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羅蒂怎麼做

印度羅蒂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2-10-23 13:38:07

『壹』 lotusmrn手錶什麼檔次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26

『貳』 阿薩姆的名稱由來

關於該邦名稱的來歷,眾說不一,大體有三種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阿薩姆」這個詞來自梵語,意思是無比的、無雙的。因為阿薩姆邦的自然景色極其秀麗,舉世無雙,所以得名;
另一種意見認為,「阿薩姆」的意思是起伏不平的山地,該邦有三分之二的地區屬於崇山峻嶺和崎嶇不平的丘陵地帶,所以叫阿薩姆邦;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阿薩姆」這個詞是「阿豪馬」一詞的變音。阿豪馬是緬甸的一個民族,這民族曾從中世紀到近代初期統治過阿薩姆的大部分地區。多數人認為第三種意見較合情理,因為「阿薩姆」這個名字是在阿豪馬人統治阿薩姆邦的後期才開始有的,在這之前的歷史著作和其他文獻中,「阿薩姆」這個叫法從未出現過。
在古代神話傳說中,阿薩姆叫普拉格焦迪希,當時阿薩姆的首府叫普拉格焦迪希普爾,意思是「東方占星之城」,據說當時這里是星相學、數學和天文學的中心,所以取了這個名字。至今在高哈蒂附近還有一座九星廟。迦梨陀娑在《羅怙世系》中,將阿薩姆叫做尼爾洛赫德(即赫藍色),因為這兒的群山呈青藍色,有一條紅色的布拉馬普特拉河自西藏奔流而來,咆哮而過。阿薩姆東北的邊境地區至今還叫洛赫德。至於布拉馬普特拉河為什麼在阿薩姆境內流過時水就變成了紅色,這里有一段故事,傳說持斧羅摩殺了剎帝利人,沾了一斧子血,他在這條河裡把斧頭上的血洗掉,自己也在河裡沐浴,作了懺悔,這樣他就又恢復了原先的聖潔,但是河水從此變成了紅色。
阿薩姆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古名叫迦摩縷波,這個詞的意思是「美麗的」。迦摩縷波和普拉格焦迪希這兩個名字,在《迦犁迦往世書》、《瑜伽經理》、《薄伽梵歌》、《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等古典文獻中都有記載。在印度民間流傳的許多有趣的和離奇的故事中,大多同迦摩縷波這個名字有關系。迦摩縷波只是一個縣的名字。
迦摩縷波這個名字是有其來歷的。神話傳說,有一次愛神想破壞濕婆神的修行,觸怒了濕婆神,濕婆神睜開他的第三隻眼睛,把愛神燒成了灰燼,愛神便失去了形體。愛神和妻子羅蒂進行了長期的苦修和祈禱,最後濕婆神表示滿意,又賜給愛神形體。這件事發生的地方就叫迦摩縷波。迦摩意即愛情,縷波意即形體,迦摩和縷波結合在一起,組成了迦摩縷波這個詞,意思就是愛神。傳說帕格杜德國王統治阿薩姆時,阿薩姆的名字就已經由普拉格焦迪希改為迦摩縷波了。唐高僧玄奘於公元630~643年周遊印度時,曾游歷阿薩姆,當時阿薩姆的名字就叫迦摩縷波。

『叄』 名人怎麼克服緊張情緒

名人也是從一個個普通人一步步爬上來的,他們的成功背後總有讓人看不見的付出,如何學習他們成就自己呢?下面我整理了名人怎麼克服緊張情緒,供你參考。

名人怎麼克服緊張情緒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一生演出過的場次不計其數,僅僅在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就有379場.但是,他每次上台的時候,依然無法完全克服自己緊張的情緒.帕瓦羅蒂的父親就是一位具有男高音天賦的人,但是由於太過於害羞而與舞台無緣,帕瓦 羅蒂可謂繼承了父親的弱點.於是,帕瓦羅蒂就有了暴飲暴食的習慣,每次上台前,他都要胡吃海喝一頓,方能緩解緊張的情緒,這也是他體型巨胖的原因.直到後來醫生給他下最後通牒,提醒他再這樣吃下去將會有生命危險,他才放棄了這種方法,轉而依賴一枚釘子。

因為在帕瓦羅蒂的家鄉傳著生了銹的彎釘子會給人帶來好 運的傳說,所以帕瓦羅蒂不管在全世界哪一座歌劇院演出,在開演前,人們總是能在後台昏暗的燈光下,看到他彎曲著肥碩的身軀,在那裡認真地尋找著一顆彎頭的 釘子.如果演出前帕瓦羅蒂沒能在後台找到一枚彎腰釘子,那麼即使這場演出的報酬再高,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取消.他也曾因為罷唱無奈地得罪了不少朋友,其中芝 加哥歌劇院就永久地拒絕了他的演唱出.因此,承接帕瓦羅蒂演出的單位往往都會特意為他留一枚釘子.

在政治界,美國前總統林肯被稱為偉大的政治家.林肯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他曾是一個內心自卑卻又渴望成功的人.他當上美國總統後,復雜的政事令他患上了較 嚴重的抑鬱症.

他常常失眠,精神緊張,甚至對生活感到絕望.但是後來他卻在沒有心理醫生幫助的情況下調整過來,因為他喜歡上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剪報.他每 天都會剪下報紙上人們對他的贊譽之詞,然後揣在口袋裡.在每一個重大會議召開之前,在每一次情緒緊張的時候,他就會掏出一張紙片,然後給自己鼓勁.將別人 的鼓勵隨身攜帶,以舒緩緊張的神經,這個完成美國南北統一大任的總統一直到死都保持著這種習慣,因為人們在他遇刺後,從他的上衣口袋裡,發現了那些贊美他 的報道紙片.

在賽車界,舒馬赫的名字為世人所熟知,他是不折不扣的賽車王.然而,在那瞬間萬變的賽道上,每一次判斷和決定都是在毫秒之間做出的,緊張情緒成了賽車手們 最大的通病.熟悉賽車的人都會知道一個心照不宣的秘密:很多賽車手都會因為比賽過度緊張而在車上尿褲子.即便是擁有無法超越的成就的舒馬赫,也會在每次比 賽前感覺緊張.為了舒緩情緒,每次比賽之前,他都要玩一玩電子游戲.不玩電子游戲,他的精神就無法得到放鬆.

在圍棋界,趙治勛被日本人稱為“棋聖”.這個棋聖也有自己的怪癖,那就是在激烈的對弈中撕廢紙和折火柴桿,他通過這種方式來舒緩自己的情緒.因此,每當他 出場比賽,總要求工作人員為他准備一大堆火柴和廢紙,一邊折火柴桿、撕廢紙,一邊運籌帷幄。比賽結束後,細心的人們總會發現,他的座位旁邊滿是折斷的火柴 和撕成長條的廢紙。

看到了嗎,無論多有成就、多傑出的人,都未必能完全擺脫緊張的情緒。不過只要像他們一樣,找到合適的排遣和放鬆方式,你就可以輕松地克服那令人渾身戰栗的緊張情緒,取得完美的勝利。

丘吉爾當年在演講台上臉色發白、四肢顫抖,直到被轟下台去,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每次演講他都覺得胃裡像放著一塊冰;

林肯在最初走上演講台時恐懼得甚至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美國的雄辯家查理斯初次登台時兩個膝蓋抖得不停地相碰;

印度聖雄甘地首次演講不敢看聽眾;大科學家牛頓承認自己在演講前抖動不已,大喊大叫……

沈從文第一次走上講台時,慕名而來聽課的人很多,他竟緊張得不知說什麼了。很久之後,他才慢慢平靜下來,開始講課。然而原本要講授一個課時內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地10分鍾就說完了。可是,離下課時間還早呢!他再次陷入窘境,後來他急中生智,轉身在黑板上寫了一句話:“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全場爆發出一陣善意的笑聲。【→_→你確定是善意的么

無獨有偶。如今,因為在“百家講壇”品三國而名聲大噪的易中天教授,也曾遭遇過類似的尷尬。據說,易先生在第一次面對鏡頭時,異常緊張,便對攝影師說:“開拍的時候,告訴我一聲,我得先念首詩。否則,太緊張,講不下去。”誰知,就在攝影師說開始的一剎那,易先生突然手足無措,剛到嘴邊的詩句也不知道哪裡去了,支吾了半天,不知所雲,只好叫停。如此,折騰再三,才錄完了第一期節目。

對於沈先生和易先生,我們只是看見了他們成名之後的風采,氣定神閑,風度翩翩;對於他們出道時候的情形,我們卻知之甚少。於是,我們便想當然地猜測:他們的這種風度,一定是與生俱來的吧!

任何人,無論他日後如何舉重若輕、瀟灑自如,他的第一次公開演講,都難免會感覺十分緊張。因為,虛榮是人的天性,它總是讓人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因為在意,所以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想得太多,自然精力分散,緊張就隨之而至。

沒有誰會真正喜歡這種緊張。人們想方設法消除緊張,大而言之,無非就是兩種辦法:一是鼓足勇氣、頻繁出鏡,次數多了,自然就習以為常、不以為然了;二是改變人性、根除虛榮,倘若一個人果真可以不在意他人的看法,真正做到我行我素,自然也就消除了緊張。

兩條道路,人們往往會選擇第一條,只有聖人選擇了第二條。

『肆』 印度 歷史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考古學家的估計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訥爾默達人化石是南亞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人類化石。次大陸最早的人工製品的年代早於訥爾默達人,該石器遺址發現於巴基斯坦北部的希瓦利克山,其時代大約為200萬年前。希瓦利克遺址中包含大量獸骨化石,但沒有人類化石伴隨出土。在晚於希瓦利克遺址的地質年代發現的人類活動痕跡明顯增多。按照印度考古學界的意見,印度的舊石器文化從喜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開始,可以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 有兩個舊石器時代遺址經過廣泛研究被作為印度早期舊石器文化的典型,即北方的梭安文化和南方的馬德拉斯文化。梭安文化分布於印度河河谷及其支流梭安河,中心位於拉瓦爾品第(現屬巴基斯坦)一拉瓦爾品第帶,但實際在傑盧姆河流域以至南印的安得拉邦也有發現。該文化最早的舊石器發現於第二冰河期的台地上,稱為前梭安石器。在第二間冰期台地上發現的較前梭安石器為進步的石器稱為早期梭安石器。在第三冰河期第二層台地上發現了晚期梭安石器,其中首次出現了用勒瓦婁哇技術處理的工具。梭安文化的遺跡亦發現於第三間冰期和第四冰河期的台地。梭安文化的主要特徵,是單面的礫石工具,以砍砸器為代表性器物,以後逐漸出現刮削器和石片工具等。馬德拉斯文化廣泛分布於印度中部和南部某些特定區域,以馬德拉斯附近發現的手斧為典型。馬德拉斯文化的遺址,按照雨期和間雨期分為若干層次;前期的石器主要用石核加工,後期開始利用石片,原料也從石英石轉為玄武岩。馬德拉斯文化似乎比梭安文化更為先進,該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雙面手斧和砍劈器。 舊石器時代中期大約從距今14萬年前持續到距今2.5萬年前。在巴基斯坦賈克巴巴德縣的羅赫里山,發現了屬於這一時期的石料加工場遺址。 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於4萬年前,結束於1.5萬年前。這一時期的遺址以普拉瓦拉河流域的涅瓦薩文化II為典型。涅瓦薩文化II的石器有石葉工具、石片工具和石錐工具。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性器物是利用經初步打制的石核製成的兩面平行的石片。20世紀90年代,又在卡納塔克邦發現了一個採石場遺址。 印度的舊石器時代居民不會使用金屬,也不懂得種地。他們的生活大抵是以狩獵和採集為主。也有推測這一時期的人已經開始馴養家畜和種植大麥。由於他們不實行墓葬,也沒有辦法找到這些原始居民的骨骼用於人類學研究。
2.中石器時代
按照印度學者的意見,次大陸沒有經歷過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以後接著就是新石器時代。但根據石器工具發展的特徵,一般仍從新石器時代中分出中石器時代階段,其年代大約始自公元前30000年,並經過2.5萬年的時間跨度。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拉賈斯坦邦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在西孟加拉和印度南部等地,發現許多中石器時代的小型石器和燧石;古吉拉特邦的朗格拉傑發現一製造工具的場所,此地並發現粗製陶器、人類骨骸和獸骨。拉賈斯坦邦的巴戈爾也是一處重要遺址。 印度中石器文化的特徵是使用所謂細石器。細石器較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製品小,加工也更加細致,有刮削器、切肉刀、手斧、鑽頭等多種類型。中石器時代的居民仍然以漁獵和採集為生,雖然也發現了一些可能表明此時已有人從事馴養動物和小規模農業活動的證據。無論如何農業和畜牧不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印度最古老的岩洞壁畫發現於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在中石器時代人生活的山洞裡,岩畫更加頻繁地出現,它們表現了狩獵等人類活動的生動場景。一些遺址可能保存了最早的宗教活動的痕跡。 據估計印度的中石器時代最晚結束於距今5000年前。現代人類(智人)在這一時期進入次大陸,其時間大約是在1.2萬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期的末期。
3.新石器時代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俾路支斯坦和信德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出現較早;印度河以東地區的已發現遺址則屬於較晚的年代。不同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延續時間不盡相同:在俾路支,新石器文化很快進化為金石並用階段;而在克什米爾和中印度森林地區,新石器文化出現較晚,結束也較晚。在邁索爾和阿薩姆邦也發現了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從俾路支的遺址推斷,該地區的文化與鄰近的伊朗文化和阿富汗文化有密切關系。 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這時雖然還沒有完全放棄粗石器的使用,不過新石器時阿富汗文化代的人使用的石器大多數已是經過打磨加工的適於更多不同用途的工具。在極個別的地區發現了銅器。這一時期的居民留下了一些墓葬,在克什米爾和南部印度的婆羅門吉里、皮克利哈爾等地都發現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墓穴。他們耕種土地,飼養動物並掌握了取火方法。在克什米爾的布爾扎霍姆岩洞內發現的遺址表明此時已製造陶器。他們能造船和織布。但是,此時是否已經從游牧和狩獵的生活方式轉為定居務農,還沒有確定。邁索爾地區高原上的新石器時代人顯然是游牧的。新石器時代的印度居民與舊石器時代的居住者是否屬於同一種族,這是很難說的。
4.金石並用時代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是部分學者提出的介於新石器時代和哈拉帕文明之間的一個時代。其具體時間大約在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至第3千紀中葉。這一時代的人們所用工具仍以石器和骨器為主,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黃金可能是印度原始居民最早利用的金屬,不過他們只把黃金用來做飾品。最早作為實用工具的金屬也許是紅銅,在金石並用時代的遺跡中常有發現。紅銅器的形式有斧子、鑿子、銅環和銅條等。這一時期的文化大抵建立在畜牧和種植業基礎上,人們飼養牛羊,種植大麥、小麥和豆類。 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於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編輯本段]二、古代史
1.吠陀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是一個分布范圍非常廣大的文明,在時間上大致與古代兩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時。這一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祭司國王像終徹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吠陀一詞的意思是知識,是神聖的或宗教的知識,中國古代曾將這個詞譯為「明」或「聖明」。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種知識的宗教文獻,是在很長的時期中由多人口頭編撰並且世代口傳下來的。早期吠陀時代的歷史幾乎完全無從考查;梨俱吠陀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可能是達羅毗荼人)進行征服。雅利安人在這時的主要祭祀對象是代表自然力量的因陀羅、阿耆尼諸神。《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產生較晚,被稱為「後期吠陀」。在後期吠陀產生的時代,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較以前有了很大發展;他們從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恆河流域地區。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崇拜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這種宗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抬高祭司階層(婆羅門)的地位。往世書和印度大史詩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團,而且人民中已經有被稱為「羅闍」的領導者出現(王)。敵對的部落集團之間進行頻繁的戰爭,最終形成了為數眾多的早期印度國家。在前600年時,印度有不少於20個這樣的國家,吠陀時代到這時通常認為已經結束。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稱這次思想爆發為「沙門思潮」,新涌現的許多思想潮流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反對婆羅門在印度社會中的特權地位。
2.印度十六雄國時期
印度十六雄國(Mahajanapadas)是十六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范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印度十六雄國分布圖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范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盤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印度可信的政治史開始於頻毗娑羅(瓶沙王)統治摩揭陀的時期。往世書和各教派的典籍證明了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積極的政治活動導致摩揭陀的實力大大增強。頻毗娑羅之子阿闍世(未生怨王)執行擴張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確立了某種盟主地位;他並且支持佛教的發展,使佛教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結集。大約從前4世紀開始,難陀王朝統治了摩揭陀;這個王朝的建立人摩訶坡德摩·難陀是一個比阿闍世還要強大得多的統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區也服從他的王權。
3.波斯人與希臘人的入侵
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區。這是有記載的印度雅利安人社會與其它發印度十六雄國分布圖達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觸。大流士一世將他的印度屬地建為一個省,並且可能是波斯帝國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個省。在大流士之後侵入印度的是古代歐洲最偉大的征服者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波斯帝國的衰弱導致他可以長驅直入亞洲,其兵鋒所及最遠之處就是印度。亞歷山大對印度西北部地區的侵略在印度文獻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然而它可能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4.孔雀王朝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亞洲最強有力的希臘統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這位偉大的君主完成了對南方羯陵伽的征服,這樣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廣泛進行傳教活動。但是,孔雀王朝的強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後即告終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縮回它本來居有的地區,印度恢復列國時代的那種分裂狀態。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他們在整個西印度建立了許多公國。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這個國家被列舉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羅馬帝國、安息、貴霜帝國和漢朝)之一。貴霜時代的寶貴產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
5.笈多王朝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旃陀羅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對塞人的輝煌勝利,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傳說中的偉大英雄超日王。中國僧人法顯在旃陀羅笈多二世在位時訪問了印度,他描寫這位國王的賢明統治使印度人民安居樂業。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榮。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不過此時它已經開始向現代印度教轉變;佛教和耆那教繼續擁有廣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總體上來說是容許所有教派傳播。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6.後笈多王朝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白匈奴)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紀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亂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統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過短暫的霸權之外,沒有一個王公擁有廣大的權力。不過,在南印度則興起了幾個強盛的政權,如遮婁其人(其統治者打敗了戒日王的進攻)、羅濕陀羅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7.拉其普特時期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在這段時間里,幾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權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婁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中特別重要的有瞿折羅-布羅蒂訶羅人、兆漢人和遮婁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國之間混戰不已,同時又激烈抵抗伊斯蘭教力量對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認為是印度教的保衛者。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
8.伊斯蘭時期
(1)德里蘇丹國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茂德入侵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並。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烏德-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兆漢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烏德-丁·艾伯克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卧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 德里蘇丹國是由來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權。先後有5個王朝在德里進行過統治: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羅第王朝。不過,德里蘇丹國並非統一了整個印度的帝國。除了在阿拉-烏德-丁·卡爾吉等極強大的蘇丹統治時期,德里蘇丹國充其量只是北印度的一個最大的王國。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繼續保有強大的力量,而南印度則幾乎從未進入蘇丹政權的版圖。阿拉-烏德-丁·卡爾吉時期對德乾地區的3次大舉入侵使德干北部服從蘇丹統治直到14世紀;菲羅茲·圖格魯克蘇丹臣服了印度教王公統治的奧里薩。困擾蘇丹的問題主要是叛亂和外部入侵。在整個德里蘇丹國存在時期,叛亂和王室內訌層出不窮。各地的分立勢頭從未被有效遏止,幾個著名的蘇丹都曾鎮壓過大規模的叛亂。外部入侵的威脅開始主要是來自蒙古人,後來則是中亞的征服者帖木兒。帖木兒的可怕入侵終於使搖搖欲墜的蘇丹政權徹底崩潰。德里蘇丹國在帖木兒撤離之後不久解體,獨立王國林立各地,雖然還有名義上的蘇丹,但他們的權力幾乎只限於德里和旁遮普。德里蘇丹國時期,印度的穆斯林文化有了很大發展。許多蘇丹執行相對寬松的宗教政策,除了徵收人頭稅之外並不對非穆斯林居民進行迫害。伊斯蘭式的宏偉建築在印度聳立起來,這一時期所形成的建築風格有時被稱為德里風格。在文學上,產生了阿密爾·胡斯魯這樣的偉大詩人。突厥人也帶來了一種有害制度:在宮廷和貴胄之家中流行的奴隸制。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烏爾都語在蘇丹時代產生,以及羅第王朝末期出現了錫克教。 (2)莫卧兒帝國 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1526年,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卧兒帝國,意為「蒙古人的帝國」,因為巴卑爾的血統由母系可以上溯到成吉思汗。巴卑爾的統治只是莫卧兒帝國的肇始,他還未來得及鞏固莫卧兒人在北印的地位便已去世。行政、司法和財政制度都沒有建立;這些關鍵事物實際上是由莫卧兒人的敵人舍爾沙締造的。舍爾沙是南比哈爾地區的阿富汗人首領,他在1540年打敗並趕走了巴卑爾的繼承人胡馬雍,短暫地恢復了阿富汗人在印度的統治。舍爾沙的統治時期很短,但是卻十分重要。他壓服了孟加拉的叛亂,並把它分成19個小行政單位;征服瓜廖爾;打敗了最強的拉其普特人領袖馬爾德夫。在短短5年之內,幾乎整個印度北部都被他征服了。在舍爾沙於1545年陣亡之前,他已經在北印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制度,舉行土地清丈以確定稅制,並進行了貨幣改革。舍爾沙的統治事實上為莫卧兒帝國的最終建成鋪平了道路。在舍爾沙死後,胡馬雍得到波斯國王太美斯普一世的支持返回印度,不久奪回德里;但他在與主要敵人阿迪爾沙阿交鋒之前突然死去,完成莫卧兒人偉業的任務歸於其子阿克巴。阿克巴最強大的敵人是阿迪爾沙阿的印度教將軍喜穆。喜穆利用胡馬雍之死奪取阿格拉和德里,並自稱為「超日王」,可能在印度復興起一個印度教的王朝。阿克巴在1556年關鍵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打敗了喜穆,於是在印度再也沒有可以與莫卧兒人抗衡的力量了。 阿克巴是莫卧兒帝國的真正建立人和最偉大的皇帝。他在漫長的統治期間征服了印度北部全境,並把帝國的版圖第一次擴展到印度南方。由於對拉其普特人採取懷柔政策,大多數好戰的拉其普特部族都歸順了帝國的統治。對異教的寬容是阿克巴的顯著特點,他不僅免除了非穆斯林的人頭稅,還企圖倡導一種融合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宗教改革。以蘇巴(省)為單位的全國行政制度形成了,印度教徒也被允許擔任政府官員。阿克巴時代的印度是伊斯蘭世界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阿克巴去世後,莫卧兒帝國先後由賈漢吉爾和沙阿·賈漢統治。這是兩個才能較為遜色的統治者,沙阿·賈漢終於被自己的兒子奧朗則布推翻失去了皇位。 奧朗則布是莫卧兒王朝最重要但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他放棄了莫卧兒帝國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時代的宗教寬容政策,加強伊斯蘭教的宗教地位,企圖使印度完全伊斯蘭化。奧朗則布恢復對非穆斯林徵收人頭稅,將印度教徒逐出政府,並大舉拆毀印度教廟宇與神像。這些短視的政策導致帝國境內的非穆斯林與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銳起來,並很快演變成武裝斗爭。堅持自己信仰的錫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為莫卧兒帝國公開的敵人;奧朗則布雖然多次打敗他們,卻無法徹底消滅其反抗力量。最危險的國內敵人是新興的馬拉塔人國家,它後來發展出可與莫卧兒帝國匹敵的軍事能力。另一方面,由於奧朗則布力圖消滅他的政治對手,莫卧兒帝國帝國的疆域在他在位時擴張到最大限度。他長期駐留在德干指揮對該地區各穆斯林小國的征服,這些國家是16世紀初德乾的伊斯蘭教強國巴赫曼尼王朝分裂後形成的。其結果是奧朗則布取得了勝利,將德乾地區並入帝國版圖,成為印度南方的最高統治者。除了次大陸極南端和馬拉塔王國以外,奧朗則布統一了整個印度。 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卧兒帝國稱為「後期莫卧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卧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

『伍』 羅蒂爸爸和帕帕羅蒂什麼關系

羅蒂爸爸是羅蒂公主的中國爸爸,帕帕羅蒂是羅蒂公主的印度爸爸,所以兩個是跨過互戴綠帽關系

閱讀全文

與印度羅蒂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越南辦一個手機卡要多少錢 瀏覽:621
尼摩船長在哪裡與英國 瀏覽:495
伊朗新冠狀怎麼得美國 瀏覽:993
越南家居怎麼進中國 瀏覽:232
中國白銀手鐲怎麼樣 瀏覽:975
病毒是怎麼傳染到伊朗的 瀏覽:431
中國現在怎麼停電 瀏覽:624
表哥在英國留學送什麼 瀏覽:387
在越南簽證過期回國怎麼辦 瀏覽:396
威廉為什麼當英國國王 瀏覽:141
西西里是義大利哪裡的 瀏覽:949
軸心一方的義大利什麼梗 瀏覽:655
伊朗的演員什麼波波 瀏覽:832
美國什麼時候暗殺的伊朗將軍 瀏覽:549
義大利麥當勞怎麼點 瀏覽:452
中國人壽形象代言人有哪些 瀏覽:348
眾所周知印度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604
為什麼英國王室很有錢 瀏覽:297
越南老乾媽怎麼樣 瀏覽:111
中國武警部隊有哪些下屬單位 瀏覽: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