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五大種姓(印度五大種姓賤民姓什麼)
1、印度五大種姓。
2、印度五大種姓人口比例。
3、印度五大種姓賤民姓什麼。
4、印度五大種姓職業。
5、印度五大種姓英文。
6、印度五大種姓圖。
1.印度五大種姓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
2.五大種姓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
3.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
Ⅱ 印度十大姓氏排名是怎樣的
(一)婆羅門,是凈裔。
(二)剎帝利,是王種。以上兩種是貴族。
(三)吠舍,是做生意的商賈,什麼叫商賈,商是行商,賈是坐賈;行商坐賈,是指做生意的。
(四)旃陀羅,是最低賤的,是屠夫、殺豬宰羊的那類人。在印度,屠夫不可以和一般人一起走,要單獨走一邊;若碰到貴族,更不能和貴族同一條路走。他們身上有標幟,人家一看就知道是旃陀羅,這是很低賤的行業,所以是最微賤的姓。
Ⅲ 讀《羅摩衍那》-印度種姓
以前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分高種姓和低種姓。高種姓的人地位崇高,基本壟斷社會資源,受人敬仰,而低種姓人則為奴為婢,從事一些最底層的社會工作。但具體的「到底有幾個種姓」「是哪幾個種姓」,「是根據什麼劃分的」這些問題我都不甚清楚。
《羅摩衍那》-《森林篇》第一章第74節寫:
羅摩將要建立起來
成百成百世系王朝
他將使那四個種姓
各安其位各循其儀
《羅摩衍那》介紹了四個種姓,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地位由高到低。
這些種姓根據昨天提到的「四吠陀」之一的《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來劃分:
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地位最崇高,屬於高種姓。
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次之,也屬於高種姓。
吠舍是原人的大腿,再次之,屬於低種姓(平民)。
首陀羅是原人的腳,又再次之,屬於低種姓。
但其實印度現實世界有五大種姓,還有一個種姓,被排除在外,即「達利特」姓。達利特被視為「賤民」,甚至不出現在原人圖中。
這套種姓制度的創造人是雅利安人,他們依據種姓制度同樣劃分了社會職能和分工。婆羅門是雅利安人,作為原人的嘴,負責傳達神的旨意,所以婆羅門多為僧侶,先知,祭祀,掌握精神控制權。
剎帝利也是雅利安人,作為原人雙臂,負責管理和協調,所以國王,貴族,官吏多此姓,他們尊敬婆羅門,實行實際行政管轄權。
吠舍則是雅利安人里的平民,作為原人的雙腿,他們多從事農牧業工作,手工業者,商人,屬於市民階層。他們向國家上稅,去寺廟祭拜,供奉婆羅門與剎帝利。
首陀羅絕大部份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原住人種,也是人口最多的種姓,他們被視作天生的奴僕,終身為主人端茶倒水,作為工匠傭人之類,從事社會底層服務工作。
而未被承認的「達利特」更因種姓導致身份地位,甚至不被視作人,沒有列入四種姓之中,被稱為「不可接觸者」。
在《羅摩衍那》書中,他們的社會分工和社會職能也能窺見一斑,比如第一章第79節和80節
婆羅門讀了它 (《羅摩衍那》)
會辯才無限
剎帝利讀了它
會統治世界
商人們讀了它
會獲得功果
首陀羅讀了它
會受到優待
又比如第六章中的第22卷內容所示:
剎帝利服從於婆羅門
吠舍又把剎帝利服從
首陀羅忠於自己的職責
他們服從前三個種姓
從這些文字來看,都能了解到印度的種姓制的「等級分明,戒律森嚴」。說到底這也是一個人種用文化和武力對另一個人種的馴服。
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曾有過「門閥制度」甚至延續至唐代,但和印度大不相同,雖也有貴族大家庭,可總體上只是社會地位高低的劃分,並沒有涉及到「人種」之類的問題。
而且對於平民階層,中國的儒家文化一直提倡要有「平等對待」的意識,甚至作為「君子」,要胸懷天下蒼生,體恤憐憫貧苦勞動人民。
而且中國也不像印度,用一套「種姓」的模子去固化社會階級。相反,中國社會一直是提倡階級流動的社會。
從文化上有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游學,學術下移,由「學在官府」到「學在平民」的文化概念普及。
政治制度上,即使在「門閥制」的背景下,依然有「察舉制」這樣的通道讓平民實現階級跨越。
更不用說後來「科舉制」的偉大發明,「學而優則仕」不僅為普通人提供了階級流動的通道,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人民文化的作用。
甚至在民間,我們也能聽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聲和「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流動意識。
這些說起來很龐雜,又涉及了很多別的問題,總之,中國和印度在「社會」的價值觀截然不同。
Ⅳ 印度的姓氏有哪些
印度的姓氏有:
1、印度北方:Singh、Mehra、Chopra、Sarin、Malik、Saxena。
2、印度東部地區:Bose、Sengupta、Das、Dasgupta、Banerjee。
3、印度南部地區:Fernandes、Jayaraman、Nair、Nazareth、Pillai。
印度姓氏等級: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
Ⅳ 印度姓氏等級排名
四大種姓源於宗教,顯然是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和經濟地位而推廣的社會等級體系。種姓其實主要體現在人們所從事的職業和權力上。具體如下: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雅利安高價貴族)。作為神權統治,與神進行交流的祭祀們也自然地位崇高。他們主要是從事腦力勞動的,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個等級是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雅利安貴族階層)。這些人都是掌握著實際權力的,他們受婆羅門的教導和指引,從事著軍事、行政等工作,壟斷著財富和生產資料。主要目的是為了守護婆羅門。
第三個等級吠舍,他們是普通的雅利安人,主要是從事一些生產經營性活動,基本都是一些工商業者、手藝人、小地主。他們沒有政治地位,或者的目的就是供養前兩個階層。
第四個階層首陀羅,他們主要都是那些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他們都是無產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一般都是干一些伺候人的職業,傭人、長工、苦力等職業。他們活著的意義就是去服侍以上三個階層。
Ⅵ 印度的姓氏有哪些
印度的姓氏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
印度前三大種姓都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也是世界三大游牧民族之一。雅利安人屬於高加索人種,也就是白種人。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除了我國以外,都是雅利安人所創造,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印度與古埃及。
印度的文化
服飾,男性包頭巾印度有些地區和信仰的男性是有包頭巾的習俗的,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
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的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Ⅶ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劃分的
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7)印度第五大姓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個底層不能互相支援扶持的社會是冷酷的。絕大多數刑事案件,基本上都是底層人之間的自相殘殺,很少有底層人去偷去搶去故意傷害頂層階級的。因為那些頂層高種姓人活動的區域,底層低種姓人根本就不會去。高種姓人打民事官司,對方一般也是高種姓人。也就是說,能跟底層人民發生矛盾,說明他們階層區別不大。
在吠舍眼裡首陀羅是底層人,在那些真正的頂層階級高種姓人眼裡,吠舍也是底層人,除非換邦。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在印度早已廢除種姓制度的情況下,種姓制度思想的殘留依然影響著印度人比如不敢對高種姓開槍。首陀羅被吠舍歧視,低種姓=低道德會成為普遍觀念。
首陀羅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懶,同情首陀羅以至義務幫助他們或結婚就是雜種姓或聖母,而婆羅門能力以外的資產等於零。首陀羅不管遭遇了什麼,高種姓會覺得是因為懶,不能給福利養懶人。天真的吠舍有時會認為自己靠近高種姓會受到神的庇護很安全,然而婆羅門和剎帝利一紙文書就能把充滿優越感的高級吠舍直接打成首陀羅。印度毛派首陀羅造反,吠舍被共產,婆羅門和剎帝利在大洋彼岸笑哈哈。在印度,發達和較發達國家的外國人天生自帶剎帝利身份。
參考資料:網路-種姓制度
Ⅷ 印度姓氏排名
印度沒有姓氏排名,只有社會種姓分類,也就是我國封建制度時期的社會階層。印度社會種姓大致分為四類:
一、婆羅門
婆羅門是指印度宗教階層。當然,並不是只要加入宗教就能夠位列婆羅門階層的,這個階層是指宗教中的高層。印度是一個宗教信仰高於皇權的國家,在印度犯了王法或許還有地方可以逃,像梁山一群人犯了法,就揭竿而起。可是在印度,如果觸犯了宗教的律令,那麼基本上就與地球告別了。
因為印度宗教信仰高於皇權的原因,所以在印度中宗教的首領才是他們實際上的首領。宗教首領掌握著社會絕大部分的資源,其社會地位就像中國古代的皇帝。而宗教中的高層就相當於中國古代的皇室,對於整個社會而言,都有著絕對的優勢。
二、剎帝利
剎帝利則是印度中代表著世俗權利的一個階層,也就是帝王將相們。雖然印度的皇帝沒有中國的皇帝過得那麼滋潤,可是相比之下印度的官員已經十分的幸福了,因為他們的頭上雖然有一個宗教信仰存在,可是壓力也由宗教來承擔了。這就使得這些帝王將相們變成了過得最舒坦的一群人。
三、吠舍
吠舍是百姓階級,和中國封建制度下的百姓差不多。在社會上有人權,可是也只具備基本的人權,不具備太多的特殊權利,生活能夠保持基本的生存就已經十分的滿足了。
四、首陀羅
首陀羅則是印度的奴隸階層。中國古代雖然很早就廢除了奴隸制度,可是在百姓下面也仍然有著一個階層,那就是失去了人權、只相當於一件貨物的「奴才」。
綜合而言,現代的印度整體上的社會制度仍然是十分落後的,也怪不得他們國家如此落後了。
Ⅸ 印度主要姓氏列表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種姓制度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一個底層不能互相支援扶持的社會是冷酷的。絕大多數刑事案件,基本上都是底層人之間的自相殘殺,很少有底層人去偷去搶去故意傷害頂層階級的。因為那些頂層高種姓人活動的區域,底層低種姓人根本就不會去。高種姓人打民事官司,對方一般也是高種姓人。也就是說,能跟底層人民發生矛盾,說明他們階層區別不大。在吠舍眼裡首陀羅是底層人,在那些真正的頂層階級高種姓人眼裡,吠舍也是底層人,除非換邦。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在印度早已廢除種姓制度的情況下,種姓制度思想的殘留依然影響著印度人比如不敢對高種姓開槍。首陀羅被吠舍歧視,低種姓=低道德會成為普遍觀念。首陀羅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懶,同情首陀羅以至義務幫助他們或結婚就是雜種姓或聖母,而婆羅門能力以外的資產等於零。首陀羅不管遭遇了什麼,高種姓會覺得是因為懶,不能給福利養懶人。天真的吠舍有時會認為自己靠近高種姓會受到神的庇護很安全,然而婆羅門和剎帝利一紙文書就能把充滿優越感的高級吠舍直接打成首陀羅。印度毛派首陀羅造反,吠舍被共產,婆羅門和剎帝利在大洋彼岸笑哈哈。在印度,發達和較發達國家的外國人天生自帶剎帝利身份。[2]
同時,各種姓派生出許多副種姓(或稱亞種姓、次種姓),進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所謂「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種姓世襲,不易更改。社會地位高低、經濟狀況好壞,大多與種姓有關。盡管印度獨立以來,已廢除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種姓制度造成的種姓歧視在印度不少地區、尤其是農村仍相當嚴重。
因為階級過大就會變成種姓,一但種姓完成低階層上升基本不可能,印度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雖然種姓制度在印度,早已是在法律上廢除多年了,印度的種姓制度在法律上並不存在,只是存在於觀念之中,而觀念這個東西,是會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斷進步的。印度在教育和經濟上的發展,正在迅速的摧毀種姓制度在民間的根基。從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宣布大幅提高「保留配額」比例,以便增加社會低種姓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在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醫學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將來自低種姓家庭的入學名額從原來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學則提高到27%。此舉引發了高種姓學生抗議逆向歧視,然而這項規定卻堅持了下來。[3]
Ⅹ 印度的姓氏也分著級別,他們的姓氏中哪一個身份地位最高呢
身份地位最高的當屬婆羅門。這個制度叫做種姓制,就是那個被大家深惡痛絕、批判的,但是印度到現在還在沿用的種姓制度。一般來說,種姓制度分為四個,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但是,其實還存在著第五種種姓——達利特。其中,身份地位最高的是婆羅門,其次是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第五個種姓則被稱為“賤民”,可想而知,這個第五個種姓是多麼沒有地位,下面我們分別來談談這五個種姓。
五、達利特
這個種姓甚至被排除在種姓制度外,他們被視為“不可接觸者”,在印度,他們甚至都算不上是個人。
種姓制度,是所有制度當中最為嚴苛,最為惡心的一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