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哪個國家的人民對中國最有好感,國人必看
與此同時,受訪的中國人中有58%的人對美國抱有好感。 在受訪的國家中,非洲的肯亞民眾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最高,達到86%,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10%。亞洲國家民眾對中國有好感比例最高的國家是巴基斯坦 ,為85%,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3%。 在受訪的歐美國家中,美國民眾對中國有好感比例的最高,為49%,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36%。 德國國民眾是歐美國家對中國缺少好感比例的最高的國家,為61%,對中國有好感的民眾比例為30%。 法國民眾對中國有好感比例為41%,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59%。 英國民眾對中國有好感比例為46%,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35%。 西班牙民眾對中國有好感比例為47%,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38%。 俄國民眾對中國有好感比例達到六成,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29%。 波蘭民眾對中國有好感比例為46%,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41%。 土耳其民眾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偏低,為20%,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61%。 中東受訪國家民眾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均超過50%。 黎巴嫩民眾對中國有好感比例為56%,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42%。 約旦民眾對中國有好感比例為53%,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46%。 埃及民眾對中國有好感比例為52%,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43%。 值得關注的地是,在亞洲一些國家民眾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甚至低於歐美國家。 日本受訪民眾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最低,為26%,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69%。 印度民眾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為34%,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52%。 韓國民眾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為38%,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56%。印尼民眾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為58%,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37%。 在南美國家, 巴西民眾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為52%,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34%。 阿根廷民眾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為45%,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28%。 墨西哥民眾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為39%,對中國缺少好感的民眾比例為31%。 在中國是夥伴還是對手問題上,受訪的國家中只有三個國家的民眾認為中國是對手的比例超過是夥伴的比例。 印度民眾視中國為對手的比例為44%,認為中國是夥伴的民眾比例為32%。 韓國民眾視中國為對手的比例為35%,認為中國是夥伴的民眾比例為23%。
B. 德國人眼中的印度和中國,差異有多大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而且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習俗和文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很多國家的人民都喜歡出國遊玩,去領略不同國家的風采,接觸不同的文化以及生活習慣。當人們走出自己的國家都會發現,原來國與國之間存在的差異會這么大。
不少網友也表示,中國和印度各方面的差異不是一般地大,同時這位德國遊客也表示他只是說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兩個國家的人不要生氣。對此你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歡迎留言評論!
C. 印度發展經濟與中國相比有什麼優勢
1、人和——人口紅利
印度人多
再過幾年就是全球第一大人口大國,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2019年6月17日發布《世界人口展望2019:發現提要》報告稱,印度2027年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報告稱,2019年的中國人口為14.3億,印度為13.7億,分別佔全球人口總數的19%和18%。不過到2050年,印度人口將增加近2.73億從而超過15億,而中國人口規模將降低至11億左右。
從2019年到2050年,全球新增人口中約50%將集中在9個國家,包括印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剛果(金)、衣索比亞、坦尚尼亞、印度尼西亞、埃及和美國。印度不光人口多,而且人口非常年輕,也就是說未來印度還有人口紅利!
2、海權優勢
印度是半島國家,在印度洋地區擁有7516.6公里的海岸線,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168個沿海港口。在印度的印度洋專屬經濟區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礦物及其他生物與非生物資源。
印度處於亞太文明和歐洲大西洋文明中間,左右逢源。在國際貿易物流方面,印度處在中間位置,而且跟波斯灣很近,以後買石油就方便了,不會有什麼海峽困局。印度海軍強大,反而會加重我國的馬六甲困局。
「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統治了亞洲。印度洋是通向世界七大海域的鑰匙。21世紀世界的命運將在印度洋上見分曉」——「海權之父」馬漢在一個世紀前的警言,一直被印度的歷屆決策者奉為座右銘。
自獨立建國以來,印度逐漸加大對海軍的重視和建設,海軍戰略逐級推進,由成立初期的「近海防禦」到後來的「區域控制」,再到現在的「遠洋延伸」戰略,已基本形成了一套以「印度洋控制戰略」為核心的完整的海軍戰略體系。
3、地理環境
印度面積達,但是沒有什麼沙漠(僅有的西部沙漠還大部分都被劃到了巴基斯坦境內)、戈壁,也沒有我國的青藏高原和美國落基山脈那樣的無人區(不適合居住),印度洋的海風吹來了大量水汽,所以印度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人類居住,國土的可利用面積非常多。
4、天時
現在我國成了美帝的眼中釘,印度就成了香餑餑了。美聯合印度制衡中國,有點類似當年英國聯合法國制衡德國的味道。
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印度的發展都會得到美國的幫助,這種幫助,我國在改革開放的時候是沒有體驗到的。在蘇聯解體之前,還拉著我國一起研究什麼美洲虎坦克,援助我國燃氣輪機……呵呵,蘇聯解體之後……
5、文化軟實力——文明古國與英語優勢
印度既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悠久的古代文化,而且在被日不落帝國殖民的時候,印度的文化隨著英國人的傳播實現了全球化,現在全球都知道瑜伽。
6、外交優勢
雖然印度一直好戰,但是在國際上,印度還是很受歡迎的,時常跟英美穿一條褲子,還能從俄羅斯買點武器,租用核潛艇啥的,就這面子,除了印度,誰有?
缺啥都能買到,買不到還能租到。
不要小看買來的武器系統,1905年的日俄戰爭,沙俄的武器可都是自己生產的哦,日本的好多武器,軍艦都是從英德買的哦!
在聯合國,雖然不是五常,但是五常是美國人建立的聯合國體系,如果我國與美帝有摩擦了,印度就是拉攏不二選擇。
D. 印度的軍事實力有沒有德國厲害
印度第四
全球火力網發布的“2018全球軍事排行榜”,美俄中不出意外地霸佔前三甲,而印度卻超越英法等老牌軍事強國位列第四。英法兩國的軍事力量顯然比印度要優質得多,在航母、潛艇、先進戰機等高端武器的裝備上更是和印度形成了鮮明對比,那麼排名第四的印度是不是水貨呢?答案可能出乎部分人意料,印度這個排名並不水。
至於在武器裝備方面,印度先進武裝的質量是比不上英法,但如果以多樣性和數量而論,印度倒是樣樣不缺,核導彈、核潛艇、航母、驅逐艦、先進戰機、主戰坦克等等應有盡有。而且,由於印度先進武器裝備多進口自國外,所以在性能和可靠性方面還是過關的,至於會不會被印度人折騰壞,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說到底,若單論武器規模、質量以及軍人作戰素質等方面,印度確實不如英法,但打仗歸根結底打的是綜合國力,印度的戰爭潛力比起排在它後面的幾個國家,也是一個不小的優勢:它戰略縱深大,後備兵源充足,戰略資源擁有量大,對戰爭傷亡的承受能力也更高。當然,並不是說印度的實際戰力就一定排名世界第四,只是它能夠被排到這個位置,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E. 中國和印度是最不受德國人歡迎的國家,為什麼
德國公司要如何擊敗中國和印度的公司?製造出那種中國和印度製造的產品達不到的高質量嗎?在當今這個時代確實是如此。 「德國製造」的商品就意味著高品質,而這給德國人帶來很大好處。但是,如果有一天中國和印度開發出了自己的高端商品?那這對德國來說就是噩夢了。我可以在像華為這樣的幾家廠商看到這種趨勢。在我看來,他們正在盡全力,他們的手機幾乎和三星和蘋果一樣好,高速鐵路也是一樣。
為什麼要討厭中國和印度?你現在可以清楚地理解柏林這方的態度了,他們希望能與北京建立起更強的聯系,同時又也害怕會被北京摧毀。
這是一場生存競賽。賭注是國家、人民和財富。勝者捧冠奪得一切,敗者則失去一切。
當地人可以理解嗎?對於文化和宗教極其不同的移民來說,這很困難。移民也不能接受歐洲人。一旦他們有機會離開,他們就一定會離開,這導致當地經濟仍然處於嚴重衰退之中。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和希臘正在遭受痛苦。如果有天又發生了次大危機的話我們該怎麼辦?只有上帝能告訴我們答案。
F. 中國和哪個歐洲發達國家關系最好
德國吧,法國也不錯的。
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網站數據,2019年,中國連續第四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兩國貿易額達2057億歐元。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貨物來源國,進口額為1097億歐元,同比增長3.4%;中國是德國第三大出口國,出口額為960億歐元。
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德國和中國經貿合作緊密,雙方保持良好關系對兩國經濟是一件好事。假若兩國關系出現惡化,有可能會影響到經貿合作。另外,目前德國承受來自疫情等因素的沖擊,親近中國能穩住其經濟發展。
G. 歐洲哪些國家對中國好
德國。
德國雖然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元兇,屠殺、奴役了大量其他民族的人尤其是猶太人,但是自從戰後以來,一直是對中國友好的。日本因為是戰敗國,而且在戰爭期間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大罪,所以戰後對中國提供了很多的經濟援助的。而德國是除了日本之外,對中國援助最多的國家。在戰爭時期,雖然德日是同盟,但是實際上德國是反對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的,其實這有部分原因是由於一戰的時候日本趁德國的失敗奪取了德國在中國的殖民地山東。希特勒還提供過軍事專家協助蔣介石訓練軍隊,以對抗日本。
英國。
英國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早在1950年1月6日就承認了。
法國。
法國是最早承認中國的西方大國之一。
H. 二戰中德國和中國的關系怎麼樣
二戰中,中國和德國是交戰國。中國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重要成員之一,由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正式對德宣戰。
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並,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並,斯洛伐克則是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至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
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在1944年紅軍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地轟炸,面臨著嚴重地資源短缺問題。
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而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二戰時德國對中國的貢獻
中德之間30年代的軍事合作對於我們國家的軍隊現代化有何很大的貢獻。
中國第一批裝甲機械化部隊就是誕生於這次合作。大批經過德國的顧問團訓練的部隊成為抗戰前期的核心骨幹。
不僅僅是淞滬,後期的很多軍官也是從那裡成長起來的,學會了現代化戰爭的最基本知識。
尤其重要的是,塞克特將軍安排的那一點點剛開的工業化計劃,是抗戰初期我們獨自苦撐危局的一個重要支柱。
其次,德國本身是打算調和中日沖突的(出名的陶德曼調解)。可是到了最後抉擇的時候,日強中弱,出於全球戰略合作考慮,希特勒拋棄了中國選擇了日本。
他最後強令所有在華顧問全部撤離,否則開除他們的軍官團身份。但是有個別顧問出於對中國的同情和友好,還是留了下來。
I. 美國,中國,俄國,日本,印度和德國比較這六個國家的目標和政策有什麼異同。評價這些國家未來關系走向
中國,俄國,日本,印度和德國比較這六個國家的目標和政策是一樣的。
J. 德國 法國 蘇聯 英國 美國 日本 法國 哪個對中國最好,實心實意的那種(二戰時期)
說真話,二戰中實心實意對中國好的一個都沒有,都是視中國為一個利益交換工具
不過話說回來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本來就是這樣,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在利益面前,沒什麼不可拋棄的盟友
我們只能相對排列,從對中國最不好的開始排,從後往前倒著排
對中國最不好的國家:
第一名:日本,都准備對中國亡國滅種了,對中國最壞的第一名就是日本
第二名:蘇聯,東北有句老話,老毛子最騷性了。
看看二戰中,蘇聯對中國所做的事情就知道了,日後的聯合國五大流氓裡面,唯一一個承認滿洲國的就是蘇聯。後來雖然給了民國政府一部分經濟和軍事援助,但那是出於抵禦日本的目的,而且武器有不少還是沙俄時代的老武器,中國人把帳還清了,不欠他斯大林的。後來呢,一旦和日本人達成一致,就不再提供軍事援助了
到了二戰快結束的時候,又以恢復俄國1904年在中國東北的權益和蒙古為條件,才答應出兵東北
他們出兵的第二天,日本政府就宣布投降了,毛子還賴在東北,把東北的設備拆了個精光
你說毛子好不好?
袁騰飛別的言論我不贊成,但他對毛子的評價,生於不義,死於恥辱。這點我非常認可
第三名:英國
英國人玩手腕,奉行死道友不死貧道是全球有名的。昔日日本一威脅,英國就主動切斷了中國最後一條外援通道——滇緬公路。後來為了掩護自己部隊撤退才讓中國遠征軍入緬,遠征軍一路給英國人打掩護
看看野人山的累累白骨就知道了,中國人不欠丘吉爾的
剩下的幾個比較難選,法國實際上和中國沒有太多交集,也談不上有多大幫助,算中立,不列入本次比較
美國和德國比較難選
butianbusky 說了,德國曾幫助中國抵禦日本,這是真事,但僅限於1937年。此前德國和中國簽訂了一攬子協議,派出了不少顧問到中國幫助訓練軍隊,還按照協議賣了不少武器給中國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武器都是德國軍隊的現役武器,比毛子強多了
德國顧問團在128淞滬抗戰的時候全程指導中國軍隊
但1938年的時候,德國和日本簽訂了條約,德國政府勒令顧問團回國,對中國援助終止
美國的幫助數額最大,而且是羅斯福幫忙,中國日後聯合國五常的政治地位才得到了確認
但羅斯福後期拿中國利益和斯大林做交易,傷害了中國
按照上述歷史事實,我們排列一下名次
第一名,美國
第二名,德國
第三名,法國
第四名,英國
第五名,蘇聯
最後一名,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