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藏面積有多大
截至2018年底,西藏自治區土地面積為120.2189萬平方千米。
西藏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地處北緯26°50′至36°53′,東經78°25′至99°06′之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全區面積120.2189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僅次於新疆。2014年末常住人口約317.55萬人。
西藏北鄰新疆,東接四川,東北緊靠青海,東南連接雲南;周邊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國家及地區接壤,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
(1)印度西藏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區劃沿革
1960年,西藏自治區(籌)設立。
1970年,西藏自治區各專區更名為地區。西藏自治區轄1地級市,5地區,71縣。
1983年,西藏自治區設立江孜地區,轄日喀則地區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駐江孜縣江孜鎮;設立林芝地區,轄拉薩市的墨脫、米林、林芝、工布江達4縣,昌都地區的波密、察隅2縣,山南地區的朗縣,駐林芝縣八一鎮。
1986年,西藏自治區撤銷江孜地區,所轄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劃歸日喀則地區;浪卡子縣劃歸山南地區。(國務院1986年9月12日批准)
2014年6月,西藏自治區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區撤銷昌都地區,設立地級昌都市。
2015年3月,西藏自治區撤銷林芝地區,設立地級林芝市。
2016年1月,西藏自治區撤銷山南地區,設立地級山南市。
2017年10月,西藏自治區撤銷那曲地區,設立地級那曲市。以原那曲縣的行政區域設立為色尼區,那曲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色尼區浙江西路3號。
參考資料:網路-西藏自治區
B. 印度有多少藏族
藏族在印度是少數民族。
藏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傳統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本里藏族自治縣,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另外,鄰近西藏的不丹、尼泊爾、錫金、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有一部分藏族人居住。現在藏族人的地理分布,大體在中唐時期就已形成。自古以來,青藏高原是藏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印度少數民族很多,有幾百個。據1981年統計,共540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 7.29%左右,各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多少不等,相差懸殊。人數最多的有貢德、桑塔爾、皮爾 、吳朗沃、孔德和蒙達等,人口在200萬以上;人口最少的是安達曼人,只有幾百人。少數 民族的分布不均,雖幾乎遍布於全國各地,但其中在9個邦少數民族的人數較多,人口超過1 0萬,它們分別是:中央邦(824萬人)、奧里薩邦(492萬人)、比哈爾邦(473萬人)、古 吉拉特邦(331萬人)、拉賈斯坦邦(306萬人)、安得拉邦(157萬人)。這9個少數民族超 過3293萬人,佔印度少數民族總數的86.66%。此外,那加蘭邦和梅加拉亞邦也是以少數民族 為主體的小邦,其人數分別佔全邦人數的88.6%(52萬)和80.48%(101萬)。�
可見藏族在印度是極少的。
C. 西藏有多少個少數民族
西藏民族
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農業以種植青稞為主,也有小麥、油菜、碗豆等農作物。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祖國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
藏族人民熱情開朗、豪爽奔放。他們以歌舞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揚頓挫,合轍貼韻,悅耳動聽。唱時還伴以各種舞蹈。舞姿優美,節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鍋庄舞、弦子舞最為廣泛流傳。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除藏族外,居住在西藏的還有其他的少數民族。
僜人
主要分布在自治區東南部察隅一帶的額曲、察隅曲、格多曲和杜萊曲流域.僜人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僜人中講著兩種話,分別有各自的自稱。講達讓話的僜人自稱"達讓",講格曼話的僜人自稱"格曼"。在察隅一些地區中,通用達讓話。由於達讓話里"美登"是窮人的意思,是與"莫化"即富人相對的稱呼,因而解放後漢語統稱他們為"僜人";又由於是族稱,所以現在又把"登"寫作" 僜"。藏語把他們稱為"僜巴"。在藏語中"巴"就是"人"的意思,因而目前稱為"僜人"。
夏爾巴人
主要居住在中尼邊境樟木口岸的立新公社(包括雪布崗)和定結縣的陳塘區。居住在我國境內的人口有一千二百多人."夏爾巴",藏語意為"東方人"。夏爾巴人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通用藏文。立新村夏爾巴人的語言,其語法結構與藏語基本相同;陳塘夏爾巴人的語言較雜,既有藏語、尼語、還有土語。夏爾巴人只有名字,沒有姓氏,名字與藏族相似,但不冠房名。有種姓。立新村夏爾巴人的種姓有五種,即色爾巴、嘎爾札、撒拉嘎、茄巴、翁巴。陳塘分兩種,即提嘎瓦、從巴瓦。
獨龍族
獨龍族聚居在貢山縣境內的獨龍江峽谷,人口有5500多人。獨龍族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傳統生活習俗,反映出這個民族的原始文化特色。現在,只有一些老人還保持著舊時的穿著習慣,他們在家中火塘邊,常是赤裸著大半個身體,其他成年人則悉如內地。但是,每逢入山勞動時,總習慣在外衣上加一條"獨龍毯"。它即是卧具,有一定的保暖防潮作用。
珞巴族
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一九六五年經國務院批准確認),人口三十萬(一九六八年)。主要分布在自治區東南部珞瑜地區。其餘散居在米林、墨脫、察隅、隆於、朗縣一帶。在珞巴族內部,部落眾多,除"博嘎爾"部落外,還有"寧波"、"邦波"、"德根"、"阿迪"等部落.珞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沒有文字,長期靠刻木結繩記事。如約定日期。即用繩子打結,每日用刀割去一結;到沒結時,就是約定的日子。借實物,用刀刻木,多少刻紋就代表多少數量
D. 印度人在藏南駐有多少軍隊
一、中印邊界地區現狀
整個中印邊界全長1700公里,分東、中、西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領土。
1、東段:爭議領土9萬平方公里領土,全部被印度佔領。中印實際控制線就是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印度地圖已經將其作為它的正式、合法邊界,並於1987年宣布成立了「阿魯納恰爾邦」,同時向該地區大量移民。目前定居在那裡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總和多兩倍。
2、中段,爭議領土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全部被印度佔領。
3、在西段,爭議領土3.3萬平方公里,主要是我國的阿克賽欽地區。其中印度佔領巴里加斯一處,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
以上三段合計,印度共佔領我9.2萬平方公里領土,相當於六個北京、一個浙江省、兩個半台灣省,比英阿爭奪的馬島大10倍,比日俄爭執的「北方四島」大20倍,為我國總領土的一百零一分之一。這樣大面積的領土爭端,在現代國際社會中,是一個國家非法侵佔別國領土的最大案例,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極大恥辱。
二、印度在中印邊界上咄咄逼人的蠻橫態勢
印度對華實行的戰略方針。有三方面內容:
1、建立一支實戰與威懾並重的軍事力量,在邊境地區保持對我的軍事壓力。
2、以鞏固和擴大領土利益為目標,加強在邊境地區的蠶食活動,力圖保住東段、守住中段、奪取西段。
3、有重點地建立攻守兼備的軍事部署,准備與我打一場不同強度和規模的戰爭。
先前,印軍在中印邊境東段(包括中錫邊境)地區部署的陸軍有2個軍8個師共21萬多人,而且在縱深(靠近錯那方向)還部署了1個軍作為預備隊;空軍有9個飛行聯隊、1個導彈分隊。與60年代初相比增加了4倍,已對我形成局部優勢(7倍以上優勢),遠遠超過了它的防禦需要。十年前,印軍在武器裝備的質量上優勢明顯,尤其是空軍力量和導彈力量較強。與我相比具有明顯的質量優勢。
為了適應與中國未來在山地作戰的特點,印度專門組建了10個山地師,其中9個部署在中印邊境。並且在中印邊境上部署了印全部軍力的1/3以上,特別是在十年前,空軍在中印邊境對中國形成局部的絕對優勢。自80年代起,印度不惜耗巨資在地理環境惡劣的中印西段邊界的拉達克地區全面進行戰場建設,囤集了7倍於我的兵力。1998年印度悍然進行核試驗,並明確宣稱核實驗針對的是中國。
2013年7月,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擁有130萬現役軍人的印度將額外安排5萬名有山地作戰能力的軍人,在印度和中國的邊境增強印度的軍事力量。以辛格總理為首的內閣委員會,正式通過了這個在未來的七年中花費109億美元的提議。印度外長胡爾西德表示,「政府在必要的時刻要做出相應的行動,」並稱印度在為和平與「艱難時刻」做著同等准備。他說道:「我們生活在一個原則與實用主義共存的世界中。我們在制定政策時,也保持合理的平衡。」
目前,印度在軍事方面比中國的實力稍微弱一些,要是在兩國邊境的山地防禦的話,最有可能會配備輕型火炮及直升機。另有一說法,印度在邊境增兵,其實是心虛的表現,中國國力發展的一日千里,軍工領域的突飛猛進,讓印度很是害怕啊。
E. 被印度佔領的藏南到底多大,那麼西藏面積現在多大
藏南地區的面積數據爭議較大,從6.7萬-9.2萬不等,比較可信的是7-8萬平方公里。
約9萬平方公里說是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並被廣泛用於我國政府的各種外交文件。誠然,它是一個約數,但絕不會沒有經過一流專家的反復測算。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盡管這半個世紀來測繪技術有了長足進展,但對於對著地圖計算面積這樣的事來說,微積分方法也好,其他任何方法也好,50年前也斷不至於粗糙到多算出將近一半的地步。那麼,一定是哪裡出了什麼問題,哪裡呢?就是地圖。
從民國時期地圖,到建圖初地圖,直到1989年版地圖,東段中印邊界線呈一步步向北退縮趨勢。姑且不說民國和建國初地圖,僅就中國地圖出版社1980年版和1989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相比較(中國地圖出版社的中國地圖是各種各樣國內地圖的「母圖」,國界線畫法均以此為准),就能看出明顯差異:1980年版的東段邊界線要平滑得多,而1989年版則多出了許多「稜角」。例如從察隅河到巴昔卡一段,1980年是一條很光滑的弧線,而1989年版則變成一組折線。 做出上述調整,不外出於以下幾種可能性:一是隨著測繪手段的進步,例如有了衛星照片,從而對沿山地帶的地形地貌有了更精準的了解;二是隨著人文資料的豐富,對我藏南珞巴、門巴等民族的分布和生活范圍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三是顧及到印度方面對阿薩姆邦和偽阿魯納恰爾邦之間的畫界(印度人在阿薩姆邦北部邊緣地帶沿喜馬拉雅山山腳修築了一條鐵路,如果按過去的畫法,這條鐵路就要被畫進中國境內了,呵呵)。我推想,這三種可能性可能同時存在。這里邊最關鍵的問題是,無論哪種可能,它所反映的只代表現狀,而不代表歷史的本來面目。
阿薩姆平原與今天行政區劃意義上的阿薩姆邦不是一個概念,昨天已說到,不再重復。所謂喜馬拉雅山南坡,是一個粗略的形容,稍微再具體一點,是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支脈呈肋狀分布。這些支脈在與平原交匯處有一系列寬數公里至數十公里的喇叭狀谷地,這些谷地在西方探險者筆下被稱為「杜阿爾」(Terai),相當於Door,即進入山區的門戶。杜阿爾地帶還泛指分隔山腳與平原的東西走向的狹長的不連貫的灌木沼澤地區。最近幾十年由於印度殖民墾荒(關於印度移民數量,我將另發一帖,敬請垂顧),其形態已被嚴重破壞,但在十九世紀英國殖民者的書中能找到詳盡的描述,這種長滿柳桉、灌木和茂盛草叢的叢林沼澤地帶,從不丹經門隅南部一直延伸到珞瑜東部,據說有十幾處,東西長350多公里,南北寬16至32公里。這些杜阿爾雖然與平原同屬低地,但英印當局並不認為是阿薩姆平原的一部分,英國殖民者在書中自己就承認,一進入這些地帶,就算離開了英屬印度。
這些山谷杜阿爾和山麓杜阿爾,正是我國門巴族、珞巴族世代生活的富庶地區。珞巴人在這里捕魚、淘金,不僅在杜阿爾地帶享有廣泛的權利,甚至對南邊的一些阿薩姆部落享有某些權利。英印當局對杜阿爾地帶的入侵,有的是採用先租後占的方式,如眾所周知的門隅南部的烏達古里,更多的則是採取骯臟的武力征服。上世紀中後期,隨著印度移民的到來,我珞巴、門巴同胞逐漸退入山區,在印度成立「東北邊境特區」和偽阿邦之際,這些地帶的大部分作為最早被「征服」的地區被劃入阿薩姆邦而不是偽阿邦。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反倒是民國時期和建國初期的地圖更能反映出我國邊民的真實分布區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習慣線,須知在上個世紀初印度出版的地圖上,東段邊界比我們畫得更靠南!
說到這里似乎可以得到一個初步的結論,即藏南六萬平方公里源於過分看重了阿薩姆邦的行政界線而不是阿薩姆平原的邊界,我國的最新版地圖,正是阿薩姆邦步步向北擠壓的結果。幾個邊境縣的所謂准確面積,也是在此基礎上得出的,並不能夠代表真正意義上的「傳統習慣線」所應當包含的全部。
F. 西藏與哪些國家接壤
西藏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國家及地區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