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殖民經濟體系是如何形成的
15世紀末16世紀初。1600年英國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按著荷蘭、法國也先後入侵印度。1757年6月爆發了印英普拉西戰役,印度戰敗,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佔領印度全境。初期,印度的傳統棉紡織品憑借織工的技藝、低廉的工資行銷歐洲,帶回了源源不斷的金銀。但工業革命後,英國紡織業技術的快速進步很快扭轉了局勢,擊敗了印度本土棉紗布匹,造成了印度傳統紡織業的破產、印度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的大幅倒退,印度徹底淪為一個原材料出口國。殖民者在通過地主作為中間人向農民征稅的扎明達爾(Zamindar)制度不但沒有提供合適的激勵,還造就了大批揮霍財富的地主,印度農業水平方面日益滯後。出口經濟以茶、麻加工為代表的主要工業部門都掌握在英國資本家手中,產品也出口英國。印度本土資本則重建了新式的棉紡織業,鐵路網也快速擴張,但二者都高度依賴英國進口的機器、技術;工業對機械製造業的需求沒能催發近代印度本土機械工業的萌芽。
② 1947至1990年地印度是什麼經濟體制
印度獨立後,初期的時段都是農牧經濟體制, 這個也是因為印度有這么一個文化
之後,現任總統當時是財政內閣,所以在83年的時候吧,開始經濟改革開放,進入市場體制
這個也許需要看看印度文化了。
③ 印度建立封建制國家是什麼時候
印度封建制經濟是公元 4~18世紀中葉印度封建主奴役依附農民的剝削制度。
④ 印度國家制度體制
印度是一個聯邦共和國,印度的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副總統在總統無法行使權力時,並不能自動接任總統。
行政權力主要控制在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的兩院制議會包括了上院聯邦院(Rajya Sabha)和下院人民院(Lok Sabha)。部長會議對人民院負責。聯邦院議員任期6年,每2年改選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員由地方選舉產生,其餘12人由總統任命。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選產生,其餘2人由總統任命。
(4)印度封建經濟制度是什麼擴展閱讀:
1、印度名義上實行普選制,但實際上卻是半普選制,各次大選取勝的執政黨和領袖均沒有獲得多數的選票,甚至有幾次大選不過半數。
2、印度窮人特別是廣大農民參政意識較淡漠。印度雖然有百年以上的憲政發展歷史,但由於印度社會貧窮,經濟落後,人民文化素質極低,直到今天,印度文盲仍占總人口的38%。
3、90年代以前,印度基本上實行一黨和一個家族的統治。獨立以來,尼赫魯執政17年,其女英·甘地執政16年,其外孫拉·甘地執政5年。這種傳宗繼位的做法,雖然有種種歷史和社會原因,但它畢竟說明,印度議會民主制遠遠遜色於西方發達國家,也表明封建專制的殘余影響還頗深厚。
⑤ 印度的封建制度是在什麼時候確立的
5世紀之後,內部諸小邦紛紛自立,陷入分裂混戰之中,外部則不斷受到白匈奴的入侵。612年,戒日王建立戒日帝國,在南亞次大陸確立了封建制度。
⑥ 求教歷史問題!印度封建制的特點
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b02/528.html
公元 7世紀統治北印度的封建王朝。又稱羯若鞠羯國或稱曷利沙帝國。為戒日王(606~647在位)所建,故名。其版圖包括除克什米爾、信德、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首都為曲女城(今卡瑙季)。
王朝的建立7 世紀初北印度陷於政治分裂,出現兩大敵對的政治聯盟。曷利沙的普西亞布蒂王朝與曲女城的穆克里王朝聯姻結盟,對抗孟加拉的高達族國王設賞迦與摩臘婆王提婆笈多的聯盟。606年,曷利沙大臣般底擁立曷利沙·伐彈那(即戒日王喜增),號屍羅阿迭多。戒日王即位後,與迦摩縷波王巴斯卡拉跋摩結盟,收復曲女城。612年,曲女城與曷利沙正式合並為戒日王國(即羯若鞠羯國)。
620~634年,戒日王南征德干失敗,從此放棄征服南印度的企圖。636年以後,征服孟加拉、比哈爾和包括戈康達在內的奧里薩,建立對摩揭陀的統治。
土地制度戒日王朝時代是印度封建制度最後確立的時期。國王為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不僅直接佔有大部分土地,還賜封給寺院、官吏、王公貴族以采邑。封建賜地分為兩類:一類稱作「阿格拉哈拉」和「梵分」 或「梵封」,即豁免國家賦稅的教田或「福田」,是封建帝王永久賜贈給高級婆羅門、佛教高僧、印度教神廟、佛教寺院的封邑土地。另一類是封賜給世俗高級官僚貴族、作為俸祿或服務報酬的職田或祿田份地。被封賜的村社變成新興封建領主的私有領地,賜地文書規定,國家的官吏和軍隊不得進入,原來由國家直接管轄和控制的自由農民已經淪為向封建領主交租納稅、受其管轄的封建依附農民。封建采邑製得以確立。
國有土地的大量分封和再分封造成王權削弱,促使封建領主脫離中央權力的控制。戒日王朝實際上只是依靠封建紐帶聯系起來的許多封建小國的結合體(全國有 30餘個半獨立的藩國),缺乏統一的政治經濟基礎。
政治統治戒日王朝建立一套「刑政甚肅」的等級制官僚機構。中央政府由大臣會議輔佐戒日王進行統治。戒日王雖以「文治、仁政」聞名於世,但刑法比笈多王朝嚴酷。他經常巡視全國各地,意在對地方封建勢力實行籠絡和妥協的政策。他重視利用宗教進行封建統治,傾向於大乘佛教,並支持中國唐朝玄奘在印度的宗教活動。在位40餘年中,在缽羅耶迦舉行過六次五年一度的佛教 「無遮大會」。採取佛教與印度教兼容並包的宗教政策。當時占優勢的是印度教。佛教開始衰落。
經濟情況封建制度的確立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各地出現「稼穡殷盛」的景象。沿海港口和與對外貿易有密切聯系的城市工商業仍繼續保持繁榮,但恆河流域許多古城的工商業和貨幣經濟更加蕭條,出現「城少居人」 的冷落景象,反映印度中世紀早期封建制經濟的閉塞性特點。種姓制度方面也發生顯著變化(見印度種姓制度)。
玄奘訪印促進了中印兩國人民的了解。641~647年,戒日王朝多次遣外交使臣通聘唐朝,唐太宗四次派王玄策等率外交使團訪印,從而開始了兩國政治上的接觸,為印中友好關系和文化交流的擴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647年,戒日王逝世,國中大亂,宰相阿羅那順篡位,戒日王朝即告瓦解。北印度表面上的短暫統一宣告結束。
⑦ 古代印度的封建制。
印度人沒有歷史。」這是馬克思說過的一句話。印度是文明古國,有幾千年的文明史。馬克思這句話的含義可能是指印度歷史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印度缺乏有正式文字記載的可信的歷史,它的歷史是同神話攪合在一起的;第二,印度歷史上屢遭外族入侵,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為外族征服的歷史;第三,印度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處於四分五裂狀態。
只有神話無信史
印度古代有發達的神話故事和宗教經典,但史書奇少,根本沒有像中國的《史記》和西方希羅多德的《歷史》那樣的歷史典籍。印度人喜歡講故事,提到歷史,他們喜歡說:「從前有個國王……」,至於該國王的真實姓名、籍貫、生卒年月、在位時間等基本材料,幾乎全無。倖存的極少的史書,幾乎每一頁都摻雜著大量的空想和傳說,使人無法判斷究竟是歷史還是神話故事。被認為正宗的史書有兩部,一部叫《諸王世系》,一部叫《大史》,但這兩部書又都不可靠。
我國東晉高僧法顯所著《佛國記》和唐朝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不僅是研究印度佛教的重要文獻,而且是研究古代印度社會不可多得的史料。從這兩部重要著作中,可以窺探出印度封建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特點。
封建制的確立 印度的封建制度萌芽於笈多王朝時期,在戒日帝國時期得到長足發展,並且最終得到確立。印度的土地在原則上歸國王所有,故統稱為「王田」。王田可由國王加以處分。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的記載,王田通常被劃分為四個部分:「王田之內,大分為四:一充國用,祭祀粢盛;二以封建輔佐、宰臣;三賞聰睿、碩學、高才;四樹福田,給諸異道」。①王田中的「國用」部分,即由國家直接徵收田賦的土地。玄奘說這部分土地的收入是充作祭祀之用,這大概是指的主要用途,實際上中央政府的開支和王室的花費也都出自國有土地。第二部分土地,是作為祿田和食邑,國王用來封賜宰相和大臣的。玄奘說的「宰、牧、輔臣、庶官、僚佐,各有分地,自食封邑」,</FONT>②就是指這部分祿田而言。這就是說,印度在戒日帝國時期,上自封疆宰牧、輔佐大臣,下至一般官員和幕僚,都可以得到數量不等的食邑封賜。第三部分土地,是國王用來賞賜給具有聰明才智、學識高深的學者。這表明印度的封建帝王是重視封建知識分子的。第四部分土地,是國王用來分贈給不同的宗教團體,以求福德,故稱為「福田」,實際上就是「教田」或「寺田」。由於帝王大量布施土地,使印度的婆羅門教祭司、佛教寺院和印度教神廟都擁有大量土地,成為封建的大土地所有者。</FONT>戒日王曾對教俗大貴族大量封賜土地,他頒發的銅牌賜地證書迄今已發現很多。根據已發現的631年戒日王賜地銅牌中說,國王查明一個婆羅門僧侶,利用「偽造的敕令」佔有蘇馬昆達卡村(在士拉瓦斯塔省昆達丹那縣)。國王毀掉了這個偽造的銅牌,「沒收了他的村莊」。可是戒日王又把這個村莊按原來的邊界施捨給另外兩個婆羅門僧侶:一個是出身於瓦爾那族、屬於娑摩吠陀派的僧侶瓦塔斯瓦明;另一個是出身於吠舍奴弗利達族、屬於梨俱吠陀派的僧侶西瓦提帕斯瓦明。戒日王的敕令中說,這次土地施捨「並附有獲得村民的土地稅,以及諸侯家族能要求的一切收入的權利,作為脫離縣管轄的部分而免除一切義務,並附有傳給子孫的權利,直至天長地久。」①從戒日王這份賜地文書中可以看出:土地封賜具有永久性,成為領受者自由支配的世襲財產;這樣封地和賜地脫離政府的行政管轄,成為教俗封建主享有特權的獨立王國。由於戒日王以及其他帝王的封賜,到7世紀時,許多寺院和廟宇都成為佔有大量土地的封建主。例如,王舍城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受到「國王欽重,舍百餘邑充其供養,邑二百戶,日進粳米、酥乳數百石。」②國王封賜和布施的土地都是以「邑」為單位。印度的社會是以村社為基層組織,一邑基本上就是一個村社;村社大小不等,邑的戶數多寡不同,每邑一般為200戶。那爛陀寺擁有土地之廣和佃戶之多,由此可見一斑。</FONT></FONT>封建依附農民和租稅 戒日王的土地封賜和布施與村社農民轉化為依附農民同時發生。分封和賞賜的土地都是由村社農民耕種的。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隨著土地佔有權的轉移,同時轉換主人。他們必須向新的封建主繳納地租和賦稅,甚至還要服各種勞役。戒日王以及其他帝王封賜給教俗貴族的「邑」、「封邑」、「食邑」,就包括村社的農戶和農民。封建經濟的關鍵不在於土地多寡,而在於耕種這些土地的農民的數量;這些租佃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作為土地的附屬物,為封建主生產地租和賦稅,並提供各種勞役。根據已有的資料看,戒日王一次分封和布施就是百邑或80邑,幾萬戶農民隨著國王的封賜變成封建依附農民。僅那爛陀寺一處就擁有200多邑,剝削農民在4萬戶以上。戒日帝國時期封建剝削的主要形式是實物地租。農民負擔的租稅佔多大比重,官府並無明文規定。據《大唐西域記》載:戒日王時期「賦斂輕薄,徭稅儉省。各安世業,俱佃口分。假種王田,六稅其一。」①照玄奘的說法,農民有口分田,可養家糊口,承擔的賦稅徭役均不太重,租種王田的要繳納土地總產量的六分之一作為實物地租。7世紀後期唐釋義凈訪印求法,歷時20餘年,游歷30餘國。他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也提到印度的地租率。他說租種佛教寺院土地的農民,由寺院供應耕牛的,地租率是「六分抽一」。②所述情況與玄奘相同。</FONT></FONT>農民負擔除地租之外還有其他的實物貢納、「貨幣稅和可能實行的其他稅」,而「諸侯家族能要求的一切」費用③,都要由農民承擔。除實物和貨幣負擔外,印度農民也還有一定的勞役負擔,為教俗封建主從事各種雜務勞動,例如,修繕房屋,灑掃庭除等。印度政府也常利用農民勞動力修建宮室屋宇、建築道路橋梁、興修水利工程等,不過玄奘說:「國家營建,不虛勞役,據其成功,酬之價值。」</FONT>④國家營建,不白白使役勞力,根據工作完成情況給以報酬,這就不能算作官府征派的徭役了。玄奘說戒日王時期的印度「賦斂輕薄,徭稅儉省」</FONT>⑤,看來是有一定根據的。</FONT>種姓制度的發展和演變 印度社會從笈多王朝開始向封建制過渡,到7世紀前半期戒日帝國時期封建制度基本確立,經歷了三個多世紀的社會變革。隨著奴隸制的解體和封建關系的形成,種姓制度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和變化。四種姓中的婆羅門和剎帝利兩個高級種姓,仍然保持著他們的統治階級地位。他們從歷代君主那裡得到大量的土地封賜,佔有定居在這些土地上數以萬計的農戶,對他們實行租稅剝削、司法審判和超經濟強制。吠舍種姓原為從事農、牧、商業的平民集團。隨著封建制的形成,從事農牧業的居民逐漸淪為依附農民,與原來的首陀羅農民地位接近。戒日帝國時期的吠舍種姓,專指從事商業的居民,根本不包括農民在內。首陀羅種姓原為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主要從事各種手工業勞動,還有的從事農牧業和漁獵生產,社會地位低下,其中有的就是奴隸。7世紀時,首陀羅中的分成制農民和租佃農民逐漸轉化為封建依附農民,而吠舍種姓下層村社自由農民地位下降,也淪為租佃王田和僧俗貴族土地的依附農民,這兩種來源的依附農民逐漸融合,形成新的首陀羅種姓。所以戒日帝國時期的首陀羅種姓是專指被束縛在土地上的封建依附農民而言。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談到了戒日帝國時期印度種姓制度。他說:「若夫種姓,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凈行也。……二曰剎帝利,王種也。……三曰吠舍,貿遷有無,逐利遠近。四曰戍陀羅,農人也,肆力疇隴,勤身稼穡。」①玄奘在這里明確指出,吠舍就是商人和高利貸者;戍陀羅(即首陀羅)就是奮力耕種土地、種植莊稼的農民。原先首陀羅中的手工業者大都下降到其餘「雜姓」之中。</FONT>在中古時期,印度的種姓制度更加復雜。在四種姓之外,按照行業組成各種「闍提」(梵語jati)。闍提內部職業世襲,設管理機構監督成員遵守規章制度和風俗習慣,違章者要受到懲罰,直至被剝奪受保護的權利。闍提之間互相隔絕,不準通婚。隨著手工業分工的加細,各種手工業闍提的數目不斷增加。城鄉居民全被組織於闍提之中,處於封建主的統治之下。印度種姓的發展,與生產提高和分工加強有關。但種姓間的分割與隔絕又是生產發展不夠充分的表現,成為社會進步和國家強盛的基本障礙。早期封建經濟的發展狀況 封建關系的形成,使部分村社農民隨著土地的封賜變成依附農民。但印度的封建農業照例在村社的基礎上進行,仍然是一家一戶小生產,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沒有象西歐那樣形成農奴制的封建庄園。從《大唐西域記》的記載看,戒日帝國時期印度的大部分地方都呈現富庶繁榮景象。耕地面積不斷增加,水利灌溉設施也有擴建。農作物種類繁多,農產品的產量也相當可觀。玄奘提到恆河中下游地區,盛產水稻,農田水利灌溉工程比較完備,水車被廣泛利用。印度西北部盛產小麥和甘蔗。水稻和小麥是印度的主要農作物;稻米和麥粉是印度人的主食。此外還有豆類作物和油料作物。蔬菜和水果種類繁多。玄奘列舉的蔬菜有姜、芥、瓜、葫蘆、葷陀菜等,蔥、蒜稀少,也不多吃。果品種類更多,難以列舉,為世人所珍重的主要有所謂庵沒羅果、庵弭羅果、末杜迦果等十餘種;石榴、柑桔,諸國普遍種植;梨、桃、杏、葡萄等果品,也在許多國家廣為種植。印度的經濟作物主要是甘蔗、靛藍、棉花、香料等。印度人的日常食品有乳、酪、膏、酥、沙糖、石蜜、芥子油、各種餅等。①玄奘說印度到處都呈現「稼穡殷盛」、「花果繁茂」的景象。</FONT>中古時期,印度的棉紡織業最為著名,產品行銷國內外。中印度秣兔羅國(今北方邦馬圖拉城)是印度棉紡織業的中心之一,玄奘曾提到這里盛產細花布。②毛紡織業也有發展,玄奘說北印度的烏仗那國人多穿白色細毛布衣服,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人也穿的是毛布和白細毛布。</FONT>①除此之外,玄奘還提到有人穿著「憍奢耶衣」(即野蠶絲衣)和「菆摩衣」(即麻布類的衣服)。由此可見,7世紀時印度紡織業的部門是很多的。</FONT>金屬冶煉和武器製造的手工業也很發達。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還談到印度的很多礦產,涉及必須經過冶煉的金屬礦產有金、銀、黃銅、紫銅、赤銅、鐵等。提到出產金屬礦產的國家不下12個。其中以北印度的磔迦國、屈露多國,中印度的秣兔羅國、尼波羅國最為著名。玄奘特別提到在北部大雪山中有個蘇伐剌拿瞿■羅國出產上品黃金,故叫「金氏國」。②玄奘曾提到用黃金、白銀和水晶鑄成劫比他國大寺院三個寶階的事。在鍛冶金屬基礎上的武器製造也是很出色的。印度人製造的鋒銳武器有刀、劍、斧、戈、矛、戟、弓箭等,防禦武器有甲胄和盾牌。用金、銀、銅、鐵製造的器皿,在印度也很多。他們也用金、銀製造各種裝飾品,或鑄造各種神像。</FONT>印度社會的基礎是村社制度。村社的自給自足性很強。商品交換不佔重要地位。但是印度的國內外貿易也還具有一定規模。玄奘說,金、銀、黃銅、白玉、火珠,是本地所產,積存數量很多。奇珍異寶,種類名稱都不同,從海口輸入,來交換商品。但是在做買賣時,用金錢、銀錢、貝珠、小珠作為交換手段。③貴金屬交換和奇珍異寶交易在印度的國內外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戒日帝國首都曲女城,是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扼水陸交通之便,商業貿易也很繁盛。玄奘說:「異方奇貨多集於此,居人豐樂,家室富饒」。</FONT>④恆河中游在曲女城和華氏城之間的一座古城叫波羅痆斯(今瓦臘納西,又名貝拿勒斯)也是一個商業中心,利用恆河的交通方便,成為奇珍異貨的集散地。「居人殷盛,家積巨萬,室盈奇貨」。</FONT>①華氏城以東的恆河下游地區,在戒日帝國時期經濟上出現衰落狀況。例如毗舍離、華氏城、王舍城等一些歷史名城,人口減少,經濟蕭條,或許與富庶的農業地區封建經濟迅速發展有關。曲女城以西地區主要的手工業和商業中心是坦尼沙城,是普西亞布蒂王朝的發祥地。玄奘說薩他泥濕伐羅國的都城坦尼沙城「家室富饒,競為奢侈,深嫻幻術,高尚異能,多逐利,少務農,諸方奇貨,多聚其國。」</FONT>②坦尼沙城處於恆河和朱木拿河的上游地區,是印度東西南北交通的要沖,北印度出產的金銀,四方的奇珍異寶都匯集於此,然後轉銷國內外。所以坦尼沙城的商人多於農民,家室富足,爭相奢侈。坦尼沙是印度內地商業城的典型。</FONT>
⑧ 印度是什麼社會制度啊
印度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又有「電影王國」之譽,曾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公元前325年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1757 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公布了「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為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 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的農作物是稻子、小麥、棉花、黃麻、甘蔗和茶葉。工業以采礦和紡織為主,還有鋼鐵、電力、石油、橡膠、煤、火柴等。印度是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獨立後的53年以來,在政治、經濟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現在印度已經是全球第10位的工業化國家,並且是第6個進入外太空的民族。它的幅員廣達3,287,261平方公里,從白雪覆蓋的喜馬拉雅高原一直延伸到南方的熱帶雨林。作為世界上第7個最大的國家,印度突出於亞洲的其餘部分,它以高山和海洋作為疆界,在地理上形成一個完整的實體。它的疆界從北方的大喜馬拉雅山脈向南一直延伸到北回歸線,在東邊的孟加拉灣和西邊的阿拉伯海之間楔入印度洋之中。印度的大陸國土完全處於北半球,位於北緯80.4°和37.6°,東經68.7°和97.25°之間。從北到南最遠的緯線之間的距離長約3,214公里,而從東到西最遠的經線之間則長約2,933公里。印度的陸地邊界長約15,200公里;其大陸國土加上拉克沙群島及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的總海岸線長度為 7,516.6 公里。大陸國土分為4個區域,它們分別是大山區、恆河和印度河平原、沙漠區和南部半島。與印度有共同邊界的國家有:西北邊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邊的中國、不丹和尼泊爾、東邊的緬甸和西孟加拉邦東邊的孟加拉國。印度與斯里蘭卡之間則由保克海峽和馬納爾灣形成的一個狹窄的海峽分隔。
人口:10.2億(2001年人口普查數據)。居世界第二。
面積:330萬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北緯 80.4°和 37.6°之間,東經 68.7°和97.25°之間海岸線長度 7,600 公里。
語言:17種主要語言,844種方言。
主要宗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錫克教、耆那教。
國歌:人民意志,由拉賓德拉納•泰戈爾作詞並譜曲。
國徽:鹿野苑獅形柱頭的復製品。
國旗:等分的3色水平條紋,最上為深橘黃色,中間為白色,底部為深綠色。在白色部分的中間有一個藏青色
的車輪。
國獸:老虎。
國鳥:孔雀。
國花:蓮花。
國樹:印度榕樹。
國果:芒果。
國幣:盧比(1盧比 = 100 披索)。 貨幣名稱:印度盧比,1盧比=100派士。紙幣面額:1、2、5、10、20、50、100及500盧比。所有的盧比紙幣都用14種法定文字印明票面,其設計異常精美。硬幣面額:5、10、20、25及50派士;1盧比及2盧比。
民族: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佔46.3%。
⑨ 印度的社會制度
印度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又有「電影王國」之譽,曾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公元前325年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1757 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公布了「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為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 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的農作物是稻子、小麥、棉花、黃麻、甘蔗和茶葉。工業以采礦和紡織為主,還有鋼鐵、電力、石油、橡膠、煤、火柴等。印度是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