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為什麼要翻筋斗

印度為什麼要翻筋斗

發布時間:2022-10-23 03:50:04

A. 孫悟空一個筋斗就翻十萬八千里,為什麼他不把唐僧直接送到西天呢

《西遊記》小說里所說的西天,指的是古天竺國(即現在的印度),因為古代缺少地理知識,中國人以為印度國已經是在天的最西邊了,所以叫天竺國為西天。

據學者統計,從公元3世紀到8世紀,一共有一百六十多個和尚從陸路去取經。這些高僧離開中國,不顧個人安危,長途跋涉到天竺求經,平安返回來的只有四十二人,大多數人都死在了異域他鄉。

總結:

寫唐僧敢於歷盡艱險的故事,更在於鼓勵更多的讀者以他為榜樣,不怕艱難險阻,為真理永遠執著向前。如果直接帶著唐僧飛到西天去,就失去這樣的教育意義了。

B. 翻個跟頭到天邊什麼數字

翻個跟頭到天邊是數字十萬八千里。
亦作「翻筋斗」。亦作「翻_斗」。亦作「翻斤斗」。身體向下翻轉仍復原狀。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相國寺前,熊翻筋斗;望春門外,驢舞《柘枝》。」《西遊記》第五六回:「行者翻_斗,豎蜻蜓,疼痛難禁。」瞿秋白《亂彈·新英雄》:「戲台上的武生會翻跟斗,也可以使看戲的人大聲喝彩。」曹禺《日出》第四幕:「有時樂得在我面前直翻跟頭。」
數字分好幾種,阿拉伯數字是最普遍的一種。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而是印度人發明的,實際應該列為印度語言,只是先傳播到阿拉伯,然後傳向世界的,所以稱之為「阿拉伯數字」。數字是一種用來表示數的書寫符號。不同的記數系統可以使用相同的數字。
公元500年前後,隨著經濟、文化以及佛教的興起和發展,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的數學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起源於印度。天文學家阿葉彼海特在簡化數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數字記在一個個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個符號,比如是一個代表1的圓點,那麼第二格里的同樣圓點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圓點就代表一百。這樣,不僅是數字元號本身,而且是它們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樣擁有了重要意義。印度的學者又引出了作為零的符號。可以這么說,這些符號和表示方法是今天阿拉伯數字的老祖先了。

C. 筋斗鴿可以當信鴿嗎

不可以,它屬於欣賞鴿中一個品系,樣子有好多種。

D.  孩子不宜太早玩的十種運動

蛇:

一種是彎蜒運動,所有的蛇都能以這種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時,蛇體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狀彎曲,使彎曲處的後邊施力於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動蛇體前進,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難行,無法以這種方式爬行了,當然,不必因此為蛇擔憂,因為在自然界是不會有像玻璃那樣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種是履帶式運動,蛇沒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後自由移動,肋骨與腹鱗之間有肋皮肌相連。當肋皮肌收縮時,肋骨便向前移動,這就帶動寬大的腹鱗依次豎立,即稍稍翹起,翹起的腹鱗就像踩著地面那樣,但這時只是腹鱗動而蛇身沒有動,接著肋皮肌放鬆,腹鱗的後緣就施力於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體推向前方,這種運動方式產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線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樣。第三種方式是伸縮運動,蛇身前部抬起,盡力前伸,接觸到支持的物體時,蛇身後部即跟著縮向前去,然後再抬起身體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後部再縮向前去,這樣交替伸縮,蛇就能不斷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較緩慢的蛇,如鉛色水蛇等,在受到驚動時,蛇身會很快地連續伸縮,加快爬行的速度,給人以跳躍的感覺。

蚯蚓:

蚯蚓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進行運動,這種運動方式叫蠕動

水螅:

水螅的運動很特別,不僅身體能伸長、縮短,還會作全身運動,移動位置。水螅的運動有屈伸前進(尺蠖式)和翻筋斗兩種方式

兔:

兔前肢短,後肢長,且肌肉發達。由於兔的前後肢長短不一,雖然前後肢可交替行動,但更適於跳躍,跳躍是兔的主要運動方式。

奔跑-----是動物最常見的運動方式。動物世界中誰是奔跑冠軍?我想各位心裡非常清楚!生物學家早就考察證明了,非洲的獵豹是奔跑最快的四腳動物。

飛行-----絕大多數鳥類都善於飛行。在鳥類王國里,有些鳥飛行速度很快,例如雨燕,經常像疾風一樣飛掠而過,速度快得驚人。有一種針尾雨燕每小時的飛行速度可達250~300千米。美索布達米亞的雨燕,人們用雷達測出了他的飛行記錄,時速有320千米。印度的褐雨燕,科學家曾經用秒錶進行測試,得知他的飛行時速352千米。游隼短距離的飛行速度極快。德國科學家用電子計時器測出,一隻沿著45度角下降的游隼飛行時速為349.15千米,當垂直下降1524米時,它的飛行時速可達370~386.16千米。軍艦鳥兩翅膀展開時有2~5米,捕食時的飛行時速可達400千米左右。蒼鷹在短距離沖刺飛行時的速度更快,時速可達600千米。

游泳------魚類的運動方式是游泳。在24000多種魚類中,游泳速度最快的是旗魚,行進時速可達108.9千米,比普通的輪船速度要快3~4倍。旗魚只要10個小時,就能通過海路從天津到達上海[從天津到達上海的海路距離是1300多千米]。這樣驚人的游泳速度,是其它動物所望塵莫及的。

地滾式:有一種蜘蛛就是這么走的.

滑翔式:如飛魚在空中飛.

我只能打到這了,動物的各種基本運動方式都在這了.

雖沒達到十種但我知道的就這些了.

E. 關於《水滸傳》人物

北腿王——武松

一 天生北腿好材料
從小最喜歡的是他,當然先說他了,反正不論排名,所以我也「徇私」一回。我是看電視劇後喜歡上這個人物的,後來才看了連環畫和小說,才發現書中的武松太殘忍了。不過第一印象已形成,改不了啰。
武松的腿功,不敢說是108將中最厲害的,但卻是作者描寫得最為詳細的,加上本人先入為主,所以自然覺得他腿功最強啦。
學武的人都知道「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腿法是徒手實戰的必備技巧。腿相對於手的優勢明顯:1.腿比手臂粗,力量大於手臂;2.腿比臂長,攻擊距離遠;3.腿攻擊范圍大,可攻擊人的上、中、下三路,即頭、腰、腿都能踢到,而拳就很難打中下路;4.腿法隱蔽性好,招數多等。
武松的腿法純熟,絕對受過嚴格的正規訓練,而且付出的精力肯定不少,要知道學武可不是那麼容易的。而李逵只是靠打得多積累經驗,可能有人教過他,但可能沒受過名師指點,所以小技術上不去(今後會提到他,在我心目中他是力量大,但技術粗糙的主)。在書中好像沒有明確提到武松的師父,但可以推斷其不弱。一些民間故事還提到,武松進京時專門受過周侗指導,那自然更強啦。

下面看看武松的身體特徵,分析其武功技術特點:
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光射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語話軒昂,吐千丈凌雲之志氣。心雄膽大,似撼天獅子下雲端;骨健筋強,如搖地貔貅臨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間太歲神。
雖然沒有明確說他的身高,但從文字上看應該是非常高大的(有評書說「身高八尺」,那至少有一米八),不然也不會給人一種敬畏感和壓迫感。身材高大,那腿自然很長,這是他的優勢。
再看地形特徵。武松家在山東清河縣,清河、陽谷據說是在魯西北,那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多開闊地,方便高大之人施展拳腳。要知道,「南拳北腿」的形成和地形有關:北方多平原,地形平坦廣闊,打起來動作可以大開大合;南方多丘陵,多河流,常在狹小地帶交手甚至是在船上交手,故南拳強調馬要穩,且動作快而短,故能發揮手的最大優勢(本人的基礎武術就屬南拳系)。
所以,武松的技術特點就是典型的「北腿」風格,因其身高太高,一般不會輕易施展翻騰之功。且看體操運動員的身高就知道,他們擅長的空翻、手翻,卻不是高個子的強項。

二 景陽岡打虎
武松喝了15碗酒,不聽小二勸告,硬要上岡。後來看到官府榜文,第一反應是回店裡去,很多人覺得這樣顯得膽小了些。在我看來,這正是人之常情,武松已經是高手,但他仍然對老虎有所顧忌。首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沒事去惹這種猛獸干什麼?其次,自己未必有打贏老虎的把握,畢竟他只是有一根哨棒,沒有刀劍等利器。鈍器對付猛獸,不能那麼得心應手,何況只是一根短短的哨棒。何為「棒」?長者為棍,一般高過人一個拳頭,像齊眉棍已屬於短的棍,更短的就是棒了。相信現代各種搏擊冠軍,也不願拿一根短棒去打猛虎吧?所以說,當時看武松產生回去的想法,第一感覺就是真實,像雄闊海那樣徒手搏雙虎還是誇張了點。
最後武松還是上了景陽岡,一是怕被人恥笑,二是存在僥幸心理,以為未必會遇見老虎。看到這里,不得不說武松對動物的習性了解不多。
下面說說老虎的習性,獅虎平常一般不惹人類,但它們一旦吃過一次人,今後就會經常吃人,這是動物學家多年調查得出的結論。據說是因為人比其他獵物容易捕得多,很多人見到獅虎首先是嚇癱了,然後就任其宰割。吃人虎和食人獅吃過人之後,還教會其幼崽吃人,於是這些動物長大後也以捕殺人類為主。印度就有吃人虎屢屢害人的傳聞,非洲也有很多食人獅的消息。
書中描寫此虎已「壞三二十條大漢性命」,那就說明這是只吃人虎。既然它已習慣吃人,那麼人過岡常走的路必定是它的出沒之處。那麼,武松遇到老虎,可以說有其必然性。

武松進入樹林,正要在青石上睡覺時,老虎出現了,武松連忙滾下青石,拿哨棒在手中。這時為什麼要用「滾」,須知在躺著的狀態下遇險,滾是最快的躲避方式,這是常練武的人形成的習慣,這種時候絕對不能選擇「坐」起來再跑的。
老虎首先就是一撲,這一「撲」是什麼概念?雖然有「半空的躥將下來」的描寫,但其實不會撲得很高。相傳,施耐庵寫書時專門觀察過老虎的習性。那他應該知道,無論是獅、虎、豹、還是狼狗等猛獸撲起來的首選攻擊目標,就是咽喉,這只老虎不會例外。在影視作品裡老虎一撲老高,而主角則是低頭弓背躲過,看起來很精彩,實際上撲的那個高度可能不用低頭都會從頭上過去。而且,這樣低頭弓背,讓其從自己正上方過去也有危險,就是頭部還是可能會被碰到,那可吃不消。
所以,武松閃過這一撲,不可能是低頭讓老虎從頭上過去,而是從其旁邊閃過。躲閃功夫,本就是武者必備的。擅長躲閃的人,一定擁有嫻熟的步法。接著,他又躲過了老虎的掀和剪。
老虎三招不著,氣性沒了一半。加上作者在老虎出來時作了「又飢又渴」的描寫,據我想像,因為百姓均在巳午未結伴過岡,加上獵戶逼得緊,所以它可能好久沒有吃東西了。前面攻擊過猛,也消耗了它不少體力。所以,這只虎的威力減少了不少,不然武松這種醉漢對付它還是很危險,即使他的酒已「化作冷汗」出了,但酒精對他的小腦和眼神還是有一定影響的,那就會影響到他的平衡和判斷力。
老虎兜轉回來,武松掄起哨棒,盡平生之力,從半空里劈將下來。棍法中「劈」有幾種,一種是常規劈,一種是掄圓劈,這兩種劈法都是從正上方打向正下方,此外還有斜劈,顧名思義就是從左上劈右下或從右上劈左下。既然武松用了全力,還是從半空中打下,那他用的就是直上直下、且力量最大的掄圓劈。這種打法弧度大,范圍廣,在障礙物多的地方不宜使用如此大開大合的招數。結果,他打在了枯樹上。不排除他是緊張,也不排除是受酒精影響,以為會碰不到樹,結果卻碰到了。
好在武松應變能力快,在老虎再次撲來時,他一跳,退了10步遠。如何「跳」才能退10步遠?各位可以試著往自己正後方跳,會發現又近又別扭,但往自己側面跳就容易得多。武松面對老虎,也不可能是正面站著,看過拳擊、散打等搏擊運動的人會發現雙方對峙時都是略側著站,這樣全身暴露的目標就少些。武松當時也是側著站,虎撲時,他只需後腳一退,前腳順勢一蹦,就可以「跳」10步遠。這下老虎前爪正搭在他面前,按住頭——打——搞定。
可見,武松這次打虎,主要是憑借靈巧的步法,然後瞅准時機一舉拿下。至於棍法,還待考驗。

三 斗殺西門慶
西門慶看到武松,就跳上凳子,踩上窗沿,但是卻不敢跳下街去。從後來武松跳下街成功,說明當時位置不算太高,否則無論你厲害的武功,從七八層樓跳下,抵擋不住大地的引力所產生的沖擊力的。有文章說,西門沒跳下去,絕對是錯誤的選擇,我深有同感。
輕松一下,引用成龍《警察故事》里一句話:「我可以這么跳,他絕不可以這么跳!你以為個個都是我啊?」
接著,武松跳上了桌子,他為什麼要上去?估計是見到西門慶有逃跑的打算,因為他跳這高度不成問題,自然擔心西門慶跳下去就溜了。於是就走直線,想封住其退路。那些碗、碟被「踢」下來,可能是他上桌是震下來的。他不太可能上了桌,還專門把上面的東西踢干凈,再去報仇。
西門慶跳上凳子,武松跳上桌子,兩人就在上面打起來。這下倒跟電影差不多,盡選些狹小的場所打些高難度。
西門慶見武松來得凶,手略指一指,卻飛起右腳。武松只顧奔人來,略閃一閃,這一腳誤打誤撞就踢飛了刀。
在此要說說西門慶,可以說他是有點功夫的。首先,他一腳踢得武大口吐鮮血,武大什麼人?雖然矮,但經常挑擔賣餅,應該還是結實的。被踢到吐血,說明西門慶力量不小,像現實生活,沒多少人能踢到人吐血的。西門慶踢飛武松的刀的這一腳,雖然是無心插柳,但是從他踢之前用了虛招,可見他實戰過不止一兩場。而且,他並沒有慌亂,這正是經常實戰的證據!他不是高手,但也決不像很多人想像中的那麼沒用。
武松被西門慶這種爛人踢飛了刀,屢招後人詬病。當然與其大意有關,畢竟自己手中有利器,西門慶赤手空拳,所以他有些疏忽。不過我覺得像他這種高手,應變能力還是很強的,西門慶這一腳目標當然不是他的刀,所以他還是閃過了。至於為什麼會中刀,我覺得和地形有很大關系。當時他倆一個在桌子上,一個在凳子上,腳下面積狹小。如果躲西門慶這招也像躲老虎那樣大步閃開,可能就是一腳踩空跌下桌子了。所以他只能「略閃」,於是刀被意外踢飛。
西門慶見武松沒了刀,就不怕了,這就是他託大了。武松也是實戰高手,當然很快就反應過來。西門慶的右手虛擊,左拳欲打武松心口,武松略躲而過。為什麼又是「略」?躲閃也是一門功夫,不能提前反應太早,反應太早對方可以換招,當然也不能太慢,否則就被打中了。躲的精髓所在,就是在對方出招時恰好躲過,這正是對方來不及收招的破綻之時!
武松順勢鑽到西門慶脅下,左手抓其頭,右手抓其左腳,然後一推,西門慶就下樓去了。這一招將武松的摔法體現得淋漓盡致。結果西門慶的過程,估計不超過3分鍾。看書里頭的武打可能大家都覺得沒看電視的過癮,但書里描寫的卻很接近實戰。那種互相拆招幾十合,誰也打不著誰的情況在現實是不存在的。實戰時,雙方的招式都是朴實無華,講究實用,而且勝負很多都在電光火石之間。

四 醉打蔣門神
武松超強的腿功,是在打蔣門神時得到最好展示的。
打蔣門神之前,武松已經喝得差不多了,可還是輕松拿下,正如書里說的,蔣門神早就「泡虛了身體」。
武松見了蔣門神,兩個拳頭虛晃一晃,轉身便走。蔣門神趕來,武鬆起左腳踢中其小腹,然後「踅」回來。
何為「踅」?就是轉回來的意思。從此字可知,武松擊中蔣門神時,還是沒有轉回身來的,即背對敵人。那麼,他用的是什麼踢法呢?不太可能是後掃,掃的幅度大,而且力量差。也不太可能是後撩,這招顯得短,而且力量也不大。我估計,他是用後踹。此招是直線踹擊,而且速度力量俱佳。於是,蔣門神捂著肚子蹲了下去。
更精彩的一招出現了,武松「踅」回來時,右腳早起,踢中蔣門神的額角。這是一招絕對是高難度!首先,雖然蔣門神已蹲下去,但其身材「長大」,蹲下也不會很低。踢中其額角時,武松的腿應該高過自己的腰,甚至可能是高腿!在現實散打比賽中,就很少有高腿擊倒的情況。其次,武松是在轉的過程中起腿,那就是旋踢,就是電影里頭最漂亮的轉身踢腿。這一招在實戰中使用時,往往就是對方喪失攻擊力時,如果一開始就用旋踢,等著挨幾下吧。
別以為這一招很容易,旋踢對力量、速度和准確度的要求都很高,如果是高腿旋踢,還要掌握好身體的平衡。要練好旋踢,沒有個一兩年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更久。
書中也說了,武松這一招叫玉環步、鴛鴦腳,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實學,不容易啊。何為「玉環步」?環者,圓也。什麼情況下會有圓形的步法?旋踢也。何為「鴛鴦腳」?因施展腿法時須與雙臂配合,雙臂上揚下合如鴛鴦展翅。且在連環踢法中,左右腿輪番踢出,恰如鴛鴦形影不離。
武松之腿功,決不是一朝一夕能練成的,其中一定付出不少的汗水。

五 血濺鴛鴦樓
下面再看武松的刀法。
飛雲浦上,武松兩腳踢了兩個人下水,其中一人還被踢得「翻筋斗」,再次體現了其凌厲的腿功。
鴛鴦樓上,蔣門神看到武松,魂飛天外。他正要掙扎,武松刀早起,劈臉連交椅也剁翻了。從其後來還掙扎得起的情況來看,可能當時武松的刀就不怎麼鋒利了。
張都監腳才動,武松轉過身來砍中脖子,像這種轉身橫砍在武術術語中叫「斬刀」。張都監中招而倒。
稍微抵抗的是張團練,他提起一把交椅掄過來。被武松接住一推,往後便倒。
張團練同樣犯了錯誤,可能是酒醉不清醒吧,要知道,他面對的可是拿刀的武松。生活中,歹徒手上若有匕首、牛角刀、砍刀等武器,威懾力很大,僅次於手槍,遠大於斧子、磚頭、長棍等。當時,拿著朴刀的武松,威懾力自然大得驚人。
他用交椅抵抗是對的,本來就應該利用僅有的工具物品抵抗,這畢竟比空手強。但他不應該用交椅去砸武松。交椅的形狀不規則,連鈍器都算不上。在現代自衛防身術中,對使用椅子、板凳的要求,是盡量掃對方的腿,這樣至少能逼退對方。而用交椅從頭砸下去,可不像刀砍那麼有威懾力,很容易被對方直接用手接住,張團練的遭遇就是如此。如果他掃下盤,可能仍是難免一死,不過也能打久些,讓讀者也看得精彩點。
武松打這些人如砍瓜切菜,根本看不出其刀法的真正實力,只能用強來形容,卻不知有多強。

總之,武松的腿法很厲害,如果他騎馬的話,那他的「北腿」就無從施展了,不知這是不是他不當馬將的原因?
到後來武松變成配角後,他的武打的描寫就沒有這么詳細了,雖然也不乏一些精彩片段,在此不一一分析了。或許今後想起什麼會再作補充,有關武松的話,就說到這里。

參考書目

《水滸全傳》 施耐庵 等 著 嶽麓書社
《紀效新書》 戚繼光 著 嶽麓書社
《陣紀》 何良臣 著 嶽麓書社
《中國武術史》 人民體育出版社
《少林武術精華》 釋德虔 等 編著 人民體育出版社
《少林絕技匯編》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少林看家拳》 釋素法 等 編著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少林十大武藝》 吳景川 主編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南少林秘傳功力拳法》 高 翔 主編 人民體育出版社
《迷蹤拳》 李玉川 等 編著 人民體育出版社
《形意拳真傳圖譜》 李金波 等 編著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吳斌樓戳腳翻子》 張大為 等 著 人民體育出版社
《祁家通背拳》 單長文 編著 人民體育出版社
《八極拳真傳》 王世泉 著 人民體育出版社
《董海川八卦掌擒拿法》 王尚智 編著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萬籟聲技擊法》 梁超群 著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中國散手》 人民體育出版社
《中國跤》 紀富禮 編著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擒拿反擒拿十八法》 韓建中 著 人民體育出版社
《奪凶器基本技法》 韓建中 著 人民體育出版社
《飛檐走壁》 葛 強 著 解放軍出版社
《中國巡警徒手制暴術》 杜振高 等 著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中國巡警警械制暴術》 杜振高 等 著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李小龍技擊法》 李小龍 等 著 人民體育出版社
《李小龍二節棍攻擊法》 董子紅 編著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李小龍短棍技擊法》 高鴻鵬 編著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實戰空手》 山崎照朝 著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海外武術集萃》 賓彥紅 等 編譯 湖南文藝出版社
《跆拳道》 葉 萊 等 編著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泰國拳》 董子紅 編著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踢拳道》 董子紅 編著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劍道》 董子紅 編著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近幾年來所有的《中華武術》《武林》《精武》《武魂》《少林與太極》《武當》期刊。

(如無補充,今後系列文章均參考以上書目)

F. 筋斗雲是什麼

筋斗雲,又作斤斗雲,是中國神怪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飛行時所乘之雲,一個筋斗便能行十萬八千里路的距離。

據西遊記中的描述,孫悟空師事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神仙須菩提祖師學會了七十二般變化後,一日祖師問孫悟空近來又學會了什麼,孫悟空答說已能騰雲駕霧,祖師便要孫悟空試飛來看。但見孫悟空動作怪異,除了翻筋鬥上天之外,來去也只不過三里路,根本稱不上騰雲。孫悟空懇求祖師傳授能日游四海的騰雲駕霧之法,於是祖師便依孫悟空異於平常的翻筋斗動作特別授予筋斗雲,並教他駕馭之術,當天夜裡孫悟空就學會了筋斗雲。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

一個弟子離開京城西安,隻身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年),46歲的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為防止經文被盜,玄奘在唐朝皇帝的幫助下修築了大雁塔,保存經文。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文學巨著。

G. 印度街頭有很多面具猴,為什麼它們都活不久

印度街頭有很多「面具猴」,為什麼它們都活不久?看完讓人嘆息!

在印度,因為有哈奴曼神猴的傳說,所以猴子在印度的地位還算是比較高的,但卻有那麼一群面具猴,它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和我一起來看看到底是什麼事情令網友們唏噓不已。有去印度遊玩的遊客,在街頭看見耍雜技的節目,一開始還被嚇一跳,因為乍一看,還以為是小孩子被馴服。仔細一看,原來是帶著面具的猴子,也就一目瞭然了,就是我們熟悉的猴戲。

但如今已經不復從前了,現在人們保護動物的意識越來越強,也無法分辨訓猴人是不是真心對待猴子的,因此猴戲也就無法傳承下去,確實令人對那些真正的馴猴人感到有些惋惜,但這對動物來說也許是件好事。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閱讀全文

與印度為什麼要翻筋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越南辦一個手機卡要多少錢 瀏覽:619
尼摩船長在哪裡與英國 瀏覽:495
伊朗新冠狀怎麼得美國 瀏覽:993
越南家居怎麼進中國 瀏覽:232
中國白銀手鐲怎麼樣 瀏覽:975
病毒是怎麼傳染到伊朗的 瀏覽:431
中國現在怎麼停電 瀏覽:624
表哥在英國留學送什麼 瀏覽:387
在越南簽證過期回國怎麼辦 瀏覽:396
威廉為什麼當英國國王 瀏覽:141
西西里是義大利哪裡的 瀏覽:949
軸心一方的義大利什麼梗 瀏覽:655
伊朗的演員什麼波波 瀏覽:832
美國什麼時候暗殺的伊朗將軍 瀏覽:549
義大利麥當勞怎麼點 瀏覽:452
中國人壽形象代言人有哪些 瀏覽:346
眾所周知印度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604
為什麼英國王室很有錢 瀏覽:297
越南老乾媽怎麼樣 瀏覽:111
中國武警部隊有哪些下屬單位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