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述印度服飾與民俗
至少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人已經開始講究服飾。人們普遍能夠享用棉布服裝。現存於德里印度博物館的出土文物證明,那時的城市文明已經相當發達,婦女喜歡佩戴項鏈。公元前5世紀時,亞裔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觀察到印度人用棉花織布制衣,感到十分新鮮和驚訝。棉花的用途很可能是印度人首先發現的。在公元前3世紀或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製造的絲綢已為印度人所知,但開始大量輸入印度則是在公元1~4世紀期間。6~7世紀時,印度人已能自己生產絲綢,主要為貴族和富人所用。由於氣候炎熱,印度古人多用一塊棉布裹身,十分便捷。大多數普通男女不穿上裝。在現存印度古代壁畫和雕刻中,女性通常都裸著上身。徐悲鴻在印度繪畫《愚公移山》時所用孟加拉男性模特,都裸著上身,應是現實勞動生活的反映。古代只有軍人和在印度的外國人等少數人穿縫制的服裝。北印度人在冬季使用質地較厚的頭巾或披肩保暖。
伊斯蘭教侵入印度後,使印度的服飾發生了變化。男性開始效法莫卧兒人穿綴有紐扣的服裝,女性則開始穿裙子、罩衣和戴頭巾。英國等歐洲殖民者在近代侵入印度後帶來了西方的服飾文化,使印度服裝文化呈現絢爛多彩的局面。18世紀時,印度教婦女普遍穿用的現代紗麗發展起來。紗麗的質地為絲綢或棉布,通常長4.5~8米,寬1.1~1.3米。穿時首端纏在腰際,中段繞過胸前,末端搭在肩上。紗麗在印度的地位與和服在日本略同。男性多穿棉布或紗布縫制的服裝。不同教派的服裝有所不同。例如,錫克教徒頭包紅巾,一眼就可以看出。在大城市,印度服裝在保持傳統的同時,也開始出現西化現象。
印度古代服裝雖然簡潔,但首飾卻富麗而又繁多。婦女普遍佩戴金銀和寶石飾品。她們使用的首飾包括耳環、耳墜、鼻飾、項鏈、項圈、手鐲、戒指、腳鐲等。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印度婦女舞蹈時腳鐲聲聲,節奏明快,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印度古代男子啊也戴耳環。現代男性戴戒指者頗多。
2. 刺客信條裡面那些穿著白衣服的僧侶是什麼教派的就是那些人主角可以躲在他們中間的,兩只手抱在一起慢慢
那不是什麼教派的,是阿泰爾救了一個學者,其他學者會幫助阿泰爾潛伏。所以,那些白衣人都是學者
3. 為什麼印度人要穿白衣服
因為白色對他們來說很神聖,因為他們長的黑
4.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僧人的服飾有什麼差別
1、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僧人的服飾在顏色和件數上都有顯著差別。
2、藏傳佛教的僧衣顏色更鮮艷,也更好看一些。
一、藏傳佛教的僧衣特點:
一是僧服與外道所穿的不一樣,二是僧服具有因時因地性,三是沒有任何飾物,四是符合戒律要求。律經上說,比丘有十三件衣物。即,朗袈(袈裟,重復衣)、喇奎(上衣)、唐奎〔下衣)、夏木特(裙)、夏木特森(副裙)、委森(掩腋衣)、委森森(副掩腋衣)、東其(拭面巾)、納森(護腋衣)、延嘎普(護疥衣)、扎賽(剃發衣)、頂娃(敷具)和亞奎(雨衣)。這十三件衣物的尺寸大小、色彩和式樣都應嚴格按照律經選材縫制,不能隨意製做。
根據印度佛教傳到藏區的律經規定,在藏區各教派僧衣的樣式大同小異,既各具特點又有所差異。其中寧瑪派(俗稱「紅教」)僧人身著紫紅色的袈裟、僧裙,戴形如蓮花狀的紅色僧帽,在家的居士則穿白色衣裙。薩迦派(俗稱「花教」)僧人的衣裙、靴帽的樣式和顏色與寧瑪派相近似。噶舉派(俗稱「白教」)僧人,出家受沙彌戒、比丘戒的,也穿紅色衣裙;在家受居士戒的穿鑲紅、綠邊的白色僧裙和袈裟。格魯派(俗稱「黃教」)僧人,一般穿暗紅色袈裟,修持突出的可穿黃色袈裟。頭戴黃色桃狀帽和蓮狀帽。活佛一般著特製的袈裟和禮服。
二、漢傳佛教的僧衣特點:
件數上,由於氣候上中國異於印度,裡面不穿衣服無法抵禦寒冷,漢傳佛教的僧衣,在印度三衣上,裡面多了禦寒的小褂,顏色上,佛陀上衣近乎黃綠色,裙子近乎紅褐色,佛教部派提倡用紅、黃色。可受到漢地各朝代君王穿黃、大臣著紅限制,漢傳佛教的僧人只能放棄使用這兩種顏色。形制上,袒露肩膀漢人也不能接受,因此,僧衣在中國漢地逐漸被本土化,特點是,一方面遵從戒律的規定,參照印度傳來的僧衣式樣;另一方面,又兼顧漢地氣候、地理環境、民族風俗等;還要考慮帝王及政府方面的制約與干涉等因素。僧衣從顏色到形制都有所改變。
僧侶的常服顏色,大多為五種顏色:褐、黃、黑、灰、黃綠色。各地各部派深淺不一,沒有具體一定的規制。形制上,「海青」或稱「大袍」是主要服裝之一。其款式保持了漢代的形式:腰寬袖闊,圓領方襟,比其他衣裳肥大很多。現今「海青」(大袍)仍被佛門七眾在禮佛和比較正規的場合用作外衣。出家二眾在禮佛、誦經、正式集會時穿著,將三衣之一種披在大袍之外。其餘五眾只可穿大袍,不披袈裟。僧衣的海青顏色有二:一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禮佛時所穿;一為黃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的主法者所穿。另外,現代有些法師在舉行法會時,也有身披黃色或紅色用金線或銀線界成水田格的袈裟。
5. 廟里的僧人穿不同顏色衣服表示什麼身份
根據佛教的制度 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 是用五條布縫成的小衣 我國俗稱為五衣 打掃勞作時穿的 是七條布縫成的中衣 國俗稱七衣 是平時穿的 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 我國俗稱祖衣 是禮服 是出門或見尊長時穿的 三衣總稱為袈裟Kasāya。袈裟本是一種顏色的名稱 為佛制定僧人必須穿染衣 避用青黃赤白黑五正色 而用一種雜色 即袈裟色 我國舊譯袈裟色是赤色 南方佛教典籍則說是一種橙黃色 可能是一種赤黃混合色 根據我國佛典記載 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後 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區別 的是赤色 有的是黃色 有的是青黑木蘭色 但據六世紀印度來華高僧真諦法師說 各部派衣色實際都是赤色 所謂青黑木蘭 僅是些微小的差別 現在緬甸 斯里蘭卡 泰國 柬埔寨 寮國 印度 尼泊爾諸國的僧服都是黃色 僅有深淺的不同 我國漢族僧人的袈裟 祖衣是赤色 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黃色 蒙藏僧人的袈裟 大衣是黃色 平時所披的中衣近赤色 北方氣候寒冷 僧眾三衣不夠 所以我國僧眾在袈裟裡面另穿一種常服 這種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裝略加改變的 常服的顏色 明代皇帝曾作過規定 修禪僧人常服為茶褐色 講經僧人藍色 律宗僧人黑色 清代以後 沒有什麼官方規定 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後 一般僧人常服均為黃色
僧人的服飾沒有什麼等級,寺院不是等級最森嚴的地方,但是最講究禮節的地方,原則上都應該穿長袍(褂)的,但有時為了行動方便,也可以穿短褂(比如幹活、上山等)佛弟子是以戒為師,寺院的執事是根據個人的辦事能力來安排的,除了事務上,是沒有其他的特權的.
6. 天衣派女尼的基本情況
空衣派(或稱天衣派)。是從印度傳統宗教耆那教中分裂出來的。空衣派又稱裸體派,主要流行於北印度。他們認為耆那教徒不應蓄私財,因此連衣服也不能有,只能以天為衣。該派教徒手持孔雀毛作的撣子,用以驅趕路上的小蟲,以防傷害生靈。他們生活在寺廟或遠離世人的住所,靠乞食為生,鄙視婦女,不許婦女參加社會活動;主張宗教活動除在耆那教寺廟舉行外,也可借用印度教寺廟。後來該派又分裂為毗娑般提、達羅那般提和鳩摩那般提三派。空衣派流行於米索爾地區。大部分教徒是商人、工廠主和城市中的富裕居民。
以下為補充回答:你認為一個鄙視婦女教派里的女信徒會好過到哪去嗎?處境就象二戰時在納粹陣營的猶太人差不多。開始空衣派有一定的女信徒,中間一段就幾乎沒有了,後來據說又有了。她們的修行和男信徒基本一樣,只是在宗教活動等方面有差異。比如是否參加就大為爭議,我們只能說了解到這個程度,因為我們對他們很不熟悉
7. 誰能介紹下印度服飾
印度民俗風情-衣著特色
衣著特色
印度人的衣著打扮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同於其他民族。印度人頑強而自信地堅持著自己在服飾上的悠久傳統和審美習慣,並不無自豪地向外部世界展示著印度服飾的美麗與雅緻。
印度人在新石器時代就學會了「紡線織布」,有了棉織品,進入印度河文明時期,除棉織品服裝外,也出現了麻織品、毛織品和絲織品衣服。到了吠陀時期,服裝趨於考究,分內衣、外衣和斗篷三部分,五顏六色,用棉花、鹿皮或羊毛製成,外衣用金線刺綉,有了紗麗和陶迪。波斯人和莫卧兒人進入印度後,薩爾瓦、襯衫、短上衣、男長褲、帽子等外國服裝也隨之傳入,但僅限於王公貴族和城市居民穿戴,一般人大多穿陶迪,披圍巾,纏頭巾等。歐洲人大量進入印度後,又輸入了西服、領帶等歐洲服裝。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發展,有的服飾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有些傳統服裝至今仍然流行不衰。
現在,印度男子平常大多身穿無領或圓領的長衫和寬松的圍褲陶迪,頭上纏上厚厚的頭巾。長衫一般長不過膝,圍褲垂至腳面以上,頭巾長達幾米。頭巾的包法各式各樣,多達十幾種,從頭巾的不同包法上一眼就可以看出誰是印度教徒誰是錫克教徒。頭巾的顏色不一,有白色、紅色等各種顏色,其中以拉賈斯坦人和錫克人的頭巾最為艷麗。印度教徒纏頭巾是一種傳統,也是為了防止陽光的直接照射,純屬個人行為,不願意纏可以隨時摘下來。而錫克教徒纏頭是他們民族的特徵,也是必須遵循的教規,不能輕易摘下來,如果別人要他們摘下頭巾,無疑是對錫克人的侮辱和挑釁。
印度男子在一些比較正式而又要求體現民族特點的場合,多數都穿「尼赫魯服」。這種服裝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時期象徵印度民族精神的服裝,即「民族服裝」,有點類似於中國的「中山裝」,只不過上身稍長一些,扣子也多出幾排。另外,在現代城市,西裝革履打領帶的人逐漸增多。但鄉下的農民則仍以穿圍褲陶迪、三角褲和赤腳為主,印度中部和北部地區,冬天天氣較冷,在單衣外面披一條線毯或毛毯,即可禦寒過冬。
印度婦女的服裝則比較艷麗,主要有裙子、紗麗和緊身上衣等。裙子各式各樣,五顏六色,有些綉上花,爽心悅目,有些鑲上鏡片,光彩照人。紗麗是印度婦女最鍾愛的傳統服裝,不僅印度人喜歡,就是外國人也為之陶醉。在穿紗麗的時候,首先要穿上緊身上衣,將雙肩和胸脯緊緊包裹起來,而小臂和腰部完全裸露在外,下身要穿短褲或襯裙,然後將紗麗披在身上,一直到腳踝處。由於紗麗本身非常輕薄,容易透光,所以襯裙的顏色與紗麗要相配。印度婦女有個習慣,就是肚臍隨便露,但大腿小腿則萬萬不能露。
紗麗布料長度一般5-8米,寬度1.25米,質地從普通棉布到閃光絲綢等,刺綉圖案不拘一格,變化無窮。披戴方法雅緻多樣,因不同地區和個人愛好而有所不同,有的纏繞全身,有的連頭裹起,有的看起來好象是穿長袍,也有的地區婦女把紗麗披到兩腿之間,而最普遍的方法是從肩膀上纏著全身披戴和打折。婦女們喜歡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更換不同顏色的紗麗,夏季紗麗的顏色多為淺黃色、淺藍色、淺綠色等,冬季紗麗的顏色多為深紅色或淺紅色,雨季時多為深綠色。
紗麗受到印度各階層婦女的喜愛,不管是上層社會的顯貴夫人,還是終日忙碌的農家婦女,都穿著同樣式樣的紗麗,所不同的只是質地。名門貴族往往身穿絲綢紗麗,有的上面還鑲嵌無數寶石或玻璃鏡片,光耀奪目,她們往往有幾十條、上百條顏色不同、圖案各異的紗麗,根據自己的心情、愛好和場合選擇穿戴。而一般平民百姓,大多穿戴棉布或棉紗紗麗,件數也比較少。因其端莊含蓄而雅緻大方,紗麗也受到國際服裝設計大師的青睞,他們設計出新穎別致的紗麗,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印度傳統服飾之王紗麗的無窮魅力。
印度穆斯林婦女習慣頭戴面紗,有些人甚至在吃飯或喝水時也不摘下來,北印度的穆斯林尤其如此。從前,穆斯林婦女不戴面紗不能出門,即使坐在轎子和馬車里也要戴面紗。現在,印度穆斯林婦女戴面紗的情況有所變化,有些較為開化或發達的地區,婦女並不戴面紗,但就多數地區而言,仍然戴面紗。印度穆斯林講究穿戴,穆斯林服裝式樣很多,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季節變化,衣服和帽子的種類及樣式不盡相同,其中以德里、勒克瑙、海得拉巴的服裝最為聞名。
加洛山區的土著加洛人穿衣服很少。絕大多數男子只穿一條三角褲,遮住下身,婦女在腰間圍一塊齊膝長的黑布,上身穿一件護胸衣,一些婦女裸露上身。非基督教男女頭上纏一條家織的布帶子,在特殊場合,戴一條鑲邊的紅綢子,頭巾裹成一圈又一圈,露著頭頂。有文化的加洛人和基督教徒,穿英國式衣服。
更多印度信息請參考 http://www.indiaabc.net/index.php/group_thread/view/id-2625
8. 白色在佛教中的寓意
白色在佛教中的寓意
白色在佛教中的寓意, 白色是最易於與其他色彩相配,不同顏色有不同意義和特點,白色象徵著和平與神聖、保守的性格,那麼大家知道白色白色在佛教中的寓意是什麼嗎?
白色(white ),白色的色感光明,性格朴實、純潔、快樂。白色具有聖潔的不容侵犯性。如果在白色中加入其它任何色,都會影響其純潔性,使其性格變的含蓄。
1、清爽,無瑕,冰雪,簡單。無情色,是黑色的對比色。表純潔之感,及輕松、愉悅,濃厚之白色會有壯大之感覺,有種冬天的氣息。在東方也象徵著死亡與不祥之意。
2、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紅,就成為淡淡的粉色,鮮嫩而充滿誘惑。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黃,則成為一種乳黃色,給人一種香膩的印象。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藍,給人感覺清冷、潔凈。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橙,有一種乾燥的氣氛。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綠,給人一種稚嫩、柔和的感覺。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紫,可誘導人聯想到淡淡的芳香。
3、星座:向來注重生活的巨蟹,會花上很多時間來經營生活,所以可以選擇白色來維持和諧,和巨蟹的特性更相輔相成。
在許多文化中,白色象徵著純潔,清白與神聖,但是在中國日本及印度,依照傳統,白色卻標志這死亡與服喪(歐洲人也曾有一段時間穿著白色喪服)。佛教中,白色總與蓮花聯系在一起——象徵著光明與純潔——也象徵著博學與啟迪。美洲印第安人認為白色代表人的靈魂,伊斯蘭蘇菲派禁慾神秘主義者則視白色為智慧的標志。
古代,因為當時弱小的祖先無法抵抗猛獸的攻擊,在視線清晰的白天,隨時有被猛獸撲食的危險,於是便對白色產生了一種本能的恐懼感。
在中國,白色更多的是一個禁忌詞。在古代的五方說中,西方為白虎,主蕭殺之秋。所以白色是枯竭而無血色、無生命的表現,象徵死亡、凶兆,因此自古以來親人死後家屬要穿白色孝服,辦「白事」,要設白色靈堂,出殯時要打白幡;舊時還把白虎視為凶神,所以稱帶給男人厄運的女人為「白虎星」。
白色還象徵反動、落後,如在戰爭中失敗的一方總是打著「白旗」表示投降,稱智力低下的人為「白痴」,把出力而得不到好處或沒有效果叫做「白忙」、「白費力」、「白乾」等;它還象徵姦邪、陰險,如「唱白臉」、「白臉」奸雄;它還象徵知識淺薄、沒有功名,如稱平民百姓為「白丁」。
當然在漢語中,白色也有用於褒義的一面。白色給人以潔凈、明亮的感覺,因此我們可以說「潔白如玉」、「白雪陽春」。白色表達著「正義、光明、善良」,如「白衣天使」。
而在西方文化中,白則象徵高雅、純潔、高尚、公正、幸運、吉利等,因此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白色是和平、光明、權力象徵,如美國的白宮,英國倫敦的白廳等一些建築物也用白色。白色也是美麗、純潔、幸福、希望、善良,舉行婚禮時,新娘總是身著白色衣裙,戴白色面紗,取其純潔之義。格林童話故事中,白雪公主是聰明、善良、美麗的化身,深得世界各國兒童廣泛同情和喜愛。
白色 聖經里最常見到的顏色。除了用來形容事物,白色還象徵正義和靈性潔凈。(默3:4;7:9,13,14)默示錄6:2和19:11描繪的白馬,象徵由耶穌基督統領的一場聖潔正義之戰。
無論是窮人還是尊貴的人,都會穿白衣。聖經提到天使所穿的衣服時,通常都說他們穿著白衣(谷16:5;若20:12;默19:14)。
其他用白色形容的事物有:毛發(肋13:3;瑪5:36)、肉(肋13:16)、可以收割的莊稼(約4:35)、那施行正義審判的寶座(默20:11)。把經師和法利賽派的人比作刷了白灰的墳墓。(瑪23:27)這個比喻取自猶太人的一個習俗:逾越節前,人們會給耶路撒冷附近的墳墓刷上白灰,以免來過節的人因碰到墳墓而成為不潔。
普遍認為以色列人祭祀上主的供品都是白色的,因此白色被當做節日的顏色,總是與好兆頭聯系在一起。聖經上提及有白色的事物還有很多,諸如白色細麻及其他數種衣料的顏色(艾1:6;訓9:8等)。
有白色的奶(創49:12)、瑪納(出16:31)、牙齒(創49:12)、雪(出4:6;戶12:10;詠51:9等)、麵包(創40:16)、牆壁(瑪23:27;宗23:3)、月亮(依30:26;歌6:10)、驢子(民5:10),並有白里帶紅的斑痕(肋13:24),面色蒼白的產婦(耶30:6)。
白色也是貞潔(谷16:5;默3:4)、勝利(默6:2)、喜樂(訓9:8)、無罪(依1:18)、高貴大方(艾8:15)的象徵。無瑕的羔羊(戶28:9),天使潔白的翅膀(依6:2),復活後如雪的衣服(瑪28:3)象徵上主神恩的銀色光環(宗9:3)。
在教會禮儀中,白色代表著純潔、喜樂,表示信德的勝利,常用於復活期和聖誕期的彌撒。此外也可用於主的節日與紀念日(苦難節日例外),聖母的節日與紀念日,天使瞻禮,諸聖節,聖若翰瞻禮,聖史若望宗徒瞻禮,聖伯多祿宗痤瞻禮和聖保祿歸化瞻禮以及非殉道聖人的節慶日。
白色的文化象徵
西藏人的白色文化: 在西藏,白色是最常見的顏色,人們喜愛且崇拜白色。在西藏延綿漫長的冬季里,世界變成一片茫茫雪海。即使在夏季,高原南部的喜瑪拉雅山和北部的岡底斯山也仍然積著雪。
白色的雪,常年伴隨著西藏的人們。俗話說瑞雪兆豐年,頭一年的白雪,可以帶來來年的豐收。不過這種能帶來豐收的雪既不能太小又不能太大,太小了會乾旱,也就談不上豐收,太大了就會帶來雪災,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於是,由白雪而起的人們那種既感謝又敬畏的崇拜便油然而生。
在青藏高原上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世世代代的高原人在這里用農業生產和牧業生產維持著自己的生存。種的糧食主要是青稞,養的牲畜主要是羊。用青稞磨出的糌粑是白色的,用青稞製成的青稞酒是白色的,穿的衣服離不開白色的羊毛,吃的酥油是白色的,喝的奶也是白色的……總之,是白色哺育和維系著人們的生命。白色給予人們生命中如此之多並如此重要的東西,所以白色成為人們崇拜的顏色。
在西藏白色成為正義、善良、高尚、純潔、吉祥、喜慶的象徵。只要是白色的東西,就可以成為人們崇拜和喜愛的理由,而那些生活在人們想像中的幫助人們的神仙,人們也把他們與白色緊緊聯系在一起。
白色的珠穆朗瑪峰被人們稱作是一襲白衣的「祥壽神女」,白色的岡底斯山是人們心中的「神山」、「聖山」,就是不起眼的白色石頭也被人們認成「靈石」。而在浸透到西藏每個角落的藏傳佛教中,白色更是其離不開的顏色:
白色的經幡、白色的佛塔隨處可見,還有比其他教派更加尚白的五大教派之一的噶舉派,被人們習慣上稱作「白教」。深受人們崇拜和喜愛的佛教中的觀音/菩薩也被人們以白衣打扮。與之相應,黑色則成為邪惡和災難的象徵。人們想像中的惡魔無一不是黑色的。
人們不僅把白色的象徵意義賦予到超凡世界,而且人們已經把白色融合到日常生活中,融合在現實世界裡:比如穿的藏裝多配以白色襯衫,搭的帳篷以白色居多,住的房屋門上差不多都有白色的吉祥圖案;在迎送往來之時,人們互敬的哈達是白色,表達自己良好的祝願;姑娘出嫁時,騎白色的馬表示吉祥如意;飲酒歡樂時,酒壺把上也會掛點白色羊毛;甚至家人去世之時,也用白色糌粑勾畫出引導逝者通向極樂世界的線路
9. 印度和巴基斯坦人為什麼喜歡穿那種純白的衣服,有什麼淵源嗎
印度男子最為普通的服裝是「托蒂」,就像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甘地穿的那種衣服。「托蒂」其實也是一塊三四米長的白色布料,纏在腰間,下長至膝,有的下長達腳部。隨著社會發展,男子的衣服也有改進,除「托蒂」外,上身加了一件肥肥大大的襯衣,名為「古爾達」。天冷時,再加一件披肩。在一些特別重要的場合,經常會看到個別上穿「古爾達」、下圍「托蒂」、足踏拖鞋的老人。不知內情的外國人往往以為這些人無足輕重,實際上這種打扮才是最有身份的標志。 不過,在城市裡,男子服裝已經趨於西化,西裝差不多是最為普遍的男子服裝,即使不穿正規的西服,也是西式的襯衣和長褲。印度男子,特別是有身份的政府官員在正規場合,常穿一種很像「中山裝」的上衣,也是緊緊的衣領,胸部有一兜,再別支鋼筆,看上去也是滿精神的。
10. 印度的風俗
印度有 牛的王國 之稱,牛是當地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動物 在路上駕車時,千萬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製品進入廟宇,同時最好也盡量避免以牛為攝影對象 印度還有一項特別不同的習慣,回答對方問題時若將頭歪一邊或搖頭,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萬別會錯了意,造成不應有的麻煩 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實行種姓制度,打聽當地人的種姓 階級也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
不要摸小孩的頭印度等地的人們不希望別人摸自己頭上的任何一部分,他們也不喜歡去摸別人 他們認為,頭部是人體最高的部分,也是人體中最神聖無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頭,被視為神明停留之處,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允許觸摸
被邀去吃飯不必客氣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吃東西時要大家一起分享,獨食是小氣而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印度人邀請人共餐,絕不是礙於情面假惺惺,而是誠心誠意的邀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回絕當然令人不高興
不跟身份懸殊的人進餐印度 尼泊爾人很重視身份 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屬階級有異,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飯 尼泊爾人也同樣有類似的階級劃分,在其國內,對 身份 的重視,超過了一切
買酒有時間限制在泰國有個規定,凌晨2時以後不準再買酒,否則會被警察處以罰款 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 星期五 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為禁酒日,在這些天就是神通廣大的人也休想買到酒
不可騎在佛像上拍照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旅客如果對寺廟 佛像 和尚等做出輕率的行動,被視為 罪惡滔天 有些不明利害的遊客,曾經由於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紀念照而被刑罰 對想帶回去的佛像紀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為在信奉佛教的國家購買的佛像雖然歸自己所有,但必須對它有一份敬意,如當它是一玩物,隨意放置或粗手粗腳地動它,這種行為,會引起該國人的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