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看待目前的中印關系你認為如果要加強中印關系,中印雙方應該怎樣做
、印度,可要認清形勢啊 美國拉攏印度,並不代表印度已是美國的戰略夥伴,其實美國的著力點還是放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要警惕被美國利用。 我在7月份的文章中說過,「一旦巴基斯坦被美國拿下,對中國的嚴重影響自不用說,對印度的影響也將極為深刻。那時候美國的力量將進入印度洋,美印的友好將結束。印度將永遠被定格在地區大國的行列。當然真是那樣的話,印度是地區的國家無疑,但是不是大國,還要看美國的心情和印度的努力。」 「所以,當美國保證自己在巴基斯坦的通道暢通無阻卻想方設法掐斷其他國家的通道的時候,印度也要提高警惕,這也關乎印度的國運。但是,在中俄美對峙中,印度一直腳踩兩只船,態度曖昧。在局勢越來越錯綜復雜的時候,印度要認清方向。印度要用足夠的胸懷和眼光,在巴基斯坦需要支持的時候,拋棄前嫌,大力支持。印度目前的問題,就是要認清形勢站好隊。」 印度不要過分相信美國的甜言蜜語和所謂的承諾,要看到自己面臨的戰略風險。 三、要冷靜,慢點走 當然,面對美國的拉攏和在中俄和美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較量中印度獲益的誘惑,印度沒有一點非分之想,那是不容易的。但印度想火中取栗,還要看兩個指標:印度能不能,中國怕不怕。 先看能不能。 中印作為同樣是飽受壓迫的國家,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贏得了獨立。但是中國與印度所走過的道路是截然不同的:中國走向獨立富強之路是在封鎖在對抗中實現的,印度遇到的阻力比起中國遇到的要小的多。不誇張的講,要是中國的事被印度攤上,印度早就完了。中國能不垮,還能日益的強大,其中的原因是值得好高騖遠意淫不淺的印度好好學習的。 所以,一旦真的時機出現,印度也不能輕易的出兵。前有1962年的教訓,現在有兩國巨大的國力差異。印度的基礎工業、製造業極為缺乏,如果印度只想靠所謂的「高技術、服務業」走出強國之路,我看很危險。沒有基礎工業、製造業特別是重工業,不要說大國的博弈中多分一杯羹,就連碗都打碎了都有可能。 在巴基斯坦政治局勢出現混亂之時,印度加強在印控克什米爾的軍力,除了不放心之外,還有就是想趁火打劫,妄圖在中俄與美國的較量中來個火中取栗。對於印度的這點企圖心,必要時中俄要用行動滅了印度的這點小心思。如果印度不願意滅,那就把火燒的大一點,燒了印度,他只能自認倒霉。 再看中國怕不怕。一百餘年以來,中國屢經大戰,中國怕了嗎?「雖千萬人,吾往矣」 ,何懼之有!不要說印度,中國在50多年前,也和美國大兵較量過,中國怕了嗎?何況,在1962年中國還把印度打得丟盔卸甲。 怕是不怕,但要注意印度在克什米爾方向的異動。如果印度敢火中取栗,在克什米爾方向不老實,中國要果斷的出兵,教訓印度、收復藏南、支援巴基斯坦。 也許,印度還有點幻想:要是沖到前線吃虧了,美國不會袖手旁觀的,會幫印度的。如果印度這樣想,真是不可救葯。看看喬治亞的例子吧,美國的努力和效果在哪裡?美國現在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了。隨著美國金融的進一步惡化,中國軍事力量進一步增強和俄羅斯經濟進一步的恢復,歐盟擺脫美國步伐的加快,美國面臨的問題要比現在還要嚴重。 在世界風雲變幻,局勢微妙,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的關頭,印度可要小心了。奉勸印度還是看緊錢袋子,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火中取栗就不要了,隔岸觀火還是符合印度目前的戰略的。 四、戰略合作符合中印現實的利益 雖有邊界為問題的困擾,但中印的貿易還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今年上半年,中印的貿易額達到29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69%。 中印都是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安定和平的發展環境對中印都一樣的重要。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現實的摩擦,中印的關系,不可能一帆風順。但就算不能很好的合作,也不要因為離間而更疏遠,那樣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也不符合印度的利益。 印度要擦亮眼睛,美國真的會像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艾什利?特利斯說得那樣:當前美國的目標是把印度建立成一個強大、獨立的中心大國嗎?印度要看到美國拉印度遏制中國的真實意圖,不能老是讓人當槍使。印度要清楚的認識到:中國龍是不可遏制的,中國的強大也是不可阻擋的,中印戰略合作符合中印現實的要求其也符合長遠的利益。
⑵ 中國應該如何對付印度
中印聯盟是最好不過的了。印度沒什麼,關鍵是美帝國主義跟中國過不去
1.可惜印度老火啊。原來還聰明些,蘇美兩頭談。現在越來越傻了,把自己同美國綁得越來越緊了。而且西方一忽悠,印度就狂購軍火。
2.俄羅斯在致力於建設 莫斯科-北京-新德里,以求建成自己利益目標的格局。可惜,印度人認為自己太聰明了。而且一直把自己當成曾在他背後插了不少刀子的英聯邦的一員。印度老火了。
只有轉變印度的態度。建設中印戰略合作關系。使印度認識到,只有同china合作,才能得到自己的目的:南亞霸權。然後,在恰當的時機讓,印度還藏南,用歷史問題的解決還合作。
⑶ 中國對印度怎麼這么克制
未來幾十年是中國追趕發達國家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了實現這一既定目標,中國不會被一些小事所干擾,中印爭端中,中國一直抱著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態度息事寧人,一是給印度擺事實講道理,講明利害關系;二是增加軍事對峙力量進行強度威懾,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三如前兩步無法奏效,就採取冷處理,先放下不理,靜觀印方動態。會產生以下兩種可能,一是印度本來就是無理取鬧,在對峙得不到任何利益時就會找台階自己撤離;另一種就是印方戰略誤判,認為中國好欺負而擴大佔領中國領土,挑起更大爭端,這樣我國政府就不會再忍讓而被迫進行反擊。
⑷ 中國是如何反制印度的
方法可以多種多樣。
1、高原練兵、演習,彰顯武力。
2、建設高原軍事設施,改善部隊生活生存條件、升級武器裝備。
3、由盟友巴鐵、尼泊爾等出擊,使印度多面受敵,疲於應付。
4、在國際上剝開印度挑事伎倆的畫皮,爭取國際支持。
⑸ 中國對印度或東南亞國家的態度
中國對別國的態度基本上都是求同存異,中國政府認為經濟建設是目前最為重要的。中國對印度的態度不只是它有核武,印度與美國,與俄羅斯的關系都是非同一般的,而且雖然印度國產的東西不怎麼樣,但靠外國武器武裝起來的印度軍隊也不是什麼也不是。加之中印一旦沖突,中國從青藏出兵,海拔太高,士兵也要忍受高原反映,而且目前中國的最大問題是台灣,成都軍區的實力確實不怎麼樣,弄起來還要千里調兵。其實對東南亞國家中國也不能怎樣,他們有美國撐腰,日本,韓國,台灣,以及背後的第一二島鏈,中國不是一艘航空母艦就能解決問題的,試想就算中國有航母,有資本和第七艦隊叫板么?況且美國不是一個第七艦隊。中國面對的是一個龐大的集團,不是那麼輕易就能撼動的。說道藏南與南海的重要性,我認為南海重要。中國是世界大國中唯一一個沒有完成國家統一的國家。南海作為中國的屏障,無論是收復台灣,還是以後中國海軍由黃水變藍水進入大洋,沖出第一島鏈,保護中國的海外利益都是十分重要的,加之南海資源豐富,靠近馬六甲海峽,那是亞洲國家進入印度洋的咽喉呀,中東的石油,非洲的資源,都要靠它,馬六甲是日本的咽喉,不久也會是中國的死穴。所以,我認為南海比藏南更重要。但祖宗之土,不能一絲予人呀,無論藏南還是南海都是我中華國土,我們都一樣要誓死捍衛
⑹ 為何中國人對印度會有很大的偏見,是了解不夠還是種族歧視
並不是這樣的,其實我們國家對於印度並不存在太多的偏見,這一點從佛教在我國發揚光大就可以看得出來,佛教其實是起源於印度的,而不是中國,但是卻在中國發揚光大,從而走向了世界,對世界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國家對於印度並不是有太多的偏見,試想一下,如果有偏見的話,怎麼可能讓其他國家的宗教進入我國呢?又怎麼可能在我國受到普遍的重視而發揚光大,進而走向世界呢?其實所謂的偏見都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或某個人片面的看法而已,當然之所以有這種看法,也並不是沒有原因的,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3、恆河之爭
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印度邊緣有一條河是恆河,印度認為這條河是他們的聖河,但是這條河其實是屬於我們國家的,或者說是一人一半,也可以說是誰都不屬於,但就是一個邊界,不過印度聽到這種說法之後就不願意了,因此因為這條河他們多次與我國翻臉。
⑺ 印度對我國蓄意挑釁,歪曲抹黑,我國應該如何對待
印度對我國蓄意挑釁,歪曲抹黑,我國應該如何對待?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這主要是得益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的領導,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領導我們走向更好的生活,讓我們的國家更好的富強起來 ,讓我們的民族復興 。
在中國發展的一層上會遇到很多的阻礙 ,封鎖 ,還有就是來自於中國周邊國家的一些騷擾 ,他們這些國家是不想讓中國更好的發展起來,從而威脅到自己的地位,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 ,我們必須採用非常嚴厲的態度進行堅決的回擊 ,
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他不主動的挑起戰爭,但是絕不懼怕任何一個國家 ,我們希望有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幫助到你們 。
⑻ 如何客觀評價印度這個國家
印度是個危險的國家,其危險性不在於實力,而在於執念,印度人盡管智商低,但總是有大國想法,中國一直以來都誤判印度的想法,總以為上個世紀之前,印度作為第三世界受壓迫地區,具有和平友善的心態。至於什麼民主?連男女平等都沒有,給我講印度是民主的?鬼信啊,還有同婚,還有印度警察時不時抽打他的百姓
其實那是中國人的錯覺,或者說是自我代入感太強。印度有不結盟運動領袖甘地,但更有納粹在南亞的分支,第二次世界大戰,印度幾乎沒有受到波及,其納粹組織更沒受到破壞,包括甘地在內的幾任印度領導人都被刺殺死亡或被刺殺逃脫,除了宗教,種族矛盾外,印度軍國主義分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印度國大黨有大國情結,在甘地死後,迅速變質,盡管依然奉行不結盟的政策,搞左右逢源的騎牆派作風,那可是長期戰略,1962年的戰敗,導致印度徹底失去不結盟領袖的地位,而騎牆政策依然進行。
重點來了,歷史發展到21世紀,眼看隔壁大國越來越強,印度急了,這是培養近100年的納粹思想在印度早已根深蒂固,在獨立後的70年裡,對外印度不斷吞並周邊小國,對內搞種族屠殺,隨著近些年印度經濟的走強,印度人按耐不住想要與隔壁大國一決高下,印度很弱,但想法很大膽,國內軍國主義思想嚴重,印度人根本就不尊重周邊國家,他們以主人對待奴役的心態,去看待周邊小國,印度很弱,卻想與大國對抗,因為印度認為隔壁大國是它崛起的障礙,印度從獨立起就是這種想法。
印度如果有中國一半的實力,早就上天,開啟戰爭模式了,這不是開玩笑的,中國必須認真,嚴肅看待印度人思想發展的歷史,從大格局上去看就很清楚。
國大黨和人民黨都是侵略成性的1950-1962,中國幾次大危機,印度都要出來搗亂,如果不是中國實力遠超印度,印度真就打進來了。
人民黨簡直就是納粹,不,它起源就是納粹,比國大黨還極端,這些年的操作,懂得人自然懂。
第二次世界大戰沒結束,納粹軍國主義在歐洲消亡,但在東亞有殘余,在南亞卻發展起來。
想當年,人民黨的前身,與希特勒,東條都是臭味相投的,日本要在印度與德軍會師,結果德國被蘇聯擋住了,日本被中國擋住了,印度沒參與二戰,但軍國主義的種子保存在這里,二戰,印度人是覺得盟國阻礙了印度獨立,本來德日來印度打英國人啊,這都歸功於印度納粹的洗腦,同時國大黨也是附和這種說法的,印度政黨,只有納粹中的左派和右派,沒有和平政黨,有妥協都是因為實力不濟,中國需要特別注意印度,做好准備,印度實力不行,卻不能輕敵,什麼壞事,這瘋狂的國家干不出來?最好就是永遠壓制,並有辦法肢解印度
⑼ 我國該對印度採取什麼樣的國家安全戰略
我國對印度的國家戰略其實都是一貫的,就是和平共處。這是我們一貫的政策,因為印度是中國的主要鄰國之一,和印度搞好關系,雙方都是非常有利的。從歷史上看,中國和印度基本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所以說兩國的邊界一直都很和平,這是很珍貴的。在近代,印度當局領導人出於某種政治野心,在60年代對我國進行了一些入侵。結果我們被迫進行了反擊作戰,印軍大敗。 而最近產生了中印邊境對峙,雙方都不不及了大量的軍隊在邊界。對應的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首先印度不敢開第一槍,因為他知道開槍必備,另一方面他又在美國呦歐美等國家的慫恿下不斷的挑事兒,但是印度還沒有下定決心敢不敢打這一槍,敢打這一槍吃苦的,一定就是印度,會讓他長一個更大的教訓。總體來看,我國對印度的政策是比較友好的。至於印度是不是認可我們的態度,這是他們的事,因為畢竟國與國的關系不是單方面形成的。我們守住我們的原則,只要印度敢造次,就立刻給他痛擊。
⑽ 為什麼我國不把印度當做真正的對手看待
因為中國本身是本著友好互助的原則與世界各國交往發展,而且印度本身也沒有發展到阻礙中國的地步,不足以成為中國的對手。
在印度,“中國”是一個熾熱的詞彙,不僅印度的政客,即使是平民百姓,也經常關注中國的動態。印度的媒體,常常用大幅的版面介紹中國。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中國,“印度”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名字,很少有人提到它。這個現象就像印度青年伊沙尼.古普塔(Ishani Gupta)總結的那樣,“在中國,中國人幾乎從不談論印度”。
“我將提供一個誠實的答案,但並不意味著對印度的不尊重或侮辱,我只是說實話。簡短而直接的回答是‘不’,中國人的普遍看法是,印度不夠資格做中國的競爭者,也不是中國的嚴重威脅。”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印度無論在基礎設施還是經濟上,都比中國的情況要好得多,所處的國際環境也比中國寬松得多。但是,在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比印度大6倍。在中國人看來,印度是一個失敗的國家,因此,他們在與其他國家比較時,從來不拿印度作為對比對象。”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認為中國和印度應該是合作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