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漁業有多少

印度漁業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2-10-06 18:27:31

『壹』 印尼這兩年水產業的概況

印尼水產部門近期頒布的水產政策,對於外國投資者有很大的傾斜,目的在於吸引投資者的眼球,推動印尼水產業的長足發展。由於印尼正逐步停止水產品的進口,國外11家投資商計劃總投資1.3284億美元,在印度發展水產品加工行業。

印尼水產部門負責人Sunoto透露,這11家投資商分別來自於泰國、中國、新加坡、菲律賓以及澳大利亞等國。他們初步計劃在下述地區建立水產加工廠:蘇拉威西島南部的Tual、蘇拉威西島北部的Bitung、巴布亞島的BenJina、巴布亞島南部的Merauke、以及雅加達的MuaraBaru等地。

但是印尼政府將不會繼續承認之前頒布的水產經營執照,國外投資者必須重新申請經營許可。新政策還規定,國內的水產加工行業,必須擁有自己的生產加工廠,不得直接向國外出口新鮮水產品。

據越南《經濟時報》報道,印度尼西亞水產公司協會日前呼籲政府對從越南、中國、泰國、厄瓜多、印度和巴西進口的蝦徵收40%的進口關稅。

『貳』 2004年世界水產品的產量是多少水產品包括哪些它們世界產量又是多少能否告知來源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05年發布的世界水產品貿易報告顯示,2001年至2003年,魚類產品最大的進口國是日本,其次是美國,西班牙居第三位。2003年日本魚類產品進口額接近124億美元,美國接近117億美元。
2002年中國超過泰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魚類產品出口國,當年出口額近45億美元,2003年中國出口額為52.4億美元。在國際漁業貿易中,較大的出口國有中國、泰國、美國、挪威、加拿大等。
日本
據日本水產貿易協會公布,日本2004年進口水產品為3484833噸、進口金額為16339.5億日元。較2003年分別增長了4.8%和4.1%。但是,進口數量較最高的2001年少了9%,金額較過去最高的1997年下降了16%。2004年日本出口水產品為424309噸,出口金額約為1486億日元。與2003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4.5%和9.5%。出口的平均單價為350日元/千克,較2003年的366日元下跌了4.3%。而出口數量經12年後首次突破40萬噸大關。從2005年起日本全面啟動對水產農食品的安全管理措施。此前,日農林水產省已開始對部分農畜產品和水產品採用質量安全的全程追蹤系統的試點,同時開發了與之配套的自動生產歷史信息系統,對認證合格的水產農畜食品授予認證標識的措施,使消費者在購買水產農畜食品時可以便捷地鑒別出哪些是安全食品。從2005年起將把所有的水產農畜食品都納入全程追蹤系統管理,對生產和銷售符合規范的水產農食品授予認證標識,實行全面的規范化、標准化管理。
加拿大
2003年加拿大漁業產值達29億加元創歷史記錄。目前,加拿大漁業主要產品是龍蝦、蟹、蝦等甲殼類產品,在10年以前,該國漁業則是以鱈魚為中心。加拿大養殖產值為5.86億加元,海洋漁業產值為22.6億加元,內陸漁業產值為0.83億加元。對於漁業系統就業情況,海洋漁業就業人員約6萬人,加工雇傭人數約3萬人,養殖從業員7200人。加拿大作為水產品出口國位居世界第五位,出口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達45億美元。美國是加拿大水產品的第一出口對象,主要出口龍蝦、鰈類、蝦等,出口金額達30億美元。對歐盟(EU)出口穩步增長,較2002年增長23%為4.46億美元,對中國和香港的出口也增長21%達3.24億美元。
越南
近幾年,越南的漁業總產量持續增長,從1995年的108.5萬噸增至2002年的150.8噸,位於世界第14位,在前面的是韓國,其總產量是168.4萬噸。越南計劃確立以水產品出口為導向的漁業生產,2001年至2003年期間,其水產品出口額分別為18億、20億、22億美元。據越南水產部的統計,截至2004年8月底止,越南向韓國出口的水產品金額累計為9050萬美元,比上一年度同期增加13%,韓國已上升為僅次於日本、美國、歐盟之後,越南的第4位出口對象國。越南漁業部計劃,到2006年魚產量提高至950萬噸,人均消費提高至30千克。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第7大漁業國,僅次於中國、秘魯、日本、智利、美國和印度。印度尼西亞1998年的捕魚量是420萬噸,2002年提升到500萬噸,增長幅度為19%,2003年的捕魚量近600萬噸,創近年新高。2002年,印度尼西亞的漁業出口額共15.7億美元,2003年漁業出口金額為20億美元,該國將爭取在2006年創匯50億美元。1999年~2002年,印度尼西亞漁業產值有21.72%的升幅,其間,該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為13.56%,可見漁業產值增長高於國民經濟整體增長水平。2003年漁業和魚類加工業在GDP的比重達到10%。2000年~2003年漁業產量每年平均增長5.21%,由2000年的570.7萬噸增加到2003年的594.8萬噸。其中海魚的捕撈量由2000年的452.1萬噸上升到2003年的472.8萬噸。人工養殖魚產量年均增長7.04%,1999年只有99.4萬噸,2003年增加到122萬噸。全國人均魚類消費量也逐年上升,2000年為21.57千克,2003年上升至24.67千克。印度尼西亞的漁民人數也在增加,由2000年310萬人增加到2003年的約347.6萬人。
美國、西班牙
美國海岸線較長,漁業資源豐富,其水產品進出口量都相當可觀。2001年至2003年,美國水產品進口額分別為103億、100億和117億美元,為第2大水產品進口國;同期水產品出口額為33億、33億和34億美元,是第4大水產品出口國。2001年到2003年西班牙是第3大水產品進口國,進口額分別為37億、39億和49億美元,同期出口額為18億、19億和22億美元,出口位居世界第7。

『叄』 印度農業的生產結構

自獨立以來,印度經濟結構發生了—些變化,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在不斷下降(據世界銀行資料,其份額從1970年的45%下降到1993年31%),非農業部門的份額在逐步上升。但是,這種變化既沒有伴隨著農業勞動力向其他部門的大量轉移,也沒有伴隨著農業生產內部結構的顯著變化。由於印度農業生產的這個特點,農業生產發展比較緩慢,生產率水平不高,農業結構長期得不到改善。
印度農業生產結構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是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在1988/89年度農村地區居民總收入中,92%來自農業(包括畜牧業),林業收入只佔4%,漁業收入只佔1.3%。1988/89年度,種植業內部結構是:糧食產值占種植業總產值的48.3%,油料佔12.7%,蔬菜和水果佔10.4%,棉花佔3.8%,煙草佔0.5%。印度養牛的頭數名列世界第—, 1994年達到19298萬頭,佔全世界的15%;但肉類總產量只佔世界的2.1%,奶類佔6.5%。
另—個特點是結構的變化具有—定的「惰性」,農業生產部門結構的格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自1950年以來的40年裡,印度各個農業生產部門都有所發展,並且總的趨勢是不利於畜牧業、林業的發展。
印度種植業內部的結構模式40年來也沒有發生重大變化。1950—1990年期間,播種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相對減少的作物有:穀物從66.1%下降到59%,大豆從16.8%下降到13.1%,棉花從5.4%下降到5.1%;呈擴大趨勢的有:油料作物從8.9%上升到10.6%,甘蔗從1.4%上升到1.7%。

『肆』 印度尼西亞漁業豐富的自然原因

1、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跨越海域面積廣闊,領海、專屬經濟區面積27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
2、地處熱帶雨林氣候,高溫多雨的特點使熱帶海洋生物種類多、魚類生長迅速、成熟早、生命周期短、產卵季節長,具有十分良好的魚類自然生長和人工繁殖的有利條件;
3、領土、領海橫跨赤道且面積廣大,是世界上洋流活動最頻繁、密集的區域之一,洋流的運動帶來充沛的餌料及給魚類生存提供其他良好的生態環境,形成世界

『伍』 印度尼西亞的農業等比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農業大國,全國耕地面積約8000萬公頃,從事農業人口約4200 萬人。印尼氣候濕潤多雨,日照充足,農作物生長周期短,主要經濟作物有棕櫚油、橡膠、咖啡、可可。2012年,印尼棕櫚油產量達到285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海岸線8.1萬公里,水域面積580萬平方千米,包括領海漁業區270萬平方千米,專屬經濟區310萬平方千米。 漁業資源豐富,海洋魚類多達7000種,政府估計潛在捕撈量超過800萬噸 /年,已開發的海洋漁業產量占總漁業產量的77.7%,專屬經濟區的漁業資源還未充分開發。

工業佔GDP比重為46.04%,其中:采礦業佔11.44%,製造業佔23.59%,電氣水供應業佔0.83%,建築業佔10.18%。

印尼油氣資源豐富,共有66個油氣盆地,其中15個盆地生產石油天然氣。政府公布的石油儲量為97億桶,摺合13.1億噸, 其中核實儲量47.4億桶,摺合6.4億噸。印尼天然氣儲量176.6萬億標准立方英尺(TCF),摺合4.8-5.1萬億立方米。石油勘探開發基本上依靠國外 石油公司。印尼石油產量逐漸下降,自2003年以來,印尼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8年初印尼宣布退出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

印尼采礦業為印尼國民經濟發展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它是出口創匯、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為保持經濟活力、創造就業和發展地區經濟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還具有輻射社會經濟其他領域的間接作用以及對邊遠地區發展的 推動作用。印尼主要的礦產品有錫、鋁、鎳、鐵、銅、錫、金、銀、煤等。印尼最大的國有礦業公司為安塔公司,另外還有印尼國有錫業集團公司。

印尼的工業化水平相對不高,製造業有30多個不同種類的部門,主要有紡織、電子、木材加工、鋼鐵、機械、汽車、紙漿、 紙張、化工、橡膠加工、皮革、製鞋、食品、飲料等。其中紡織、電子、木材加工、鋼鐵、機械、汽車是出口創匯的重要門類。印尼最大的鋼鐵企業為國有克拉卡陶鋼鐵公司,年產量約300萬噸。

旅遊業是印尼非油氣行業中僅次於電子產品出口的第二大創匯行業,政府長期重視開發旅遊景點,興建飯店,培訓人員和簡化入境手續。

『陸』 印度尼西亞漁業資源豐富原因

印度尼西亞漁業資源豐富原因:

1、它坐落在熱帶雨林的氣候中。 高溫多雨的特點使熱帶海洋生物更加多樣化,魚類生長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產卵季節長,對天然魚類生長和人工繁殖具有非常有利的條件。

2、它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 它橫跨廣闊的海域。 領海和專屬經濟區面積27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3、領土、領海橫跨赤道且面積廣大,是世界上洋流活動最頻繁、密集的區域之一,洋流的運動帶來充沛的餌料及給魚類生存提供其他良好的生態環境,形成世界聞名的印度洋、爪窪及東部海域三大漁場。

(6)印度漁業有多少擴展閱讀:

1、印尼島嶼分布較為分散,主要有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伊里安島、蘇拉威西島和爪哇島。各島內部多崎嶇山地和丘陵,僅沿海有狹窄平原,並有淺海和珊瑚環繞。

2、印尼的石油、天然氣和錫的儲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3、印度尼西亞一詞源自希臘語的印度(Ins)及島嶼(nèsos),指印度各島。此名稱自18世紀即已存在,早於獨立的印度尼西亞。英國民族學家喬治·溫莎·爾耳(George Windsor Earl)於1850年發表了「Innesians」一詞,但其較偏好使用「Malayunesians」-指東印度群島及馬來群島的居民。

『柒』 世界海洋漁業資源分布的情況

世界海洋漁業資源分布

世界海洋漁業的分布主要受兩方面的因素影響,一是漁業資源多少,二是各地對漁業資源的研究和利用的程度。漁業資源的多寡,主要由魚類的主要食料——浮游生物的豐富程度決定。因此,不同海域浮游生物的多少,決定了海洋魚類和漁場的分布。

大陸架是浮游生物的世界。這裏海水較淺,陽光透入好,水溫較高,宜於浮游生物繁殖。大陸架*近大陸,河流從陸地上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滋養浮游生物。大洋底海洋生物遺體腐爛後也能分解出許多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在海水中分布是不均勻的,以下層為最豐富。大陸架海域,隨著波浪、潮汐、海流等海水運動,或者是由於上下水溫不同而形成的海水垂直運動造成水體混合,下邊的營養鹽類被翻到上層供浮游生物食用。因此,大陸架海域營養豐富,浮游生物多,是海洋魚類雲集之場所。世界海洋漁業產量的80%以上是在僅占海洋面積8%的大陸架水域捕獲的。

海洋漁業資源豐富的海域,也往往是寒暖流交匯的地方。兩股溫度不同的海流相遇,海水溫度有很大差別,必然造成表層海水與深層海水的連續不停的垂直運動,使海底營養物質浮上來滋養浮游生物,因而就吸引大批的魚群游來。世界上幾個大的漁場,都具備這樣的自然條件。如西北太平洋漁場是世界最大的漁場,特別是日本暖流(日本稱「黑潮」)和千島寒流(日本稱「親潮」)交匯處的日本北海道和我國東部沿海漁場,佔世界漁場面積的四分之一;東北太平洋漁場有北太平洋暖流與阿留申寒流交匯;以紐芬蘭為中心的西北大西洋漁場,主要是墨西哥灣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匯合;以北海為中心的東北大西洋漁場,則是北大西洋暖流與北冰洋寒流的交匯處。

從緯度上看,上述幾個大漁場都處在中高緯度的溫、寒帶地區,而熱帶水域漁業資源貧乏。這主要是因為寒、溫帶水域多風暴,風大浪大,加速了海水的垂直運動;同時,由低溫造成表層冷水下沉,引起海水上下混合,使下層營養鹽類上翻,利於浮游生物及漁類繁育。而熱帶海域表層水溫高,又常處在無風或微風狀態,海水很難發生垂直流動,表層缺乏營養物質和浮游生物,因此,漁業資源很少。只有在低緯大陸西部沿海某些海域,如秘魯沿海水域,才有較豐富的漁業資源,這是因為秘魯寒流沿秘魯海域自南而北流過,因受地轉偏向力和盛行東南風的影響,使寒流表層的海水向西偏離海岸,促使近岸的深層海水上泛,從海底浮上豐富的營養鹽類,利於魚類生長,因此,使秘魯沿海也成為世界著名的漁場之一,秘魯也是世界海洋漁業產量較多的國家。

『捌』 世界最大漁業國家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海洋捕撈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漁業國家。遠在2015年,中國的捕撈量就達到1300多萬噸,年捕撈量比世界排名第二,第三的印度尼西亞和美國加起來還要多,並在這幾年中不斷的增長。並且在過去的30年裡,中國的水產養殖量增長了十倍,成為全球第一養殖大國,產量佔全球屬於產品養殖總量的60%以上。
但是我覺得人類只是一味的索取海洋資源,而不顧忌海洋的明天,那麼終有一天,地球會變成一座孤島,被無邊無際的荒漠索繞。

『玖』 漁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和捕魚量最多的國家。

漁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從洋流對漁場影響的角度講,世界上有四大漁場:
1、北海道漁場,是由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形成的。
2、紐芬蘭漁場,是由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匯形成的。
3、北海漁場,是由北大西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交匯形成的。
4、秘魯漁場,是由秘魯沿岸的上升補償流形成的。

綜合考慮,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也就是從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約200米深的大陸海底部分。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它們是魚類的餌料,一般溫帶海區較多。
溫帶海區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上泛的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有利於浮游生物繁殖。
另外寒暖流交匯和冷海水上泛處,餌料也很豐富。
從這幾方面綜合考慮,世界有五大漁場:
1、北太平洋漁場:是包括北海道漁場、我國舟山漁場、北美洲西海岸眾多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2、東南太平洋漁場:是包括秘魯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3、西北大西洋漁場:是包括紐芬蘭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4、東北大西洋漁場:是包括北海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5、東南大西洋漁場:是包括非洲西南部沿海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捕魚量最多的國家:中國,秘魯,日本,智利,美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挪威。

『拾』 1960年時,日本、秘魯、中國、美國漁業產量最高;2016年,中國,印尼、印度、越南

2016年全球捕撈漁業總產量為9090萬噸,較前兩年有所下降。2015年和2016年世界海洋總捕撈量分別為8120萬噸和7930萬噸。2016年全球內陸水域總捕撈量為1160萬噸,比上一年增加2.0%,較2005-2014年平均值增加10.5%。2016年,16個國家(主要在亞洲)占內陸漁業漁獲量的近80%。

2016年,全球水產養殖產量(包括水生植物)總計1.102億噸,估測初次銷售額為2435億美元。總產量中包括了8000萬噸的魚類食品(價值2316億美元),3010萬噸水生植物(價值117億美元),以及37900噸非食品產品(價值2.146億美元)。

2016年,中國水產品總產量為6900萬噸,大部分源於水產養殖,而非海洋捕撈。中國養殖魚類幾乎佔世界養殖魚總量的2/3。

印尼漁業產量2107萬噸

印度在2015-2016財政年度,該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080萬噸,其中養殖水產品的產量達到421萬噸

越南水產總局水產總產量達799萬噸、

閱讀全文

與印度漁業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語有多少阿拉伯介詞 瀏覽:359
印度什麼河水有多臟 瀏覽:576
從哪些方面理解印度 瀏覽:319
越南什麼商品暢銷 瀏覽:694
中國進口的冷鏈食品有哪些 瀏覽:686
義大利新工業區發展條件有哪些 瀏覽:53
越南改革有哪些思考 瀏覽:669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吃炒麵 瀏覽:892
印尼國木是什麼 瀏覽:108
印尼英文簡稱是什麼 瀏覽:487
美國和伊朗的戰況怎麼樣 瀏覽:68
越南董姓有多少人 瀏覽:764
伊朗在什麼大洲 瀏覽:479
在英國沒有永居身份怎麼辦 瀏覽:774
英國三五牌是什麼牌 瀏覽:613
100日元在越南能買什麼 瀏覽:362
和平精英國際主播公開賽哪裡能看 瀏覽:415
越南整條魚怎麼處理 瀏覽:653
越南疫情有什麼補貼 瀏覽:897
現在去印尼打工怎麼樣 瀏覽: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