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蛇打七寸,七寸指什麼蛇為什麼都是吞食獵物
蛇打七寸,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動彈不了。
蛇的牙齒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
蛇
蛇屬於爬行綱蛇目。身體細長,四肢退化,身體表面覆蓋鱗片。大部分是陸生,也有半樹棲、半水棲和水棲的。以鼠、蛙、昆蟲等為食。一般分無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無毒蛇的體征區別有:毒蛇的頭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內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況下尾很短,並突然變細。無毒蛇頭部是橢圓形;口內無毒牙;尾部是逐漸變細。雖可以這么判別,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輕心。蛇的種類很多,遍布全世界,熱帶最多。中國境內的毒蛇有五步蛇、竹葉青、眼鏡蛇、蝮蛇和金環蛇等;無毒蛇有錦蛇、蟒蛇、大赤鏈等。
蛇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膽是珍貴葯品。
蛇是不會主動對人進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驅。如果你的腳踩上了它的時候,它會本能地馬上回頭咬你腳一口,噴灑毒液,令你倒下。當人們行走在山路上,「打草驚蛇」在此用得很恰當。你手執一根木棍,有彈性的木棍子最好。邊走邊往草叢中劃劃打打,如果草叢有蛇,會受驚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險的動作,因為木棒著地點很小,不容易擊倒蛇。軟木棒有彈性,打蛇時木棒貼地,蛇擊中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動彈不了。
蛇的消化系統非常厲害,有些在吞的同時就開始消化,還會把骨頭吐出來的
還有,蛇的消化還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來摩擦
毒蛇的毒液實際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較強,溶解了被咬動物的身體,所以表現出「毒性」,人的膽汁也屬這種消化液。
蛇的食慾較強,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後吞食。嘴可隨食物的大小而變化,遇到較大食物時,下頜縮短變寬,成為緊緊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吞食,吞食小鳥則從頭頂開始,這樣,鳥喙彎向鳥頸,不會刺傷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與食物大小有關,小白鼠5~6分鍾即可吞食小白鼠,較大的鳥則需要15~18分鍾。Barton認為非洲岩蟒只有在確定捕獲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時,才開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斷捕獲物頭、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經過5~6天才能消化完畢,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後22~50小時。如果吃得多,消化時間還要長些。蛇的消化速度與外界溫度有關,Skoczylas(1970)觀察到游蛇在5℃氣溫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時消化仍然很慢,消化過程長達6天左右,在25℃時,消化才加快進行。
蛇的牙齒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統如咽部,以及相應的肌肉系統都有很大的擴張和收縮能力。
蛇主要是用口來獵食。無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頜著生的尖銳牙齒來咬住獵物,然後很快用身體把活的獵物纏死或壓得比較細長再吞食。毒蛇還可靠它們的毒牙來注射烈性毒液,使獵物被咬後立即中毒而死。蛇在吞食時先將口張大,把動物的頭部銜進口裡,用牙齒卡住動物身體,然後憑借下頜骨作左右交互運動慢慢地吞下去。當其一側下頜骨向後轉動時,同側的牙齒鉤著食物,便往咽部送進一步,繼之另一側下頜骨向後轉動,同側牙齒又把食物往咽部送進一步。這樣,由於下頜骨的不斷交互向後轉動,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進去。
喜歡偷食蛋類的蛇,有些是先以其身體壓碎蛋殼後才進食。但也有些蛇類,能把雞蛋或其他更大的蛋整個吞下去。在吞食時先以身體後端或借其他障礙物頂住蛋體;然後盡量把口張大將整個蛋吞進去。有趣的是,非洲和印度的游蛇科中的一類食蛋蛇,具有特殊適應食蛋的肌體結構。它們頸部內的脊椎骨具有長而尖的腹突,能穿破咽部的背牆,在咽內上方形成6―8個縱排尖銳鋸齒,當把蛋吞進咽部時,隨著咽部的吞咽動作進行「鋸蛋」把硬蛋殼鋸破,並且憑借頸部肌肉的張力,使蛋殼破碎,同時把蛋黃、蛋白擠送到胃裡;剩下不能消化的蛋殼碎片和卵膜被壓成一個小圓球,從嘴裡吐出。
一、蛇的形態結構
蛇的行走千姿百態,或直線行走或彎蜒曲折而前進,這是由蛇的結構所決定的。蛇全身分頭、軀干及尾三部分。頭與軀干之間為頸部,界限不很明顯,軀干與尾部以泄殖肛孔為界。蛇沒有四肢,全身被鱗片遮蓋,有保護膚體的作用。蛇分為有毒蛇和無毒蛇,無毒蛇頭部一般呈圓錐狀,前端細而後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狀;蛇的軀幹部呈長筒狀;蛇的尾部為肛門以後的部位。
蛇的內部結構分為:皮膚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泄殖系統、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染色體等十大部分。
那麼,蛇沒有腳,怎麼能爬行呢?實際上,蛇不僅能爬行,還爬行得相當快。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於它有特殊的運動方式:一種是彎蜒運動,所有的蛇都能以這種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時,蛇體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狀彎曲,使彎曲處的後邊施力於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動蛇體前進,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難行,無法以這種方式爬行了,當然,不必因此為蛇擔憂,因為在自然界是不會有像玻璃那樣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種是履帶式運動,蛇沒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後自由移動,肋骨與腹鱗之間有肋皮肌相連。當肋皮肌收縮時,肋骨便向前移動,這就帶動寬大的腹鱗依次豎立,即稍稍翹起,翹起的腹鱗就像踩著地面那樣,但這時只是腹鱗動而蛇身沒有動,接著肋皮肌放鬆,腹鱗的後緣就施力於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體推向前方,這種運動方式產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線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樣。第三種方式是伸縮運動,蛇身前部抬起,盡力前伸,接觸到支持的物體時,蛇身後部即跟著縮向前去,然後再抬起身體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後部再縮向前去,這樣交替伸縮,蛇就能不斷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較緩慢的蛇,如鉛色水蛇等,在受到驚動時,蛇身會很快地連續伸縮,加快爬行的速度,給人以跳躍的感覺。
二、蛇的生活習性
蛇,屬爬行綱,蛇亞目,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有毒蛇固然可伯,但只要注意提防,也並不那麼危險。蛇類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蛇類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蛇類喜居陰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也有的蛇棲居水中。
它們喜棲於墓洞中,洞口可見稀稠成粒的糞便,這樣我們就知道洞中有沒有蛇了。蛇有冬眠的習性,到了冬天盤據的洞中睡覺,一睡就是幾個月,不吃不喝,一動不動地保持體力。待到春暖花開,蛇就醒了,開始外出覓食,而且脫掉原來的外衣。從蛇蛻的外衣直徑和長度可測出蛇重量甚至說出蛇的名稱。蛇蛻皮後不久,活動量增大,覓食量增加,體況逐漸恢復。隨著氣溫逐漸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進入發情期。尋偶時,雌雄蛇發出的鳴叫聲清晰明亮,「噠噠噠」如擊石聲。
蛇類的產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種而異。所產蛇卵一般粘結成一個大的卵塊,卵塊中卵的數量為8~15枚不等。蛇經常處於飢餓或半飢餓狀態。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時也主動出擊。筆者曾目睹一條青竹驃蛇在河邊追趕青蛙,青蛙一躍跳入河中,蛇也跟著躍入河中,簡直象兩名一前一後的跳水運動員。也見到過蛇捕食鳥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側的牆壁,游到家燕巢邊,不斷伸舌,驚走了親鳥。當蛇發現其卵時,先行攻擊,纏繞,待平安後,再行張開嘴巴,囫圇吞棗。不要以為它的嘴巴小,實際上它能吞食相當於本身頭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後,感到疲倦,進入休息狀態,此時極易被人捕捉。至於蛇的覓食次數,因蛇類品種和大小而異。一般夏令覓食活動盛期,特別是產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體稍大的,因覓食量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進食一次。蛇類也喜歡在太陽光下進行日光浴,時間一般為上午10—12時左右。行日光浴時,一般伏於地面草叢或纏繞或於樹幹上,也有半身裸露於洞口外、石頭堆外面呈盤蜷狀的,姿態變化多端。蛇類的活動規律,以晝伏夜出居多,因品種而異。
三、有毒蛇和無毒蛇的區別
怎樣識別有毒蛇和無毒蛇呢,一般人單憑頭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顏色是否鮮艷來區分,這是不夠全面的。雖然毒蛇頭部呈明顯的三角形,但也有的毒蛇,頭部並不呈三角形;而無毒蛇中的偽蝮蛇,頭部倒是呈三角形的。五步蛇、腹蛇和眼鏡蛇的尾巴確實很粗大,但烙鐵頭的尾巴就較細長;很多色澤鮮艷的蛇,如玉斑錦蛇、火赤鏈蛇等並非是毒蛇,而蝮蛇的色澤如泥土或似狗屎樣,很不引人著目,但卻很毒。因此區別有毒和無毒蛇主要根據以下幾點:
1、毒腺 有毒蛇具有毒腺,無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來。位於頭部兩側、眼的後方,包藏於頜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當毒蛇咬物時,包繞著毒腺的肌肉收縮,毒液即經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溝,注入被咬對象的身體內使之發生中毒,無毒蛇無這一功能。
2、毒液管 是輸送毒液的管道,連接在毒腺與毒牙之間。只有毒蛇才具備有毒液管。
3、毒牙 毒蛇具有毒牙,它位於上頜骨無毒牙的前方或後方,比無毒牙既長又大。
那麼,哪些無毒蛇容易與有毒蛇混淆呢?
常被誤認為是毒蛇的幾種無毒蛇,由於外形特殊,色斑鮮艷,而且性情凶惡,所以常被當地一些群眾視為是毒蛇而驚慌失措,其實這種蛇咬人時對人體是無害的。如虎斑游蛇(又叫野雞勃子蛇)、赤鏈蛇(又叫火赤鏈)等。
外形或色斑與毒蛇容易混淆的無毒蛇黃鏈蛇(又叫黃赤鏈),由於背面有黑黃相間的橫紋,常被誤為是金環蛇;黑背白環蛇,由於蛇背有黑白相間的橫紋,也容易被錯認為是銀環蛇;頸棱蛇(又叫偽蝮蛇),體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兩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塊,頭部略呈三角形,外形極像蝮蛇或蝰蛇;翠青蛇(又叫青竹標)由於通身都是綠色,所以常與竹葉青混淆。
四、蛇對生態環境的作用
我們知道了野生動物在維護自然生態環境方面所起的極其重要的作用。野生動物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它們通過食物鏈的關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一旦食物鏈的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受到嚴重影響。青草——蝗蟲——蛙(鼠)——蛇——鷹,這就是其中的一條食物鏈,如果人類無節制地捕獵野外的蛇,蛇就越來越少,導致森林、草地和農田的鼠害越來越猖獗,鼠害和蟲害給農林牧業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生態環境就會受到嚴重破壞。
蛇是很有誘惑力的動物。盡管在山上、樹林里、田野中,甚至於在水裡,都能看到它,但不論在哪裡,只要有蛇出現,就會吸引著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會圍上來看,尤其是小孩子們,更是興奮萬分。而且,不僅喜歡蛇的人要飽覽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帶著恐懼的心情遠遠地瞧著它。可見,在人們心目中,對速總還有幾分害怕,也難免有些神秘之感。
翻開生物進化的歷史,蛇在地球上的出現,比人要早得多。30多億年以前,地面上開始有了最原始的生物。經過長期的進化,生物種類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到了距今大約3.4億年前後,出現了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這就是爬行動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動物越來越多,種類和數量都達到了最高峰,天上,水裡,地面,都有它們在活動著。其中特別是恐龍,非常繁盛,什麼角龍啦,鴨嘴龍啦,劍龍啦,霸王龍啦,形形色色的龍,到處都是。這是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期里,獸類和鳥類的祖先也先後從爬行動物的原始種類中演變出來,鱉、鱷、蜥蜴的老祖宗也誕生了。蛇和蜥蜴的親緣關系最為密切,它們是近親,蛇是從蜥蜴變來的。在蜥蜴的原始種類裡面,有一部分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適應了新的環境,四肢逐漸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徵,變成了蛇;另有一部分雖然四肢沒有了,但由於沒有具備蛇的特點,到現在仍然是蜥蜴。例如貴州產的脆蛇蜥和細蛇蜥,就是這一類沒有足的蜥蜴。所以,蛇是爬行動物中最年輕的一個分支,也是最後登上生命舞台的適應性很強的爬行動物。
最早的蛇類化石發現在白堊紀初期的地層里,離現在大約有1.3億年。實際上,蛇的出現比這還要早些。據推測,在距今1.5億年前的侏羅紀,大概就已經有蛇了。毒蛇的出現要晚得多,它是從無毒蛇進化而成的,出現的時間不會早於2700年。如果地球的歷史像一部放映2小時的電影,那麼,要到末了5分鍾,銀幕上才出現蛇,最後1分鍾才能看到毒蛇。
可以推測,人類的祖先古猿還在樹上生活的時候,是有機會遇到樹棲的蛇的。後來森林逐漸稀疏衰落,古猿被迫下地,遇到蛇或接觸蛇的機會就更多了。原始人類在與各種動物的斗爭中,蛇必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對手。他們捕捉蛇作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發生傷亡。後一情況,在《韓非子》五蠹篇中就有所記述,認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在中國猿人化石的產地,曾經發現了蛇的遺骸,這也表明當時猿人與蛇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生活和生產斗爭的實踐,勢必會在原始人類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產生對蛇的畏懼和崇敬的心情。
當原始人類從古人進化為新人的時期,便脫離了原始群居的亂婚狀態,進入血族群婚的階段,這就產生了初期的母系氏族社會。氏族是人類最早的、也是流行最廣的組織。無論是在亞洲、歐洲,還是在美洲、澳洲,其古代社會幾乎都曾有過這種制度。氏族是原始共產社會的基本單位。氏族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往往採用一種和它最有利害關系的自然物作為本氏族的名稱或標志,這就是圖騰。圖騰觀念的產生,往往和生產方式有著一定的聯系。例如美洲海灣部落中的契卡薩人,以漁獵為生,就有野豬氏族、鳥氏族、魚氏族及鹿氏族;摩基人部落中,有以農業為生的,就有煙草氏族和蘆葦氏族。圖騰不僅是氏族的徽號,也包含著原始宗教的內容。氏族成員甚至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圖騰的那種自然物變來的,因而把這種自然物看做是保護本氏族的神靈,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就形成了圖騰崇拜。圖騰起著維護氏族內部團結統一的作用。在新墨西哥的鄂吉布瓦部落,其鶴氏族的成員聲稱他們就是鶴的子孫,是大神把他們的老祖宗由鶴變成了人的。在某些部落中,氏族成員堅決不吃作為本氏族圖騰的那種動物,其所以如此,顯然也是受到圖騰崇拜觀念的影響。
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為圖騰的氏族也很普遍。據摩爾根《古代社會》中的記載,在美洲印第安人裡面,就有9個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響尾蛇作為氏族的圖騰。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這樣,特別是華倫姆格人,還要舉行一種蛇圖騰崇拜的儀式。參加這種儀式的人,用各種顏料塗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樣子,模仿蛇的活動姿態扭動身體,且歌且舞,歌唱蛇的歷史和威力,以祈求蛇神賜福保佑。可以說,在一切動物崇拜裡面,對蛇的崇拜是最廣泛的,在大多數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曾經占據一個突出的地位。
圖騰崇拜在我國原始社會中也同樣存在。在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發現有蛙、鳥的圖像;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還有蛇的圖像;從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也看到有人頭、鳥獸的圖像,這些圖像有些可能就是當時的氏族圖騰。有趣的是,傳說中的漢族祖先,亦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據《列子》中記載:「皰犧氏、女蝸氏、神龍(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山海經》里有「共工氏蛇身朱發」之說。在伏羲部落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赤龍氏、青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等11個氏族,它們可能是以各種蛇為其圖騰的氏族。我國傳說中的龍,恐怕就是蛇的神化,例如古代居住於東方的夷族,他們的一個著名酋長叫做太暤。據說他是人頭蛇身,又說是龍身。
原始社會解體以後,圖騰制也隨之逐漸消失,但圖騰崇拜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尤其是崇拜蛇的風俗在許多民族中仍舊相當普遍。馬達加斯加島上的土著薩克拉瓦族,把蛇看做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動物,認為人是蛇的化身,對蛇非常崇敬。在阿爾及利亞,水蛇被奉為家的保護者,往往被供養起來。非洲的土著直到現在,在他們的盾上還畫著蛇的圖形,相信它有特殊的魔力。我國台灣省的少數民族派花族在刀鞘上、食具上都刻上蛇的花紋,他們對一種叫做「龜殼花蛇」的毒蛇極其崇敬,不敢殺害,甚至在房子里另闢小室給它居住,小室內外的裝飾及用具都雕刻了蛇樣花紋。北美土著愛斯基摩人,有在身上黥刻蛇形斑紋的習慣。非洲有些土著用蛇皮鑲在盾上,以為這樣就會得到蛇的神力保護。我國十二生肖中有蛇和其他一些動物,這也可能與圖騰崇拜有關。崇拜蛇圖騰的殘余觀念,也通過各種各樣的故事反映出來。這一類的故事是很多的,最早見之於文字的,恐怕要算《聖經》創世紀中關於亞當、夏娃和蛇的故事了,這是紀元前5世紀左右的記載。比這稍晚的是《伊索寓言》中農夫和凍僵的蛇的故事。在我國有關蛇的故事中,流傳得最廣的是以白蛇(白娘子)和許仙為主角的《白蛇傳》,它在宋代已經口頭傳述,到了明代嘉靖年間被用文字記錄下來。此外,比較動人的還有北美印第安人中戰士變蛇的故事,蛇創造島嶼的故事;在西班牙有蛇精的故事;在蘇聯有巨蛇波洛茲的故事;我國苗族中有蛇郎和阿宜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不僅反映了人類和蛇的密切關系,而且通過這些故事,可以看到蛇圖騰崇拜的深刻影響。
五、世界10大毒蛇
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
中名:西部擬眼鏡蛇
學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1.5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行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南部棘蛇
學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50公分。棲息於乾燥多石的灌木林,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學名:Notechis Ater
分布:澳洲東南部 - 塔斯梅尼亞島
資料: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沙丘、海灘、草原等地, 以兩棲類、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種虎蛇
學名:Notechis Scutatus
分布:澳洲東部
資料: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兩棲類為食,胎生
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
中名:巨環海蛇
學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東北部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海洋,食物以魚類為主,卵生。
第五名:MainlandTiger Snake
中名: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四名:Eastern Tiger Snake
中名:東部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三名:Taipan Snake
中名: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分布:分布於澳洲北部、新幾內亞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第二名: King Brown 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學名:Pseudechis Australi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最毒:Inland Taipan
中名:內陸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乾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蛇傷診斷與急救
毒蛇咬傷的局部常規處理,是指被毒蛇咬傷後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採取緊急措施,包括早期結扎、擴創排毒,燒灼、針刺、火罐排毒,封閉療法及局部用葯等。
局部常規處理應在蛇傷現場進行,處理越快,效果越好。病人被蛇咬傷後立即用火柴頭5-7枝燒灼傷口,以破壞局部的蛇毒;也可用針刺或拔火罐的方法,除去傷口或周圍的毒液,但對於血循毒(如蝰蛇、鉻鐵頭、竹葉青、五步蛇)蛇傷患者,不宜針刺或拔火罐,以免傷口流血不止。為延緩傷口蛇毒的吸收,於近心端3-5厘米處用帶子扎緊,其結扎松緊程度以能阻斷淋巴和靜脈迴流,但不妨礙動脈血流為宜,以後每隔15-20分鍾放鬆一次,每次1-2分鍾,以免肢體因血循環障礙過久而壞死,待急救處理結束後(不能超過2小時),結扎應立即解除。
在蛇咬傷後1-2小時內,傷口處作十字切口,長2-3厘米,深達真皮以下,如無重要神經血管通過, 可深達2-3cm。傷口若有毒牙遺留,應取出,反復沖洗傷口後,傷肢擱下垂位,周圍置冰袋,以減少蛇毒的吸收。應注意,血循毒蛇咬傷者不宜作擴創排毒,以免傷口流血不止,常規應用破傷風抗毒素 (TAT) 。
在蛇咬傷後0.5-1小時內,有條件者,及早作局部環封,用相應的血清2ml或用胰蛋白酶2000U,或10-15%依地酸二鈉4ml,分別與0.25-0.5% 普魯卡因溶液5-20ml 、地塞米松5mg配伍,於牙痕中心及周圍注射達肌肉層,或在結扎的上方作環行封閉,這對減輕症狀甚有益處。腫脹的肢體,可外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葯,如用雙柏散(側柏葉、大黃、黃柏、薄荷、澤之)加水蜜熱敷,效果很好。局部出現壞死、潰瘍者,則按中、西醫(或中西醫結合)外科處理。
逢巳年出生的人屬蛇,北方大都說屬小龍的,也有說屬長蟲兒的。人們不說屬蛇而說屬小龍,大概是因為對蛇厭惡,而對龍情有獨鍾,因龍為神物,也有點「攀龍附鳳」的味道。
漢族民間有「蛇脫皮」的說法,認為只要看見蛇脫皮,是不吉利的徵兆。民諺說:「見到蛇脫皮,不死脫層皮。」尤其是在春季更為大忌。在青海地區,若家中發現蛇,最忌殺死。認為若殺死蛇或蛇沒有被子打死,蛇就會採取報復行動,於家門不利。所以若在家中發現蛇,就將其捉入罐中或挑在長桿上,然後送到山谷中,並求其躲進山洞,別再回到人家中。
福建閩南一璉由於氣候溫和濕潤,適宜各類蛇繁衍生息。若在家中發現蛇,是不能打死的,人們認為蛇是祖先派來巡視平安的,進了誰家,就預示誰家居信平安。要是在路邊發現幾條蛇盤在一起,就要趕揪掉身上的某一顆紐扣丟去表示懺悔,然後走開,當作沒有看見。據說這是蛇交配,觀者為大逆不道。
農歷三月五日為驚蟄節,貴州一帶民俗忌雷鳴聲,否則當年會蛇蟲成災。民諺雲:「驚蟄有雷鳴,蟲蛇多成群。」
【野外防蛇措施與蛇傷治療方法】
一、行軍防蛇:
1、除眼鏡蛇外,蛇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我們沒有發現它而過分逼近蛇體,或無意踩到蛇體時,它才咬人。如果遇到蛇,如果它不向你主動進攻,千萬不要驚擾它,尤其不要振動地面,最好等它逃遁,或者等人來救援。
2、蛇是變溫動物,氣溫達到18度以上才出來活動。在南方通常5-10月份是蛇傷發病高期。特別是在悶熱欲雨或雨後初晴時蛇經常出洞活動。雨前、雨後、洪水過後的時間內要特別注意防蛇。
3、蛇類的晝夜活動有一定規律。眼鏡蛇,眼鏡王蛇白天活動,銀環蛇晚上活動,蝮蛇白天晚上都有活動。蛇傷主要集中在白天9-15時,晚上18-22時。此外蝮蛇對熱源很敏感,有撲火習慣,所以夜間行路用明火照亮時,要防避毒蛇咬傷。
4、穿高幫鞋(皮靴),穿著長衣長褲,戴帽、扣緊衣領、袖口、褲口。
5、盡量避免在草叢里行軍或休息,如果迫不得已,要注意打草驚蛇(眼鏡蛇會主動攻擊人,打草驚蛇有可能會引起眼鏡蛇主動攻擊人,不知道這一條到底怎樣用。)
6、盡量避免抓著樹枝借力,在伐取灌木、採摘水果前要小心觀察,一些蛇類經常棲於樹木之上。翻轉石塊或圓木以及掘坑挖洞時使用木棒,不可徒手進行這類活動。
7、如果與毒蛇不期而遇,保持鎮定安靜,不要突然移動,不要向其發起攻擊。應遠道繞行,若被蛇追逐時,應向山坡跑,或忽左忽右地轉彎跑,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
8、把手裡的什麼東西往它旁邊扔過去,轉移它注意力,或把衣服朝它扔過去蒙住它,然後跑開。
9、如果迫不得已要殺死毒蛇,可取一根長棒,要具有良好的彈性,快速劈向其後腦。
二、營地防蛇
1、避免在蛇鼠洞多、亂石堆或灌木從中扎營。營地周圍的雜草應鏟除干凈,另外,一條較深的排水溝也能較好的防止蛇蟲的入侵。
2、在營地周圍撒上下列物品的一種或數種:雄黃。石灰粉。草木灰。水浸濕了的煙葉。
3、在使用包裹前要小心查看一遍,蛇類很可能就躲在下面。露營時應將帳篷拉鏈完全合上。睡前檢查床鋪,壓好帳篷,早晨起來檢查鞋子。萬一發現蛇,可迅速退後,保持一定距離。
4、若打地鋪,可用樹枝、樹葉或細竹墊鋪,盡量不要用雜草。臨睡前要先在地上敲打,清除爬上的昆蟲。醒來時,應首先仔細的察看身體周圍,否則附近若有蛇或昆蟲會被突然的活動驚動。
5、注意保持營地的清潔,所有垃圾必須及時掩埋。因為只要有星點的油脂,就有可能把螞蟻引來,螞蟻又會將蜥蜴引來,而蜥蜴又會把蛇引來。注意不要用火燒魚骨頭,這種氣味也會把蛇引來。
三、常見蛇葯
1、自製防蛇葯:
材料:雄黃(有毒,使用時切忌用火燒)二兩、大蒜一頭、紗布一塊。
製作:將大蒜搗爛,雄黃碾成粉末,兩樣充分拌勻後,用紗布包住,紮成一小球狀,以不出水為宜。
用法:將雄黃大蒜球掛在腰間,若要更保險,製作兩個球,分別綁在左右腳脖子上。這樣,無論走到哪裡,蛇族一概退避三舍。
特點:效果顯著,經久耐用,製作一次可用一月。
2、蛇怕風油精
3、當在野外被蛇咬後,服用蛇葯片,並將解蛇毒葯粉塗抹在傷口周圍。各地葯品供應站有不同的蛇傷葯,可參
② 問一下坦克、裝甲車為什麼不像汽車一樣用方向盤操縱
我沒有駕駛過坦克,但我駕駛過裝甲車,就是跟坦克一個原理的履帶式裝甲車,身邊也有很多坦克,有了解過,新式的坦克像96都是3人一個車,老的想59.63,基本上都是4人一個車,之間就多個2炮手也就是裝填手,因為96等新式的都是自動裝彈,坦克駕駛跟我們是一樣的,老式的跟我們裝甲是一樣的掛擋沒有液壓助推的,直接就是拱桿推力的,變速箱各檔都沒有同步器,有的所謂的高速檔有,但掛擋還是有很明顯的打齒聲,一般駕駛坦克都是在兩個小潛望鏡里看路,剛開始很不習慣,新的駕駛員要學會用感覺參照物,習慣後能跟汽車一樣過就兩邊輪一樣寬的路,能達到晚上都能過的程度,坦克空氣不好,特別是老式的,沒有空調就一個小風扇,發動機就在邊上,要是關上門,還不怎透氣,一個字描述-悶,有個小風扇也沒個屁用啊!!!
國產59式.
4人.
駕駛室在左面.
戰時關閉車門.視野靠兩塊潛望鏡.
和平時代打開門.抬高駕駛座.將頭露出車門(可以提升視野).
具體分工
駕駛員:負責駕駛,並用航向機槍射擊.
二炮手:負責裝填炮炮彈.
炮 長:負責坦克炮和並列機槍.
車 長:指揮坦克並負責和外界聯系.
駕駛員只有前方兩個潛望鏡.
車長觀察是靠炮塔上車長門有潛望鏡.可實現360度旋轉.
車內雜訊巨大.成員頭佩戴坦克帽.上有喉頭通話器.(緊貼喉部{注:不是貼近嘴}依靠喉部震動轉化為電流.傳到車內其他成員處.)必須注意的是:要實現全車內部通知.車內電台要拔在:車內通話.
駕駛員在車體車面,上面有門.
車長.炮長在炮塔內,炮塔上有兩門.
另坦克車底有逃生門.
坦克駕駛:是依靠操縱桿.依靠坦克兩邊履帶轉速差實施轉向.
注:在前方沒人指揮禁止倒車!
現代坦克:
成員3人.
減少了二炮手.多了自動裝彈機.
駕駛操縱多為方向盤.
有些坦克有後視鏡或後方有攝象頭.
可實現零轉向.
坦克駕駛分為升座駕駛和降座駕駛,升座駕駛(行軍)時比較好掌握方向及距離,和平時開汽車沒什麼差別;降座駕駛(打仗、實彈演習)時比較難,主要依靠駕駛室前方2—3塊潛望鏡來觀察道路,如果潛望鏡只有2塊,則一塊面向正中,一塊朝左偏離15度左右。(因為老式坦克的駕駛座是在左邊的)
中間的潛望鏡是可以換為夜視儀的,一般為微光的(比較老的是紅外的,沒有見過熱成像的),看上去是綠色的場景,但有很多雪花,使用兩小時朝上駕駛員的眼睛會有疼痛感。
在降座駕駛的時候,判定距離的方法比較常用的是下死界觀察法,例如我國的59式中型坦克當駕駛員身高為1.7米的時候下死界為6米左右,也就是說,坦克正前方6米以內,駕駛員是看不到的。至於偏左還是偏右,如果駕駛座正中的話不在話下,很好解決,駕駛座靠左布置的時候,就看駕駛員的經驗了,比較簡單的方法是,以左腳作為左履帶的內邊沿就知道了。但實際情況是,老駕駛員開車偏右,新駕駛員開車偏左。
另外,比較新的坦克上都有航向儀,主要用於潛渡時使用,其實就是一個電子羅盤。
參數上看,122毫米榴彈炮使用中號裝葯,射程普遍在27公里左右。而120毫米榴彈炮射程少於122毫米,只有17-22公里左右,而且,122毫米榴彈炮使用的普通榴彈爆破半徑在3.5米,而120毫米只有2米左右,且殺傷效果不如122明顯目前已經取代落伍的122/120毫米榴彈炮以遂行多種戰術任務。
「美洲獅」步兵戰車
2005年10月12日報道克勞斯-瑪菲?威格曼(KWM)公司和萊茵金屬公司地面系統分公司的卡塞爾工廠正在為德國陸軍研製第一輛「美洲獅」步兵戰車演示樣車,將於12月底下線,隨後進入測試階段,測試於2006年5月結束。隨後還將生產5輛預生產型「美洲獅」步兵戰車,於2006年底到2007年5月交付德國陸軍,經費3.5億歐元。另外根據軍方需求,將於2007年開始全面生產「美洲獅」步兵戰車,從2009年開始交付軍方405輛,用以替代「黃鼠狼」1步兵戰車。
「美洲獅」步兵戰車將至少服役30年,其設計具有延長裝備時間的潛力。目前,德國已經開始研發對步兵戰車的改進,包括戰場內敵我識別、指揮控制、通訊和情報系統,以及德國未來士兵系統等方面。「美洲獅」有望成為新車族的基型車,可改裝為搶救車、120毫米迫擊炮系統和防空變型車等多種類型。未來,該車可能成為正在服役的「豹」2主戰坦克的替代車型。
據悉,德國陸軍首批將裝備30輛「美洲獅」步兵戰車,而根據計劃,德陸軍計劃於2009年前裝備1100輛該型步兵戰車,在此之前它將完全替換上世紀70年代裝備的「黃鼠狼」步兵戰車。
「美洲獅」履帶式步兵戰斗車輛由位於德國卡塞爾的普洛捷克特系統和管理(PSM)聯合公司負責建造,該計劃由負責國防技術和采辦的德聯邦辦公室於2002年9月授予。「美洲獅」計劃也就是以前的「刺蝟」(Igel)和Neuer Schuetzenpanzer(NsPz)。
「美洲獅」步兵戰車布局遵循常規設計,前方左側為駕駛艙,前方右側為動力裝置,中間是並排而坐的車長(右)和炮長(左)。車體中部安裝遙控炮塔,配用新型MK 30-2/ABM式30毫米雙路供彈自動炮和MG4式5.56毫米同軸機槍。自動炮可發射兩種30毫米彈葯,分別為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最新的空爆彈。空爆彈配用可編程引信,使彈葯在目標上空爆炸,達到最佳的毀傷效果。
該車擁有2種不同水平的防護。基本A級防護重31.45噸,可由A400M飛機空運。該裝甲組件可360°抵禦14.5毫米槍彈,以及空心裝葯戰斗部炮彈的攻擊,可至少抵禦10千克重的爆炸成型彈丸戰斗部地雷的攻擊。而C級防護為該車最高防護級別,即在車側和炮塔位置加裝附加裝甲。該型車重41噸,可抵禦類似小炸彈攻頂武器的攻擊。此時動力與重量比為19.5千瓦/噸。全部附加裝甲組件都可實現快速安裝。在機動性方面,要求新型「美洲獅」可協同「豹」2主戰坦克作戰.
③ 二戰德軍裝甲兵為何沒有裝備防撞坦克帽呢
在有關二戰的書籍和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蘇美等國的裝甲兵佩戴坦克防撞帽,因為坦克內部空間狹小,在戰斗和行軍當中免不了顛簸。佩戴坦克帽的目的就是防止撞傷內部人員的頭部。但是有的朋友會問,二戰德軍軍工那麼發達,為什麼少見德國坦克兵佩戴像蘇美等國家的坦克防護帽?其實德軍不是沒有裝備,而是士兵們很少佩戴出境。所以造成了德軍沒有裝備防撞帽的錯覺。
貝雷帽式樣的黑色盔布是由一塊毛料製成,分為幾種尺寸,以配合同樣分為好幾個尺寸的頭盔。盔布底部裝有松緊帶以箍在頭盔上,頂部還有一個小絨球,與盔布是一體的。黑色盔布的正面有帽徽。早期的帽徽只是一個機織的白色橡葉環加一個金屬沖壓圓形三色徽,也有人用大檐帽上的全金屬帽徽,不過都沒有另加國家鷹徽。
德軍在1935年10月30日頒布的命令為黑色裝甲兵貝雷帽確定了帽微佩帶標准,命令規定帽微由一個橡葉環和一個圓形三色徽組成一體,再在其上增加一個國家鷹徽,它們全都是用白、紅、黑色棉線機織而成,而軍官可以使用銀色鋁線刺綉的版本。後來帽徽上的白色部分都改成了使用銀灰色線。
④ 關於99式坦克
樓上把這幾種坦克的性能說的還算清楚,我就不說那麼多廢話了。 如果忽略掉別的因素,上述幾種坦克在一片開闊地狹路相逢,樓主認為,火力,防護力,機動性三種性能,哪種會是最重要的呢。就說99和豹2,網上大部分介紹99的都是說它的火力如何強大,裝甲如何好,但很少提到個機動性 ,這就是99最大的弊端,說的難聽點其實是T72的內換上了豹2類似的外殼
下面列舉下機動性差在哪裡
1豹2用的是方向盤哦,加上液壓助力,開起來跟開寶馬差不多,所以德國裝甲兵的訓練時間一般比我們短的多,因為好開。。。我們的99還是操作桿
2 自動檔位,開過車的都知道自動檔什麼概念,速度從0加速到40公里,時間6秒,可以有效的避免坦克本身遭到毀滅性打擊!而99手動擋位,加速到40公里時間在40秒以上,還要在水泥地上,夠豹2開炮N次。這點老美都服氣,德國人的發動機。。。。
3
豹2轉向時兩邊履帶同時轉動,在空擋可以原地掉頭。(我們的坦克轉向是一邊履帶抱死,另一邊轉動,來轉向。他是通過履帶兩邊同時反方向轉動來轉向,乖乖)個人認為實現了任何地方原地調頭,而且履帶不會滑出來,我們的坦克是不敢亂轉向,因為履帶不便宜。。。(高速機動下)
4 豹2高速倒擋倒擋有2個,倒車速度最快基本上可以到30公里以上,我們的99是多少呢,官方沒有公布這個數據,樓主可以看看91年美國的M1坦克怎麼虐T72就知道這個倒車的用處了
5 豹2行動部分可靠性高,人性化,座位跟小車的一樣,開起來十分平穩,不顛,隔音好,這就是99坦克用坦克帽喉頭送話,豹2坦克用耳麥的原因。更不用說空調了,同樣開2個小時,開99的肯定累趴下。空調這個因素,大家在認知一件裝備的性能時都沒計算在內,武器最主要是靠人發揮威力,而人呢?一個開了幾個小時已經疲憊不堪,滿頭大汗,一個呢,況且東方人的體質普遍不如西方人,這是事實! 不重視裝備的舒適程度,我們遲早要吃大虧!
個人觀點,兩個坦克單挑,最主要的還是機動力,說什麼防護力在好,如果挨上一炮,先不說坦克怎麼樣,就算沒什麼大損失,里邊的那些精密瞄準器具也沒什麼大損失,單單想像下挨到一炮,對整個車的強大沖擊力,里邊的駕駛員恐怕最清楚不過了,而現代坦克的射速是多少了,一炮挨暈了,沒反應過來第二炮已經來了。。。。
⑤ 你是怎麼稱呼皮皮蝦
因為它頭胸甲前緣中央有一片能活動的梯形額角板,其前方有能活動的眼節和觸角節。腹部寬大,共六節,最後另有寬而短的尾節,其背面有中央脊,後緣具強棘。所以我們都叫它「蝦姑」。
⑥ 中國俄羅斯的裝甲坦克帽和美國英國的裝甲坦克帽為什麼不一樣
首先這是頭盔和帽子的區別
其次頭盔和帽子的選擇
這是一種設計理念的問題
蘇聯的戰術主張大縱深之攻擊戰略,坦克主要作為突擊手段,前線坦克兵一般都是在坦克上的,不需要頭盔。如果出現被擊毀,也基本位於敵方陣地前沿,有沒有頭盔的生存率差不多。相反不戴頭盔可以保持舒適度,提高操作水平和體力。
歐美坦克主張防禦戰略,多用來當做救火隊員,為防線提供火力支撐。坦克兵被擊毀處於我方范圍內,帶頭盔可以有效保證生存率。西方坦克內部空間大,舒適度也比較好,所以帶頭盔。
⑦ 二戰各國鋼盔型號,最好能帶圖
1、M35頭盔(德國)
顏色為黑色,盔檐很明顯,盔型弧線比較淺。形狀與星球大戰中的黑武士的頭盔類似。德國的陸軍部隊在二戰期間普遍性的裝備此頭盔。中國的抗戰初期,國民黨軍主力曾經大量裝備此頭盔。
(7)印度坦克帽為什麼很大擴展閱讀
由於軍事的發展和和平時期現代工作、生活的的日益多樣化,人們對生命安全的日益重視,頭盔的使用方面也越來越廣泛,大致可分為軍事、工作、運動三類。
一、步兵頭盔:
亦稱鋼盔,主要用於防禦彈頭和彈片對頭部的傷害。盔殼多採用特種鋼製作,為提高防彈性能,有的還增加一層防彈尼龍或玻璃鋼襯里。懸掛系統通常用皮革、塑料或纖維織品製成,固定在盔殼內。頭盔重量一般為1~1.5千克。
二、飛行員頭盔:
飛行員和機組人員等佩戴的飛行員頭盔,盔殼多用玻璃鋼或塑料等輕質材料製成,主要用於防止頭部震傷或磕傷,並能防噪音。這種頭盔能包住耳朵和兩腮,裝有耳機和送話器等,有的還裝有可上下移動的面罩,以保護眼睛和面部。
三、空降兵頭盔:
用於防止開傘瞬間被操縱帶或傘繩擊傷和著陸時碰傷頭部,著陸後的用途則和步兵頭盔相同。這種頭盔一般也是鋼質的,常採用雙盔帶,佩戴牢固可靠,以免在跳傘過程中被氣流沖脫。
四、坦克員頭盔:
俗稱坦克帽,坦克乘員頭盔內則裝有泡沫塑料或泡沫橡膠等防震襯墊,盔殼有的類似飛行員頭盔,也有用皮革、纖維織品等縫制而成的,這種軟體頭盔,中國俗稱坦克帽。
五、馬術頭盔:
又稱為馬術安全帽,英文Equestrian Helmet。和其他用途的頭盔一樣,是給騎手提供頭部防護的。馬術頭盔很重要的一個安全標準是騎手不幸落地時要破裂開來,從而減輕外力對騎手頭部的沖擊以達到保護騎手的目的。
⑧ 印度軍力排行第幾
亞洲第2,俄羅斯和日本第一,中國排越南後面,你想啊,南海漁民在領海捕魚,被越南扣押,最近湄公河越南又殺了9個中國平民,人民解放軍平時說保家衛國,真出事了還真靠不住。解放軍團級以上領導基本大腹便便,滿腦子想得都是自己怎麼陞官發財,誰管老百姓死活。是吧。中國老百姓的命不值錢。12歲的時候兵器知識說外國的坦克體積大,中國坦克體積小中彈概率低,國外演習坦克都是運動中打2000米的汽油桶,中國坦克有汽油桶小嗎?解放軍經常自豪中國坦克兵的帽子是網狀,透氣,外國坦克帽厚重不透氣。中國坦克兵去打仗不要命要透氣。中國坦克設計師經常說我們的坦克裝國產自動裝單機,每分鍾射12發炮彈,據我所知,在戰場上1分鍾射6發炮彈都狠快了。在那麼小得坦克裝自動裝單機,坦克兵基本轉不了身。這不是問題,中國坦克兵吃苦耐勞。中國坦克靠增加裝葯提高炮彈威力,靠加厚反應裝甲提高防護力,國外坦克靠新技術新材料提高炮彈威力和防護力。中國設計師自豪地說我們坦克的防護和威力和歐美一樣。我在想如果美國也增加炮彈裝葯和加掛反應裝甲中國設計師會不會閉嘴!
⑨ 請問中國遠征軍一共在印度駐了就個師
1942年,為保衛抗戰的戰略大動脈-滇緬公路補給線,國民政府將第五軍編入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3月底,中國裝甲兵在緬甸首開與外國盟軍聯合作戰的記錄,戰敗被迫撤回國內。此後隨著大量美援陸續運抵,國民政府開始在印度藍姆伽編練美製的國民革民軍新軍-中國駐印軍,這群「美械中央軍」乃是全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所編成的最精銳部隊,初期為步兵新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後來擴編為新六軍、新一軍。新二十二師曾在緬北索卡道打過一場不折不扣的典型殲滅戰,讓日軍屍盈山壑,從兩軍戰斗結束後累積的戰果來看,足已使抗戰前期的所謂「德械」中央軍相形見絀。在此精銳的中國駐印軍之下,陸軍機械化學校便成立了「陸軍機械化學校駐印戰車訓練班」,負責培訓官兵;並又於駐印軍之下成立「中美第一臨時戰車群」,計劃下轄七個戰車營,負責作戰。同年八月,便將第一批戰訓班結訓官兵編成以美製M3A3史都華(Stuart)輕戰車為主的戰車第一營。
1944年初,戰車群美籍指揮官命令趙振宇上校為營長、趙志華為副營長,帶隊由藍姆加至加爾各答接收作戰用車輛。戰車第一營為中國駐印軍的軍直屬戰車部隊,也是國民黨陸軍使用美製戰車作戰的開始。由於戰車第一營的驍勇善戰,美軍司令部又決定在瓦魯班戰役後再提供美製M4A4謝爾曼(Sherman)中型戰車一個連,補充給該營作戰使用,加強戰力。其後該部隊在緬北其它戰役中繼續協同,中、美等國友軍部隊並肩作戰,經常扮演沖鋒陷陣的關鍵角色,更曾與日軍戰車聯隊於緬北的貴街,發生了戰史上少見的「中日坦克戰」,結果當然是以裝甲火力俱差的倭國戰車被殲收場,該部對反攻緬北、打通中印公路具有整體的傑出表現,直到抗戰勝利,加上隨後在藍姆加訓練未上陣的六個戰車營官兵,與國內留存的老戰車部隊的兩個團,使國民黨陸軍裝甲兵發展到達巔峰全盛期。國民革命軍的戰車兵是以德國軍事顧問依據德國的裝甲兵發展經驗而成立的。但由於德國顧問們的軍事經驗和軍事思想都停留在一戰的軍事理論中(步兵是戰斗的絕對核心,戰車只作為步兵的輔助支援火力。這種思想在日軍和許多二戰初期戰敗的西方國家軍隊中都普遍存在)。再加上當時中國所處的經濟環境,戰車兵在早期並不是獨立的兵種,而是隸屬於國民革命軍陸軍交通兵即輜重兵。隨著軍事思想的進步,條件的成熟,國民革命軍也有了自己獨有的戰車兵。早期的戰車兵使用的兵種專用色為黑色(國民革命軍陸軍輜重兵的兵種專用色),後期建立了裝甲兵這一兵種,其兵種專用色也改為銀色,同時有其特殊的軍銜領章.叫做「克羅米領章」(鉻質的電鍍章)。 早期的獨立戰車營因其隸屬於交通兵第二團,故其臂章的部隊符號為X2。裝甲兵頭戴的是一種橡膠制的防撞頭盔。其型號與德國機械化部隊早期所使用的相同,在執行訓練和維修保養作業時,穿連身工作服,戴布制野戰帽。進行檢閱和參加戰斗時,戰車乘員習慣穿著一般的野戰制服,帶防撞頭盔。有的還戴有德式鋼盔,配發駁殼槍及專用彈匣包,戰車內的每位乘員配發德國原裝或國內仿製的德軍制式風鏡。 抗戰中期的第五軍直轄的戰車兵團還沿用早期的軍服,接收義大利菲亞特CV-33戰車時隨車配給了數量不詳的義大利式橡膠頭盔。1938年國民黨政府接收了蘇聯坦克,但沒有資料記載軍隊是否使用過蘇制的坦克帽。
中國駐印遠征軍部隊服制裝備
中國軍隊在以極其落後的裝備與日軍抗衡了五年後的1942年元月,終於與美、英、蘇為首的26個國家聯合發表了對德、意、日法西斯三國的《共同宣言》。成為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主要成員。於是,中國政府得到了大量來自西方盟國的援助,但與此同時也必須承擔起在東南亞戰場保衛其盟國的沉重責任,和重要的戰略大動脈-滇緬公路補給線的安全。1942年2月,日軍在佔領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之後入侵緬甸,國民政府派遣由衛立煌為司令(杜聿明代理)、林蔚為參謀長的中國遠征軍(杜聿明的第5軍、甘立初的第6軍和張珍的第66軍)入緬作戰;雖然中國軍隊作戰英勇,取得部分的勝利,但因英軍指揮官缺乏作戰決心,不斷退卻避戰,使得中國遠征軍難以支撐大局,讓整個戰局急轉直下,我入緬作戰的遠征軍也被捲入潰敗的旋渦中。於是,中國遠征軍開始分兩路退出緬甸。一路為杜聿明率領的遠征軍主力,本想由滇緬公路退回國內,但因日軍進展迅速,回國之路遭到截斷(其間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在高麗貢山戰死),不得不進入野人山谷,穿越蠻荒叢林向國境推進。經過千辛萬苦,累病餓死官兵無數,終於返抵國門,後與日軍隔怒江對峙。另一路由孫立人帶領新38師主力,有秩序的退向印度,爾後在雷多與國軍新編新22師(師長廖耀湘)殘部會合,並在美國的協調下,由英國盟軍提供印度藍姆伽作為該批入印國軍的整訓基地,成為日後中國駐印遠征軍的種子部隊,簡稱駐印軍(即國軍服制的另一大類-美式師)。
⑩ 坦克兵戴的帽子叫什麼
坦克兵戴的帽子被稱為坦克帽。坦克在進行中,發動機發出的轟鳴聲,各部分發動機運轉時的嘈雜聲震耳欲聾的槍炮射擊聲,使得坦克成員之間無法進行對話和傳遞口令。戴坦克帽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排除各種雜聲的干擾,進行車內通話。為此,坦克帽上裝有3個主要部件:喉頭送話器(或唇式送話器)、耳機和胸前開關。喉頭送話器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話筒,通常把它裝在坦克帽和扣帶上,工作時將扣帶系緊,它就正好貼在喉頭兩側。如果進行車內通話,它能夠將說話時由喉部(或唇部)的振動轉變成電信號傳入送話器,從而有效地防止車內各種聲音對送話器的干擾,以達到通話目的。耳機與胸前開關則與通常見到的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