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有什麼種姓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
1.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
2.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
3.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
4.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
1.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
2.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
3.種姓是世襲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影響很深,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廣大農村情況還比較嚴重。
『貳』 印度五大種姓
印度五大種姓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五大種姓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
印度五大種姓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和行政貴族,有徵收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以布施和納稅形式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由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即達利特,多從事低賤職業,不入四大種姓之列。
『叄』 巴布上校什麼種姓
我們今天介紹一個印度部隊,就是精銳的比哈爾步兵團,比哈爾團成立於二戰爆發以後的1941年,當時,他們的任務是反攻緬甸戰場。印度陸軍有10個非常出名的王牌團,分別是比哈爾團,拉傑普特團,馬拉塔團,賈特團,旁遮普團,錫克輕步兵團,多格拉團,阿薩姆團,庫瑪盎團和第一廓爾喀步兵團。
在錫金印度軍隊也有比哈爾團部隊,印度第33軍所屬3個山地步兵師,其中最善戰的就是廓爾喀聯隊,比哈爾聯隊,錫克聯隊所屬部隊。
『肆』 印度種姓制度五個等級是什麼
不是五個等級,而是4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伍』 種姓制度在印度是如何產生的全部印度人都有種姓嗎
許多人都知道,印度有一個種姓制度。它將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了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外,還有一個位列種姓之外的龐大群體叫“達利特”,也就是所謂的賤民。那麼問題來了,印度種姓制度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印度種姓制度雖然有嚴格的血統壁壘,但也並非不可逾越。比如高種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種姓的女子為妻,這被稱為順婚,低種姓女方家庭可以藉此提高社會地位。但是,高種姓女子則絕對不可以嫁給低種姓男子,這被稱為逆婚。比如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祖先是印度北部的婆羅門,歷來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可是尼赫魯的獨生女英迪拉卻與異教拜火教家庭出身的費羅茲結婚。如此一來,英迪拉和費羅茲所生的子女將世世代代成為賤民,會被印度人視為“不可接觸者”。好在關鍵時刻印度國父“聖雄”甘地出面,將自己的甘地姓氏贈給了他們。因此,印度最大的政治家族——甘地家族,其實是尼赫魯的後裔,而並非甘地的後裔。
自從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就在法律上被正式廢除。然而留在人們傳統觀念中的“頑疾”卻至今仍難以徹底改變。
『陸』 在古印度的士兵是什麼等級
士兵都是低種姓的。剎帝利不是士兵,是軍官。普通士兵都是低種姓的,努力一下頂多是低級軍官,高級軍官都混不上,就是打仗時的炮灰,平時的奴隸。
『柒』 有些印度新兵瘦骨嶙峋,而軍官滿身贅肉,原因是什麼
個人認為,有些印度新兵瘦骨嶙峋,而軍官滿身贅肉,原因是印度貧富差距大,也受印軍的體系制度的影響。下面具體分析:
印度士兵看起來很瘦,而幾乎所有的軍官都是頭胖肚子大的。造成這種差異有兩個原因。一是印度社會的貧富分化和種姓制度。二是與印度軍隊制度有關。兩者的結合導致了印度軍隊內部嚴重的外部物理差異。
上世紀60年代,印軍官兵不平等問題已經非常突出。即使在戰爭中被俘,被俘的印度軍官甚至需要士兵伺候。士兵們除了給軍官們提供食物、飲料和臘腸外,還為軍官們搬運東西。在一些邊境談判中,印度軍官實際上是帶人去抬滑桿的。四名印度士兵抬著滑桿。原來,印度軍隊的內部軍階是如此清晰,士兵們是如此卑微。
說實話,參軍後的伙食不是很好,印度軍隊的伙食在世界軍隊中是比較差的。與解放軍每天豐盛的食物相比,印度軍隊中的蔬菜、水果、豆類和蔬菜大多是以各種咖喱為原料烹調而成,與電影中普通印度平民吃的食物沒有太大區別。
再說了,這些士兵平時都有很多訓練要做,奇怪的是他們不瘦。身體素質差,戰鬥力不多。在先前的沖突中,許多印度士兵在沖突中受傷和死亡。由於自然條件差,身體條件差,結果可想而知。
與普通士兵相比,當官好得多。去年被巴基斯坦空軍擊落的印度飛行員阿比南丹被稱為英雄。他是一個高種姓的薩迪里。他當了三代職業軍人。他的父親是印度空軍的將軍。被釋放到中國後,阿比南丹在父親和家人的經營下成為了民族英雄。
印度軍官的待遇比士兵好得多,他們甚至可以互相視為主人和僕人。與印度的社會結構一樣,印度軍隊中的大多數軍官都是高種姓的。他們本來很富裕,軍隊對軍官很好,所以很難不胖。令人驚訝的是,印度軍隊非常缺乏軍官,所以為了留住這些軍官,他們往往願意給予非常優厚的待遇。
印度軍官的薪水是普通印度人的三四倍,他們有一家特色餐廳,裡面有很多魚肉。此外,軍官們還有特殊的軍人來照顧他們。他們不必擔心日常生活。警官不需要每天接受培訓。就這樣,經過多年的積累,這位軍官的胃越來越大。但是普通士兵還是那麼瘦,伙食還是那麼差。
除此之外,印軍內部還有許多問題和矛盾。因為我們不是同一類人,不屬於同一層次,而且海陸空徵兵也是分開的。因此,印軍內部派系多、矛盾多,自然影響到軍隊的整體戰鬥力。
『捌』 印度種姓制度
印度種姓制度最高的被統治階層是婆羅門。
印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印度種姓制度的分工:
種姓制度是一種以宗教為中介的分工制度,這種制度是世襲的,僱主與雇員的關系是世襲的。這種制度有趣的地方是:同一種工作,如果只是自己偶爾在家中做做的話,則不像專業那麼有污染性。
同一種工作,在不同地區,態度也不一樣。例如理發師,在印度南部,因為要負責喪禮事情,所以極度不潔;但在印度北部,因為不用負責喪禮事情,地位較高。
『玖』 在印度,如何辯別一個人的種性
有關於印度的問題歡迎來網路印度吧:)
印度特有的種姓制度是自千年前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為了顯示自己尊貴種族而逐漸建立起來的,雖然已從憲法中廢除,但種姓制度在印度仍然盛行,,,基本上和不熟悉的印度人談種姓是不禮貌的,對方會很敏感,但也有一些高種姓即使你沒提到這個話題,他也會驕傲的主動告訴你「我的家族屬於婆羅門」,或者「我的姓氏屬於剎帝利」,,,,發展到現在印度的每個種姓又劃分為N多個亞種姓,目前印度共有4000多亞種姓。
印度的種姓不僅是等級的標志,它影響到印度教徒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種姓內部婚配,一般人們只會在同種姓中尋找配偶,一些嚴格的教徒甚至在必須要求對方是相同亞種姓,印度男人可以娶比自己低一個種姓的女人為妻(稱為順婚,是男性特權),而女人卻不能嫁給比自己低種姓的男人(這是逆婚),這種情況將有有辱家族門風的大事,此女將被開除出自己的種姓,她的孩子也將會淪為賤民,為人欺辱。
除了內部婚配,印度教徒還必須從事自己種姓所規定的職業,而不能自由求職,不能從事比自己種姓低,或者高的職業,也許你會說這職業和種姓有什麼關系,誰能看出來呢?其實不然,在印度教內部有些嚴格的規定,比如一個人經營一個小工藝品店鋪,那他十有8,9是吠舍種姓,種姓和姓名也有直接關系,如果這個人的姓氏是「古普塔」那他200%是吠舍,如果一個人是寺廟的祭祀,那絕對是婆羅門跑不了!當然也有家庭破敗的婆羅門從事低等的工作比如廚師,因為婆羅門做的飯菜所有種姓都可以吃,而低種姓做的飯,高種姓是絕對不能吃的,也有發跡的低種姓受了教育踏上仕途的,但畢竟是極少數。。。。
下面講,我們作為外國人如何簡單的識別印度教徒的種姓:)
雖然現在印度的種姓繁多,但終歸有幾個大的等級:
第一等級:最高貴的婆羅門:掌管精神世界的神職人員。
第二等級:剎帝利: 掌管世俗權利的國王和武士
第三等級:吠舍: 從事農業,牧業,手工藝,商業的公民。
以上三大種姓是印度教的高種姓,可以學習經書,獲得精神上的重生,所以也叫「重生種姓」。
!識別方法:這三大印度教高種姓的男性有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佩帶「聖線」,在高種姓男孩出生後要進行佩帶「聖線」的儀式,「聖線」由3股擰成,婆羅門男孩佩帶棉線,剎帝利男孩佩帶亞麻線,而吠舍男孩佩帶毛線,作為高種姓的標志,所以當你看到一個印度男人,只要看看他的手腕就知道他的種姓位置了,如果有線圈說明他出身高種姓,然後只要辨別一下線圈的質地,他所屬的種姓大的等級就明了了。。。。如果沒有聖線,說明他可能來自低種姓或賤民,或者是非印度教徒的信仰其他宗教的印度人,,,,,西西,是不是很簡單呢。。。。。。。。。印度人服裝多是短袖或把袖子挽起來,所以很一目瞭然的哦 :)~~~~~~~~~~~
接著說,在這3大高種姓之下,就是印度教低種姓,其實種姓制度並不復雜,只有一個低種姓大類,那就是奴隸種姓「首陀羅」在現在的印度他們大都從事苦力等體力勞動,比如打掃衛生,車夫,工地工人,搬重東西的腳夫,,,,,,,,雖然都是從事體力勞動也有區分,比如有掃低的種姓,洗衣服的種姓等,這從他們的姓名上已經標注的很清楚,而且掃地的種姓不能洗衣服,洗衣服的種姓不能打掃廁所,打掃廁所的種姓是最低賤的,所以從事最低賤的勞動,,,,,,,,他們是沒有資格佩帶聖線的,也沒有資格學習經書,如果他們敢朗誦經文要被割掉舌頭的,但是他們還不是印度社會中最生活最痛苦的人,,,,,,,,,,,,,,,
在低種姓之下還有一群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印度人---「賤民」!
他們是最痛苦的人,從事著最骯臟低賤的工作,他們也被稱為「不可觸摸者」,如果哪個印度人不小心碰到了賤民會被認為受了「污染」,要請祭祀做法式來消除,賤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不被允許學習宗教經文,不允許進入寺廟,不許進入商店等公共場合,不能在公用的飲水處喝水,不能和其他人並肩行走,甚至如果他們的影子碰到別人都是不允許的,自古賤民經常因為無意中冒犯其他人而被活活打死,燒死,無人來管,他們不被允許融入印度社會,一般都是居住在單獨的偏僻村落。。。。。。。。。。。。。。。。。。。。。是生活習慣上,賤民也有禁忌,比如印度是個喜愛佩帶首飾的民族,但賤民婦女不允許佩帶首飾,,,賤民男人下雨天不許打傘,不能穿鞋。。。。。當然印度幾千萬賤民也在進行抗爭,歷史上曾有一位賤民出身的總統,但畢竟是特例。。。。。。。
HOHO,再說說別的宗教,比如印度的穆斯林,,,另人心馳神往的最著名建築泰姬陵就是個伊斯蘭建築,在印度穆斯林聚居的城市,男人戴著白色的小帽,女人黑紗裹身遮面,綠色和新月形是伊斯蘭的標志,不過印度的伊斯蘭文化也有自己的特點,目前印度1億穆斯林中的大部分都是歷史上因為不堪忍受高種姓欺壓的低種姓和賤民改宗的,,(印度歷史上有多次類似的低種姓不堪忍受壓迫轉而改信伊斯蘭教,和佛教的事情),,,,,,所以印度的穆斯林中有相當一部分還保留著印度教的種姓,,,,也算是個特色吧。。。呵呵
最後說兩句錫克族,錫克人應該算是印度人中特點最明顯,最好辨認的民族了,他們的聚居地旁遮普是印度最富庶的邦之一,但凡此地出身的人,無論什麼民族,無比自豪滿滿,走到哪裡都要告訴別人他是旁遮普人,一句「我來自旁遮普」比「我來自新德里或孟買,還要拽~~~~~~~~~這還是因為錫克人的勤勞,旁遮普是當年印度政府「綠色農業」政策推行的最好的邦,曾經創造以不到2%的人口,提供印度50%口糧的奇跡,因為錫克人鄙視乞丐,認為不勞而獲是社會毒瘤,所以印度龐大的乞丐大軍中絕對不會有錫克人,,,,
錫克人是最驍勇善戰的民族,歷史上在旁遮普地區創建了強大的帝國,如果不是印度軍隊里對錫克人當兵有名額限制的話,恐怕印度部隊都要是錫克人的天下了,,,
識別方法:傳統錫克人的「5K」大家都知道吧,,,,所以傳統的錫克人一望便知,不過現在有很多錫克年輕人已經不再做傳統裝扮,已經剪了短發,剔掉胡須,不包頭布了,,,我看過一個錫克男人傳統裝扮和剪發以後穿現代裝的扮相,哈哈 簡直是2重天,根本看不出是同一個人,,,,對於現代裝的錫克男人也有一個辦法識別,,,,雖然他們不再蓄發,蓄須,包頭布,但現代裝的錫克男人仍然保留著其中一個「K」,那就是佩帶鐵手鐲,,,,,所以,,,還是看手腕,,,,以不變應萬變,,,,,,即使一個印度人穿著再時髦,如果他手腕上佩帶著鐵質地的手鐲,那麼他必定是個錫克族男孩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