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甘地是哪國的領袖
甘地是印度的領袖。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Karamchand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稱「聖雄甘地」(MahatmaGandhi),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
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❷ 甘地是個什麼樣的人
「聖雄」甘地是印度國父、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之一,也是甘地主義的創始人。
甘地的主要成就:
1、在政治上
在甘地的領導下,印度國大黨從一個勢單力薄的政黨一躍成為群眾運動的領導,印度的抗英獨立運動也迅速擴展到全民的范圍。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印度最終贏來了獨立。
然而,意義不僅僅在於此,他對印度的貢獻,更在於他所展現出的強大精神力量,他幾乎影響了整整一代印度人,而他所創立的獨特思想體系更是深入影響到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學等等各個方面。
2、在思想上
創建理論學說。甘地的一套以真理和非暴力為核心理論的學說,以非暴力為制定一切政策和一切活動的基礎。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領導。由於他的努力,精神運動取代了武裝暴動,祈禱取代了槍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彈的爆炸聲。甘地領導的運動動搖了殖民統治的基礎,使得他們驚惶失措,不得不做出許多讓步,從而為最後徹底取得印度的獨立准備了條件。
(2)拉吉夫甘地屬於印度什麼民族擴展閱讀:
甘地對後世的影響:
對印度人民而言,甘地給予這個國家,不但是獨立、自由和民主,還有信仰。印度最大的政治家族「尼赫魯——甘地」家族,就是深受著甘地的影響。在這個家族裡,先後出現的三名印度領導人,都與甘地有著密切的關系。
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尼赫魯,是和甘地一起為印度獨立而廢寢忘食、鞠躬盡瘁的戰友。
印度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位女總理、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也是深受甘地的影響(與聖雄甘地無血緣關系。因為嫁給了一位也姓「甘地」的記者費羅茲·甘地,所以她的姓跟西歐一樣,隨夫姓由「尼赫魯」變成了「甘地」),而她的兒子拉吉夫·甘地,也繼承了母親的遺志。
可以說,甘地影響了近現代印度的歷史。
❸ 印度甘地是什麼人物
印度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出身於一貴族家庭。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在甘地的領導下,印度國大黨從一個勢單力薄的政黨一躍成為群眾運動的領導,印度的抗英獨立運動也迅速擴展到全民的范圍。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印度最終贏來了獨立。然而,意義不僅僅在於此,他對印度的貢獻,更在於他所展現出的強大精神力量,他幾乎影響了整整一代印度人,而他所創立的獨特思想體系更是深入影響到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學等等各個方面。
甘地的一套以真理和非暴力為核心理論的學說,以非暴力為制定一切政策和一切活動的基礎。他首先拋開宗教的神秘主義和繁瑣儀式的一面,將道德倫理的說教提高到神的位置,認為真理就是神。在探索真理接近神的過程中,甘地認為實現真理的唯一手段就是非暴力,這種非暴力從本質上是指,愛就是人的本性,真理的原則實際上就是愛的原則,哪怕是對待仇敵也同樣如此。
❹ 甘地是什麼 種姓
婆羅門。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
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
(4)拉吉夫甘地屬於印度什麼民族擴展閱讀
甘地主要成就:在甘地的領導下,印度國大黨從一個勢單力薄的政黨一躍成為群眾運動的領導,印度的抗英獨立運動也迅速擴展到全民的范圍。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印度最終贏來了獨立。
然而,意義不僅僅在於此,他對印度的貢獻,更在於他所展現出的強大精神力量,他幾乎影響了整整一代印度人,而他所創立的獨特思想體系更是深入影響到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學等等各個方面。
種姓制度:到後期吠陀時代,四瓦爾那制度正式形成,婆羅門教的典籍規定了各個瓦爾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爾那的成員的不同權利和義務。
第一個瓦爾那是婆羅門(Brahmin)。婆羅門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層級的祭司。其中一些人也參與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權力。
第二個瓦爾那是剎帝利(Kshatriya)(是「力」、「權力」的意思)。
第三個瓦爾那是吠舍(Vaishya)吠舍主要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其中也有人富有起來,成為高利貸者。
第四個瓦爾那是首陀羅(Shudra)。首陀羅瓦爾那的前身是達薩瓦爾那,首陀羅不在雅利安人公社以內。
❺ 甘地是何許人也
甘地生平
甘地,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著名領袖,現代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
甘地的一生飽經憂患,歷盡坎坷。他出生於英國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長在一個虔誠信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幼靦腆、羞怯、循規蹈矩。13歲便依父母之命與一同齡文盲女孩結婚。16歲喪父,第 1個孩子出生便夭折。從小學到中學,甘地一直平庸無奇。少年時代雖受當時革新之風的感染,曾經嘗試打破素食以強身健體、振興民族國家,終因擺脫不了從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廢。19歲時,不惜被開除種姓身份,遠涉重洋,赴倫敦求學。異域的文明曾令甘地產生過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腳下,宗教陳規的約束使他在一個全新環境里無所適從。短時的迷惘與摸索之後,他終於放棄了對西方文明的盲目模仿,堅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並兼收並蓄其他宗教教義,接受了英國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倫敦大學的律師資格。學成歸國後,他開始在孟買從事律師業務,卻歷遭挫折。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臨陣怯場而砸鍋。半年後打道回府,在家鄉拉奇科特靠兄長和親友的資助維持律師業務。律師業務的毫無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環境,使他倍感苦悶壓抑。當有個來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處理時,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歷程。
在南非這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無所不及的英國殖民地,甘地作為有色人種先後遭遇到了一連串的歧視與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難驅使他走上了領導南非印度人反種族歧視的斗爭,成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這塊充滿種族歧視的土地上,甘地對他曾經傾慕過的西方文明產生了否定,培養和鍛煉了自己從事公眾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個成功律師的秘訣,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觀、社會政治觀。他在南非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反種族歧視斗爭,為南非印度人爭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權利,他從中也試驗成功了一種有效的武器——真理與非暴力學說及其實踐。不過,在這種反歧視過程中,甘地對英帝國仍充滿幻想。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國初年,他坐三等車游歷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別的祖國。一年以後,他開始發表演講,宣傳自己的主張,從事非暴力斗爭,試驗並發展了非暴力學說。他對當時正在進行的戰爭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換取英國的開恩,給予印度自治。「一戰」後殖民當局的種種作為使甘地由一個英帝國的忠實追隨者變成了不合作者。1919年3~4月間,為抗議反動的「羅拉特法」,他發起全國性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由於殖民當局的血腥鎮壓和群眾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布暫緩非暴力抵抗運動,試圖與政府合作,但英國政府繼續在哈里發與旁遮普問題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在印度全民反英斗爭高漲的形勢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趨於成熟,並率先在哈里發運動中發起群眾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機構、法院、學校、封號與洋貨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進而推廣為全民反帝斗爭形式。1920年9月,國大黨加爾各答特別會議和12月的那普爾年會正式通過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及甘地起草的黨綱,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爭取「印度自治」成為國大黨的現實斗爭目標;國大黨也因此由一個少數上層分子主要依靠憲政手段從事活動的團體變成一個有廣泛群眾基礎、依靠群眾性直接斗爭進行全面反帝斗爭的現代資產階級政黨。甘地在國大黨內的領導地位也因此確立。此後,不論甘地是否在國大黨內任職,他�%
❻ 甘地是什麼人
「聖雄」甘地是印度國父、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之一,也是甘地主義的創始人。
甘地的主要成就:
1、在政治上
在甘地的領導下,印度國大黨從一個勢單力薄的政黨一躍成為群眾運動的領導,印度的抗英獨立運動也迅速擴展到全民的范圍。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印度最終贏來了獨立。
然而,意義不僅僅在於此,他對印度的貢獻,更在於他所展現出的強大精神力量,他幾乎影響了整整一代印度人,而他所創立的獨特思想體系更是深入影響到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學等等各個方面。
2、在思想上
創建理論學說。甘地的一套以真理和非暴力為核心理論的學說,以非暴力為制定一切政策和一切活動的基礎。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領導。由於他的努力,精神運動取代了武裝暴動,祈禱取代了槍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彈的爆炸聲。甘地領導的運動動搖了殖民統治的基礎,使得他們驚惶失措,不得不做出許多讓步,從而為最後徹底取得印度的獨立准備了條件。
甘地對後世的影響:
對印度人民而言,甘地給予這個國家,不但是獨立、自由和民主,還有信仰。印度最大的政治家族「尼赫魯——甘地」家族,就是深受著甘地的影響。在這個家族裡,先後出現的三名印度領導人,都與甘地有著密切的關系。
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尼赫魯,是和甘地一起為印度獨立而廢寢忘食、鞠躬盡瘁的戰友。
印度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位女總理、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也是深受甘地的影響(與聖雄甘地無血緣關系。因為嫁給了一位也姓「甘地」的記者費羅茲·甘地,所以她的姓跟西歐一樣,隨夫姓由「尼赫魯」變成了「甘地」),而她的兒子拉吉夫·甘地,也繼承了母親的遺志。
可以說,甘地影響了近現代印度的歷史
❼ 甘地是哪國人,是個怎樣的人他是怎麼死的如果不具體我不給加分啊
一 :甘地:印度人。 二: 英迪拉·甘地是尼赫魯的獨生女兒,先後擔任總理16年。1984年,因壓制錫克教分離主義運動,而於同年10月在總理府被其錫克教徒保鏢槍殺身亡。
三:甘地,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著名領袖,現代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
甘地的一生飽經憂患,歷盡坎坷。他出生於英國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長在一個虔誠信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幼靦腆、羞怯、循規蹈矩。13歲便依父母之命與一同齡文盲女孩結婚。16歲喪父,第 1個孩子出生便夭折。從小學到中學,甘地一直平庸無奇。少年時代雖受當時革新之風的感染,曾經嘗試打破素食以強身健體、振興民族國家,終因擺脫不了從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廢。19歲時,不惜被開除種姓身份,遠涉重洋,赴倫敦求學。異域的文明曾令甘地產生過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腳下,宗教陳規的約束使他在一個全新環境里無所適從。短時的迷惘與摸索之後,他終於放棄了對西方文明的盲目模仿,堅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並兼收並蓄其他宗教教義,接受了英國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倫敦大學的律師資格。學成歸國後,他開始在孟買從事律師業務,卻歷遭挫折。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臨陣怯場而砸鍋。半年後打道回府,在家鄉拉奇科特靠兄長和親友的資助維持律師業務。律師業務的毫無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環境,使他倍感苦悶壓抑。當有個來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處理時,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歷程。
❽ 印度國家大會黨領袖甘地是什麼種姓
甘地出生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從小是個土生土長的印度人,父親是一個印度土邦的宰相,從這一點上看甘地應該算是印度一個高級種姓,13歲就受父母之命早早結婚,生活在一個信奉仁愛的家庭,不殺生、吃素食,在少年時期曾經嘗試吃肉而強身健體,但是無法擺脫從小在家裡受到的教育。在19歲的時候甘地為了去英國倫敦求學而被開除了種姓。有學者認為甘地的種姓是剎帝利,甘地的祖上可能是商人,從種姓上來講,甘地的種姓是一個高級種姓,這一點從甘地一生食素的表現上看便可得知,因為素食是高級種姓的一個特徵。甘地還有默想的習慣,一周有一天不說話,交流全部靠寫字來代替,這也是高級種姓的特徵之一。這便是甘地是什麼種姓的內容了。
❾ 甘地是誰呀具體介紹一下吧!謝謝了!!!(好象是印度的領袖)
聖雄甘地簡介
甘地,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著名領袖,現代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
創始人。
甘地的一生飽經憂患,歷盡坎坷。他出生於英國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長在一個虔誠信
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幼靦腆、羞怯、循規蹈矩。13歲便依父
母之命與一同齡文盲女孩結婚。16歲喪父,第 1個孩子出生便夭折。從小學到中學,甘地一
直平庸無奇。少年時代雖受當時革新之風的感染,曾經嘗試打破素食以強身健體、振興民族
國家,終因擺脫不了從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廢。19歲時,不惜被開除種姓身份,遠涉重洋,
赴倫敦求學。異域的文明曾令甘地產生過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腳下,宗教陳規的約束使
他在一個全新環境里無所適從。短時的迷惘與摸索之後,他終於放棄了對西方文明的盲目模
仿,堅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並兼收並蓄其他宗教教義,接受了英國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
倫敦大學的律師資格。學成歸國後,他開始在孟買從事律師業務,卻歷遭挫折。第一次替人
打官司就因臨陣怯場而砸鍋。半年後打道回府,在家鄉拉奇科特靠兄長和親友的資助維持律
師業務。律師業務的毫無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環境,使他倍感苦悶壓抑。當有個來自南非印度
人的案子要他處理時,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歷程。
在南非這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無所不及的英國殖民地,甘地作為有色人種先後遭遇到
了一連串的歧視與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難驅使他走上了領導南非印度人反
種族歧視的斗爭,成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這塊充滿種族歧視的土地上,甘地對他
曾經傾慕過的西方文明產生了否定,培養和鍛煉了自己從事公眾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個
成功律師的秘訣,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觀、社會政治觀。他在南非領導的艱苦卓絕的
反種族歧視斗爭,為南非印度人爭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權利,他從中也試驗成功了一種有效的
武器——真理與非暴力學說及其實踐。不過,在這種反歧視過程中,甘地對英帝國仍充滿幻
想。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國初年,他坐三等車游歷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別的祖
國。一年以後,他開始發表演講,宣傳自己的主張,從事非暴力斗爭,試驗並發展了非暴力
學說。他對當時正在進行的戰爭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換取英國的開恩,給予印度自治。「一
戰」後殖民當局的種種作為使甘地由一個英帝國的忠實追隨者變成了不合作者。1919年3~4
月間,為抗議反動的「羅拉特法」,他發起全國性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由於殖民當局的血腥
鎮壓和群眾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布暫緩非暴力抵抗運動,試圖與政府合作,但英國政府
繼續在哈里發與旁遮普問題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在印度全民反英斗爭高漲的形
勢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趨於成熟,並率先在哈里發運動中發起群眾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
法機構、法院、學校、封號與洋貨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進而推廣為全民反帝斗爭形式。
1920年9月,國大黨加爾各答特別會議和12月的那普爾年會正式通過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
計劃及甘地起草的黨綱,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爭取「印度自治」成為國
大黨的現實斗爭目標;國大黨也因此由一個少數上層分子主要依靠憲政手段從事活動的團體
變成一個有廣泛群眾基礎、依靠群眾性直接斗爭進行全面反帝斗爭的現代資產階級政黨。甘
地在國大黨內的領導地位也因此確立。此後,不論甘地是否在國大黨內任職,他始終是國大
黨的「靈魂」,左右著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方向。1922年2月,因運動中出現暴力事件,
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挫傷了士氣,引起國大黨內的思想混亂。甘地也身
陷囹圄。出獄後甘地致力於重振民心士氣。1929年12月31日,國大黨拉合爾年會通過爭取印
度獨立的決議,並授權甘地領導新的不合作運動。1930年3月他率領78位志願隊員開始「
❿ 鐵娘子英吉拉與聖雄甘地並無血緣關系,為何她也姓甘地
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甘地(Indira Gandhi,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印度政治家,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是印度現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論的政治人物之一。分別擔任兩屆印度總理,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她一方面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的十六年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