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風俗習慣
禮儀與習俗 印度人與友人見面很講禮節,通常是雙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時,對長輩宜高,對平輩宜平,對幼輩則低,以分別示以尊敬、對等和關懷。迎候佳賓則敬獻花環,
表示由衷的歡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贊同或同意對方意見時,往往是搖頭而不是點頭。 印度殯葬火葬:通常選擇聖河河畔舉行;水葬,把屍體推入水中,任其隨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屍體丟在野外或林中,讓禿鷹啄食或野獸飽餐,穆斯林則實行土葬。
社會重男輕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拋頭露面,更不與陌生人隨便交往,也不可同異性握手。婦女多在前額中央點上吉祥痣,喜歡佩帶項鏈、胸飾、耳環、鼻圈、戒指、腳鐲等飾物。
印度教節日 (1)杜爾迦節,孟加拉人最大的節日,每年約9~10月間舉行。(2)酒紅節,音譯「霍利節」,每年2月底,3月初舉行。(3)燈節,音譯「迪瓦利節」,印度教最隆重的節日,每年10~11月間舉行,通常全國慶祝5天至半個月。(5)娑婆室伐底節,一譯「薩拉斯瓦蒂節」,意為「知識女神節」、每年1~2月間舉行。(6)扎格納乘車節,每年6~7月間,在沐浴後的第15天舉行。(以上均為公歷)
伊斯蘭教節日 (1)開齋節,是伊斯蘭教兩大重要節日之一。希吉拉歷9月(公歷2月左右)。(2)古爾邦節,伊斯蘭教兩大節日之一,意譯「宰牲節」。希吉拉歷12月10日(公歷4月左右)。
錫克教節日 那納克誕辰節,公歷11月的第一個滿月。
耆那教節日 摩訶毗羅節,紀念耆那教創始人筏馱摩那(即大雄)的節日,每逢15年(3月)一度的耆那教重大祭典。
此外,印度基督教徒與世界基督教徒一樣,每當復活節、聖誕節以及少數佛教徒、襖教徒和猶太教的各自節日,也都要紀念或慶祝一番。
『貳』 印度有哪些傳統節日和飲食習慣
印度傳統節日
排燈節
排燈節又稱屠妖節、萬燈節、或印度燈節,是印度教、錫克教和耆那教「以光明驅走黑暗,以善良戰勝邪惡」的節日,於每年10月或11月中舉行,一些佛教信徒也慶祝這個節日。為了迎接排燈節,印度的家家戶戶都會點亮蠟燭或油燈,象徵著光明、繁榮和幸福。
十勝節
十勝節是歡慶羅摩戰勝十首魔王羅波那的節日,是印度教三大節日之一。印度教徒認為羅摩是天神毗濕奴的第7次化身,只要對羅摩表示虔誠,就可國泰民安。十勝節一共要慶祝10天。頭9天是到處搭台演戲,節日的最高潮是第十天晚上,它被稱為「勝利的第10天」。
提吉節
提吉節,是印度教的傳統節日,是當地婦女的節日,為期三天,在節日最後一天,當地女性要在她們認為的聖河中洗浴凈身,已婚婦女為丈夫健康祈禱,未婚女子則祈禱能找一個如意郎君。
蛇節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樟湖鎮村民都要舉行迎蛇活動來祈求蛇神永保平安。蛇節分蛇文化淵源、蛇王的象徵體、敬蛇儀式、放蛇回歸四個部分,形成獨特的春秋三祭崇蛇民俗體系。而其中蛇王廟又為舉行蛇王節的重要部分。
杜爾迦節
杜爾迦節也稱杜爾迦女神節或者難近母節,是印度重要的宗教節日,每年10月初開始。據《往世書》記載,女神杜爾迦曾將折磨眾神的惡神阿修羅殺死。印度教信徒為感謝杜爾迦女神的功績,用投水的方式送她回家與親人團聚,由此興起杜爾迦節。
除十節
除十節,梵名Das/aha^ra^。是印度教節日,該節源於古代對河川女神的祭祀。每年公歷5、6月間舉行。印度教徒認為,節日期間到恆河等聖河沐浴,可消除身、口、意三方面的十種罪惡。
。。。。。。。。。。。等
印度雖然沒有什麼典型的飲食,不過他們比歐洲人更加喜歡吃大米、蔬菜和調味品。北印度人覺得南印度人的食物難以下咽,而南印度人也不愛吃北印度人的食物。有些人吃魚、肉和蛋類;很多人寧願餓死而不肯吃牛肉,而另外一些人卻沒有這些禁忌。所有這些飲食習慣的形成並不是由於食物味道的好壞,而主要是由於宗教信仰的原因。同時,由於地理條件各地千差萬別,飲食也千差萬別,豐富多彩。
『叄』 杜爾迦節的節日由來
根據《往世書》記載,從前有個可怕的凶神阿修羅,他變成水牛,折磨眾神。一百年以後,阿修羅把眾神從天堂趕出,登上了因陀羅的寶座。這時眾神向梵天祈禱,找濕婆和毗濕奴求援。濕婆和毗濕奴得知阿修羅暴虐無道,怒發沖冠,於是噴出一種特別的火焰,先照射到大地與整個宇宙,然後變成一位漂亮的女神,這就是杜爾迦女神。這時,眾神紛紛向女神贈送各種禮物。有的送絲綢服裝,有的送各種首飾,有的送盔甲和各種武器,喜馬拉雅山神也送她一頭不可戰勝的雄獅,作為坐騎。
於是杜爾迦女神向四周伸開十臂,向阿修羅挑戰,帶有各種武器的阿修羅立即率領軍隊前來應戰,這樣一場激烈的戰爭就開始了。轉瞬間,地動山搖,海水翻滾,杜爾迦投出名叫「巴希」的武器(一種圈套),把阿修羅套住,使他處於困境。頓時整個宇宙搖晃起來。接著阿修羅又變成各種形狀,千方百計想砍斷「巴希」。他雖然努力再三,由於他罪大惡極,所有努力都無濟於事,終未能掙脫。最後杜爾迦抽出寶劍,將他殺死。這時眾神和百姓高興萬分,歡聲雷動,向杜爾迦祝賀致敬。善良而正義的杜爾迦女神開口向眾神問道:「你們有何要求,盡管提出。」於是,眾神和百姓向她請求,「杜爾迦母親,我們若遇災遭難,請解救我們。」杜爾迦女神斬釘截鐵地回答,「完全可以。」印度教徒為了感謝杜爾迦驅邪扶正的功績,送她回家與親人團圓,所以才過杜爾迦節,這便是杜爾迦節的由來。
『肆』 杜爾迦節的神明關系
杜爾迦是一個尚武的女神,是印度教神譜中的主要的女神之一。和毗濕奴一樣,她有多重性格,消滅惡魔,恢復宇宙的秩序。在這件浮雕中,杜爾迦以她最常見的形象出現,即她殺死一個使眾神惶恐不安的化身為水牛形的惡魔。杜爾伽先砍下了這只水牛的頭,然後在惡魔想要逃走的時候,又砍下了惡魔的頭,徹底戰勝了惡魔。
杜爾迦女神是濕婆天的配偶形象之一。濕婆居住在凱拉薩山(Mount Kalashi,即中國西藏阿里境內的岡仁波欽神山) ,他的乘騎是公牛南迪(Nandi),他的神妃是雪山神女帕爾瓦蒂(Parvati),又叫烏瑪(Uma,光明、美麗)。濕婆的配偶起源於印度土著的母神,也像濕婆一樣兼具生殖與毀滅雙重性格,呈現溫柔相與恐怖相等不同的相貌。帕爾瓦蒂或烏瑪的形象是嬌媚嫻淑的妻子。濕婆的配偶的另一種形象杜爾伽(Durza,難近母)則是美艷而嗜殺的復仇女神,曾代表諸神殺死水牛怪魔希沙。還有一種形象迦梨(Kali,黑女神),面目猙獰,酷愛血祭,純屬恐怖的死神。濕婆與帕爾瓦蒂的兒子伽內什(Ganesh)是可愛的象頭神,另一個兒子塞建陀(Skanda)則是可怕的戰神。
『伍』 印度風俗禮儀
傳統的見面禮
佛旅網 印度朝聖之旅 印度人在見到熟人和客人時都雙手合十,舉於胸前,並面帶微笑地道一句「納瑪斯戴」(Namaste)。這是印度的傳統見面禮。「納瑪斯戴」在印度語中是一個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詞語。印度人在見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時則要行觸腳禮,即見面後俯下身去觸對方的腳,然後再摸一下自己的額頭。這是表示對尊敬者的最高禮節。
現代的城市居民見面時更多地是行握手禮。但千萬要注意的是,決不能伸出左手和別人握手,因為印度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上廁所時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視為是對人的不敬和污辱。
印度人的家裡一般都鋪有一塊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盤膝而坐,即「結跏趺坐」,將兩腳交叉疊放於兩腿之上,雙手放在雙膝上。現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發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愛在沙發上盤膝而坐。
剃發禮
按照傳統的習慣,印度教徒的家庭在男孩滿三歲時要舉行剃發禮。
剃發儀式要請祭司、理發師和親友參加。父母把孩子抱進搭起的彩棚里,放在父母身旁。儀式由祭司主持,祭司在男孩身邊畫一個正方形,用紅砂土畫上圖案,並撒上大米。然後讓男孩坐在圖的旁邊,由理發師剃發。印度教徒的剃發禮並不將頭發全部剃掉,要保留一縷頭發。
嬰兒命名禮
嬰兒出生後,父母經過仔細推敲、斟酌,會給嬰兒起一個美好、吉祥、動聽的名字。名字起好後,父母將在孩子出生後第十天舉行命名儀式。
舉行儀式前,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凈凈,母親和嬰兒也要沐浴潔身。舉行完宗教儀式後,嬰兒的母親用潔凈的布將嬰兒包好,交給嬰兒的父親。父親將嬰兒貼在胸前,告訴孩子,父親在給他起名。母親則向著太陽祈禱。然後父親附在嬰兒的耳朵邊:「你是神的信徒,你的名字是×××。」這時,在場的祭司和親友則會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名字。」然後祭司為嬰兒祝福。嬰兒的父母招待祭司和親友吃過飯後,眾人才散去。
佩聖線–高種姓的標志
在印度,經常可以看見一些男子手腕上戴有白色的線圈,這就是印度教高種姓佩戴的聖線。按規定,只有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這三個種姓才有權利戴聖線,道陀羅和賤民是不能戴聖線的。聖線由三股線擰成,婆羅門的男孩戴棉線聖線,剎帝利的男孩戴亞麻聖線,吠舍的男孩戴毛線聖線。男孩子首次戴聖線時舉行戴聖線儀式。一般由婆羅門祭司口誦經文,給男孩子戴上聖線。
男童拜師禮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四個階段,又稱「四個行期」,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和遁世期。
印度教徒的男童在5歲至8歲期間也舉行拜師禮和入法禮。這是為男童拜宗教導師、離家接受宗教訓練而舉行的一種儀式。拜師儀式開始時,父母要為拜師的男童沐浴、剃發,並接受老師贈送的離家苦修的衣服,其中有一塊遮羞布。
老師口誦經文把衣物送給拜師的男童。接著又贈送草編的腰帶,授聖帶,並把獸皮衣、木棍等物送給男童。此後,老師掬起一棒水倒在拜師男童手中,象徵著老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拜師的男童要向太陽祈禱,才會被老師接受為自己的學生。老師在學生前念誦太陽經文:「這是現實,這是智慧,這是光明,我們擁有明媚的陽光。它是火,點燃了我們的聰明和智慧。」拜師儀式結束後,男童就被送到導師家,與導師同住,學習吠陀,鑽研奧義書接受各種戒律訓練,直至「梵行期」結束(大約12年)才能重新回到家中,過世俗生活,開始家居期。
在印度的交往禁忌
印度的許多地區都有不少禁忌。
泰米爾納德邦的村民忌諱數字,認為一、三、七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說這些數字。對生小孩也有不少忌諱,如認為第四胎生女孩便會傾家盪產,第五胎生女孩會家財萬貫。吃奶的孩子不能照鏡子,據說照了鏡子就會變成啞巴。孩子掉的第一顆乳牙要包在牛糞團里,放在房頂上。
對孕婦也有不少忌諱,如懷孕期間不能照像,不能做衣服等。
出門遠行也有許多忌諱。如出門時看見伐樓拿鳥在頭上盤旋,是大吉大利。遇見花或裝滿水的罐子也是吉利的;看到母牛、鸚鵡、鹿、雨傘、水果、蜜蜂、大象,聽到鍾聲,鷹叫聲和誦經聲,都是吉利的象徵。
遇見蛇、貓、寡婦、行乞僧,聽到噴嚏聲或其它難聽的聲音,出門滑了一跤或頭碰了框等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應該立即回家休息一會兒,喝點水,然後再出門。
『陸』 突伽女神的難近母節
印度宗教節日。每年 10 月初開始。據《往世書》記載,濕婆和毗濕奴得知凶神阿修羅變成水牛折磨眾神,便向大地和宇宙噴出一種火焰,火焰就變成了女神杜爾迦。女神騎著喜馬拉雅山神送的雄獅,伸出10臂向阿修羅挑戰,最終將阿修羅殺死。印度教徒為感謝杜爾迦女神的功績,用投水的方式送她回家與親人團聚,由此興起杜爾迦節。節日期間,隨處可見神棚、神像。人們在神棚中聆聽祭司們朗誦歌頌女神的梵文,並祈禱女神為他們驅災避難。節日的高潮是送女神回家。男女信徒們載歌載舞,把神像運往聖河或聖湖邊,投入水中。
『柒』 杜爾迦節的節日介紹
杜爾迦節 是拜杜爾迦女神的節日,它是印度的主要節日之一,也是印度西孟加拉邦人最大的節日。
『捌』 杜爾迦的簡介
她殺死一個使眾神惶恐不安的化身為水牛形的惡魔。杜爾伽先砍下了這只水牛的頭,然後在惡魔想要逃走的時候,又砍下了惡魔的頭,徹底戰勝了惡魔。杜爾迦女神是濕婆天的配偶形象之一。濕婆居住在凱拉薩山(Mount Kalashi,即中國西藏阿里境內的岡仁波欽神山) ,他的乘騎是公牛南迪(Nandi),他的神妃是雪山神女帕爾瓦蒂(Parvati),又叫烏瑪(Uma,光明、美麗)。濕婆的配偶起源於印度土著的母神,也像濕婆一樣兼具生殖與毀滅雙重性格,呈現溫柔相與恐怖相等不同的相貌。帕爾瓦蒂或烏瑪的形象是嬌媚嫻淑的妻子。濕婆的配偶的另一種形象杜爾伽(Durza,難近母)則是美艷而嗜殺的復仇女神,曾代表諸神殺死水牛怪魔希沙。還有一種形象迦梨(Kali,黑女神),面目猙獰,酷愛血祭,純屬恐怖的死神。濕婆與帕爾瓦蒂的兒子伽內什(Ganesh)是可愛的象頭神,另一個兒子塞建陀(Skanda)則是可怕的戰神。 是印度教神話中所傳濕婆的妻子雪山女神的多種形象之一,性力派崇拜的主神之一。杜爾迦為本名,「難近母」取自她所消滅的羅剎「難於接近」。據說梵天、毗濕奴和其他諸小神噴火焰生難近母,意在消滅牛魔摩西娑蘇羅。她的主要功績是消滅了杜爾格摩、巽婆和尼巽等兇殘的羅剎。在印度她作為降魔女神而受崇拜。在大多數繪畫和雕塑中,難近母皮膚黃色,坐騎是虎或獅,有8、10或者18臂 ,持諸神所賜的各類武器,其中有長矛或一條毒蛇 。每年9、10月舉行的難近母節是印度東南地區最隆重的節日。信徒們將特製的難近母像供奉9天後沉入水中,並舉行大規模的遊行和慶祝活動。 另外難近母(突伽女神)被後來的喇嘛教吸收為護法神。
杜爾迦又名「難近母」(漢語翻)和「突伽」(音譯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