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人種的問題,為何同屬一國卻有黑有白
主要是印度民族比較復雜,也有混血人,加上歷史的原因,國內分布有很多的種族。
Ⅱ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回事怎麼區分不同的人種呢種姓制度又有多可怕
大家可能不知道,早在1947年的時候,印度人就已經取消了種姓制度,在理論上實行人人平等。然而了解中國足球的朋友都知道,理論上的可能,那基本上等同於不可能。事實也是如此,就如同我國奉行的兩千餘年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至今仍在有些地方作祟,在印度實行了幾千年的種姓制度,並不能通過政府的一紙禁令,而從人們的腦海中徹底驅逐出去!
這種情況的後果就是導致了硬度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男女比例失調,將會造成大量的光棍,這些單身狗流落在印度社會上,這也是為何印度近年來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層出不窮的原因。
在印度由於種姓制度加上嚴重的重男輕女,就算是精英家庭的女性在家中地位也很低下,印度在真正做到人人平等,男女平等這方面任重而道遠。
Ⅲ 印度因為宗教和歷史復雜的原因而產生了種姓制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怎樣劃分的
由於雅利安入侵而形成的。
雅利安自己的社會形成了三個群體,第一個是戰士集團,稱為Rajayana,後來名稱改成了剎帝利,第二個是祭司集團,被稱為婆羅門,這兩個集團為爭奪雅利安的政治權利進行了斗爭,結果是我們熟悉的,婆羅門成為最後的勝利者。雅利安人的第三個集團是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者,他們就是吠舍,許多印度的土著居民也被納入了雅利安社會體系,成為首陀羅,首陀羅的最初來源不僅包括被征服的土著居民,還包括雅利安人和當地土著生的混血後代。吠舍往往是農場主、商人、手工業主、地主,而首陀羅則是在農場工作的農民或者在手工作坊進行勞作。
在雅利安征服後,雅利安人逐漸建立了許多社會和宗教制度和規則,使得這種階層的區分被永久固定下來。種姓制度由此產生,種姓制度的最大特徵就是其頑固性和凝滯性,各個種姓之間不會轉化。不僅永久固定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地位,還固定了他們的職業,限制了各個種姓間的社會交往和婚配。
由於征服者雅利安人的淺色皮膚和當地人的深色皮膚對比鮮明,所以膚色是和種姓制度緊密聯系的因素。種姓其實被稱為瓦爾那(Varna),這個詞就是指膚色。隨著歲月演化,雅利安人的膚色也在變化,即使是今天的高等種姓的皮膚也往往比我們東亞的黃種人的皮膚都黑許多。在西方,有一個侮辱印度人的詞彙,把印度人叫做「打磨過的黑人」,因為他們的膚色雖深,但是仍舊保留了白種人薄唇窄鼻等特徵,彷彿把黑人的厚嘴唇和寬鼻樑打磨精細了。
Ⅳ 為何印度的種族階級制度如此森嚴呢
印度十分迫切的想成為世界級大國,是有原因的,其歷史上兩度被外族統治數千年,成為印度歷史上抹不去的烙印(被王玄策一人滅國就不多說了),而且其對外作戰,可以說是屢戰屢敗,被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也毫不為過。
在這樣的影響下,人民會有向上之心嗎?會勤奮嗎?反正在他們看來,人的一生不管努力與否,結局都是一出生就註定了的,還不如好好祈禱,說不定下輩子還能提升為高等姓氏。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多帝王都深感其危害性,於是在不斷的改進和佛道融合之下,終於去除了很多原佛教經義中的糟粕,可以說,如今中國的佛教,已經與原古印度的佛教截然不同
Ⅳ 為何印度的種族階級制度如此森嚴
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
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制、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范。最初是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
然而隨著馬木留克、蒙兀爾等外來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印度,種姓制度為了政權需要經歷過許多調整,並且在英屬印度時期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
因為階級過大就會變成種姓,一但種姓完成低階層上升基本不可能,印度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雖然種姓制度在印度,早已是在法律上廢除多年了,印度的種姓制度在法律上並不存在,只是存在於觀念之中,而觀念這個東西,是會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斷進步的。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無論在印度境內或境外,皆有許多對種姓制度的批評 。這些批評有些出自印度教教徒。
(5)印度為什麼會有種族分化擴展閱讀:
禁忌與食物接觸:印度教徒只可吃婆羅門和與他同一種姓的人的食物。由牛油煮的食物任何種姓也可食。在進食前會專門洗澡,素食戒酒者也比食肉的地位高。
政治權力:由於種姓制度與地域緊密結合,並有明顯的區域范圍,因此其政治權力可依區域大小分為三個等級:地方的小王國或地區行政中心、聚落以及各別聚落內的種姓。
這三個層級的權力運作雖有高低之分,而且差異甚大,但其共同特色是權力施行者都在模仿瓦爾納階序中的剎帝利,而且都會宣稱其權力的合法性與有效性,即使實際上未必如此。尼泊爾的種姓制度與印度不同:婆羅門與剎帝利遠多於首陀羅,是印度的婆羅門有意為之的結果。
Ⅵ 如今21世紀的印度為何把人分三六九等呢
其原因在於種姓制度還未在這個國家完全消失,該國人民還是會習慣性地按照這個制度將人分類。其實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歷史上都曾經有過階級差距,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大部分國家都已經很大程度上摒棄了這種舊社會觀念。唯獨印度這個國家直到現在依舊被種姓制度所影響,該國人民也被該制度劃分為了三六九等。
不過印度國內也是有人對這類情況表示批判的,但是他們所佔比例非常小,所以種姓制度一直未能被徹底推翻。而這個制度的存在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印度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發展。
Ⅶ 印度的種族等級制度
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拓展資料:
印度種姓制度是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各國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或集團制度。梵語為瓦爾納,意為色、種、質。中國古代的漢譯佛經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稱為種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語音譯為卡斯塔,世界上則多用卡斯特一詞。現在已逐漸廢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Ⅷ 印度有喪心病狂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起源於什麼時期
古印度為了穩定農民數量,實行了種姓制度,印度最高種姓是婆羅門。
種姓制度至今已經影響了印度三千多年,
雖然目前印度國內的一部分高種姓人士仍然瞧不起低種姓人士,但是由於印度法律已經廢除了種姓制度,隨著印度人的受教育水平提高,種姓制度最終肯定會被廢除。當然印度想要完全廢除種姓制度也並不容易,美國從南北戰爭時期就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現在美國國內仍然有很多種族主義者,印度想要完全廢除種姓制度,最少也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Ⅸ 印度為什麼會存在錯綜復雜的人種
有人形容印度是一個「人種學的博物館」。要想知道遠古時代誰是那裡的原始居民,現在已很難弄清楚。一般認為,創造印度河早期城市文明的是達羅毗荼人。有學者認為,達羅毗荼人可能最初也是次大陸以外的移民,他們是以優勢力量把原住民擠走,占據了河流平原的大部分土地。後來,雅利安人的到來,被征服的故事重演在達羅毗荼人身上。
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據說原來生活在中亞的雅利安人遇到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難以在原處放牧為生,為了生存,各奔前程,流徙四方。傳說他們就是現代歐洲人的祖先。其中的一支通過現在阿富汗的喜馬拉雅山的一些山口,進入了印度河流域。他們漸漸征服了達羅毗荼人,確立了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的統治地位。據考證,雅利安人皮膚白皙,金發隆鼻,體格魁梧,對被他們征服的膚色黝黑的達羅毗荼人很看不起。開始雅利安人絕不和達羅毗荼人通婚,經書上規定凡是兩者通婚所生的孩子,被視為賤民,也就是不可接觸的人。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血統混雜的現象。
公元前326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侵入印度西北角,退兵時留下了一些希臘人,在那裡定居了下來。後來從喜馬拉雅山那邊又來了不計其數的外來人,其中有蒙古人和土耳其人。當地人對他們沒有細分,籠而統之地稱呼他們為「塞種人」。往後,大月氏族的一支貴霜人進來了。到公元五六世紀起,穆斯林接踵而來,他們屬於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阿富汗人和蒙古人,有時還有非洲人,特別是衣索比亞人。當然,近代的歐洲人也在那裡留下了少量的印歐混血人。
現代,印度人在體格、相貌上的差異比較明顯。有的魁偉白皙,有的矮小黑瘦,有的滿腮長胡,有的須眉淡淡,有的目深鼻隆,有的細眼塌鼻。一般來說,北方人顯得白凈,西部人顯得彪悍,南方人黝黑,東方人與東南亞人相近。目前按語言劃分的種族比例大致如下:印度斯坦族佔46.3%,泰魯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卡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2.3%。
印度東北部的部落民及其房屋就人種的文明程度來講,說來有趣,往往一些血統最純的民族現在反而顯得最落後。例如,比爾人被認為是印度最早的本地人,他們不但比雅利安人早,甚至可能比達羅毗茶人還早。後來外來人反客為主,比爾人被迫退到了印度中部和東部的山嶺里。今天他們還生活在文底耶山脈和薩特普拉山脈里。
印度這塊土地,不但容納了世界上的許許多多民族,各種各樣的人種,同時也向世界輸送了自己哺育的兒女。大家熟悉的吉卜賽人,有人認為最早是從印度西部流散出去的。印度現在還有約15萬諾馬茲人,他們駕著大篷車,有的從事放牧,有的做小買賣,有的當鐵匠,有的演雜技、歌舞、木偶戲和馴蛇,過著自由自在的流浪生活。現在歐洲不少吉卜賽人還經常回到印度西部地區尋根。
正是這些眾多的民族構成了現在印度這個人口大國的整體。
講達羅毗荼語的巴利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