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2021年,印度人口13.24億人。印度是世界上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人口大國,印度人口數世界排名第二。印度人口中,男性人口6.237億,女性人口5.865億。根據普查結果,過去十年,印度人口增長率為1.764%,普查結果還顯示,印度擁有自獨立以來的最低兒童性別比例,即男女比例為1000:914。
印度人口的民族構成:
1、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多數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語,少數人說烏爾都語。主要以務農為業。
2、泰盧固族(TELUGU)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8.6%,又稱安得拉族。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大多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安得拉人嗜吃辣椒,喜歡喝茶。
3、孟加拉族(BENGAL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等,操孟加拉語,大多數人信印度教。主要從事農業。
❷ 那加人的起源與歷史
那加人是印度一個古老的民族,約在13世紀由緬甸和中國遷徙到印度東北部。那加人獨特的歷史發展進程和地理環境,造就了那加人獨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建立一個獨立的「大那加蘭」國是他們長期以來追求的政治目標。他們之中的激進勢力為此開展了長期的武裝斗爭。從印度獨立開始,那加人的分離主義運動1延續了將近60年,成為亞洲「持續時間最長、發展演變最為復雜」的分離主義運動之一。印度政府經過長期努力,於1997年和2001年分別與那加民族社會主義委員會(簡稱NSCN)的兩大武裝派別NSCN(IM)和NSCN(K)實現了停火,但隨後進行的政治談判還沒有達成最後成果。此外,這兩支武裝派別之間為爭奪地區主導權展開激烈內斗,長期動亂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那加人問題是印度「東北難題」的核心之一,因為其他各邦的政治動盪都不同程度地與此有關。在長期的叛亂與反叛亂、動亂與治理的過程中,印度政府由於民族政策、經濟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失誤,導致那加人問題久拖不決。
那加人何時定居於那加蘭?這一問題至今尚難以回答。本來那加人無文字記載的歷史,也無自己特有的文字。另據那加人民間故事稱,早年他們向那加蘭遷移時,其文字資料被洪水淹沒殆盡,現今他們使用的則是羅馬文字。據說,那加人的歷史與阿霍馬人聯系密切。1215年,阿霍馬人首領阿克巴率領部下向阿薩姆發起進攻,遭到那加人的頑強抵抗。阿霍馬人對那加人進行慘無人道的鎮壓,不僅劫掠了無數的村莊,而且殺害了大批群眾。蘇克巴妄圖使那加人喪失保衛自己家園的勇氣,但他錯打了算盤。當阿霍馬人統治了阿薩姆時,卻未能達到佔領那加蘭的目的。最後,阿霍馬人被迫與那加人簽訂睦鄰友好條約,規定阿霍馬人將與那加蘭毗鄰的肥沃土地交付那加人使用,那加人則允許本族婦女與阿霍馬人通婚。盡管如此,二者之間仍然發生各種糾紛,那加人盛行割下敵人頭顱的習俗正是從那時開始的。
那加人不畏強敵,英勇善戰,把敵人的頭顱割掉帶回來才是真正的勇士。這樣的戰士在村中享有最高的威望,年輕貌美的姑娘爭著與他們結婚。截止印度獨立前夕,割掉敵人頭顱的習俗在那加人中一直存在,但如今已不復見,只留下一些歷史痕跡。比如,有些村民將長期保存的敵人的頭顱掛在自己的露台上;一些戰士佩戴著用青銅製成的敵人頭顱的徽章,這種徽章還往往掛在那加人的煙斗和小簍上,就連姑娘的衣服上有時也綉上這樣的標志。
1826年,英軍佔領了阿薩姆,那加人隨即向周鄰地區進行反擊,戰爭中他們砍掉許多敵人的頭顱,於是觸怒了英軍,雙方展開了激戰。英軍似乎無意佔領那加蘭山區,只想並吞平原一帶。可是那加人的行動迫使殖民軍隊改變了計劃。1851年,他們先後10次鎮壓了那加人的暴動。後來,英軍已經開始從那加蘭撤退了,那加人軍隊又神出鬼沒的進行了騷擾。於是,英軍首先在位於那加蘭邊境地區的阿沙魯設立防線。1866年英軍戰勝了安加米部落,1878年在科希馬建立了統治中心。接著英軍又逐漸戰勝了其他那加人部落,並行使了統治權。不過,在與那加人交手時,英軍確實遇到了不可想像的困難。1878年那加人便已打響解放科希馬的戰斗,他們將該城圍困了11天,只因12天頭上那加援軍尚未及時從摩尼普爾趕到,英軍才得以突圍逃遁。最後,英軍又重整旗鼓,完全控制了那加蘭山區。
當時英國殖民者在那加蘭的統治方式有所不同,他們許諾不幹涉那加人的內部事務。在廣大農村,那加人能夠自主地行使管理權,他們將傳統的那加人管理方式與印度農村中的公社組織結構融為一體。有些那加部族甚至只限於執行本族首領的命令,康尼亞克人即使現在還保留著這種習慣,比如,他們將上等狩獵物和最好的土地獻給上層人士。有時英國殖民政府也委派自己的代理人擔任鄉村首領,那加人與非那加人發生爭執時,他們便進行干涉。總的來說,1881年後那加地區尚處於一種平靜狀態,但事實上那加人心中從未承認英國殖民者的統治,邊境糾紛時而發生。至今還活著的那加人女族長卡亞衛茹曾號召人們奮起反抗英國殖民者的統治,因此她被囚禁,在獄中度過了大半生。
英國殖民政府對那加人的統治採取兩手政策,一是對暴亂者進行武力鎮壓,一是與順和派友好相處。許多有經驗的英國殖民政府官員被派駐那加人中,他們虛心學習當地語言,對那加人實行心理征服。表面上他們表現出一副關心群眾疾苦的樣子,實際上卻對他們橫征暴斂。
與此同時,西方基督教牧師也蜂擁而至。1840年,馬伊爾斯.勃朗森在這里發展了許多基督教徒,並開辦了一些醫院和學校。在此基礎上,1873年拉拉爾克又出色地開展了工作。1894年,美國浸禮會基督教協會派員來到那加蘭,他們除建立教會組織外,還發展衛生和教育醫療事業。顯然,他們的到來正好符合英國人的願望,但其中也有人出自對印度土著居民的同情。時值西方基督教正大力向世界各地傳播,那加人乘機向外界打開了大門。盡管許多那加人皈依了基督教,但他們仍然遵守傳統的宗教習俗。值得提及的是基督教的傳播使那加人獲得了好處—提高了識字率,學習了西方輕音樂和新潮服飾,興建了歐美式教堂......最後西方基督教在那加蘭得到了迅速發展如今,這里的教堂632座,教徒人數達8萬。利用宗教統治那加人可謂當時英國殖民者的第三手政策。
英國人對那加人的統治本來缺乏牢固的根基,但由於他們絞盡腦汁,玩弄各種政治手腕,尚能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1918年,英國殖民主義者在科希馬成立了「那加人俱樂部」,他們在此同那加上層分子共同商討解決那加山區的行政管理問題。1829年,那加上層分子聯名給西門協會寫信,要求英國人單方面管理那加人,否則擔心受平原地區印度土邦的盤剝。看來,在少數那加人眼中,白種人才是他們的救星。從此,那加人與印度土邦的矛盾越來越深,英國人藉此機會將那加山區變成了獨立王國。英國殖民政府派遣官員在這里行使管理權,並規定未經允許外地人不準進入那加蘭。結果,英國人獲益匪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那加人表現的非常英勇,他們幫助英國人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同時也使本族人免受災難。如今,在科希馬還保留著戰爭的歷史遺物—抵抗戰士墓地。那裡的墓碑上這樣寫道:「當你回家後,請告訴周圍的人,為了明天,我們獻出了今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人盼望離開印度重返故鄉,那加蘭再次掀起民族獨立的浪潮。1945年瓊斯.鮑吉發起成立了那加山區土著人委員會,其任務是促進那加人的團結,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946年,該組織改名為「那加民族會議」,宣布對那加人進行傳統的印度公社意識教育。但是,這一組織逐漸被一些煽動分子所控制,1947年6月,他們終於提出了獨立要求,揚言英國人撤離後成立獨立政府。此後,阿薩姆邦首席部長阿克巴爾.海德里先生開始與那加人對話,並宣布將那加山區劃歸阿薩姆管理。於是,那加人內部出現了分歧,許多人要求脫離印度,不承認憲法,不參加獨立後的第一次選舉。當時,阿薩姆其他土著人地區均成立了行政管理委員會,唯獨那加山區按兵不動。1953-1956年,那加人又掀起了騷亂,1956年3月在少數人操縱下成立了那加人聯合政府,並組織了軍事行動,結果被印度軍平息了。在廣大那加群眾的要求下,不久又成立了和平委員會,後來改名為「那加族人民會議」,1959年,該組織正式將那加山區定名為那加蘭。自從印度政府批准成立那加蘭邦以後,科希馬、迪馬普爾等地建立了一些工廠和學校,那加人正在為振興本民族的經濟和文化而努力。
❸ 印度有多少民族
印度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72%人說印度-雅利安語,25%說達羅毗荼語。
種族構成: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❹ 印度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13.9億,居世界第2位。
印度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46.3%,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盧固族、泰米爾族等。
【自然地理】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面積】約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面積居世界第7位。
印度資源
資源豐富,有礦藏近100種。雲母產量世界第一,煤和重晶石產量居世界第三。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2533.01億噸,鐵礦石134.6億噸,鋁土24.62億噸,鉻鐵礦9700萬噸,錳礦石1.67億噸,鋅970萬噸,銅529.7萬噸。
鉛238.1萬噸,石灰石756.79億噸,磷酸鹽1.42億噸,黃金68噸,石油7.56億噸,天然氣1075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森林67.83萬平方公里,覆蓋率為20.64%。
以上內容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印度國家概況
❺ 印度有多少個民族
印度少數民族很多,有幾百個。據1981年統計,共540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 7.29%左右,各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多少不等,相差懸殊。人數最多的有貢德、桑塔爾、皮爾 、吳朗沃、孔德和蒙達等,人口在200萬以上;人口最少的是安達曼人,只有幾百人。少數 民族的分布不均,雖幾乎遍布於全國各地,但其中在9個邦少數民族的人數較多,人口超過1 0萬,它們分別是:中央邦(824萬人)、奧里薩邦(492萬人)、比哈爾邦(473萬人)、古 吉拉特邦(331萬人)、拉賈斯坦邦(306萬人)、安得拉邦(157萬人)。這9個少數民族超 過3293萬人,佔印度少數民族總數的86.66%。
❻ 印度分別有哪些民族
印度主要民族: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盧固族、泰米爾族、馬拉地族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
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6)印度那加族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印度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征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
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並長期統治印度。
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開始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
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❼ 印度東北七邦面積人口種族
1、阿魯那恰爾邦:首府-伊塔那噶(位於帕普派爾縣),面積:83743平方千米,人口約138.4萬。
2、米佐拉姆邦:首府-艾藻爾,面積:21087平方千米,人口約109.7萬。
3、曼尼普爾邦:首府:因帕爾,面積:22327平方千米,人口約285.5萬。
4、阿薩姆邦:首府-迪斯布爾,面積:78438平方千米,人口約3120萬。
5、那加蘭邦:首府-科希馬,面積:16579平方千米,人口約198萬。
6、特里普拉邦:首府-阿加爾塔拉,面積:10486平方千米,人口約367.5萬。
7、梅加拉亞邦:首府-西隆,面積:22429平方千米,人口約296.7萬。
印度東北部七邦是以黃種人為主的地區。
主體民族來源於漢族、藏族、傣族、緬族,在漫長的民族遷徙過程中,經過與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幾千年的混血,形成了雅利安-蒙古人種,演化出博多(迪瑪薩卡查里等)、那加、庫基、卡西、米吉爾(Mikir,又稱卡比Karbi)、加羅(Garo)、米佐(Mizo)等民族,統稱為東喜馬拉雅民族。
那加人主要分布在阿薩姆北部的那加山區,因居住地域的不同,又分化成很多亞族,澤米人(Zemi)、卡查里人(Cachari)、孔亞克人(Konyak)、阿沃人(Ao)、昂尕米人(Angami)、塞良戎人(Zelianrong)、唐庫爾人(Tangkhul)、洛克特人(Nocte)、萬喬人(Wancho)、唐薩(Tangsa)人等等,就如同我國散落在橫斷山脈高山峽谷里的諸多少數民族。
米吉爾人主要居住在阿薩姆邦的米吉爾山地,自稱阿倫(Arleng)或卡比(Karbi),「阿倫」意為山地居民。加羅人是藏族的後裔,他們的祖先起先遷徙到布拉馬普特拉河谷,然後再遷到梅加拉亞高原的加羅山區。加羅語近似藏語,加羅人也使用藏文。
❽ 印度的人口和民族地理分布情況是怎樣的
印度的人口為13.26億人(2016年),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的第二人口大國,人口數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男性人口6.237億,女性人口5.865億。根據普查結果,過去十年,印度人口增長率為1.764%,較2001年人口普查時的2.115%出現明顯下降。普查結果還顯示,印度目前擁有自獨立以來的最低兒童性別比例,即男女比例為1000:914。
古吉拉特族 (GUJARATH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語,多數人信仰印度教,少數人信伊斯蘭教和耆那教。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較發達。
加拿達族 (KANNADA)
佔印人口3.87%, 說加拿達語,分布在卡納塔卡邦。
馬拉亞拉姆族 (MALAYALAM)
佔印人口3.59%,說馬拉亞拉姆語,分布在喀拉拉邦。
旁遮普族 (PUNJAB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2.3%,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大部分人操旁遮普語,少數操印地語和烏爾都語。信奉錫克教和印度教。多數人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旁遮普人能歌善舞。
阿薩姆族 (ASSAMESE)
主要分布在印度的阿薩姆邦,操阿薩姆語。信奉濕婆神。多從事農業、畜牧業。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喝茶。
奧里薩族 (ORISSAI)
主要分布在奧里薩邦。奧里薩人主要信奉印度教,奧里薩一向被譽為印度教之鄉,素有印度教聖地之稱。奧里薩人以米飯為主食,衣著簡單樸素。
❾ 印度有哪些民族
印度主要民族: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盧固族、泰米爾族、馬拉地族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
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9)印度那加族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印度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征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
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並長期統治印度。
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開始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
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❿ 印度有幾個民族
印度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總數近二百個。 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多數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語,少數人說烏爾都語。主要以務農為業。 泰盧固族(TELUGU)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8.6%,又稱安得拉族。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大多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安得拉人嗜吃辣椒,喜歡喝茶。 孟加拉族(BENGAL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等,操孟加拉語,大多數人信印度教。主要從事農業。 馬拉地族(MARAT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馬拉地人喜歡摔跤,還善於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古吉拉特族 (GUJARATH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語,多數人信仰印度教,少數人信伊斯蘭教和耆那教。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較發達。 加拿達族 (KANNADA) 佔印人口3.87%, 說加拿達語,分布在卡納塔卡邦。 馬拉亞拉姆族 (MALAYALAM) 佔印人口3.59%,說馬拉亞拉姆語,分布在喀拉拉邦。 旁遮普族 (PUNJAB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2.3%,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大部分人操旁遮普語,少數操印地語和烏爾都語。信奉錫克教和印度教。多數人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旁遮普人能歌善舞。 阿薩姆族 (ASSAMESE) 主要分布在印度的阿薩姆邦,操阿薩姆語。信奉濕婆神。多從事農業、畜牧業。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喝茶。 主要分布在奧里薩邦。奧里薩人主要信奉印度教,奧里薩一向被譽為印度教之鄉,素有印度教聖地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