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道德經什麼時候傳入印度的

道德經什麼時候傳入印度的

發布時間:2022-10-18 06:02:06

⑴ 中國文化流入印度是啥

中國文化在印度

中國和印度是兩個毗鄰的文明古國,兩國的文化交流更是源遠流長。在過去兩千多年中,印度文化跟隨佛教大量的、長時間的傳入中國,反觀中國文化對印度的影響在印度卻難以找到具體的痕跡,原因在哪裡呢?

北京大學教授 季羨林
在全世界所有的民族中,最愛歷史的是中國,最不愛歷史的是印度。馬克思有一句話講「印度沒有歷史」。

古代印度不重視歷史,印度可以稱得上史書的典籍極少。為此僅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一些歷史學家和學者翻閱了大量的中國古代文獻和印度的一些典籍,在中國和印度的考古發現中終於獲得了中國文化傳入印度的事實依據。比如白糖,在公元七世紀,中國熬制出的糖比印度的糖又白又甜,後來這種方法傳到印度。

北京大學教授 季羨林
印度叫「中國」cina,這是名詞,形容詞是cini「中國的」。後來在孟加拉文里邊「白糖」就叫cini,就說明這「白糖」是中國傳過去的。

中國蠶絲的向外傳播可能是在公元前三四世紀以前,絲的貿易造就了一條橫亘歐亞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在輸送到羅馬的過程中就傳到了印度。英國的斯坦因在敦煌千佛洞中發現了沒有染色的生絲,後又找到了寫有印度字的絲的殘葉。

北京大學教授 季羨林
一個名叫Kautiliya(僑胝厘耶),他的一本書叫Arthasastra。傳說是公元前四世紀Candragupta大帝,他的宰相作的。cinapattn就是「中國成捆的絲」,它說明「絲」這東西是中國來的,證明公元前四世紀中國的蠶絲已經到了印度。

除此之外,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發現,古代印度的紙和造紙術,青花白瓷和燒制瓷器的技術都是從中國傳到印度的。

北京大學教授 季羨林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中國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它絕對不會墨守成規,它一定要發展(又傳回印度),這就是「佛教的倒流」。

唐代的高僧玄奘在印度留學13年中寫下了許多佛教論著,名揚天竺。玄奘把《大成起信論》譯為梵文,這都屬於佛教倒流的范疇。據說玄奘還把老子的《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到印度,至於他寫的《大唐西域記》則是研究印度的歷史、哲學、宗教、文學等等的重要文獻。正如印度歷史學家阿里說:「如果沒有法顯、玄奘和馬歡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將永遠繼續下去,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也將永遠繼續下去,以促進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另外提到,印度的歷史是斷斷續續的,當代印度人了解自己的歷史大多是從中國,波斯,阿拉伯的歷史記錄中得到的,尤其是中國對古代印度的記載。

⑵ 《道德經》的文化影響力

西方人最初了解老子不是通過電視的形式。早在唐朝,玄奘法師就將《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到印度等國。從16世紀開始,《道德經》就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可查到的各種外文版的《道德經》典籍已有1千多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到兩種新的譯本問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一代文豪托爾斯泰對老子也十分推崇,有人問他,世界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對他影響最深,他回答說,孔子、孟子對他影響很大,而老子對他影響巨大。他對老子的《道德經》很有研究,曾幫助日本著名神學家小希貞次郎翻譯出版《道德經》,還親自編選出版了《中國賢人老子語錄》,並在書中發表了他的《論老子學說的真髓》一文。書的封面選用了他最欣賞的、具有東方情調的老子騎牛圖。
德國大哲學家海德格爾曾很推崇老子,與中國蕭師毅合譯《道德經》,其晚期思想與老子思想有多共性共識之處。
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搖滾樂隊披頭士將《道德經》四十七章改編成歌曲《The Inner Light》。哈佛知名講師泰勒用《道德經》詮釋「幸福學」。

⑶ 佛教創立之前有太上老君了嗎佛教創立之前的宗教有哪道德經的歷史比佛教的歷史悠久嗎

佛教於漢代傳入中國,佛教起源於印度教,印度教起源於婆羅門教,中國的道教是逐漸形成的,太上老君的也是後來才出現的,要說起淵源還是婆羅門教最早。但現在的小說的流行,讓道教起源融入了中國上古的不少神話,和原先的道教又不同了,目前比較系統化和主流的神話是:創世神盤古,盤古開天闢地力竭身死之後,一氣化三清,分別是 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還有在洪荒中自行證道成聖的釋迦摩尼和准提道人,五人之上還有第一個證道,化為天道的鴻鈞道人。

⑷ 《道德經》是如何傳入印度的

這部梵文《道德經》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時就送到了東天竺迦摩縷波國童子王的手中。阿薩密的許多習俗和禮儀從此染上了道教的風氣,幾乎與道教儀式並無兩樣。隨著道教在印度的流行,作為道教組成部分的中國金丹術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⑸ 道德經是什麼時間流傳帶歐洲的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
《道德經》曾風靡歐洲 發行量僅次聖經。
海外初識《道德經》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漸傳遍歐洲大陸。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經」3個字分別翻譯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經典」(classic)3個詞。

老子的《道德經》傳入德國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其影響力甚為深遠。從1870年第一個德譯本後,《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當他第一次看到中國《河圖洛書》拉丁文譯本以後,驚呼「這是一個宇宙最高的奧秘」,連連稱贊中國人太偉大了,當即給太極陰陽八卦起了一個西洋名字「辯證法」。由此可見以老子為代表的伏羲黃老學說,才是真正的辯證法之父。

萊布尼茲對辯證法的論述深刻地影響著伊曼努爾·康德,使康德成為著名的哲學家,成為辯證法的奠基人和闡發者。而黑格爾師承康德,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將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其哲學邏輯合理,充滿生氣,理論新奇,論述動人。黑格爾研究每一個命題,都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

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也給予西方學者以啟迪,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的大師叔本華其精神源頭中就有著老子的影子。德國哲人尼採在讀完《道德經》之後,大加稱贊,說老子思想「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爾斯泰當年也曾說,自己良好精神狀態的保持應當歸功於閱讀《道德經》。

但是由於當時歐洲的文化並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術的現實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於歐洲的學者和文人圈子裡,廣大民眾對於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瞭然。真正讓整個歐洲民眾認識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引發的歐洲文化危機。

一戰後西方文化大危機

1914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18年大戰結束,長達四年的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前所未有的。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各國投入戰場兵力達7500萬人,其中死傷者達3000多萬;因戰爭引起的飢餓和災害導致1000多萬人死亡;戰爭帶來的經濟損失總計高達2700億美元。對於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歐洲來說,昔日繁華的城市淪為廢墟,大批工廠、鐵路、橋梁和房屋被毀壞。歐洲民眾更是目睹親友死於戰場,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戰造成了一個滿目瘡痍、頹敗不堪、精神備受創傷、充滿動亂和絕望情緒的悲觀世界。「世界到底怎麼了?」「西方文化到底怎麼了?」西方人開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戰爆發前,一位名叫斯賓格勒的德國中學教師便已對西方文化進行總體反思,在戰後出版的名為《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斯賓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沒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個生命有機體,有著生長、成熟、衰敗的過程,最終無論何種文化都逃脫不了死亡的歸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沒落」恰是當時西方文化虛無的極佳寫照。人們不禁深思,難道近二、三百年來光輝燦爛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於滅亡的命運,終將毀於一旦?經歷一戰的慘痛,歐洲人在痛定思痛之餘,開始將目光投向東方,尋求救世的良方。

從東方尋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寫信給印度詩人泰戈爾,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歐洲文化的弊病已經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東方文化的精髓,不將東西文化融於一爐,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這一年,梁啟超到達西歐參觀,當梁啟超向西方友人說起孔子、老子等中國傳統思想時,那些友人聽後都跳了起來,埋怨他「家裡有這些寶貝卻藏起來不分給他們,真有些對不起人」。

一戰後,在歐洲人中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熱、中國文化熱。在這股熱潮中,西方人發現,對於西方文化來說,最好的拯救良方莫過於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他們發現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處事原則、「無為而治」的行為方式,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熱了起來。

當時很多西方學者到中國來尋找失落情感的歸宿和醫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葯方,像英國哲學家羅素就在1919年來到中國,他認為中國人提倡的禮讓、和氣、智能、樂觀的人生之道遠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學習中國的道德哲學。而西歐的民眾尤其是青年,紛紛組織團體來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國當時著名的組織「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鳥」就以老子為精神領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學為依歸,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團在章程中寫道,德國的青年深受組織的束縛,拘束自己的創造精神,因此現在要以老子為導師,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權利和無條件的自由。1919年,德國詩人科拉邦德寫了一篇《聽著,德國人》,在這篇文章中他號召德國人應當按照「神聖的道家精神」來生活,要爭做「歐洲的中國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歐影響廣泛,當時有位名叫魏時珍的中國學生到歐洲留學,發現大學的教授十分熱衷於與他探討中國文化。一位姓陳的中國學生在歐洲旅行時,發現在一所鄉村中學里,老師向學生講授「無為而治」的道理,並盛贊老子學說比孔子學說深奧。當時老子成為歐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對於老子的崇拜,在戰敗國德國體現的尤為明顯,戰爭的失敗使德國民眾對西方文化弊病有著更深的切膚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劑清醒劑,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國青年的崇拜,當時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戰前德國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時懷中大半帶一本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現在的青年人卻帶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幾百年來,《道德經》的西文譯本總數近500種,涉及17種歐洲文字,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由此可見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歡迎的程度。

⑹ 道教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東漢時期。

東漢時期,張道陵創立正一盟威道,被認為是道教初創,張道陵被稱為張天師,天師之位在鷹潭張家代代相傳,後世把第一位張天師稱之為老祖天師。張天師的張氏家族與孔子後世的孔氏家族,被稱為南張北孔,都是歷朝歷代接收朝廷冊封的。

漢末魏晉時期是我國道教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末的政治風氣以及魏晉玄學的社會購貨直接影響著道教的行為方式和存在認識。它們雖然同出於對老莊學說的認識,但竹林七賢等人的行為方式在道教人的行為規則上有重要的先風之要。

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要人脫離現實,煉丹成仙。道教的第一所國家級道觀位於洛陽上清宮。

(6)道德經什麼時候傳入印度的擴展閱讀:

後世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即源於古代之鬼神崇拜;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為道教的齋醮科儀。

所以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相當豐富和系統。

它為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⑺ 在中國道教和佛教哪個起源較早

道教起源於黃帝時期有4712年歷史,佛教傳入中國是兩千多年前,道教起源更早。

道教是在上古時代鬼神崇拜觀念的基礎上,以黃、老思想為理論依據的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自中華人文之始就隨之而生,現有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朔到遠古黃帝之時,距今已有4712年。

東漢明帝永平七年(64),派遣蔡愔(或說張騫)等十八人前往西域求佛訪道,在大月氏國遇見了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僧人,得到了佛像和經典,並載以白馬,佛教正是傳入中國。

(7)道德經什麼時候傳入印度的擴展閱讀:

1、道教起源

可以說,從先秦夏、商、周一直到秦統一六國,基本上中華文化的主體是道家思想,一以「人」為核心參贊天地的文化。或者可以說後期的道家或者道教繼承發展了中華文化很重大的一部分。

黃帝討伐諸侯,擊敗蚩尤,平定天下的事跡,為道教始祖。從黃帝到堯舜禹,歷代上長久在位的氏族與國家的首領無不是敬天愛民有功於天下。在堯舜禹時期,道家這種功行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2、佛教在中國起源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六世紀至前五世紀的古代印度。創始人是釋迦牟尼,姓喬達摩、名悉達多。「牟尼」,即明珠,喻為聖人。釋迦牟尼是一種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出身於剎帝利種姓,是迦毗羅衛國凈飯王太子,十九歲時拋棄王位出家修行,在恆河邊一棵菩提樹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冥思苦想,悟出「四諦」的真理,開始了傳法生涯。

東漢明帝永平七年(64),派遣蔡愔(或說張騫)等十八人前往西域求佛訪道,在大月氏國遇見了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僧人,得到了佛像和經典,並載以白馬,明帝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修建白馬寺。他們在那裡翻譯出《四十二章經》,中國從此有了佛教。

⑻ 道德經是不是傳入全世界230個國家被翻譯230種語言

在唐朝,玄奘法師就將《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到印度等國。
從16世紀開始,《道德經》流傳到歐洲,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⑼ 古籍關於隋唐時期中印金丹術交流的記載是怎樣的

隋唐時期是中印金丹術交流的高峰時期。據《隋書·經籍志》卷三十四所錄印度醫方有:《龍樹菩薩葯方》四卷,《西域諸仙所說葯方》二十三卷,《西域婆羅門仙人方》三卷,《西域名醫所集要方》四卷,《婆羅門諸仙葯方》二十卷,《婆羅門葯方》五卷,《龍樹菩薩養性方》一卷。由於這些方書的翻譯,印度金丹術的某些知識也同時介紹到我國。如《千金翼方》記載有耆婆大士治人五臟六腑內萬病及補養長生不老丸和耆婆湯等都是源於印度,王燾《外台秘要》天竺經中介紹了印度早已應用於眼科的礦物葯如硫酸銅、硼砂、明礬等。印度八分醫方中,列為第七的是長命葯科論。唐代帝王酷好長生葯,除請教道家的金丹術士外,也多方向印度尋求靈葯。《酉陽雜俎》卷七記載,在六四八年,「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羅那順以詣闕。兼得術士那羅邇娑婆,言壽二百歲。太宗奇之,館於金飆門內,造延年葯。令兵部尚書崔敦禮監主之。言:『婆羅門國,有葯名畔茶亻去水,出大山中石臼內。有七種色,或熱或冷,能消草木金鐵,人手入則消爛。若欲取水,以駱駝髑髏沉於石臼,取水轉注瓠蘆中」。唐太宗還派人到全國各地采怪葯異石,甚至派使者到印度去采訪名葯。但那羅延娑婆寐造的葯並無奇效,太宗只好聽任去留,但他因年老體衰無法返國,死在長安。高宗即位,又從東天竺迎來盧迦逸多,任懷化大將軍,派往印度,尋求長生不老之葯。可見,印度金丹家那羅延娑婆寐和盧迦逸多在長安和中國宮廷名醫、金丹家有過一定來往,曾共同研製一種新葯,以求返老還童,但沒有成功。公元716年,因為印度人要求唐玄宗派使者前去采購珠翠奇寶,宣稱獅子國有靈葯和養醫之嫗,玄宗便叫監察御史湯范臣和印度商人出使斯里蘭卡。之後,屢賓、克什米爾、吐火羅等國多次進獻精製葯物,這些葯物無非是所謂的長生不老靈葯,其主要來源地是阿富汗和印度次大陸。隋唐時期中國金丹術在印度也很有吸引力,受到印度金丹家的普遍贊揚。公元647年唐太宗下令由玄奘法師合同道士蔡晃、成英組成一個三十多人的譯經班子,將老子《道德經》逐字逐句譯成梵文。這部梵文《道德經》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時就送到了東天竺迦摩縷波國童子王的手中。阿薩密的許多習俗和禮儀從此染上了道教的風氣,幾乎與道教儀式並無兩樣。隨著道教在印度的流行,作為道教組成部分的中國金丹術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義凈在《南海寄歸內法傳》里說:「神州葯石,根莖之類,……香氣茅郁,可以蠲疾……長年之葯,惟東夏焉……四海之中,孰不欽奉。」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中國的金石葯物和草葯就可以免除疾病,至於長生不老的丹葯,更是只有中國的最靈,因而備受印度人的推崇。

閱讀全文

與道德經什麼時候傳入印度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的伊朗人怎麼樣 瀏覽:939
為什麼義大利那麼多古建築 瀏覽:695
明日之後如何一發抽到中國湖榴彈 瀏覽:361
印尼一共有多少火山 瀏覽:971
越南共佔多少島 瀏覽:956
有申根簽證怎麼去英國 瀏覽:419
印尼漁業什麼時候恢復正常 瀏覽:59
英國脫歐利率怎麼樣 瀏覽:31
講英國歷史講什麼最好 瀏覽:337
越南種什麼草最好 瀏覽:430
羅馬寶貝義大利劇插曲有哪些 瀏覽:667
英國的薯片有多少種 瀏覽:106
英國租房有什麼問題 瀏覽:274
中國男籃對希臘徐傑得多少分 瀏覽:439
越南打表多少錢 瀏覽:334
電腦版越南服怎麼改模組 瀏覽:266
中國什麼省最有錢 瀏覽:962
印度有多少紅茶 瀏覽:207
中國做了哪些努力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瀏覽:103
印度香蕉怎麼煮最好吃 瀏覽: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