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多少性潰瘍

印度多少性潰瘍

發布時間:2022-10-29 03:38:20

㈠ 印度製造的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幽門螺旋桿菌的葯

患者您好這一類的葯物國外的葯我沒有使用過,但是國內的,奧美拉唑之類的也是非常不錯的。

㈡ 柑桔潰瘍病是什麼

Xanthotnonas citri(Hasse)Dowson

症狀(圖2-19)

圖2-19 柑桔潰瘍病

1—2.病枝、葉,病果 3.病組織內的病原菌 4.病原細菌

此病能侵害葉片、枝梢、果實和萼片,形成木栓化稍隆起的病斑。病斑的大小、形狀、色澤因品種而異。在感病品種如甜橙、柚子和檸檬上,病斑較大而隆起,病斑周圍的油漬狀暗褐色暈環較狹;在比較抗病的品種如寬皮桔類、枳和酸橙上,病斑小而扁平,油漬狀暈環較寬。

葉片上病斑,初期先在葉背面出現黃色或暗綠色針頭大的油漬狀斑點,逐漸擴大,正反面均逐漸隆起,破裂,海綿狀,灰白色,木栓化,表面粗糙,呈灰褐色火山口狀裂口,病斑中央稍凹陷,周圍褪綠呈現明顯的黃色暈環。病健部分界處有深褐色半透明油浸狀釉光邊緣。病斑多近圓形,定型病斑直徑一般為2—5mm,最大的可達7—8mm,常數個病斑融合形成不規則形的大病斑。大病斑常有輪紋或螺紋。在老葉上的病斑,周圍的黃色暈環有時不明顯。在柑桔潛葉蛾為害隧道上的病斑較小,不規則,常連成一片或彎曲,病葉往往早落。老病斑後期常穿孔、破裂。

枝梢以夏梢、秋梢受害嚴重。病斑多發生於嫩梢上,初呈油漬狀小圓點,暗綠色或蠟黃色,擴大後的病斑和葉果上的近似,但木栓化程度較高,突起顯著,多數環繞枝梢。病斑圓形、橢圓形或聚合成不規則形,淺黃色或黃褐色,有暗褐色狹細的釉光邊緣。病害嚴重時引致葉片脫落,枝梢枯死,苗木受害更嚴重。

葉片上潰瘍病病斑常與瘡痂病混淆,兩者的區別如表2-7。

表2-7 柑桔葉上潰瘍病與瘡痂病症狀比較

症 狀 潰瘍病 瘡痂病 症狀顯現期 新梢自嫩葉伸長至嫩葉定型止 新梢自嫩葉剛抽發至嫩葉未定型前 病斑擴展深度 向葉的正反兩面穿透 多向葉背隆起,一般不穿透葉 病斑形狀大小 圓形,較大,呈火山口狀開裂,有明顯同心環紋 圓錐狀突起,不開裂,較小 黃色暈環 顯著 無 特 征 濕度大時細菌菌膿從病部溢出 早期病斑上有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受害葉片形狀 正常 扭曲、畸形果實上的病斑,與枝梢、葉片上的相似,但比較大,一般為4—5mm,最大的達12mm,顯著突起,木栓化程度更高,堅硬粗糙,病部中央火山口開裂更顯著。有些品種在病健部分界處有深褐色釉光邊緣,但無黃色暈環。病部只限於果皮,不深入果肉。前期發生的病斑多隆起,中、後期發生的病斑較扁平,病果提早脫落。柑桔品種間症狀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釉光邊緣的寬窄及隱顯,病斑的隆起與平陷,以及病斑的大小三個方面。釉光邊緣在衢桔上寬而顯著;而在甜橙和朱紅桔上則較窄小,且不顯著;本地早、早桔、乳桔和槾桔等則無明顯的釉光邊緣。甜橙、槾桔和在果實生長前期感病的朱紅桔,其病斑略隆起;本地早、早桔、乳桔和果實生長後期感病的朱紅桔,其病斑略扁平;衢桔兼有這兩種性狀。病斑以文旦等柚類上的最大,甜橙類次之,朱桔等最小。

潰瘍病在果實上的初期症狀和瘡痂病很相像。二者的區別:潰瘍病的初期病斑為油漬狀突起半透明,蠟黃色,隆起的頂端扁平面略皺縮,病健部交界處有深褐色狹窄的油漬狀邊緣,切片鏡檢,可見中果皮細胞膨大,外果皮破裂,病部與健部組織間一般無離層,病組織內可發現細菌;而瘡痂病初期病斑為水漬狀突起,半透明,清晰,隆起的頂端圓錐形,無皺紋,病健部交界處無油漬狀邊緣。切片鏡檢,可見中果皮細胞增生,外果皮不破裂,病部與健部組織間有明顯離層,病組織中可發現菌絲體、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潰瘍病在多雨潮濕情況下,病斑上常有菌膿溢出。

潰瘍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國柑桔產區的重要病害之一,為國內外植物檢疫對象。此病分布於亞洲的印度、東南亞、日本以及南非、西非、南美和東非洲等地。在我國柑桔產區除四川的大部分和貴州、雲南、陝西、湖南和湖北的部分地區外,其餘桔區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柑桔植株受害後落葉、落果、樹勢衰弱,產量下降,果實外形凹凸不平,降低商品價值,影響外銷出口。受害苗木,葉片脫落,枝梢乾枯,生長受阻,延遲出圃,嚴重時葉片落光,整株枯死。

病原

柑桔潰瘍病病原為細菌Xanthomonas citri(Hasse)Dowson。菌體短桿狀,單一存在或連成鏈狀,兩端鈍圓,大小為1.1—2.5×0.5—0.8μm。極生單鞭毛,鞭毛長度約為體長的2—3倍。能運動,有莢膜,無芽孢。在牛肉汁、蛋白腖、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草黃色,有光澤,全緣,微隆起,粘稠。在馬鈴薯塊斜面上,菌落初呈鮮黃色,後轉蠟黃色,表面光滑,具粘性,周圍有狹窄白色帶。好氣性,格蘭氏染色為陰性反應。此病菌能分解澱粉,使牛乳凝固、蛋白腖化和明膠培養基液化。在葡萄糖和蔗糖中產酸,乳糖、柳醇和甘油不產酸,也有人報道在葡萄糖、半乳糖、乳糖、果糖、蔗糖、甘油、甘露醇均不產酸及氣。不產生吲哚,不能還原硝酸鹽。現已確定柑桔潰瘍病菌至少有3個菌系或致病型存在,其性狀比較如表2-8。

表2-8 柑桔潰瘍病菌細菌學性狀比較

註:表頭括弧內數字為測試菌株數,「+」表示陽性反應;「-」表示陰性反應;「〇」表示未測定;「√」表示菌株間反應有差異,有的有反應,有的不反應。

A菌系(亞洲菌系),在葡萄柚上發病最重,並能侵染芸香科19個屬和1種楝科植物,能利用麥芽糖、乳糖和丙二酸鹽,部分能利用甘露醇,在36℃時可以生長。對噬菌體CP1和CP2敏感,被裂解產生噬菌斑。

B菌系在阿根廷嚴重侵染檸檬,對其他柑桔屬種致病力弱。不能利用麥芽糖、乳糖,但可以利用甘露醇,部分能利用丙二酸鹽,36℃時不能生長。僅對噬菌體CP3敏感,被裂解形成噬菌斑。

C菌系在巴西只能侵染墨西哥來檬。

1984年美國佛羅里達州柑桔苗圃中暴發的葉、枝、梢斑點病的菌株同潰瘍病A、B、C菌系有血清學差異,屬於一個新菌系。近年墨西哥又分離出一個潰瘍病的特異菌系。

我國四川、福建、江蘇、台灣等省的潰瘍病均屬A菌系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itri(Hasse)Dye。

病菌的發育溫度范圍為5—36℃,最適溫度為25—34℃,致死溫度為49—65℃10分鍾,酸鹼度適應范圍為pH6.1—8.8,最適為pH6.6。耐乾燥,在室內玻片上能存活121天,在日光下曝曬2小時才死亡。耐低溫,抗寒力極強,冰凍24小時並不影響其生活力。但高溫高濕對其生活力影響甚大,在飽和濕度下,30℃時,24小時後全部死亡。在自然情況下,病菌在寄主組織中可存活半年以上或更長。高溫是本菌發育的必要條件。

發生規律

病菌主要潛伏於病組織(葉、枝梢和果)內越冬,尤其是秋梢上的病斑是病菌越冬的主要場所。在病葉上能存活6個月以上,在夏橙根部存活300天。據日本報道,本病菌可在打碗花的根莖上存活6個月,能在未經滅菌的土壤中存在5個月。越冬的病斑中有半數以上有病菌存在,枝上的病斑為主要傳染源,夏、秋梢的病斑中生存的病菌較多。部分柑桔品種的秋梢受病菌侵染後,冬天並不表現症狀,成為潛伏侵染,到次年春再發展蔓延,成為病害流行的初侵染源。在病組織中越冬的病菌,於翌年春在有水濕時從病部溢出,借風雨濺打,昆蟲、人畜、工具和枝葉接觸等傳播到寄主的嫩枝、嫩葉、嫩刺及幼果上,只要在幼嫩的器官上,保持水濕20分鍾,病原細菌便可由氣孔、皮孔及傷口侵入。在受侵染的組里迅速繁殖,充滿細胞間隙,刺激寄主細胞增大,使組織腫脹破裂。膨大的細胞木栓化後不久即死亡。

潛育期的長短決定於受害的柑桔種類、組織的成熟程度和溫度的高低。春梢葉片上為10—28天;夏梢葉上為3—10天,一般為4—6天;秋梢為6—15天,一般為6—7天。在高溫多雨的情況下,重復侵染,連續不斷發生。

本病的遠距離傳播,主要是帶病苗木、接穗等栽培材料和果實。種子如不沾染病菌,一般是不帶病的。有時苗木帶的土壤也有帶菌傳病的可能。

1.柑桔類種和品種的感病性

柑桔潰瘍病菌侵染芸香科19個屬和1種楝科植物與酸草〔Trichachne insularis(L.)Ness〕。主要侵染柑桔屬、積屬,金柑偶有被侵染,種和品種之間感病性差異很大。嚴重感病的種和品種是甜橙類,包括臍橙、血橙、伏令夏橙、錦橙、新會橙、柳橙、雪柑、香水橙、改良橙、劉勤光橙等,其中臍橙、錦橙、雪柑發病最重;暗柳橙和馬爾他斯血橙稍輕。其次是酸橙類(枸頭橙、香橙、宜昌橙、江津酸橙等)和柚類(沙田柚、葡萄柚、坪山柚、晚白柚、文旦柚、桑麻柚等),及檸檬類(檸檬、香檸檬、北京檸檬)與枳、枳橙類;輕度感病的有椪柑、蕉柑、甌柑、溫州蜜柑、茶枝柑、十月桔、年桔、早桔、槾桔、本地早、紅桔、朱桔、福桔和江西的九月黃紅桔與香櫞等。抗病性較強的有金柑類和南豐蜜桔。

2.不同品種對潰瘍病感病性的差異

與表皮組織的構造及其中隙幅度有關。在自然情況下,氣孔是病菌侵入的自然孔口,因此,各品種氣孔分布的密度及其中隙幅度,與感病性呈正相關。如金柑的氣孔分布稀,中隙小,故抗病性強;甜橙的氣孔分布最密,中隙最大,最為感病;柚的氣孔數目、大小介於二者之間,故中度感病。由於柑桔類絕大部分器官長有油胞,而油胞表面不產生自然孔口,所以在油胞分布密度大的組織上,氣孔相應減少,從而減少細菌入侵的機會。如桔類和溫州蜜柑單位面積上的油胞數要比甜橙和檸檬多一倍以上,且分布均勻,所以抗病力比後兩者強。金柑、川桔和瑪瑙桔等抗病性強,與其表皮角質層較厚有關。枳殼的葉片及枝梢發病嚴重,但果實較抗病,主要是因果皮表面密布短小茸毛,起著保護作用所致。此外,柑桔各品種抗病性的強弱,除與形態學上的性狀有關外,還可能與生理、生化特性有關。

3.器官生長發育階段與發病的關系

柑桔器官的發育階段不同,氣孔產生的數量和狀態不一樣,開始發病的時間也不一樣。例如甜橙剛抽出的嫩梢、葉和剛形成的幼果,因氣孔尚未形成,病原細菌不易侵入,當每次新梢的幼葉達2/3長度時(即萌芽後20—45天),幼果橫徑在9mm左右(即落花後35天)開始發病,至新梢老熟前(即萌發後50—60天)和幼果橫徑達28—32mm時,氣孔形成最多且處於開放型階段,病原菌最易入侵,為病害發生盛期。到枝梢停止生長,葉片完全革質化和果實大部分轉黃後,氣孔不形成,已形成的氣孔也進入衰老型,中隙閉合,病原細菌不易侵入,這時病害停止發生。幼果上的氣孔比傷口易被侵入,但在果實上,傷口侵入的感病期比氣孔侵入的時期長。

4.發病與樹齡的關系

老樹大樹比苗木幼齡樹抗、耐病。主要是老齡樹一年間以抽發春梢為主,由於結果多,很少抽發易感病的夏、秋梢;而苗木、幼樹由於抽梢次數多,尤其是容易發病的夏、秋梢多,抽梢時間長,幼嫩器官暴露的時間長,所以發病尤為嚴重。

在浙江平陽觀察:錦橙葉片上的潰瘍病自4月中下旬至10月間所抽發的各次新梢都會感病,且有1個發病高峰期。幼果自5月下旬開始感病,果實橫徑3—4cm時為發病高峰,果徑5cm以上時基本停止發病,但病斑擴大能延續到10月。各次新梢的感病期以春梢最長,約2個月;秋梢次之,40天左右;夏梢最短,只1個月。人工接種結果表明,在夏、秋梢自剪前7—10天與自剪期為潰瘍病菌的侵染期;在夏、秋梢上,潰瘍病的潛育期(26—35℃時)為6—14天;自剪以後的新葉和老葉均未見感病。

5.氣候條件與發病的相關性

高溫多濕有利於病菌繁殖傳播。病菌發生的溫度范圍為20-35℃,最適溫度為25—30℃。病原細菌主要借雨水傳播。在寄主表面有水濕的分鍾以上,即可入侵為害。所以高溫和高濕多雨的天氣是本病流行的必要條件。在華南高溫多雨桔區,本病從3月底春梢將近老熟時開始發生,至12月中旬最後一批秋梢(或冬梢)將近成熟時停止。4月進入發病盛期,5月上、中旬發病逐漸停止;夏梢自6月下旬開始發病,6月下旬進入盛發期,以後逐漸減少;秋梢自9月上旬開始發病,9月下旬進入盛期。每次新梢抽出後都有一個發病高峰,但以夏梢發病最重,春梢發病較輕,秋雨多的年份和地區秋梢發病亦重。

雨量的多少和大小對病斑的大小有影響。春梢期因氣溫低、雨量少,病斑亦小;夏梢期雨量多溫度高,病斑較大。

暴風雨和台風給柑桔植株造成遍體鱗傷,便於病菌侵入,即使桔園內病菌濃度不高,亦會引起大量發病。原因是除傷口外,風雨加速了病菌的傳播,雨水使植株表面保持較長期的濕潤,有利於病菌的入侵。因此,沿海桔區常在暴風雨和台風後發病嚴重。

6.栽培管理與病害發生的關系

不合理的施肥,會使柑桔抽梢期延長,次數多,數量大以及延緩枝梢的成熟時間,有利於病菌的入侵。偏施氮、磷肥增加病害的發生。據國外報道,如以磷、鉀為標准量,氮肥施用量分別為標准量的1/3、1和7/3時,百葉的病斑數分別為0.5個、9.7個和29.1個;若磷肥的施用量為標准量及2倍量時,百葉病斑數依次為25.6個和126個,即磷肥過量發病也重。因此,合理施肥不僅可以減少夏梢的抽發量,而且可顯著減輕潰瘍病的發生。增施氮肥的比增施鉀肥的發病重。

凡柑桔潛葉蛾、鳳蝶幼蟲、卷葉蛾幼蟲、桔潛蜉等為害嚴重的果園和植株,潰瘍病一般也都發生嚴重。潛葉蛾為害的隧道,造成大量的傷口,為病菌入侵創造了有利條件。

抗病品種單一栽種時發病少,與感病品種混栽時發病較多。多風地區,果園四周種有防護林帶的發病較輕,反之發病較重。迎風地帶和面對縱谷深溝的桔園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對柑桔潰瘍病的防治,必須以預防為主。在無病區或新區應嚴格實行檢疫。在病區應採取以葯劑保護和栽培防病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以逐步減輕其為害。

1.無病區(包括新發展區)實施檢疫

凡種子、苗木、接穗和果實引進時,要根據我國對外和對內檢疫條例規定,參考對方國家或地區潰瘍病的發生,分布情況,提出檢疫要求,進行嚴格的檢疫檢驗及消毒,必要時進行隔離試種,一旦發病,就地燒毀。苗木和接穗的消毒,未抽芽不帶土的苗木和接穗用0.1%升汞液浸3分鍾後洗凈,帶土苗土用0.8%波爾多液噴灑;已發芽的苗木用0.06%升汞液加1.5%消石灰噴灑;或用700單位/毫升鏈黴素加1%酒精或白酒作輔助劑;也可用高脂膜200倍液或農抗BO—10 10倍液浸漬地上部或全株30—60分鍾,效果較好。種子消毒參考本書柑桔黃龍病部分。

國內檢疫的重點是保護無病區和新發展區。主要措施是建立無病苗圃,以保證新種植的苗木不帶病。培育無病苗時,種子、苗木均要採取一系列消毒、葯劑保護、治蟲及管理措施,建立各種檢疫制度,防止人為傳病。並建立相應的無病母本園,就地供應無病接穗。我國已在四川、江西、湖南、福建、廣東等省建立了柑桔的無病苗木場。

局部發病地區,要採取堅決徹底肅清病源的措施,即砍燒全部病株。砍燒病株後經常調查,若再發現零星病株後應立即消滅,以後不再從病區引種。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我國的四川重慶等地桔區,採用砍燒病株的辦法,均在短期內消除了潰瘍病的為害,效果十分顯著。

建立無病苗圃場,培育無病苗木的方法參照本書黃龍病防治部分。

2.採取噴葯保護和栽培防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苗木和幼齡柑園以保護新梢為主,成年桔園以保果為主,保梢為輔。噴葯效果的好壞與噴葯時期有關,苗木和幼樹應在各次新梢(春、夏、秋梢)萌發後的20和30天(即新梢芽長1.5—3cm,葉片轉綠,新葉展開3—5cm時)各噴葯1次。成年結果園則應在謝花後10、30和50天各噴葯1次。噴葯量按8年生樹計算,每畝噴葯液350—400kg,以噴濕枝、葉、果不滴水為准,要均勻周到。沿海有台風地區應在台風前後及時噴葯保護嫩梢和果實,以防止病菌從傷口侵入。葯劑可選用下述種類:

(1)銅皂液 硫酸銅0.5kg、松脂合劑2kg、水200kg;(2)0.5%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 硫酸銅0.25kg、石灰0.5kg、水50kg,連續使用波爾多液會引起柑桔銹蟎、柑桔全爪蟎的大發生,必須與殺蟎劑混合或間隔施用;(3)45%代森銨水劑600—800倍液;(4)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5)高脂膜200—300倍液;(6)農抗B0—10濃縮液(4000單位)200倍液;(7)10%增效雙效靈水劑500倍液;(8)5%田安水劑250—300倍液;(9)600—800單位/毫升的農用鏈黴素加1%酒精或白酒作輔助劑;(10)25%敵枯雙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11)50%敵枯唑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12)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3)80%代森錳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4)72.5%王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5)68.8%安達菌(Attackin)可濕性粉劑700倍液;(16)37.5%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17)25%葉枯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8)10%葉枯凈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19)10%百葉鹼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0)用鏈絲環素(Streptacycline)0.0025%,從嫩芽開始,每10天噴1次,共計6次,防治潰瘍病的效果最佳。上述葯劑可在病害發生期輪換施用。

對1—2年生幼齡樹,於冬季摘除病枝葉後,噴1次45%結晶石硫合劑60倍液或波美0.8—1度石硫合劑;翌年春梢萌發前摘除病葉後,噴1次葯,以後隔10—15天再噴1次。夏、秋梢期仍按此法防治,如此連續數年,能有效地減少潰瘍病為害。

3.生物防治

是今後防治潰瘍病的一個新方向,國外早在70年代就已著手培養噬菌體來消滅潰瘍病菌。噬菌體可在潰瘍病斑內寄生和繁殖,但它既不吞噬也不溶解病原細菌,只能抑制病原細菌的增殖,是一種具有天敵性質的病毒。用等量的噬菌體和潰瘍病病菌混合接種在柑桔枝梢上,可以顯著抑制發病。用噬菌體108單位/毫升和200單位/毫升鏈黴素液分別對秋梢上的潰瘍病進行防治,結果噴噬菌體的發病率12.6%;鏈黴素為3.4%,對照為31.7%,表明噬菌體防治潰瘍病是有希望的。

4.栽培防病

新區和新建桔園要重視品種區域化。嚴禁抗病品種與感病品種混栽在一個果園里,以免降低抗病品種的防病效果。據在桔、橙混栽與不混栽的衢桔上調查證明,混栽區衢桔果實發病率高於不混栽區的5倍,且甜橙樹愈多,衢桔的發病率愈高。槾桔一般不感病,但靠近臍橙(感病品種)區時,葉片就受感染,而距臍橙稍遠的槾桔葉就不感染。在抗病品種的果園中混栽有少數感病品種,可高接換種抗病品種,或改種抗病品種。

在沿海有台風地區和通風處建園時,應事先營造防風林。

結合修剪剪除病枝、葉,集中燒毀。結合深翻園土,收集病枝、葉、果和落葉,翻埋於土中,以減少病菌來源。結合防其他病蟲,噴布結晶石硫合劑60倍液或波美0.8—1度石硫合劑,每畝150kg左右。並合理施肥,增強樹勢。在各次新梢的抽生期,特別是夏、秋梢的抽發期,要作好柑桔潛葉蛾、鳳蝶幼蟲和卷葉蛾幼蟲的防治工作,以減少病菌入侵的機會。

對夏梢抽發量大的桔園和植株,要適當的疏除部分夏梢,以減少發病。最好採取抹芽放梢,「去零留整,去早留齊」,統一放梢期,以便適時噴葯防治和減少噴葯次數,提高防病效果。對壯年樹要設法多培養春梢和秋梢,以減少夏梢的抽發量,減輕其為害。夏至前後不宜施用過多的速效性氮肥,以免促發徒長的夏梢;重視和注意鉀肥的施用,抑制枝葉的徒長,以減少病害的發生。

加強肥水管理,加強其他病蟲的綜合治理,使壯年結果園高產穩產,不讓其形成大小年結果,盡可能的多發春梢,少發或不發夏梢,適當的抽放秋梢,從柑桔本身的生物學和環境生態學的角度來控制病害的少發生或不發生。

㈢ 口腔的問題

口瘡(口腔潰瘍)是一種最常見的口腔粘膜疾病,在人群中患病率一般認為超過10%,可以發生於男女老幼,以中青年最多見。
口瘡是一種以周期性反復發作為特點的口腔粘膜局限性潰瘍損害,可以自愈,可發生於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以唇、頰、舌部多見,嚴重者可以波及咽部粘膜。不少患者隨著病程的延長,潰瘍面積增大,數目增多,疼痛加重,癒合期延長,間隔期縮短等,影響食和說話。
對口腔潰瘍的治療方法雖然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對症治療,目的主要是減輕疼痛或減少復發次數,但不能完全控制復發,所以預防本病尤為重要。

平常應注意保持口腔清潔,常用淡鹽水漱口,戒除煙酒,生活起居有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堅持體育鍛煉,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厚味的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暢。婦女經期前後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疲勞,飲食要清淡,多吃水果、新鮮蔬菜,多飲水等等,以減少口瘡發生的機會。

需要提醒你的是,口腔內經久不愈的潰瘍,由於經常受到咀嚼、說話的刺激,日久也有可能會發生癌變。特別是在與牙齒接觸的那些部位,如存在著未拔除的殘存破損的牙齒,或者佩戴的假牙製作不合適,其銳利邊緣不斷刺激,刮破了黏膜,產生潰瘍,如不去除刺激因素,潰瘍不但不會痊癒,還會日益加重。這種經久不愈的潰瘍,也有可能是一種癌前病損,極易癌變。如果你經常罹患口腔潰瘍的話,就需要注意上述的問題。

有了口腔潰瘍不要一概輕視,如有可疑就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必要時行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再做相應的治療。切不可粗心大意,延誤治療時機。

潰瘍治療簡方14則

雞蛋:雞蛋打入碗內拌成糊狀,綠豆適量放陶罐內冷水浸泡十多分鍾,放火上煮沸約1.5分鍾(不宜久煮),這時綠豆未熟,取綠豆水沖雞蛋花飲用,每日早晚各一次,治療口腔潰瘍效果好。
六神丸:取六神丸1支(30粒)碾碎成粉,加2毫升涼開水浸透成稀糊液備用。用前先清潔患者口腔,然後用細長棉簽蘸上六神丸液塗於潰瘍面,以餐前1~15分鍾用葯為佳,每天3次,睡前加用1次。一般用葯5分鍾即可起到止痛效果。小潰瘍1。2天可痊癒,潰瘍面較大者5天痊癒。

雲南:白葯用雲南白葯外敷口腔潰瘍創面,一日2次,一般2~3天痊癒。

全脂奶粉:選用全脂奶粉,每日2至3次,每次一湯匙,加少許白糖,開水沖服,晚間休息前沖服效果更佳。一般2天潰瘍症狀即可消失。

西瓜:西瓜半個,挖出西瓜瓤,擠取汁液,瓜汁含於口中,約2~3分鍾後咽下,再含新瓜汁,反復數次。

維生素C :將維生素C葯片1~2片壓碎,澈於潰瘍面上,閉口片刻,每日2次。

甲氰咪胍:將甲氰咪胍1~2片研成細末,用棉簽蘸葯粉塗於潰瘍面上,10分鍾內不要飲水,每日2次。

六味地黃丸:口服六味地黃丸每日2~3次,每次6~8克。

濃茶:我國明代葯典《本草綱目》稱:「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則上清矣,」據研究,茶含單寧,具有收斂作用,濃茶漱口可促使口腔潰瘍癒合。

慶大黴素:用消毒棉簽蘸取慶大黴素4萬單位2毫升注射液輕塗口腔內潰瘍面,數分鍾後再塗一次,每日4次,即三餐後和睡前,漱口後塗上葯液,一般2~3日即癒合。

西紅柿:西紅柿汁含口中,每次含數分鍾,一日多次。

柿霜:從柿餅上取柿霜,用開水沖服或加入粥中服用。

芭蕉葉:采鮮芭蕉葉適量,將其用火烤熱貼敷於口腔潰瘍處,每日2~3次。

95%乙醇:用棉簽沾上95%乙醇,輕壓口腔潰瘍點,並輕輕轉動棉簽除去潰瘍面上的腐敗組織,每天2~3次,每次20~30秒。治療口腔潰瘍,絕大多數在2—3天癒合

口腔潰瘍食療方

蜜汁含漱法:可用10%的蜜汁含漱,能消炎、止痛、促進細胞再生。
蜂蜜療法:將口腔洗漱干凈,再用消毒棉簽將蜂蜜塗於潰瘍面上,塗擦後暫不要飲食。15分鍾左右,可用蜂蜜連口水一起咽下,再繼續塗擦,一天可重復塗擦數遍。
硫酸鋅療法:服用硫酸鋅片或12%硫酸鋅糖漿,成人每次40-80毫克,1日3次,一般連用5-7天即可痊癒。
木耳療法:取白木耳、黑木耳、山楂各10克,水煎、喝湯吃木耳,每日1-2次,可治口腔潰瘍。
可可療法:將可可粉和蜂蜜調成糊狀,頻頻含咽,每日數次可治口腔發炎及潰瘍。
白菜根療法:取白菜根60克,蒜苗15克,大棗10個,水煎服,每日1 2次,可治口腔潰瘍。
菜籽療法:取白蘿卜籽30克、芥菜籽30克、蔥白15克,放一起搗爛,貼於足心,每日1次,可治口腔潰瘍。
蘋果療法:取1個蘋果(梨也可以)削成片放至容器內,加入冷水(沒過要煮的蘋果或梨)加熱至沸,待其稍涼後同酒一起含在口中片刻再食用,連用幾天即可治癒。
核桃殼療法:將30-50克核桃熬水兩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
口腔潰瘍可能隱匿各種疾患三周不愈必須詳查
口腔內小潰瘍幾乎所有人都患過,大多由外傷引起。倫敦大學東曼牙科研究所Scully教授指出,口腔潰瘍若歷時3周而未治癒,必須找出原因。
約20%人群罹患常見的復發性口腔潰瘍,呈圓或橢圓形,境界清晰。80%的患者潰瘍直徑在5mm以下,歷時7~14日而愈,較大的潰瘍少見,而且需數周或數月治癒,且殘留瘢痕。另外,還有分類為皰疹性潰瘍,則需1個月治癒。
據日本《醫學論壇報》(2001年6月7日)報道,口腔潰瘍的病因不明,部分患者發病原因同緊張、外傷、戒煙、月經、食物過敏有關。無特殊檢查法,只能依賴典型症狀和疾病史診斷。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鑒別診斷。應想到除鐵、葉酸、VitB12不足外,還應考慮有無慢性炎症性腸病、艾滋病感染、中性粒細胞減少等免疫障礙。另外,還應除外白血病、紅斑性狼瘡、Behcet病(見圖)等全身性疾病和皮膚病。抗癌葯和抗甲狀腺葯也可能產生口腔潰瘍。
單發的慢性潰瘍應懷疑口腔癌。小兒周期性發熱、咽炎、手足口病和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時,口腔潰瘍也可作為伴隨症狀出現。
Scully教授指出,口腔潰瘍的治療可用洗必泰或口含氫化可的松糖衣片,一天4次塗用去炎松軟膏,如症狀無改善應考慮全身給皮質類固醇。
潰瘍治療簡方14則
口腔潰瘍雖不是什麼重病,但卻給患者的生活時時帶來不便與痛苦。這里為大家介紹簡方14則:
雞蛋 雞蛋打入碗內拌成糊狀,綠豆適量放陶罐內冷水浸泡十多分鍾,放火上煮沸約1.5分鍾(不宜久煮),這時綠豆未熟,取綠豆水沖雞蛋花飲用,每日早晚各一次,治療口腔潰瘍效果好。
六神丸 取六神丸1支(30粒)碾碎成粉,加2毫升涼開水浸透成稀糊液備用。用前先清潔患者口腔,然後用細長棉簽蘸上六神丸液塗於潰瘍面,以餐前1~15分鍾用葯為佳,每天3次,睡前加用1次。一般用葯5分鍾即可起到止痛效果。小潰瘍1。2天可痊癒,潰瘍面較大者5天痊癒。
雲南白葯 用雲南白葯外敷口腔潰瘍創面,一日2次,一般2~3天痊癒。
全脂奶粉 選用全脂奶粉,每日2至3次,每次一湯匙,加少許白糖,開水沖服,晚間休息前沖服效果更佳。一般2天潰瘍症狀即可消失。
西瓜 西瓜半個,挖出西瓜瓤,擠取汁液,瓜汁含於口中,約2~3分鍾後咽下,再含新瓜汁,反復數次。
維生素C 將維生素C葯片1~2片壓碎,澈於潰瘍面上,閉口片刻,每日2次。
甲氰咪胍 服將甲氰咪胍1~2片研成細末,用棉簽蘸葯粉塗於潰瘍面上,10分鍾內不要飲水,每日2次。
六味地黃丸 口服六味地黃丸每日2~3次,每次6~8克。
濃茶 我國明代葯典《本草綱目》稱:「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則上清矣,」據研究,茶含單寧,具有收斂作用,濃茶漱口可促使口腔潰瘍癒合。
慶大黴素 用消毒棉簽蘸取慶大黴素4萬單位2毫升注射液輕塗口腔內潰瘍面,數分鍾後再塗一次,每日4次,即三餐後和睡前,漱口後塗上葯液,一般2~3日即癒合。
西紅柿 西紅柿汁含口中,每次含數分鍾,一日多次。
柿霜 從柿餅上取柿霜,用開水沖服或加入粥中服用。
芭蕉葉 采鮮芭蕉葉適量,將其用火烤熱貼敷於口腔潰瘍處,每日2~3次。
95%乙醇 用棉簽沾上95%乙醇,輕壓口腔潰瘍點,並輕輕轉動棉簽除去潰瘍面上的腐敗組織,每天2~3次,每次20~30秒。治療口腔潰瘍,絕大多數在2—3天癒合
口腔潰瘍有三種類型
口腔潰瘍反反復復的發作,醫學上稱其為「復發性口腔潰瘍」。其復發時間長短與口腔潰瘍病史長短有密切關系,病史短時,可以幾個月或一年發病一次;病史長時,可以一個月發病一次,或口腔潰瘍新舊病變交替出現。一般情況下10天左右可自愈,不留疤痕。
復發性口腔潰瘍,是口腔粘膜病中最常見的疾病,反復發作但又有自限性,局部表現為孤立的、圓形或者橢圓形潰瘍。
臨床上分為三種類型:復發性輕型口腔潰瘍,復發性口炎性口腔潰瘍,復發性壞死性粘膜腺周圍炎。
維生素可治療口腔潰瘍
不論是單發性或慢性的口腔潰瘍,維生素B2、B6等維生素B群都是有療效的。甚至有人服用B群才經過一個晚上,口腔潰瘍就消失的乾乾凈凈。
維生素B2不足時,會引發口角炎、眼睛充血和肛門潰爛等,特別是在皮膚和黏膜上出現症狀。維生素B6和脂肪的代謝有關,B6不足時會引起脂漏性皮膚炎。另外泛酸和生物素等維生素B群(B
1除外)在相互的影響下,對於預防和治療口腔潰瘍也都有所幫助。
口腔潰瘍的原因
口腔潰瘍發生的部位多見於口腔粘膜及舌的邊緣,常是白色潰瘍,周圍有紅暈,十分疼痛,特別是遇酸、咸、辣的食物時,疼痛更加厲害,以致美味佳餚都不願品嘗。雖是口腔小疾,卻令人痛苦不堪,甚至坐卧不寧,寢食不安,情緒低落。
大多數醫生認為,口腔潰瘍與以下因素有關:
消化系統疾病及功能紊亂:如腹脹、腹瀉或便秘等情況。
內分泌變化:有些女性患者往往在月經期發生,可能與體內雌激素量下降有關。
精神因素:有的患者在精神緊張、情緒波動、睡眠狀況不佳的情況下發病,可能與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有關。
遺傳因素:如父母雙方均患有復發性口腔潰瘍時,其子女約有80— 90%患病,若雙親之一患此病時,其子女約有50—60%患病。
其他因素:如缺乏微量元素鋅、鐵、葉酸、維生素B12等,可降低免疫功能,增加復發性口腔潰瘍發病的可能性。
口腔潰瘍為什麼老復發
為什麼會出現口腔潰瘍的復發性呢,其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確,但有很多因素可以直接導致口腔潰瘍的發生: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消化系統疾病如腸胃潰瘍炎症、便秘、腹瀉等的影響;微量元素缺乏,如缺鐵、葉酸、B12以及鋅等;內分泌失調;精神、神經因素,如工作勞累、精神緊張波動、神經功能紊亂失調等。
有些女性每逢經期或行經前後就會出現口腔潰瘍,用葯治療只能暫時緩解,下月行經時依然如故地出現,疼痛難忍,與此同時,還常伴有口乾、心煩、易怒和大便干結等令人煩惱的症狀。臨床研究發現,月經期出現口腔潰瘍主要是由於體內黃體酮水平增高而雌激素(孕酮等)的水平降低所致。
口腔潰瘍常發很危險
口腔潰瘍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症狀,一個人的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碰到過。通常,口腔潰瘍經過休息、飲食調節、保持大便通暢等可以自愈,部分患者僅需局部用葯或服用數帖中葯而痊癒,一般不會對全身產生嚴重不良後果。
但是如果一個或數個口腔潰瘍反復發作甚至此起彼伏,疼痛難忍或伴有其它部位的潰瘍(如外陰潰瘍),則要高度重視,因為這種復發性潰瘍很可能是一種免疫病——白塞氏病的警示信號。
白塞氏病又叫白塞氏綜合征或眼、口、生殖器綜合征。臨床上以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虹膜睫狀體炎三聯症較常見。其中眼部症狀多樣,可表現為視力模糊、視力減退、眼球痛、畏光流淚、異物感及飛蚊症等,嚴重者可導致失明。此外還有後針眼反應等。如果缺乏對疾病的整體認識,就醫時可能會把各個症狀分別向不同專科的醫生敘述,常常會出現「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局面,喪失接受最佳治療方案的機會。
白塞氏病自古就有,男女均可發病,可見於各個年齡,以35歲後多見,其發生、發展與免疫功能異常密切相關。中醫稱之為「狐惑」,且指出「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本病的發生與肝腎不足、氣陰虧虛、外感濕熱等密切相關,久之,濕熱與氣血相搏,濕、毒、淤相互膠結,致本病反復發作,遷延難愈。
多年來,根據中醫的傳統理論和臨床實踐,對白塞氏病的急性發作期和緩解期,依照不同的症型,分別採取清熱解毒、清利濕熱、解毒通脈、益氣養陰、補益肝腎等治法,結果表明中醫不僅可以控制潰瘍的反復發作,而且可以調節免疫功能。
此外,根據該病病灶小、病位淺的特點,運用錫類散、冰硼散、黃柏和細辛研末局部吹敷,金銀花、甘草等煎湯漱口,野菊花、地膚子、苦參等煎湯坐浴熏洗。臨床實踐證明予中葯外用及中葯內服治療白塞氏病,潰瘍的發作頻率、發作個數及疼痛程度多數能在一個月左右得到緩解,繼續給予數月中葯治療可進一步控制病情。
除了葯物治療外,平時要注意保護口腔衛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燒烤油炸和油膩食物,不吃辛辣及熱性食品如辣椒、生蔥、生薑、大蒜、煙、酒、羊肉等,忌勞累,保持心情愉快和大便通暢。
體內缺鐵缺鋅也易長潰瘍
口腔潰瘍是口腔粘膜最容易患的疾病,其發病率在口腔疾病中僅次於齲齒和牙周病,占第三位。
體內缺鐵缺鋅也會造成潰瘍。
復發性口腔潰瘍屬於多基因遺傳病。當身體出現胃腸功能紊亂、月經失調,體內缺乏鐵、鋅等微量元素,精神緊張,勞累或感冒時,都會誘發口腔潰瘍,所以單用維生素 B2治療無效。目前,還沒有根治此病的葯物。
患了口腔潰瘍,可多吃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纖維素類的新鮮食物,注意勞逸結合,去除誘發因素以減少復發。
治療口腔潰瘍小偏方
⑴取鮮苦瓜160克(干品8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1日1劑。一般連用3~5日可顯效。
⑵.每日晚飯後用溫開水漱凈口腔,取一勺蜂蜜,原汁的最好,敷在潰瘍表面,含1~2分鍾,然後咽下,重復2~3次,連續治療2~3天可痊癒。
⑶每天取核桃殼10隻左右,用水煎湯口服,一日3次, 連續3天,就可治癒口腔潰瘍。
⑷采八九個帶花萼的小月季花,搗爛,加一小杯蜂蜜調成糊狀,塗口瘡患處,一般3~5次即愈。
⑸將維生素C葯片1~2片壓碎,塗於潰瘍面上,閉口片刻,每日2次。
⑺選用全脂奶粉,每日2~3次,每次一湯匙,加少許白糖,開水沖服。晚間休息前沖服效果更佳。一般2天潰瘍症狀即可消失。
⑻取六神丸1支(30粒)碾碎成粉,加入2毫升涼開水浸透成為稀糊液備用。用葯時先清潔口腔,然後用干凈的棉簽蘸上六神丸液塗於潰瘍表面,以餐前10~15分鍾用葯為佳,每日3次,睡前加用1次。一般用葯5分鍾即可達到止痛效果,進餐無疼痛,增進食慾。小潰瘍1~2天可痊癒;多發性潰瘍用葯3天痊癒。
夏天遠離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是現代人很常出現的毛病,一般人都認為夏天會火氣大,才容易潰瘍,但到底口腔潰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醫生表示,口腔潰瘍的原因不外「心火旺盛」、「脾胃積熱」等因素,除了葯物治療外,以葯膳食療的效果也不錯。
口腔潰瘍好發於青壯年人,一年四季都會發生,尤其是夏天晝長夜短,氣溫升高,人們比較晚睡、熬夜,加上現代人習於吃燒烤油膩的食品,使熱性體質的口腔潰瘍更容易發生。
口腔潰瘍在中醫來說,大約有「心火旺盛」、「脾胃積熱」、「陰虛火旺」、「脾胃虛寒」及「肝寒犯胃」等幾種類型,除了用葯物治療外,還可以用葯膳食療。
心火旺盛或脾胃積熱可用竹葉粥食療,以鮮竹葉八錢、石膏一兩、米二兩、砂糖適量製成;陰虛火旺型可以二冬粥食療,選用麥冬三錢、天冬三錢、玄蔘三錢、米二兩及冰糖適量製成;脾胃虛寒型則可用理中粥,材料以黨蔘、乾薑、炙甘草、茯苓、糯米紅糖製成。
不過,除了葯物治療及食療外,要避免口腔潰瘍還是需注意平常的生活習慣,飲食忌辛辣、燒烤油炸、油膩厚味的食品,要多喝開水,多吃蔬菜,保持大便暢通,避免便秘;口瘡嚴重者,可以改采細軟或半流質的飲食。
口腔潰瘍食療方
蜜汁含漱法:可用10%的蜜汁含漱,能消炎、止痛、促進細胞再生。
蜂蜜療法:將口腔洗漱干凈,再用消毒棉簽將蜂蜜塗於潰瘍面上,塗擦後暫不要飲食。15分鍾左右,可用蜂蜜連口水一起咽下,再繼續塗擦,一天可重復塗擦數遍。
硫酸鋅療法:服用硫酸鋅片或12%硫酸鋅糖漿,成人每次40-80毫克,1日3次,一般連用5-7天即可痊癒。
木耳療法:取白木耳、黑木耳、山楂各10克,水煎、喝湯吃木耳,每日1-2次,可治口腔潰瘍。
可可療法:將可可粉和蜂蜜調成糊狀,頻頻含咽,每日數次可治口腔發炎及潰瘍。
白菜根療法:取白菜根60克,蒜苗15克,大棗10個,水煎服,每日1 2次,可治口腔潰瘍。
菜籽療法:取白蘿卜籽30克、芥菜籽30克、蔥白15克,放一起搗爛,貼於足心,每日1次,可治口腔潰瘍。
蘋果療法:取1個蘋果(梨也可以)削成片放至容器內,加入冷水(沒過要煮的蘋果或梨)加熱至沸,待其稍涼後同酒一起含在口中片刻再食用,連用幾天即可治癒。
核桃殼療法:將30-50克核桃熬水兩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22780.html

㈣ 印度男女比例多少

據印度官方最近公布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印度全國人口男女性別比例為1000比933
紅樓夢不是鬼書。

《紅樓夢》,中國古代章回體長篇小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認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為視角,以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

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於須眉之上的閨閣佳人的人生百態,展現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劇美,可以說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展現女性美以及中國古代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

《紅樓夢》版本可分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大系統。程本為程偉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為脂硯齋在不同時期抄評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4)印度多少性潰瘍擴展閱讀

《紅樓夢》是一部頗具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說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致,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

「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令後世讀者腦洞大開,揣測之說久而遂多。二十世紀以來,學術界因《紅樓夢》異常出色的藝術成就和豐富深刻的思想底蘊而產生了以《紅樓夢》為研究對象的專門學問——紅學。

《紅樓夢》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盛極而衰時代的特徵。它所描寫的不是「洞房花燭、金榜題名」的愛情故事;而是寫封建貴族青年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戀愛和婚姻悲劇。

小說的巨大的社會意義在於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寫這個愛情悲劇,而是以這個戀愛、婚姻悲劇為中心,寫出了當時具有代表性的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其中又以賈府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會後期的種種黑暗和罪惡,及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

對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和行將崩潰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讀者預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滅的命運。同時小說還通過對貴族叛逆者的歌頌,表達了新的朦朧的理想。

㈤ 印度男女比例是什麼

印度男女比例是1000比1020。據法新社25日報道,印度衛生部發布的最新全國家庭健康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當前印度男女比例為1000比1020,這是印度第一次出現女多男少的局面。

這項調查覆蓋了印度全國約60萬戶家庭。印度人口基金會專家表示,這一數據反映出積極的人口性別比例改善,但印度在性別平等領域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男女比例失調相關數據

專家指出,影響出生嬰兒性別比失衡的因素是眾多而復雜的,如生育政策、生育意願、出生的女嬰漏報、瞞報等。主要是由於女嬰漏報瞞報的結果,結合上計劃生育的政策,出生性別比上揚的狀況俞加明顯。

人們大量的統計資料表明,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出生嬰兒性別比是基本一致的,一般在102之107的范圍內,即每出生100個女嬰時,男嬰出生數為102個之107個。人口學家把這個指標稱為出生嬰兒性別比的恆定值。

在人口基數比較小的國家,男女性人口的短缺,可以通過跨國婚姻和男女性移民來解決問題,但對於一般大眾來講,跨國婚姻還是不實際的。比例失調會給人口再生產帶來嚴重障礙,造成人口嚴重萎縮。

㈥ 印度「世界葯房」簡史是什麼

最近,印度仿製葯成了輿論關注的熱點。印度是世界上最大仿製葯國家之一,佔全球市場的約五分之一。據雜志報道,現如今印度葯業的營業額約為258億美元,其仿製葯出口量比其葯物(主要是原研葯)和醫療產品出口量總量還多。因此,印度被譽為「世界葯房」。

縱觀印度仿製葯的發展歷程,其繁榮與政府的政策支撐息息相關。一旦失去政策的庇佑,仿製葯產業舉步維艱。

與此同時,仿製葯品的質量問題也令不少人感到憂慮。能夠盡量縮減研發生產周期,跳過冗長復雜的臨床試驗固然是能盡快救重症病人於水火之中,但葯品畢竟屬性特殊,不經過長期測試難保其質量的穩定。若是一味求快,無論對醫葯企業的發展,還是病患的健康都無益。

一個美國顧客在服用印度太陽制葯公司(SunPharmaceutical)所生產的鹽酸二甲雙胍時,竟發現該葯瓶中夾雜著另外一種葯物——加巴噴丁(一種抗焦慮葯)。而後,據美國食品葯品管理局(FDA)網站的信息顯示,自2014年1月28日大約有2528瓶鹽酸二甲雙胍被召回。

同年,曾經無比輝煌的印度制葯商蘭伯西因迅速擴張導致的生產質量問題被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FDA)嚴令禁止進口,最終陷入困境,被印度太陽公司收購。

2015年1月,FDA因質量問題禁止蘭伯西(Toansa)葯廠生產的超過700種葯物進入美國市場,這已是其旗下第四家遭到禁止的分公司。

2017年,因雜質測試與降解測試失敗,569000瓶來自瑞迪博士實驗室(DrReddy'slaboratory)的主治消化性潰瘍的法莫替丁片被強制從美國市場撤回。

令人欣慰的是,印度政府也正在逐漸改變其一味庇護的醫葯政策,逐漸把眼光放在了提高醫葯產業的聲譽,增強全球競爭力上。2017年8月,印度聯邦葯品管理局(DoP)發布了一項新的《葯品政策草案》,旨在保障國民基本用葯的權利,同時為制葯行業提供長期、穩定的政策環境,以提高其本土葯品的生產能力和質量。

為了鼓勵研發,改善印度醫葯行業仿製和創新的嚴重傾斜狀況,該政策指出,印度政府會對制葯行業研發的特定葯品和醫療服務給予0%至5%的優惠稅率。除非發證機關另有認證,所有通過新型給葯系統給葯的葯品(noveldrugdeliverysystems,NDDSs)都將被視為新葯。這大大鼓勵了印度葯企開發原研葯的積極性。

該政策還規定,政府應確保所有生產單位採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和良好實驗室管理規范(GLP)。除了一些只在國內市場上供應產品且不打算出口產品的小型企業只需遵守當地的GMP要求,其他所有出口的葯品均需遵守WHO的規范。

適度合法仿製,鼓勵研發創新,貫徹質量控制。這未嘗不是印度醫葯產業一個新的繁榮的開端。

來源:新京報

㈦ 什麼樣的潰瘍可能是口腔粘膜癌

口腔癌有什麼症狀

口腔癌主要是指發生在口腔粘膜的上皮癌,為頭頸部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因其發生的部位不同,分別稱之為舌癌、頰粘膜癌、牙齦癌、口底癌和硬齶癌等 。口腔癌的病因與下列因素有關:(1)長期嗜好煙、酒;(2)不注意口腔衛生,為口腔內滋生和繁殖細菌或黴菌創造了條件,極易促使癌症的形成和發展;(3)長期異物對口腔粘膜的刺激,如假牙、咀嚼刺激性食品等;(4)營養不良,蛋白質、維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的長期缺乏,如鋅等 ,久之導致粘膜損傷而癌變;(5)口腔粘膜白斑和黑痣,均系癌前期病變,應及時處理。

不同部位的口腔癌其症狀大致相似,主要表現為:(1)疼痛。早期一般無痛或僅有局部異磨擦感,如出現潰破則會有明顯疼痛,腫瘤進一步侵犯附近神經時,可引發耳部和咽喉痛。(2)斑塊。口腔粘膜變粗糙、變厚或呈硬結,特別是發生在白斑、色斑及黑痣的基礎上,要考慮已有癌變。(3)潰瘍。口腔粘臘局部變硬,邊緣隆起,中央凹凸不平,甚至糜爛出血。(4)頸部淋巴結腫大。口腔癌多先向附近的頸部淋巴結轉移,有時原發灶很小,甚至症狀還很不明顯,頸部淋巴結已有轉移、變大。故如突然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也應仔細檢查口腔部位。

另附:

口腔癌症狀與體征診斷
返回

(1)疼痛:早期口腔鱗癌一般無痛或僅有感覺異常或輕微觸痛,伴發腫塊潰瘍時始發生較明顯的疼痛,但疼痛程度不如炎症劇烈。因此當病人主訴疼痛,特別是牙齦痛或舌痛時應仔細檢查疼痛處有無硬結、腫塊與潰瘍。若疼痛或舌痛時應仔細檢查疼痛處有無硬結、腫塊與潰瘍。苦疼痛局部有上述體征,應高度懷疑該處有癌症。

口腔癌中舌癌與牙齦癌早期主訴疼痛者較多。若疼痛部位與口腔腫塊潰瘍的部位不符,則需要考慮腫瘤有向其他部位擴散的可能。牙痛可因牙齦癌引起,亦可因頰粘膜癌、硬齶癌、口底癌或舌癌擴散侵犯牙齦或舌神經所致。耳痛、咽痛可以是口咽癌的症狀,亦可以是舌體癌侵犯舌根或頰、硬齶、牙齦,或側口底癌向後侵犯咽側壁而引起。

(2)斑塊:口腔鱗癌位於淺表時可呈淺表浸潤的斑塊,此時不作活組織檢查難與白斑或增生性紅斑相鑒別。

(3)潰瘍:口腔鱗癌常發生潰瘍,典型的表現為質硬、邊緣隆起不規則 、基底呈凹凸不平的浸潤腫塊,潰瘍面波及整個腫瘤區。有時需與一般潰瘍相區別:

①創傷性潰瘍:此潰瘍常發生於舌側緣,與潰瘍相對應處總有尖牙、牙殘根或不規則的牙修復體,說明潰瘍是由上述刺激物引起。潰瘍質軟,基底軟無硬結。消除上述刺激物1~2周後潰瘍即可自愈。

②結核性潰瘍:幾乎均為繼發性,大多為開放性肺結核直接蔓延的結果,常發生於軟齶、頰粘膜及舌背,潰瘍較癌性潰瘍淺,潰瘍基底軟無侵潤硬結,抗結核治療有效。

(4)腫塊:口腔鱗癌起源於口腔粘膜上皮,其腫塊是由鱗形上皮增殖而成。無論向口腔內潰破形成潰瘍或向深部浸潤,其形成的腫塊均較淺表,其粘膜上總可見到癌組織病變。

一旦臨床確定腫塊來自口腔癌即應進一步判斷其侵犯范圍與深度。凡伴有咽痛、耳痛、鼻塞、鼻出血、張口困難、舌運動受限以及三叉神經支配區域疼痛、麻木等感覺異常時,均應考慮腫瘤可能已侵犯至口咽、上頜竇、鼻腔、舌外肌、咀嚼間隙以及下頜骨,從而結合口腔癌所在部位選用適當的景象學檢查來進一步推斷。

口腔癌之臨床症狀、預防與自我檢查
李正� 台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
韓良俊 台大牙科學系教授
台大醫院牙科部主任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

本文轉載於防癌雜志第十八期

(一)簡介
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部位之惡性腫瘤的總稱,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
唇、舌、口底、頰黏膜、齒槽粘膜、齒齦、�(口蓋)、上顎竇及顎骨。從組
織學上區分,包括鱗狀細胞癌,疣狀癌,肉瘤,惡性黑色素瘤等;其中以鱗狀
細胞癌占絕大多數。另外有些全身性之癌症亦有可能轉移至口腔,包括消化道
癌症、前列腺癌、乳癌、肝癌、肺癌、甲狀腺癌等。

口腔癌為一常見之疾病,若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其致病率及致死率均
相當高。在美國每年約有12000名病患死於口腔癌,另有26000名新病例的產生
,約占所有男性惡性腫瘤的5 %女性惡性腫瘤之2%。目前國內的口腔醫療與衛
教雖已漸進入開發國家之林,但遺憾的是大部份的口腔癌新病例都遲至中期或
末期症狀出現後才尋求醫治,此時常因癌病變之擴散而導致治療效果不佳。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再加上預防的工作,實為治療口腔癌的最重要課題。
本文即針對口腔癌之成因,預防之道,臨床症狀與自我檢查的方法為大家做個
介紹。

(二)口腔癌的成因
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單一的因素會導致口腔癌的產生,但許多研究顯示
多重因素會提高口腔癌之發生率。慢性刺激是一般所接受的較重要原因之一,
包括機械性刺激與化學性刺激。

慢性刺激之形式有許多種,其中較受注意的是嚼檳榔、吸煙、喝酒、梅毒、
陽光照射、營養缺乏、放射線治療、不良口腔衛生及補綴物、職業等可能原因
;另外年齡、性別、種族及地理區域亦會影響口腔癌之發生率。擇要分述如下


(1) 檳榔
台大醫學院牙醫學系口腔病理學教授關學婉曾針對台大醫院103位口
腔癌病人,分析口腔癌與習慣之關系。她發現66%有吸煙,39.8%飲
酒及53.4%嗜食檳榔習慣,無上述習慣者僅佔14.6%;若以另外213名
非口腔癌病人做控制組調查,有吸煙,飲酒及嚼食檳榔者分別為
42.5%,22.5%及0%,全無上述習慣者則佔51.2%。由此項研究中可
見,口腔癌患者與非口腔癌者之間,檳榔嚼食者之百分比有顯著之差
異。若以部位來說,以頰黏膜癌患者嗜食檳榔之人數最多,為81.8%
,其次為齒槽黏膜癌,有71.4%嗜食檳榔。

有關檳榔與口腔癌之間的關系,最近普遍受到許多學者的重視,除
了台灣外,以口腔癌發生率與死亡率都最高的印度而言,許多人亦多
有嚼食檳榔之習慣。

除了口腔癌外,許多嗜食檳榔者亦會產生口腔癌前期病變如白斑症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牙齒咬合面嚴重磨耗、牙周病等嚴重疾病。

(2) 煙草
抽煙亦是口腔癌發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雪茄煙與用煙斗抽煙。在一
項研究中,抽雪茄或用煙斗者得口腔癌的機會是非抽煙者之四倍;若
每日抽煙超過35支,則得口腔癌之機會與抽雪茄或用煙斗抽煙機會近
似。

有人以為煙草並非口腔癌的起始因素,但對口腔癌具有促進性的影
響,尤其是在抽煙與嚼檳榔兩種惡習皆有者,最容「製造」出口腔癌
;在另一項研究中發現在抽煙的102名治癒 的口腔或咽癌病人中,六
年後,繼續抽煙者有32%又再發生第二個「抽煙區」癌,而停止抽煙
者不過5%再發第二個口腔癌。

抽雪茄者,尤其用煙斗抽者,與�部白斑症及尼古丁口炎等有關,
有這種習慣的人也易患口腔癌,尤其是唇癌。在印度有些地方的人是
把香煙或雪茄點燃的一端放在嘴裡吸,因而增加�部癌的發生率,這
其中包括煙草的化學作用,還加上熱刺激作用。另外有嚼煙草習慣者
,慣於把煙草放在口內某一處咀嚼,此處就會逐漸發展出白斑症,經
過一、二十年左右而形成癌症。

(3) 酒精
在歐美一帶,烈酒與口腔癌間有密切關系,50%的口腔癌患者有酗酒
習慣;酗酒者得口腔癌之機會為偶而喝酒者之15倍,而煙酒習慣皆有
者比例更高。

雖然酒精可能有些直接致癌作用,但更可能是酒精之間接致癌作用
,其作用機轉不明。但酒精過量造成肝硬化則已有定論。

(4) 梅毒
梅毒是造成唇與舌前三分之二部位癌症的重要因素,癌病變主要是因
梅毒性舌炎引起;曾有學者發現,在梅毒患者中,3%有口內癌前病
變白斑症,其中10%之白斑症最後演變成口腔癌。

(5) 陽光照射
陽光照射為唇癌,尤其是下唇癌的一重要因素。目前認為陽光會增加
下唇癌之發生率,特別是農夫,船員及戶外工作者;而唇癌之發生率
在南方國家也比北方國家多。另一方面,黑人之唇癌及皮膚癌之發生
率也比白人少,可能是因其黑色素細胞有保護效果所致。

(6) 營養缺乏
就婦女而言,嚴重的鐵質缺乏貧血與口咽粘膜萎縮及吞咽困難有關聯
。其中在Peterson-Brown-Kelly癥候群之患者,亦可能增加口腔癌發
生率。

另外嗜好煙酒檳榔者,是否亦會因其減少正常食物之攝取,而導致
營養不良或免疫能力降低而致癌症之產生,仍待更進一步探討。

(7) 放射線治療
有一些報告顯示,頭頸部之癌症經過放射線照射治療後,在長期追蹤
時,發現在少數病例顯示有次發性口腔癌症產生的情形,其中以肉瘤
居多;可能是放射線造成正常細胞的突變所致。

(8) 不良口腔衛生及補綴物
許多臨床醫師相信口腔癌較常發生在口腔衛生較差之患者身上,但在
統計學上難以證明,因為大部份人口內或多或少都有蛀牙、不良補綴
物或斷裂牙齒之尖銳面。雖然沒有證據證明不良補綴物會造成口腔癌
,但在台大醫院牙科門診中曾經注意到多位因不良補綴物慢性機械
性刺激,造成舌部之長期外傷性潰瘍,最後發展成口腔癌病例;患者
口腔衛生良好,並無嗜食檳榔、煙、酒之習慣,而潰瘍部位則正相對
應於不良補綴物處。

近來在英國口腔癌之死亡率大幅降低,當地學者也認為與口腔衛生
水準之提升有關聯。

(9) 職業
除了戶外工作者外,金屬工人罹患口腔癌之比率似乎也較高。

此外研究口腔癌之病因學時,亦需考慮到口腔癌多發性病變產生之
可能性;因為口腔內若有某一區域易發癌病變,可能同時也有好幾個
區域有相同的感受性;其解剖位置相分離,或同時發生,或間隔一段
時期後才發生,其發生率約在6.39-11%間。除口腔癌外,整個胃腸道
之多發性癌亦有相同的增加傾向。

(三)口腔癌的發生率
口腔鱗狀細胞癌之發生與性別有明確之關聯,以男性為主;男女發生比率,差
別最大者為唇癌9比1,最少者為齒艱癌1.5比1。最好發病年紀約在50至70歲之
間,年輕人則較少。

在發生率方面,隨著地區不同有極大之差異;在西方國家口腔癌約占所有癌
症之5%,但在東方國家,特別是印度竟高達50%,這與其特殊的口腔習慣有
關,在台灣也是嚼食檳榔盛行的國家,口腔癌發生的比例也不低,且有逐年升
高的趨勢。

在發生部位方面,也隨著地區不同而有不同差異,在嚼食檳榔盛行區,以頰
部、齒槽、粘膜、舌、�、及口底較常發;嚼食煙草地區則以頰或頰前庭區較
多。

(四)口腔癌之臨床症狀與自我檢查方法
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口腔癌之治癒率會提高不少,因此一般民眾需認識
口腔癌之癌前病變及早期症狀。

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包括口腔各處黏膜之白斑症,紅斑症,黏膜下纖維化,及
慢性潰傷、所謂癌前病變本身並非真正之口腔癌,但長期置之不理或刺激源仍
存在時,其後有極高之可能性發展成口腔癌。

前面提到的一些引發口腔癌之成因,常會先導致口腔粘膜白斑症,若置之不
理,有時會轉變成口腔癌。

此外常有一些嚼食檳榔者,因為長期局部機械性刺激或加上化學物刺激,長
年累月刺激口腔黏膜,最後黏膜變白,嘴巴因黏膜下產生纖維化變硬而失去彈
性張不開,也是口腔癌的前期徵候。

口腔內黏膜起白色變化者稱為白色病變,臨床上有十多種病變屬此,因此口
腔中任何部位有白色變化即應提高警覺,應即找專科醫師鑒別診斷,決定是否
為癌前期的白斑病或黏膜下纖維化症,以便早期治療。

另外,超過二星期不愈之口腔潰瘍亦應注意,因為潰瘍形成是口腔癌最早現
象之一,常見於唇、頰、舌、�等口腔黏膜,其深淺不一,邊緣明顯或不規則
,底較硬,表面凹凸不平,並有向中心壞死之現象,表面有時流血。

除此之外常見口腔黏膜有絨毛樣或菜花樣之硬塊都應注意,甚至口腔黏膜有
紅色病變、黑色斑或痣都可能是危險的信號。

隨著口腔癌向下侵犯顎骨,會產生牙齒松動、下唇感覺麻木、流血、產生腫塊
,甚至病理性骨折等病徵的產生。進一步口腔癌淋巴轉移時,常會在頸側觸摸
到不動性無痛的腫大淋巴結,此時若再延誤治療,癌細胞最後會轉移至肺、肝
、骨髓等全身部位,這時已到癌症的末期,葯石罔效了。

自我檢查是一種防癌的好方法,以下即針對各部位口腔癌的臨床症狀及照著鏡
子做口腔自我檢查的方法,加以介紹。

(1)臉部的對稱性
先看臉部左右是否對稱,包括表麵皮膚及上下顎骨。口腔癌中,某些骨肉
瘤初期並不會造成表面口腔黏膜之潰瘍,而是造成顎骨的局部性腫大,有時
合並有顎骨感覺異常或其上牙齒動搖等症狀。

在表麵皮膚的檢查上,先觀察顏色是否相同,注意突出的地方如痣,硬塊
是否比先前變大,或顏色改變。

(2)唇
下唇之鱗狀細胞癌常無痛、生長緩慢,且較少向深層侵犯及遠處蔓延。檢
查時以手將上下唇先後往外翻開,注意這部位每一地方之顏色或某些地方組
織有異常情形如潰瘍或突起、白斑。長期抽雪茄或煙斗者,其放置部位常與
腫瘤位置相關聯。

(3)牙齦
由於牙齦癌常會造成牙齦組織之喪失與齒槽骨之暴露,甚或造成牙齒動搖
,因此患者與醫師皆須與慢性牙周疾病做正確之鑒別診斷,以免誤拔牙齒而
造成癌細胞之擴散或貽誤治療時機。一般牙周炎較少造成潰傷及表面壞死,
牙齦癌常會疼痛,且刷牙時易造成流血,常以潰瘍形式存於附著牙齦上,並
易侵犯至其下之齒槽骨,下顎骨比上顎骨發生率高。

檢查時將唇往外翻,使牙齦部份露出,同時注意頰側及舌側,查看顏色是
否有異,注意表面是否有腫塊、潰瘍、出血及不正常之牙齒動搖;由於腫塊
的產,少數患者最初的主訴是對咬牙較易咬到牙肉,特別在無牙區常如此;
另外,牙齦鱗狀細胞癌較易對其下顎骨產生侵犯,至下顎管下齒槽神經時會
有下唇感覺麻木情形出現。

(4)頰黏膜
頰部內面是口腔癌好發之部位,表面常呈乳頭狀或潰瘍狀,近咬合面處常
易被牙齒咬到。起始常以白斑病變存在,癌病變部位有時會痛,但並不顯著
,有時會有燒灼感。

檢查時以兩手指頭開頰部,使此處黏膜露出,此部位平常較易被遮住,因
此較不易注意到其變化。

(5)舌及口底部位
舌部亦是口腔癌常發生之處,且預後很差。舌癌初期常以小潰瘍表現,並
逐漸向深層及遠處侵犯使舌失去其正常之活動性,造成吞咽及講話之困難。
舌癌初期常表現疼痛症狀,隨著病程進展而疼痛加劇,甚至會傳導至頸部及
耳部。

舌癌常發生於舌之側面,而舌腹面較少。某些疾病由於會導致舌背乳突萎
縮,而導致此區易生白斑症及口腔癌機會增高,如嚴重鐵質缺乏,維他命B缺
乏,Plummer-Vinson癥候群,第三期梅毒及極少部份之扁平苔蘚等。

由於位於舌下,口底部之口腔癌需仔細檢查後才能發現,不過患者常會自
覺乾澀感或刺激感。

檢查時將舌頭伸出嘴外左右擺動,查看舌頭的活動性,正常情形應很露活
,否則應注意舌根或邊緣是否長了腫塊。然後將舌頭捲起查看舌腹面,看左
右舌緣,口腔底部組織,還要用手指觸摸舌及口腔底部有無突起或變硬。

(6)�(亦稱口蓋,在口腔上方)
對抽煙者而言,此處為易發口腔癌之處,起先多以白斑表現,隨後再發癌
病變;腫瘤本身為乳突狀或外生性,而較少扁平或潰瘍者。

檢查時站在鏡子前,將頭向後傾,口張開即可見到,也就是舌在嘴裡往上
翹,所接觸到的平面即是,注意有無任何粗糙表面或突起之處。

(7)頸部兩側
由於頭頸部有豐富之淋巴網路,因此癌細胞常易沿此造成局部之頸部轉移
,而使頸部淋巴結無痛性腫大,質地變硬並附著於鄰近組織而缺乏可動性。
除口腔癌外,中國人最好發之鼻咽癌也常表現此症狀。

檢查時以手觸摸頸部兩側看有無硬塊,包括頸部各區之淋巴結群。

不過需注意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齒源性感染、肺結核或小孩,也常會發現頸
部淋巴結之發炎腫大,故需做鑒別診斷。
以上照著所指示的各項部位循序檢查,發現有以下各情形時即應提高警覺, 並立即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或切片及病理學檢查。

【1】口腔黏膜顏色改變如變白、紅、褐或黑,且不能抹去。

【2】潰瘍超過二周以上仍未痊癒的口腔黏膜潰瘍就應考慮作活體
組織切片檢查。
【3】硬塊

口腔內外或頸部不明原因之腫塊。

(五)結語
雖然自我檢查,及早發現是治癌的良策,不過預防才真正是治癌的最上上之策
。遠離各種危險因子如檳榔、菸、酒、過多的陽光、不良的口腔保健或有問題
的補綴假牙、強度的刺激性或燙熱性食物,並定期做口腔檢查,則相信必能使
你遠離口腔癌,永保口腔的衛生與健康。

閱讀全文

與印度多少性潰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舞董老師如何下豎叉 瀏覽:821
中國哪個縣城不娶女不嫁 瀏覽:555
印尼不能帶什麼入境 瀏覽:269
義大利黑面醬怎麼做 瀏覽:900
英國的羊肉怎麼樣 瀏覽:659
越南訂機票怎麼樣 瀏覽:908
伊朗人與中國人有什麼區別 瀏覽:613
越南女人怎麼吃豬血 瀏覽:252
香港去印尼泗水機票多少錢 瀏覽:426
哪個葯店買伊朗白斑膏 瀏覽:768
義大利披薩怎麼捏邊 瀏覽:150
遨遊中國倒車鏡怎麼放大 瀏覽:843
為什麼印尼不入侵東帝汶 瀏覽:231
中國為什麼噴子那麼多 瀏覽:39
宇宙和中國哪個偉大 瀏覽:124
伊朗有什麼好的飲料 瀏覽:468
嘉年華和義大利面哪個好 瀏覽:820
中國在疫情幫助哪些國家 瀏覽:637
英國坦克是什麼顏色 瀏覽:436
義大利潮牌是什麼意思 瀏覽:211