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人的想法
印度是個種姓社會,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心理:
精英階層高等種姓:自大,欺軟怕硬,類似南朝鮮國。
低種姓平民階層:對未來機會沒有規劃,無誠信,道德層次低(受教育程度低)。
一、印度民族的性格是什麼
軟性文化,是由於它短少一種強有力的文化中心,由於印度的多民族和多宗教信仰,使印度民族的共同文化成為了一種含糊的東西,從甘地開端的許多印度指導人,經過調和來保證國內的穩定,但同時也使得文化的中心愈加含糊了。
印度教是印度的國教,但是印度教也是一種軟性宗教,它吸收了婆羅門教和佛教的內容,還有可能遭到了中國文化或波斯-阿拉伯文化的影響,眾多宗教雜揉的結果就是印度教是一種十分有容納力的宗教,這點是可貴的。
但是由於在容納的同時缺乏吸收,使得這種宗教變成了一個大雜燴似的東西,這種宗教的軟性在很大水平上影響了印度人的性格。
二、印度人的飲食文化
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全部都是製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
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
㈡ 印度人生活的習性
印度人如廁之後,確實是用手去清潔的——(只限於左手。這點請記住)。一開始我在網上看到相關說法,也不敢相信,認為是醜化印度人。現在經過多方認證。證明這個說法屬實。
其次,說說他們的方法。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不幹凈。印度廁所不像我們的公廁有衛生紙,但是全部在馬桶旁備有一個水槽。是伸手可及的。專門用來幫助事後清潔。連最豪華的酒店衛生間也是如此。因此,去印度的朋友,除了護照,衛生紙是必須隨身配備的。否則,你只能學習印度模式了。
在印度,用手清潔的問題,和文化、素質、學歷、階層是毫無關系的。即使白領階層也照樣是這個習俗。因此,印度人來中國旅行,感覺最不方便的,是衛生間蹲坑旁邊沒有水槽,如廁之後比較別扭。
印度人是手抓飯。孟加拉人也是這樣。都是用右手的。絕對沒有人用左手。因此,如果和印度人吃飯,最好左手不要伸到桌面上來。
㈢ 印度人學英語都用什麼教材
頂級問題。
印度不僅英語教材,很多的專業教材直接用美國的,雖然發音獨特些,但是用字用句符合英文的規矩,而不是讀了英文思維母語,再思維母語翻譯成英文寫出來。所以,普遍好於中國學員學習的英語。
㈣ 印度人要如何學習中文
按印度人學印度語的方法學唄
㈤ 請問大家怎樣可以快速的學習印度式英語啊
我也在印度工作過,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跟印度人不要用太高端、太復雜的英語,用普通點的英語,而且他們在說英語的時候,口音很重,你就著重的問重點就行
㈥ 印度人的生活習慣
印度人的一些生活習慣如下:
在日出之前起床。古人相信早起的重要性——西方甚至還有這樣的諺語:「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裕、聰明.」東方人也認為人體在清晨的時刻功能較佳。在夏天和冬天,適合在6點起床。起床前先花幾分鍾計劃一下今天的行程,想想在這一天當中要完成些什麼;
起床後用水洗臉,清潔眼睛、鼻子與嘴巴。用特殊設計的銀質或不銹鋼的刮舌器來刮除舌苔。舌頭如果被臟物遮蓋住了,就無法完全品嘗到食物的滋味。用牙膏刷牙,再用漱口水漱口;
喝一大杯水以啟動身體機能,清潔膀胱與腸道。試著每天早上建立固定的排便時間。我們跟所有的動物一樣,都有一定的習慣。當我們的身體建立起行事秩序時,身體功能就能運動順暢,便秘是由慢性疾病所引起,一個人如果在趕時間,就沒有辦法讓身體自然運作。這也是為什麼人要早起,好有充分時間完成一天工作的原因;
在東方,排便過後總是會清洗肛門,當然最好是能洗個澡或淋浴一下。把全身清洗干凈,保持新鮮潔凈感是非常重要的事。阿育吠陀醫生相信「潔凈清純使人親近上帝」,這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身體、衣服與家居環境。洗過澡後,應該塗抹阿育吠陀精油(依個人狀況選擇適合的精油),並用尼莉迪油(neelyadi oil)按摩頭部,可以預防頭痛、禿頭、白發、保持發質柔潤;
早餐前做一些運動。瑜伽適合每個人做(不只限於受過嚴格訓練的運動員),而且不拘於地點,也不需要特殊的服裝或工具。運動可以加強循環系統,保持督夏平衡,促進身心健全,完成一天的工作;對抗憂慮情緒也很有效;
早上8點以前吃早餐。飯前飯後要洗手,餐後要清洗牙齒及舌頭。如果可能,做一些輕微的運動,如散步15分鍾以幫助消化;
擦一些適合你的阿育吠陀香水,也建議戴一些適合你屬性的寶石。一般相信戴耳環能保護你避免受到行星與惡魔的侵害。比較時尚的說法是,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穿著,搭配的色彩與風格,這樣我們的外表才能呈現內在的寧靜和諧。所謂特殊的顏色適合特定的人這種說法來自阿育吠陀,也就是說每個人應該依照自己的督夏(體質傾向性)來穿著,就像我們應該依照法規與章程來生活一樣;
將午餐當做一天的大餐。吃一定的分量(阿育吠陀相信一餐該吃的量就是你的雙手可以捧起來的分量),而且要保持一定的頻率,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要注意你吃的東西,專心致志地吃。如果可能最好安靜地吃,不要說話也不要笑,更不要爭執。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幫助新陳代謝的過程順利進展;
吃飯時不要喝水(頂多喝一小口以滋潤消化液)。不過在一天當中要多喝水。避免喝可樂或其他加工飲料,也不要喝酒。一天當中頂多喝一到兩杯茶或咖啡。一天該喝多少水,依個人情況而定;
兩餐之間不要吃零食,因為零食會讓胃口變得不穩定。在吃下餐之前,要確定前一餐所持的食物都已經消化了(一般來說是四、五小時之後,依個人情況而定);
不要抽大做廣告的香煙。阿育吠陀建議抽一種有治療效果的煙草(含有葯草療效的香煙),這種葯草可以緩和肺病、咳嗽、打嗝、喉嚨痛、頭痛、鼻竇痛、牙痛、鼻痛、失眠與一般的症狀。用餐過後,刷過牙之後才可以抽葯草香煙。這種葯草香煙可以刺激腦部活動(廣告上的香煙卻會造成反效果);
早一點吃晚餐可以讓身體在入睡前有足夠時間消化食物。盡量在餐後或睡前散步約30分鍾;
晚十點該是睡覺的時候了。這是適合性生活的時刻。理想上,十點鍾就應該關燈了。不要俯卧,可以側卧,膝蓋微屈。
㈦ 印度人是如何學英語的
印度中產階級才用英語
㈧ 學習印度人如何爭鳴
」印度人愛說話,愛爭鳴,按阿瑪蒂亞 森的說法,長篇大論並非印度人的新習慣,而是有悠久歷史的老傳統。古代梵語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總被人用來與《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相提並論,但就其長度而言,僅《摩訶婆羅多》就是後兩者合在一起的 7倍。由此可見,喜好爭鳴和慣於爭鳴,在印度有著厚重的歷史傳統。 爭鳴的傳統塑造了印度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特質,阿瑪蒂亞?森用一雙慧眼,發現並證明公眾爭鳴與印度民主制度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作為印度的民主,雖然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和滲透,但它既不能被西方所遮蔽或者壟斷,也不可能反其道而行之。「民主就是讓公眾講道理」,僅從爭鳴而言,但凡一個民族有擅於爭鳴的傳統,這個傳統都有可能孕育民主。 希臘和羅馬的公眾議事遺產當然久負盛名,但印度的公眾審議(也可譯為慎議、協商)也不遑多讓,就連矢志征服世界的亞歷山大大帝,遇到一群耆那教哲學家後,也是束手無策,只能任憑教誨。阿瑪蒂亞 森本意不在於炫耀他的祖國的光榮歷史,而是試圖說明,民主以及爭鳴的傳統,不僅西方人喜歡,東方人也喜歡,它不能被打上西方的標簽,然後壟斷其專利權。 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君阿育王,他通過弒兄而得到王位。並發動了殘酷的征服羯陵伽國的戰爭,建立起古代印度的最大帝國。但戰爭造成的巨大傷亡,帶給他沉重的精神負擔,終於他幡然醒悟,決定改變國策,奉行「正法」,於是皈依了佛教。當時的印度,教派之爭達到你死我活的程度,阿育王雖然信奉佛教,但並沒有將自己的信仰強加於國人,而是矢志確保公眾議事能夠在沒有敵意和暴力的情況下進行,並以詔書的形式,為各教派的爭鳴定下規矩。比如,他要求「言談有節,不得於不當場合溢美自家教派或貶低其他教派,即令在恰當場合,言辭亦當適度,每一方均應充分尊重其他教派」。阿育王的「規矩」,不是壓制言論表達,而是鼓勵言論正常表達。他的這項議事規則,不僅比19世紀的「羅伯寺議事規程」要早,而且更能體現出民主精神。 阿育王捍衛公眾議事之舉在後來的印度歷史上一直產生回響。兩千多年後的印度莫卧兒皇帝阿克巴,就倡導並支持不同信仰的人之間進行對話。作為一位穆斯林統治者,他誠懇邀請各派宗教學者到他的宮廷,傾聽他們的說教。他還將不同教派的領袖人物召集在一起,辯論和研究各種宗教和社會問題,以辨明同異,消除誤解,進而擺脫宗教矛盾,求得社會和諧。 印度人喜好爭鳴,就意味著存在一個相對寬容的社會環境。正如葛維鈞先生所言,多元社會存在的長遠意義,即在於保證了通向近現代世俗主義政體的道路可以暢通,允許表達不同訴求,乃是民主政治得以建立的基礎。
㈨ 怎樣學習印度語
有個軟體叫IMESH 下載下來,有即時聊天功能,裡面好多中東印度人
㈩ 關於印度人的問題,真正懂的請進。。。
當然,對印度人不能一概而論,印度人口巨大,財富分配不均,所以有窮人也是自然的,他們的生活習慣一部分由於文化差異,也有一部分是由於其經濟情況的差異造成了不同。印度有錢人的生活也是你無法想像的呀,尊重並認可其他民族的生活習慣和觀念也是相處所必需的,當然,在中國也要入鄉隨俗嘛,某些習慣和觀念可以慢慢改的。再說他才22歲就遠赴中國大陸經商,說明還是有一定資本的,在國內至少能算個中產吧,一般普通印度人哪裡有錢出國啊。說不定還是個印度某富二代來中國體驗生活,自主創業也說不定啊。
再說您連他老家是哪個國家都不知道就猜測他是印度人,這就有點牽強了吧,南亞的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國家人都長差不多,怎麼就能把對印度人的成見強加於人呢?您還是先問清他國籍再想辦法和他相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