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古代換了多少民族

印度古代換了多少民族

發布時間:2022-10-17 10:14:37

A. 古印度王朝更替過程是怎樣的

阿育王死後,孔雀帝國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境地。他的一個兒子在西北地區割地自據,一些原先被征服的國家和部族紛紛獨立。大約在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國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篡奪王位,推翻了孔雀王朝。孔雀帝國衰亡後,印度次大陸進入一個王朝更迭和小國割據的分裂時期。

普沙密多羅?巽伽(約公元前187年~前151年在位)推翻孔雀王朝後,建立巽伽王朝(公元前185年~前75年在位)。普沙密多羅出身於烏賈因地區的一個婆羅門家族。他擔任孔雀帝國大臣時,曾率軍擊退入侵的大夏國希臘人,立下赫赫戰功,享有較高的聲望。他奪取王位後,曾一度企圖恢復孔雀帝國往昔的勢力范圍,他先後出兵德干高原南部,征戰羯陵迦,抗擊大夏國希臘人的入侵。在普沙密多羅的努力爭戰下,王朝的版圖南至達納馬達河,旁遮普地區的賈蘭達爾和錫亞爾科特也可能被巽伽王朝所控制。但巽伽王朝的強盛只是曇花一現,時間不是很長。普沙密多羅死後,這個王朝也隨之逐漸衰落了。

巽伽王朝的終結戲劇性地同孔雀王朝相雷同,約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大臣蘇迪?甘華篡奪王位,建立甘華王朝(約公元前75~前30年)。據說,他利用一個女奴假扮成王後,殺死巽伽王朝末王而奪取了王位。甘華王朝領土僅限於摩揭陀地區,是一個很小的王朝。這個王朝後來被安度羅王國武力征服。

安度羅王國興起於德干高原東部哥達瓦里河和克里希納河下游地區,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這個王國是薩達瓦哈拉部族建立的,這個部族大概起源於雅利安人與土著居民的混種。孔雀帝國時期,這個部族是很有名的,阿育王的銘文多次提到。孔雀帝國衰落時,薩達瓦哈拉部族割地自據,並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約公元前1世紀薩達加尼王在位時,安度羅王國已相當強盛。他出兵攻滅甘華王朝,入侵羯陵加和南方其他一些地區,號稱「南方各地之主」。薩達加尼死後,安度羅國力逐漸衰敗,又遭到外族塞人的進攻,被迫退居德干高原的東南部。直至公元2世紀上半葉,喬達米普特拉王及其子瓦西什提普特拉統治時,安度羅才重新崛起。喬達米普特拉的銘文提到,他「趕走了塞人、耶般那人和帕拉華人」。在安度羅最鼎盛時期,它的統治范圍包括德干高原大部、西海岸地區、南方的克里西拉河三角州一帶,又形成為南印度的一大強國。約公元3世紀,安度羅發生分裂,逐漸走向衰亡。

在南部印度,羯陵伽也是一個重要的國家。孔雀王朝後期,羯陵伽重新獨立。卡羅維拉王(約公元前1世紀)統治時,國力較為強盛。他多次對外征戰,擊敗了大夏希臘人,入侵恆河流域,佔領王舍城,橫掃大陸南端的潘地亞國,擴大了羯陵伽的勢力范圍。

南印度的南端還有一些獨立的國家,比較重要的有朱達、潘地亞、哲羅等。這幾個國家是古代泰米爾人建立的。泰米爾人是印度次大陸土著居民的一支達羅毗荼人的後裔。雅利安人入侵後,一部分達羅毗荼人被征服,一部分遷居偏遠山區和南印度的一些地方。這幾個國家雖然規模不大,但經濟比較發達,尤其是海外貿易繁榮,與兩河流域、西方等地區的貿易往來頻繁。與此同時,各小國之間為了擴大各國的勢力范圍,也經常發生戰爭,對於古印度文明來說,這是一段集發展融洽、沖突於一身的歷史。

公元1世紀,中亞的貴霜王朝興起,在它的征戰下,印度西北部成為貴霜的管轄范圍,而貴霜也因此成了一個橫貫中亞和南亞的大帝國。在它的極盛時期,疆土西起伊朗東部,東至恆河中游和貝拿勒斯,北至阿姆河、錫爾河和今天中國新疆的和田,南部到達納馬達河,佔有中亞和北印度大部分地區,成為當時與羅馬、安息、東漢並駕齊驅的四大帝國之一,它的繁榮標志著古印度史上第三次文明高潮的到來。

孔雀王朝解體後,印度西北部先後被希臘人和中亞的游牧民族所統治。而在中亞興起的匈奴人,迫使大月氏人西遷,一支大月氏人佔領巴立特里亞。他們當中強大的部落貴霜統一了五部落,開始征服周圍地區,大有形成一個中亞大國之勢。公元50年,部落首領丘鳩闕率眾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又成功佔領阿富汗大部和印度犍陀羅地區,建立貴霜帝國(約公元78~241年)。此後閻膏珍王繼續著擴大領土的事業,他先滅了旁遮普的沙卡,進而向恆河流域進發,攻佔拘彌、瓦拉納西,這時,貴霜政治中心移到南亞,閻膏珍遷都至普魯沙普羅。到迦尼色迦統治時,帝國疆域更加廣闊。

貴霜人佔領印度河—恆河流域後,為古印度文明所同化,並且繼承和發展了古印度文明。在統一的政治形勢下,印度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有利的發展機會,其中主要是工商業的發展與海外貿易的繁榮。經濟發展使財大氣粗的貴霜帝國興建了許多新興的城市,如布羅奇、蘇爾帕拉卡、阿里卡梅杜等。

貴霜王國在迦尼色迦時代,迦尼色迦王篤信佛教,所以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伽尼色迦提倡佛教並廣造佛寺和佛塔,雖然花費巨額錢財,這些都是當時廣大印度勞動人民的血汗,但從人類文明這個角度來看,它給後人留下一筆寶貴遺產。由於當時佛教在印度盛行,使佛教具有極強的輻射力,這個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然後由中國傳入朝鮮,由朝鮮再傳入日本,使佛教成為典型的東方宗教。

迦尼色伽死後不久,貴霜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弱,逐漸分裂為一些小的王國。3世紀時,薩珊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向中亞和西北印度擴張。至4世紀,笈多王朝在北印度興起,滅亡了西北印度的貴霜人的小王國。中亞地區的貴霜小王國,在5世紀時被咴人所滅。總的來說,貴霜帝國的統治,對印度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公元4世紀初,以恆河中游一帶為中心,又有一個新的帝國出現,這就是笈多帝國。笈多帝國的建立結束了當時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割據混亂的局面,使這些地區重歸統一的政治統治下。這個王朝曾有過三位才智超群的君主,使印度的古典文化進入了一個全面繁榮的階段。

笈多王朝的建立者是旃多羅?笈多一世。他於公元319年繼承了王位,並開始了他勢力擴張的征程,他在位期間,疆域包括比哈爾大部分和孟加拉部分,大致相當於孔雀帝國瓦解後的摩揭陀國領土。這片地區成了笈多帝國的核心區域。旃多羅?笈多自稱王中之王。

公元335年,笈多一世指定兒子沙摩多羅?笈多為繼承人,而後隱居死去。沙摩多羅?笈多即位後,把對外征服推進到一個新階段。沙摩多羅?芨多在位期間帝國疆域得到很大擴展。王朝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有很大發展,歷史上有「健日王」的美稱。

沙摩多羅?笈多的兒子旃多羅?笈多二世(375~415年在位)統治時期,笈多帝國進一步向南擴張。此時的笈多帝國政局穩定,貿易繁榮,文化發展。旃多羅?笈多二世又給自己加了個「超日王」的雅號。

旃多羅?笈多二世去世後,其子鳩摩羅?笈多繼位,帝國繼續保持和平繁榮局面。到斯坎達?笈多統治時(455~467年),佔領了巴克特利亞的白匈奴人從西北部入侵印度河流域。

笈多王朝時期,古印度的宗教哲學、文學藝術達到鼎盛,被譽為古印度文明的「黃金時代」。其中尤以佛教藝術著稱,那時名作迭出,流派紛呈。這個時期的建築、雕刻、繪畫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是古印度古典藝術的頂峰。

公元5世紀以後,中亞民族匈奴人入侵,笈多王朝的各屬國紛紛獨立。笈多王朝的衰落,標志著古印度史的結束。

B. 印度在歷史上被那幾個民族征服過

1、雅利安人。原是南俄羅斯草原的一個古老游牧民族,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這就是印度古文獻中提及的雅利安人,他們往南驅逐古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種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語族的語言帶到了印度。最終古雅利安人和古達羅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體征獨特的南亞次大陸人。
2、古波斯人。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帶。
3、大月氏人。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
4、突厥人。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卧兒帝國。
5、英國人。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並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

C. 印度歷史上曾經被多少民族入侵並且統治過

印度基本不存在土著居民
從公元前6世紀起,波斯人、希臘人對印度進行了長達200餘年的入侵並一度建立政權。在這漫長的過程中,許多波斯人和希臘人留在印度生活,成為如今印度眾多民族的一部分。到了公元50年左右,曾經一度在河西走廊活躍的月氏人被匈奴趕到印度北部,隨後建立了與大漢並稱於世的貴霜帝國。
其實月氏人的仇敵——匈奴人也在印度建立了政權。早在公元前495年,一支匈奴部落就占據了印度的旁遮普地區,其統治維持了近千年。在6世紀中葉,匈奴王國才逐漸衰亡,那些匈奴人也逐漸被北印度居民同化。
在接下來的時光里,印度又迎來了許多不速之客。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西北部的信德地區,突厥人則在13-16世紀建立了著名的德里蘇丹國。16世紀上半葉,巴布爾又率領大批突厥化蒙古人前往印度定居,建立了著名的莫卧兒王朝。

D. 印度有多少個民族

印度有100多個民族,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除此之外,還有泰盧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古吉拉特族、加拿達族等等。
印度共和國(英語:TheRepublicofIndia,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E. 印度有哪些民族

印度人種復雜,由幾支組成。澳亞人是印度古代民族之一,他們從西方進入印度,以後分布開來,蒙達人、奧朗人、霍人、貢德人、孔德人和卡西人等就是他們的後代。

F. 印度有多少民族

印度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72%人說印度-雅利安語,25%說達羅毗荼語。
種族構成: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G. 印度有多少民族

印度號稱人種博物館,這主要是世界性的民族大遷移,大融合的產物。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達羅毗荼人就居住在這里。此後,習慣上稱之為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從西北部遷入;以後又有波斯人、大月氏人、厭噠人等陸續從西北部進入,形成了印度民族的復雜現象。全國現有幾百個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數最多,約佔全國人口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旁遮普邦、比哈爾邦、拉賈斯坦邦和中央邦等地;次為泰盧固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古吉拉特族、坎納拉族、馬拉雅拉姆族、奧里亞族、旁遮普族,孟加拉族等,人口均超過1000萬。

全國現有語言和方言1652種,分屬四大語系:印歐語系、達羅毗荼語系、漢藏語系、孟達(南亞)語系。其中使用人數超過1000萬的有15種,並被憲法列為主要語言,使用人數占總人口91%的印地語為官方用語。

宗教對印度社會有深刻的影響。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都起源於此。印度教(又稱新婆羅門教)信徒佔全國人口80%以上。佛教和耆那教13世紀前流行於印度,後衰落。目前耆那教僅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賈斯坦邦有少量信徒。佛教則僅在東北部有少量流行。錫克教流行於旁遮普邦、哈里亞那邦和德里。伊斯蘭教信徒居全國第二位(占人口11%),主要流行於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以及阿薩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爾等邦。基督教(占人口的3%)流行於那加蘭邦和米佐拉姆中央直轄區。還有少數人信奉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即波斯教)。

社會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尚存在著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梵語為瓦爾納)。印度的種姓制度由來已久,

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中,就出現了4個最初的種姓,即婆羅門(僧侶)、剎帝利(貴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羅(奴隸)4個等級。以後又演變為三大等級,即大體由原來的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所組成的高級種姓;由原首陀羅組成的低等種姓;第三等級是一些沒有種姓身份的「賤民」,社會地位最低,即所謂不可接觸者,為數竟近1億人,約佔全國人口總數1/7。種姓制度的實質是階級壓迫。種姓之間,由於社會政治、經濟地位懸殊,經常引起沖突。目前在城市和較發達地區,種姓間的隔閡有所消除,但農村中仍有很大影響。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印度的民族構成與其分布情況:

人口1000萬以上的民族:

1.印度斯坦人(Hinstanis)

南亞印度民族集團之一。又譯「興都斯坦人」。約18050萬人(1978),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賈斯坦邦、哈里亞納邦、比哈爾邦,以及全國各大城市。中國史籍中稱其居住地為「身毒」、「賢豆」、「天竺」、「印度」等。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混有澳大利亞人種成分。一般認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紀左右遷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與當地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後裔,故有人稱之為「雅利安-達羅毗荼人」。膚色從淺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層較白,下層較黑。系由許多族源相同、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區性民族集團組成。印度並不把他們作為一個民族看待。把他們聯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語,其中包括印地語和烏爾都語,均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印地語以天城字體的梵文字母為基礎,包含較多梵語詞彙,是印度的官方語言。烏爾都語則是在莫卧兒王朝時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中既有印地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又有土耳其語和其他語言的詞彙。其書面語用阿拉伯字母拼寫。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蘭教。公元前7世紀在吠陀教基礎上形成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司萬能和婆羅門至上;把人分成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和工商業者)和首陀羅(無技術的勞動者)4大種姓,並另有賤民等級。爾後,又由4大種姓演變出許多亞種姓。種姓之間界線森嚴,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8~9世紀,經商羯羅改革,逐漸形成目前的印度教,為大多數南亞人所信仰。公元前6~前5世紀,作為反婆羅門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興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13世紀印度教復興,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擠,但在亞洲其他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耆那教目前信徒雖少,但還有相當勢力。早期商人帶來伊斯蘭教。隨著12世紀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蘭教勢力越來越大,至16世紀占據統治地位。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種姓制度影響,穆斯林中也有等級之分(有人稱之為「族姓」),分為賽義德、謝克、穆格爾等,但等級界線不及印度教種姓那麼嚴格。

印度斯坦人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間寫成《吠陀》,成為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後來成書的還有《奧義書》、《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經,流傳至今,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在天文、歷算、醫學、音韻學、繪畫、音樂、舞蹈、建築、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與中國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張騫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紀及以後,中國高僧法顯、玄奘曾游學其地,許多印度僧人也曾前來中國講經。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組成。印度教徒實行種姓內婚,多為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下,寡婦不許再嫁。寡婦殉葬之事,至今時有發生。印度教徒一般採用火葬,余燼投河。恆河是印度教的聖河,認為骨灰投入聖河是人生最好的歸宿,可來世得福。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長途跋涉來到恆河岸邊,等待最後時刻的降臨。男子一般穿無領長袖寬衣,下著圍褲或著寬大衣褲。婦女上穿淺色開襟短袖緊身衣,下圍彩色紗麗,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紗麗與緊身衣之間袒露一段腰身。婦女首飾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飾。

印度斯坦人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統治。1757年爆發印度和英國的普拉西大戰,印度戰敗,逐步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英侵佔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斯坦人與全國人民一道掀起了反英大起義,受到無產階級革命導師K.馬克思、F.恩格斯的關切和重視。1947年印度斯坦人與國內其他民族一起獲得獨立。

印度斯坦人主要從事農業。農村實行種姓服務制度,按傳統職業分工。恆河地區是印度主要農業區之一,北部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麥和豆類;南部種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廠、礦山做工;手工紡織普遍,以棉紡、喇綉及金屬製品等精巧手工藝著稱於世。近年來資本主義有較大發展,但在農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農經濟。

2.達羅毗荼人 (Dravidians)

南亞使用達羅毗荼語言各民族的統稱。屬不同人種類型。泰盧固人、泰米爾人、馬拉雅蘭人以及坎納拉人等屬達羅毗荼人種類型。多信印度教的濕婆教派。對其起源,學術界意見不一。一般研究者認為他們是從地中海沿岸或小亞細亞進入印度的,使用達羅毗荼語言的布拉灰人是其滯留部分。原有相當高的文化,聞名於世的莫亨覺達羅和哈拉巴文化(現在巴基斯坦境內),即達羅毗荼人所創造。但也有人認為他們本來就是印度的土著民族,發源於今泰米爾納德地區。游牧的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迫使達羅毗荼人南遷或逃往其他地區。目前這些民族的經濟文化均較發達。

另有一些較為原始的民族雖在不同程度上受上述民族的影響,而且使用達羅毗荼語言,但主要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中的維達類型(如托達人、科塔人、奧朗人、坎德人及貢德人等)和尼格利陀類型(如馬勒爾人、潘尼安人、卡達爾人等)。他們的經濟、文化均很落後,許多尚處在母系或父系氏族社會階段,靠採集和射獵為生,保留萬物有靈信仰。民族學家有時稱他們為「前達羅毗荼人」,認為他們是達羅毗荼種人來到前就生活在印度的土著居民。

3.泰盧固人 (Telugus)

南亞印度民族之一。又稱「安得拉人」,約5450萬人(1978),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相鄰各邦亦有分布。屬達羅毗荼人種類型。使用泰盧固語,屬達羅毗荼語系東南語族,受梵語影響很大,吸收大量梵語詞彙。字母與坎納拉文近似,系由梵文天城體演化而來。信仰濕婆教和毗濕奴教混合的印度教;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或伊斯蘭教。有人認為泰盧固人是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後裔。公元前3~公元3世紀曾建立安度羅國,有發達的文學藝術。19世紀在英國殖民統治下,備受嚴重剝削。印度獨立後,於1953年建立安得拉邦。

H. 古代印度有哪三大人種

今天的印度主要人種是白種人,但是在印度南部邊緣有少量的黑種人,棕色種人及黑白混血人,也許還有更少量的黃白,黃黑混血人,但是已經沒有純種的黃種人了,印度的主要人種還是白種人,這大概就是印度人非常看重種族與血統的原因吧,當然也與印度教把印度人分成四種檔次有著更密切的關系

I. 印度有哪些民族

印度主要民族: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盧固族、泰米爾族、馬拉地族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

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9)印度古代換了多少民族擴展閱讀;

印度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征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

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並長期統治印度。

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開始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

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J. 印度有哪些民族

印度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72%人說印度-雅利安語,25%說達羅毗荼語。
種族構成: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

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閱讀全文

與印度古代換了多少民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神獸是什麼 瀏覽:37
精英國際的房子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448
以下哪個宗教不是中國主要信仰的 瀏覽:118
中國哪裡沙灘值得去 瀏覽:557
新中國成立有哪些幹部 瀏覽:418
疫情過後去義大利讀博怎麼樣 瀏覽:139
寄到英國的海關怎麼申報單 瀏覽:999
印尼為什麼食物熱量高 瀏覽:910
芒果為什麼比越南好 瀏覽:464
怎麼分辨印度低種姓 瀏覽:663
伊朗三十萬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585
印度為什麼出神劇 瀏覽:741
印度的女人為什麼叫媽媽 瀏覽:46
美國的10碼衣服等於中國的多少 瀏覽:211
中國現在的煤炭從哪裡進口 瀏覽:621
越南盾換成人民幣值多少 瀏覽:465
伊朗最貴的鑽石多少錢 瀏覽:275
越南如何辦理入境 瀏覽:949
印尼龍目島屬於哪裡 瀏覽:915
美國的伊朗人怎麼樣 瀏覽: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