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十大最美麗的寺廟 寺廟旅遊攻略大揭秘
眾所周知,它是一個文化和傳統的國度。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印度擁有許多美麗的寺廟。一座廟宇也可以被稱為是將人類和上帝聯系在一起的結構,人類與神之間的連接紐帶。寺廟是信仰和文化的標志。在古代,寺廟被認為是人們聚集的社會中心。寺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場所,用來練習各種各樣的藝術——音樂、舞蹈等等。在這里,人們會聚集在一起祈禱,觀看,參加虔誠的音樂和舞蹈表演。寺廟不僅是一種物理結構,而且也具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一個典型的印度教寺廟通常會呈現上帝,善與惡的理論,以及時間的循環。古代廟宇的雕刻和繪畫反映了古人的藝術和生活方式。寺廟不僅是我們豐富的文化遺產,也是一個傑出的工藝。以下是印度十大最美麗寺廟的名單。
10.石窟寺
巴塔米洞穴廟宇位於卡納塔克邦北部的巴格亞爾科特地區。寺廟是印度岩石切割建築的典範,尤其是巴米契亞建築的建築。這所建築學院的兩個主要元素是結構的寺廟和岩石切割的大廳。根據這所建築學院的建築,柱狀的走廊,圓柱狀的大廳和一個被切割成岩石的聖所,構成了任何建築的基本組成部分。對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信徒來說,巴米洞穴寺廟是一個復雜的建築。巴米洞穴寺廟象徵著一些最古老的印度寺廟。
9.坦焦爾寺廟
位於泰米爾納德邦的坦賈瓦爾神廟,是一座獻給濕婆神的神廟。作為印度最大的寺廟之一,這座寺廟是在霍亂時期的泰米爾建築的一個例子。這座寺廟建於公元10世紀,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這座寺廟是泰米爾泰德邦最受遊客參觀的旅遊景點之一,據說是由6萬噸花崗岩製成的。寺廟里還鼓勵了音樂、舞蹈和藝術等活動,寺廟也被稱為社會活動和集會的中心。
8.林迦拉迦寺廟
在一個以布巴什戰爭為寺廟的城市裡,陵雅寺是這座城市中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寺廟之一。「林加拉」這個詞的意思是「靈之王」,這是濕婆神的廟宇。這座神廟是獻給濕婆神的。這座寺廟建於11世紀。這座寺廟是用紅色砂岩建造的,看起來很引人注目,屬於卡林加風格的建築風格。這座寺廟有一個寬敞的庭院,由50座小神龕組成,這些神殿都是獻給印度教諸神的。不允許印度教徒進入神廟。
7.Kailashnath寺廟
Kailashnath寺廟位於印度馬拉拉,是印度最大的岩石切割寺廟之一。由於它的大小和建築風格,它被認為是最令人驚嘆的岩石洞穴之一。寺廟的建築展示了帕拉文文明的暗示。這座寺廟因其垂直挖掘而聞名,也就是說,這些雕刻者開始向下挖掘,從頂部開始挖掘。中央的神殿是獻給濕婆神和他的Nandi,神聖的公牛。這座寺廟以其精美而復雜的雕刻而聞名。在寺廟的前提下,有五種較小的、獨立的光芒,其中三種是獻給河女神、亞穆納和薩拉斯沃蒂的。
6.阿克薩達姆神廟
一個永恆的奉獻和和平的地方,「阿克莎德姆」這個詞意味著上帝的神聖住所。它不僅是精神上的奉獻,也是文化的集會。這座寺廟被一個完整的復雜的建築所包圍,其中包括Sahajananda Darshan(價值觀的殿堂)、Neelkanth Darshan(一部關於斯瓦納拉揚的早期生活的電影)和Neelkanth Darshan(文化船)。Akshardham寺廟仍然是主要的景點,包括舞者、音樂家和神靈在內的寺廟里的復雜雕刻都是可以看到的。在夜晚,音樂噴泉被播放,描繪了生命的輪回,在雅格納烏魯什昆德,這也是印度最大的一步。
5.坦普爾寺廟
讓這座寺廟美麗的地方是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濕婆神廟。坦普爾是指山峰的主人。這座寺廟位於海拔12073英尺的高度,據信有將近1000年的歷史。這座寺廟位於北阿坎手的查利區,是一座古老的寺廟,建於印度北印度風格的寺廟建築中。這座寺廟是小的,它是由Arjun建造的,他是五人之一,他在寺廟里也被崇拜。
4.迪爾瓦拉寺廟
迪爾瓦拉寺廟位於拉賈斯坦邦附近的阿布。寺廟的陳列和使用都很好,建於公元11到13世紀之間。迪瓦拉的廟宇包括五座傳奇式的寺廟,是一個很重要的敬拜場所。這些寺廟坐落在一片森林茂密的山林中,象徵著建築上的完美和誠實和節儉等耆那的價值觀。總共有五座寺廟,每座都有自己的身份。在為神像表演之前,必須先洗個澡,而且洗澡設施也可以使用。門廊、柱子、嵌板和天花板都精心雕刻了細節。
3.Somnath寺廟
Somnath的意思是「馬索」,這也是濕婆的一個綽號。它位於古吉拉特的西海岸,是重要的朝聖之旅,也是旅遊景點。聖殿被毀,重建了好幾次。這座寺廟是建在寺廟建築的遮盧迦風格上的。據信,Somnath的寺廟是12個「猶太人之星」之一的家,這是印度教宗教中最神聖的一種。傳說中,索納斯寺是由桑格拉,月亮神,用黃金建造的。拉瓦那用銀重建了神殿。眾所周知,克里希納國王重建了這座寺廟,在10世紀
2.科納克太陽神廟
13世紀的印度教寺廟,科納克太陽廟是獻給太陽神的。精美的石刻覆蓋了整個廟宇的結構,它的形狀就像一個巨大的裝飾的戰車。位於奧里薩邦的科納克,神廟的一個主要部分現在已經成了廢墟。這座寺廟的結構與卡林加建築風格的風格是一樣的。神廟的方向是這樣的,當太陽升起的時候,太陽的第一縷光芒就會在聖殿的主入口出現。神殿象徵著時間的流逝,時間是在太陽神的控制之下的。在寺廟的表面雕刻著精美的石雕。
1.斯蘭雅納塔斯瓦米神廟
斯蘭雅納塔斯瓦米神廟是獻給毗瑟奴主卧的。這座寺廟坐落在泰米爾那德邦的提魯奇帕利亞。它位於科西河的一個小島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群之一,佔地面積約156英畝。這座寺廟是用德拉威式建築風格建造的。這座寺廟建於大約400年前。這座寺廟是一個朝聖中心,有著驚人的建築和各種各樣的特色。這座寺廟是泰米爾文化的代表,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之一。
㈡ 印度一寺廟將千名嬰兒綁在柱子上抬到高空遊街,印度還有哪些奇葩的儀式
一直以來印度的一些風俗習慣儀式等存在讓人難以理解,實在是與我國的風俗認知等大相徑庭,還有一些算得上奇葩,變態的儀式行為。
在印度教中,牛被認為是最神聖的動物。 印度的一群人自願同意被一群牛踐踏,以確保他們自己和他們的村莊未來的繁榮。 盡管許多參與者受到了這種儀式的嚴重傷害,但人們認為他們的運氣會隨著疾病的癒合而增長 。這個完全的損害自己的身體健康來保證以後日子的繁榮,是在難以接受。
印度人真的很迷信,這也是地方落後,教育思想跟不上,這種迷信也會造成他們的身心傷害,希望以後能有所改變吧。
㈢ 印度佛教里的「無遮大會」是做什麼的
無遮梵語里的表示「寬容無阻」,大會在長達75天的時間里,不在乎種性差異,規模旁大,組織縝密。
據說戒日王將自己府庫五年內所存財物全部施捨,甚至連身上的衣服、頸珠,瓔珞、頸珠,耳璫都沒有留下,隨後還向他的妹妹討來一套粗布衣服穿上,禮拜過十方神佛之後發表了演說。在古代對於貧窮的底層百姓來說,想要通過「無遮大施會」來擺脫奴役和貧窮的命運,終究是不現實的。而現在在國內,已經把無遮大會演變為了比武大會,著實是不倫不類!
㈣ 寺廟會做些什麼活動
我所知道及親身參與過的活動如下: 1. 法會: 諸如浴佛節法會.大悲懺法會.梁皇寶懺法會.以及佛菩薩聖誕. 出家.成道日法會等等. 2.建寺周年活動 : 比如慶祝佛寺建寺幾周年的活動.寺方會擴大舉行. 3.佛七.禪七.八關齋戒活動 : 有些佛寺會定期舉辦在家居士或大學青年的短期出家修行班.打佛七及禪七是常態.那七天或八天里.學員一律住在寺里.過著出家人的生活.並且從早到晚不斷的誦經與苦行.直到課程.結束. 4.佛學夏令營.冬令營:故名思義.這是比較輕松的學佛課程.一般寺廟對外招收的對像以中.小學生為主.課程安排為五天左右.也是一律住寺.不過課程內容則以基本佛學常識為主.誦經為輔.並會為中小學生安排才藝教學.
㈤ 印度風俗禮儀
傳統的見面禮
佛旅網 印度朝聖之旅 印度人在見到熟人和客人時都雙手合十,舉於胸前,並面帶微笑地道一句「納瑪斯戴」(Namaste)。這是印度的傳統見面禮。「納瑪斯戴」在印度語中是一個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詞語。印度人在見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時則要行觸腳禮,即見面後俯下身去觸對方的腳,然後再摸一下自己的額頭。這是表示對尊敬者的最高禮節。
現代的城市居民見面時更多地是行握手禮。但千萬要注意的是,決不能伸出左手和別人握手,因為印度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上廁所時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視為是對人的不敬和污辱。
印度人的家裡一般都鋪有一塊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盤膝而坐,即「結跏趺坐」,將兩腳交叉疊放於兩腿之上,雙手放在雙膝上。現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發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愛在沙發上盤膝而坐。
剃發禮
按照傳統的習慣,印度教徒的家庭在男孩滿三歲時要舉行剃發禮。
剃發儀式要請祭司、理發師和親友參加。父母把孩子抱進搭起的彩棚里,放在父母身旁。儀式由祭司主持,祭司在男孩身邊畫一個正方形,用紅砂土畫上圖案,並撒上大米。然後讓男孩坐在圖的旁邊,由理發師剃發。印度教徒的剃發禮並不將頭發全部剃掉,要保留一縷頭發。
嬰兒命名禮
嬰兒出生後,父母經過仔細推敲、斟酌,會給嬰兒起一個美好、吉祥、動聽的名字。名字起好後,父母將在孩子出生後第十天舉行命名儀式。
舉行儀式前,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凈凈,母親和嬰兒也要沐浴潔身。舉行完宗教儀式後,嬰兒的母親用潔凈的布將嬰兒包好,交給嬰兒的父親。父親將嬰兒貼在胸前,告訴孩子,父親在給他起名。母親則向著太陽祈禱。然後父親附在嬰兒的耳朵邊:「你是神的信徒,你的名字是×××。」這時,在場的祭司和親友則會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名字。」然後祭司為嬰兒祝福。嬰兒的父母招待祭司和親友吃過飯後,眾人才散去。
佩聖線–高種姓的標志
在印度,經常可以看見一些男子手腕上戴有白色的線圈,這就是印度教高種姓佩戴的聖線。按規定,只有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這三個種姓才有權利戴聖線,道陀羅和賤民是不能戴聖線的。聖線由三股線擰成,婆羅門的男孩戴棉線聖線,剎帝利的男孩戴亞麻聖線,吠舍的男孩戴毛線聖線。男孩子首次戴聖線時舉行戴聖線儀式。一般由婆羅門祭司口誦經文,給男孩子戴上聖線。
男童拜師禮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四個階段,又稱「四個行期」,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和遁世期。
印度教徒的男童在5歲至8歲期間也舉行拜師禮和入法禮。這是為男童拜宗教導師、離家接受宗教訓練而舉行的一種儀式。拜師儀式開始時,父母要為拜師的男童沐浴、剃發,並接受老師贈送的離家苦修的衣服,其中有一塊遮羞布。
老師口誦經文把衣物送給拜師的男童。接著又贈送草編的腰帶,授聖帶,並把獸皮衣、木棍等物送給男童。此後,老師掬起一棒水倒在拜師男童手中,象徵著老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拜師的男童要向太陽祈禱,才會被老師接受為自己的學生。老師在學生前念誦太陽經文:「這是現實,這是智慧,這是光明,我們擁有明媚的陽光。它是火,點燃了我們的聰明和智慧。」拜師儀式結束後,男童就被送到導師家,與導師同住,學習吠陀,鑽研奧義書接受各種戒律訓練,直至「梵行期」結束(大約12年)才能重新回到家中,過世俗生活,開始家居期。
在印度的交往禁忌
印度的許多地區都有不少禁忌。
泰米爾納德邦的村民忌諱數字,認為一、三、七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說這些數字。對生小孩也有不少忌諱,如認為第四胎生女孩便會傾家盪產,第五胎生女孩會家財萬貫。吃奶的孩子不能照鏡子,據說照了鏡子就會變成啞巴。孩子掉的第一顆乳牙要包在牛糞團里,放在房頂上。
對孕婦也有不少忌諱,如懷孕期間不能照像,不能做衣服等。
出門遠行也有許多忌諱。如出門時看見伐樓拿鳥在頭上盤旋,是大吉大利。遇見花或裝滿水的罐子也是吉利的;看到母牛、鸚鵡、鹿、雨傘、水果、蜜蜂、大象,聽到鍾聲,鷹叫聲和誦經聲,都是吉利的象徵。
遇見蛇、貓、寡婦、行乞僧,聽到噴嚏聲或其它難聽的聲音,出門滑了一跤或頭碰了框等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應該立即回家休息一會兒,喝點水,然後再出門。
㈥ 印度教是如何發展的
印度教 是起源於古代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的宗教,也是印度文化圈中產生的重要宗教之一,印度教和佛教一樣相信靈魂不死,但等級制度很嚴格。
那麼,在印度教的宗教文化中,印度教是如何發展的呢?一起隨我來看看吧!
印度教形成於2世紀左右,奧義書集大成,六派哲學體系漸成,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而在2世紀之前又被稱為是婆羅門教並且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
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奴、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奴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奴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耆那教欲的主張。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
初無寺廟,公元1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最後,在哲學上,是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提出這一體系的是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一元論學說,認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為人們指出了如何擺脫虛妄,達到真實的道路。在他看來,物質、個人靈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從總的真理的意義上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結果。
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無知無明為條件的。並強調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它背後除了唯一實在的梵以外無它物。」在商羯羅的眼裡,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回,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
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嚮往與梵的結合,通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商羯羅就是以這一客觀唯心論的哲學理論,引導人們崇尚印度教。他還親自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並在印度建立了四個聖地和仿照佛教僧團成立了「十名教團」印度教組織。這在最終擊敗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㈦ 象神節的基本介紹
中文名:象神誕辰節
英文名:GANESH CHATURTHI
發源地:印度
在這個節日里,信徒們去寺廟膜拜象神伽內什(Ganesh),或請一尊象神放在家中供奉,節日結束時人們抬著象神一路遊行,最後將象神沉入水中,意味著回歸自然,然後節日宣告結束。因印度各地情況不同,象神節的起止日期略有差異,但通常都要持續10多天,今年的象神節普遍從9月11日開始,22日結束。
象神的形象是象頭、人身,憨態可掬。再加上在印度教里被看做是財富、智慧、幸運繁榮的象徵,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印度各地對於象神節的慶祝情況不同,其中馬哈拉施特拉邦、果阿、古吉拉特、卡納達卡邦、泰米爾納德邦、安德拉邦的慶祝活動最為熱烈。此外,在尼泊爾、斯里蘭卡,那裡的印度教信徒也會慶祝這個活動。
馬哈拉施特拉邦對象神節非常重視,重要原因是印度近代史上的著名社會改革家,也是國大黨的早期領袖提拉克1893年將其改造成了一個組織良好的公共活動。在提拉克看來,象神是「所有人的神」,把象神誕辰節變成一個全國性的節日可以彌合婆羅門和非婆羅門之間的距離,從而實現他們之間新的草根性團結。另外,通過節日慶祝,也可以增強人們對印度人統治的仇恨。因此,他大力鼓吹在各地建立象神像,並且確定了將象神像在10天慶祝後沉於水裡的慣例。這個慣例所代表的是創造與壞滅的輪回。因為象神像是由當地泥土塑造,沉於水裡,就是回歸自然。 現在,象神節已經沒有了當初提拉克設想的政治意義,重新成為了普通印度人生活中的節日。當然,並不是所有印度人都過這個節日。我的房東家就不過。他們反對這種偶像崇拜。但是大部分印度教信徒依然對這個節日非常重視,買神像、供鮮花、向寺院布施成了在這個節日的基本活動。那些終日在主人家裡勞作的僕役也可以在這天休息一下。
㈧ 印度人的風俗習慣
印度人有4大傳統儀式,分別是出生、葬禮、婚姻和普迦儀式。
㈨ 印度教是怎樣產生發展起來的!
印度教形成於8世紀,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拏、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拏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初無寺廟,公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最後,在哲學上,是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提出這一體系的是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一元論學說,認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為人們指出了如何擺脫虛妄,達到真實的道路。在他看來,物質、個人靈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從總的真理的意義上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結果。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無知無明為條件的。並強調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它背後除了唯一實在的梵以外無它物。」在商羯羅的眼裡,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回,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嚮往與梵的結合,通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商羯羅就是以這一客觀唯心論的哲學理論,引導人們崇尚印度教。他還親自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並在印度建立了四個聖地和仿照佛教僧團成立了「十名教團」印度教組織。這在最終擊敗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印度教的簡介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祇,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祇,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㈩ 請問寺廟除了燒香求神,還有什麼活動
到寺院,除了燒香禮佛之外,還有許多活動居士可以參加,比如放生,聽經,早課,晚課,參加法會,出坡勞務,放生,念佛,閉關,做義工,等等。不過最好是有經驗的師兄帶幾次,自己就知道怎樣參加了。
不出家,到寺院掛單,一般只能三天。如果報名做義工,就可以隨意住多久。基本上多數寺院都需要義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