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疫情最終會怎樣
印度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9182072例,累計死亡病例359695例,這兩個數字都刷新了疫情以來全世界各國的最高紀錄,隨著新增感染人數和死亡病例的飆升,印度正陷入一場人道主義災難。
以上只是印度官方數字,外界質疑印度因新冠疫情而死亡的人數遠遠超過官方數據。面對來勢洶洶的變異毒株,急速增長的病例,醫療資源的擠兌,氧氣瓶的短缺,都讓印度的疫情處於失控的邊緣。
以印度目前醫療資源緊張的現狀,英國《柳葉刀》雜志5月8日援引華盛頓大學衛生統計評估研究所發布的疫情模型預測結果報道說,預計到2021年8月1日,印度新冠死亡病例數將達「驚人的」百萬例。
其實,印度疫情出現嚴重性,究其原因,從上至下對待病毒的愚頑和大意。因此,從目前印度的悲慘現狀讓全人類意識到,「群體免疫」理論不攻自破,全民自律、嚴格防控才是有效途徑。
印度疫情的可怕,就在於完全失控:
以現在的檢測能力,還無法判斷准確的感染人數。感染的人數或許是一億,或許可能擴大到5億。雖然印度有自己的本國疫苗,但是由於美國限制原料出口,導致印度疫苗產能跟不上。對一個13億人口大國,要達到疫苗注射率80%,絕非輕而易舉。
Ⅱ 印度疫情是如何控制的呢
也就是說,經過4月-5月的新冠疫情洗禮,理論上有超過50%的印度人口,也就是至少7億印度人口通過自然感染完成了新冠肺炎的抗體產生。這個粗暴卻極有效的方法,真不是一般二般的國家能效仿的!
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稱,雖然抗體率顯示出曙光,但不可自滿,因為67.6%這個數據與印度13.8億人口放到一起,就意味著還有4.5億的印度人還沒有獲得新冠抗體的保護。也就是說,印度人並沒有為這個67.6%的數據感到驕傲,還要在防治新冠肺炎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Ⅲ 張文宏是如何分析印度疫情失控這件事的
印度新冠失控,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對此張文宏的回應,主要包括三點。一是新冠病毒產生了變異,出現了雙突變;二是醫療方面出現緊張,像是氧氣供給不足、共用床位等;三是放鬆了對新冠的管控,這是大面積反彈最主要的原因。
我認可張文宏的說法,其實前兩點都是簡單闡述一下客觀事實,真正的原因還是第三點。印度的傳統文化,是新冠再次反彈的重要基石。幾百萬人參加恆河沐浴,而後又舉辦了“潑牛糞”,兩場盛況空前的習俗,讓印度陷入了危機。
3、兩大活動其實在新冠反彈前,印度舉辦了兩個大活動。大范圍的人數增加和突破,都是在這兩個活動後出現的。第一個是恆河沐浴,這是印度傳統的一個習俗。根據新聞報道,當天上百萬人共同走進恆河;第二個是“潑牛糞”,牛在印度是神聖的象徵,牛糞也代表一種祝福。參加活動的人,也不比恆河沐浴少。
新冠本來就很嚴重,此時舉辦一些上百萬人的活動,顯然是不合理的。一傳十十傳百,上百萬人都在一起,傳播速度會非常快。新冠告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管控放鬆,沒有停止或者延期活動。
Ⅳ 印度目前疫情情況如何
今天是3月28日,根據在網路上搜索到的疫情實事大數據報告,截至2022年3月28日14時26分,印度新增確診1421人,現有確診15828人,累計確診43020723人,累計死亡521066人,累計治癒42483829人。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題主是想讓廣大網友開展一場防疫方式的大討論吧。雖然畢業於醫學院校,但由於畢業後沒有從事相關職業,目前只剩下一些零星的醫葯知識。
我不是印吹,也不是印黑,對印度也不了解,但是從一直以來的新聞報道中,我知道印度和中國是不同的,中國目前依然在孤獨但有力地踐行著「動態清零」策略,印度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一樣選擇了與病毒共存的道路。兩種模式哪條是對的和負責任的,從死亡人數和死亡率上看已經非常清楚。下一步中國抗疫會採取哪種策略,近期仔細研究了第八版和第九版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列舉出不同其中不同點,供廣大網友作參考,並能推演出今後的方向。
一、病例發現和轉運程序。
1.第八版診療方案。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者立即轉運至定點救治醫院。
2.第九版診療方案。在核酸檢測基礎上,增加抗原檢測作為補充,進一步提高病例早發現能力。同時提高疑似病例診斷或排除效率,要求疑似病例或抗原檢測結果為陽性者,立即進行核酸檢測或閉環轉運至有條件的上級醫療機構進行核酸檢測。核酸檢測為陽性者,進行集中隔離管理或送至定點救治醫院治療。
二、病例救治。
1.第八版診療方案。無症狀感染者及確診病例應在具備有效隔離條件和防護條件的定點救治醫院隔離治療。
2.第九版診療方案。實施分類收治措施。一是輕型病例實行集中隔離管理,相關集中隔離場所不能同時隔離入境人員、密切接觸者等人群。隔離管理期間應做好對症治療和病情監測,如病情加重,應轉至定點救治醫院治療。二是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病例應在定點救治醫院集中治療。
三、診療方案
1.刪除第八版診療方案中的α-干擾素、利巴韋林等抗病毒葯物,納入利托那韋片和國產單克隆抗體。
2.對中醫治療內容進行了修訂完善,加強中醫非葯物療法應用,增加了針灸內容和兒童中醫治療相關內容等。
同時,在解除隔離管理、出院標准和出院後注意事項上作了較大的修改。如由第八版診療方案中的「建議出院後行14天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出院後第二周、第四周到醫院隨訪、復診」修改為第九版的「解除隔離管理或出院後繼續進行7天居家健康監測」
敲了這么多字,就是想說明幾點。
一是隨著群眾特別是60歲以上老人疫苗接種率提高到90%以上,以及一些新冠特效葯的臨床使用,第九版診療方案比第八版在分級分類救治上更加「寬松」和「樂觀」。
二是我們國家的診療方案是與時俱進的,在保證群眾生命健康的基礎上實行的是有準備的「軟著路」,而不是以印度等為代表的「硬扛」策略。
最後,作為一個普通人,我知道,新冠疫情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還會深刻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我也知道我們的國家在做好所有的准備之後肯定也會選擇重新開放。但是,不管今後結果怎樣,在這場文明和病毒的較量中,在世界之林,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做到了最好。
Ⅳ 印度疫情開放了嗎
印度全面放開,疫情反彈首先出現在人口中心
印度的其他主要城市,如孟買、班加羅爾、欽奈或浦那等地,其每日新增病例數下降到較低的兩位數,而德里報告的病例數則明顯增加,此前平均每天都超過100例。
Ⅵ 從哪查疫情最新情況
可以直接撥打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電話查詢,也可以在手機上查詢疫情最新情況,微信、頭條、網路等app都可以查詢疫情最新情況。
Ⅶ 2021年印度新冠疫情的最新情況
截至當地時間2021年4月24日8時,過去24小時內,印度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46786例,累計確診16610481例;新增死亡病例2624例,累計死亡189544例;累計治癒13867997例;現存確診病例2552940例。
BBC分析說,印度暴發第二波新冠疫情,主要原因是當局放寬衛生規定以及口罩令執行不力。商業內幕網站稱,本月初,至少有5000萬印度教徒在恆河沿岸擁擠、沐浴,參加一個宗教節日。而印度總理莫迪在3月舉行一次選舉集會,吸引了80萬選民。
與此同時,印度出現了新的病毒株,包括毒性特別強的「雙突變」和「三突變」毒株。
印度出現氧氣短缺現象:
2021年4月,印度新一輪的疫情幾乎壓垮了印度的醫療系統,氧氣短缺的情況愈演愈烈。為了獲得更多的氧氣供應,印度某些地方政府不惜阻攔在當地過境的氧氣運輸車。當地的一些團體也行動起來,開展自救。在印度北部,有的宗教場所就被改造成了「吸氧中心」。
2021年4月24日,據印度媒體統計,在過去24小時內,印度鐵路已向全國運送了近150噸醫用氧氣。由於需求量大、供不應求,許多制氧工廠已不堪重負。在印度北方邦首府勒克瑙的一家制氧廠前,許多醫務人員、社區工作人員還有普通市民,都帶著空的氧氣罐在工廠外排起長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2021年印度新冠肺炎疫情
Ⅷ 印度的疫情現狀如何為何突然失去了媒體的關注
印度目前正在醞釀新的一波,媒體也有些疲沓了。
印度衛生部每日報告的新增病例數據,仍在不斷刷新「全球紀錄」。新冠病毒「不加選擇」地波及了印度衛生部長、總理莫迪的親屬,以及美國駐印外交人員。
印度的醫療系統幾近崩潰,病房告急、葯品告急、氧氣告急。英國首相約翰遜、日本首相菅義偉相繼取消了原定於4月下旬訪問印度的計劃。已有十幾個國家對來自印度的乘客實施了限制。來自印度政府的抗疫物資援助請求擺在了美歐多個國家領導人的辦公桌上。
印度的疫情不是突然的風暴來襲:
綜合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和印度衛生部的統計數據,早在今年2月底,即全球整體新增新冠病例持續下降的時候,印度疫情已開始出現明顯反彈,單周新增病例這一數據指標重回全球前五。
印度單日新增病例幾乎直線上升。印度以單日新增確診逾31.4萬例創世界各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最高紀錄。印度單日新增確診病例一直高於30萬例,並持續增加。印度總理莫迪25日承認,「一場感染風暴已經撼動了這個國家」。
Ⅸ 如何查看印度疫情真實情況
可以利用支付寶APP查看印度疫情真實情況。在新冠疫情暴發最初,雖然大部分國家都沒能重視起來,但印度還是採取了較為正確的做法,國內並沒有多少人員遭到感染。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印度如今卻突然採取了封城措施,且封國時間長達21天。如今印度徹底慌了,印度已經正式宣布封國,一個國家之所以選擇封國措施,是目前情況已經到了萬不得已的地步。疫情爆發之初,他們本以為只要不檢測就沒有確診病例,但是不檢測只會造成印度大規模淪陷。每當記者對印度的現狀提出質疑時,印度政府都含糊其辭,讓很多印度人民感到惶恐不安。
通過支付寶AAP隨時查詢印度疫情相關數據。
支付APP查看印度疫情步驟:
1、打開支付寶APP客戶端
Ⅹ 怎麼查看疫情的最新消息
第一步:打開微信,點擊「發現」
第二步:進入「發現」界面,點擊進入「看一看」
第三步:進入「看一看」界面,點擊「在看」
第四步:查看最新疫情動態
第五步:進入「疫情動態」,在「疫情服務」查看出行政策、風險地區等信息
第六步:在「疫情服務」查看出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