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果世界回到冷兵器時代,格局將會變得怎麼樣
冷兵器時代主要都是以刀劍弓弩為主要戰鬥武器,而且在搏鬥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以貼身肉搏的形式。在冷兵器時代,想要戰勝別人需要你有足夠多的士兵,如果世界回到冷兵器時代,格局又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回到冷兵器時代,人口眾多的國家一定會占據先天優勢,同樣以軟硬實力兼具的情況下才能成為世界強國。
這個設想本身很有意思,當你想要達到一個強國的高度,不管是在冷兵器時代還是新時代中,必須要兼顧自己的軍事實力和戰術運用,只有將二者相合才能獨立於世界之上。
❷ 冷兵器進化
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火葯、炸葯等熱能打擊系統、熱動力機械繫統和現代技術殺傷手段,在戰斗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武器裝備,廣義的冷兵器則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冷兵器按材質可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種;按用途可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中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三類;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結構形制可分為短兵器、長兵器、拋射兵器、系兵器、護體裝具、器械、兵車、戰船等。許多冷兵器是復合材料製成並兼有兩種以上的用途、性質的。因以其主要材料和用途、性質劃分類別。冷兵器出現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由耕作、狩獵等勞動工具演變而成,隨著戰爭及生產水平的發展,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由單一到多樣,由龐雜到統一的發展完善過程。世界各國、各地R冷兵器的發展過程各有特點,但基本可歸結為石木兵器時代、銅兵器時代、鐵兵器時代和冷兵器、火器並用時代。其中石木兵器時代延續的時間最長。銅兵器時代和鐵兵器時代是冷兵器的鼎盛時代,冷兵器與火器並用時代是冷兵器逐漸衰落的時代,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冷兵器更為精良,使用更為合理。冷兵器的性能,基本都是以近戰殺傷為主,在冷兵器時代,兵器只有量的提高,沒有質的突變。火器時代開始後,冷兵器已不是作戰的主要兵器,但由世它的特殊作用以及在各國、各地區的發展迸程不同,冷兵器一直延用至今。
[石器]
用行頭製作的工具或兵器。主要娃指鋒刃器。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百器,新石器時代流行磨製百器,也使用一定數量的打制百器,百器在青鎬器時代仍繼續使用,到鐵器時代才被工具所代替。百器時代是兵器與工具合一的時代DangerCode;一殷百器均有兵工雙重作用,至原始時代後朗兵器才從工具中分離出來。石器是兵器之源。
[石片石器]
指從石塊上打下的石片經過加工而或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狀器等,通常具有兵器初工具雙重作用。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生產和作戰的主要器具。
[打制石器]
利用石塊打制的石核或行片,加工成一定形狀的石器。種類石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是石器時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
[磨製石器]
指表面磨光的行器。先將石材打成或琢成適當形狀,然後在抵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種類很多,常見約有斧、銹、鑿、刀、鑲、簇等。中石器時代開始出現局部磨光的石器,新石器時代廣泛使用通體磨光石器,到了銅器時代仍繼續使用。兼有兵器與工具雙重職能。
[石兵器]
古代人們自然石料磨製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種。它是從石工具轉化而來,開始製作比較粗糙、簡單,到夏代製作比較精良,種類也較多,比如石刀、石鏟、石鐮、石矛、石戈等。由於那時生產力發展緩慢,其使用的年代較長,直到銅兵器盛行的時代,仍然夾雜使用,後因銅兵器興起並取得進展後,才基本消亡。
[銅兵器]
古代用銅鑄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種,盛行於商、周、春秋時期。它是隨著制陶、冶煉技術的提高,先由紅銅兵器發展為青銅兵器的。青銅是銅、錫、鉻三種金屬元素的合金。在冶鑄青銅兵器時,合金隨著含錫量的增加,熔點逐漸降低,而硬度卻相應增高,根據化驗,商代的青銅刀含銅約石分之八十,含錫、鉛約石分之十五;戈含銅約石分之八十,含錫,鉛約石分之二十;嫉的含銅量在刀戈之間。除了銅、錫、鉛之外,還含有鐵、銀、矽酸質及其它微量元素。青銅兵器的製造工藝精巧,外表雕飾、鑲碳著各種美麗的花紋,有的兵器上還鑄有銘文。據古籍記載和考古出土文物證明,在中國長城以北,長江中下游以及山東、陝西等地銅兵器都很盛行。進攻性銅兵器如銅戈、銅矛、銅刀、銅戟等,防護兵器如銅盔甲等。形制和工藝水平也不斷發展完善。直到鐵兵器出現並發展後,銅兵器被鐵兵器所取代。
[鐵兵器]
古代利用鋼鐵鑄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種。始於春秋末期,盛行於戰國以至火器發明的漫長時期。主要包括鐵劍、鐵杖、鐵錐、鐵鞭、鐵鐧、鐵槍等。隨著煉鋼術的不斷進步,鐵兵器的質量和形制及種類也不斷發展、完善,其形狀逐漸趨於統一和定型,但性能仍沒脫離近戰的以直接殺傷為主的范圍。鐵兵器直到火器出現並發展後才逐漸消亡。
[長兵器]
古代較長的手持格鬥兵器的統稱。長兵器的稱謂是與較短的手持格鬥兵器比較而言的。古代長兵器與短兵器的劃分沒有嚴格的尺寸標准,一般將等於身長或超過身長,多用雙手操持的冷兵器列為長兵器。
[短兵器]
古代較短的手持格鬥兵器的統稱。短兵器的稱謂是與較長的手持格鬥兵器比較而言的。古代長兵器與短兵器的劃分,沒有嚴格的尺寸標准,一般將不及身長,多以單手操持格鬥的冷兵器列為短兵器。
[拋射兵器]
利用物體慣性,在空中獨立飛行一段距離後殺傷敵人的冷兵器。拋射兵器種類繁多,按賦予飛行動力的形式可劃分為手拋兵器、拋擲器械和彈射器械。拋射兵器源於在原始社會用於獰獵的石塊、木棒等。後出現了將樹枝彎曲用繩索綳緊的弓。隨著勞動和戰爭實踐的發展,出現了金屬手拋兵器和較為復雜的拋擲、彈射器械。射擊武器出現後,拋射兵器作用逐漸下降,現已成為狩獵,體育和特種用具。拋射兵器利用人的臂力、重力、木頭的彈力、捲起或拉長的纖維的彈力投擲各種彈丸以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和摧毀其防禦工事。常用約有:投擲氮
DangerCode;狼牙捶、飛鑲、投石帶、投矛器、弓、彎、希臘縱火劑、投擲機、弓箭、自射器、標槍、短投槍、德里德矛和投射機。
[系兵器]
古代系以繩索,拋放打擊敵人後可以收回的兵器。系兵器按殺傷方式分為打擊、鉤割、捆縛等類型。打擊、鉤割類系兵器中國古代又稱為犬兵。捆縛類系兵器一般稱為襲索。系兵器是拋射兵器與長、短兵器的結合,具有獨特的作用。這種兵器不算軍隊主要武器,往往用於特定人員和任務。
[衛體裝具]
對古代直接用於防護人
[馬]
體,免遭敵人兵器傷害的裝具和器械的,總稱。它可分為附著人
[馬]
體的防護裝具和手持防護器械兩大類。人
[馬]
體防護裝具包括頭盔和皚甲。皚甲又有人體和個部位防護甲之分,如面叭頸甲、胸甲、護手、甲裙等等。手持防護器械在古代各國一般均選用盾牌。衛體裝備按製作材料區分,可分為木、竹、藤、革、金屬等類型;按作用可分為單純防禦型和攻守結合型
[如噴火盾牌]
兩類。
[戎]
中國古代對兵器的總稱。如弓、丈、矛、戈、戟稱五戎。《禮記DangerCode;王制》:戎器不粥於 市。鄭玄註:戎器,軍器也。"
[五兵]
一組兵器的合稱。關於五兵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515年]
,楚國的子惡清令尹子常,曾。取五甲五兵……惟諸門左"。五兵又有車兵五兵與步兵五兵之分。據《考工記DangerCode;廬"人》記載,車兵五兵為戈、支、戟、酋矛、夷矛;這五種兵器都插放在戰車的車輿上,供甲士在作戰
中使用。步兵五兵,據《周禮DangerCode;夏官DangerCode;司右》鄭玄
注所引《司馬法》文記載,包括弓矢、支、矛、中國西周和春秋時期軍隊配置的伍的兵器裝備。當時認為,步兵的這五種殺傷方式戈、戟。它是當時步兵的一個基本編制單位和殺傷距離各不相同的兵器所構成的梯次配置的組合體,可以充分發揚多種兵器協同的威力,即《司馬法》所闡明的「兵惟雜,兵不雜則不利"的原則。此詞漸漸流為對兵器的泛稱。
[十八般兵器]
中國民間對古代兵器的泛稱。源於"十八般武藝"之說。十八般武藝是指使用兵器的技藝,由於多是兵器名稱,久之,便演化出"十八般兵器"一說,其具體說法有八、九種之多,較為常見約有兩種,一種是指刀、槍、劍、哉、棍、棒、梁、鏡、斧、餓、鏟、鍍、鞭、鐧、錘、叉、戈、矛十八般。另一種說法,出於明代謝肇制《五雜組》和朱國幀《涌幢小品》中,是指弓、鴛、槍、刀、矛、劍、盾、斧、餓、戟、鞭、鐧、撾、受、叉、爬頭、綿繩、自打。前17種是兵器名稱,第18種是徒手拳術。
[古代作戰器械]
古代用於作戰工程保障的器材的統稱。按尺寸可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器械;按作用可分為攻擊型、防守型、機動保障型、維修保障型等;按使用范圍可分為步騎戰陣器械、攻守城器械、水戰器械,車戰器械等。
[盔甲]
冷兵器時代頭部和軀干各部位防護裝具的統稱。它的名稱繁多,但基本上分為護頭的盔和護身的甲兩部分。甲又可分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幾部分。早期,人們用獸皮柳條,有墊襯材料的布套,木頭等固定在軀幹上用以防護兵器的攻擊。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出現了皮盔甲、膝盔甲、銅
(青銅)鑄盔甲。整塊金屬錘煉而成的板甲、金屬編織的鎖子甲等等。較早的銅制盔甲出現於亞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殷周時代的中國、吠陀時代的印度都已出現了銅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鐵制盔甲是中東的亞述人。在盔甲的普及過程申,還出現了頸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護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時代的亞洲一些國家和中世紀的歐洲盔甲倍受重視
製作極為完善精美,也較昂貴,還出現了金銀、稀少皮革製作的盔甲。隨著近代火器的廣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戰場上的防護作用逐漸降低,最終被以現代技術製作的防彈背心
鋼盔等取代。
[鏡甲]
一種護劈的防護甲。形似襯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帶或薄金屬片縫在皮衣上做成。有時鎧甲用絲絨覆蓋,飾以壓制花紋和雕刻圖案。門世紀出現了鎖子甲和魚鱗甲13世紀起逐漸被鎖子甲和細密鎧甲所代替。在俄羅斯,鎧甲是用小環通常是小鐵環緊密連接起來的長衫。
[鎖子甲]
古代作戰時保護身體的防護裝具。一般用鐵鍛製成小片,再以小片鐵用鐵鏈子銜接。互相密扣綴合而成衣狀,穿起來柔和輕便。盛行於中國唐代。
[葉片甲]
一種防備冷兵器和火器殺傷的防護裝具。最初使用的是結實的麻布衣或皮衣,隨著金屬的出魏,裝上了銅片、背銅片、鐵片和鋼片。古代東方各民族早已有葉片甲,金金屬葉片甲就產生於那裡,後來為羅馬人廣泛使用。葉片甲分葉子甲和魚鱗甲兩種。火器廣泛使用以後
(14世紀起),葉片甲變為分別保護軀乾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屬局部護甲。
[臉甲]
頭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襲擊軍人臉部用。古代和中世紀使用臉甲。臉甲嚴密地與頭盔連在一起,有的是活動的。由鐵或鋼製成,呈整塊瓦片狀或鱗片狀。法國圓柱形頭盔的臉甲就是頭盔前牆的延長部分,並且有2個眼孔及1一2個鼻、嘴孔。古俄羅斯頭盔實際上沒有臉甲,而只有一窄條箭狀金屬片下垂在臉部中央。古俄羅斯軍人,也戴球頂尖盔;有時這種頭盔還帶有鎖子甲護肩,放下來可遮住後腦部、頸部、肩部,同時也遮住臉部。
[頸甲]
護具的一種配件。使用於古代和中世紀,用以保護軍人的後腦、脖頸、肩膀和肩腫骨兔受冷兵器傷害。在套環盔甲中,頸甲成鎖狀圓定茬軍人頭盔邊緣,垂於雙肩。在葉片甲中,頸甲用環索連接整塊的鐵板或者數塊金屬板製成。在中世紀無縫隙的騎士盔甲中,頸甲是防護裝備的主要組成部分。頸甲連接葉片甲、披膊和頭盔,按尺寸和武士體形精工製作,分前後兩部分,左面用活動鉸鏈聯接,石面用暗拍聯接。
[胸甲]
用於保護軍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殺傷的滬具。由兩塊堅固的彎板-----胸板和背板組成。古代胸甲用密實的氈片外包皮革製成。後來出現了鐵制胸甲,其前半部與後半部上面用環拍和鉸鏈或包鐵皮帶連接,下面用腰帶系緊。胸前點綴以壓制紋或鑲嵌飾物,且鍍金或鍍鍍,重6一10公斤,厚1一3DangerCode;5毫米。在俄國軍隊申,胸甲於1731年裝備重騎兵,經短時停用
(180a一!812年)之後,作為護具一直沿用到19世紀60年代,
後僅在近衛騎兵第一師各團用作禮服。御林軍騎兵團的士兵、軍官及其他人員的胸甲茬結構和飾物多寡方面各不相同,御林軍的胸甲表面光滑帶有銅制飾物。俄軍胸甲騎兵僅茬乘馬隊形申穿胸甲。由於火器的不斷改進,胸甲變成了近衛騎兵的儀仗裝具
(至1917年)。
❸ 未來中國和印度若發生戰爭,中國應該如何打
雖然我們很多的軍迷不太看的起印度,但印度畢竟也是一個大國,如果未來中國與印度爆發戰爭,我個人認為,4分軍事,6分政治,因為與印度這樣的國家作戰,已經不僅僅是中印之間的戰爭了,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印戰爭很有可能會引來多國的干涉,再加上印度是印度洋國家,有廣闊的海岸線,而中國海軍基本上無法在印度洋作戰,因此,中國無法切斷印度的海上補給線,而中國的海上石油交通線反倒有可能被印度切斷,這也是印度一直以來,對中國無所畏俱的原因之一,中國與印度的戰爭,不能指望一戰而定天下,只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還要與世界各主要大國達成妥協,所以我才說,中印之戰,4分軍事,6分政治,下班了,稍後再寫(待續)
續結:具體到與印度的戰爭,首先我們要明確我們要達成的目的,因為作戰目的不同,作戰的方式就不同,與印度作戰,我們無非有3種目的,1是教訓印度,讓他在短期內老實一點,不要太囂張。2.肢解印度。3.完全佔領印度。個人認為以上三種作戰目的,第一種在軍事上最容易實現,僅憑中國現有的軍事力量打贏一場與印度的邊境戰爭,可以說毫無壓力,但在政治上影響很大,短期看有政治紅利,看從長遠看,危害遠大於短期的政治紅利。第二種,在軍事上實現有點難度,但也不是很困難,只不過現在實行的話,困難很大,但同時我也認為,收益也極大,正所謂富貴險中求,收益是和風險對等的,我個人是最傾向於第二種方法的。而第三種情況是不可能實現的,或者說是不現實的,印度也很大,人口眾多,中國就算是吃的下,也會被撐死。因此,以下我們將著重討論實現第二種作戰目的的方法。
關於印度的一些基本信息我就不多說的,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網路,肢解印度的戰爭最關鍵的不是怎麼肢解,而是如果保證肢解下來的印度領土能在我方長久控制之下,印度可以被肢解的原因有印度國內有不少反政府武裝和組織,印度國內存在種姓制度,等級森嚴,印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更像一個聯邦國家,這就使得他的國家向心力沒有中國這樣的國家強,成功肢解其他國家是有先例的,比方說孟加拉國就是以前的東巴,被印度肢解,但現在孟加拉國卻和巴基斯坦打的火熱,而與印度關系趨冷,印度的這一肢解行動在我看來是一次不成功的肢解,但好在,他已經達到了嚴重削落巴基斯坦的計劃。我肢解印度的計劃是,軍事上:以藏南地區部隊為疑兵,以巴基斯坦在印度西部的軍事行動為牽制,以阿克塞欣地區的中國部隊為主力,以尼泊爾方向的部隊為奇兵,要點是棄藏南而不顧,重點突襲新德里,以尼泊爾方向的裝甲部隊為突擊主力,因為尼泊爾邊境距離新德里只有不到400公里,裝甲部隊甚至都不需要加油,就可以一次性突擊到新德里城下,一定要盡可能快的搶佔新德里,越早搶佔新德里,對以後的局勢就越有利,佔領新德里後,部隊轉而向東南攻擊,一部沿亞穆納河而下,目標是加爾各答,如果攻佔加爾各答有困難,難以實現,則以圍困為目標,因為我們的目標是切斷藏南地區印度的後勤,藏南地區印度軍隊後勤被切斷,不用打,他們就會不戰自潰,另一部的目標是維沙卡帕特南,這是肢解印度關鍵的一步,拿下維紗卡帕特南後,對印度的進攻作戰將告一段落,軍事上將以守為主,以後將主要是政治上的行動。
政治上由於印度肯定會請外援,因此為了不給別國口舌和為了以後能更好的統治佔領區,我們出兵的借口很重要,中印戰爭,政治先行,場內的文章要先在場外展開,在軍事行動之前,政治上我們要先徹底控制並扶持印度的一個小的反對派,如果這個反對派能夠武裝奪取一個地方,然後引來印度軍隊攻擊,然後由他們出面向我國救援,我們再出兵,這樣在政治上會比較有利,而且我們的軍隊將不再叫解放軍,而叫志願軍,這將使我們在今後的政治層面上有很大的迴旋餘地,戰爭開始後,只要新德里一被佔領,就馬上宣布成立一個臨時政府,然後由這個臨時政府出面申請中國的軍事援助,在法律層面上使我們的行動更加的合法化,控制住國外的干涉規模和反應時間,在軍事進攻行動結束後,宣布成立三個肢解後的地區政府,一是新德里,二是以加爾各答為首府的藏南地區政府(這個政府是要並入中國的,是塊試驗田),三是巴基斯坦攻下的地區,我們可以事先告訴小巴,你能打下多大一塊地方,那塊地方就是你的,你打不下來,也不要怪我們,我相信以小巴對印度的仇恨,小巴不會出工不出力,三個政府成立後,中國就要開始打一場代理人戰爭,以新德里政府加上我國的軍隊去牽制住印度剩下的軍事力量,以加爾各答政府為試驗田,強力推行土地改革,印度的中下層人民是最容易被奴役的民族,要不然英國也不殖民印度近300年,推行土地改革一定要強硬,因為我們是佔領軍,是可以推行鐵血政策的,凡是反對的,不支持的一律清除,一定要強行的把土地改革推行下去,讓普通中下層人民得到實惠,而對於高種姓的人群,可以採取沒收財產,或者強行搬離至新德里政府的方法,讓他們脫離開原有的控制區域,對於合作的高種姓人群,可以參考中國以前的榮氏家族的方法,我們只要把土地改革推行下去,讓普通中下層人民得到土地,他們才不會管你是中國人統治,還是印度人統治,他們只會支持分給他們土地的人,這個過程是最難熬了,只有土地改革實現成效了,我們肢解印度的方法才能算是成功。只要加爾各答政府試驗成功了,那麼下面新德里政府也開始實行,印度流亡政府剩下的地區抵抗程度將會嚴重降低,甚至不排除分裂的可能,因為我們可以推行土地改革,印度現有政府不可以,因為他們是既得利益集團,你們有見過既得利益集團主動放棄利益的,他們要是有放棄既得利益的勇氣和膽量,這場戰爭都不用打了,印度早陷入內亂之中了。
肢解印度成功需要也許要數十年時間,但代價卻是我們可以承受的,因為後期我們主要打的是代理人戰爭,戰爭花費遠比我們自己出兵少很多,加爾各答由於有新德里政府在前面硬著,基本上可以保證不受干擾的進行改革,而周圍那些小國如果有敢收留藏南印度軍隊潰兵的,我們軍隊就理所當然的跟進去,至於進去後還要不要出來,就看他們識不識相了,我相信只要我們佔領的加爾各答地區,再加上中國雲貴內地的兩面夾擊,不會有那個小國會那麼不看眼的。
❹ 冷兵器時代三大兵種的演變與發展 1000字左右就夠了
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火葯、炸葯等熱能打擊系統、熱動力機械繫統和現代技術殺傷手段,在戰斗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武器裝備,廣義的冷兵器則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冷兵器按材質可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種;按用途可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中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三類;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結構形制可分為短兵器、長兵器、拋射兵器、系兵器、護體裝具、器械、兵車、戰船等。許多冷兵器是復合材料製成並兼有兩種以上的用途、性質的。因以其主要材料和用途、性質劃分類別。冷兵器出現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由耕作、狩獵等勞動工具演變而成,隨著戰爭及生產水平的發展,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由單一到多樣,由龐雜到統一的發展完善過程。世界各國、各地R冷兵器的發展過程各有特點,但基本可歸結為石木兵器時代、銅兵器時代、鐵兵器時代和冷兵器、火器並用時代。其中石木兵器時代延續的時間最長。銅兵器時代和鐵兵器時代是冷兵器的鼎盛時代,冷兵器與火器並用時代是冷兵器逐漸衰落的時代,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冷兵器更為精良,使用更為合理。冷兵器的性能,基本都是以近戰殺傷為主,在冷兵器時代,兵器只有量的提高,沒有質的突變。火器時代開始後,冷兵器已不是作戰的主要兵器,但由世它的特殊作用以及在各國、各地區的發展迸程不同,冷兵器一直延用至今。
[石器]
用行頭製作的工具或兵器。主要娃指鋒刃器。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百器,新石器時代流行磨製百器,也使用一定數量的打制百器,百器在青鎬器時代仍繼續使用,到鐵器時代才被工具所代替。百器時代是兵器與工具合一的時代·一殷百器均有兵工雙重作用,至原始時代後朗兵器才從工具中分離出來。石器是兵器之源。
[石片石器]
指從石塊上打下的石片經過加工而或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狀器等,通常具有兵器初工具雙重作用。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生產和作戰的主要器具。
[打制石器]
利用石塊打制的石核或行片,加工成一定形狀的石器。種類石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是石器時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
[磨製石器]
指表面磨光的行器。先將石材打成或琢成適當形狀,然後在抵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種類很多,常見約有斧、銹、鑿、刀、鑲、簇等。中石器時代開始出現局部磨光的石器,新石器時代廣泛使用通體磨光石器,到了銅器時代仍繼續使用。兼有兵器與工具雙重職能。
[石兵器]
古代人們自然石料磨製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種。它是從石工具轉化而來,開始製作比較粗糙、簡單,到夏代製作比較精良,種類也較多,比如石刀、石鏟、石鐮、石矛、石戈等。由於那時生產力發展緩慢,其使用的年代較長,直到銅兵器盛行的時代,仍然夾雜使用,後因銅兵器興起並取得進展後,才基本消亡。
[銅兵器]
古代用銅鑄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種,盛行於商、周、春秋時期。它是隨著制陶、冶煉技術的提高,先由紅銅兵器發展為青銅兵器的。青銅是銅、錫、鉻三種金屬元素的合金。在冶鑄青銅兵器時,合金隨著含錫量的增加,熔點逐漸降低,而硬度卻相應增高,根據化驗,商代的青銅刀含銅約石分之八十,含錫、鉛約石分之十五;戈含銅約石分之八十,含錫,鉛約石分之二十;嫉的含銅量在刀戈之間。除了銅、錫、鉛之外,還含有鐵、銀、矽酸質及其它微量元素。青銅兵器的製造工藝精巧,外表雕飾、鑲碳著各種美麗的花紋,有的兵器上還鑄有銘文。據古籍記載和考古出土文物證明,在中國長城以北,長江中下游以及山東、陝西等地銅兵器都很盛行。進攻性銅兵器如銅戈、銅矛、銅刀、銅戟等,防護兵器如銅盔甲等。形制和工藝水平也不斷發展完善。直到鐵兵器出現並發展後,銅兵器被鐵兵器所取代。
[鐵兵器]
古代利用鋼鐵鑄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種。始於春秋末期,盛行於戰國以至火器發明的漫長時期。主要包括鐵劍、鐵杖、鐵錐、鐵鞭、鐵鐧、鐵槍等。隨著煉鋼術的不斷進步,鐵兵器的質量和形制及種類也不斷發展、完善,其形狀逐漸趨於統一和定型,但性能仍沒脫離近戰的以直接殺傷為主的范圍。鐵兵器直到火器出現並發展後才逐漸消亡。
[長兵器]
古代較長的手持格鬥兵器的統稱。長兵器的稱謂是與較短的手持格鬥兵器比較而言的。古代長兵器與短兵器的劃分沒有嚴格的尺寸標准,一般將等於身長或超過身長,多用雙手操持的冷兵器列為長兵器。
[短兵器]
古代較短的手持格鬥兵器的統稱。短兵器的稱謂是與較長的手持格鬥兵器比較而言的。古代長兵器與短兵器的劃分,沒有嚴格的尺寸標准,一般將不及身長,多以單手操持格鬥的冷兵器列為短兵器。
[拋射兵器]
利用物體慣性,在空中獨立飛行一段距離後殺傷敵人的冷兵器。拋射兵器種類繁多,按賦予飛行動力的形式可劃分為手拋兵器、拋擲器械和彈射器械。拋射兵器源於在原始社會用於獰獵的石塊、木棒等。後出現了將樹枝彎曲用繩索綳緊的弓。隨著勞動和戰爭實踐的發展,出現了金屬手拋兵器和較為復雜的拋擲、彈射器械。射擊武器出現後,拋射兵器作用逐漸下降,現已成為狩獵,體育和特種用具。拋射兵器利用人的臂力、重力、木頭的彈力、捲起或拉長的纖維的彈力投擲各種彈丸以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和摧毀其防禦工事。常用約有:投擲氮
·狼牙捶、飛鑲、投石帶、投矛器、弓、彎、希臘縱火劑、投擲機、弓箭、自射器、標槍、短投槍、德里德矛和投射機。
[系兵器]
古代系以繩索,拋放打擊敵人後可以收回的兵器。系兵器按殺傷方式分為打擊、鉤割、捆縛等類型。打擊、鉤割類系兵器中國古代又稱為犬兵。捆縛類系兵器一般稱為襲索。系兵器是拋射兵器與長、短兵器的結合,具有獨特的作用。這種兵器不算軍隊主要武器,往往用於特定人員和任務。
[衛體裝具]
對古代直接用於防護人
[馬]
體,免遭敵人兵器傷害的裝具和器械的,總稱。它可分為附著人
[馬]
體的防護裝具和手持防護器械兩大類。人
[馬]
體防護裝具包括頭盔和皚甲。皚甲又有人體和個部位防護甲之分,如面叭頸甲、胸甲、護手、甲裙等等。手持防護器械在古代各國一般均選用盾牌。衛體裝備按製作材料區分,可分為木、竹、藤、革、金屬等類型;按作用可分為單純防禦型和攻守結合型
[如噴火盾牌]
兩類。
[戎]
中國古代對兵器的總稱。如弓、丈、矛、戈、戟稱五戎。《禮記·王制》:戎器不粥於 市。鄭玄註:戎器,軍器也。"
[五兵]
一組兵器的合稱。關於五兵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515年]
,楚國的子惡清令尹子常,曾。取五甲五兵……惟諸門左"。五兵又有車兵五兵與步兵五兵之分。據《考工記·廬"人》記載,車兵五兵為戈、支、戟、酋矛、夷矛;這五種兵器都插放在戰車的車輿上,供甲士在作戰
中使用。步兵五兵,據《周禮·夏官·司右》鄭玄
注所引《司馬法》文記載,包括弓矢、支、矛、中國西周和春秋時期軍隊配置的伍的兵器裝備。當時認為,步兵的這五種殺傷方式戈、戟。它是當時步兵的一個基本編制單位和殺傷距離各不相同的兵器所構成的梯次配置的組合體,可以充分發揚多種兵器協同的威力,即《司馬法》所闡明的「兵惟雜,兵不雜則不利"的原則。此詞漸漸流為對兵器的泛稱。
[十八般兵器]
中國民間對古代兵器的泛稱。源於"十八般武藝"之說。十八般武藝是指使用兵器的技藝,由於多是兵器名稱,久之,便演化出"十八般兵器"一說,其具體說法有八、九種之多,較為常見約有兩種,一種是指刀、槍、劍、哉、棍、棒、梁、鏡、斧、餓、鏟、鍍、鞭、鐧、錘、叉、戈、矛十八般。另一種說法,出於明代謝肇制《五雜組》和朱國幀《涌幢小品》中,是指弓、鴛、槍、刀、矛、劍、盾、斧、餓、戟、鞭、鐧、撾、受、叉、爬頭、綿繩、自打。前17種是兵器名稱,第18種是徒手拳術。
[古代作戰器械]
古代用於作戰工程保障的器材的統稱。按尺寸可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器械;按作用可分為攻擊型、防守型、機動保障型、維修保障型等;按使用范圍可分為步騎戰陣器械、攻守城器械、水戰器械,車戰器械等。
[珂羅摩迦]
印度古籍記載的一些尖端鋒利的劈刺武器。其中有;
[1]
鑷積底,有4臂長,金屬制的手執武器;
[2]
帕羅斯,24安古爾U安古爾相當於1英寸]
長的雙柄鐵制武器;
[3]
恭特,長約7臂,或6臂,或5臂的標槍;
[4]
哈特邀,三角矛;
[5]
米底帕拉,巨型標槍;
[6]
首羅,尖角矛;刁]
達摩羅,前端如箭形,長4臂、或4臂半、或5臂的木棍;
[8]
豬耳,頂端如豬耳形,鋒利的木棍;
[9]
逝那那,鐵制武器,兩端各有三角,長有20、22、24安古爾,中間有雙柄;
[10]
迎羅帕那,手中投擲物,即矛,重量分別為7、8、9邀爾沙
[1邀爾沙等於16克]
,可投出一石馱努沙
[1馱努沙即l弓的長度]
;
[11]
特拉悉迎,尖端鋒利的鐵制武器。
[砍砸器]
石器時代的工具或兵器,形狀不固定將礫石或石核邊緣打成厚刃,用以砍砸。常見於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
:六響槍兵器譜 衛體兵器
[盔甲]
冷兵器時代頭部和軀干各部位防護裝具的統稱。它的名稱繁多,但基本上分為護頭的盔和護身的甲兩部分。甲又可分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幾部分。早期,人們用獸皮柳條,有墊襯材料的布套,木頭等固定在軀幹上用以防護兵器的攻擊。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出現了皮盔甲、膝盔甲、銅
(青銅)鑄盔甲。整塊金屬錘煉而成的板甲、金屬編織的鎖子甲等等。較早的銅制盔甲出現於亞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殷周時代的中國、吠陀時代的印度都已出現了銅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鐵制盔甲是中東的亞述人。在盔甲的普及過程申,還出現了頸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護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時代的亞洲一些國家和中世紀的歐洲盔甲倍受重視
製作極為完善精美,也較昂貴,還出現了金銀、稀少皮革製作的盔甲。隨著近代火器的廣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戰場上的防護作用逐漸降低,最終被以現代技術製作的防彈背心
鋼盔等取代。
[鏡甲]
一種護劈的防護甲。形似襯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帶或薄金屬片縫在皮衣上做成。有時鎧甲用絲絨覆蓋,飾以壓制花紋和雕刻圖案。門世紀出現了鎖子甲和魚鱗甲13世紀起逐漸被鎖子甲和細密鎧甲所代替。在俄羅斯,鎧甲是用小環通常是小鐵環緊密連接起來的長衫。
[鎖子甲]
古代作戰時保護身體的防護裝具。一般用鐵鍛製成小片,再以小片鐵用鐵鏈子銜接。互相密扣綴合而成衣狀,穿起來柔和輕便。盛行於中國唐代。
[葉片甲]
一種防備冷兵器和火器殺傷的防護裝具。最初使用的是結實的麻布衣或皮衣,隨著金屬的出魏,裝上了銅片、背銅片、鐵片和鋼片。古代東方各民族早已有葉片甲,金金屬葉片甲就產生於那裡,後來為羅馬人廣泛使用。葉片甲分葉子甲和魚鱗甲兩種。火器廣泛使用以後
(14世紀起),葉片甲變為分別保護軀乾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屬局部護甲。
[臉甲]
頭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襲擊軍人臉部用。古代和中世紀使用臉甲。臉甲嚴密地與頭盔連在一起,有的是活動的。由鐵或鋼製成,呈整塊瓦片狀或鱗片狀。法國圓柱形頭盔的臉甲就是頭盔前牆的延長部分,並且有2個眼孔及1一2個鼻、嘴孔。古俄羅斯頭盔實際上沒有臉甲,而只有一窄條箭狀金屬片下垂在臉部中央。古俄羅斯軍人,也戴球頂尖盔;有時這種頭盔還帶有鎖子甲護肩,放下來可遮住後腦部、頸部、肩部,同時也遮住臉部。
[頸甲]
護具的一種配件。使用於古代和中世紀,用以保護軍人的後腦、脖頸、肩膀和肩腫骨兔受冷兵器傷害。在套環盔甲中,頸甲成鎖狀圓定茬軍人頭盔邊緣,垂於雙肩。在葉片甲中,頸甲用環索連接整塊的鐵板或者數塊金屬板製成。在中世紀無縫隙的騎士盔甲中,頸甲是防護裝備的主要組成部分。頸甲連接葉片甲、披膊和頭盔,按尺寸和武士體形精工製作,分前後兩部分,左面用活動鉸鏈聯接,石面用暗拍聯接。
[胸甲]
用於保護軍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殺傷的滬具。由兩塊堅固的彎板-----胸板和背板組成。古代胸甲用密實的氈片外包皮革製成。後來出現了鐵制胸甲,其前半部與後半部上面用環拍和鉸鏈或包鐵皮帶連接,下面用腰帶系緊。胸前點綴以壓制紋或鑲嵌飾物,且鍍金或鍍鍍,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在俄國軍隊申,胸甲於1731年裝備重騎兵,經短時停用
(180a一!812年)之後,作為護具一直沿用到19世紀60年代,
後僅在近衛騎兵第一師各團用作禮服。御林軍騎兵團的士兵、軍官及其他人員的胸甲茬結構和飾物多寡方面各不相同,御林軍的胸甲表面光滑帶有銅制飾物。俄軍胸甲騎兵僅茬乘馬隊形申穿胸甲。由於火器的不斷改進,胸甲變成了近衛騎兵的儀仗裝具
(至1917年)。
[鎧甲手套]
古代鎧甲中護手配件。古代鏡甲開始沒有手套,後用度革、氈片等護住手背。精緻的金屬鎖子甲、鍛甲出現後,在護臂甲的下端躥出一塊葉片護住手背。歐洲是在13世紀初翻成了鎖子甲連指手套,後又制出五指分開的鎧甲手套。
[中國鐵鎧甲]
中國約在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鐵甲。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鎧,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申已普避裝備鐵甲。河北滿城西漢申山靖王劉勝墓出主的魚鱗甲。重約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鐵甲片綴威。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南北朝時期,憲耍酪行兩當鏡稱碉光鎧。兩當鎧丙形制和服飾中的兩當形狀相近似麗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組成。明光鎧胸前和背後都有大型鏡子樣金屬圓滬。唐代的鎧甲形制多樣,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宋代以後,雖然火器出現,但鎧甲仍然是重要的防護裝備。宋代鏡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鋸《宋史·兵志》記載:宋代一套鏡甲的總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葉有飛25片,製造時費工作日120個,花用經費三貫半。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清朝前期裝備的鎧甲承襲明代工藝傳統。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藝的優點,鐵甲防護能力和外規裝飾都有進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歷御用鎧甲,由銅盔、護項。護膊、戰袍、護胸、銅鏡、戰裙、戰靴八部分組成。甲衣內襯鋼片,明哈片、哦疆邊、餞袍上密綴銅星,一般武士的鎧甲,製成坎肩、馬蹄袖袍型式。戰袍外綉花,密綴鋼星。清末操練新軍,改著西式軍裝,鐵鎧甲廢止。
[綿甲]
以紡織品製造的甲。主要使用於申國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區。以棉、麻、織布等材料製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組成,還有小臂,小腿護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釘有大顆的銅、鐵甲泡。綿甲用材比較輕軟,審衣寬大,戰斗申較著鐵甲行動較為自如,沾濕後還可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20世紀初,清王朝編練"新軍",使用近代槍炮,綿甲與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胄]
中國頭盔。胄,戰國以後稱兜黎,宋代以後稱盔。中國傳說最早的胄由造尤創造。人們用獸角、藤條獸皮製成頭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銅胄為商代青銅胄,皆用青銅整體范鑄,飾有獸紋。銅盔也稱胄,古代作戰時用以防頭部的防護裝備,其形如帽,可以同時防護頭頂、面部和頸部,盛行於商周時期。周代銅胄也是整塊范鑄,左有兩側向下延伸形成護耳,有的在周邊寬頻上凸出一羊排圓泡釘。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實。戰國出現鐵兜鑒,用鐵甲片層層編壓而成。此後至宋代,頭盔一般為整塊范鑄,鐵甲片編綴,或二者結合製成。"明代夫盔大體承襲宋制,有所改進。明朝御林軍用鎖子盔,鐵缽象一頂便帽,下沿裝鎖子鋼絲網,盔高八寸許,網長一尺左右,網環極為細密。士兵的鐵盔較簡單,裝飾不多,鐵缽高大,肩庇較寬,整個盔面上寬下窄,形如尖塔形。軍官用的鐵盔雕刻有龍虎圖紋,有的用金銀鑲嵌,盔上有賞,可插貉纓。及至火器廣泛應用後,鐵盔的形制趨向輕體化。清中葉以後,甲胄成為儀仗、校閱時著用的裝飾品,實戰中較少應用。清朝末年,西式鋼盔傳人中國,成為步兵通用的防護器具。皮條編綴而成。甲均塗漆,皮革以犀年皮、咒皮、鱉魚皮、水牛皮等為主。幾乎每個武士均裝備甲,有的馬匹也著甲。春秋戰國之交,鐵兵器出現後,皮甲不能抵禦鋒利兵器的打擊,逐步讓位於鐵鎧甲,但皮革作為輕便防護裝具仍沿用達千年之久。
[鞨]
中國古代革制的胸甲。《管子·小匡》:"輕罪人蘭盾、拾革、二戟。"尹知章注:蘭,即所謂蘭拾,兵架也。拾革,重革,當心著之,可以御矢。"
[古埃及頭盔]
新王國時代以前的埃及軍隊作戰沒有盔甲,全靠盾牌防護,以後出現了金屬和縫制的盔甲。頭盔有青銅的但更多是縫制的。頭盔縫制的很厚,長度一般達於耳的下部,較長者下垂至肩部,形狀與頭形一致,貼扣在頭上。國王頭盔隆起,設有尖頂。有的頭盔頂上有圓形飾物,如同鳥冠。
[古埃及衣甲]
新王國時代的魚鱗甲衣外表由約11行橫排金屬片組成,由青銅釘固定。鱗片寬度l英寸多。袖短,有時不及肘的一半。胸甲大部分無穎,袖較長,幾乎達到肘部。胸甲的長度一一般不小汗2·5英尺。為了減輕胸甲對肩部的壓力,埃及人用腰帶把它緊束在腰上,並使用亞麻材料縫制的甲衣背心。
[亞述尖頂式頭盔]
亞述尖頂式頭盔呈圓錐形,底部有1一2個環,前額外一般有半圓的護罩,有的頭盔掛有下垂的護頸,上覆金屬片以保護額、頸、耳、後腦。這種護頸製做復雜,有時代之以簡單的金屬薄板,與頭盔下緣相連,僅護住耳朵和兩頰,呈半圓或半橢圓形。考古發現的亞述尖頂頭盔是鐵制的,其下部的環和前額護罩是銅的。
[亞述鳥冠式頭盔]
鳥冠式頭盔多種多樣,製作材料為金屬,盔本身呈半圓、大半圓形,頭盔下緣連結下垂的護頸和耳蓋。頂部有一馬冠,有的為金屬制、有的為一簇茸毛,樣式有的向前彎曲呈勾狀,有的向前後兩邊彎曲呈雙勾狀。
[中國皮革甲]
甲是古代作戰中人馬防護裝具。中國傳說堂尤發明甲,在夏代常備軍已裝備甲。早期的甲以藤條·木片、皮革等原料製成,以皮革為主。商代一一般以整皮護驢干,四肢不著甲。由於整片皮裹身不便於作戰,至遲到春秋末期已出現由小塊皮革聯綴成的片甲。周代,全甲由身甲、甲塊、甲袖三部分組成,每部分由小塊革以絲帶連接。
[亞述鎧甲]
亞述人是最早使用鐵鎧甲的民族。亞述人的鎧甲,按其長度大體可分為二種。早期的鎧甲較長,有的達於足部,有的達於膝部。這一時期的鎧甲只是把鐵鱗片和銅片一排一排地縫在亞麻布或氈制的衣服上。後期的鎧甲較短,其長度不超過腰部,根據鱗片的長度可分為新、舊兩種。鱗片的一端呈方形,·而另一端呈圓形。鱗片是由鐵和銅製成的。舊式的鎧甲鱗片長約2一3英寸,新式的不超過1英寸。亞述人的鎧甲通常有短袖,達於肩和肘的中間部位。
[拜占庭騎兵盔甲]
拜占庭帝國騎兵盔甲。呈鍋形頭盔或圓錐形頭盔,帶護耳,盔頂上有一簇彩色馬鬃。身著鎖子甲,由皮條、金屬片編織而成,腳蹬鐵履,上部為皮靴或輕甲保護小腿,手和腕部帶有鐵手套。鎧甲外罩較輕的棉製披風或長衣。全付重裝甲重30--50磅。每支騎兵盔頂馬鬃統一顏色,以區別其他部隊。隊列前排馬匹配有頭、胸、脛甲。
[波斯魚鱗甲]
波斯人的一種鎧甲。波斯人的魚鱗甲帶有袖子。波斯和米底人的步兵和騎兵就穿著這樣的鎧甲。鎧甲是由一排排連結在一起的金屬片制的,有青銅制的,有鐵制的。貴族騎兵的鎧甲常常是鍍金的。這些鎧甲是由國王軍械製造作坊生產。魚鱗甲的樣式有幾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用金屬鱗片製成的。鱗片的上邊呈直角,下邊呈圓形。它有各種尺寸,從1·5厘米到5厘米不等。用金屬
(青銅)鱗片製成的盔甲產生於公元前二千年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製作形式
(都是把鱗片固定在軟底上)有兩種:第一種型式是鱗片的上部、中部和下部都有孔,整個平面被固定在軟底上;第二種形式是鱗片僅僅上部有孔,有時中間也有孔,鱗片只是上半部被固定在軟底上。第二種類型是用長方形金屬薄片製成的。這類的薄片呈長方形,長度為2·5一9厘米,寬度為1·2一3·2厘米。大多數長方形的薄片有4個孔,每個角上有一個,供穿繩
(或皮條)固定之用。第三種類型通常是用鍍金的方形薄鐵片製成的。第四種類型是用邊上帶有許多孔的青銅直角薄片製成的。阿黑門尼德時代的波斯人還有用非金屬的軟材料製成的鎧甲,例如用亞麻、氈子和皮革等材料製成的鎧甲。
[古印度鎧甲]
古印度鎧甲因地制宜,種類繁多。據《政事論》記載有下列各種1)羅哈甲利克,用鐵絲編成的周身防護;(2)羅哈帕陀,除手之外全身遮蓋的鐵制鎧甲;(3)羅哈迎婆,
遮蓋頭、胸、手臂的鐵制鎧甲;(4)羅哈蘇陀羅跡,鐵絲製成系於腰或腿的防護物;(5)悉羅斯特拉那,頭盔;(6)乾陀特拉那,咽喉甲;(7)俱羅帕斯,胸甲;(乾鳴迦,膝甲;(9)婆羅婆那,至腳部的全身甲胄;(10)帕陀,僅露手臂的鎧甲;(11)那高陀里迦,手套;(12)帕提,植物纖維編制的鎧甲;(13)蔭摩羅,獸皮甲。
[球頂尖盔]
用鐵、鋼或銅製成的戰斗防護帽,頭盔的一種。由盔圈、盔頭和頂端安有蘋果形或松球形小球的管狀物組成。盔圈附有護罩、護耳、護鼻、帽瓦和護頸。球頂尖盔12一17世紀始用於東方國家,後流傳到俄國和西歐。
[盾]
古代一種手持的防衛兵器。開始用木、竹、皮革,後來用銅鐵製造。形體多為長方形、圓形或梯形。表面塗以色彩及圖式。背後有握持的把手,通常與刀、劍等兵器配合使用。古代東方、古希臘及古羅馬諸國,廣泛使用盾。公元前兩千年出現了銅後,後來又出現了鐵盾。木盾外側表面中央通常固定乍塊突起的金屬板--------鐵護手。盾包有一層或數層皮革,可防止箭、矛和劍的傷害。作戰時,可將盾用皮帶系在一隻手臂上,或執其把手;行軍時,以盾內側的皮帶掛在背後。盾的證面通常繪有各種彩色圖案、標志、徽章等。9一13世紀,扁桃形、三角形和圓形帶鐵護手的木盾在西歐和東歐得到廣泛應用。到13世紀中葉,隨著冷兵器的發展和盔甲的改進,步兵扁桃形盾的高度從1,7米減到0·75米,騎兵圓形盾的直徑也縮小到0·75米。15一16世紀,直徑為0·5米左右的圓形鐵盾開始佔多數。中國原始社會就有簡單的盾,以後種類和形制越發完備,又稱為"干"、"牌"、盾的名稱、形狀、尺寸也各有區別。如《釋名》記載出於吳地大而平的盾叫"吳魁",出於蜀地脊部隆起的盾叫"滇盾",再如步兵用盾稱步後,車上用盾叫"子盾",騎兵用盾叫。旁柳"等。明代還發明了一些與火器並用的盾牌,內藏火器或箭,接近敵人時,即可發出,不僅掩護自已,還可以殺傷敵人。隨著火兵器的發展,盾逐漸被廢棄。但是,在中非、南美及大洋洲諸島的一些民族中,盾仍延用至今。
[中國盾牌]
中國古代盾牌又稱「干、秉甲"。占人作戰,左手秉盾以自衛,有手持刃以殺敵。盾一般不超過三尺長,多為長方形或梯形,也有圓形的。較大的盾叫"吳魁",或稱吳科。戰車用的盾較小,稱為矛盾。盾的後面有把手,便於手持作戰。大型的防盾稱做。彭排",高約八尺,牌長可蔽身,內施槍木倚立於地,供城守、水戰,布營用的大型盾叫苦,是防守戰具。盾大部分用木頭、藤、竹製作,有的蒙以生牛皮。銅鐵盾因份量重,除儀仗用外,很少在戰場上使用。盾的表面塗漆,並繪有龍虎、神怪、鳥獸花紋。殷商時期,盾牌上裝有青銅飾器,多製成猙獰的獸面或人面,藉以恐嚇敵人。東周流行長方形木後,表面塗漆,紋飾精美。春秋時代盾成為主要衛體護具。宋代騎兵用小圓形旁牌,步兵用長方形尖頂旁牌。"明代軍中多使用輕型盾牌,如手牌、搓
(挨)牌、燕尾牌等。每面長五尺,多用白楊木、松木製造,闊約二尺左右。還有藤條編織的圓形藤牌,徑約二尺,周緣略卜高,箭射中後,防止箭滑脫傷人。火器出現後,盾逐漸被淘汰。
[亞述柳條盾]
這種盾牌與希羅多德所描寫的古代波斯人的盾牌十分相似,他們所使用的盾牌是細枝編成的。柳條盾的長度,大者相當於或超過士兵的身高;寬度可掩護二至三人。這種大盾牌的形狀,有的是長方形;有的是頂部向後突出一塊,與盾體成直角的方形;還有的是從一定高度(約2,3)開始向內彎曲並逐漸變窄,最後形成尖頂狀,這是最常見的一種。作戰時,持盾者和弓箭手二人一組。持盾者攜帶短劍或矛,將盾牌立在地上以掩護弓箭手;而弓箭手在盾牌的掩護下得以充分發揮其射箭的效能。這種大柳條盾最適於攻城戰斗。上部向內彎曲的尖頂盾、頂部向後突出類似屋頂的後,都能有效地遮擋從城頭拋下的石塊。單人使用這種大盾時,則把尖頂盾倚靠在牆上,自己藏匿其中進行攻城作業。柳條盾還有略小一點的,約半人高左右。這種小柳條盾供掩護一人或二人使用。
[亞述圓盾]
圓盾在亞述人中間使用的較為普遍。戰車兵多半使用圓後,步兵矛手和早期帝王的侍從也使用這種盾。盾牌一般是用金屬製成的,因而比較小,其直徑很少超過2英尺或2英尺半。圓盾的邊緣向內彎曲。圓盾的金屬材料,有的是青銅製造的,有的是鐵制的,也有少數是用金銀製成的。金盾是為國王和高官顯宦等少數上層人物製造的。後來,圓形金屬盾為同樣形狀的圓形柳條盾所代替,盾緣是用硬木或金屬材料製成的,有時盾的中央飾以凸出物。
❺ 中國如何應對印度比拼軍備的企圖
走自己的路,印度他比拼就比拼去
中國的目標是美國,還真沒啥心思跟印度比拼軍備,而且印度這軍備……
中國軍費都快2000億美元了,印度應該才500多億美元差距還是有一點點大的。而且我們要看到,中國目前GDP接近12萬億美元,印度還不到2萬億美元,也就是只有中國四分之一。
這樣的印度跟中國比拼,難怪中國看不上他對吧。
❻ 冷兵器戰爭
冷兵器時代的主要兵種還是步兵,主要以重盾兵和長矛兵為先導,集團前進(是前進,不是沖鋒),接觸以後才有輕步兵的謹慎肉搏,而騎兵則多是側翼響應,待開始進行混戰的時候騎兵是決不會加入戰斗的,因為騎兵馬匹的沖擊力是不分敵我的。騎兵這時候多是擊潰敵兵的小股救援和逃敵,以及策應工作。這是步騎混合編隊的戰斗,以步兵為主。
如果騎兵單獨出戰步兵,則很少沖擊敵陣,因為集團的長矛兵是騎兵的絕對剋星。多利用弓箭遠程射擊並利用馬匹的速度躲避攻擊,很像游擊戰。當敵軍出現混亂之後,才會用馬匹的沖擊力沖散敵軍,分散殲滅。
如果騎兵對陣騎兵。則是考驗騎術和箭術的時候了,這時候才會出現大批騎兵對沖的情況。當然,很少有這樣的機會的~
❼ 冷兵器時代與西歐
冷兵器cold arms
冷兵器是不帶有火葯、炸葯或其他燃燒物,在戰斗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近戰武器裝備。廣義的冷兵器則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冷兵器的發展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三個階段。冷兵器按材質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兵器;按用途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3類;按作戰方式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結構形制分為短兵器、長兵器、拋射兵器、系兵器、護體裝具、戰車、戰船等。火器時代開始後,冷兵器已不是作戰的主要兵器,但因具有特殊作用,故一直延用至今。
常見的冷兵器
[戈]
中國古代擊刺勾啄長兵器。其特點一般為在端首帶有橫向伸出的短刃,刃鋒向內,安有長柄,用以勾割或啄刺敵人。最早的戈由石刀、石斧、石鐮等原始工具發展為石戈、青銅戈等。戈的形制尺寸多樣,據《考工記》記載,戈的規格是:戈廣
2寸,內長七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柄長6尺6寸。但實際上戈的尺寸並不一律。標準的戈,由戈頭、柄、銅尊三部分組成。
[矛]
一種帶有尖銳刃器的長直形刺殺兵器。世界上多數民族過去在野獵和戰爭中曾使用的刺殺武器或投擲武器。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最初的矛是削尖了的棍棒,後來的矛是在矛桿上裝上矛頭。全長1_5一5米。在石器時代使用石矛頭和骨矛頭,從青銅時代開始使用金屬矛頭。矛使用最廣泛的時間是在鐵器時代。羅馬步兵裝備矛頭重而長的投擲矛和長矛。中世紀時,騎兵和步兵使用矛。在古羅馬,矛是徒步軍人和乘騎軍人的一種通用武器,軍人通常將投擲矛放在鑄制的矛簡肉攜帶。15一16世紀,俄國的矛主要使用鐵或上等鑄劍銅製作的帶棱矛頭。矛頭的頭部稱為矛尖,套在矛桿上的矛頭的管部,稱作矛盔。矛桿末端有金撬套箍。矛頭和矛盔相連的粳大部分製成球形。一種長桿輕便矛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槍刺的出現,而在騎兵中一直使用到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矛又名銷、鍍,後進化為槍。矛由矛劈、骸、柄、韋尊四部分組成。矛劈,就是矛頭帶刃的部分,中線起脊,有的兩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釜],路呈圓錐形。用來安插矛柄。柄為竹製或木製,長為2丈或2丈4尺。為了防止矛頭脫落,兩旁常有兩個環紐或留出兩個小孔,以便用繩索將矛頭綁牢在矛柄上,或用釘子釘牢。柄端有(原文缺字),用來插地。最初用尖形約石塊或骨角做矛頭,綁在竹木桿上,商周時期,矛頭改用青銅製造,分酋矛和夷矛兩種。戰國以後,改為鐵制。由於槍的出現和興起,矛的作用減弱,晉以後矛逐漸演變為槍。
[槍]
古代一種刺擊長兵器。根據李簽《太白陰經》記載:兩軍對陣時,持槍刺敵;宿營結寨時,樹槍為營;涉渡河川時,縛槍為筏。槍的形制和矛相似,起初將竹竿、木削制尖頭,後又加銅或鐵判槍頭。晉代,槍頭改為短而尖的形式。唐和五代以至更後各時期,槍都成為軍隊的主要武器。唐代槍分漆槍、木槍、自桿槍、棒撲槍四種,漆槍短,是騎兵用的;木槍長,是步兵用的,其餘兩種為皇朝禁衛軍所用。宋朝的槍種類繁多,《武經總要》申記有搗馬突槍。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素木槍、鴉項槍、鍵槍、梭槍、褪槍、太寧筆槍、短刃槍、抓槍(兩種),藻黎槍、拐槍、拐突槍、拐刃槍等。明朝軍隊申,槍仍屜"自刃之首",主要有舀角槍、箭形槍、龍刀槍等,還有手頭標槍。清代的長槍有嫉形槍、筆形槍、鉤形槍、矛形槍等。到清末,經戰爭的淘汰,種類繁多的長槍趨向於單一化,槍頭一般為扁形,圓底,筒外加數個銅箍,其外形接近矛頭。這種槍一直沿用到中國工農民主大革命時期。北方革命根據地叫做紅纓槍,南方革命人民則叫做梭鏢。
[戟]
古代一種戈、矛合一或矛、斧合一的長柄兵器。中國戳又稱饅。棘等,是戈與矛的合一體,這種形制是世界獨有的。中國柄前安置直刃,一側枝生橫刃,具有鉤、啄、刺、割四種功能,殺傷力強於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聯裝在木柄上。據《考工記》記載,西周時期的規格是:戳廣寸半,內長4寸半。胡長6寸,援長7寸半,刺長6寸,重1斤4兩,柄長1丈6寸。中國目前已發現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遺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體銅戳。普遍使用於商、周以至漢、晉各代。南北朝後逐漸被槍代替,變為儀仗兵器,唐代以後被淘汰。
投射兵器
[投矛器]
提高矛的投擲距離、打擊力量和准確性的拋射裝置。投矛器是一塊扁平的骨頭或木頭製成的小板(長30一150厘米),板上裝有矛桿托架和握把,握把上有指槽。投矛器出現在太古時期,在考古發掘時曾在上舊石器時代地層發現了投矛器(公元前1一1_2萬年)。澳洲土著民族下巴西的印第安人和其他一些民族都曾使用過投矛器。
[彈弓]
發射彈丸的弓。彈弓早於射箭的弓弩出現,原為打獵工具,後也用於作戰格鬥。明清兩代軍中,也有身懷彈弓做為暗器的。彈弓彈力較小,弓脂多用竹製,外裹牛筋,內襯牛角,強弓內襯鋼片,以增加彈力。弓弦絲制,也有用牛筋劈絲,混合人發、雜絲編成。強弓需四個力才能晚開。普通弓為兩個半力。強弓射出彈丸,著人即斃命。弓長約十八拳,如拳寬2寸,則弓長3.6尺。一般彈丸用粘土和膠團製成,曬至極干,即可使用,也有鋼鐵彈丸。
[飛去來器]
投擲兵器。它原是原始人的行獵工具。古代埃及人和其它一些國家中也把它作為兵器。它是有一定長度、角度和形狀(十字形,折角形等)的薄片或曲棒,拋出後飛速旋轉,利用空氣動力原理呈曲線擊向敵人,如擊不中目標可藉助自身的迴旋力飛回來。
[弓]
射箭用的器械。起源於原始社會,初將樹枝弩曲用繩索綳緊即成,以後在製作技術上不斷發展,選材、配料、製作程序和規格逐步充實,精良。但弓的基本動力原理和形制沒有改變,即由弓背,弓弦兩部分組成,射箭時拉引弓弦使弓背弩曲度加大,利用弓背曲伸的彈力將箭彈射出去。使用方法有雙臂拉引,也有腳手並用拉引的(如古代印度弓)。弓是古人戰爭中遠距離打擊約有利武器,自人類出現戰爭到近代槍炮大量使用為止,弓的作用是任何武器無法替代的。
[中國弓]
古代射箭用的器械。起源於原始社會,初將樹枝弩曲用繩索綳緊即成,以後各代在製作技術上都有發展,選材、配料、製作程序都有嚴格的規定。原始的制弓材料為單一材料,由竹木製成,後發展為復合材料,一般由獸角、筋、竹木材、絲、漆、膠等復合而成。弓的種類繁多,如春秋戰國時分王弓、弧弓、夾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種。王弓,弧弓用於守城和車戰;夾弓、廢弓用於打獵和飛射飛鳥。漢代分虎賈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弓。唐代分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種,長弓步兵用,角弓騎兵用,稍弓、格弓皇朝禁衛軍用。
[亞述弓箭]
亞述人的弓弦長度一般短於埃及弓,最長約4英尺。弓用木料製成,亞述人的弓分角形弓和曲形弓。角形弓整個弓男一樣粗細,曲形弓則從中問到兩端由棍變細,角形弓較小。使用也少。二種弓的兩端均有芍紐.
[弩]
利用機械力量的彈射器。弩是由弓發展而來,是把強勁的弓固定茬帶有箭槽和發射裝置的木(或金屬)杠上,弓弦張開後,由發射裝置磁定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發身時開動發射裝置,箭沿著箭槽射出。有的弩還可以發射石彈、鑲彈等,因此弩又可以分為箭鋒和彈弩。弩與弓的根本區別在於弩具有延時緒構,不須引弓和同時瞄準。可利用臂、足、腰、機械等多種方式引弓,從容瞄準,伺機發射。弩覽弓發射的箭射程遠,准確性高,穿透性強。但發射速度遜於弓,且比弓笨重。早在古希臘和中國戰國時期已出現了最早的弩。以後傳及幾乎所有主要軍事國家,並一直沿用到近代火器大量使用時期為止。弩的質量和種類也不斷發展,出現了連射弩、自射弩、火箭弩等種類。近現代射擊火器出現後,弩漸被淘汰。
[中國弩]
中國已發現最早的弩是河南洛陽出土的戰國中期弩,木製弩臂,銅制簿釩。漢代幽瑰腰形弩。連弩、床弩。弩的基本結構由弩弓、弦、弩臂、弩機四大部分組成,弩弓弦與普通弓相似。但更加強勁。弩臂由堅硬木料製成,刻有槽。孔,前端固定弩弓,中間有縱糟,放置箭矢,後部裝置弩機。弩飢是發射的控制機構,一殿由殲、懸刀、牛三部分構成。牙,又稱機鉤,據《釋名_釋兵》:"鉤弦者日牙",用來鉤張弩弦。懸刀又稱機撥,是拍發用的板機。牛,又稱墊機。在張弩時,用它把牙和懸刀鉤合茬一起。發弩時,拍扳懸刀,牛即松升,牙面下落,被鉤緊的弩弦突然馳開,把弩箭發射出去。芽的上面直立部有照門——"望山"。用來瞄準,弩機組合後,裝在一個匣里,稱為簿郭。在中國,弩最早用於打獵,約在春秋時代始用於戰爭,盛行於漢、晉至唐。各代弩的種類較多。性能也不盡一致。如戰國時期分夾弩、痰弩、唐弩和大弩;唐代分臂張弩、角弓弩,木車弩、大本車弩、竹竿弩、竹竿警。大竹竿弩、伏遠弩等。
[標槍]
一種帶鏃的短投擲梭標,又稱"投槍"、"投矛"、"短矛"、"鑲槍"等。巧嫉和骨嫉標槍、在上舊石器時代(石器時代晚期)為狩獵武器。鐵鏃標槍在古希臘和古羅馬軍隊中郡曾裝備過。希臘斯巴達人的輕裝步兵可將標槍投擲20一60米遠。古羅馬重裝步兵的投矛長約1,5一2米,重4一5公斤,其投矛有很長的鐵尖安在木柄上,投擲30米。為使標槍投擲得更遠,(達70一80米),有的標槍上裝有皮帶環,以使投擲力鍵著增加,在尚不懂使用弓箭的部落(澳大利亞人)和不使用弓箭的部落(阿留申群島人),標槍是一種基本的投擲武器。在西歐,標槍一直流傳至中世紀。在俄羅斯,標槍即為短投槍。在《梆戈爾遠征記》一書(公元12世紀)中首次提到標槍。在中國原始社會已有標槍,但到宋代才成為軍隊常規武器,又稱"梭槍"。元朝蒙古軍善用標槍,桿短另尖,槍有四角形、三角形、圓形數種,多數兩端有刃,既可以馬上刺敵,又可拋擲殺敵。明代軍隊中有一種兩頭帶刃的標槍,長68厘米,槍刃長23力厘米。尖尾長7厘米,兩頭尖,中間粗,有姻長箭,兩端都可以刺人,便於投擲。清代的標槍多用木竹為柄上加鐵鏃,略如明制。還有一種衛體用的標槍,槍桿較短,鏃長6寸,木柄桿長1.8——1.9尺,重不到2斤。純鐵打造的標槍更短「全長不到2尺,重不過4斤,技藝精熟者可干50步內投中敵人。
❽ 中國古代玩冷兵器玩的贏印度嗎
中國人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善於窩里斗,不善於窩外斗。你高興就行。
❾ 冷兵器時代怎樣對抗戰象
羅馬帝國在對抗希臘皮洛士的戰象採用的是火攻,用火的戰車來驅趕大象。而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在遠征印度的時候,他們的步兵方陣對戰象沒有太好的效果。中國自古很少有戰象參戰的戰例,但中原王朝對越南和緬甸的征伐確也遇到與戰象作戰,最好的方法是用投擲槍,或者用弓箭,在遠距離殺傷戰象,如若近戰,不管騎兵還是步兵必將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