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文明的古印度
可以看出,在納巴達河和達布蒂河護衛下的溫迪亞山脈和薩特普拉山脈,將印度攔腰截為南北兩部分。印度南部另有隆起的德干高原做屏障。在北部邊境,興都庫什山脈、蘇萊曼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了難以逾越的壁壘。古城市遺址——卡利班甘、哈拉帕和莫亨焦-達羅——全都緊靠印度河及其支流。印度河文明瓦解後,居民區開始移向孔雀王朝崛起的恆河流域。
約公元前2500年的莫亨焦-達羅遺址出土的青銅舞女像。人物形象的風格獨特,甚至有些抽象,但十分傳神地表達了舞者的興致和動態。(National Museum of India)
印度河流域居民的藝術和他們非凡的城市規劃,也是全然獨具特色而與蘇美爾無關。他們用的印章與美索不達米亞之前或同時代的印章極為相似,而我們知道,最晚從公元前2500年起,兩地之間已有貿易往來,因為這一時期的印度物品已在蘇美爾發現,蘇美爾的物品也在印度發現。看來十分可能的是,由於印章大概主要用於標志財產或貨物的所有權,印度河的居民在與蘇美爾人的貿易過程中採納了它們。
印度河文明究竟何時出現難以確定,粗略的估計應早於公元前3000年。城市遺址,包括卡利班甘、哈拉帕和莫亨焦-達羅這三處主要遺址,都緊靠印度河或其支流,這些地方的地下水位都很高。最深的(也是最古老的)遺址如今都在今天的地下水位以下,這給考古發掘工作造成嚴重困難。自從這些古城市在大約5000年前建成以來,江河流向發生了很大變化。洪水和沉積的淤泥已將大多數最早期的證據沖走、埋葬或淹沒。與尼羅河三角洲一樣,由於同樣一些原因,我們沒有可能再看到比我們目前所能證明的更久遠的早期階段。迄今能夠確定的最古老文物的年代都集中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但它們全來自遺址較高層面,因而必然來自城市文化已經相當先進的時期。在文明開始形成的階段,它的發展比較緩慢,因而可以設想,它應該比公元前2500年更早許多個世紀就開始了。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這一時期內,它演進並建成首批城市,達到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公元前2500年的形式和水平。因此,公元前3000年這一推測較為合適,盡管仍然是一個帶任意性的整數。
我們不知道這些城市的建設者們怎樣稱呼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居住地。我們今天用的是現代地名——如莫亨焦-達羅的意思是「寂靜的地方」。希臘人把他們在亞歷山大時代遇到的地方稱為India,這個名稱起源於雅利安人給那條河起的梵語名字Sin,由此聯想到India大概就是指的印度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波斯人及印度人自己用的名稱是Hind,顯然與Hin、Hinism和Hinstan(意思分別為印度、印度教和印度斯坦——斯坦意為「國家」)以及印度河下游的Sind或Sindh(信德省)同詞根。有關印度的第一部外國人記述是波斯人在居魯士大帝居魯士大帝二世(CyrusⅡ the Great,公元前590/前580~約前529),波斯政治家,伊朗西北部古代國家米底的國王之外孫。在約公元前550年起兵造反,進攻他的外祖父,獲勝後繼承米底王位。——譯者(公元前550~前530年在位,其帝國曾短暫兼並印度西北部疆土)時代所寫;波斯人將Sind或Sindh改回到Hind或Hinsh,從而最後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
與蘇美爾人的貿易從水陸兩路進行。水路通過印度河入海口附近的洛塔爾港口,那裡有石砌大碼頭和倉庫遺跡。所有這些,都與一個顯然屬於哈拉帕文化(印度河文明的一個別名)的城市有關。這里及哈拉帕印度的另一些地方,都發現了蘇美爾的貨物,蘇美爾也發現了哈拉帕的貨物,而在這兩地之間巴林島上一處遺址則發現了兩地的貨物,看來它曾經是一個大貿易中心,是來往蘇美爾的許多貿易路線的交會地。蘇美爾文獻談到一個名為迪爾穆恩的地方,是從他們河流入海口向南航行數天即可抵達之處,大概就是指的巴林。那裡有來自東
方美魯哈地方的商品:象牙、孔雀、猴子、精美的石頭、祭祀用的香和調味品,總之有聖經上說的「猿人、象牙和孔雀」。美魯哈肯定就是印度,但究竟是蘇美爾人到了印度、還是印度人或中間商把貨物運到迪爾穆恩,則尚無定論。
印度河文明的城市米諾斯,希臘文化中克里特某個統治者或其朝代的名字。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思把他發現並挖掘出土的克里特文化稱為米諾斯文化。——譯者
印度河文明的兩件明顯不同的文物:莫亨焦-達羅的祭司模樣人像和哈拉帕的殘缺人體軀干。風格獨特的「祭司」很像米諾斯①(克里特)藝術,人體軀干則頗似古典希臘藝術。兩件文物都來自印度河文明,表明它們可能製作於不同時期,因而反映了風格隨時間的演變。(左:Stella Snead/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右:Borromeo/Art Resoure, NY)印度河文明最驚人之處也許是它的城市規劃設計,幾乎每座房屋都有水井、供水管道系統、浴室和廢物排放管道或排水溝。如此發達的城市建設實為古代任何地方所未見,甚至西歐和北美要到19世紀晚期才有類似規模的成就。滋養這些城市的河流供給城市的市政用水,是從上游靠自流方式引來的,這一方式後來為數代莫卧兒皇帝用來給他們在德里及阿格拉的宮殿供水。印度河文明的居民對私用水源的重視,說明印度人特別強調沐浴、洗滌以及祭祀儀式的純潔。已經發現的宗教人物多種多樣,但其中很多似乎是印度的創造及破壞之神濕婆、豐收之神、以及主管出生-生命-死亡-再生循環之神的古代形象;還有最早的瑜伽瑜伽是印度教的一種哲學,它規定了嚴格的精神及肉體磨煉,以求達到與宇宙精神合一。修行者,那時就已經表現為坐姿、抱臂並定睛凝視來世的形象。始祖女神、男性生殖器形象以及牛崇拜,提供了與古典及現代印度文明之間聯系的另一些線索。有些學者指出,印度特色的轉世及無窮生命輪回觀念就曾經是哈拉帕人的信仰。確實,包括宗教及其他成分在內的大部分傳統及現代印度文化的根源,都能在由印度河文化拼合成的圖景中找到或推斷出來。
有隆肉的公牛。印度人對牛的尊敬起源於印度河文明。(Jehangir Gazdar/Woodfin Camp & Association)這些古城市的房屋驚人地相似,說明社會分工還不很細;房屋沿著規則的街道排列成半格柵式圖案。有少數較大的建築,而大多數城市的較大建築中都有一間公共澡堂,可算是最大的單一結構體;另一些較大建築可能是市屬糧倉或棧房。我們尚不認識的這些城市居民留給我們的藝術,不僅品質高超而且形式極其多樣。多樣性可能表示它們是在一個藝術風格發生了變化的很長時期里創造的,恰如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在1000年內風格的變化:抽象派、現實派、理想派,等等。最吸引人的藝術品是大量形態各異的泥土或木頭製造的兒童玩具,其中有極小的牛拉的極小的車和會爬繩的猴子。這說明當時的社會已經繁榮到能夠生產這類非必需品——這是灌溉農業高生產力的貢獻——而人也具備了受欽佩的價值。另外,這些遺址中很少見到武器或其他戰爭跡象,看來那裡的文明是平和、仁慈、有高度組織的高級文明。印度的土產棉花也是在這里最早用於織布制衣,這一創新晚得多才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動物雕塑和淺浮雕,包括很多印章上的作品,工藝極其精良,其中大量牛科動物形象多為我們熟知的弓背牛,說明從那時起牛已經受到尊敬。這些以及其他證據使我們相信,早在哈拉帕時代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非暴力要求,這些都是印度人一貫強調偉大生命鏈條和萬物同源的標志。
印度河文明居民的主要食用農作物是小麥,它最初可能是從西方地區引進的;作為補充的有大麥、豌豆、菜豆、油用種子、水果和蔬菜以及家養牛和羊的奶產品。工具用青銅、石頭和木頭製造,較晚的若干世紀中出現了鐵,並被用於製造比如車輪軸的銷釘。只是到了印度河文明末期,水稻才以次要作物出現,那是通過與恆河流域交往而從東南亞原產地輸入的。甘蔗也是印度土產,並在印度河流域最先人工種植,但今天在灌溉系統更優的恆河流域種植更多。在印度河地區,靠近河邊的地塊不但必須加以灌溉,而且一再遭受無規律的、偶爾災難性的洪水之害。相繼建造的堤堰遺跡說明,甚至保護城市本身免遭洪水或河流改道之害的努力並非總能成功。在這片平坦、半乾燥或甚至沙漠地區,沒有可用於建築的石料,城市是與蘇美爾一樣用曬乾的土坯或燒制的窯磚建造的。燒磚用的燃料或取自河邊的樹叢(很快就消耗殆盡),或從林木更茂盛的丘陵或河流上游多山地區運來。哈拉帕的廢墟最早在1850年代由一位英國軍事工程師進行了考察,他敏銳地注意到,承包鐵路道渣的印度人給他送來的磚塊和其他碎片的尺寸很奇怪,同樣奇怪的還有某些碎片上的符號,其實那就是印度河文明的書寫體實物樣品。這位工程師追根溯源一直追到哈拉帕遺址,並且意識到那些都是比當時已知印度文明更古老的一種文明的遺物。
② 為何印度人總是喜歡在河裡洗澡
印度的一個整體印象其中也有這一幕,就是印度人喜歡赤裸著上身在恆河的水裡面洗澡,其實哪裡的人都喜歡親近自然,都願意在清清的河水裡洗澡,但是這印度不一樣,他們對這個河水有信仰。
恆河在信徒心目中是一條清凈的聖河,承載著印度人們的前生、今生以及來生。雖然事實上河水相當混濁,但信徒們依然相信在恆河中沐浴凈身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濁和罪孽。也許河水再臟,也不及人世混濁吧。
他們還相信濕婆常在恆河邊巡視,凡是死後在這里火化的人,都可免受輪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
③ 摩享佐達羅城是怎麼樣的
地點
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爾卡納縣南部20公里處,滾滾流淌的印度河右岸,有一座半圓形的佛塔廢墟。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時代修建的。這里是信德沙漠的邊緣,白日狂風沙塵呼叫,夜晚寒風習習。盡收眼底的只有一望無際的信德沙漠。多少年來,這里一片荒蕪,滿目凄涼,一直被當地人稱為"死人之丘"(信德語方言中,「摩亨佐達羅」意為「死亡之丘」)。1922年,幾名印度勘察隊員偶然來到這里,在佛塔的廢墟里,找到了幾塊刻著動物圖形和令人費解的文字的石制印章。在過去的60年裡,幾個考古工作隊相繼來到這里進行了發掘和整理。終於發現這里是一座重要的古代城市的廢墟。這一考古發現,向世人證明了印度河文明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古老而燦爛。這座標志著"印度河文明"的古城,就是舉世聞名的摩亨佐·達羅。摩亨佐·達羅與在旁遮普的哈拉巴一起,被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稱為"哈拉巴文化"。摩亨佐·達羅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青銅期時代的一座世界名城。這個城市的居民叫"達羅毗荼人",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並用棉花織布的民族之一。他們創造了結構獨特的文字,還發明了相當精密的度量衡方法,建立了高度發達的城市經濟,而且廣泛地和其他各文明民族進行著貿易往來。但是,摩亨佐·達羅城是怎樣衰落直至葬身黃沙之下?摩亨佐·達羅人是在什麼時候遺棄這座城市的呢?他們後來又到哪裡去了呢?世界各國的許多考古學家、歷史學家、人種學家和古文字學家一直試圖通過發掘出來的古城遺址和大批石制印章、陶器、青銅器皿等文物,揭開古城的秘密。幾十年過去了,古城的真實面貌已經漸漸顯露出來。這座古城最早是一些小小的村莊。後來,各個村莊逐漸擴大,漸漸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城市。摩亨佐·達羅城有高大的城牆和寬闊的街道,居民大約有數萬人。城裡的的街道十分的整齊,房屋排列得井井有條。摩亨佐·達羅城裡街道大部分是東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路,成平行排列,或直角相交。主要街道寬達10米,下面有排水道,用拱形磚砌成,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排水系統。古城裡的建築物都用火磚砌成。在這里,人們能看到5000年前留下來的高達7·5米的斷垣殘牆。住宅大小不等。小住宅只有兩間房,大住宅里有大廳和許多間房屋。凡是多房間的住宅,都有幾間面向中央庭院,另有一扇側門通向小巷。在這些住房中間,最突出的是一幢包括許多間大廳和一個儲存庫的建築物。它可能就是當時摩亨佐·達羅城的國王或首領居住的地方。另外,還有不少兩層樓房屋,下層是廚房、洗澡間,上層是卧室。這些顯然是屬於有錢有財人家的住宅。不過,迄今還沒有發現,或者還無法證明,哪一座建築是宮殿或神廟。古城裡發現過一些帶有很多裝飾品的小型裸體人像。據推測,這也許就是一種吉祥的象徵物。古城裡的大多數住宅都有水井和整潔的浴室,而且有一條修得很好的排水溝,把廢水引入公共排水渠中。大小住宅多半都在外牆裡面裝有專用的垃圾滑運道。居民們可以把廢物倒進滑運道,滑到屋外街邊小溝。小溝又連接下水道系統。這樣復雜的污物和污水處理系統,不僅在上古時代是無與倫比的,就是當今世界上的許多城鎮也望塵莫及。古城的居民特別愛清潔。城裡最突出的一個建築物就是一個大澡堂。澡堂里的大浴池呈長方形,長40米,寬約20米。浴池南北兩端有階梯,有一條一人高的排水溝可以隨時把廢水排出浴池。澡堂和一個房間里有一口橢圓形水井,大概是給浴池供水的。浴池底部和四周的磚塊都用石膏灰漿砌合,外面塗上一層瀝青,然後再砌一層磚塊,以防漏水。浴池北面有一連串小浴室。每個浴室里有一個放置水罐的高平台,看來是作熱水浴之用的。此外,還有作為其他用途的一些房間。這座大澡堂是摩亨佐·達羅人高度重視清潔衛生的標志,也是首次見於歷史的一種現象。在摩亨佐·達羅古城遺址里發現的大量石制印章、不僅是一種雕刻技藝精湛的工藝品,更是人類古文明最珍貴的文獻資料。因為,在這些印章上刻有牛、魚和樹木的圖形文字,很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遺憾的是,這些"天書"至今還沒有被人們識讀。曾經有一位捷克斯洛伐克學者說,他已讀通了125個這種文字,並認為摩亨佐·達羅文字已由圖畫文字演進到了帶有表音性質的文字。古城摩亨佐·達羅遺址的發現證明:包括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古印度也和埃及、巴比倫、中國一樣,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史學家認為,昔日摩亨佐·達羅郊外,也是鬱郁蔥蔥,長滿著茂盛的草木。和尼羅河一樣寬闊古老的印度河,不僅灌溉著這里的千里沃野,也孕育了人間的文明。只是到了後來,由於過度的放牧和種植,破壞了生態平衡,使得植被稀疏,表土裸露,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其水份迅速蒸發,然後隨風吹蝕,最後終於使這里淪為一片沙洲。但是,摩亨佐·達羅人後來究竟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摩亨佐·達羅古城和"印度河文明"究竟是怎樣消失的呢?古城布局城址佔地約 8 平方公里,由寬7.6米的大街分成東、西兩大區。西區是城堡區,東區為居民區。城堡區設在東西長200米、南北寬380米、高15米的人造平台上,四周圍以城牆,上有數處望樓。城牆內有大浴室、糧倉、帶走廊的庭院、有柱子的大廳等。大浴室面積為1063平方米,浴池長12米、寬7米、深2.4米,南、北兩面有階梯可下至浴池。全部用燒磚砌成,有排水設備,接縫極其精細、嚴密。東面的居民區布局整齊,街道成東西、南北走向,有12個區,每區366×183米。住宅通常為多間建築,間或有二層樓的。有些房屋很大,包括幾套院落,有些則是簡陋的單間茅舍。城內有完善的衛生設施,各家的排水溝通向大街下的下水道。還裝有垃圾滑運道,把垃圾倒入滑運道滑到屋外的街邊小溝後再運到地下的大溝。除住宅外,還有店鋪、染布、制陶、制珠、貝殼加工等作坊的工商業區。已出土有生活用品、生產工具、陶器、印章、塑像等,其中包括具有獨特風格的青銅雕像、凍石雕像、刻有象形文字和動物浮雕的印章。 摩亨佐達羅的意思是「死亡之丘」。為什麼叫這樣一個名字呢?因為在3500年前的一天,這座城市神秘地消失了,這是一個不解之謎,而且種種跡象表明,這里的居民在一個短暫的時間內突然無影無蹤,這個謎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們。古城發掘摩亨佐達羅遺址於1922年被印度考古學家拉·傑·班納吉等人首次發現,根據碳14測定,其存在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間,雖然其歷史比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略晚,但影響范圍更大。在距摩亨佐達羅城幾百英里以外的北方,人們也發現了布局相同的城市和規格一致的造房用磚。
從遺址發掘來看,摩亨佐達羅非常繁榮,佔地8平方公里,分為西面的上城和東面的下城。上城居住著宗教祭司和城市首領,四周有城牆和壕溝,城牆上築有許多瞭望樓,上城內建有高塔,帶走廊的庭院,有柱子的廳以及舉世聞名的摩亨佐達羅大浴池。浴池面積達1063平方米,由燒磚砌成,地表和牆面均以石膏填縫,再蓋上瀝青,因而滴水不漏。浴場周圍並列著單獨的洗澡間,入口狹小,排水溝設計非常巧妙。和上城相比,下城設置比較簡陋,房檐低矮,布局也不規整,可能是市民、手工業者、商人以及其他勞動群眾的居住之地。
此城具有相當明確的建設規劃,總的來說,布局科學、合理,而且已經具備現代城市的某些特徵。整座城市呈長方形,上下兩城的街區,均由縱橫街道隔成棋盤格狀,其中,也有東西和南北走向的寬闊大道。居民住宅多為兩層樓房,臨街一面不開窗戶,以避免灰塵和噪音。幾乎每戶都有浴室、便所以及與之相連的地下排水系統。此外,住宅大多於中心地方設置庭院,四周設居室。給人的印象是,該城清潔美麗,居民生活安詳舒適。這座城市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文明水平,考古學家從遺址中發掘出大量精美的陶器、青銅像以及各種印章、銅板等,還發現了2000多件有文字的遺物,包括500多個符號。目前,學者們正在加緊進行釋讀。
在古城發掘中,人們發現了許多人體骨架,從其擺放姿勢來看,有人正沿街散步,有人正在家休息。災難是突然降臨的,幾乎在同一時刻,全城4—5萬人全部死於來歷不明的橫禍,一座繁華發達的城市頃刻之間變成廢墟。
毀滅的原因
對於「死丘」毀滅的原因,科學家們還是從不同的角度做了種種推測。
有些學者如R·L雷克斯、S·威爾帕特等,從地質學和生態學的角度進行了解釋,認為「死丘事件」可能是由於遠古印度河床的改道、河水的泛濫、地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水災,特大的洪水把位於河中央島上的古城摧毀了,城內居民同時被洪水淹死了。然而,有些學者不贊同上述說法,認為如果真的是因為特大洪水的襲擊,城內居民的屍體就會隨著洪水漂流遠去,城內不會保存如此大量的骷髏。考古學家在古城廢墟里也沒有發現遭受特大洪水襲擊的任何證據。
有些學者猜測,可能是由於遠古發生過一次急性傳染疾病而造成全城居民的死亡。然而這一說法也有其漏洞,因為無論怎樣嚴重的傳染病,也不可能使全城的人幾乎在同一天同一時刻全部死亡。從廢墟骷髏的分布情況看,當時有些人似乎正在街上散步或在房屋裡幹活,並非患有疾病。古生物學家和醫學家經過仔細研究,也否定了因疾病傳播而導致死亡的說法。
於是,又有人提出了外族人?入侵者又是誰呢?有人曾提出可能是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然而事實上雅利安人入侵的年代比這座古城毀滅的年代晚得多,相隔幾個世紀。因此,入侵說也因缺少證據而不能作為定論。
在對「死丘事件」的研究中,科學家又發現了一種奇特現象,即在城中發現了明顯的爆炸留下的痕跡,爆炸中心的建築物全部夷為平地,且破壞程度由近及遠逐漸減弱,只有最邊遠的建築物得以倖存。科學工作者還在廢墟的中央發現了一些散落的碎塊,這是黏土和其他礦物燒結而成的。羅馬大學和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的實驗證明:廢墟當時的熔煉溫度高達1400—1500℃,這樣的溫度只有在冶煉場的熔爐里或持續多日的森林大火的火源才能達到。然而島上從未有過森林,因而只能推斷大火源於一次大爆炸。
其實,印度歷史上曾經流傳過遠古時發生過一次奇特大爆炸的傳說,許多「耀眼的光芒」、「無煙的大火」、「紫白色的極光」、「銀色的雲」、「奇異的夕陽」、「黑夜中的白晝」等等描述都可佐證核爆炸是致使古城毀滅的真凶。
可是歷史常識又告訴我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末期,才發明和使用了第一顆原子彈,遠在距今3600多年前,是絕不可能有原子彈的。
也有人認為,在宇宙射線和電場的作用下,大氣層中會形成一種化學性能非常活潑的微粒,這些微粒在磁場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並變得越來越大,從而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球形「物理化學構成物」,形成這種構成物的大氣條件同時還能產生大量的有毒物質,積累多了便會發生猛烈的爆炸。隨著爆炸開始,其他黑色閃電迅速引爆,從而形成類似核爆炸中的鏈式反映,爆炸時的溫度可高達1.5萬度,足以把石頭熔化。這個數字恰好與摩亨往達羅遺址中的發掘物相一致。據推測,摩亨佐達羅可能是先被有毒空氣襲擊,繼之又被猛烈的爆炸徹底摧毀。而在古城的大爆炸中,至少有3000團半徑達30厘米的黑色閃電和1000多個球狀閃電參與,因而爆炸威力無比。
還有人認為,摩亨佐達羅毀於外星「宇宙飛船」。英國學者捷文鮑爾特和義大利學者欽吉推測。3500萬年前,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動力飛船在印度上空游弋時,可能意外地發生了某種故障而引起爆炸,以至造成巨大災難。然而外星人是否存在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故此證據不足。
對以上幾種觀點,現在還難以判斷是非。
20世紀初,人們從馬達加斯加挖出了隆鳥的化石。出人意料的是,在隆鳥化石的腳骨上,竟然戴著青銅腳環,腳環上刻滿了種種神秘的符號和圖案,而這些符號卻與馬達加斯加文化毫無關系。
正當人們迷惑不解時,印度考古學家班納吉在印度河流域文明發源地發現了一座死亡之城——摩享佐達羅城。這座城市規模宏大,有著寬闊的街道、完整的排水系統和精緻的水井。城內有大浴池、大糧倉、大會議廳等公共建築。廢墟中還掩埋著各種生產用具、陶器、青銅器、雕塑、繪圖和骨刻。人們在出土的2000多枚印章上,發現刻著400多個奇怪的符號與圖案。這些無人能識的字元,竟與隆鳥腳環上的符號完全相符。
④ 古代印度文明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有什麼文明
1.【概述】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只是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後來先後傳入中國、朝鮮、日本。
2.【純美曲調——音樂舞蹈】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在喧鬧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們都嚮往返樸歸真。而印度傳統音樂的基礎正是「自然」。它歌頌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四季的旋律都在傳統曲調「拉格」中得到體現——傳說古人從森林裡小鳥的鳴叫和樹枝燃燒的聲音獲得靈感而創造了第一首「拉格」。至於歌曲的內容,則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傳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發音,歌者音質純凈,令歌曲保持一種簡潔、純美的聖詩感覺。即使你聽不懂歌詞,也能體會到自然的神聖與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藝術」。它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感,還十分強調伴奏音樂必須悅耳動聽,由莊重的詩歌和風格純朴的音樂組成。這本是用於祭祀的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廟舞女在廟宇里表演。這一舞蹈的動作關鍵在於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彎,雙膝分開,而雙腳則要像一把半開的扇。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范,但其實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時候表演都是即興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十分強烈。
現在,這種傳統的舞蹈在一股復古的潮流中再度興起。不過,古時候的Natyam一般是獨舞,而現在群舞更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艷麗傳統服裝的舞女,在動聽的音樂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獨舞更勝一籌。時至今日,Natyam更發展成一套講究技術的藝術體系。
3.【古國美食】印度的咖喱聞名世界,很多人都以為米飯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調味料。但實際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飯為主食,而咖喱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更是一種陌生的調味料。
其實,沒有統一風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僅印度各城市之間的飲食習慣有很大不同,就連每家人都有明顯的飲食風格。但總的來說,雞、魚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醬料,在整個印度都十分流行。當然,每個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顯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廚房裡,只有新鮮的青辣椒和曬乾的紅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歡辣的遊客不用擔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對於遊客來說,印度最著名的傳統菜色起源於印度王室。燉肉、醬料和米飯分別是三種不同烹調風格的基礎。但王室食品畢竟只能在專門餐館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對它也並不「感冒」。在當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發酵的燕麥麵包,塗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簡單的冬天小吃,無論是農夫還是城市人都把它視為至愛。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餅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於在沿海的一些地區,除了有螃蟹、龍蝦、虎蝦和貝類等海鮮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爐碳火烹調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飪方式。它對時間的掌握非常講究。當爐溫達到600℃後,烹飪相差一兩分鍾,甚至一兩秒鍾,都影響著烹飪的成敗。而用這種方法烹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時候再蘸上酸乳酪。當食物還沒上桌,那吱吱作響的碳火聲,還有悠悠飄出的香味,都已經令你食指大動。
此外,在印度的多個地方,都喜歡用一種叫「thali」的大淺盤盛載食物。在用「thali」進餐時,應該入鄉隨俗地慢慢品嘗,狼吞虎咽只會讓當地人笑話。
4.【青銅雕像】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融鑄著諸神之靈。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時代的青銅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紀相繼興起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為古代印度藝術包括青銅造像提供了永恆的主題。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紀),印度青銅造像達到鼎盛時期。
5.【數學成就】自哈拉巴文化時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進位制,但是早期還沒有位值法。
大約到了公元7世紀以後,古印度才有了位值法記數,不過開始時還沒有「0」的符號,只用空一格來表示。公元9世紀後半葉有了零的符號,寫作「.」。
十進制位值法為中亞地區許多民族採用,又經過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逐漸演變為現今世界上通用的「阿拉伯記數法」。所以說,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創造的,他們只是起了傳播作用。而真正對阿拉伯數字有貢獻的,正是古印度人。
《准繩經》是現存古印度最早的數學著作,這是一部講述祭壇修築的書,大約成於公元前5至前4世紀,其中包含有一些幾何學方面的知識。這部書表明,他們那時已經知道了勾股定理,並使用圓周率π為3.09,古印度人在天文計算的時候已經運用了三角形,公元499年成書的《聖使集》中有關數學的內容共有66條,包括了算術運算、乘方、開方以及一些代數學、幾何學和三角學的規則。
聖使還研究了兩個無理數相加的問題,得到正確的公式,在三角學方面他又引進了正矢函數,他算出的π為3.1416。
公元7~13世紀是古印度數學成就最輝煌的時期,其間的著名人物有梵藏(約589~?)、大雄(9世紀)、室利馱羅(999~?)和作明(1114~?)。
梵藏約於628年寫成了《梵明滿悉檀多》,對許多數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梵藏是古印度最早引進負數概念的人,他還提出負數的運算方法。
梵藏對零作為一個數已有所認識,但他卻錯誤地認為零除零還是等於零的結論。他提出了解一般二次方程的規則,得出二次方程x+px-q=0的根為
梵藏還給出了ax+by=0的整數解和處理不定方程ax+1=y的方法。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得出了求等差數列末項以及數列之和的正確公式。
在幾何學方面,梵藏有以四邊形之邊長求四邊形面積的正確公式,即 S=√(s-a)(s-b)(s-c)(s-c) (√為根號下的意思),S為四邊形面積,a b c d為各邊邊長。
而大雄繼續了他前人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是《計算精華》。他認識到零乘以任何一個數都等於零,不過他又錯誤地認為以零除一個數仍然等於這個數。
大雄對分數的研究也很有意義,他認識到以一個分數除另外一個分數,等於把這個分數的分子分母顛倒相乘。
現存的室利馱羅的數學著作有《演算法概要》一書,據說他還有一部專論二次方程的著作。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這一時期,數學上成就最大的要數作明。他的《歷數全書頭珠》中的《嬉有章》和《因數演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數學的最高成就,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作。
作明對零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正確地指出以零除一個數為無限大。他繼續研究二次方程求解的問題,知道一個數的平方根有兩個數,一正一負。
他還明確地指出負數的平方根是沒有意義的。作明在不定方程的研究中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他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許多不定方程的求整數解的問題。
如下列方程:
6x+2x=y, 5x-100x=y,
他還給出圓周率的兩個數值,即π=3927/1250=3.1416和π=22/7=3.1429,並且指出前一數值較為准確,自作明之後,古印度數學科學的發展便趨緩慢,沒有更多引人注目的東西了。
⑤ 世界上最臟的首都是哪裡呢世界上最「大方」的酒店在哪個國家呢
提到世界上最臟的地區可能第一時間回想起來的便是印度這一神奇的國度,新德里人口數量達到2500萬,穩居世界第二,超過印度孟買2100萬的人口,變成現階段印度人口最多城市,新德里被分成二塊,城中心擁有一座印度門將一座城市分成兩大類,印度門南端為新德里,往北為老德里,老德里並不像新德里一樣熱鬧,人員的太多造成這兒的生活環境臟亂不堪,滿大街的垃圾與廢水,也有一群亂丟垃圾得人,新德里變成世界上最臟的北京首都也不為過。
盡管一座海島深受大眾的熱烈歡迎,但因為所在位置比較特殊,因此自然條件也比較特殊,特別是多雨季節時,基本上天天下雨,因此遊客大多數都繞開多雨季節前去,而當地酒店餐廳還對特殊氣侯很惆悵,終究酒店餐廳有客人搬入才可以運營,而多雨季節時遊客搬入減少了,贏利當然也就少了。
遇到陰雨綿綿的天氣,情緒也會跟著消沉,有一些遊客在這兒旅遊的時候,因為下雨不可以出來,情緒自然也不會太好,就很容易給酒店差評,其實想想酒店餐廳也真的是可憐了,但是當地酒店餐廳也非常聰明,即然調整不上氣溫,那樣調整人的心情還是可以的,因此推出了一個「厄爾巴島沒雨」的計劃,來吸引遊客前去。
⑥ 印度最大的城市是哪裡
加爾各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超過1000萬人口。400年前只是一個漁村,純粹是英國人的東印度公司所建立,300年間一直是英國統治印度的首都。當地人屬孟加拉族,語言文字其實和孟加拉國人一樣。
孟買是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人口包括郊區1257萬。印度西海岸大城市,天然深水良港。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紗綻和紡織機數約佔全國的1/3。
因此孟買只是印度最大的港口.,人口最多的城市。
⑦ 古羅馬超級奢華大澡堂是什麼樣子的
巴斯這座小山城已經受到太多文藝大腕的垂青,在加上英國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頭銜,怎能不令人嚮往之。巴斯修道院旁邊就是羅馬浴場了。
羅馬浴場在巴斯城中心,它是巴斯最著名的景點,也是為眾人所熟知的博物館。是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地下有溫泉,羅馬時代在此建浴場。
浴場由一系列建築組成,有更衣間、休息間和浴場。不過門票太貴了.羅馬浴場環繞溫泉而建。這個溫泉從3000米深的地下,每天噴出127萬立升泉水,溫度常年保持在46.5度,既可飲用,又可治病。
18世紀,人們偶然發現米涅爾瓦女神的鍍金頭像,早已湮沒不聞的古羅馬浴場得以重新現身。經過兩個多世紀的發掘表明,羅馬浴場設有好幾個浴池,還有游泳池和暖氣加溫的房間。
⑧ 最早的公共浴室在印度嗎
最早的公共浴池在印度,四千年前的哈拉帕文明,挖掘出來的古城可以看到。
但是公共浴室……不能只是個大池子吧,那很可能是在歐洲。古希臘人開始搞,被古羅馬人發揚光大。
中國先秦那會倒是也有大浴室,但是是君王家的,不是公共的。
⑨ 各國古代人用什麼洗澡
清潔可不是洗澡的唯一理由。世界之大,讓洗澡的目的和方式也千奇百怪,有的為了長壽,有的為了社交,甚至有的為了躲避巫毒!旅行到各地時,有沒有試過和當地人赤裸相見?
韓國:洗澡是休閑方式
走在韓國街道上到處可見大大小小的澡堂招牌,即使過了12點的深夜也發出五彩繽紛的燈光招引著客人。韓國的澡堂是聯絡感情的好去處,不少韓國人都選擇和朋友、家人去汗蒸館度周末。澡堂服務很完善,裡面有食堂、美容院、按摩室、美發美甲室,幾乎所有需要都能滿足。洗澡後邊吃溫泉雞蛋邊聊天,和韓劇里演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