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寫的文章是什麼

印度人寫的文章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22 17:50:47

❶ 渴望所有中國人都能看到這篇文章是印度人寫的嗎

印度曾經問我國記者:1、你們的上海有我們的新德里大嗎?有沒有20層以上的大廈;2、你的火車線有我們的長嗎?3、上學居然花錢,看病也居然花錢。來到中國坐上高鐵,300公里天啊,這是什麼?

❷ 關於慢節奏的休閑生浩作文800字記敘文

前段時間在讀者雜志上看到一篇印度人寫的文章,題目叫「我染上了中國急」。其中描述中國人坐飛機、火車等長途交通工具,總在停穩之前就急忙排好隊,准備下車。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匆匆的神色,彷彿都在緊張地趕時間。而在北歐卻不是這樣,乘客們總是在車停穩了,開門之後,才不慌不忙地提著行李,悠閑地向門口走去。沒人著急下車,也沒人趕著趟兒,忙別的事。在他們看來,即使趕路,也要享受其間的過程——多花一點兒時間看看外面的風景。給身邊的陌生人一個舒心的微笑,喝一盞茶,看一會兒書,時光就這樣悠閑地從指間輕輕地、慢慢地劃過去……雖然沒留下什麼痕跡,就如清風吹開了一片雲,卻著實顯示著一種悠然的態度。
寒假造訪一座小城,我就體會到了這種慢節奏的生活方式,享受著這種閑適的快樂,
走進一家餐廳,伴隨著迷離的音樂靠窗坐下,眼前飄著微微的燭光,聞著烤麵包散發的香氣,聽著身邊情侶低低的細語,用手摸著老舊的、掉了漆的桌椅,心裡感到的是一種滿足,一種快活。在這里等餐,好像不再是那麼汲汲皇皇地感到一種促迫的痛苦,因為你可以閑下來與好友說說話,重新認識你熟悉的人;也可以去發現、探究身邊有些陌生的人。我們可以與熟人分享一些家裡的故事,也可以讓別人分析分析你的性格,從星座、血型這些似乎有些迷信的角度再去觀察一下他人,審視一下自己。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場所,靜靜地聆聽每個人說的話,在北京竟然是一件奢侈的舉動。
食物擺上餐桌,道道獨具風格,十分精緻。盡管量不大,但精巧得讓你不忍下嘴,生怕無情的刀叉會破壞這份美好。我輕輕地把一粒蝸牛送入口中,又輕輕咬碎,用味蕾細細品味溢出汁液的那種融合了香蔥蘑菇的芳醇。味道很純正,沒有味精,僅僅是蔬菜的清香,肉質本身的潤滑,伴著微微的肉鮮,咽下去,依然齒頰留香,讓你覺到一種難以言說的美感。在這樣一座城市,在這樣一座餐廳,才能品嘗每一口食物,放鬆地接納身邊的閑適與美好,傾心地感受生活的幸福與滿足。
走出餐廳,天色已晚,月色朦朧。對面的商店已經熄了燈,鎖上門,僅留下隱約搖曳的黃暈的燈光。西餐廳外的一排藤椅上,一位衣著考究的老婦,將頭靜靜地依偎在老翁的肩上,共披一條毛毯,和著清風把酒相送。「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熟悉的旋律又回盪在耳畔,我心中頓生出莫名的感動。
其實,緊張與清閑不過是相對的概念。擁有一顆悠閑的心,具有一種雍容大度的生活態度,那麼,即使身再忙,心也可以清閑。慢下來,也許會更能接觸到生活的真諦。這是此行給我的最大收獲。

❸ 中國人發明紙之前,外國人用什麼寫文章

兩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時代用硬筆寫在泥版上。泥版也被同時代周圍的文明使用,克里特島的線性文字在泥版上就有保存。

埃及文明主要使用紙草,一種類似蘆葦的尼羅河特產破開後連接而成。 埃及的紙草也被周圍諸文明使用。

希臘文明曾廣泛使用紙草,但由於紙草保存不易及埃及曾對紙草貿易進行限制,還另外使用了用羊皮作書寫材料,稱為羊皮紙。後來羊皮紙成為西亞、北非、歐洲的主流,利於保存,但價格昂貴。實際上崇尚宗教的民族在文明早期階段大部分都是文盲,只有僧侶階層和上層貴族才可能識字。整個中世紀,歐洲的羊皮紙大部分被修道院里的僧侶用來抄寫聖經。

世界各地的人都用刀鑿在石頭上刻字,許多傳世文章都是銘文。

古代印度人在一種寬大的樹葉上寫字,這樣寫的佛經為貝葉經。

中國人在用紙以前,廣泛使用的為簡牘,即竹、木簡和竹、木牘。另外還使用絹帛。

❹ 飛鳥集和新月集(印度人寫的那個)有什麼聯系

沒什麼聯系 要是有聯系是 都是 泰戈爾的詩集 《飛鳥集》是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傑出的詩集之一,它包括300餘首清麗的小詩。白晝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爾的筆下合二為一,短小的語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領世人探尋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新月集》(The Crescent Moon,1903)主要譯自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詩集《兒童集》,也有的是用英文直接創作的。詩集中,詩人生動描繪了兒童們的游戲,巧妙地表現了孩子們的心理,以及他們活潑的想像。它的特殊的雋永的藝術魅力,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純潔的兒童世界,勾起了我們對於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❺ 《格列佛游記》《簡愛》《泰戈爾詩集》的讀書筆記

1 格列佛游記
《格列佛游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歷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里,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官員不惜小丑似地做著可笑的表演。這個小朝廷是當時英國的縮影,連利立浦特的朝政風習和典章制度也同當時的英國政局一模一樣;在第二卷里,作者更是指名道姓地批抨英國。格列佛長篇大論地向大人國國王介紹英國的歷史、制度和現狀,以及種種為國家為自己辨解的事,可是從大人國的眼光看來,英國的歷史充斥著「貪婪、競爭、殘暴、偽善、淫慾、陰險和野心」產生的惡果。作者借國王的話,「那樣一個卑微無能的小蟲」是「自然界中爬行於地面的小毒蟲最有害的一類」,諷刺了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第三卷里,通過對拉格多科學院人士所從事的無聊而荒唐的科學研究,諷刺了英國當時的偽科學;有關勒皮他島的描繪則批評了英國對愛爾蘭的剝削壓迫。
小說不但抨擊了社會現狀,還在更深的層面上,直接諷刺了人性本身。在第四卷里,關於「錢」的那段議論就是如此。格列佛來到沒有金錢,沒有軍隊警察的慧駰(馬)國,向他的馬主人解釋說:「我們那裡的野猢認為,不管是用還是攢,錢都是越多越好,沒有個夠的時候。因為他們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富人享受著窮人的勞動成果,而窮人和富人在數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們的人民大多數被迫過著悲慘的生活……」。作者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純粹的金錢關系。並由此對人性產生了疑問。
作者在對當時英國的議會政治和反動的宗教勢力進行無情、辛辣的諷刺、抨擊時,有的直言相譏,有的利用異邦人的唇舌,有的隱喻挖苦,有的以獸譏諷人,凡此種種,風趣滑稽,神情皆備。
這是一部充滿童話色彩的諷刺小說,但書中的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社會的不滿。2 簡愛
1.《簡愛》被萬眾所熱愛的,大約是其作者的自尊與平凡??或者說,是夏洛特的自尊與平凡。那是一個靈魂熾熱而外表簡單的女子。這一形象無疑是不朽的經典。可是與其夫羅切斯特一樣,這個形象始終在用一種類似於自傲的口吻言論??他們對於他人的鄙薄,多多少少,曾經使我快慰,現在卻令我不安。夏洛特託身於簡愛,
這是我所知道的。但我所感覺到的是:她對於高層貴族的鄙薄與一種近乎敵視的態度,有些刻意了。反過來說,我從中讀到了自卑的情緒。

簡愛是個敏感而容易受傷的女子。開頭用了太長的篇幅來敘述她幼時的情景。但是我感覺到的是,在敘述簡愛這個人物時,夏洛特不曾將自己離開這個軀殼,所以她也沒有用全知角度敘述。如此一來,她所描述的差不多可以認定是她的意見。那麼,我在簡愛中,看到的是某種情緒化的自卑,而後是近乎於傳奇的愛情??惟其傳奇性,昭示了某種不真實與幻想性??和最後一個幾乎有點硬湊的結尾。她遇到了JOHN RIVERS。雖然前頭有筆,但還不是那麼自然。夏洛特對於簡愛的處理,開頭非常真實,中間段非常精彩,但是隱伏著不安,到了結尾,則幾乎歸於俗套??一個我料到的俗套。最後無疑是皆大歡喜,帶一點感傷。她的鋪墊和銜接很完美,幾感覺不到瑕疵。但是我隱約間感到的是,這是一個人間女子編造的故事。它已經缺少了令我戰栗的小說結構??更多的時候,我讀到了簡愛離開山莊,就沒再讀下去。如果我是夏洛特,或許我就會在那裡結束。因為之後的一切,在我看來,比之於前,是很拙劣的。

2.《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嘯山莊》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雖然兩人生活在同一社會,家庭環境中,性格卻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顯得更加的溫柔,更加的清純,更加的喜歡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盡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失去了母愛,父愛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許就是這樣一種靈魂深處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種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為她內心深處的自卑的補償。她描寫的簡。愛也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著極其強烈的自尊心。她堅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種光明的,聖潔的,美好的生活。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這是對一個孩子的尊嚴的無情踐踏,但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反而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為她是僕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為之震撼,並把她看做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並且慢慢地深深愛上了她。他的真心,讓她感動,她接受了他.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這樣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瘋狂時所接受的原則」,「我要牢牢守住這個立場」。這是簡愛告訴羅切斯特她必須離開的理由,但是從內心講,更深一層的東西是簡愛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戲弄,因為她深愛著羅切斯特,試問哪個女人能夠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親密的人所欺騙呢?簡愛承受住了,而且還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在這樣一種非常強大的愛情力量包圍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誘惑之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為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3. 她沒有雙親,沒有錢財;她是男人世界中的一個弱女子;她不漂亮,卻有著堅強的個性,這使她在世人眼裡更加失去了魅力,因為她不會對別人逆來順受。她在洛任德學校對好友海倫伯恩斯這樣說道:「當我們無緣無故挨打的時候,我們應狠狠地回擊;教訓教訓打我們的那個人,叫他永遠不敢再這樣打人。」狠狠地回擊!這便是簡愛對一切不公與歧視的反抗,於是,她成為里德太太恨之入骨的壞女孩;於是,她在特恩費得庄園找到了屬於她自己的愛情——盡管這份真愛來的艱難、曲折。

夏洛蒂勃朗特創作《簡愛》是在英國憲章運動之後,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隨著經濟危機的首度出現而空前激化,壓迫和歧視如同逸散的空氣遍布社會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夏洛蒂在此時塑造了簡愛這樣一個形象,拒絕接受世人給於她的卑微地位。世人看到的是她的種種劣勢,告訴她對生活不要有太多奢望,而她要求世人接受她的本來面目。勃朗特姐妹似乎秉承了某些叛逆和反抗的個性,《呼嘯山莊》的主人公希刺克厲夫同樣與命運和社會的不公絕強地抗爭,甚至為了愛情而不惜走向極端。但不同於這些人物的是,海倫伯恩斯選擇了承受「平靜地生活,期待著終結」,因為「生命太短暫了,沒有時間恨一個人那麼久。」我想,並不能斷然否決海倫的人生態度,盡管她最終死在了洛任德。或許,在某時某地,海倫的生活態度才是明智的。但簡愛的反抗——或者說是掙扎,畢竟成就了一段美好的人生,她的執著換來了半生的幸福。

當簡愛回到特恩費得的時候,庄園如同夢境中的一樣付之一炬了;來到楓丹,她終究選擇同雙目失明、一手殘廢的羅切斯特相擁此生。雖然聖約翰是個「個子高高,金發碧眼的美男子」,簡愛卻斷然選擇了真愛。這也是簡愛獨立不羈的個性使然。

簡愛不服從冥冥中的註定,一次又一次打破命運的安排,選擇自己的路。在世人看來,她可能微不足道,但卻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她也許不漂亮,卻值得他人愛。

4.難道就因為我一貧如洗,默默無聞,長相平庸,個子瘦小,就沒有靈魂,沒有心腸了——你想錯了,我的心靈跟你一樣豐富,我的心胸一樣充實! ——《簡愛》夏洛蒂 《簡愛》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傳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第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採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度和敢於斗爭、敢於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愛外國文學作品的女性,都喜歡讀夏洛蒂的《簡愛》。如果我們認為夏洛蒂僅僅只為寫這段纏綿的愛情而寫《簡愛》。我想,錯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動變化著的英國19世紀中葉,那時思想有著一個嶄新的開始。而在《簡愛》里滲透最多的也就是這種思想——女性的獨立意識。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簡愛的獨立,早已被扼殺在寄人籬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沒有那份獨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開始有金錢,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沒有那份純潔,我們現在手中的《簡愛》也不再是令人感動的流淚的經典。所以,我開始去想,為什麼《簡愛》讓我們感動,愛不釋手——就是她獨立的性格,令人心動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僅這一步就能獨立嗎?我認為,不會的。畢竟女性的獨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種徹底的勇氣,就像簡愛當年毅然離開羅切斯特一樣,需要「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返」的豪邁和膽量。我想,這應該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應該是走向獨立的決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筆下的簡愛卻把她倔強的性格,獨立的個性留給我們一個感動。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簡愛已作為獨立女性的經典,我希望陽光下,鮮花里有更多的簡愛走出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貌,還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都能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5.
對簡愛,我有的是欣賞和贊美。她追求獨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間精神的平等。雖經歷不幸卻熱愛生活,並把愛帶給每個需要她的人。為了自己的愛的信念,平等的真實純粹的愛,甚至毅然放棄渴望以久的唾手可得的愛情,並最終也自己的愛人實現了精神上的平等,簡愛的一生,雖談不上轟轟烈烈,但卻是平凡而不平庸。在我心中,簡愛就像一個充滿智慧、充滿愛心並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張揚的精靈。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閃亮和美麗。

然而,最打動我心的卻是海輪,一個同樣充滿智慧和愛心的小姑娘。
海倫——我心目中超凡美麗的天使。她超凡,是因為她完全放棄現世,達到了浩淼高遠的精神境界,有著難以比擬的忍耐精神。她美麗,毋庸置疑,有哪個人心目中的天使不美麗呢?
海倫的超凡是常人無法企及的,也是常人無法理解的。包括簡愛。
海倫因小事受鞭罰,簡認為這是無法忍受的。她說:「要是他用那個鞭揍我,我會從她手中奪過來,我會當著他的面把它折斷。然而海倫卻以聖經中的以德報怨,告之以忍耐既然無可避免就非忍受不可,命中該你忍受的事如果你說受不了,那是軟弱和愚蠢的。簡驚異而無法理解這種信條,也無法理解和贊同她的寬容,然而她感覺到了海倫是「憑借一種我所看不到的光來考察事物的」。(本段有所引用)

簡的反抗精神固然自然率直,令人振奮,但海輪的堅忍寬容更顯豁達而耐人尋味。
海倫的超凡在於她能夠把真正的智慧和勇氣施及他人。
在簡受到勃洛克赫斯特的誹謗和污辱時,她看到海倫眼中閃出奇怪的光芒。而且明了那是高智慧和真勇氣的流露,憑借著這聖光的支持,簡抑制住將要歇斯底里的發作。但簡只能以此撫慰自己無助又不安的靈魂,卻無法踏入海輪的精神殿堂。(本段有所引用)
這也正說明了海倫的超凡脫俗。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竟有如此虛懷若谷的氣度和容納百川的胸襟,真是可欽,可敬!
然而,天使終歸是要回返天堂的——她永遠的家。

海倫在人世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卻發出了流星般耀眼的光芒。海輪的一生,有如落日一般輝煌與悲壯,這是一種崇高的美,豁達的美,氣勢磅礴的美,可歌可泣的美。
還記得那次夢中醒來,努力搜集所有有關海倫的語言和描述。不知為什麼,對她的死就是有一種不甘。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發現了一段被自己忽略了的細節,書中是這樣描述的「在海倫的墓碑上有這么一個拉丁文,Resurgam意思是我將再生」。
一股郁結也心胸的感傷終於釋懷了。我欣然,釋然。「Resurgam」不正象徵了海倫的崇高精神永存不滅嗎?
我想,這也是對海倫的死的最好的詮釋。

6.「我貧窮,低微,不美麗,但當我們的靈魂走過墳墓時,我們都是一樣的。」這是《簡愛》里的一句令我記憶猶新的話。是啊,知識墊高了我們,還有什麼可以自卑的呢?
《簡愛》里滲透了女性獨立、自尊的意識。簡生活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中,但她卻始終追求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追求男女精神平等的理念中。
在羅切斯特面前,她從不因自己是一個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她認為他們都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為她是僕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最終她和羅切斯特實現了精神的平等。簡有著非一般的毅力,正是有了這種毅力,使她的付出有了結果。貧困並不是失敗的象徵,也不是天然成功的標志,一個人能不能在貧困中實現自我超越,最主要的因素還在於自己。簡能從不幸中鑄就了屬於她自己的智慧的鑰匙,這就是她的超越!
簡的那份純潔,使她毅然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愛情。如果沒有那份純潔,她早就和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了。開始有金錢、地位的新生活。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排斥「空花瓶」的存在,好看而不好用,看久了會令自己厭煩,而簡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用實際行動來維護自己的尊嚴。歲月的流逝不僅不會減損她的容顏,反而給她增添了新的風采,從而拗過了流年。上了年紀後,失去了水靈的外貌,還能像花一樣散發幽幽的馨香,給人滋潤肺腑的愉悅,百聞不厭。
簡的那份純潔,使她毅然地回到已失去了金錢、地位,而且雙眼被房梁砸瞎了,孤寂隱居在森林間的小木屋的羅切斯特的身邊。簡很明白,錢是人生的財富,但人生財富不止是一種。即使羅切斯特燒窮了、燒丑了、燒平等了,她仍然要照顧他。她喜歡的不是名利雙全的羅切斯特,而是純粹的愛!
人,不因為美麗而可愛,卻因為可愛而美麗。一個高貴的生命,窘困的環境改變不了他的高貴,艱難的命運同樣改變不了他的高貴。高貴的生命,往往懂得優雅的享受生活,輕松地經營人生。簡生命的高貴,源由於她是能為自我心靈而活的人,她從自由的心靈里飄散出來的一種芬芳,是種恬淡的氣質。簡的不造作,使許多讀者,包括我在內都深深的敬佩著,她的無取捨、無凡無聖,把生活的步調放得那樣地寬容、自尊。她索取的養料是最少,但她卻是花開得最美的一株。在經過一場轟轟烈烈之後,她仍用淡淡的心情去回應,這就是讓人領略的充滿憐憫愛心和寬容的精神世界。

7.在文學史上,有許多的經典名著將要永垂不朽,但能夠像《簡愛》這樣深深地進入人們的靈魂,它以一種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甚至對某些人來講,影響了他們一生的作品並不很多。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轉色彩的長篇小說,它闡釋了這樣一個主題:人的價值=尊嚴+愛。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嘯山莊》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雖然兩人生活在同一社會,家庭環境中,性格卻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顯得更加的溫柔,更加的清純,更加的喜歡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盡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失去了母愛,父愛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
這些早已熟稔的文字,和那廣為流傳的詩句,就像一杯杯的香茗,品上一口便久久縈繞在心頭。讀了《泰戈爾詩選》,彷彿帶我們走近泰戈爾,他的精神是那般深邃,那般豐贍,又那麼細膩,一章章詩篇,或小巧玲瓏,或燦爛輝宏。泰戈爾用他的哲學和世界給了世人許多智慧,許多啟迪。 輕輕地翻,閑閑地逡巡。驀然間,便會有一篇篇地美文闖入你的眼簾。
第一次讀完他的詩篇,我陷入了迷茫之中,拿起書來,感到內心砰砰直跳,便敢緊將它放下。可又不知怎的,心裡頭卻有一種莫名的沖動,想打開它去「一讀方休」,走近他,去欣賞大師的風采。洗盡鉛華的《吉檀迦利》、抒情浪漫的《園丁集》,精緻達理的《流螢集》,哲理智慧的《飛鳥集》,審視生命的《死亡之翼》……泰戈爾將這些清新的、雋永的財富奉獻在我們面前,不含半點的雜質。
那是一個植根於印度哲學思潮,成長在印度文學的海洋又徘徊在印度藝術的月華之中,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詩人的肺腑之言。是泰戈爾對生活的認識,對宇宙的思考,對生命的遐想……在這些詩中發現了一種極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們生活著的煩惱之中、在城市的喧囂之中,在粗製濫造的文藝作品尖叫之中,以及廣告的漩渦之中常常被忽視的許許多多東西……
「毒蛇/處處吐出劇毒的氣息,/講的是溫文爾雅的和平,/聽起來活像是嘲弄。/因此,在我去世之前,/讓我對各處正在准備/向惡魔作戰的人們,/致以我生平最後的敬禮。」---- 泰戈爾這樣寫著,他筆峰犀利,諷刺尖刻而辛辣地砰擊了在中歐趾高氣昂,不可一世的希物勒。全詩慷慨激昂,包含了愛國主義的深切情懷以及國際人道主義精神。讓我們真切感受到詩人反法西斯,反帝國主義的,反殖民統治的正義感。他遇見到二戰的即將到來,追求和平與光明,熱情鼓舞全世界各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不懈奮斗。-----這是泰戈爾作品「金剛怒目」的一面。 當然詩人也有自己「光風霽月」的一面,
「 你愛怎麼說他說怎麼說吧,可是我倒知道我的孩子的弱點的。 我愛他,並不因為他好,而是因為他是我的幼稚的孩子。 …… 當我非懲罰他不可的時候,他就變得越發是我的一部分了。 當我使他流淚的時候,我的心和他一同哭泣。 …… 」它多麼地貼近你我的生活。天下哪一位父親,哪一位母親不這般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孩子。當一位父親或一位母親責罰孩子的時候,最難過的就是他們自己,因為孩子就是父母的心頭肉啊! 也許,我們不能理解那些研究泰戈爾詩作的學者們所提示的思想「梵我合一,我與非我合一,和協與協調」,看看上文的兩首詩作吧,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有一顆平常心,與這些富有韻律的抒情小詩,與作者心與心,零距離地來溝通,來接觸。那些廣袤的智慧語句,無論「光風霽月」的,亦或是「金剛怒目」的,好像一首首宛轉動聽的小夜曲,又好似山澗的溪水潺潺。它們涵養了人生的哲理,描繪了恬靜的生活,譬喻精湛,排比凝煉,意境悠遠,回味無窮……
泰戈爾的詩,沒有普希金的雄健壯闊,沒有海濕的甜蜜夢幻,沒有拜倫的氣悍心魂,也沒有雪萊的浪漫如風。他的詩是優美的畫,無聲無息,水乳交融。他藝術的魅力和思想的廣闊,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境界。作為詩人,同時又是小說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的泰戈爾。他的每一首詩,都燃放著熾熱的精神火花,照亮讀者的心。讓世俗世界中,這些奔波與功利、名望,甚至被嫉妒與金錢附身了的人們,心臻得以觸脫和凈化。「光風霽月」,「金剛怒目」,泰戈爾的詩篇如春潮瀉地,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雖然詩人的一身經歷了許多坎坷與痛楚,但他的哲學和思想是光輝的,是快樂的,是博愛的。常常品茗泰戈爾的詩,走近泰戈爾,我們會更智慧。心裡就不知不覺暖洋洋,亮光光。讀完《泰戈爾詩選》,受益非淺!

泰戈爾是印度人民最崇拜最熱愛的詩人,他參加領導了印度的文藝復興活動,他排除了他周圍的紛亂室塞的,多少含有殖民地區奴化的,從英國傳來的西方文化,而深入研究印度自己的悠久優秀的文化,他深入民間,聽取神話、歌謠、民間故事,用最樸素的語言寫出散文和詩歌。

這本書無意中將泰戈爾介紹給了我,讀完了他的傳略和詩文,心中不作他想,只覺得有一些澄澈,像撥開一層朦朧的霧,又像擦亮了眼睛,將這世界看得如此透徹。

從這一百零三首詩中,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這位偉大的印度詩人是怎樣的熱愛自己的有著悠久優秀文化的國家,熱愛這國家裡愛和平愛民主的勞動人民,熱愛這國家的雄偉美麗的山川,從這些首詩的字里行間,我們看到了提燈頂罐,巾飄揚的印度婦女;田間路上流汗辛苦的印度工人和農民,園中渡口彈琴吹笛的印度音樂家,海邊岸上和波濤一同跳躍喧笑的印度孩子,以及熱帶地方的郁雷急雨,叢樹繁花……我們似乎聽到那繁密的雨點,聞得到那濃郁的花香。

泰戈爾是一個愛國者,哲人和詩人,他的詩中噴溢著他對於祖國的熱戀,對於婦女的同情和對於孩子的喜愛,有了強烈的愛就會有強烈的恨,當他所愛的一切受到侵犯的時候,他就會發出強烈的怒吼,他的愛和恨像海波一樣,盪漾開來,遍及了全世界。

印度人說泰戈爾是誕生在歌鳥之巢中的孩子,他的戲劇,小說,散文……都散發著濃郁的詩歌的氣味,他的人民熱愛他所寫的自然而真摯的詩歌,當農民,漁夫以及一切勞動者,在田間,海上或其他勞動的地方,和著自己勞動節奏,唱著泰戈爾的詩歌,來抒發心中的歡樂和憂愁的時候,他們不知道這些唱出自己情感的歌詞是哪一位詩人寫的。

他的極端信仰——他的「宇宙和個人的靈中間有一大

泰戈爾詩選》讀後感
泰戈爾一生共寫有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8篇短篇小說,20個劇本。雖然他的創作具有多方面的成就,但他是通過詩歌而揚名世界的,早期的詩歌題材豐富,形式多樣,風格清新優美,1913年,宗教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東方人第一次獲此殊榮。後期的政治詩密切配合現實斗爭,為他贏得了「愛國詩人」的稱號,他深深地植根於民族藝術的土壤,大膽吸收外國的詩歌營養,開辟了印度詩歌的新天地,人們尊稱他為「詩聖」。
早期的故事詩大多來源於宗教傳說和民間故事,宗教傳說包括佛教、印度教、錫克教的故事等,作者對這些故事進行了藝術加工和再創造。中期的《吉檀迦利》是泰戈爾最著名的一部詩集,「吉檀迦利」是「獻詩」的意思,即獻給神的詩,詩集的主題是敬仰神,渴求與神的結合。頌神詩的形式在印度古已有之,但泰戈爾的這部詩集,它的內容與現實是緊密結合的,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理想的探索和追求。晚期的政治抒情詩,逐漸改變了以前的改良主義情調和神秘主義色彩,表現出鮮明的政治傾向性。《生辰集》第10首被認為是泰戈爾一生創作的紀念碑,泰戈爾在這首詩中提出的中心問題是詩人與勞動人民的關系問題,他以此為標准總結評價了自己一生的創作。
泰戈爾的詩歌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我國的許多作家都曾經從中得到過啟發。郭沫若的《女神》明顯受了泰戈爾詩歌的影響;冰心的詩歌集《繁星》《春水》等受其影響也是不言自明的。瑞典的厄普薩拉說:「諾貝爾文學獎是應該賦予這位集藝術家和預言家一身的作家的。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在這方面是無與倫比的。」

很不好意思 我也是復制的 東拼西湊 但希望對你有用 你還可以去網路知道查查 有很多哦
很高興為你解答

❻ 慢節奏的外婆 作文

前段時間在讀者雜志上看到一篇印度人寫的文章,題目叫「我
染上了中國急」。其中描述中國人坐飛機、火車等長途交通工具,
總在停穩之前就急忙排好隊,准備下車。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匆匆
的神色,彷彿都在緊張地趕時間。而在北歐卻不是這樣,乘客們總
是在車停穩了,開門之後,才不慌不忙地提著行李,悠閑地向門口
走去。沒人著急下車,也沒人趕著趟兒,忙別的事。在他們看來,
即使趕路,也要享受其間的過程——多花一點兒時間看看外面的風
景。給身邊的陌生人一個舒心的微笑,喝一盞茶,看一會兒書,時
光就這樣悠閑地從指間輕輕地、慢慢地劃過去……雖然沒留下什麼
痕跡,就如清風吹開了一片雲,卻著實顯示著一種悠然的態度。
寒假造訪荷蘭,我就體會到了這種慢節奏的生活方式,享受著
這種閑適的快樂。在海牙,我們駐留了6天,沒有規劃行程,也沒
有查詢旅遊攻略,細細地漫步荷蘭的大街小巷,毫無目的,只是隨
心所欲地走。這樣的旅遊,自由,純粹,沒有功利性目的。你可以
不知道要去哪兒,在石板路上盡情地迷失方向,在各種各樣的小商
店前隨意觀賞流連。這里,每一家餐廳,每一個商店,甚至路燈、
長椅都是一件獨特的藝術品,上面刻畫著許許多多的故事,散發著
童話般的浪漫氣息。我們沒有目標,沒有任務,反倒可以盡情地欣
賞這人間的傑作了。
走進一家餐廳,伴隨著迷離的音樂靠窗坐下,眼前飄著微微的
燭光,聞著烤麵包散發的香氣,聽著身邊情侶低低的細語,用手摸
著老舊的、掉了漆的桌椅,心裡感到的是一種滿足,一種快活。服
務小姐拿來菜單,也並不催促。看著上面奇奇怪怪的字母,我們吃
力地用英語點菜,小姐許久才終於明白,對我們相視一笑,離去了
。我們於是聊天,觀看,靜待佳餚。在這里等餐,好像不再是那麼
汲汲皇皇地感到一種促迫的痛苦,因為你可以閑下來與好友說說話
,重新認識你熟悉的人;也可以去發現、探究身邊有些陌生的人。
我們可以與熟人分享一些家裡的故事,也可以讓別人分析分析你的
性格,從星座、血型這些似乎有些迷信的角度再去觀察一下他人,
審視一下自己。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場所,靜靜地聆聽每個人說的話
,在北京竟然是一件奢侈的舉動。
食物擺上餐桌,道道獨具風格,十分精緻。盡管量不大,但精
巧得讓你不忍下嘴,生怕無情的刀叉會破壞這份美好。我輕輕地把
一粒蝸牛送入口中,又輕輕咬碎,用味蕾細細品味溢出汁液的那種
融合了香蔥蘑菇的芳醇。味道很純正,沒有味精,僅僅是蔬菜的清
香,肉質本身的潤滑,伴著微微的肉鮮,咽下去,依然齒頰留香,
讓你覺到一種難以言說的美感。在這樣一座城市,在這樣一座餐廳
,才能品嘗每一口食物,放鬆地接納身邊的閑適與美好,傾心地感
受生活的幸福與滿足。
走出餐廳,天色已晚,月色朦朧。對面的商店已經熄了燈,鎖
上門,僅留下隱約搖曳的黃暈的燈光。西餐廳外的一排藤椅上,一
位衣著考究的老婦,將頭靜靜地依偎在老翁的肩上,共披一條毛毯
,和著清風把酒相送。「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
變老……」熟悉的旋律又回盪在耳畔,我心中頓生出莫名的感動。
其實,緊張與清閑不過是相對的概念。擁有一顆悠閑的心,具
有一種雍容大度的生活態度,那麼,即使身再忙,心也可以清閑。
慢下來,也許會更能接觸到生活的真諦。這是此行給我的最大收獲

❼ 一名印度人寫的《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是攻 擊性文章嗎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走過了坎坷崎嶇的五千年,其文化,源遠流長。文化是人類精神的結晶,它包括一切語言、文學、藝術等精神產品。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反映的是一個時代人們的精神文明和思想境界。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應當與時俱進,不能停滯不前,更不能呈倒退趨勢。可如今,在中國,現代的年輕人熱衷於對西方的文化藝術的迷戀,從甲殼蟲搖滾樂到彩色的龐克發型,美國高科技大片到賣麥當勞肯得雞;而傳統的戲劇和民族特色的地方戲,名揚世界的「滿漢大餐」、風味小吃和雜技藝術卻無人問津。今天外來文化正侵蝕著國人的思想,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支離破碎,對傳統文化價值的現實意義有的持懷疑態度。對待文化,我們應當有所反思吧。外來的文化習俗在滿清以前都是被動的融入中華,文化沖突的結果都是中華文化勝利。滿洲入侵後,第一次用屠刀改變了中國的服飾文化和外部形象,瀟灑的漢族成了豬尾民族。但滿洲人沒有文化,只能用暴力改變中國人的外表,無法改變中國人的根本。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入侵中國,這個文化是中華文化以前從來沒有遇上過的強勢文化。強勢與強勢之間文化沖突是巨大的,中國文化節節敗退。文化對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要性無可估量,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喪失了其獨特的文化財富,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將毫無進步可言。為何我們要放棄祖先們世世代代不斷努力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而對西方文化如痴如醉。為何一個傳承了五千年之久的文化會被幾百年前才誕生的西方文化所打倒。許多國人早已忘卻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和風俗,對洋人的節日卻能脫口而出;如今許多青年人哈韓哈日,崇拜國外的明星,喜歡他們的張揚,他們的個性,就像所謂「超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求中性化,卻開始遺忘中華民族的內斂,謙虛。……我們正在遺忘的太多太多,我們所崇尚的西方的一些精神文明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已總結出來了,但我們卻選擇將其遺忘,另劈稀徑,自以為正朝著所謂的思想進步邁進,其實我們只是在繞圈子,甚至走向墮落。我們所要反思的太多太多,中華民族曾經的輝煌雖然已褪去,可是只要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思想依舊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著,我們必定能卷土重來,再造輝煌。

❽ 泰戈爾的資料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詩人、文學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人(也是首個亞洲人)。
詩集:詩集《暮歌》、《晨歌》、《心中的嚮往》、《兩畝地》、《金帆船》、《繽紛集》、《故事詩集》、《素芭》、《摩訶摩耶》、《最後活著,還是死了?》園丁集 《飛鳥集》《 草葉集》、《金色花》和許多中、短篇小說。他對英國殖民統治下的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婦女的痛苦處境表示同情,譴責封建主義和種姓制度,描寫帝國主義者和官僚的專橫,同時也反映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與正統的印度教的抵觸。詩歌格調清新,具有民族風格,但帶有神秘色彩和感傷情調。還擅長作曲和繪畫。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寫的文章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現在多少人口2019 瀏覽:521
為什麼中國人比印度人團結 瀏覽:121
越南山裡做什麼好吃 瀏覽:355
印度為什麼技術落後外包產業好 瀏覽:337
中國的長城印度的東埔寨是什麼 瀏覽:986
印度人為什麼要講話 瀏覽:947
印度是哪個國家的軍工 瀏覽:916
印度左右逢源是怎麼回事 瀏覽:68
歐陸戰爭義大利第一關怎麼打 瀏覽:653
印尼電信廣告什麼歌 瀏覽:32
中國入境可以帶多少手機電腦 瀏覽:269
怎麼看待伊朗捐款事件 瀏覽:512
越南富安有什麼好玩的 瀏覽:376
外國人到中國定居有哪些條件 瀏覽:983
印度到印尼要多少錢 瀏覽:19
義大利有什麼的手錶品牌排行榜 瀏覽:770
過去幾年中國有多少人口 瀏覽:702
非洲美女要多少錢才肯嫁到中國 瀏覽:964
越南的火龍果要怎麼運到中國 瀏覽:274
伊朗官方語言英語怎麼說 瀏覽: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