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叫越南 寮國 柬埔寨為印度支那三國
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島,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個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另有同名電影《印度支那》。
印度支那(英語Indochina,法語Indochine)是指中南半島,因為新航路開辟之後,歐洲人普遍認為亞洲只有兩個國家,即中國和印度,所以對於印度和中國的「結合部」,即中南半島,稱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個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
此地在華人地區普遍亦稱作「中南半島」,主要是中國抗日戰爭時,認為「支那」一詞含有污辱中國之意,在於右任的倡議下改稱。
從公元前2世紀起,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的文明古國開始進行輾轉的貿易。在古代從中國到印度之間可能的通道有四條:直接翻越青藏高原穿過喜馬拉雅山脈;穿過西域和中亞的戈壁沙漠再經過現在的阿富汗向南(玄奘取經的路線,絲綢之路南支);穿過雲南和緬甸的熱帶雨林(南方絲綢之路);從海路過南中國海經馬六甲海峽繞過馬來半島(海上絲綢之路)。其中前兩條路線去印度十分艱險,故而大多數商人都選用後兩條路線,尤其是海路。由於後兩條路線都要經過印度支那諸國,這些國家得以逐漸發展起來。這也是「印度支那」名稱的由來。
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這個地區除了泰國獨立以外一直都被法國和英國殖民統治。其中寮國、柬埔寨、越南被法國統治,所以被稱為法屬印度支那。緬甸、馬來亞、新加坡被英國統治。1893年法國人建立第一個印度支那聯邦,1942年日本開始佔領印度支那,1954年日內瓦會議以後,印度支那各國才獲得真正的獨立。
該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27℃,干雨季分明,均為農業國家。礦藏有錫、鎢、鉻、煤等,產柚木,橡膠、稻、甘蔗等。
在現代漢語中,印度支那一般特指法屬印度支那,即越南、柬埔寨、寮國三國。
㈡ 2戰後東南亞獨立的國家有哪些
二戰之前東南亞只有泰國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作為英屬的緬甸、馬來亞和法屬的印度支那之間的緩沖國而存在。其他國家的情況如下:
法屬印度支那包括越南、柬埔寨和寮國三國:越南,分裂為南方的越南共和國和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國,一直到1976年7月南北越統一為現在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54年7月21日,日內瓦會議發表了《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交戰雙方停止敵對行動協定》,寮國和柬埔寨同樣在1954年獨立。
馬來西亞,二戰結束後,英國的三個殖民地:馬來亞、沙撈越和沙巴組成了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
印尼,1945年印尼在蘇加諾的領導下脫離荷蘭的統治獨立。此外,東帝汶曾經先後為葡萄牙和印尼統治,2002年脫離印尼獨立。
菲律賓,16世紀末,西班牙開始殖民菲律賓,到1898年美西戰爭之後菲律賓成為美國的殖民地。1947年,美國同意菲律賓獨立,此後兩國一直保持緊密的關系。最近這個蕞爾小國在做些不自量力的事情。
緬甸在二戰中是東南亞重要戰場之一,戰前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二戰中後期中國、英國當地軍民曾在此協力打擊日本軍隊,緬甸戰場也是中國開辟的唯一一個國外戰場。二戰中反對英國的昂山將軍(昂山素季的父親)成立了緬甸獨立義勇軍並曾在日本的支持下打擊過盟國軍隊,日本開始潰敗之後昂山又開始在盟國的支持下打擊日本軍隊。1948年英國正式承認緬甸獨立。
汶萊在戰前是英國殖民地,1965年馬來西亞成立時馬來西亞主張汶萊也加入,但是汶萊反對並爆發起義,起義被英國鎮壓。此後汶萊繼續作為英國的殖民地,1971年,汶萊與英國簽訂新條約,汶萊獲得「完全內部獨立」,但外交事務仍由英國掌管,國防事務由雙方共同負責。1978年6月雙方達成協議,1983年底汶萊獲得完全獨立。
㈢ 印支半島 究竟指的哪一塊 還有說印度支那是什麼意思,
印度支那,英語是indiochinese,意思是位於印度和支那(中國的舊稱),之間的半島,指今天的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我們的地理上稱之為 「中南半島」。
㈣ 「印度支那」是指哪個地區
中南半島,亦稱印度支那或中印半島,指亞洲東南部的半島,東臨南海,西瀕印度洋。中南半島通常特指曾被法國殖民的「法屬中南半島」,包括今日的越南、柬埔寨(舊稱高棉)、寮國三國,簡稱「越棉寮」;廣義的中南半島則指「東南亞大陸」,包括越棉寮三國及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地區及新加坡等地。
「印度支那」一詞是音譯自法文「Indochine」,表示位於印度與中國之間並受兩國文化影響的區域。東南亞、台灣、歐美等地的華人普遍使用「中南半島」一詞,主要是因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支那」發展成為侮辱中國的詞語,在於右任的倡議下,改用「中南半島」。
㈤ 二戰時期,日本佔領了哪些國家
中國的部分地區:1938—1945
法屬印度支那(越南、柬埔寨和寮國):1940年7月15日—1945年8月29日
香港(英國):1940年12月12日—1945年8月15日
泰國:1941年12月8日—1945年8月15日(泰國在二戰中作為日本的盟友)
英屬新幾內亞:1941年12月27日—1941年9月15日
菲律賓(美國): 1942年5月8日 -—1945年7月5日
關島(美國):1942年1月6日 -—1942年10月24日
荷屬東印度群島:1942年1月18日-—1942年10月21日
葡萄牙屬帝汶:1942年9月2日—1945年2月19日
馬來亞(英國): 1942年3月27日—1945年9月6日
安達曼群島(印度):1942年3月29日—1945年9月9日
新加坡:1942年3月29日—1945年9月9日
砂拉越王國(英國):1942年3月29日—1945年9月9日
汶萊(英國):1942年3月29日—1945年9月9日
婆羅洲(英國):1942年3月29日—1945年9月9日
諾魯:1942年8月26日—1945年9月13日
威克島(美國):1941年12月27日—1945年9月4日
緬甸:1942—1945
吉爾伯特群島(英國);1941年12月—1944年1月22日
聖誕島(澳大利亞):1942年3月—1945年10月
阿圖島和基斯卡島(美國):1942年6月6日—1943年9月27日
㈥ 印支三國 指哪些國家
印支三國是指越南、寮國和柬埔寨.
㈦ 什麼是印支
是叫「印支半島」。
印度支那,指中南半島各國,是一個對一個東南亞大陸地區的總稱,即「印度至中國間」的區域,包括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馬來亞、新加坡這些國家和地區。
此地在華人地區普遍亦稱作「中南半島」,主要是中國抗日戰爭時,認為「支那」一詞含有污辱中國之意,在於右任的倡議下改稱。
從公元前2世紀起,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的文明古國開始進行輾轉的貿易。在古代從中國到印度之間可能的通道有四條:直接翻越青藏高原穿過喜馬拉雅山脈;穿過西域和中亞的戈壁沙漠再經過現在的阿富汗向南(玄奘取經的路線,絲綢之路南支);穿過雲南和緬甸的熱帶雨林(南方絲綢之路);從海路過南中國海經馬六甲海峽繞過馬來半島(海上絲綢之路)。其中前兩條路線去印度十分艱險,故而大多數商人都選用後兩條路線,尤其是海路。由於後兩條路線都要經過印度支那諸國,這些國家得以逐漸發展起來。這也是「印度支那」名稱的由來。
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這個地區除了泰國獨立以外一直都被法國和英國殖民統治。其中寮國、柬埔寨、越南被法國統治,所以被稱為法屬印度支那。緬甸、馬來亞、新加坡被英國統治。1893年法國人建立第一個印度支那聯邦,1942年日本開始佔領印度支那,1954年日內瓦會議以後,印度支那各國才獲得真正的獨立。
該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27℃,干雨季分明,均為農業國家。礦藏有錫、鎢、鉻、煤等,產柚木,橡膠、稻、甘蔗等。
在現代漢語中,印度支那一般特指法屬印度支那,即越南、柬埔寨、寮國三國。
參考資料:www.tianyablog.com
㈧ 二戰前有哪些東亞國家是歐洲國家殖民地
東亞地區包括東北亞、中國及東南亞,共有16個國家:蒙古、日本、朝鮮(朝鮮和韓國)、中國、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新加坡。
二戰前,蒙古雖然宣布獨立,實際上被蘇聯控制。
日本是獨立國家。
朝鮮被日本佔領淪為殖民地。
中國的東北和台灣被日本佔領,天津、上海等城市和地區的租界(英法美日德意俄奧葡等)一直到抗戰勝利後才結束,香港和澳門90年代才陸續收回,所以說中國是半殖民地國家。
印度支那三國(越南寮國柬埔寨)是法國殖民地。
泰國因與歐洲國家締結條約,避免淪為殖民地。
緬甸是英國殖民地。
馬拉西亞是英國殖民地。
新加坡是英國殖民地。
印度尼西亞是荷蘭殖民地。
汶萊是英國殖民地。
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
帝汶島為荷蘭、葡萄牙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