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居士怎麼解釋

印度居士怎麼解釋

發布時間:2022-10-15 07:12:37

『壹』 「居士」的來由

《居士的由來》:居士,既指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稱;亦指古代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隱士;同時,這名詞還是文人雅士的自稱,如李白自稱青蓮居士,蘇軾自稱東坡居士,等等。最早出現於《禮記·玉藻》:居士錦帶。居士,道藝處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稱謂,佛教傳入後,被用翻譯入佛經,形容在家修佛的人。佛教中之居士是梵語,巴利語的中文意譯,在印度常與古來所稱之長者混同,後佛教西漢時期傳入我國,在家修佛者亦稱為居士。在印度,也不是由於佛教所創。梵語稱迦羅越,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稱為居士。

如印度之維摩、賢護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薩,及我國梁代傅大士、北魏劉謙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在道教中,居士又可用來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為居士,亦有稱女在家修道之女子為居士者。佛教對在家信徒尊稱為居士的由來,大概是出源於《維摩詰經》,維摩詰共有四個尊稱:方便品稱為長者,文殊問疾品稱為上人及大士,菩薩品等則稱為居士。因據羅什、智者、玄奘等大師的解釋,維摩詰是東方阿閼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在家相化度眾生,所以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意味在內了。

《雜阿含經》中規定在家居士,應該具足五個條件,稱為五法具足那就是:第一、信具足:信心第一要緊,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問題都是不必談的。對佛教首先要有正確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們離難得樂,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說的,佛法是由僧眾結集傳流弘揚的,所以也要信仰。合起來,便是信仰,佛法僧稱為三寶。信仰的人便是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是將整個的身心,無條件地浸沒在三寶的光輝與恩德之中,皈依三寶之後,便能從三寶的啟導之下,得到人生大道的指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所謂的:八正道。第二、戒具足:主要是指五戒:不殺生,不殺動物、而非即是吃素、不偷盜、不邪淫,不與夫婦之外的異性交接、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本是三皈弟子的必修德目,皈依三寶與受持五戒,本不該看做兩個階段的兩層意義,如果皈依了三寶而不受持五戒,好比是只向學校登記注冊,而不真正去上課求學,那隻是種善根而得不到現實的利益。五戒十善是人天道中的人天業,如果不能受持五戒,那就連人天道中的天果位都保不住,豈能解脫生死?如果嚮往出家生活而又為現實環境所不許,那也不妨於五戒之外,可以另於每月農歷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日)受持以一日一夜為期限的八關齋戒。

如果修菩薩道的居士,另外可以加受菩薩戒,這雖不是《阿含經》中的規定,但在大乘佛教的居士,確有受持菩薩戒的必要,因為受戒一事,相似於宣誓,且比宣誓的意義更庄嚴,比宣誓的效用更宏大;戒的力量乃是抗惡性極強的防腐劑。第三、施具足:施的內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師長、三寶;以悲憫心布施孤苦貧病,以公益施捨,促成社會大眾的福利。

第四、聞具足:持戒、布施是重於福德的培養,若要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見,並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話,那就必須從聞法入手。看經,也是聞法之一,但是經義博大精深,親近善知識,往詣塔寺專心聽法師的點化講授,仍是必需。這該是居士進寺院的最大目的。第五、慧具足:這是對於真諦的體會或領悟,這是從聞法的精進實踐而得的一種實證經驗。佛陀時代,每對俗人說一次法便有很多人由聞法而見諦,證得初果,那就是慧具足的典型。

《在家居士不可以稱呼出家人為師兄》:出家人與出家人之間才可以互稱師兄、師弟。有的在家居士稱其皈依師的出家弟子為師兄,甚至覺得自己皈依時間早而稱後來的出家弟子為師弟,這是不正確的。稱皈依師的出家弟子,同樣稱師父或法師,因為我們皈依的是三寶,並不是只皈依某一位師父,在家居士即使再年高有德,修行時間再長,也是三寶弟子,尊重三寶方合佛制。若不依佛制,不僅慢僧,也是慢佛、慢法,身為三寶弟子謹當避免。在這方面,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老居士,可以說是在家居士尊重三寶的典範。師父,可以說是對出家人最穩妥的一種稱呼不論男女長幼,德行高低,只要是出家人乃至剛剛落發剃染的沙彌,既現清凈僧相,都理當受到身為三寶弟子的在家居士的尊重,都可稱為師父。師父二字與弟子之稱剛好相對,意思是如師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師,生我慧命如父,是在家居士對出家人最為親切的德稱。

『貳』 什麼叫居士

「居士」是梵文的譯音。在古印度是指「居財之士」。在佛教中是指在家修道而受過「三規」(歸佛、歸法、歸僧)「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人。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叄』 什麼叫「居士」,一般解釋是什麼

居士,指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道的人的泛稱;同時,這名詞還是文人雅士的自稱,如道家李白自稱青蓮居士,蘇軾自稱東坡居士,唐寅自稱六如居士,孫越自稱明月居士等等。
最早出現於儒家《禮記·玉藻》:「居士錦帶。」 鄭玄 註:「居士,道藝處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稱謂,印度佛教傳入後,又被用翻譯入佛經。
在我國古代,居士一詞原出於禮記玉藻篇,在韓非子一書中,亦謂有任矞、華仕等居士,皆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其後,我國與日本多不依經律所說之本意,而泛稱有道之處士為「居士」。

『肆』 居士的原來意思是什麼

「居士」一詞,也非佛教的專有,在中國的《禮記》中就已有了「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於佛教所創,梵語稱居士為「迦羅越」,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稱為居士。
佛教對在家信徒尊稱為居士的由來,大概是出源於《維摩詰經》,維摩詰共有四個尊稱:方便品稱為長者,文殊問疾品稱為上人及大士,菩薩品等則稱為居士。因據羅什、智者、玄奘等大師的解釋,維摩詰是東方阿閼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示現在家相化度眾生,所以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意味在內了。
可見,一位名符其實的居士,便該是一位大乘的菩薩,決不是帶有灰色氣氛的處士或隱士。
然在《長阿含經》中,唯將四大階級的第三階級吠舍種稱為居士,並將輪王的主藏(財貨)大臣,稱為居士寶,那麼居士者,相當於商人、經理或者是實業家了。

『伍』 舉例說明什麼叫「居士」

「居士」是梵文的譯音。在古印度是指「居財之士」。在佛教中是指在家修習而受過「三規」(歸佛、歸法、歸僧)「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人。
歷史上的居士

青蓮居士——李 白(唐代大詩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詩人);

耐辱居士——司空圖(唐詩人);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詩人);

六一居士——歐陽修(北宋文學家);

東坡居士——蘇 軾(北宋文學家);

淮海居士——秦 觀(北宋詞人);

後山居士——陳師道(北宋女詩人);

斜川居士——蘇 過(北宋文學家);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詞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詩人);

蘆川居士——張元干(南宋詞人);

灌園居士——計有功(南宋文學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詩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詩人);

於湖居士——張孝祥(南宋詞人);

幽棲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詞人);

後村居士——劉克庄(南宋文學家);

深寧居士——王應麟(南宋學者);

無諍居士——劉 迎(金文學家);

六如居士——唐 寅(明畫家、文學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溫陵居士——李 贄(明文學家);

蓮溪居士——薛論道(明散曲家);

慎娛居士——李流芳(明文學家、畫家);

柳泉居士——蒲松齡(清文學家);

瓠岡居士——史震林(清文學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學家、經學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學家)。

『陸』 居士是什麼意思

居士[ jū shì ]

基本釋義:

(1)古代稱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2)稱道教中人。

例句: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政和以後,道家者流始盛,羽士因援江南故事,林靈素等多賜號金門羽客、道士、居士者,必錫以塗金銀牌。」

白話譯文:政和以後,道家的人開始在國內出現,戰士們因為援助江南的事情,就把林靈素等人賜名號金門羽客、道士、居士者,必錫,並以塗金賜予銀牌。

(3)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人的泛稱。

例句: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回:「老尼向痴珠合掌道:『居士何來?』」

白話譯文:尼姑合掌對著痴珠說:「你為什麼而來」

(4)文人雅士的自稱。

(5)梵語的中文意譯,梵文Grha-pati,意為家長、家主、長者、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階級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國佛教社會,已普稱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為「居士」了。

(6)印度居士怎麼解釋擴展閱讀:

在中國,居士一詞原出於戰國孔子的《禮記▪玉藻》:「居士錦帶」(白話譯文:對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人賜予錦制的帶子)。

唐宋時期,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稱居士,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物便以「居士」為號。比如篤信道教的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等等。

元明清時期也有自稱居士的,如劉迎自稱「無諍居士」;倪瓚自稱「雲林居士」;陸居仁自稱「瑁湖居士」;文徵明自稱「衡山居士」等等。

『柒』 請問居士是什麼人

「居士」是信佛教而又不剃度的人。佛教徒剃度後是絕對禁慾的,而居士則不然。

『捌』 什麼是居士

阿彌陀佛!

每個城市或鄉村,只要有寺院的地方都可找出家僧拜師,求授三皈。即為居士。我是九八年皈依佛門的。
其實皈依三寶儀式很簡單。跟著師父讀皈依誓詞即可,然後師父賜法號,便為居士。當然供養是要有一點的,就看你個人意願啦,就像你到廟里給香火錢一樣的道理。「結緣」結佛的緣,供養的錢其實終歸還是利於自己的,捨得捨得,有舍才能得。
「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喜舍萬文收,為君寄在堅牢庫,生生世世福不休。」
須知:「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啊!
持戒可以慢慢來的,等到緣成熟了再持也不遲,那就叫守戒。一般是五戒:殺、盜、淫、妄、酒。就這幾項我沒做好。非常慚愧啊!

現抄錄皈依證書上的授受三皈須知:
「三皈大義。若師語不解,或聽不清楚。皆不得三皈。故為師者。必自解三皈之義。使受者理解明白。才得實益。故今依印光老人。及弘一律主要義。供諸同倫。
皈依者。返本為義如人歸家。如子依母。
又皈依者。迥轉義。因前背三寶。而今迥轉故。
三寶者。有自性住持二種。自性三寶者。佛者覺悟義。即離念靈知之真如佛性。法者規范義。即性靈覺。道德仁義之規范。僧者清凈義。即心本具清凈無染之凈行。
住持三寶者。佛者。即今一切佛像是。法者。佛說三藏。聖教一切經典是。僧者。現前出家四眾。乃至僅能剃發披衣者。是更有十方三寶。佛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即十方三世一切尊法。僧即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僧。乃至一切凡夫僧。故皈依者。不當雲我皈依某師。應皈依一切僧寶。上至菩薩羅漢。下至驅烏沙彌。皆是我師。此乃皈依僧。也切勿誤解。而遺大取小。廢公為私。當知某師不過證受之師。故特依印光老人及弘一律師之訓悔申明。」

『玖』 佛教裡面的「居士」這一稱呼是什麼含義

居士:梵文 Grha-pati,本意為家長、家主、長者、或有財產、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階級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
今天中國佛教社會,已普稱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為居士了。

閱讀全文

與印度居士怎麼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元中國人民幣可以換越南多少錢 瀏覽:768
到湛江哪裡有印尼貓屎咖啡賣 瀏覽:677
義大利虹橋有什麼好吃的 瀏覽:746
伊朗航運服務怎麼樣 瀏覽:67
印尼有什麼持久的葯買 瀏覽:548
從江蘇運貨到英國海運走哪裡 瀏覽:247
英國富人區租房多少錢 瀏覽:178
香道是如何從中國來的 瀏覽:580
印度為什麼大規模停電 瀏覽:488
明天伊朗長什麼樣 瀏覽:549
二萬越南盾值多少人民幣 瀏覽:815
為什麼日本媳婦比越南少 瀏覽:489
中國的城市道德體系該如何興起 瀏覽:289
中國傳統繪畫遠近處理有哪些特徵 瀏覽:994
伊朗華人現在有多少 瀏覽:676
印尼島上吃什麼 瀏覽:1000
華為手機英國買多少錢 瀏覽:827
人民幣換越南盾去哪個銀行換 瀏覽:7
為什麼中國之前沒有民法典 瀏覽:549
為什麼中國疫苗比國外慢 瀏覽: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