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方和北方瑜伽有什麼不一樣的啊區別大嗎
北方瑜伽水平不行,這個是跟氣候,水土和人種有關系的。北方偏寒,而且多以麵食,北方人的韌帶等身體條件會相對較南方人差一些,因為瑜伽本身源於印度,而印度一年四季常溫都是三十幾度左右,而瑜伽就是在這種特定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因此北方人玩不轉瑜伽很正常,就像南方人玩不轉滑冰,冰球等項目一樣。
2. 印度三大怪,是哪三怪
在人和動物和諧相處方面,世界上哪個國家也比不上印度。更特別的是,印度還是一個擁有動物崇拜傳統的國度。人們不僅崇拜大象、猴子,還崇拜牛、蛇和老鼠這“三大怪”。
提到老鼠,世界上大約很少有人喜歡它們。但在印度教徒眼裡,老鼠是智慧與吉祥之神—象頭神伽內什的使者。在印度教廟里,人們總能看到伽內什的身邊伴著一隻老鼠。印度人崇拜老鼠還源於一個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天深夜,一位農婦聽到一位女神對她說,她將在她腹內投胎,轉世人間。農婦果然不久懷有身孕。一年半以後,農婦才生下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兒,取名勒卡尼。勒卡尼聰明伶俐,精通法術,經常利用法術治病救人,深得鄉親愛戴。勒卡尼很喜歡老鼠,經常叮囑人們好好保護老鼠。人們在她的感召下形成了保護老鼠的習俗,並由勒卡尼出面修建了一座老鼠廟。據說這座廟宇就是印度拉賈斯坦邦德薩瑙老鼠廟。這座廟宇建於公元巧世紀,幾百年來香火極盛。特別有意思的是該廟還有三條廟規:一是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能傷害廟中的老鼠;二是如果無意中踩死了一隻老鼠,必須賠償一隻用金子製成的同等重量的老鼠;三是進廟朝拜時須奉獻食物喂養老鼠。
該廟每天早晚分別舉行一次祈禱和喂養老鼠的儀式。儀式舉行時,教徒們在廟堂擊鼓誦經,老鼠聽到鼓聲就會爭先恐後地從洞穴中跑出來,來到廟堂中央的女神塑像前的盤子里搶食物吃,吃完後又跑回洞里。為了使老鼠不受干擾地進食,廟堂上空架設一張大網,以擋住天上的飛鳥。為了防止附近的野狗和其他動物和老鼠爭食,廟門外還有人專門把守。據說,每月供養老鼠的費用高達兩三萬盧比。
這樣將人人厭惡的老鼠當神靈一樣供奉著雖然顯得不可理解,但當地人探信不疑。尤其是1927年,印度各地流行鼠疫,只有德薩瑙逃脫了此劫,這使得當地人更加崇拜老鼠。
3. 世界上三類人種的優勢分別列出來!謝謝拉
1.美洲印第安人種
指歐洲人、非洲人到來之前,北起阿拉斯加,南至南美洲南端,包括整個南北美洲的原有居民。他們散布在偏僻的地區,以狩獵、採集或半農業為主,人口不多,在遺傳上常呈完全獨立的狀態。其特徵是具有棕黃色皮膚,黑色粗直的頭發,鏟形門牙,突出的顴骨,鼻樑較突,體毛疏少,在ABO血型系列中,O型、B型頻率高,明顯地不同於有聯系的亞洲地理人種的血型。
2.波利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於東太平洋廣大地區,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亞群島,直至紐西蘭一帶的人群。
3.美拉尼西亞——巴布亞人種
指分布在新幾內亞島、斐濟群島和西色為棕色,寬鼻型,黑色頭發呈直或捲曲狀,體毛少,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少。
太平洋其它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呈暗棕色,圓型頭,毛發捲曲,眉脊發達,鼻尖呈鉤形,肩胛窄。
4.澳大利亞人種
指歐洲人到來之前,分布在澳洲的原有人群。其特徵是褐色皮膚、波狀或捲曲狀頭發,線狀體型,有很大的牙齒、明顯的眉毛脊,頜骨外突,體毛中等濃度,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很低。
5.亞洲地理人種
主要指分布在亞洲大陸,乃至日本、菲律賓、蘇門答臘、婆羅洲群島等地的人種,又稱為蒙古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呈淺黃色,頭發黑而直,胡須與汗毛稀少,臉形扁平,顴骨較高,眼皮有波浪狀的蒙古褶,在ABO血型中B型頻率很高。
6.印度地理人種
指分布在南亞,自喜馬拉雅山南麓到炎熱的印度洋地區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自北至南由淺色到深色,眼睛呈藍色,頭發呈黑色或黃色、直式波浪形,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高,不同於歐洲地理人種,而與亞洲地理人種相似。
7.歐洲人種
包括分布在歐洲的若乾地域人種,以及部分散居於西亞、北非、西非等白色人種,又名高加索地理人種。其特徵是膚色淺,鼻樑高窄,頭發直硬或波浪形、呈金黃色或褐黑色,嘴唇薄,體毛濃度,胡須和腮毛特別發達。男子禿頂頻率高,在ABO血型系列中,常摻入A2血型,Rn型頻率高。
8.非洲人種
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整個非洲在內的若乾地域人種,又稱尼格羅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黑至深褐色,頭發短而捲曲,嘴唇厚而外翻,鼻子短寬,頜部明顯突出,體毛稀少,在Rn血型系列中,R0型頻率高,體內常具有對瘧疾有相對免疫力的鐮刀形血球。
9.密克羅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身材矮小,膚色、毛色較深,長頭型,頭發多呈波紋形、螺旋形,全身多毛。血型頻率與波利尼西亞人種相似,但B型頻率較高。
人種不能去簡單的被劃分為三種,比如,美國的如今的黑人身上平均有20%白人的遺傳因子,明顯和非洲的黑人是不一樣的。
4. 印度人民的宗教及信仰是怎樣的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 文化 的每一部分。至今絕大部分印度人仍然有宗教信仰。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印度人民的宗教及信仰,希望大家喜歡!
印度及其人民
印度是一個大陸,也是一個半島。北方以世界最大山脈的喜馬拉雅山、喀喇昆侖山、興都庫斯山為屏障,而與大陸的我國西藏、西康、雲南接壤,又與西北方的阿富汗及東南方的緬甸為分界。但是印度的西面是阿拉伯海,東面是孟加拉灣,最南端是科末林岬,隔著保克海峽,與錫蘭相望,錫蘭之南即為印度洋。向北看,是大陸,向南看,是半島。南端尖突,北部廣闊,形成一個大三角形。
地理 現在,從東到西,闊有一千三百六十英里,從南到北,長則一千八百英里,海岸線長達三千英里,面積之大幾佔全球十五分之一,與全部歐洲(除蘇聯部分)相等。原來,西起東經六十二度之巴基斯坦西南邊境,東迄阿薩密東部之東經九十三度,寬占經度為三十一度;北起克什米爾北端之北緯三十七度附近,南迄錫蘭島中部之北緯七度附近,長占緯度亦約三十一度。以北緯二十五度稍北,為全區的最寬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故其大部屬熱帶,小部屬溫帶。
印度的地域,現可分為三大地區。
(一)喜馬拉雅山及其關隘地區:北起阿富汗,東至阿薩密省。西部則關隘甚多。而以基爾及(Cilgit)與白夏瓦(Peshawar)最富 軍事 價值,因其與中國、蘇俄、阿富汗接壤,今此二關隘,在巴基斯坦境內。印度本藉山水屏障,堪稱世外桃源,可是歷代外族的入侵,即是通過此等關隘而來。
(二)印度河及恆河流域地區:由印度河及恆河盆地所形成的平原,位於喜馬拉雅山,長約二千英里,闊約二百英里。這便是印度文化的發祥地帶,又可分為二區:①以西方印度河為中心的五河地方,其地富於水利,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宜於農牧。印度河的出口是阿拉伯海,其上游注入印度河的支流很多,而以五河最著。旁遮普省之名,即由五(Panj)河(ab)的古波斯語而來。印度的名,即由印度河(Ins)而來,泛稱為信度(Sindhu)即是水或能的意思,首先僅用於稱呼印度河流域,終於成了全印度的名稱。②東南方恆河為中心的平原,恆河發源於雪山,途中集無數支流,灌溉兩岸廣大的平原,而以孟加拉灣為出口。
恆河最大的支流是閻牟那河(Yamuna),在此河的上流薩特雷池河(Sutlej)之間的區域即拘羅(Kuruksetra)地方,即是婆羅門文明的中心地,婆羅門所稱的中國(Madhyadesa),便是指的這一區域,故又被稱為婆羅門國(Brahmavara)或雅利安邦(Aryarta)。佛教所稱的中國,乃是指的恆河流域中的摩羯陀地方。
(三)德干高原:此在恆河以南,又可分為:①中央高原,即起自頻闔耶山、及薩婆羅山,達印度洋,擁有孟加拉灣及阿拉伯海之間一帶地區。②利於耕種的東部海岸地區。③利於 工商 的東西部海岸地區。④現代國防上極有價值的半島極南地區。
人種若詳細分別,印度種族約有數百,堪稱世界人種的博覽場。印度是一古文化的發達之地,在雅利安人尚未來到之前,他就有了很高的文化,在旁遮普(Panjab即五河)及信德(Mahenjodaro)的發掘,看出在五千年前,這里已發展了人口眾多的大城,其文化已比同時的埃及、巴比倫遠高。這不是雅利安人的遺跡,可能即是後來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的文明。
印度自古即不斷地有外來民族自西北侵入,像波浪一般,層層相繼。以體質及文化的程度來看,大略可分為五類:
(一)委得人(Veddas):他們的後裔,傳延到今日,他們具有最原始人類的狀貌,也分布在印度最遙遠南端,專門研究此種人的學者,都稱之為「生存的一種原人化石」。但他們也是外來民族,或許是最早侵入印度的一支。
(二)達羅維荼人(Dravidian):五千年前在印度河流域創建文明的,可能就是此族,皮色暗黑,身體矮小,發多而卷,面較長,鼻闊平,眸黑。一般人猜想其來自土耳其斯坦,錫爾達拉河(SyrDarya)上游,侵入印度後即把先到的委得人,趕到南方去,而占據了印度的北部與中部。
(三)雅利安人(Arya):此族的體格高大,面方正,多?而鼻細高,黑眸,膚色與南歐人相似,其發祥地,一般說是來自中央亞細亞,但最早發源何處,至今尚無可靠的根據。雅利安人之到印度的時代,據古偷維得爾(Grunwedel)說,是西紀前兩千年,費爾古森(Fergusson)則說,是西紀前三千年,另有一位烏法維,卻主張在西紀前一千五百年,此一問題,曾有許多史學家、語言學家、考古學家,著述爭論,為時甚久。總之他們戰敗了先到的達羅荼人,將一部收為奴隸,一部趕向南方,而自己便在那裡居留下來。
(四)回教人:這一族侵入印度北部達七百年之久。此族是土耳其人與伊朗人的混血種,而保有土耳其人的成分較多,身材高大,膚白,睛黑或灰,多?髯,鼻細長而頗隆。
(五)蒙古人:此族最早侵入印度西北部的,是大月氏王丘就卻,於西紀前二十六年滅了希臘王而創立了貴霜王朝。在此以前有希臘人彌蘭陀王,曾將大軍入印建都於奢羯羅。大月氏本為我國甘肅山谷間一小部落,以人種地理的分布而論,是屬於蒙古族的西蒙人,即是厄魯特人(Eleuts)。現在所稱的蒙古人,乃系指的蒙古人、西藏人、突厥人、伊朗人、緬甸人的混血種,保有中國人的成分較多。其居於西北印的,身材高大,鼻狹窄,頗似伊朗人;居於緬甸。阿薩密省。孟加拉省。不丹。錫金、尼泊爾的,膚色黃而面部平坦,視之如中國人無甚異。
正由於許多民族相繼入侵,又彼此同化,相互通婚故形成更多的混血人種。復以其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地域隔膜的緣故,印度語言之龐雜,也為世界之冠。梵文與波斯語、拉丁語為同一語系,由此演變而產生印度各種 語文 。
(二)佛教出現時,梵字已不普遍,代之而起的是各地方言,為了統一方言的標准語而有「雅語」(Sanskrit)的出現。至西元前四世紀間,梵字有了若干程度的改革而復興,成為印度古典學者採用的文字,大本與雅語相近,中國即稱之為梵語。由近代發現的古代碑銘文字及中國古代對佛經的音譯推知,釋尊當時所用的,現在雖不能確定,但很可能是用的一般大眾的混成俗語的機會較多,此種俗語,再經若干變化,即成為巴利語,唯今日南傳所用的巴利語,既非佛世的原狀,亦與阿育王時的有所不同,它是經過幾次變化而成的。但較梵語寫成的經律,可能略早,佛陀偶而用雅語,來自各地的弟子們,則可用各自的方言,傳布佛法。佛滅後王舍城第一次聖典結集,大抵是用混成的俗語,後來梵文復興,佛教的學者們,自不免又用了梵文,近世在尼泊爾、高昌、於闐等地發掘到了若干梵文佛典,足征漢譯聖典的原本是無可置疑地出於梵文。
(三)印度方言總計達二百二十餘種之多,主要語文有十三種,今之印度憲法規定為通用的語文者,則有印度語、巴利語奧雷薩語、特魯古語、馬拉提語、卡納達語、塔米爾語、土魯語、馬拉雅拉語、錫蘭語。印度人常因回教與印度教的信仰沖突而流血,為了保護各族的語文,也會引起戰禍,可見其情況之一斑了。
印度的宗教信仰
有人語:通觀印度的 歷史 ,得於其中尋出世界一切宗教之模型,同時又能尋出希臘以來迄於近世之西洋哲學的重要思想;而尤足為印度?者,此等宗教與哲學,自始即保持著一體不離之關系而前進。西洋則發生於希臘的哲學與發生於猶太的__,在古代本相沖突,至中世兩相調和,近世間則再分離,而與印度大異其趣。(此語見於高楠及木村合著
四吠陀印度民族眾多,宗教也多,唯以雅利安人的宗教為正統,那就是根據吠陀而來的一貫思想和信仰。佛經中的婆羅門教,現在的印度教,都是由此而來。
四吠陀的大致內容是:
(一)梨俱吠陀:含有一?一七篇長短不一的祭祀聖歌,其中僅十分之一是關於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禮敬太陽神歌」為最重要,乃為婆羅門僧侶朝夕禱頌的一首。其內容成立的時代不一,最遲則為西紀前一千年編集而成,此一吠陀乃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狀態的唯一資料。
(二)沙摩吠陀:計收聖歌一千五百四十九首,為婆羅門僧侶於酒祭時所唱者。
(三)夜柔吠陀:此與沙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導如何施行祭禮者,所不同的,大部分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現的獨創的祭詞。
(四)阿闥婆吠陀:內容分二十卷,包括七百三十一首聖歌。此系雅利安人與印度原居民族接觸之後,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後集成,故其多屬神咒,為控制神鬼之法,僅少數為歌頌上帝之詩,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四階級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是:①吠陀天啟主義,②祭祀萬能主義,③婆羅門至上主義,這也可說是神教的特色。吠陀是由梵天上帝的啟示而來,所以神聖無上;依據吠陀的指導而行祭祀,所以無所不能;祭祀須由婆羅門僧侶職掌,所以婆羅門階級也是至上的。
實則,階級制度的出現,乃至雅利安人到了印度之後,由於吠陀詩歌的漸增,祭祀儀式的漸繁,始產生專職的祭司,祭司自私,為保自姓的利益,乃主張祭司的世襲,遂因藉神職的權威而唱出四姓的階級:
(一)婆羅門:祭司階級的宗教師,由歷代子孫的繁衍而形成一大種姓,他們是生來的僧侶,但卻祗有到年老時始行林居的出家生活。(其分人生為:一 兒童 教養期,二結婚與家庭生活期,③森林期,遁世潛修期)。
(二)剎帝利:王者階級的武士族,這是為了對內的統治,主要是為對外的抗禦,而出現的武人種姓,是由於武藝的世襲,戰士的專職而形成。他們要藉婆羅門的祭祀而得神佑,所以是第二階級。
(三)吠舍:除了祭司和武士之外,尚有其他從事余農工商業的雅利安人,便成為第三階級。
(四)首陀羅:這是被征服的先到印度達祭羅維荼人,是奴隸、是賤民。
在此四大階級中,前三者有誦念吠陀經及祭祀的權利,死後得再投生於世,故稱為「再生族」;非雅利安人的首陀羅族,既無誦經祭祀的權利,亦無轉世投生的希望,故稱為「一生族」,婆羅門族死時只須拜神誦經,即可歸返宇宙本體之梵天,稱之為頓悟法;剎帝利及吠舍族,除誦經祭祀外,尚得苦練修禪,方生梵天,稱之為漸證法。
神的信仰不用說,雅利安人的信仰是根據吠陀而來。在梨俱吠陀中,分宇宙為天、空、地的三界,每一界有十一神,計三十三神,然其實際數頗多,看似多神教,唯其往往對某一主要神的贊頌,輒用最上的詞句來形容,故在主要神中,亦常變更其地位,因此有人稱之為交換神教(Kathentheism)。若從信者的主觀狀態而言,則又顯然常有一神教的意味,故又被人視為單一神教(Henotheism)即在多神中只崇拜某一神的宗教。
通常地說,雅利安人崇拜太陽、天、雨、空氣、火,這五種天然力量的神格化。但對天之神婆樓那(Varuna)及雷雨之神因陀羅(Indra),特別崇敬。由對於因陀羅的特重,致有人以為印度之名,即由此神之名而來。
吠陀的神,是先由天神、空神而漸重地神。其原始的神為特尤斯(Dyaus),此神與希臘的宙斯及羅馬的丘比特,同為由發光(dyu)之語根而成的神名,乃由光明而神化者。吠陀神界最有力的是婆樓那,其出現稍早於空界的主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Agni),則為地界的主要神。
不論如何,吠陀的神數雖多,當他們禮拜各種神?之時,並不忘懷宇宙的主宰,所以梨俱吠陀中說:「雖然,世人稱其為因陀羅,密多羅(Mitra此神乃表太陽的恩惠者),婆樓那、實則只是一個,不過詩人給予各種不同的名字而已。」
印度的哲學
印度哲學的分期根據已故的印度總統,羅達克立須那博士(Dr.S.RadhaKriishnan)所著「印度哲學」,對於印度哲學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
(一)吠陀時期:自西元前一千五百年至西元前六百年頃,各森林修道院發生於此時,印度的唯心主義亦肇端此時。此為人智初期狀態,迷信與思想,兩方正相鬥爭之時。吠陀中附屬的歌頌、梵書、奧義書、即於此時記錄而成。
(二)史詩時期:史詩系指羅摩所行傅(TheRamayana)及大戰詩(TheMahabharata)兩部長詩,自西元前六百年至西元後二百年,此八百年中,始自奧義書的初期,終於各派哲學的發展期。各宗教如耆那教、佛教,(印度教的)濕婆派及維修奴派的成立,亦在此期中。六派哲學與初期的佛教同時,惟其六派書籍的寫定,乃是後來的事。
(三)經典時期:是指各宗派的學說之有文字記錄而成為經典的時代,此自西元第二百年之後。在此之前,多以口口相傳的方式,記誦其教義思想。
(四)註疏時期:這與經典時期,不易嚴格劃分。有了註解,即有字義之爭,故此為重文字而輕思想的時期。
印度的三大聖書在漫長的吠陀時期中,包含有一個梵書時代,其時間大約是從西元前一千年至五六百年。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即在此時樹立。其基礎則為當時經他們之手編纂的梨俱吠陀、沙磨吠陀、阿闥婆吠陀的各集本。夜柔吠陀開其梵書時代思潮之序幕,梵書(Brahmana)則為圓熟此一思潮的神學書。梵書乃將夜柔吠陀的特質極力發揮,對關聯於祭典的事項,一一附於因緣、 故事 、來歷,而以散文來解釋它們。
在印度哲學史的分期上,梵書、奧義書,均列於吠陀時期。在此所要介紹的三大聖書,吠陀時期的即占其二。現在分述如下:
(一)吠陀經:即是四種吠陀的集本。吠陀哲學的開出,是在梨俱吠陀的末葉,由於對向來所崇拜的 自然 諸神之懷疑,而在諸神之上,立一最高唯一的原理。從來未有獨立的神名,此時則出現了;從來未說宇宙的創造,此時則將 抽象 的唯一最高原理,予於生主(Prajapati),造一切主(Visvakarman),原人(Purusa)等的名。以此作為有情與非情的本體。宇宙即為此原理所統一而發生者。此在其無有歌(Nasadasiy
Sukta)、生主歌(PraiapatyaSukta)、造一切歌(VisvakarmanSukta)祈禱主歌(BrahmanaspatiSukta)、原人歌(PurusaSukta)各篇中表達出來。
(二)奧義書:奧義書的梵名為UPZ+NI+SAD,乃「近坐」的合 成語 ,為肝膽相照的對坐之意,其目的在於教人不知的秘密教義。奧義書在形式上仍是婆羅門教正統的產物,而為梵書的一部分,它的最古部分的時代,則在西紀前七百至五百年間所作,這是由於時代思潮的所趨,自由思想抬頭,尤其是王者的權力升高而予以鼓勵,故其內容有露出反傳統的鋒芒。此書有兩種集本,一是五十二種本,一是一百零八種本,均可稱為全集。此書內容之佳,叔本華曾說:「余得是書,生前可以安慰,死後亦可以安慰」。可見其價值之高。從本體論的梵=我,到現象論的梵之顯相,而到其結果的輪回解脫,何穎而深邃,其對印度哲學思想的啟迪極大。
奧義書與佛陀的時代雖相連續,然佛陀是否知有此書,則殊屬疑問,唯其開明的內容,似已成了當時時代思潮的通途。
據說,__也受有奧義書不少的影響。
(三)薄伽梵歌(TheBhagavad?Gita):這是史詩的一部分。大約創作於西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之間的時期。當時的佛教正以新氣運的發展而壓倒了婆羅門教和其他教團,吠陀經的學者們更將奧義書的思想,平民化於薄伽梵歌中,並把不合理的,重加組織,把矛盾的,調和起來,賦予新力量及新路向。經過長期的潛流,婆羅門教終於復興而為印度教,仍取佛教的地位而代之。此書甚至被享波爾(WilliamVonHumboldt)描寫為:「最美麗,甚或是任何已知言語中唯一的真正哲學之歌。」尼赫魯則說:「這聖歌的宣說不是宗派的,或者說是宣示給思想上的任何一個學派的。」此聖歌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的重要,猶如新約之於
_
以上三書在中國尚未見有全譯本,僅有糜文開編譯了一冊「印度三大聖典」的節本。
六派哲學所謂六派哲學,即是產生於史詩時期之末,與佛教初期階段相近的婆羅門教哲學,其名稱即是:
一、尼夜耶派(TheNyayaSchool)
二、僧?耶派(TheSankhyaSchool)即數論派
三、毗舍迦派(TheVaisesikaSchool)即數論派
四、 瑜伽 派(TheYogaSchool)
五、弭曼差派(TheMimamsaSchool)
六、吠檀多派(TheVedantaSchool)
此六派不但信仰梵天的存在,並且承認吠陀的存在價值。唯其前四派的立論不以吠陀為根據,後二派的立論則以吠陀為根據。
由奧義書激發的主要學派,為數論派、瑜伽派、有神派(以梵天為中心而產生維修奴與濕婆=自在天的信仰者)三潮流,吠檀多派亦屬其正系而成立較前三流為遲。瑜伽派較佛陀為遲;佛陀時代也尚無如今時僧?耶頌所傳之數論派;與奧義書系思想相並,而認為是梵書系哲學思想的弭曼差派、勝論派、尼夜耶派,其除尼夜耶派於間接關繫上尚有討論之外,其餘諸派之成立,均較佛陀為遲。
猜你喜歡:
1. 中國人信仰什麼教最多
2. 最新國宗教事務條例2017全文
3. 印度宗教有哪些
4. 印度主要宗教與風俗習慣
5. 印度宗教的主要教派是哪個教
5. 印度平均壽命是多少歲
印度人平均壽命是68.3歲。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6. 為什麼國外人瑜伽練的那麼好
因為你看到的都是人家練的好的。練習的不好的,你沒看到而已。
為什麼說是法門?
因為如果把瑜伽作為一項運動的話,未免太小看瑜伽了。瑜伽與運動的交集只有一點點,就是20%的體式部分。更重要的是呼吸和意識的配合。
其實很多瑜伽的道理,都是來源於古印度的佛法。很多道理跟我們中國的道家也是相通的。所以,中國人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
真正的瑜伽人,不會太看中體式的。那種天人合一的狀態,才是最終追求的東西。
7. 印度的種族等級制度
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拓展資料:
印度種姓制度是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各國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或集團制度。梵語為瓦爾納,意為色、種、質。中國古代的漢譯佛經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稱為種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語音譯為卡斯塔,世界上則多用卡斯特一詞。現在已逐漸廢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8. brahmin和brahma和brahman的區別
1.Brahmin是印度種姓制度的最高種姓婆羅門。包括祭祀priest,教師academics。一生素食。從而第二種姓向下才可以吃肉。
起源於雅利安人(古波斯人,現伊朗人)在印度制定,以前都是波斯人為第一種姓,白人。後來隨著與當地有色人種通婚,現在不能根據膚色來判斷種姓了。
剩下兩個詞是梵語單詞,來自印度教經典scriptures:Vedānta的最後一章Upanishad。
2.Brāhman:
意思是Absolute,supreme,pure,ultimate reality。類似宇宙的終極實相和真理的意思。
3.Brāhma:Brāhman分三部分Brāhma(意思是創造create),Vishnu(毗濕奴,能力是維持persist),Siva(也寫作shiva,能力是毀滅destroy,這里也指可以毀滅路上的阻礙等不好的東西)。
在我看來2、3的關系類似天與人,每個人都有終極實相,也有悟性,但被māya(illusion虛妄:包括body mind senses)遮住了,māya只是是我們活著的工具。
修行圓滿的人做到天人合一。印度教佛教都信輪回轉世,人死那一刻也類似天人合一。但前世不圓滿,所以還是需要轉世投胎reborn。
信不信全都看個人啦,以上是我在一個世界很有名的瑜伽學院,印度的分校學到的。希望有幫助。
9. 印度藝術有哪些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在喧鬧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們都嚮往返璞歸真。而印度傳統音樂的基礎正是「自然」。它歌頌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四季的旋律都在傳統曲調「拉格」中得到體現——傳說古人從森林裡小鳥的鳴叫和樹枝燃燒的聲音獲得靈感而創造了第一首「拉格」。至於歌曲的內容,則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傳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發音,歌者音質純凈,令歌曲保持一種簡潔、純美的聖詩感覺。即使你聽不懂歌詞,也能體會到自然的神聖與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藝術」。它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感,還十分強調伴奏音樂必須悅耳動聽,由莊重的詩歌和風格純朴的音樂組成。這本是用於祭祀的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廟舞女在廟宇里表演。這一舞蹈的動作關鍵在於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彎,雙膝分開,而雙腳則要像一把半開的扇。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范,但其實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時候表演都是即興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十分強烈。
現在,這種傳統的舞蹈在一股復古的潮流中再度興起。不過,古時候的Natyam一般是獨舞,而現在群舞更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艷麗傳統服裝的舞女,在動聽的音樂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獨舞更勝一籌。時至今日,Natyam更發展成一套講究技術的藝術體系.
泥爐碳火烹調的美食
印度的咖喱聞名世界,很多人都以為米飯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調味料。但實際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飯為主食,而咖喱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更是一種陌生的調味料。
其實,沒有統一風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僅印度各城市之間的飲食習慣有很大不同,就連每家人都有明顯的飲食風格。但總的來說,雞、魚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醬料,在整個印度都十分流行。當然,每個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顯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廚房裡,只有新鮮的青辣椒和曬乾的紅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歡辣的遊客不用擔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對於遊客來說,印度最著名的傳統菜色起源於印度王室。燉肉、醬料和米飯分別是三種不同烹調風格的基礎。但王室食品畢竟只能在專門餐館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對它也並不「感冒」。在當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發酵的燕麥麵包,塗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簡單的冬天小吃,無論是農夫還是城市人都把它視為至愛。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餅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於在沿海的一些地區,除了有螃蟹、龍蝦、虎蝦和貝類等海鮮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爐碳火烹調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飪方式。它對時間的掌握非常講究。當爐溫達到600攝氏度後,烹飪相差一兩分鍾,甚至一兩秒鍾,都影響著烹飪的成敗。而用這種方法烹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時候再蘸上酸乳酪。當食物還沒上桌,那吱吱作響的碳火聲,還有悠悠飄出的香味,都已經令你食指大動。
天竺之魂——印度古國青銅雕像展
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融鑄著諸神之靈。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時代的青銅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紀相繼興起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為古代印度藝術包括青銅造像提供了永恆的主題。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紀),印度青銅造像達到鼎盛時期。
據說:古印度人還發明了0到9這10個數字
10. 印度語裡面,nagar是什麼意思
na-ga(第一個a為長音)是梵語「龍」的意思。
參考資料:
〔名義·掌故〕音譯那伽、曩哦。八部眾之一。一般謂其為住於水中,能呼雲起雨之蛇形鬼類,亦為守護佛法之異類。其首領稱作龍王或龍神。
經論中有關龍的記載頗多,如《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修行本起經》卷上等載,佛誕生時,難陀及優波難陀二龍王在虛空中吐清凈水,一溫一涼,以灌洗太子之身。《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一、《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等處記載,佛從菩提樹下起,往牟枝磷陀龍王池邊,坐一樹下思惟,時七日洪雨不止,牟枝磷陀龍王乃出,以身繞佛七匝,引頭覆佛頭上,守護佛陀,使不受諸惱亂。《增一阿含經》卷十四、《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下載,佛在教化優樓頻螺迦葉時,嘗於火神堂中降伏毒龍。此等傳說,現今印度的巴路特(Bharhut)、山崎(Sanci)、阿摩羅婆提(Amara^vati^),及爪哇的波羅浮屠(Buro-bur)等古塔,皆存有其雕刻。其中之龍,多作人身蛇形之像。
〔種類〕 關於龍的種類,《翻譯名義集》卷二雲(大正54·1078b)∶『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人間屋上作龍像之爾;二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藏,守轉輪王大福人藏也。』又雲(大正54·1078b)∶『墮龍中有四因緣∶(一)多布施,(二)嗔恚,(三)輕慢他人,(四)自貢高。』
〔龍王(na^gara^ja)〕 《正法念處經》卷十八〈畜生品〉謂,龍王攝屬畜生趣,愚痴嗔恚者承受此報,生於戲樂城,分為法行龍王、非法行龍王二種。『法行龍王』有七頭、如象面、婆修吉、得叉迦、跋陀羅、一切道等龍王,嗔恚之心薄,憶念福德,隨順法行,故不受熱沙之苦,且以善心依時降雨,令世間五穀成熟。『非法行龍王』有波羅摩梯、毗諶林婆、迦羅、侯樓侯樓等龍王,不順法行,行不善法,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故常受熱沙燒身之苦,又於閻浮提現大惡身,起惡雲雨,令一切五穀皆悉鉍。
《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雲,閻浮提之龍王(阿耨達池龍王除外)有三患∶(1)諸龍皆被熱風、熱沙著身,受皮肉骨髓燒灼之苦惱。(2)諸龍宮內,惡風暴起,諸龍受失寶飾衣、龍身自現之苦惱。(3)諸龍各在宮中相娛樂時,金翅大鳥入宮捉搏欲食,諸龍怖懼,常懷熱惱。又,同經卷十九〈龍鳥品〉說,龍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之別,依次為卵、胎、濕、化四生之金翅鳥所食。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雲,龍王或行地上,常居空中,恆依妙高山或水中。或有一首、二頭,乃至多頭之龍王,或有無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之龍王。又,《法華經》卷一〈序品〉謂有難陀、跋難陀、娑伽羅、和修吉、德叉迦、阿那婆達多、摩那斯、優缽羅等八大龍王來會聽法。《瑜伽師地論》卷二載,七金山八支德水中之龍宮住有持地、歡喜近喜、馬騾、目支鄰陀、意猛、持國、大黑、黳羅葉等八大龍王。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中舉出佛世尊龍王以下,乃至小白龍王等一百六十餘種龍王之名,且謂此等皆為福德龍王,若稱其名,能獲得大利益。且彼等於此大地,或時震響,或放光明,或降甘雨,成熟苗稼。《大雲輪請雨經》卷上則舉難那龍王,乃至尾羯吒龍王等名,且彼等龍王各有陀羅尼,為一切眾生施安樂,於贍部洲依時降注甘雨,令一切樹木叢林葯草苗稼皆得增長。又,《海龍王經》卷二〈授決品〉謂海龍王有子名威首,獲佛作記■。同經卷三〈女寶錦受決品〉謂海龍王有女名寶錦,獲佛作記■。此外,《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有八歲龍女成佛之說。
〔龍宮〕 龍王之住處稱為龍宮。如《長阿含經》卷十九〈龍鳥品〉雲(大正1·127b)∶『大海水底有娑竭龍王宮,縱廣八萬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嚴飾皆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正法念處經》卷六十八雲(大正17·402b)∶
『過軍闍羅山,(中略)有一大海,於海水下五百由旬,有龍王宮,種種眾寶以為庄嚴,毗琉璃寶,因陀青寶,頗梨欄楯,七寶庄嚴,光明摩尼種種眾寶,庄嚴殿堂,重閣之殿,猶如日光,有如是等無量宮殿,德叉迦龍王以自業故,住此宮殿。』
此外,《龍樹菩薩傳》載有龍樹菩薩獲大龍菩薩接入龍宮,開七寶藏,授與諸方等深奧經典等事。按,印度傳說,以為在佛法隱沒時,龍宮即為護持、秘藏佛典的地方。
〔神話〕 梵語na^ga(那伽)乃蛇之神格化。在印度神話中,為人面蛇尾之半神,其種族有一千,為迦葉波(Kas/yapa)之妻歌頭(Kadru^)所生,住於地下或地下龍宮(pa^ta^la)。
〔龍族〕 印度自古以來即有名為『那伽』(龍)之種族,並非雅利安人種。現今散居於東北印度阿薩姆(Assam)地方,及緬甸西北部等地,崇拜龍蛇。佛典中有關龍王教化之故事,有學者以為系意指此那伽種族之歸依佛教。
〔中國人與龍〕 至於中國古代所信仰的龍,與印度人截然異趣,依《翻譯名義集》卷二雲(大正54·1087c)∶『那伽,秦雲龍。說文雲∶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順也。廣雅雲∶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
中國人常以『龍的傳人』自居,且以龍為尊,故以龍比喻天子。
〔參考資料〕 《中阿含經》卷二十九〈龍象經〉;新譯《華嚴經》卷六十四、卷六十七;《菩薩處胎經》卷七;《摩訶僧只律》卷二十;《大智度論》卷三、卷四、卷十二、卷十六;《立世阿毗曇論》卷六;龍谷大學史學會《龍谷史壇》雜志第七十三、第七十四期(《二葉博士還歷紀念特集》)。
YAMUNA也是梵語。Monier-Williams'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1 yamunA f. N. of a river commonly called the Jumna1 (in Hariv. and Ma1rkP. identified with Yami1 q.v. ; it rises in the Hima7laya mountains among the Jumnotri peaks at an elevation of 10 ,849 feet , and flows for 860 miles before it joins the Ganges at Allahabad , its water being there clear as crystal , while that of the Ganges is yellowish ; the confluence of the two with the river Sarasvati1 , supposed to join them underground , is called %{tri-veNI} q.v.) RV. &c. &c. ; of a daughter of the Muni Matam2ga Katha1s. ; of a cow Ka1tyS3r. Sch.
2 yAmuna mfn. (fr. %{yamunA}) belonging or relating to the river Yamuna1 (commonly called Jumna) , coming from it , growing in it &c. MBh. Hariv. R. ; m. a metron. Pa1n2. 4-1 , 113 Sch. ; N. of a mountain MBh. R. ; of an author (also called %{yAmunA7cArya} and %{-rya-svAmin}) Cat. ; pl. N. of a people MBh. Var. Pur. ; n. (scil. %{AJjana}) antimony , collyrium AV. ; N. of a Ti1rtha M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