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回事怎麼區分不同的人種呢種姓制度又有多可怕
大家可能不知道,早在1947年的時候,印度人就已經取消了種姓制度,在理論上實行人人平等。然而了解中國足球的朋友都知道,理論上的可能,那基本上等同於不可能。事實也是如此,就如同我國奉行的兩千餘年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至今仍在有些地方作祟,在印度實行了幾千年的種姓制度,並不能通過政府的一紙禁令,而從人們的腦海中徹底驅逐出去!
這種情況的後果就是導致了硬度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男女比例失調,將會造成大量的光棍,這些單身狗流落在印度社會上,這也是為何印度近年來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層出不窮的原因。
在印度由於種姓制度加上嚴重的重男輕女,就算是精英家庭的女性在家中地位也很低下,印度在真正做到人人平等,男女平等這方面任重而道遠。
Ⅱ 怎麼分辨印度種姓 印度人是怎麼區分高低種姓的
印度的種姓制度根深蒂固,由上到下分為4個級別,這4個級別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地位由高到低,互相之間不能通婚,等級劃分十分森嚴。
這四個級別我們從初中的歷史書中就已經學到了,可是書本只是告訴了我們這4種種姓,卻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分辨。就算我們知道了他們的職業,在如今變化飛快的印度,其實也很難分辨。
其實,分辨四種種姓的人,可以通過看姓氏、膚色、職業、籍貫四種方式。
看姓氏的話,印度人取名十分單一,一般只會有三種人名構成,即村名、姓氏、名字。比如印度著名歌手馬杜賴·馬尼·艾耶,他的第一個名字是地名,「艾耶」是婆羅門種姓,「馬尼」是他的名字,那麼他就是一個高種姓的人。據說,婆羅門種姓的人,在印度僅僅佔有百分之四不到。
另外就是職業了,高種姓的人一般都會從事薪酬較高,福利較好的工作,低種姓的人則從事著社會底層人民的事業。比如,在古代,婆羅門就是社會地位最高的神職人員,首陀羅就是奴隸。
Ⅲ 印度的種姓制度中,是如何劃分出低種姓的人民的
種姓制度實際上是一種血統的區別延續,人生來本沒有高低貴賤,但是因為時間、空間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不同的地理氣候造就了不同的膚色人種,當然,不同的時間跨度也造就了非凡的人類文化,要說人類種族之間的差異,其最終不過是不同種族之間文化的較量。弱肉強食,優勝劣汰。
這個真實的世界,真實到讓我們逐漸活成了連自己都討厭的人,印度種姓制度,其實不僅在印度國內有不良影響,而且也經常成為其他國家人們茶餘飯後詬病的談資,將人劃分3、6、9等,說白了就是種姓制度的內在本質,但是它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負責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的為最高等級職業,從事這一職業的也為最高等級人群,接下來就是行政管理事務層,其次便是生產者,接下來是各行各業服務者,最後就是游離在種姓制度之外的其他邊緣職業,低種姓的人如何產生,想必大家也基本明白了,其實很大程度上都與歷史原因有關,一方面是當時居住在印度境內的土著,其次也包括那些普通的殖民者。當然還有一種比較奇葩的現象,那就是如果低種姓的男子娶了高種姓的女子,生下來的孩子直接被定義為賤民。
Ⅳ 印度分為哪4個等級分別有什麼權力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4)印度靠什麼分高低貴賤擴展閱讀:
如何分辨一個印度人屬於高低種姓,從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來看,根據印度人的一些特徵是可以分辨出他們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1、根據皮膚顏色分辨高低種姓
早些年根據膚色分辨種姓高低很容易,因為白皮膚的雅利安人屬於高種姓人,而平民則都是棕色肌膚,同時統治者明文規定高低種姓禁止通婚,若有違反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氣候和生活習慣也影響人種的基因變化,當年煞費苦心想出種姓制度的入侵者一定會傻眼,因為不同種姓人的膚色在接近,最終都向棕色靠攏。現在印度街頭的白皮膚人已不再是雅利安人,而是英殖民者的後裔。
2、根據是否會說英語分辨高低種姓
世人都以為英語是印度的常用語,其實只有高種姓人在說,也是他們身份的象徵,大部分低種姓人和賤民則壓根不會說,因為沒有學習英語的機會。可見一個印度人會不會說英語,基本上就可以判斷他屬於高低種姓的哪一邊。
3、根據職業分辨高低種姓
高種姓人有良好的社會資源和教育機會,他們中許多很多人前往發達國家學習,練就一口地道的英語,做著收入高體面的工作,是人們眼中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那種人。
低種姓人就很悲催,壓根沒有受教育的可能,為了生活只能從事伺候高種姓人的工作,收入勉強維持生活。賤民最慘,蝸居在衛生條件極差的貧民窟,平時都不能出入高種姓人的家裡,更別說有個體面的工作了。
乘坐印度航班的親都有所聞,印度空姐膚色普遍偏淺,基本都來自高種姓,許多低種姓的印度乘客都不敢讓她們為自己服務。看來種姓制度雖然滅亡,可是深植印度人心中的階級觀念一時半會難以化去。
總的來說,印度的種姓制度充滿了階級歧視和不公待遇,在歷史前進的洪流中勢必被淘汰出局,同時也需要千千萬萬身處底層的平民和所謂的賤民覺醒反抗。當他們開始不再虔誠卑微的仰視高種姓人時,種姓制度才會從真正意義上徹底消亡。
Ⅳ 印度傳統將人民分為哪四個等級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納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所謂「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種姓世襲,不易更改。社會地位高低、經濟狀況好壞,大多與種姓有關。盡管印度獨立以來,已廢除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種姓制度造成的種姓歧視在印度不少地區、尤其是農村仍相當嚴重。
(5)印度靠什麼分高低貴賤擴展閱讀: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印地語:हिन्दू वर्ण व्यवस्था,英語:Caste system in India,或作印度卡斯特體系)。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
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制、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范。
種姓制度最初是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然而隨著馬木留克、蒙兀爾等外來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印度,種姓制度為了政權需要經歷過許多調整,並且在英屬印度時期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
由於該體系中的不平等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制度與人權思想大相徑庭,因此常被批評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甚至被視為妨礙印度社會進步的毒瘤。1947年印度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其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Ⅵ 印度人如何區分高低種姓
印度種姓制度是世界上比較典型的等級制度,並且特別森嚴,不能隨便逾越。比如互相之間通婚之類的會有嚴格的限制和規定。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這四類等級其實看職業應該能看出來。
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印度是十分信仰佛教的,僧侶的地位非常高,什麼神牛、恆河沐浴之類的非常流行。所以看到僧侶就知道人家肯定是第一等級的種性了。
剎帝利是軍事和政府貴族。其實除了神就是軍人和政府了,一個是能在思想上控制人,一個是能用槍桿子和權力制度制約人,想一想也知道是高級種性呀。
吠舍就是自由平民階級了。從事比較日常的工作,比如農林牧副漁等,但是沒有什麼特權,其實就是供養兩個特權階級的人呀。
第四等級就是從事比較低賤的職業了。大多數人都不願意乾的臟亂差的活。所以從職業就可以看出來。
Ⅶ 印度的種族等級制度
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拓展資料:
印度種姓制度是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各國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或集團制度。梵語為瓦爾納,意為色、種、質。中國古代的漢譯佛經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稱為種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語音譯為卡斯塔,世界上則多用卡斯特一詞。現在已逐漸廢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Ⅷ 印度分辨高種姓和低種姓,怎麼分別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世代相傳的,父母的種姓即是子女的種姓,此外,也可以通過職業來分辨。
印度有四大種姓:一等是婆羅門,即僧侶;二等是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三等是吠舍,即商人;四等是首陀羅,即農民。此外還有賤民,也叫不可接觸者。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隨著公元前1000多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後逐漸出現的。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安瓦爾納」和「達薩瓦爾納」來區分雅利安人和當地的土著。種姓制度逐漸發展起來。
根據該制度,人按不同職業分為貴賤等級,世代相傳,終身不變。
維護種姓制度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另外,在每個種姓內部都有人監督本種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傳統習慣的情況。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淪為賤民。
(8)印度靠什麼分高低貴賤擴展閱讀:
在種姓制度下,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由血統決定,不能改變。各種姓氏之間存在嚴格的界限,低級別的種姓不允許從事較高種姓的職業。
如果較低的種姓居住在較高的種姓上,國王可以剝奪他的財產並立即將他驅逐出境。在各種姓氏之間嚴格禁止通婚。不同種姓的人所生的孩子被排除在種姓之外,被稱為「旃茶羅」,即賤民。
他們被認為是無法進入的人,他們的社會地位低於Sudra。人們從事最低職業,例如收集屍體,洗衣服,清潔和清除糞便。
他們只能住在村外。他們只能在破碎的容器中進食。他們必須在白天工作期間帶上標記。進入城市時,他們應該發出特殊的聲音或敲門聲,以便高級種姓的人能夠及時避開它,因為認為惹不起來是不吉利的。
Ⅸ 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樣劃分等級的
婆羅門 神職人員
剎帝利 貴族之人[國王也屬於這個等級
吠舍 普通民眾,商人之類的
首陀羅 奴隸、俘虜
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各國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或集團制度。梵語為瓦爾納,意為色、種、質。中國古代的漢譯佛經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稱為種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語音譯為卡斯塔,世界上則多用卡斯特一詞。現在已逐漸廢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許多部落,從中亞細亞經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
陸續湧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帶,征服了當地的大部分達羅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種人,自
稱」雅利安」,意為高貴者,以區別於皮膚黝黑的達羅毗荼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武力擴張,
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過著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後,雅利安人吸收了達羅毗荼人的先進文
化,由游牧轉為定居的農業生活,並逐漸向奴隸社會過渡。
由於雅利安人對達羅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內部貧富分化的結果,在雅利
安社會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森嚴的等級制度,這就是種姓制度。「種姓」一詞在印度的梵文中
叫「瓦爾那」,就是顏色或品質的意思。因此種姓制度又叫瓦爾那制度。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
地位是最高的。
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
切權力。
波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
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
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不同種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
是賤民,或叫不可接觸者,賤民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最受鄙視。
為了維護種姓制度,婆羅門僧侶宣揚,把人分為四個種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經地義
的。在婆羅門的經典《吠陀》中,波羅門把種姓制度的出現用神話來解釋,說原始巨人普魯
沙死後,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羅門,用雙手製成了剎帝利,用雙腿製成了吠舍,用雙
腳製成了首陀羅。婆羅門僧侶還宣揚:凡是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的人,來世才能升為較高種
姓,否則,即降為較低種姓。因此,對於廣大勞動者和奴隸來說,應該逆來順受,放棄斗
爭,遵守奴隸主階級制定的「達磨」,即所謂的「法」,以免加重來生的災難。
為了維護種姓制度,奴隸主階級還制定了許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相
傳,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兒子,為了確定人間各種人在社會上的應有次序,確定婆羅門和其他
種姓的義務,便制定了這部法典。其實,這只不過是奴隸主用來欺騙勞動人民的謊言。
摩奴法典首先確認婆羅門是人世間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羅只能溫順地為其他種姓服勞
役。首陀羅不能積累私人財產,不能對高級種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羅門和剎帝利則有權
奪取首陀羅的一切。
為了鎮壓低級種姓吠舍、首陀羅的反抗,摩奴法典還規定了許多殘酷的刑罰。比如,低
級種姓的人如果用身體的某一部分傷害了高級種姓的人,就必須將那一部分肢體斬斷。比
如,動手的要斬斷手,動腳的要斬斷腳。
四個等級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規定,剎帝利辱罵了婆羅門,要罰款1
00帕那(銀錢單位)。如果是吠舍罵了,就要罰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羅罵
了,就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羅門侮辱剎帝利,只罰款50帕
那;侮辱吠舍,罰款25帕那;侮辱首陀羅罰款12帕那。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
陀羅,僅用牲畜抵償,或者簡單地凈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還對各個種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煩瑣的規定。比如規定不同種姓的人不能
在呆在同一個房間里,不能同桌吃飯,不能同飲一口井裡的水。不同種姓的人嚴格禁止通
婚,以便使種姓的劃分永久化。
每個種姓都有自己的機構,處理有關種姓內部的事務,並監督本種姓的人嚴格遵守摩奴
法典及傳統習慣。倘有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之外。
被開除出種姓的人也成為賤民。賤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與婆羅門接觸,只能從事被認
為是最低賤的職業,如抬死屍,清除糞便等。走在路上,賤民要佩帶特殊的標記,口中要不
斷發出特殊的聲音,或敲擊某種器物,以提示高級種姓的人及時躲避。婆羅門如果接觸了賤
民,則認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後要舉行凈身儀式。
總的說來,印度的種姓制度實質上是一種階級制度。但是,由於鮮明的階級關系被掩蓋
在等級的劃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階級界限,在勞動人民之間製造隔閡和對立,不利於他
們團結對敵。此外,種姓制度實行職業世襲,把生產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從而阻礙了
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種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會發展遲緩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
自古代至近代,經歷了幾種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一直延續下來,成為歷代剝削階級的統
治工具。種姓制度經過長期演變,越來越復雜,在四個種姓之外,又出現了數以千計的亞種
姓。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著種姓制度的殘跡,受壓迫受剝削最深的賤民達幾千萬人。
Ⅹ 如今21世紀的印度為何把人分三六九等呢
其原因在於種姓制度還未在這個國家完全消失,該國人民還是會習慣性地按照這個制度將人分類。其實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歷史上都曾經有過階級差距,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大部分國家都已經很大程度上摒棄了這種舊社會觀念。唯獨印度這個國家直到現在依舊被種姓制度所影響,該國人民也被該制度劃分為了三六九等。
不過印度國內也是有人對這類情況表示批判的,但是他們所佔比例非常小,所以種姓制度一直未能被徹底推翻。而這個制度的存在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印度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