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早期哈拉巴文明是什麼時期

印度早期哈拉巴文明是什麼時期

發布時間:2022-10-19 09:48:36

⑴ 公元前23世紀到前18世紀印度河流域文明有哪些

公元前23世紀到前18世紀印度河流域文明有哈拉巴文化。
約公元前2500-1750年(部分地區從公元前2200年-前1700年),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時代。
哈拉巴文化已經進入文明時期,位於印度河流域。著名城市有摩亨佐達羅以及哈拉巴等,在哈拉巴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印章,其中有少量文字,但尚無法解讀。公元前1750年後,哈拉巴文化逐漸消亡,至今尚無確切原因。
根據出土的遺址,哈拉巴文化包括了眾多小村落,但城市依然眾多。城市包括衛城和下城區兩部分。以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為主要城市。
根據遺址判斷,摩亨佐·達羅的西部為磚砌衛城,東部是住宅區和工商業區合成的下城區。由高牆保護。衛城的中心是一個巨大的公共浴池,用磚和瀝青鋪成,浴池的附近有水井,也有排水溝。浴池附近還有谷倉和行政機構。
下城區遺址中,街道筆直,垂直相交。下城區因此被分成各個小街區,每個街區中又有若干小巷。主街道寬達10米,此外街道上還有許多燈柱,下水道。建築物分化極其細致,有的比較簡陋,有的非常豪華,設有浴池和樓梯間以及復雜的下水道和排水系統。

⑵ 印度河谷文明興起時中國是什麼朝代

印度河谷文明興起時是於中國的夏朝(約前2070~前1600)。
印度河谷文明(約公元前3200—1600年)面積近50萬平方公里,從阿拉伯海岸起,北經印度河水系直抵阿富汗北部的阿穆達利亞(烏滸河)。盡管該文明的基礎是農業,但其本質是城市文明,它是一個功利主義的、講究享受的都市社會,與外界有大規模貿易。與美索不達米亞的交往在公元前2300—2000年間特別活躍。在已發掘的約70個中心城市中,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是兩個主要遺址,前者距海岸約300英里,後者座落於由河上溯至400英里的旁遮普。據估計兩個城市各有35,000以上的人口,並且在住房式樣上鮮明地反映了各階級不同的財富擁有量和不同的社會地位。兩城市都是城堡式的,有堅固的磚結構,展示了與雄心和智慧相應的設計能力。甚至有些三層的堅固的房屋,配有帶下水道的浴室,排污管鋪設在主要街道下面。摩亨佐——達羅建有900平方英尺的公共浴池,周圍用不透水的磚砌成並配有美麗的裝飾。哈拉帕的一個巨大的糧倉由一個升起的平台作基礎,以防止所存儲的各種穀物被洪水淹沒。馴養的動物有有隆肉的牛(瘤牛)和沒有隆肉的牛、水牛、山羊、豬、驢和家禽。只有少部分印度河谷文明的文物被重新找回,大部分都不可復得,因為水平面已上升數百年了。但所獲證據足夠說明,這一文明在其頂峰時期,是高度發達,可與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媲美。
印度河谷文明時期正是印度的青銅時代。賞心悅目的帶有金銀飾物的銅和青銅器皿已被發現。手工技術是專門化的,其水平極高。雖然印度河谷居民沒留下威儀堂堂的紀念碑,但他們在個人飾物,動物和人物優雅自然的造型上展示了手工藝才能。一些象徵被採納,其中包括?字元,它成為以後印度藝術的基本裝飾圖形。在哈拉帕發現了兩件石刻的男子軀干造型,它們完美地符合解剖規律,比起一千年後古希臘的雕刻來,更具有生氣。

⑶ 哈巴拉文化是印度河流域自身獨立發展的嗎

印度河流域非常適合發展農業,因為這里的水源充盈,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濫帶來大量的富有養分的淤泥,覆蓋沿河地帶,土地十分肥沃。農民不需要復雜的生產技術就能收獲莊稼。不過,河水泛濫也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危害。而面對來勢兇猛的洪水,靠小村落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於是,農民逐漸在較大范圍組織起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平原地區出現了一些大的村鎮,古印度也隨之開始了向城市文明的過渡。約公元前2300年,這里產生了早期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

雖然現在看來古印度文明有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但它的光芒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被人們發現。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古印度文明的發現,與歐洲人對印度的侵略密切相關。14、15世紀時期,歐洲列強看準了印度的黃金、珠寶,對印度展開了侵佔和掠奪。其中在印度河谷拉維河的沖積平原,綿延2.5公里的地方,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和破碎的泥磚。盡管英國人已經佔領了這塊地方,但沒有人去注意這些破碎的泥磚下埋藏著什麼。

19世紀初年,一個叫詹姆斯·劉易斯的英國人懷著對神秘東方的嚮往,應征來到英國的東印度公司的軍隊,開始了他非同一般的印度之旅。他生性散漫,喜歡漂泊,對如何鎮壓當地人以及個人的仕途並不感興趣,而是熱衷於尋古與探險。不堪軍隊刻板生活的他索性開了小差,從軍隊逃了出來,開始了他的探險考古生涯。詹姆斯·劉易斯偽裝成一個美國工程師,化名查爾斯·邁森,打算漫遊印度實現自己的長久以來的願望。1826年,劉易斯在穿越今天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區時,被這里的一片山丘上的廢墟深深吸引。在這里一塊不規則的多岩石的高地上,盡管歲月侵蝕,仍然依稀可見磚石城堡的廢棄的城牆,到處散落著的東方風格的壁龕,以及建築物的遺跡。在夕陽的照耀下,這一片廢墟閃爍著神秘之光。他仔細查看這些斷壁殘垣後,直覺告訴他這可能是一座已經廢棄的古城,並摩亨佐·達羅出土的國王——祭司像猜想這可能是古羅馬的歷史學家曾經提到的東方之城桑加拉。他在日記中對古城遺跡作了生動的描述,並為此地取名叫「哈拉巴」。正是他的發現和記載,人們才知道了哈拉巴的存在。但是,劉易斯畢竟不是考古學家,他對哈拉巴的造訪,也就到此為止了。令人遺憾的是,邁森的發現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

11年後,又一位年輕的探險家亞歷山大·伯恩斯再次造訪了哈拉巴。除了那些裸露的斷壁殘垣,他也沒有新的發現。此後,英國在印度的考古隊在1853年和1856年兩次勘察了這一地區,他們一致認定,這里曾經出現過一個古代城市,但對它的年代和重要性的探究,並沒有突破性進展。邁森以及伯恩斯等人的考察,給後人的考古發掘提供了重要線索。直到19世紀70年代初,當旁遮普成為英帝國統治下最繁榮的農業省時,英國政府意識到印度的地下文化寶藏可能價值連城,於是,便將印度古文明的考古發掘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

隨著對印度寶藏探尋熱情的升溫,英國殖民當局於1873年成立了印度考古研究院。亞歷山大·坎寧安被委任為考古局長。他首先探訪了邁森日記中提及的哈拉巴。但是,當他來到這片廢墟時,已經再也無法找到城堡的任何遺跡了。原來,英國當局為了修建縱貫這一地區的鐵路,將哈拉巴遺址那些做工精緻的磚石大部分用來鋪做路基了。坎寧安得知後痛心疾首,為搶救這個遺址,他決定進行發掘。由於遺址破壞嚴重,發掘獨角獸印章工作進展緩慢,被迫停工。他的唯一收獲是發掘了一枚石制的印章。印章用黑色的皂石製成,上面刻著一頭公牛和六個無法釋讀的文字。這是一枚公元前3000年古印度河文明的典型物件。

遺憾的是坎寧安也與哈拉巴文化失之交臂。當時坎寧安作出了一個錯誤結論,認為這枚印章是從外國傳入印度的。盡管如此,前人的發現特別是坎寧安發掘的黑色印章,仍為後來的考古學者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1902年,躊躇滿志的約翰·馬歇爾來到印度後,繼任為印度考古勘察總監。他根據坎寧安等人留下的線索,指揮各支考古隊在哈拉巴等地繼續進行發掘,但一直沒有進展。

研究員J·H·弗利特給馬歇爾的事業帶來了轉機。弗利有印度河文字的印章特仔細研究了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哈拉巴出土的印章文字,正確地判斷到:印章文字絕非婆羅迷字母系統,也不同於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它的年代必定比人們的想像更為古老。

在馬歇爾和沙尼在哈拉巴發掘的同時,R·D·班納基也發掘了死亡之丘——摩亨佐·達羅。兩地都發掘揭示出一種相同的古代城市文明,即學者們所謂的「哈拉巴文化」。

至此,馬歇爾可以驕傲地向全世界宣布:他與同伴們發現了一種極為古老而獨特的偉大文明,而且它是在印度河流域自身獨立發展起源的。

摩亨佐·達羅出土的國王—祭祀像

⑷ 古印度的早期文明遺址

印度是南亞國家,以印度河的梵文名稱「信度」或其變音「興都」,印度河流域是古代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故以此命名。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從遙遠的西方帶有先進技術的農民遷徙到肥沃的印度河流域,他們在此修建了運河,沿河的部落逐漸發展成為城市。公元前1500年左右,位於俄羅斯南部的雅利安人侵入此地,成為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印度河流域最大的城市遺址是哈拉巴,因此也稱這一時期的文明為「哈拉巴文化」。
印度文明的搖籃
恆河,印度文明的搖籃。印度人民尊稱它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在印度神話中,恆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馬華特。印度教徒視恆河為聖河,認為以恆河聖水沐浴可以凈罪。恆河流域孕育著印度——月之國的民族。
約公元前2500年,由印度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建立的奴隸制國家開始在印度河流域產生。公元前2000年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一支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從中亞高原南下,他們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國家。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開始向國家過渡。公元前6世紀,印度的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個小國,這就是印度歷史上的「十六國時代」,又稱列國時代。
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到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在古印度,盛行原始的宗教崇拜,尤其是崇拜牛,常把戰爭稱為「渴望得牛」,為此還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而這些儀式非常復雜、神秘,因此僧侶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於是,以祭司為職業的僧侶集團便形成了,即婆羅門種姓。後來,這些掌管宗教大權並為武士出謀劃策的婆羅門,享有大量的財富和權利,成為第一種姓;剎帝利則是國王、武士和官吏等軍事貴族,他們儀次於婆羅門,是第二種姓:從事農、商和手工業等的自由民,他們屬於第三種姓吠舍;第四種姓稱首陀羅,他們是那些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貧困破產和喪失土地的人,其中有許多人是奴隸。很明顯,第一、二種姓是統治階級,第三、四種姓是被統治階級。為了使雅利安人永遠凌駕於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之上,婆羅門剝奪了首陀羅參加「薩特拉」的資格。「薩特拉」是宗教的再生禮,因此,位列前三的雅利安人被稱為「再生族」,而首陀羅則被稱為「一生族」。除了這四種姓以外。土著少數民族和不同種姓之間所生的子女被視作第五種人,即「賤民」。他們是最低層的人。
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中一種以階級為基礎的特有的等級制度。印度從古至今,歷經了幾種不同的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在宗教和法律的保護下一直延續下來,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所發展。種姓制度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直到今天都沒有完全消除。
印度古代的歷法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隨著灌溉農業的發展,印度已經有了相當精確的歷法。在早期的吠陀中有零星的記載,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十三月的記載。《鷓鴣氏梵書》將一年分為春、熱、雨、秋、寒、冬六季;還有一種分法是將一年分為冬、夏、雨三季。《愛達羅氏梵書》記載,一年為360日,十二個月,一個月為30日。但實際上,月亮運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實際不足30日。印度人稱為消失一個日期。大約一年要消失五個日期,但習慣上仍稱一年360日。印度古代還有其他多種歷日制度,彼此很不一致。在印度歷法中有望終月和朔終月的區別。望終月是從月圓到下一次月圓為一個月:朔終月以日月合朔到下一個合朔為一個月。兩種歷法並存,前者更為流行。印度月份的名稱以月圓時所在的星宿來命名。對於年的長度則用觀察恆星的偕日出來決定。《吠陀支節錄——天文篇》已發明用諧調周期來調整年、月、日的關系。一個周期為五年,1.830日62個朔望月。一個周期內置兩個閏月。一朔望月為29,516日,一年為366日。公元一世紀以前大約一直使用這種粗疏的歷法。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他的母親摩耶王後年近五十時才懷孕。按照印度的習俗,她應該回娘家分娩,結果途經蘭毗尼,在樹下乘涼時生下了喬達摩·悉達多。喬達摩·悉達多出世7天之後,母親去世,父親凈飯王就把釋迦牟尼交給摩耶王後的妹妹摩訶波閣波提王妃撫養,王妃對他悉心照料。給予了無微不至地關懷。16歲時,他和拘利城公主耶輪陀羅結婚,後來生子羅怙羅。29歲時,他放棄了王宮的安逸生活,棄家外出尋道。
最初,釋迦牟尼向一些著名的婆羅門學者求教,後來依照他們的說法,成為一名苦行僧,進行了長達6年的艱苦修行。由於過分勞累和營養不良,甚至暈倒在地。醒來後,他意識到苦修並不能帶來任何成效。他慢慢走進尼連禪河,用河水將身上多年的積垢洗凈,然後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給他的乳粥,等到體力恢復以後。他離開了尼連禪河,准備前往婆羅捺斯,在行進的路上,釋伽牟尼來到了一個叫做伽耶的地方,在那裡他看到了一棵菩提樹。於是,他便坐在樹下打坐,想以此獲得解除人生苦難的終極辦法,並發誓「不獲佛道,不起此座」。經過49天的冥思苦想,他終於大徹大悟,創立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
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的思索,構成了以四諦說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四諦說,即苦諦(人生皆苦)、集諦(苦的原因)、滅諦(徹悟苦的原因,達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諦(通過修道達到「涅槃」的途徑)四種真理,人們通過修行、斷惑、涅槃,最終成為阿羅漢(「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墜人人世的輪回。此外,佛教要求其徒眾終身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出家修行的男子稱「比丘」,女子稱「比丘尼」,他們必須剃去頭發,身著僧袍,從家庭生活中完全脫離出來:在家修行的男子稱「鄔波索迦」,女子稱「鄔波斯迦」。出家的信徒組成社團,稱作「僧迦」。參加社團的人只能靠布施生活,不得擁有私產。每一個佛教徒都有遊方傳教的義務。

⑸ 印度河流最早期的文明是什麼

印度河流域非常適合發展農業,因為這里的水源充盈,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濫帶來大量的富有養分的淤泥,覆蓋沿河地帶,土地十分肥沃。農民不需要復雜的生產技術就能收獲莊稼。不過,河水泛濫也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危害。而面對來勢兇猛的洪水,靠小村落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於是,農民逐漸在較大范圍組織起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平原地區出現了一些大的村鎮,古印度也隨之開始了向城市文明的過渡。約公元前2300年,這里產生了早期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

⑹ 早期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印度河河水的泛濫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危害。而面對來勢兇猛的洪水,靠小村落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於是,農民逐漸在較大范圍組織起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平原地區出現了一些大的村鎮,古印度也隨之開始了向城市文明的過渡。約公元前2300年,這里產生了早期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

⑺ 古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是什麼時期因何開始的

古印度河流域河水泛濫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危害。而面對來勢兇猛的洪水,靠小村落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於是,農民逐漸在較大范圍組織起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平原地區出現了一些大的村鎮,古印度也隨之開始了向城市文明的過渡。約公元前2300年,這里產生了早期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

⑻ 什麼是哈巴拉文明

哈巴拉文明。印度河古文明起源於公元前四五千年前,是與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齊名的農業文明。它維持了1500年以上的繁榮時期。

⑼ 為什麼把印度遠古文明稱為『哈拉巴』文化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最早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到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閱讀全文

與印度早期哈拉巴文明是什麼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漁業什麼時候恢復正常 瀏覽:59
英國脫歐利率怎麼樣 瀏覽:31
講英國歷史講什麼最好 瀏覽:337
越南種什麼草最好 瀏覽:430
羅馬寶貝義大利劇插曲有哪些 瀏覽:667
英國的薯片有多少種 瀏覽:106
英國租房有什麼問題 瀏覽:274
中國男籃對希臘徐傑得多少分 瀏覽:439
越南打表多少錢 瀏覽:334
電腦版越南服怎麼改模組 瀏覽:266
中國什麼省最有錢 瀏覽:962
印度有多少紅茶 瀏覽:207
中國做了哪些努力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瀏覽:103
印度香蕉怎麼煮最好吃 瀏覽:477
印尼花梨木多少錢 瀏覽:672
義大利語有了一點點基礎該怎麼學 瀏覽:941
英國禁用什麼塑料 瀏覽:938
印度為什麼屠宰牛 瀏覽:654
援伊朗醫生有多少報酬 瀏覽:383
印度餅名字怎麼樣 瀏覽: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