百姓造反,為籠絡民心,於是又把火氏五兄弟封為"五鬼財神",並在關溝石佛寺偏西的地方立了"五鬼財神廟",以享世代香火。"五鬼頭"由此得名,後人覺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五桂頭".現在,在京張舊鐵路山洞洞口的岩壁上,仍可看到刻著的"五桂頭"三個大字。 作者: ~~龍鷹~~ 發布日期: 2005-3-31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徵集了數十萬民夫,於公元前214年將秦、燕、趙三國北邊的城牆連通、修繕合一,這便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傳說就發生在那個時候。
古時候,孟老漢和姜老漢互為鄰居,僅一牆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己院中種了一顆葫蘆籽,經過澆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蘆秧長得肥壯、高大,從牆頭爬過去,到姜老漢的院里結了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等葫蘆熟後,姜老漢拿刀把它切開,突然見里邊躺著個又白又胖、非常可愛的女娃娃,姜老漢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裡人聽說後,紛紛前來觀看這新鮮事,可是孟、姜兩老漢卻因此產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孟老漢非常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親自種下的,胖女孩該歸我。"姜老漢卻固執地說:"這葫蘆結在我的院子里,這女娃該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難解難分,毫無結果,後經村裡人調解為:女娃娃屬於兩家共同的,輪流居住,共同扶養,並取了個"孟姜女"的名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孟、姜兩家老人為現已長大成人的孟姜女選了個女婿叫范杞梁,選定良辰吉日,准備成親。天有不測風雲,成親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從門外闖進幾個衙役,一擁而上把新郎范杞梁當民夫抓走了。
原來,當時由於秦始皇在全國各地抽調大批民夫修築長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們被累死、餓死的不計其數,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們又到處抓民夫補充,范杞梁也被發配去充當修長城的民夫了。
轉眼一年過去了,范札梁杳無音信,急得孟姜女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兩家老人商量後,決定去找丈夫,發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她帶上乾糧和給丈夫特製的禦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風吹雨淋、日曬風寒、飢寒交迫、步履艱難,經過千難萬險的萬里跋涉,終於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並被埋在長城下,屍骨都找不到了。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慟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裡塌到哪裡,足有八百里長。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管,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去見孟姜女尋問根由。一見之後,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屍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孟姜女戴著孝拜了為築城而死的范札梁墳墓後,宿願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們所傳頌,人們為紀念她,在山海關附近的一個山頭上,給她修了墳、建了廟,取名為"姜女廟"。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至今。 作者: ~~龍鷹~~ 發布日期: 2005-3-31 當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官,在譚綸的支持下,親自規劃和督造了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灤平縣境內)。此段長城的結構獨特,城牆是用巨大的條石為基礎,以磚包砌而成。金山嶺長城東端高入雲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樓,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頂上,樓的兩側是懸崖峭壁,人只能從石縫中攀登而上。據說當年修築時,為了運條石死傷了許多人,但條石仍運不上去。此事感動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運石。當晚,二郎神來到老虎山下,見到成堆的條石堆放在那裡,隨即將他的神刀一晃,立刻變成趕山鞭。他手揮趕山鞭向條石上抽打,同時喊聲"變",那一塊塊條石,馬上變成一隻只大山羊,直奔山頂。到山頂後他數了數,不多也不少,正好夠用。恰逢此時,一個士兵台帳小解,忽見二郎神趕羊,驚叫一聲往回跑。二郎神聽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驚,將幾十塊條石踢下山去,落在東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隨即騰身上天。就這樣,修望京樓的條石,就缺了幾十塊。現在登上望京樓時,會看到樓底十二層奠基條石中有五層是碎石塊壘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條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當地人稱此山坳為條石坳。 作者: ~~龍鷹~~ 發布日期: 2005-3-31 出長城的關門向西約1.5公里里處,有個叫"狼窩"的地方。提起"狼窩"這名字,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很久以前,北京城西一帶嚴重缺水,樹難生草難長,禿山荒地,十年九不收,老百姓祖祖輩輩過著極其貧困的生活。玉皇大帝得知這情況後,便派了一頭"仙豬"下凡,去開河引水,解救百姓的苦難。這頭仙豬個兒大得出奇,像座山,身長三十三丈三,腦袋三丈三尺三,就連豬牙也足有三尺三寸三長。仙豬奉命下凡後就開始幹活,只見它左一拱,山崩了,右一拱,地裂了,腳下立刻出現了又寬又深的河,翻滾的大水順溝往前涌。仙豬不停地向前拱著拱著,眼看快到居庸關了,萬里長城像條巨龍橫卧於前面的高山上,仙豬停下左右一看都是山,到底該向哪裡拱呢?正在犯難時,從遠處走來一位老漢,仙豬急忙向老漢打聽:"老大爺,前邊是什麼地方?"老漢見到仙豬身後的河水,心裡立刻明白了。這豬正在拱土開道,如果讓它再往前拱,那萬里長城不就叫它拱毀了,再說過了居庸關,順著關溝往東下去,就是一馬平川,直逼北京城了,大水要是下了山,不僅要沖垮平原上萬頃良田,而且連北京城也保不住,被大水所淹。我得想個計策,阻止這頭豬向前拱,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便對仙豬說:"前面是"狼窩",有大狼三百三十三個,專門吃豬頭和豬肉,還有小狼三百三十三個,專吃豬下水和心、肝、肺。這幾天,這群狼正嗷嗷亂叫,三五里地遠都聽得見,你要是往前走,可千萬要小心點才行。"仙豬聽完老漢的話,嚇得心驚膽顫,心想,真是萬幸,碰到了這位老漢,不然我真要拱到狼窩,恐怕連命都保不住了。我乾脆改道而行吧,便一頭朝南面拱去了。"它拱出的那條河,就是北京西三十多里遠的"永定河"。老漢見仙豬走遠,這才鬆了一口氣,高興地哈哈大笑起來。由於老漢的幾句話才保住了長城,沒有被毀,北京城也沒被水淹。後來人們就把老漢和仙豬碰面的地方起名叫"狼窩"了。 作者: ~~龍鷹~~ 發布日期: 2005-3-31 在嘉峪關關城閘門附近,有一棵兩人合抱不攏的大古柳,根深葉茂,濃蔭遮地,被人們稱為"左公柳"。關於這棵古柳樹還有著一段傳說。據傳,清朝同治年間,,左宗棠奉命率軍前去平息動亂後,他來到嘉峪關當他看到戈壁灘上一片荒涼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駱駝草外,就什麼也見不到了,令他感概萬分。由於左宗棠所率領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遠離山青水秀的家鄉,來到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紛紛開了小差。左宗棠見此情況,為了穩定軍心,立即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體將士加寬道路,並決定在路旁大量植樹,制定出嚴格的法令,以其保證樹木的成活。若干年後,這一帶已經楊柳成蔭,樹木成行了。後來有個文人曾在一棵柳樹上刻下一首詩:"大將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人們傳說嘉峪關關城附近的這棵古柳就是那時所栽,因此,被稱為"左公柳"。 作者: ~~龍鷹~~ 發布日期: 2005-3-31 在甘肅嘉峪關附近,有一塊潔白的晾經石,傳說是玄奘晾經的地方。據說唐朝玄奘與悟空、八戒、沙僧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從印度取經回來,闖過火焰山,涉過疏勒河,來到河西走廊。這天,天氣特別炎熱,烈日當頭,如焚 似火,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更是熱得無處藏身,石塊被烤得滾燙滾燙,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騎馬在前,三個徒弟背著經卷緊跟後面,沒走幾步就個個被烈日烤得汗流 浹背,唇乾舌燥,面紅耳赤。豬八戒實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師父道:"這天要熱死人,還是找個樹蔭歇息一下再趕路不遲。"玄奘聽後立即呵斥道:"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連棵草都不長,哪裡來的樹,還是趕快趕路要緊!"八戒無奈,只得撅著大嘴,氣喘噓噓地向前趕路,一邊走一邊向天上看去,只見天上藍藍的,一絲雲彩也沒有,順便說了一句:"這會兒要是下一場雨該多痛快呀。"不料。話音剛落,立即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傾盆而下,師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湯雞,經卷也全被淋濕透了。天晴後,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個好地方好把經卷攤開晾曬一下。悟空一個跟頭翻上雲端,發現不遠處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聽得知此山叫洞庭山。悟空趕緊帶師傅來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滿意,並指著一塊黑油油的大石頭說:"這塊石頭正是晾經的好地方,你們趕快打開經卷攤開晾曬,並令八戒看守經卷,不得有誤。"很快,經卷晾曬乾了,師徒四人急忙收拾經卷,准備趕路。不料有幾張緊緊粘在石頭之上,怎麼揭也揭不下來。沒辦法,只好抄錄在別的紙上。不久,這塊晾曬過經卷的黑石突然變成白色。以後,人們便把這塊潔白如玉的石頭稱為"晾經石"從此,這個民間傳說就流傳開了。 作者: ~~龍鷹~~ 發布日期: 2005-3-31 明初,朱元璋為鞏固西北一帶防線,派征虜大將軍馮勝到河西走廊一帶駐防,並准備在那裡選址建關,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馮勝到處視察,尋找關址,最後決定在龜蓋山上修造一座雄關。他很快請來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線、釘了木樁,准備第二天破土動工。誰知第二天一早,馮勝來到工地一看,發現地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他一邊派人四處尋找,一邊叫來昨夜值班兵士詢問。值班兵士稟報說:"昨夜我值班時,不曾合過一眼,到四更時分,驟然狂風四起,颳得天昏地暗,風停後,再看地面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了。"正在此時,到別處尋找線、樁的士兵氣喘噓噓的跑來報告:"丟失的線、樁已在狹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馮勝將信將疑地跑到那裡一看,樁和線整整齊齊地釘在山坡上,真是驚訝不已,靜下心來再仔細觀看這里的地形:只見南面祁連山白雪皚皚,北面馬鬃山連綿不斷,西面是廣闊戈壁灘,東面綠洲片片,還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腳下,山勢平坦,方圓還有五十畝地大。若在這里建關,依山傍水,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湯。進而細想,當初選址在龜蓋山,那裡是討賴河下游,夏季由於祁連山積雪的大量融化,洪水沖關而過,會致使全軍覆沒。越想越感到慶幸,"真是天助於我而改關址也"。馮勝立即上奏皇帝,隨後,大興土木,修築了一座長220丈的嘉峪關城。
據傳說,關城改址完全出於關雲長顯靈指點。老百姓為紀念他,便在關城內修了座"關帝廟"。廟由大殿、陪殿、過庭、牌樓等構成,面積約720多平方米,建造得十分富麗堂皇。許多人為表虔誠,還自願集資捐款,用重金買了一顆寶珠,嵌在大殿頂部。從此後,寶珠日日夜夜放射出奪目耀眼的光芒。一天傍晚,突然天空黑暗、黑雲壓頂、電閃雷鳴,全城百姓驚恐萬分,紛紛跑出家門觀看,猛聽見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突見兩條巨龍在空中飛舞,一直飛入關帝廟,再也不見出來。第二天,雨過天晴,人們紛紛來到關帝廟一看,在大殿頂部安放寶珠的兩旁,各有一條巨龍,栩栩如生,正好構成一幅"二龍戲珠圖"。這個神話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作者: ~~龍鷹~~ 發布日期: 2005-3-31 古時候,在甘肅小方城西面,有個驛站叫"馬迷兔",又叫"馬迷途"。商隊從邊陲於闐運玉到中原都要經過此地。這里的地形十分復雜:沼澤遍布、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每當運玉石的商隊趕上酷熱天氣上路時,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總是喜歡晚上涼涼快快趕路。因此,每當馬隊走到這里,總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連經常往返於此路的老馬也會暈頭轉向,難以識途,"馬迷途"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
有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常年奔波於這條路上,也常常在"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人們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忽然不遠處落下一隻孤雁。商隊中一個小夥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懷里,准備帶出"馬迷途"後再放掉。不一會兒,只見大雁流著眼淚對小夥子咕嚕咕嚕地叫著說:"咕嚕咕嚕,給我食咕嚕咕嚕,能出迷途。"小夥子聽後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為餓得飛不動才掉隊的,便立即拿出自己的干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大雁吃飽以後,呼的飛上天空,不斷盤旋,領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小方盤城。過了一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隻大雁又飛來在空中叫著:"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邊叫邊飛,又引著商隊走出了迷途。只有那隻救大雁的小夥子聽懂了大雁的話語,並轉告領隊的老闆說:"大雁叫我們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後商隊有了目標,就再也不會迷路了。"老闆聽後,心裡一盤算,一塊夜光墨綠玉要值幾千兩銀子,實在捨不得,就沒有答應。
沒想到下一次商隊又在"馬迷途"迷了路,數天找不到水源,駱駝乾渴得喘著粗氣,人人嘴乾舌燥,口渴得寸步難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時,那隻大雁又飛來了,並在上空叫道:"商隊迷路,方盤鑲玉,不舍墨玉絕不引路。"小夥子聽罷急忙轉告給老闆,老闆慌了手腳,忙問小夥子到底應該怎麼辦才好,小夥子說:"你趕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鑲玉,絕不食言。\'。"老闆馬上照小夥子說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聽後,在空中旋轉片刻,把商隊又一次引出了"馬迷途",商隊得救了。到達小方盤城後,老闆再也不敢愛財了,立刻挑了一塊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樓的頂端,每當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過往商隊有了目標,再也不迷路了。從此,小方盤城就改名"玉門關"。其實玉門關是漢武帝時所建,因這里是古代我國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從西域輸入和闐玉石就從此入關,故名。 作者: ~~龍鷹~~ 發布日期: 2005-3-31 當人們登上嘉峪關,在西瓮城門閣樓的後檐台上,可見到一塊青灰色的石磚放在那裡,這塊磚就是人們傳說中的"定城磚"。據傳說,明正德元年(1506),明王朝為了加強西北的防禦,派兵備副憲李端澄主持修建嘉峪關關城和城樓。負責施工的校尉叫郝空。他平時心狠手毒,經常殘害工匠們。在修建關城的工匠中,有位叫易開占的師傅,技藝超群,設計結構嚴謹,造型美觀,十分堅固,用料節省、精確。開工前,郝空霸氣十足地問易開占:"修建此關到底需要多少塊磚?"易開占滿有把握地回答:"我已算過了,一共需要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郝空聽罷冷笑道:"你所需要的這些磚我如數撥交給你,哪怕是多一塊或少一塊,我都要砍你的頭,並罰眾工匠各服苦役三年。"易開占毫無懼色,便帶領工匠們加緊施工,經過數百個日日夜夜辛勤勞動,關城終於竣工了,工匠們萬分興奮。不料,一名工匠手拿一塊剩餘的城磚慌忙來找易開占,當眾給大家潑了一盆涼水。正巧此時郝空趕了過來,對易開占聲嘶力竭地喊道:"你為什麼沒計算準確,多出了這塊磚,明天就拿你砍頭是問。"易開佔一點兒都不害怕,斷然說道:"這塊磚是定城磚,要把它搬掉,全城傾刻就要倒塌!"嚇得郝空灰溜溜地逃走了。後來人們把這塊磚叫"定城磚",把它放在西瓮城閣樓的後檐台上,可望而不易取,用以對勞苦功高的工匠們的紀念。 作者: ~~龍鷹~~ 發布日期: 2005-3-31 甘肅嘉峪關西約20公里,有個叫"雙井子城"的地方,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木蘭箭"。相傳很久以前,那裡有一片水草肥美的牧場,有個叫小尕梅的小姑娘天天在此放羊。有一天下午,夕陽西下,彩霞滿天。小尕梅正准備趕羊回家時,忽然見到一支碗口粗、 鍬把長的木箭斜插在地上,這支朱漆箭在落日照耀下,閃閃發光。小尕梅又驚又喜,准備把箭撥出來,可是費盡了全身力氣也沒動箭的絲毫。小尕梅見天色已晚,只得罷休,並在箭的周圍壘上許多石塊作為記號,准備第二天上午與夥伴們一起來撥這支箭。第二天清晨,小尕梅帶來小夥伴找這支箭時,不僅沒找到木箭,就連那些做記號的石塊也不見了。小尕梅便暗下決心非找到那支神奇的木箭不可。從此,小尕梅除了放羊外,始終沒忘記找箭。有一天他趕羊群來到一條小溪邊,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正在那裡用褡褳背土築牆。小尕梅上前問明原由,原來老爺爺在築城保護一支神箭,並對她述說這支神箭的來歷:很久以前,有位叫花木蘭的女英雄鎮守邊關,她武藝高強,並射得一手好箭,箭壺里有三支紅漆羽箭,人們稱它為"木蘭箭"。有一年,北方匈奴貴族發動戰爭,聲言要與花木蘭決一死戰。木蘭將軍不慌不忙的應道:"你只要退我一箭之地,我就與你決戰。"敵將心想這一箭之地無非二三十丈遠罷了,有何妨,便一口答應。話音沒落,只見木蘭將軍取出一箭,搭於弓上,就聽"嗖"的一聲,這一箭竟射到了嘉峪關。敵將見狀,立刻掉轉馬頭,慌忙逃跑。當地人流傳著這樣一道歌謠:"花木蘭腳蹬黃河沿,一箭射到嘉峪關,要看找不見,不找在眼前。"老爺爺接著說道:"我想把這支神箭設法保存起來,留給後人觀瞻,所以在這里背土築城。"小尕梅聽後,驚喜不已,立刻與小夥伴們一起幫助老爺爺背土築土城,取名為"木蘭城"。就在剛築好城的那天,那支神奇的木蘭箭突然插在了土城中央。於是小尕梅幫老爺爺在木蘭箭旁邊打了一眼水井,供附近居民飲用。若干年以後,有人企圖搶奪這支神箭,並放火來燒木蘭城,激怒了天神,立刻降下傾盆大雨把火澆滅。神箭又不知飛到什麼地方去了。在插箭的地方又閃出一眼新井,與原來的那眼井並列在土城中央,於是,這座古城被人們稱為"雙井子城"。
㈨ 西安到嘉峪關自駕途經哪些好玩的地方
尋訪「絲綢之路」 一一學習與探究之三
活動目標
通過識讀「絲綢之路圖」和最新的中國地圖、世界地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技能;在最新的中國地圖上能准確地找出絲綢之路的途經路線;知道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方法。
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查閱和收集有關的歷史、文獻、圖片以及實物。
能認識到學習歷史離不開地圖,離不開地理,培養初步的史地結合的學科滲透能力。
通過絲綢之路的尋訪,培養集體協作的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質,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
活動准備
1、指導學生明確本課應達到的目標,以便學生了解評價的依據。
2、布置學生查閱有關絲綢之路的普及性讀物,收集有關圖片或實物資料。學生可根據個人情況參加到下列各組:A組,上網查閱;B組,圖書館書店查找;C組,收集音像製品;D組,如郵票、火花等。
3、指導學生在今天的世界地圖上繪制「絲綢之路示意圖」。
4、指導學生根據已收集的資料,分組討論,制定出具體方案,教師將各組方案中最有特色又可行的內容提出,設計出總方案,每組學生負責完成最有特色的工作準備。
活動過程
教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絲綢之路」是從西漢的長安城向西出發,途經今古肅、寧夏、青海、新疆,連接中西亞和歐洲的一條交通要道。在這條昔日的絲綢古道上,有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的終點——嘉峪關;有「鳥的王國」——「青海鳥島」,有如詩如畫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鄉——吐魯番盆地。
經過同學們的精心准備,今天我們一同踏上這條幽幽古道去探索歷史的奧秘。首先,請同學們分組介紹尋訪的經歷。
學生:(介紹尋訪的經歷)通過什麼途徑,做過什麼努力,達到怎樣的結果,有什麼收獲。
教師:同學們通過各種途徑去求知,初步嘗試自己收集資料並提取信息,這就是能力的培養,今後我們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下面請第一小組也就是設計繪制大型「絲綢之路示意圖」的同學給我們講解「絲綢之路」路線及重要地名的變化。
學生:(分段介紹)第一段,從西安向西進入黃土高源,要跨過黃河,經過河西走廊,長城西端,到達敦煌。古今重要地名及發生變化的有:長安——今西安;河水——今黃河。
第二段:從敦煌開始,進入茫茫戈壁灘。絲綢之路主要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陽關出發,沿阿爾金山——昆倫山北麓,塔里木盤地南緣向西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重要地名及發生變化有:鄯善——今若羌;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南山——今昆侖山,喀什。北路從玉門關出發向西沿天山麓,塔里木盆地北緣,到帕米爾高原。重要地名及發生變化的有:北山——今天山,吐魯番,火焰山,新疆,伊犁。
第三段,蔥嶺向西北路經中亞到達歐洲,南路向西亞和南亞進發,到達伊朗、印度以及東歐一帶。重要地名及發生變化的有: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康居——今哈薩克;奄蔡——今鹹海至裏海一帶;身毒——今印度;大月氏——古國名,今阿姆河流域;安息——今伊朗一帶;大秦——古羅馬。
第四段出新疆後的絲綢之路西遠南伸的情況。
教師:沙漠、雪山、綠洲,時而長風漫卷,飛沙走石,時而萬里寂靜;牧人的炊煙裊裊升起,直接雲天;駝鈴響過,這片大地彷彿又回復到開天闢地時的蒼涼,這就是古代中國的西域。公元前139年,瀚海深處響起一陣陣悠揚的駝鈴聲,看!他們來了,張騫率著一支隊伍騎著駿馬和駱駝開始了他的使命。請看第二組同學的表演,張騫出使西域。
學生表演:著重表演歷經的艱辛,表現出張騫的氣魄和堅定的意志等。
教師:從他們的表演中我們看到張騫以探驗家的膽魄,歷盡艱辛開辟出這條聞名世界的商道。在以後的歷史長河中,還有多少英雄豪傑在此留下英名。東漢時期班超及副使甘英,為商道的暢通都做出過傑出貢獻。東晉時,法顯從長安沿絲綢之路西行求法,游歷三十多國,回國後將沿途見聞及帶回的經文整理成文,這就是著名的《佛國記》。唐朝著名高僧玄奘沿絲綢之路到印度,游歷19年,行程五萬多里,著有《大唐西域記》。《西遊記》就是以他西行的故事題材為背景而寫的。元朝時,義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隨父沿絲綢之路來中國經商,在元朝任職17年,後來回國,因參加戰爭被捕入獄。在獄中,由他口述,獄友筆錄成書,這就是聞名世界的《馬可?波羅行記》。在這條古道上還有綠洲、重鎮、名勝古跡、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奇的風土人情。
接下來請第三組的同學給大家講解。(第三組將收集的資料匯集整理編排)
第三組的同學(1)展示圖片。展示的圖片除教材提供的五幅插圖外,還有馬踏飛燕,「絲綢之路」出土的漢代絹地刺綉,玄奘畫像,還有敦煌壁畫郵票、一組嘉峪關的照片。(2)著重介紹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敦煌、高昌、樓蘭。(3)介紹途經的省份,主要少數民族分布及物產。
教師:第三組同學主要介紹了樓蘭故國在古代中西交通史、文化交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關於她的消亡,史學界到現在還沒有定論,有的人認為樓蘭的消亡是因為沙漠化,也有人認為是氣候突然發生變化,大旱降臨,上遊河道斷流,人們被迫逃離古城;還有人認為是外敵入侵造成的。究竟是何原因,你們有何看法,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對此問題可以進行研究。
絲綢之路沿途要穿過沙漠,翻越高山,經過人煙稀少的荒原,其旅途是艱辛難涉的,當然也並非都是艱險。如同學介紹的敦煌、高昌,還有碎葉等都是沙漠上的綠洲,是高原上的繁華集鎮。不管是艱辛還是繁華的集鎮,都有詩為證。請第四組的同學用詩歌來印證歷史。
第四組的學生著重收集唐代邊塞詩人的詩歌,有王之渙的《涼州詞》,張籍的《涼州詞》,王翰的《涼州詞》,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王昌齡《從軍行》《出塞》,岑參的《天山路》、盧綸《塞下曲》等。
他們以通過朗頌再簡介詩歌內容的方式來再現「絲綢之路」。
教師:第四組的同學以詩歌的形式給我們講述了歷史,同時我們也獲得美的享受。
古老的絲綢之路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可供探索的奧秘,此次尋訪了我們只是初步的探索,同學們如果有興趣,還可以繼續深入的探究,也許你就能成為一個專家,祝你們的探索取得好成績。
為了更好的熟悉絲綢之路上的古今地名,我們請8位同學穿越時空隧道,遇到古地名,要寫出現在的地名;遇到今天的地名要寫出古地名。寫出的地名只能給下面的同學看。寫對了,就繼續往前,錯了,就退出遊戲。請同學們為他們打分,他們的成績可作為今天全班同學的成績記錄下來,讓我們給他們鼓掌加油。(根據不同程度選出8位同學做代表,反饋掌握的情況)
游戲:穿超時空隧道
活動總結
教師:絲綢之路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如今的絲綢之路,公路成網,鐵路縱橫,機場遍布,形成了陸空交織的主體交通運輸網,使「絲綢之路」的終點伸到西歐以至更遠的地方。通過尋訪我們學到了什麼,懂得了什麼。(引導學生做如下總結)
第一,通過尋訪,我們掌握了查找地圖的基本技巧,將歷史的學習融進了地理中,懂得學習歷史離不開地圖,離不開地理。
第二,通過這次尋訪,我們初步嘗試了怎樣去收集、查閱資料,怎樣提取有效信息,盡管同學們的收獲不同,但只要認真努力地去做,就會有收獲。
第三,同學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充分展示了同學們的智慧與才能,說明我們的同學有能力參與到我們的教學中來,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第四,通過尋訪,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大陸上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友誼文化傳播之路。歷史證明,對外開放能使中國繁榮發展。
第五,大自然養育了我們,我們也要熱愛大自然,尤其從故國樓蘭消亡的討論中,同學們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的確,人類要持續發展,必須要與大自然和諧發展。因此,保護好我們的地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活動評價
目的:通過活動課的學習,學生是否了解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是否掌握了識圖的基本技能,更主要的是能否去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方法:查檢法、觀察法。
過程:(1)老師抽查部分學生收集資料的情況,負責檢查的同學,則對全班同學檢查、登記;(2)根據學生平時表現,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抽兩名,參與「穿越時空隧道」的活動;(3)師生交流,有意識地請平時不積極、自我控制較差的同學談從這節課中學到了什麼,懂得了什麼。
評價總結
1、能穿越一條「時空隧道」為合格,能穿越兩條為良,能穿越三條以上為優。
2、平時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能在這一次活動中積極收集、積極參與都視為優。
活動說明
我們出門旅遊或至一個新的地方,一張地圖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多便利。在歷史學習中地圖也有同樣重要的作用。因為,只有把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放到當時、當地的歷史環境中加以考察,才能夠真切和全面地去感知歷史。而地圖可以幫助我們確定歷史事件發生與演變時所在地域地理位置,方便和直觀地把握歷代疆域和行政區劃的變化、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地理分布等。因此,通過地圖學習歷史是我們應該掌握的一個重要方法。
你也許會問,歷史上的那些地名變化太大了,怎麼能記得住呢?這是每一個學習歷史的人都遇到過的問題。因為地理環境是隨著歷史的變遷不斷變化的,人們往往比較了解當今的地理環境,而對歷史地理感到陌生。因此,對照古今地圖來進行歷史學習,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簡便實用的方法。這有助於我們識讀歷史地圖,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也有利於我們更加真切地理解那些十分久遠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通過本次活動你會發現地圖在歷史學習中是非常重要非常有趣的。
㈩ 絲綢之路起點開始經過多少個地方,都有哪些地方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